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41.50KB ,
资源ID:3154638      下载积分:5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315463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历史第四单元-制度创新与历史变革电子教案.docx)为本站上传会员【w****g】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中国历史第四单元-制度创新与历史变革电子教案.docx

1、第四单元 制度创新与历史变革导论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单元导论对整个单元有整体理解,抓住单元的主题在学习中做到融会贯通。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时代特点。难点:制度的创新。三、教学过程同学们好!从今天起我们学习第四单元制度创新与历史变革。这一时期涵盖隋唐,从公元581年到907年,历时326年。这一时期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焕发出了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影响深远至今犹存。(一)中国的再次统一自从西晋覆亡之后,中原战乱,民心思定,公元581年,隋朝平定南陈,自,秦,汉,西晋以后,第四次完成了统一。隋虽然是个短命的王朝,但是它所奠定的基业和开创的制度为

2、此后唐代的繁荣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朝末年,经历了短暂的战乱以后一个更加强大的王朝诞生了,唐,这个朝代所创造的一切辉煌和苦难至今都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会以“唐人”而自豪。唐朝的疆域,北到贝加尔湖,南到中南半岛,西到咸海,东到库页岛。纵横万里之遥。(二)昂扬的时代特征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二次鼎盛期,隋唐社会宏大的格局、恢弘的气度、壮阔的场面,为历朝历代所无法比拟。在当时的世界上,中国处在发展的前列,是最文明先进、最繁荣发达、最富庶强大的国家。公元6世纪至10世纪,中国的隋唐时期,欧洲刚刚进入中世纪的早期。这时,西欧直至北非、中亚、东亚,都刚刚迈入封建社会,比起中国

3、落后了一个社会发展阶段。而东方,如日本,又是在中国封建文化的影响下,才于7世纪中叶开始进行大化革新,逐步确立封建制度的。在世界各地步入封建社会时,隋唐时期的中国,封建制度已发展1000多年,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制度,业已完备,大大影响了世界、特别是东亚周边国家封建化的进程。尤其在这一时期,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创立,使得中国在这时期成为世界的引领者。强大的创造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辉煌的文明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心态,无论是民族关系还是对外交往,这一时期都表现出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自信。有文成公主车驾千里的远嫁,有鉴真横波万里的弘法,有玄奘法师横绝西域的跋涉。繁荣的社会同样催生出繁荣的文化。唐

4、代由于科举制的推动,文化昌盛,无数大诗人横空出世,以其恢弘的气度,瑰丽的想象,昂扬的气概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写下了壮丽的注解。四、学习建议(一)抓住要点由于这一单元知识点明确,同学们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同时抓住单元要点,既制度的创新与历史变革,理解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意义。进而在此基础上理解由之产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盛世带来民族和国家之间文化的传播和交往。文成公主入藏是民族交往,鉴真东渡是对外传播。(二)合理利用视频抓住历史的要点,把握事件之间的联系同学们就可以很好的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课堂的视频讲解一是帮助同学们理清历史脉络,二是通过讲解帮助同学们突破重点,同时希望能借此激发同学们学习这段历史的

5、兴趣。还有没涉及到的历史细节,故事,需要同学们自己学习。(三)互动学习在讨论区,同学们遇到不理解的内容可以通过讨论区解决困惑。大到对一段史料的理解,小到对一个生字的认识,都可以求助讨论区,只有在不断的交流和碰撞中,我们才能获得进步和快乐。同时这个互动过程也是我们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教学相长,在和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同学们的兴趣和学习上的难点,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改进。今天,我们为祖先在1200多年前所创立的文明而骄傲,为他们展现出的创造力而惊叹,希望我们能成为一个新的盛世的创造者和见证者,希望后世的子孙为我们而骄傲。第四单元 制度创新与历史变革隋的统一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隋朝的建立和灭

6、亡,了解王朝的兴衰。二、重点与难点重点:隋朝的建立和灭亡难点:大运河的作用三、教学过程自西晋灭亡以后,中国再一次进入分裂状态,这一时期被称为南北朝。南北朝是中国一个分裂的朝代,分为南朝和北朝。南朝依次是宋、齐、梁、陈;北朝依次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方随着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出现民族融合,为隋唐时代的文化留下了浓重的少数民族色彩。南方随着北方移民的南迁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开始南移。南北的分裂带来的战乱让人民渴望统一。北方的强国北魏陷入军阀混战,分裂为东魏,西魏,最后发展为北齐和北周。公元577年北周灭掉北齐,再次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公元581年北周的外戚杨坚,废掉北周皇帝,建立隋

