1、重庆万州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母亲的时钟鲁 彦二十几年前,父亲从外面带了一架时钟给母亲。一尺多高,上圆下方,黑紫色的木框,厚玻璃面,白底黑字的计时盘,盘的中央和边缘镶着金漆的圆圈,底下垂着金漆的钟摆,钉着金漆的铃子,铃子后面的木框上贴着彩色的图画是一架堂皇而且美丽的时钟。那时这样的时钟在乡里很不容易见到,不但我和姊姊觉得非常稀奇,就连母亲也特别喜欢它。 这架时钟开足后可以走上一个星期。不知母亲是怎样记得的。每次总在第七天的早晨不待它停止,就去开足了发条。和时钟一道,父亲带回家来的,还有
2、一个小小的日晷。一遇到天气好太阳大,母亲就在将到正午的时候,把它放在后院子的水缸盖上。她不会看别的时候,只知道等待那红线的影子直了,就把时钟纠正为十二点。随后她收了那日晷,把它放在时钟的玻璃门内。我们也喜欢那日晷,因为它里面有一颗指南针,跳动得怪好看。但母亲不许我们玩弄这个。 “不是玩的!”她说,“太阳立刻就下山了,还不赶快做你们的事吗?” 这在我们简直是件苦恼的事情。自从有了时钟以后,母亲对我们的监督愈加严了。她什么事情都要按着时候,甚至是早起,晚睡和三餐的时间。 冬天的日子特别短,天亮得迟黑得早。母亲虽然把我们睡眠的时间略略改动了些,但她自己总是照着平时的时间。大冷天,天还未亮,她就起来了
3、。她把早饭煮好,房子收拾干净,拿着火炉来给我们烘衣服,催我们起床的时候,天才发亮,而我们也正睡得舒服,怕从被窝里钻出来。 “立刻要开饭了,不起来没有饭吃!” 她说完话就去预备碗筷。等我们穿好衣服,脸未洗完,她已经把饭菜摆在桌上。倘若我们不起来,她是决不等待我们的,从此要一直饿到中午,而且她半天也不理睬我们。 每次当她对我们说几点钟的时候,我们几乎都起了恐惧,因为她把我们的一切都用时间来限制,不准我们拖延。我们本来喜欢那架时钟的,以后却渐渐对它憎恶起来了。 “停了也好,坏了也好!”我们常常私自说。 但是它从来不停,也从来不坏。而且过了两三年,我们家里又加了一架时钟了。 那是我们阴配的嫂嫂的嫁妆。
4、它比母亲的一架更时新,更美观,声音也更好听。它不用铃子,用的钢条圈,敲起来声音洪亮而且余音不绝。 我们喜欢这一架,因为它还有两个特点:比母亲的一架走得慢,常常走不到一星期就停了下来。 但母亲却喜欢旧的一架。她把新的放在门边的琴桌上,把揩抹和开发条的事情派给了姊姊。她屡次看时刻都走到自己的床边望那架旧的。 “你喜欢这一架”,母亲对姊姊说,“将来就给你做嫁妆吧。当然,这一架样子新,也值钱些。” 我想姊姊当时听了这话应该是高兴的。但我心里却很不快活。我不希望母亲永久有一架那样准确而耐用的时钟。 那时钟,到得后来几乎代替了母亲的命令了。母亲不说话,它也就下起命令来。我们正睡得熟,它叮叮地叫着逼迫我们起
5、床了;我们正玩得高兴,它叮叮地叫着,逼迫我们睡觉了;我们肚子不饿,它却叫我们吃饭;肚子饿了,它又不叫我们吃饭 我们喜欢的是要快就快,要慢就慢,要走就走,要停就停的时钟。 姊姊虽然有幸,将得到一架那样的时钟,但在出嫁前两三个月,母亲忽然要把它修理了。 “好看只管好看,乱时辰是不行的,”她对姊姊说,“你去做媳妇,比不得在家里做女儿,可以糊里糊涂,自由自在呀。” 不知怎样,她竟打听出来了一个会修时钟的人,把他从远处请到家里,将那架新的拆开来,加了油,旋紧了某一个螺丝钉,弄了大半天。母亲请他吃了一顿饭,还用船送他回去。 于是姊姊的那架时钟果然非常准确了,几乎和母亲的一模一样。这在她是祸是福,我不知道。
6、只记得她以后不再埋怨时钟,而且每次回到家里来,常常替代母亲把那架旧的用日晷来对准;同时她也已变得和母亲一样,一切都按照着一定的时间了。 我呢,自从第一次离开故乡后,也就认识了时钟的价值,知道了它对于人生的重大的意义,早已把憎恶它的心思一变而为喜爱了。因为大的时钟不合用,我曾经买过许多挂表,既便于携带,式样又美观,价钱又便宜。(选自中华百年经典散文,有删改)15简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1)是一架堂皇而且美丽的时钟。(2分)(2)同时她也已变得和母亲一样,一切都按照着一定的时间了。(2分)16概述文中“我”对母亲的时钟的情感变化,并简要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5分)17文中写到了另外
7、一面时钟,这样写作用何在?(5分)18作者写到他“认识了时钟的价值,知道了它对于人生的重大的意义”,你认为作者所说的“人生的重大意义”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7分)参考答案:15.(1)此句概述时钟的整体特征,既暗示父亲对母亲及家人表达思念和关怀的良苦用心,如此特征的时钟,又是母亲在子女心中高大而美丽形象的象征。 (2)此句写出了姊姊出嫁后生活上、意识上的重大转变,这是身份、生活环境改变后的结果,更是母亲言传身教的结果,是姊姊继承母亲身上宝贵精神品质的体现。16.“我”对母亲时钟的情感变化:感到新奇喜欢憎恶排斥埋怨新的认识重新喜欢。(此问2分,憎恶后“排斥”“埋怨”是重点。) 变化原因:
