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传统艺术赏析中国传统建筑赏析摘要:雕塑雕塑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实在的三维空间内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塑造可视的静态艺术形象的一个艺术门类。作为雕塑作品而言,三维空间的体积是其艺术语言最根本的东西,所以作品本身的凹进、凸现、间隔、断裂、穿透、大小是雕塑作品的目的之一。尽管雕塑也可以实现由三维到二维空间的转换,但是立体空间才是其生命根本之所在。关键词: 中国雕塑. 雕塑艺术 雕塑欣赏中国雕塑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独立的雕塑作品。在这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雕塑的门类不断扩大。其材质有泥土、石头、铜、金铁等,十分丰富。大至几十米的坐佛,小到果核上的舟船人物,众多精美的作品,
2、是中华文明史上耀眼的一页。中国雕塑的题材相当广泛,从全书的叙述中可以看到,人物、动物(包括想象、虚构的动物)、自然山水、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生活场景、乐舞戏剧表演等等都可以作雕塑的表现内容。在西方雕塑中,人始终是雕塑的中心表现对象,在古代西方雕塑中,人的形象占去绝大部分数量,在理论上,也自觉将人的形象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中国雕塑则不同,动物形象相对占去较大比重,特别在先秦时期和秦汉时期(即在佛教雕塑兴盛之前),动物的形象比人的形象在艺术上更要成功。所以中国雕塑在题材上,人的中心位置不像西方雕塑那样突出,尽管从总体的绝对数而言,中国雕塑中人物还是最多的,但相对不那么特别醒目。中国雕塑不管是表现人物
3、还是动物,都不刻意追求表现对象在外形上的酷肖,不刻意追求比例和解剖的精确。在一些时代的雕塑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雕塑也具有很高的写实能力,在造型上做到与对象酷肖和精确也并不困难,但许多时候并没有这样做,中国雕塑在总体上不求对表现对象的方方面面做全面、细致的刻画,而是突出重点,力求把握对象的内在精神。例如汉代的李冰像、说唱俑,如果拿严格的比例和外形的酷肖是远不够准确的,然而就表现人物的神采和意蕴而言则是相当成功的。中国人将自然山水引入雕塑中,这在世界雕塑史上是奇特的。如唐代的山水明器雕塑、游山群俑、杨惠之的“山水塑壁”、郭熙的“影壁”、小型工艺性玉雕、木雕、竹雕、果核雕等对自然景物的表现,寺院及其它
4、建筑中大量的以山水风景为内容的悬崖、壁塑等。可以说,凡是中国造型艺术所可以表现的内容,在雕塑中几乎都可以找到。中国人物雕塑的另一特点是裸体形象较少,这一点与西方雕塑也正好形成对比。在中国佛教雕塑中有一些半裸的人物较常见,如菩萨、金刚力士、飞天等,既使这种半裸的形象其表现也是以捕捉人物神态为主的,并不追求外形上的逼真。如女性菩萨一般都隐去乳房,更突出的是传神,菩萨突出温柔、端庄、善良的神态,金刚力士突出忿怒、暴烈、凶猛的性格。中国雕塑在空间形式上则更为灵活多样。中国固然也有十分精采的典型的圆雕,但也有相当大一部分圆雕更注重正面效果,许多石窟和寺院的雕像常常背靠壁面,不做“面面观”的审视。既使是可
5、做“面面观”的陵墓仪卫人物常也是正面雕刻细致、背面简略、概括,如果拿西方圆雕定义来界说,常会有削足适履之感。更重要的是浮雕在中国雕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许多龛窟像、摩崖像就是浮雕,至于建筑装饰、工艺性雕塑中的浮雕就更多了。中国古代雕塑讲究实用,宗教雕塑是为了营造宗教氛围、诠释宗教教义,引发更多信众的宗教热情。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和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除此而外,实用性还反映在明器艺术和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随葬品,其中以俑和动物为主的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如秦陵兵马俑和唐三彩俑、马。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故而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
6、纯粹的雕塑艺术品。纯粹的雕塑一般是指纪念性雕塑。中国的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三四千年前的彩陶时代起,雕塑与绘画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以至二者“长大成人”,却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以提高雕塑的艺术表现。现存的许多泥、石、砖、木等历代雕塑,多数即是妆銮过的作品。由此而来,雕塑与绘画便有了一致的审美趋向。雕塑作品明显的绘画性突出地表现为不注重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意轮廓线和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种艺术倾向在汉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以及太原晋祠宋塑、大同华严寺辽塑、平遥双林寺明塑中,都有很明显的表现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最早是作为工艺美术的两种装饰性手法
7、而存在的,天然的联系使它们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密不可分。雕塑上加彩可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泥塑、石刻和木雕都有“妆銮”的传统,尤其是民间雕塑。在中国古代绘画受到更多的重视,尤其是东汉之后,文人士大夫开始参与绘画创作,五代有了专门管理绘画的机构画院,有了职业画工宫廷画师,甚至帝王、贵族也参与其中,成为绘画创作中的核心力量,作为上层建筑的所有者,使绘画地位高高凌驾于雕塑之上,使雕塑染上了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的艺术是从民间走出来的,中国的艺术在不断传承中,是源于自然,高于生活的。精神图腾与艺术创作的想象推动着中国古代艺术不断地向前发展,中国的绘画与雕塑无论从形式到造型都浸透着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8、,显示着艺术的功底与艺术的思想。从中国艺术的背景来看,雕塑和绘画是在工艺美术的母体中共存与产生的。在漫长的千年进程中,它们只是工艺美术形式中不同的两种艺术形态,两种装饰手法,这就使得绘塑在共融中发展,也就使得线刻和平面性浮雕、画刻高度结合的中国式造型方法能发达与持久的主要原因。由于受意向性的影响,中国古代雕塑家始终重视从中国古代绘画中吸取营养,运用夸张乃至变形来强调人与动物的神韵,用简练明快、以少胜多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雕塑语言的多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性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淋漓尽致、一气呵成的艺术享受。以霍去病墓的石兽为例,它按照天然石块的形状,采取“因势象形”的手法,特别是利用整块巨石的质感和量
9、感和张力,联想到生活中动物的形象,灵活运用圆雕、浮雕和线刻,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只做最低限度的艺术加工,赋予石头以鲜活的生命力,使一匹强劲有力的骏马,在不计较形似的宽松环境里脱颖而出。这种稳定的整体造型而又有强劲动力感的艺术形象,在中国古代雕塑发展史上是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诗之旨,这和中华民族的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关。雕塑也是这样,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像外。没有剑拔弩张、向外张扬的火气,而是像中国书画那样用笔藏锋那样将力量包裹在内部,给人以更多的品味。例如严阵以待的秦兵马俑、载歌载舞的汉唐女俑、孔武威风的唐代天王力士,乃
10、至雄强猛厉的南北朝辟邪和唐代石狮,都明显地带有这种效果。比之西方掷铁饼者的紧张迸发和拉奥群塑情绪激烈的外露,就能更好的领悟中国古代塑畜而不发的美感特,从中也可以看出它是与它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是一致的和中国古代绘画一样,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也与中国古代雕塑风格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哲学尊天命,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肃穆、典雅等等风格。道家哲学崇尚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风格。中国绘画和雕塑都有意返璞归真,追求一种内在美和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参考文献:(1)汤兆基主编;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雕塑;大象出版社;2005-06(2)顾森;中国传统雕塑;商务印书馆;2008-03-01(3)中国雕塑史;梁思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01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