7、朝。588年隋文帝发动灭陈之战,以杨广为主将,发动灭陈的统一战争,留下了“一衣带水”的典故。589年隋军攻陷建康,南朝陈亡,中国再度统一。自西晋永嘉之乱以来,中国分裂近三百年之久,至此“南北朝时代”结束,中国第四次完成统一。历经战乱的民族,在统一之后爆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不久即开创隋唐盛世,在世界史留下不朽的伟业。隋在文帝统治的最初二十多年间,政治清明,人口增加,府库充实,外患不生,社会呈现了一片繁荣,历史称为“开皇之治”。隋是承前启后的一个朝代,文帝与炀帝共在位三十八年。在这三十八年中,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均有所巩固和发展。首先在政治方面,隋朝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统治机构,确立了

8、三省、六部新制,增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另外,开设了科举制度,为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人才选拔方式提供了一个蓝本。在经济方面,文帝下令整顿户籍,清查人口,继而推行均田制,调整赋役。隋朝的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如著名天文学家刘焯制订的皇极历,他计算的岁差与现代计算出的准确值相差无几。而在工程建筑方面,最突出的成就莫过于河北赵县安济桥的兴建。这座由李春监造的石桥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空撞券桥”。他的兴建比欧洲同类建筑早了近800年。隋在炀帝的统治下达到极盛。资治通鉴说: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9、说到隋炀帝,就不得不说他的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隋炀帝被称为暴君,说他好大喜功,滥用民力。但是无论我们怎么评价隋炀帝,他所命令修建的大运河,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河流几乎都是东西流向,南北方向没有大的河流,因此各个水系缺乏连接,不能形成完整的水运系统。为了沟通江南经济地区、关中政治地区与燕、赵、辽东等军事地区的运输与经济发展,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的大运河,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公里,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

10、大水系,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大运河成为南北经济、文化、政治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大运河将中国重要水系连接起来,形成运输网络;带动沿岸城市的发展,促进各个地区的文化发展与民族融合,这使得中华文明成为有机体的整体文明。但是隋炀帝在国家的统治政策上犯了一系列错误,导致在他的统治末年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驻守太原的李渊打败了各路起义军建立了大唐王朝。在经历了短暂的战乱之后中国第五次统一。隋所开创的制度为唐朝所继承,隋灭亡的教训也警策着唐朝的统治者。在另一方面促成了大唐盛世的到来。第四单元 制度创新与历史变革科举制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科举制的诞生和发展,了

11、解隋唐的制度创新,了解中国的官员选拔制度。二、重点与难点重点:科举制的诞生和发展难点:科举制的意义三、教学过程我们讲隋唐之际是中国历史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所迸发出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不光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而且影响深远,除了我们讲的三省六部制度,法律,至今为止还影响着世界和我们生活的就是,科举制。那么在科举制之前,历代是如何选拔官员的呢?官员由贵族把持,血统决定你的身份和地位,秦国推行“军功制”,汉朝实行“察举制度”,从三国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度”。总的来说,国家的官员被贵族豪门把持,即威胁皇权的统一,也不利于平民的发展。而科举制度的诞生打破了数百年来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政府选拔

12、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也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促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用举荐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 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主要是明经、进士等五十多个考试项目,但是大部分项目不常设,即使考上了也只是当小吏,所以也不受大家重视,所以主要的考试科目还是儒家经典。比如,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义,考试的内容是默写和注解,比较容易;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政论,诗赋是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规定的韵律写诗歌,作文章,政论就是对国家政策进行议论,不但要求有文采,还要要求有见解,难度很大,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因此有“三

13、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唐代约计有50万人次参加过进士科考试,平均每年及第在23人到24人之间。后来武则天时期又增加殿试和武举,殿试就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武举主要考射箭。大家最熟悉的狄仁杰就是武则天时期的文武双料状元。读书人经过省试(尚书省礼部试)合格了,只不过是取得了“出身”,还不能马上去做官。要想做官,还得参加吏部考试。吏部考试包括“书、判、身、言”四个方面。第一考“书”,即书法写字,试其“楷法遒美”。第二考“判”,即写另一种文体的文章,试其“文理优长”。第三考“身”,考察其相貌是否端正,试其“体貌丰伟”。据说有一读书人名叫方于,由于他缺唇,连应10余科而不得录取。第四考“言”,考

