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金项目:2022 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场域叠加效应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协同育人研究”(项目编号:2022SJSZ0996)。作者简介:卫威(1987),女,硕士,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职业教育;周亚芳(1983),女,博士在读,淮阴师范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学生管理。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卫威1,周亚芳2(1.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2.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0)摘要: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职院校应运用协同理论,将各类分散性资源进行
2、有效整合,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从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性出发,根据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现状,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化路径,旨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性。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高职院校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5-0041-04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教育主体、教育方式、教育实践活动等一系列内容,这些内容之间不是彼此分离的,而是彼此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为实现高职
3、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学习应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应坚持“以人为本”,从协同育人的育人意识、育人队伍、育人渠道等各层面进行研究,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主要是指协调学校各部门、各岗位等资源和要素,共同服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是我国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立德树人,以“德”为先,高职院校除了培养大学生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外,更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的“德育”
4、工作。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新理念1。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依靠当前思想政治课程是不够的,高职院校还应发挥各个教育主体的优势,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在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同时,改变原有的思政教学模式,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第二,有利于激活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潜力。思想政治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教师是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引导者。高等院校设立的其他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也是大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就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情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思政教师作为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单一力量的情况已经有所改变,
5、但整体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还有待提高。而建设协同育人机制则可以促使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一同参与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中2,能够促进各种教育资源主体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改变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主体单一的情况,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412023年第15期总第597期U ni versi t y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第三,有助于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成长的一代。在更为多元的思想和文化冲击下,各种新思潮不断涌现,网络上的部分不良思想和文化可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此背景下
6、,高校需要将立德树人的培育目标放在首位,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高职院校建设协同育人机制,促使大学生在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中,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人。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对大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智育”培养,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大变革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现状高职院校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还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三观与高尚的品格。高校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主要阵地外,开设的其他课程也都具有育人价值,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协同育人机制具有理论优势与
7、现实优势,目前已经有部分高职院校开始广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3。就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来看,部分高校的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发挥良好的协同效应,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协同育人的意识、沟通机制、育人途径等方面。从协同育人的意识出发,部分高职院校贯彻执行协同育人的理念不够深入,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思政教师才是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毋庸置疑,但是其他课程及任课教师也应担负起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责任和义务。部分高校教师对此缺乏全面认识,使得部分专业课程并没有发挥出自身的德育价值,也降低了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情。学校
8、缺乏协同育人意识,就很难在各个学院系(部)之间建立起统一的培育目标,以致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性很难保证。从协同育人机制的沟通效果来看,协同育人机制涉及高校的党委部门、宣传部门、思政部、各个学院系(部)以及每位教师等,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的有效性,各部门、各成员之间需要在统一培育目标的引导下,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机制。目前,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各部门、各成员之间的联系较少,分工也不够明确4。一些部门和教师担心过多的沟通与交流会给专职教师带来更多的负担,忽视了课程思政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难免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衔接出现缺漏。沟通机制的不健全、评价标准的不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相关部门和院
9、系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协同育人机制的育人途径来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教师往往将教学侧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例如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时,学生较难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内涵、理论成果等知识,教师如果采取单一的讲解方式,学生往往觉得枯燥乏味,很难集中全部注意力到课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无法得到保证。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理论知识没有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只是“死记硬背”,所学的知识点停留在较为抽象的概念上,缺乏将思政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很难做到知行合一。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化路径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
10、同育人机制,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协同、目标协同和价值协同,既适应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也适应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趋势。高职院校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开展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路径的优化研究。(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意识,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协同育人意识是高职院校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应建立起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并在目标的引领下,将各部42门、各院系教师动员起来,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对此,学校应站在全局视角上,融合学校内的各个有效教育要素,改变以往各院系各司其职的状态,使各院系(部)形成合力,发挥各部门、各院系在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