8、孩提的新奇心理及时钟的堂皇美丽吸引我,所以喜欢;稚嫩、不谙世事艰辛的年纪里,对严谨守时规矩的反感,对母亲严厉家教的逆反,导致对时钟的憎恶;独立生活后的成长成熟,对母亲及家人的思念、歉疚、感恩,让我对时钟有了新的认识,进而重新喜欢母亲的那架旧时钟。(每点1分)17.文中写到阴配的嫂嫂嫁妆中的另一架更新、更美观的时钟,写到了我对这架走得慢、常常停下来的时钟的喜爱,写到母亲修理好这架时钟,作为姊姊的嫁妆送给姊姊的事。(以上概述有关这架时钟的内容,2分)这架时钟是我们子女逆反母亲管教的陪衬;又与母亲的那架旧时钟相辅相成,是母亲形象的衬托,寄寓着母亲对子女的殷切关爱和谆谆教诲;同时又是我们子女成长成熟的
9、见证。(考生有另外的解析,言之成理,酌情给分。)18.答题、评卷思路和建议:(1)考生要能品读到本文明写时钟,实写人的象征手法;(2)时钟的价值和意义只在显示时间,但在本文中象征母亲勤恳持家、工整严厉、严谨守时等等的宝贵精神品质,这对成长中的子女是一笔宝贵的财富;(3)时钟对于人生的重大意义,无非就是母亲身上的宝贵品质对于人生的意义;(4)考生要能关注到“我”离开家乡后,走出家门,走出母亲的襁褓,走进社会备尝艰辛之后的成熟;要能关注到我能够“曾经买过许多挂表,既便于携带,式样又美观,价钱又便宜”,算是事业上小有成绩,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受母亲的感染、教育;要能有优秀品质、优良传统的传承,才能
10、有非同一般的人生意义。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冷眼看“热词”“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
11、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9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在这种现实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热词的出现使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
12、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通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弱势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被就业”、“被代表”、“被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是消极的拒绝。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
13、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7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B“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爆发,这与
14、现今社会的传播媒介无关。 C“打酱油”、“被”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 D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词”。8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在网上能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操控,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B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C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相关问题最终得到彻底解决,并使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的社会关怀,主要来自个人直觉和判断,其舆论
15、价值容易因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而受到影响。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治表达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B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出现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C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说明人心深处仍存社会良知,但其讽刺意味削弱了反映社会“杯具”现实的力量。D热词在中国互联网上的流行有着中国特色,是网络政治化的具体体现,可能会促进政治民主的发展。参考答案:7B(网络是使热词产生的重要工具。)8B(参照第三段“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的说法,A“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