14、察其口齿是否清楚,试其“言辞辨正”。如果“书、判、身、言”这四项全能够通过,便可以授予官职。像韩愈这样的文豪参加过四次省试,方才通过,可见科举考试之艰难。就当时社会状况而言,科举是一个比较进步、比较合理的考试制度。它与前代选士制度相比较,有三个最明显的特点:第一,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更有效地由地方世族与地方长官手里集中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第二,把读书、应考、做官三者密切联系起来,为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打开了获取高官厚禄、享受富贵荣华的门径;第三,力图改变选官只重品行、门第,而忽视知识、才能的弊端,它具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当官多少要凭点才学,因而选拔了一些有才干的人。从政治

15、上来看,唐王朝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确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官吏选用大权由中央朝廷来行使,这就加强了全国政权的统一和集中;选官有统一标准,全国要想做官的人都以全力去适应这些标准,这就加强了思想的统一;向各地方的庶族地主甚至广大平民打开了门路,刺激与网罗了一大批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权的机会,这就调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政权的稳定;科举考试看来好像是最公平不过的,任何人只要好好读书,都有资格应考做官,这样不仅掩饰了官僚政治的阶级实质,还可吸引全社会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埋头读书,养成极其驯服的性格,不易发生不满封建统治的不稳思想。从文化教育上看,唐代实

16、行科举考试制度,影响是十分深刻的。由于选择人才与培育人才的标准和要求一致起来,科举考试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与繁荣。因为通过科举考试可以取得一定的官职出身名位,所以一般中下层知识分子和知识青少年都强烈要求进学校读书。这就在客观上推动了古代学校教育的繁荣与发展;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著作,从学校到社会都重视读书、习文、作诗赋,并钻研儒家经典,这对于结束魏晋以来学校和社会所流行的清谈学风与玄虚思想,对于造成当时“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的风气,都具有积极意义。隋唐时期开创的科举考试制度,对东西方都发生过较大的影响。公元618年,唐朝在中国实现了空前的统一。7世纪中叶,新罗也统一了朝鲜。统一

17、后,新罗与唐经常保持友好的关系,新罗人入唐求学的人很多。公元840年,一年之内从唐朝回国的留学生就达105人之多。唐朝盛行科举,准许新罗国人参加考试,当时很多人考取登第,录取从官,崔致远名声最大,全唐诗中收有他的诗,越南建立起李氏王朝。其科举之法与中国大致相同。直到20世纪初才废除科举制。日本虽然没有像朝鲜、越南那样引进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但唐朝的科举考试制度依然深深地影响了日本。日本在天智天皇时设立大学寮。入学的资格及手续、科目考试的内容及方式都与唐代科举制相似。隋唐创立的科举考试制度也影响了西方各国。法国思想家魁奈盛赞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使工匠的子弟也能当上总督”,借以抨击法国当时的封建专

18、制制度和腐朽的官僚制度。18世纪末到19世纪,在欧洲各国逐步推行的文官考核制度也是吸取了中国隋唐创立的科举考试制度的经验。1791年,法国首先试行了文官考核制度,180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实行文官考核制,1855年英国开始推行文官考核制。美国之文官制度最初是由罗德岛的任克思提出的,他于1868年5月呈送到美国众议院的报告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中国之文官制度”。中国科举制对西方文官体制的影响,是在精神文明领域里中国对西方最宝贵的贡献之一。中国科举考试制度远比造纸、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重要得多,它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最初的模式。它“传到西洋”,打破了中世纪欧洲“贵族总是贵族,平

19、民总是平民”的犹如死水一潭的贵族政治的宁静,激励新生的资产阶级奋发进取、积极竞争的精神,为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验。第四单元 制度创新与历史变革贞观之治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贞观之治的原因,理解唐朝强盛的原因。二、重点与难点重点:贞观之治难点:贞观之治的原因三、教学过程隋大业十三年公元年五月,眼见天下大乱,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和他的几个儿子在晋阳起兵。公元618年五月,李渊定国号为唐,并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唐高祖李渊在起兵的过程中,次子李世民在战争中功勋卓越,手下文臣武将众多,逐渐发展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唐高祖李渊甚至创造出了“天策上将”这一职务来封赏李世民。李