11、教育中的优势,有效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高职院校还应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要强化领导责任体制保障。领导责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统领全局的功能,是协同育人机制中重要的一环。各院系(部)应紧紧围绕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部署,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有序实施。另一方面,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是导致协同育人机制缺乏有效沟通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校应该加强制度建设,不仅要让各教育教学单位“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而且也是高校各项工作得以实施的基本保障。高校应在国家颁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及标准等基础上,结合本校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本校的培育
12、特色,不断完善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制度体系建设,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制度的规范下更具可操作性,进而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接班人。(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队伍,丰富协同育人方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队伍的建设,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性。协同育人的队伍与大学生共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育人队伍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学校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队伍建设,实现各门课程与各科教师在教育教学功能上的优势互补。首先,高校应打造稳定的专职思政教育教师队伍。专职思政教育教师队伍以思政教育为主,此外还包括其他课程任课教师,任课教师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实现
13、教育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协同效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其次,高校要强化教育服务管理队伍职责。学校应强化自身的特点,提升服务意识与进行科学化管理,以此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5。最后,学校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辅导员是与大学生直接接触最多的教师,不仅要管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课业学习,还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辅导员应当准确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兴趣爱好,在与大学生相处过程中,与大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让学生愿意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诉说出来。辅导员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的难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
14、长。除了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队伍外,学校还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差异化的协同育人方式,使协同育人的方式更加多元。教师在布置教学任务时,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和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育信息化时代下,教师还可以充分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还应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举办丰富多样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如举办校园歌唱大赛、话剧表演;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走访革命红军、重走长征路等等6。多样性的实践活动是深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各
15、种实践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其学习体验、引发情感共鸣,还能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将思想政治素养真正外表于形,内化于心。(三)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渠道,优化协同育人模式首先,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成效性与教学内容有着必然关系,在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并以目标为指导,根据大学生年龄特点和时代发展的特征,选取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还应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并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新时代的思想精神风貌,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目标与国家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其次,为增强协同育
16、人机制的培育效果,学校还应不断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渠道。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432023年第15期总第597期U ni versi t y院校可以搭建课程教学与服务管理共享平台。在课程教学平台中,将心理健康课程、大学生职业教育、人文素养等,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或内容建立联系,将课程中有效的教育要素上传至教学共享平台中,成为课程育人的有效媒介;在服务管理平台,各部门、各院系(部)的教职员工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大学生,也应积极参与到服务管理工作当中,突出自身的主体作用。学生参与其中更有利于协同育人机制根据学生的反馈,积极有效地开展
17、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次,评价环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应构建完备的评价育人机制,从中发挥评价积极导向功能7。一方面,根据大学生个人发展特征开展客观性的评价,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让评价成为引领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驱动力;另一方面,构建多元化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在教师评价的同时,学生也要参与到评价体系当中,开展自我评价与对他人进行评价,评价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保证评价育人机制与学生发展的统一性。最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参与。从家庭层面来说,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的第一教育,家庭环
18、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家长也应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让学生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感受到积极正面的影响8。家长要与学校多沟通交流,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共同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保驾护航;就社会层面来说,高校大学生面临即将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的情况,社会教育资源也应积极参与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尤其是学校所在地的企业9。当地企业可以与高职院校签订校企协同育人战略协议,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应用的机会和平台,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成长为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四、结语综上所述,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是重要且必要的,既顺应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也符
19、合当代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客观需求。高职院校应看到协同育人机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并正视当前存在的不足,从增强协同育人意识、加强协同育人队伍建设以及拓展协同育人渠道等各方面入手,实现协同育人机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性,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供保障。参考文献:1陈惠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研究 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02):95-97.2牛万强,徐永霞.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实效研究 J.现代职业教育,2022(01):40-42.3郑海平.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
20、报,2021,34(23):95-96.4黎惠生.论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 J.时代报告,2021(11):48-49.5陈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探究 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9):75-77.6杨雪.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论 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10):95-97.7杜伟.新时代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 J.公关世界,2021(16):116-117.8刘丽惠.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评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08):2449.9苗蓝亓,许东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作用研究 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3):65-66.(责任编辑:邹宇铭)44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