16、的说法曲解原意,变或然为必然。B项的答题区域在第四段,C项和D项的答题区域在第六段,C“相关问题最终得到彻底解决”无中生有,D“主要来自”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不会受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的影响。)9C(原文没有有关的论述,词语的讽刺意味往往意味着辛辣地反映现实。)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隐 瞒石磊中午时分,忽然,一辆宝马名车停在我的铺门口,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贵妇人。这人我认识,住在我的楼上,叫尚海英。海英一进来就对我说:“老王,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好的牙多少钱?差的又是多少?”“海英,好的牙有五千多,也有六千多的,那差的一两百元。”我回答海英说。
17、“老王,你看这样行吗?我想给我妈镶一两百元的,你当她的面说是五千多元的。”海英对我说。我看了看海英,非常不解地问:“海英,你家有的是钱,干吗这样做?”“老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妈已六十多岁,镶那么好的牙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海英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但我知道她后面想说的是什么话。我用有点鄙视的眼光看了她一眼,很不情愿地说:“好好吧!”“老王,就这么说,咱们是好邻居,你可得替我隐瞒。下午,我带她来做牙模。”海英说完就走了。海英走了不久,住在我楼下的夏玉莹骑着一辆单车来了。玉莹笑着问我说:“王医生,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我妈这人真是的,怎么叫她,她都不来。好的牙多少钱?最差的又多少钱?”我看了
18、看玉莹心想,你也和海英一样?但我转念一想,玉莹一家不容易,夫妻都是小学教师,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于是,我还是很和气地说:“夏老师,好的有五千多元,差的有一百来元。”“王医生,妈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每次看到她吃东西,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你帮我镶一口最好的牙给她吧,我妈很心疼钱,但你得跟她说是一百来元的,要不,她肯定不镶。”玉莹十分认真地对我说。我听到玉莹这话,内心很是感动,但故意用海英的话对她说:“夏老师,你妈不都七十多岁了吗,镶那么好的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玉莹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不满地说:“王医生,你怎么说这话?”我知道我说错了,歉意地对她说:“夏老师,我是跟你开玩笑的。”玉莹走时,
19、又郑重对我说:“王医生,这事就拜托你了,千万别让我妈知道。她要是知道了,她是不会来的。”真是无巧不成书。几天后,尚海英带着妈妈来了,夏玉莹也带着妈妈来了。尚海英的妈妈叫她尚妈妈,夏玉莹的妈妈叫她夏妈妈。因为是同一栋楼,彼此都认识。尚妈妈问夏妈妈:“大姐,你镶多少钱的牙?”“我我我本来不想镶牙,都七十多了,还镶什么牙,可玉莹就是不肯。”夏妈妈回答说。“我是问你镶多少钱的?”尚妈妈又问了她一句。“一一百多块的就行了,都这把年纪了。”夏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说,她不是钱少不好意思,是怕媳妇在他们的面前没有面子。“什么?一百多块的?一百多块的还不跟纸糊的一样,我的儿媳妇就给我镶五千多的!”尚妈妈颇为得
20、意地说。海英有点用质问的口气,对玉莹说:“夏老师,你怎么给夏妈妈镶这种牙,你要是没钱,跟我说一声。老王,你说是不是?”海英的话,我装着没有听见。玉莹理了理刘海,有点尴尬地说:“将、将就一下吧。”我自言自语说了一句:“真作假时假作真。”海英婆媳走了,夏妈妈却安慰儿媳说:“莹,她们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她家有的是钱,咱们一百元要相当她们的五十万元。”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对她们婆媳说什么好。我精神十分集中,想把这口牙镶好,不然,我就对不起玉莹的那份孝心。一个星期后的中午,天下着雨,我在房里休息。尚妈妈和夏妈妈到我家来跟我的妈妈聊天。聊来聊去,她们聊起了牙。尚妈妈问夏妈妈说:“大姐,你的牙好使吗?”“哎