20、世民威胁到了太子李建成。随着双方斗争日趋激烈,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在玄武门射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成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就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贞观为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出自易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意思是国家发展要走正道。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隋朝的兴亡,农民战争瓦解隋朝的过程,认识到了农民阶级对君主专制统治稳定的重要性,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吸取隋亡教训,纠正前朝之弊端,调整统治政策,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唐太宗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

21、不问恩怨。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徵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励臣下直谏,魏徵前后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太宗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魏徵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唐朝继承隋三省六部制,而且进一步发展完善,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仙剑的政治制度。唐的三省职权划分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诏书发布之

22、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诏书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颁布。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当时的贤臣魏征就供职于门下省)。这种政治体制分工明确,各部门互相监督和制衡,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国家制度,进一步说明了唐朝的文明程度之高。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唐太宗规定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来潮和心情不好时作出有损他清誉的不慎重决定。由于唐太宗励精图治,在政治上加强对西域等地区的管辖,在外交上加强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在民族关系上对待少数民族“爱之如一”,不少少数民族甚至是外国人都在唐朝政府里任职。

23、以当唐朝人为荣。太宗即位时年仅27岁,唐王朝在太宗统治下,文治武功均有所发展,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世。唐代版图空前辽阔,超过汉宣帝在位时期,领土东临於海,西逾葱岭,北逾漠北,南至南海。唐太宗在位期间武功全盛,将唐帝国发展为当时东亚地区最强、文化最盛的国家。唐太宗大力推行府兵制,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先后平定东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征高句丽,联姻吐蕃,唐朝声威远播。太宗能维护外族风俗,并设置都护府制度,终贞观之世,四方服悦,太宗则被周边诸族尊为“天可汗”,并筑“朝天可汗道”,向唐朝进贡。唐太宗成为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国家得以步入安康之世。第四单元 制度创新与历史变革

24、开元盛世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开元盛世,了解盛唐的繁荣,知道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难点:开元盛世三、教学过程同学们上节课学习了从贞观之治,唐初的统治者励精图治,终于迎来了盛世,唐朝的国力强大,人民富足。随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科举制的推行,唐代在玄宗时期迎来了又一个盛世,开元盛世开元盛世的特点就是经济繁荣,繁荣的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繁荣的经济是唐朝强大国力的表现,同时也为民族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和平的保障和强大的自信,频繁的民族交往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在社会风气上提供了开放的环境和兼容并包的心态,同时,开放的社会心态也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自由的空间

25、和蓬勃的想象力。经济的繁荣是唐朝国力强盛的重要标志,在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和商业这三个方面,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如何体现的?只有先进的农业技术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同时能使更多的人脱离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发达的手工业必然推动商业的发展。唐代农业发达,除了开垦土地,兴修水利这些历史共性的措施意外,更重要的是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是唐朝时期出现的曲辕犁,它的特点是:机构简单,只有十几个部件,操作灵活,可以单手操作,最重要的是节省人力和畜力。曲辕犁代表了中国农业技术发展的顶峰,其从问世至今一千多年来外形没有更大的改变。除了曲辕犁,唐代还发明

26、了筒车,请同学们比较汉代翻车和唐代筒车,指出其进步性。先进的生产工具推动了唐朝农业技术的发展,世界第一的亩产量和粮食总产量使更多的人得以脱离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唐代发达的手工业主要体现在纺织和陶瓷,唐代纺织业最突出的代表就是蜀锦。蜀锦的纺织技术在唐朝发展成熟,其花纹精美,技术精湛,蜀锦重要的织造工具也在唐朝发展成熟。纺织工要在两层的织造机上根据图样排列九千多根丝线,每日只能织造十几厘米,其难度之大,至今仍无法用机械完成。唐代还首创了文字织锦,曾有兰亭序被太宗收入宫中。除了蜀锦,唐代陶瓷业也十分发达,有北白南青之说,陶瓷业的“窑”这个概念也开始在唐朝出现,而且陶器和瓷器完全区分开来。瓷器的种类繁

27、多,釉色精美,当中国人开始大规模的使用瓷器时,世界各国对这种精美的器物如何制作一无所知。精美的釉色背后,是高达一千度以上的炉温,仅此一条就是当时世界各国难以企及的高峰。唐三彩,至今都是中国的标志,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工艺品,唐朝时,劳动人民首创了使用三种釉色来烧制陶器,并用它当陪葬物。反应了唐朝的富庶。但是由于唐三彩的造型粗犷之余不失精美,深受各国商人喜爱,远销各地,并引发效仿,在中东出现了波斯三彩,朝鲜出现了新罗三彩,日本出现了奈良三彩。发达的手工业,必然带来商业的繁荣,农业发达带来的庞大人口又推动了商业的规模。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出现大型的都市,而大型的城市又反过来推动商业的发展。其中

28、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代长安城。有东西二市,东市多珍玩,西市多胡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每年仅柴草就要消耗40万吨。唐代发达的农业,发达的手工业和繁荣的经济构成了盛唐时期人们物质生活的基础,唐代的富足和强盛不光为唐朝的民族交往提供了和平的保障,更提供了唐朝人强大的自信和自豪。这也是唐代不同于其他任何时代的特点。第四单元 制度创新与历史变革文成公主入藏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实了解汉藏两族的交往,了解和平交往和文化交流是民族往来的主题。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文成公主入藏难点: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三、教学过程繁荣的经济带来民族的自信,和各民族的交往更带来了民族的自豪感,繁荣的经济是唐代对外

29、交往的保障,同时,唐代秉承和平交往的民族政策,在自身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周边各个民族的繁荣发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前进。在唐代,民族间交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文成公主入藏。太宗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强大的国力带来民族交往中的自信,同时也带来的巨大的吸引力,唐代秉承平等交往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和周边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出于对唐文化的仰慕多次派使者求婚,最后他派出了自己的国相禄东赞作为求婚使者。唐太宗对禄东赞的言谈举止很赞赏,并从他那里对松赞干布有了更多的了解。唐太宗在皇族的姑娘中,挑选了一位文化素养较高、美丽而又温柔的,封为“文成公主”,许嫁给松赞干布。禄东赞能完成求亲的使命,确实很不

30、容易,至今民间还流传着“五难求婚使”的动人故事。当禄东赞胜利解答了一道道难题,最后,唐太宗要他从二千五百名美丽的姑娘中,找出文成公主来。禄东赞以他敏锐的眼光,一眼就认出了仪态大方的文成公主。和历代以往的和亲不同,这不是唐朝战败,为了保卫边境平安的和亲,而是为了两国的和平和长治久安。更重要的,文成公主的出嫁是大唐一次重要的文化输出。公元641年,唐太宗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去吐蕃。随同文成公主一起入藏的,还有许多侍女和工匠厨役。在文成公主丰盛的嫁妆里,不仅有金银珠宝、绫罗绸缎,还有吐蕃所缺少的粮食、蔬菜、水果种子和药材、蚕种等,以及许多儒家经典和农业、医药、天文、历法、科技等方面的

31、图书。和壁画上的风轻云淡不一样,文成公主一行历尽千难万苦,千里迢迢,历时两年才到达拉萨。和亲的队伍从唐王朝的国都长安出发,跨越今陕西、甘肃、青海和西藏4个省区,全长约3000公里。即使对于现在的人来说,都是一段艰难的旅程。文成公主从长安沿渭水北岸越过陕甘两省界山陇山到达今甘肃天水,溯渭水继续西上越鸟鼠山到甘肃临洮;从临洮西北行,渡黄河进入青海境内;然后从西宁、沿羌水经石城山、日月山、倒淌河至东巴;穿越草原、翻越巴颜喀拉山,渡通天河,经玉树地区,过唐古拉山查吾拉山口到藏北那曲;继续沿今青藏公路经到逻些(拉萨)。翻过五座大山,跨越四条大河。一个只有16岁的女孩子,肩负重任,辞别父母兄弟,远嫁他乡,

32、这种横绝千里的勇气让人肃然起敬。吐蕃人民得知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消息后,一路上都有人备了礼物和交通工具来接送。松赞干布按照唐朝礼制,从吐蕃都城逻些(今西藏拉萨)赶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亲自迎接文成公主,并在那里隆重地举行了婚礼。他与李道宗相见,是以儿子女婿这种晚辈的身份,以表示敬意。随后,松赞干布带着文成公主回逻些。这年藏历4月15日,这些百姓像过盛大节日似的,载歌载舞,迎接文成公主进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十分恩爱,还按照唐朝的建筑模式,在逻些专为文成公主造了一座宫殿。至今在拉萨的大昭寺及布达拉宫中,都供奉着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塑像。松赞干布于公元650年去世后,文成公主继续为汉藏两族人民