21、呀,我的牙好得很,跟年轻时的牙齿一样。”夏妈妈喜形于色地说。“这就怪了,你一百多块的牙那么好,我五千多元的牙却差得很。会不会给小王搞错了?”尚妈妈有点怀疑地说。“让我给你看一看就知道了。”妈妈对尚妈妈说。妈妈一看到尚妈妈那口牙,就肯定地说:“错了,这牙是便宜的牙。”妈妈说完又对夏妈妈说:“你的牙,我也看一下吧。”妈妈一看到夏妈妈的牙又说:“你这口牙可是好牙,搞错了,搞错了。”妈妈走进我的房里,把我叫了出来,当着她们的面质问我:“她们的牙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搞错了?”我本想为她们继续隐瞒,现在看来,不说出实情不行了。于是,我只好把真相告诉她们。三位老人听后,都十分吃惊(选自2014年第3期北京文学
22、)(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小说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两个儿媳妇各为自己的婆婆镶牙的故事,表现了儿媳妇对婆婆的孝心,反映了当前的一些社会风尚。B小说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虽然海英和玉莹的言语有些地方是相似的,但表达的内心情感却完全不同。C说“真作假时假作真”这句话,是因为“我”实在看不惯海英和玉莹的做法,包含着“我”对海英的强烈不满和对玉莹的无限同情,D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印证了“真是无巧不成书”这句话,文中的几次巧合,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真实性,使故事情节顺理成章。E“我”本想替海英和玉莹永久地保存秘密的,但妈妈当着两位老人的面质问“我”原因,
23、“我”只好违背着自己的良心说出了真相。(2)小说中的“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3)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并简要分析。(6分)(4)本文标题为“隐瞒”,有人认为也能以“真相大白”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8分)参考答案:(1)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2)小说中的“我”是小说的叙述者与情节的连接者,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推动情节发展。小说都是从“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而展开的。有助于展示人物性格特点。“我”的心理和语言能揭示人物心理,揭开事情的真相。 (每点2分)(3)海英和玉莹出场的对比。海英是开着宝马来的,玉莹是骑着单车来的。
24、海英和玉莹做法的对比。海英有钱而给婆婆镶便宜的牙,玉莹没钱却给婆婆镶贵的牙。海英和玉莹心灵的对比。海英让“我”帮忙隐瞒真相是想骗婆婆高兴,是自私的表现;而玉莹让“我”帮忙隐瞒真相是想让婆婆愿意镶牙,是孝心的表现。 (每点2分,答其他方面意思对也可。)(4)观点一:以“隐瞒”为题好。小说主要通过海英和玉莹的言行,展示二人对待老人的不同内心世界,借以表现要真诚对待老人的主题。设置悬念,能吸引读者去追问“隐瞒”什么,从而引起阅读的兴趣。“隐瞒”是贯穿小说的大部分情节,以“隐瞒”为标题,可与内容更吻合。如果改为“真相大白”就显得太直白,也没有上述优点了。观点二:以“真相大白”为题好。“真相大白”这个标
25、题能激起读者的兴趣,从而引起阅读的欲望。小说的情节都是为“真相大白”做铺垫的,用“真相大白”做标题,更切题。“真相大白”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通过“我”的揭示,小说的疑团才得以揭开,小说的主题才得以彰显。而用“隐瞒” 做标题就没有上述优点了。(观点明确2分,分析合理、充分6分)解析(1)C项说“实在看不惯海英和玉莹的做法”“对海英的强烈不满和对玉莹的无限同情”错,从文中看,“我”对玉莹的做法不是看不惯,而是赞赏的;“我”对玉莹也没有无限同情。E项说“我本想替海英和玉莹永久地保存秘密的”是无中生有,说“只好违背着自己的良心说出了真相”错,从文章看,说出真相并没有“违背着自己的良心”。A
26、项说法不准确,因为海英的做法有一定的孝心,但她真实心理又是令人厌恶的,算不上一种社会风尚。(2)线索人物就是这个人贯穿整个故事始终,可以引出故事或者主要人物。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分析“我”的作用,可以从情节入手,看看这一人物对情节、主人公的作用。(3)小说全篇都是围绕着海英和玉莹的言行而展开对比的,分析时要抓住她们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来分析,再进行概括。(4)这是一道关于小说标题艺术的探究题。答案并不唯一,但要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要做到有理有据。一般的答题模式是:这个题目的优点(是否有助于突出XX形象、主题,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概括主要内容,或制造悬念,或讽刺,或双关等); 替代的题目有
27、XX缺点。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 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
28、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知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士马,声言出塞。已而
29、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元祜六年,薨,年八十五。 (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有删节)注:羌:指西夏,即元昊。料简:清理检查,清点察看。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A宜卷甲而趋之趋:驱赶 B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 审:谨慎C方西鄙用兵 鄙:边陲 D王安石弛铜禁 弛:放松1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方平敢于直谏的一组是:皆谓其论出迁就 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此必妄也 是利尺寸而丧
30、丘山也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A B C D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A元昊意图用文辞轻慢的书信让朝廷谴责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起来变节。张方平审时度势,反对草率用兵,结果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B对元昊恳求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这件事,张方平觉得这样做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尽快让西夏与契丹打消嫌隙,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C有人怂恿说侬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迅速果断地解散士兵,收场其它战斗,正值上元观灯,继续三天不关城门,百姓才安定下来。D方平敏锐地意识到在陈留建都,错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势可以凭借,只能靠重兵来立国
31、,而部队依赖粮食,粮食又首要靠漕运,所以他请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1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参考答案:14A15D16C17(1)在这期间(趁机)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才是必胜的法子。(2)下诏催促方平随之蒯主,并答应(他)让他考虑事宜自行处理。(3)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陲大臣,将不敢事先做提防了。略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8分)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
32、: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