33、的文化交流和友好联系作着不懈努力。当时去印度学佛的唐朝僧人,大多取道吐蕃,有些高僧还受到文成公主的热情接待。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四十年,为发展藏族经济作出了贡献。她让随从人员向当地百姓传授耕种方法,还亲自指导青稞等谷物的试种。她要求唐朝选派优秀工匠入藏,帮助吐蕃人民建设。自从文成公主入藏后,唐朝和吐蕃文化交流大大加强,她也成为民族情谊的象征,因而直到现在还被当地人民所深深怀念。松赞干布以后的几个赞普,继续保持与唐朝的友好关系。公元710年,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公元729年,吐蕃赞普派使者来见唐玄宗,表示愿意和唐朝同为一家人,让天下百姓永远过太平日子,表达了汉藏人民的友好感情和愿望。

34、 第四单元 制度创新与历史变革鉴真东渡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鉴真东渡的历史了解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学习鉴真百折不挠的精神。二、重点与难点重点:鉴真东渡难点:文化的交流三、教学过程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创造了辉煌的盛世。强大的创造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辉煌的文明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心态,繁荣的社会同样催生出繁荣的文化。尤其是对外交往,这一时期表现出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自信。有大家熟悉的玄奘法师横绝西域的千里跋涉,还有鉴真法师横波万里的弘法。其九死一生,坚忍不拔之精神至今传唱。鉴真原姓淳于,14岁时在扬州出家。成为一代高僧,被大唐誉为国宝。当时,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备,僧人不能按照律仪受戒。73

35、3年(日本天平五年),僧人荣睿、普照随遣唐使入唐,邀请高僧去传授戒律。一想到此去千里波涛九死一生,大明寺众僧“默然无应”,唯有鉴真以大无畏心,大慈悲心。遂决意东渡。742年(唐天宝元年)鉴真不顾弟子们劝阻,毅然应请,决心东渡。由于地方官阻挠和海上风涛险恶,先后四次都未能成行。第五次东渡最为悲壮。那一年鉴真已经60岁了,船队从扬州出发,刚过狼山(今江苏南通)附近,就遇到狂风巨浪,在一个小岛避风。一个月后再次起航,走到舟山群岛时,又遇大浪。第三次起航时,风浪更大,向南漂流了14天,靠吃生米、饮海水度日,最后抵达海南岛三亚一带。归途中,鉴真因长途跋涉,过度操劳,不幸身染重病,双目失明。公元753年(

36、玄宗天宝十二年)10月,鉴真以忘我的精神,在双目失明、痛失大弟子祥彦、而又届66岁高龄之时,不顾生死,坚持“东渡理想”,不顾朝廷和僧俗的弟子的劝阻,义无反顾,发誓以慈悲之心造福日本众生,和归国的日本遣唐使一起乘船赴日本。把佛教戒律和唐朝文化带到日本,体现了普济天下的志向、一诺千金的信义、百折不挠的执著和勇于献身的情怀。大唐天宝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即日本天平胜宝五年,经过四十天惊心动魄的海上颠簸,六十六岁的鉴真踏上了日本国土。整整十二年,六次启行,三次航海,几经绝境,随从人员中先后有三十六人为此丧生,更有二百八十多人彻底黯然退出,而最后,经历了可怕的飓风、绝望的漂流、炼狱般的饥渴鉴真还是站在了

37、大海东岸。12月,鉴真一行到达日本九州岛,受到热烈欢迎。鉴真一行抵达奈良,封号“传灯大法师”,佛教中有个说法:一灯可灭千年暗,一智可灭千年愚。以此封号来表示鉴真为日本带来了光明和智慧。第二年,鉴真被请到都城祭良最著名的东大寺。日本朝廷为请鉴真推行严格的受戒制度,在东大寺修建了戒坛。日本圣武太上皇、光明太上皇后、孝谦天皇、皇后及官员僧侣等400多人登坛受戒。鉴真一行二十多人中,有建筑、绘画、雕刻、医药、刺绣、铸造等方面技艺精湛的人才,他们携带着大量书籍和艺术作品,把唐朝高度发展的文化科学传播到日本。鉴真按照中国营造法式在奈良主持兴建唐招提寺,寺内殿堂结构精巧、气势雄伟,反映出唐朝建筑的最新成就。