33、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ks5u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34、。 (节选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远诚畏死 诚:如果B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尤:归罪,责备C将其创残饿嬴之余 将:率领D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讲:演讲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授之柄而处其下 吾从而师之B以与贼抗而不降乎 作师说以贻之C外无待而犹死守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D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以其无礼于晋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翰因文章而自负,写张巡传十分详密。但遗憾的是还有缺陷,一是没有为许远立传,二是没有能够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B由于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所以两人不能接到父辈就义的通知
35、,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是怕死而投降了叛军。C虽然睢阳城陷落是从许远分守的西南方开始的,但是用这个理由来诽谤许远,就如同绳子断了就责怪先受侵害和先裂的地方一样无知。D文章将张、许二人与众多弃城保命和拥强兵而观望的人进行了对比,热情赞美了张、许二人的功劳。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守 一 城 捍 天 下 以 千 百 就 尽 之 卒 战 百 万 日 滋 之 师 蔽 遮 江 淮 沮遏 其 势 天 下 之 不 亡 其谁之功也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2)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参考答案:D讲:
36、筹谋,考虑17、D在;对于 A代词,他 B连词,来C连词,表转折18、B“通知”一词,应理解为“完全了解”19、守一城/ 捍天下/ 以千百就尽之卒/ 战百万日滋之师/ 蔽遮江淮/ 沮遏其势/ 天下之不亡/ 其谁之功也(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20、(1)即使再笨的人也不愿这样做,唉!难道说像许远如此贤明的人会这样做吗?(3分,“虽”1分,反问句式1分,语言表达流畅1分)(2)多次取道经过两州之间,亲自在那叫做双庙的地方祭祀张巡和许远。(3分,“道”、“其”、介宾短语后置各1分)【解析】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陈以勤,字选甫,南充人。嘉靖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久之,充裕王讲
37、官,迁修撰,进洗马。时东宫位号未定,群小多构衅。世宗于父子素薄,王岁时不得燕见。常禄外例有给赐王亦不敢请积三岁邸中窘甚王左右以千金贿严世蕃世蕃喜以属户部得并给三岁资。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为讲官九年,有羽翼功,而深自晦匿,王尝书“忠贞”二字赐之。父丧除,还为侍读学士,掌翰林院。穆宗即位,以勤自以潜邸旧臣,条上谨始十事。其言揽权、听言尤切。诏嘉其忠恳。穆宗朝讲希御,政无所裁决,近幸多缘内降得厚恩。以勤请励精修政,帝心动,欲有所举措,卒为内侍所阻,疏亦留中。四年,条上时务因循之弊,请慎擢
38、用。帝嘉之,下所司议。高拱掌吏部,恶所言侵己职,寝其奏,惟都察院议行赃吏一事而已。初,以勤之入阁也,徐阶为首辅,而拱方向用,朝士各有所附,交相攻。以勤中立无所比,亦无私人,竞阶与拱去,无訾及之者。及拱再入,与赵贞吉相轧,张居正复中构之。以勤与拱旧僚,贞吉其乡人,而居正则所举士也,度不能为解,恐终不为诸人所容,力引疾求罢。遂进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赐敕驰传归,诏其子编修于陛侍行。后二年,拱被逐,仓皇出国门,叹曰:“南充,哲人也。”以勤归十年,年七十。复颁上方银币,命于陛驰归赐之,且敕有司存问。又六年卒。赠太保,谥文端。(选自明史陈以勤传,有删节)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9、 )A. 常禄外例有给赐王亦不敢请积三岁邸中窘甚王左右以千金贿严世蕃世蕃喜以属户部/得并给三岁资B. 常禄外例有给赐王亦不敢请积三岁邸中窘甚王左右以千金贿严世蕃世蕃喜以属户部/得并给三岁资C. 常禄外例有给赐王亦不敢请积三岁邸中窘甚王左右以千金贿严世蕃世蕃喜以属户部得并给三岁资D. 常禄外例有给赐王亦不敢请积三岁邸中窘甚王左右以千金贿严世蕃世蕃喜以属户部得并给三岁资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检讨,职官名,宋有史馆检讨,掌修国史;明清时隶属翰林院,与修撰编修同称为史官。B. 吏部,“六部”之一,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长官称为吏部
40、尚书。C. 首辅,明洪武年间设置内阁,进入内阁的官员称为大学士首席内阁大学士称之为首辅。D. 驰传,古代驿站中的马车;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以勤不畏权势,义正辞严。严世蕃询问高拱、陈以勤太子向他们如何说当今皇帝的,高拱用戏谑的语言责难严世蕃,而陈以勤态度严肃地反问严世蕃从哪里听到的这些话。B. 陈以勤恪尽职守,忠诚坚贞。陈以勤在裕王府担任了九年讲官,有辅助、保护裕王的功劳,但陈以勤从来没有炫耀过这些,因此裕王曾经写“忠贞”两字赠给陈以勤。C. 陈以勤上书言事,皇帝嘉许。陈以勤在
41、嘉靖皇帝时凭借太子旧臣的身份分条呈上谨慎开始行政的十件事情,后来又上书请求慎重提升任用官员的建议,都得到皇帝嘉许。D. 陈以勤洞察局势,辞官回乡。相互倾轧的高拱是旧僚、赵贞吉是同乡,加上从中构陷的张居正是自己举荐,陈以勤揣度调停不好三人关系,不会被三人所容,就辞官归家。参考答案:6. B 7. B 8. C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回答问题可以使用排除法,比如判断“常禄外例有给赐王亦不敢请积三岁”,从“常”“外”的对比可以知道“例”后要有停顿;这就可以排除A、D两项;从表存在的“有”分析,动词谓语是“给赐”,“赐”后要停顿;从专有名词“王”分析,动词谓语是“请”,这个词语后要
42、停顿,同时是“左右之人”,由此可以排除C项。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常禄外例有给赐王亦不敢请积三岁”,从“常”“外”的对比可以知道“例”后要有停顿从表存在的“有”分析,动词谓语是“给赐”,“赐”后要停顿;从专有名词“王”分析,动词谓语是“请”,这个词语后要停顿。7. 试题分析:B项,“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官吏”应为“文官
43、”“科举取士”属礼部管辖。8. 试题分析:“嘉靖皇帝”应为“穆宗皇帝”,属于张冠李戴。参考译文:陈以勤,字逸甫,南充人。嘉靖二十年考中进士。选任为庶吉士,授任为检讨。很久之后,充任裕王讲官,升任修撰,晋升为洗马。当耐,太子的位号还没有确定,小人们多次制造事端。世宗对于父子之情一向很淡薄,裕王一年时间也难以被召见。正常的俸禄外,按照规矩还有供给赏赐,裕王也不敢请求。过了三年,府中很窘迫。裕王左右的人用一千金贿赂严世番,严世番高兴,因此吩咐户部,得以一起供给三年的财物。但是,严世番常暗自怀疑,一天使其他人回避后对陈以勤和高拱说:“听说太子殿下近来疑心,他说过皇上父亲什么吗?”高拱故意用一些戏谑的话
44、来回答,陈以勤听后(对严世蕃)正色说:“你从哪里听到这些话?”严世番默然离去,裕王府这才安定下来。陈以勤担任讲官九年,有辅助保护的功劳,却深深藏匿自己,裕王曾经写“忠贞”两个字赐给他。父丧期满服除,回来后仍担任侍讲学士,掌管翰林院。穆宗即位,陈以勤以太子旧臣的身份,分条呈上谨慎开始行政的十件事情。他陈述收揽权利、听取谏言尤其恳切。皇帝下诏嘉奖他的忠心诚恳。穆宗朝讲很少驾临,政事无法裁决,身旁受宠的人多因为宫内的降旨获得厚恩。陈,勤请求皇上振奋精神、修明政教,皇帝内心触动,想有所举动,最终被内侍阻止,奏疏也留在宫中。四年分条呈上时政因循守旧的弊端,请求慎重提升任用。皇帝嘉奖他,下交有关部门商议。
45、高拱掌管吏部,厌恶陈以勤说的侵害自己的职分,停止了他的奏疏不用,所用的只有都察院商议施行惩治赃官一事而已。起初,陈以勤入值内阁,徐阶任首辅大臣,而高拱刚刚被任用,朝廷士大夫各有所依附,相互攻击。陈以勤中立无所朋比,也不偏私某人,直到徐阶和高拱离去,没有诋毁他的人。到高拱再次入内阁,与赵贞吉相互倾轧,张居正又从中间构陷。陈以勤与高拱是旧罔僚,赵贞吉是他的同乡,而张居正又是他举荐的,揣度不能为他们调停,恐怕最终不会被众人所容,极力称痛请求罢免官职。于是,升任为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赏赐乘坐驿站快车还乡,诏令他的儿子陈于陛担任编修侍奉皇上出行。之后两年,高拱被驱逐,仓皇出国都城门,慨叹说:“陈以勤,是明哲保身的人啊。”陈以勤归乡十年,七十岁了。皇帝又送发宫廷中的银币,命令陈于陛快速回乡赏赐他,并且敕令主管官员慰问。又过了六年,去世。追赠太保,谥号为文端。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仿照下面诗歌的拟人手法,选取新的事物,另写一组意思完整、句式相近的句子。(不要求与原诗各句字数相同)(4分)眼睛很宽容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