38、鉴真携来的乾漆夹纻(zh)像,及其弟子技工们指导下完成的唐招提寺木雕群,可以说是日本雕刻史上的起点。鉴真虽然双目失明,传说他曾用鼻嗅的方法,把正仓院所藏药物一一加以辨证,还为人治病,毫无保留地向日本医生传授药物的收藏、炮制、配剂、使用的知识,给日本的古药物学奠定了基础。在很长时期里,日本医药界都把鉴真奉为始祖。鉴真及其弟子大都擅长书法,去日时携带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真迹,影响所及,日本人民热爱中国书法艺术至今不衰;同时,日本豆腐业、饮食业、酿造业等也认为其行业技艺均为鉴真所授。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5月6日,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入灭之前,其弟子为鉴真膜影,立夹漆像,传世至今。第四单元 制度创

39、新与历史变革唐诗与唐史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唐朝代表性诗人和作品了解唐代的文化和历史的关系,从精神文化方面了解唐朝和唐朝诗歌,进而了解唐诗的特点。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唐诗和唐史的关系难点:唐诗的特点三、教学过程唐代富足的物质生活,开放自信的文明交流,兼容并包的社会心态,带来了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唐诗想象力跳脱,比如李白的蜀道难,完全不受平仄所束缚,贺知章称赞他是谪仙人,杜甫严守格律,白居易通俗易懂,这些都是同学们如数家珍。唐诗之所以成为唐诗,不止是它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忠实的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更重要的是唐诗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诗词从文学角度讲无非选材,平仄,比喻,意境。但是无论如

40、何我们不能复制的是那个时代诗人的心态。那是属于一个盛世的气度,责任,自豪感和想象力。后世评价一首诗歌的最高评语也就是“有唐诗气象”。不是所有的唐朝的诗歌都叫唐诗,历史上被称为唐诗开篇第一首的是武则天时期的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唐诗首先展现出的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气度。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诗歌中保卫汉家江山的大英雄却是个出身游牧民族的突厥人,官拜大唐陇右节度使。其实岂止一个哥舒翰,高仙芝,仆固怀恩。无数的异族甚至是异国男儿为这片土地奋勇厮杀,喋血沙场。因为他们向往这个文明,热爱它。从历史角度看,唐代诗歌

41、的特点是家国一体,将国家的兴亡和个人的命运紧密结合,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国和家的命运因为一张薄薄的家书连接在一起。“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国家和个人的悲欢紧密连接在一起。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歌当哭之际不忘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白居易的长恨歌,完全可以看作是国家命运下的爱情悲剧。以皇帝的私人生活为创作题材,这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卖炭翁向我们展示了中晚唐政局腐败,国家命运的走向和个人的悲欢休戚相关。唐诗同样表现出强大自豪感。唐代人以汉朝的继承者自居,在唐诗中“汉”的出现次数达到2800多次,而“唐”这一字数的出现才

42、有700多次。贺知章送人之军:“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张说南中送北使说:“闻有胡兵急,深怀汉国羞。”这是一种民族意识的觉醒,一种强烈的区别于周边文明的自豪感。在表达强烈的自豪感方面,唐代诗歌丝毫不亚于现在的主旋律歌曲。敦煌曲子词献忠心:生死大唐好,喜难任,齐拍手,奏仙音。各向本国里, 呈歌舞,愿皇寿,千万岁,献忠心。安史之乱之后,西域的边军内调平叛,吐蕃趁机吞并西域,但是河潢地区的军民誓死坚守十余年,后来在唐宣宗时期,趁吐蕃内乱西域沙洲的张义潮率众归顺大唐,西域广大汉人的努力下,沦陷吐蕃达数十年之久的西域大部分领土光复。对比今天的地图,也就是西到西域的吐鲁番、哈密、延哈密,南下青海到甘肃的河西走廊,完全重新回归大唐。现在再看这首歌曲,能不能体会出唐朝特有的国家的凝聚力。最能代表盛唐风貌的恐怕就是李白了,唐文宗时,曾下旨将李白的诗歌、张旭草书、裴旻(民)剑舞定为大唐三绝。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评,堪称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达到了随心所欲而近乎道的神奇境界。这些唐诗,词句之间是历史的注解,咏叹之余是历史的积淀。全唐诗三万首,就是一部唐代押韵的历史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