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健康管理中医对间质性肺疾病的研究及治疗 病名起源间质性肺疾病(ILD)是现代西医学病名,在中医学古代文献中并无与 之完全对应的病名。春秋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已有类似的记载,如素问玉机真脏论素问脏气法时论 灵枢经脉篇记载的“发咳上气”“劳则喘息汗出”“烦满喘而呕”“有不得卧,卧而喘者”,东汉医圣张仲景 金匮要略 记载的“其人疾行则喘喝”等症状与 ILD 的临床症状相符合,按照这些临床症状可将本病归属于中医学的“咳嗽”“短气”“喘证”“痰饮”“肺胀”等范畴。另有根据其发病机制将本病归属于中医学的“肺痹”“肺痿”等范畴者。肺痹中气虚血瘀、痹阻经络导致气机壅塞不通,与 ILD 的肺失司呼吸之职,气
2、机失调,日久气血瘀滞肺络,肺不能行使其吸清呼浊的功能而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故也将间质性肺疾病与中医中的“肺痹”相对应。病因病机春秋时期,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中便记载了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侵袭肺卫,肺气失于宣发,可发为肺痹,指出感受外邪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素问五脏生成篇有因为过度饮酒、房劳发生肺痹的记载。华佗在华氏中藏经 中有因愁忧思喜怒等情志失调,导致身体气机郁结,气滞血瘀而发为本病的描述。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医师们总结出本病的发病与感受外邪、七情失调、过度饮酒及房劳等因素相关。老年间质性肺疾病合并肺癌患者的中医研究进展冯卓 仕丽汉代以后,随着临床经验的逐步积累,则对间质性
3、肺疾病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唐王冰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及少阴肾气不足可导致母脏肺气虚而病发肺痹。宋太医院在圣济总录肺痹云:“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其候胸背痛甚喘而呕是也。”提示本病可由其他病感受外邪继发而来,这与现代医学中结缔组织疾病继发间质性肺疾病相吻合,并记载了肺痹的临床症状。明清时期是中医学发展的又一高峰,对间质性肺疾病的认识日臻完善。张景岳景岳全书云:“实喘之症,以邪在肺。虚喘者但得引长一息为快。”又云:“水病为喘者,以肾邪干肺也。”其表示本病病性有虚、实之分,病位侧重肺、肾之别。清喻昌医门法律云:“肺瘘者,其积渐已非一日,其寒热不止一端故行峻法医之罪也。”可见本病病程悠久,须缓缓
4、图之。此时医家们诊治本病多从肺、肾两脏入手,以气阴亏虚立论,部分医家亦认为本病与痰、瘀相关。如清王九峰认为风邪侵袭,首先犯肺,因肺合皮毛,邪气以从其合,导致肺中津液不归正化反凝结为痰浊,此类患者常常喉间作痒,易有伤风、咳嗽气促之患,说明本病不但与痰有关,而且还易导致呼吸道感染。清唐容川有“瘀血乘肺,咳逆喘促”的论述,指出瘀血亦是 ILD 的病机之一。上述内容表明,ILD 难以用单一病机来阐释,病机要素涉及虚、痰、瘀三个方面,其病位在肺、肾,病性属本虚标实。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对 ILD 的认识不断-8 -益寿宝典YI SHOU DIAN提升,中医对 ILD 的认识亦在不断深入。王玉光在其研究中
5、认为 ILD 的疾病特点与湿邪致病的特点及转归极其相似,如湿邪重浊黏滞,病程较长;湿邪易合并他邪致病;并且湿邪致病范围广泛,临床变化多样。周仲英教授在长期临床工作中发现,ILD 其外因除了外感六淫之外,还有吸入粉尘、石灰、有毒物质及放射性照射,内因除了七情,还有先天禀赋不足等。临床治疗ILD 病程较长,不同时期由不同的病理因素主导,因此在不同的时期用药也有所侧重,大体以祛外邪、清里邪(痰、瘀、湿等)、补虚为主。祛外邪ILD 的外邪主要为风邪,除自然风外,平日生活中接触的花粉、灰尘等均可归于风邪范畴,风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为百病之长,常夹杂他邪。肺为娇脏,易感受风邪,宣降失职,肺气上逆而咳,肺
6、主行水,水液输布异常,痰浊生于脾,上藏于肺,此阶段主要以祛风、宣肺、化痰为主。马站平教授常根据患者病情,辨证论治,使用桑菊饮、止嗽散、桑杏汤等祛风解表宣肺的方剂治疗,此时痰液虽少,但仍需加用陈皮、半夏、竹茹等化痰药物,以防津液流失。清里邪若表邪清理不及时,入里化热,伤及肺气,痰液生产增多,阻塞脉络,同时肺虚无以推动血液,进一步加重血瘀。李雪在对 62 例肺热痰瘀型 ILD 患者进行的随机对照研究中,试验组使用清肺止咳化痰汤加西医基础治疗方案,结果显示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包括咳嗽在内的中医证候,增强患者肺功能。吴银根教授认为,此时需要重用虫类药物搜邪通络,使气机通畅,血无可凝。补虚I
7、LD 病情复杂,绵延难愈,若得以及时治疗,则可逐渐改善,若误治或治疗不及时,或患者平时不注意饮食、情志的调节,极易导致病情恶化。久病伤及阳气,李友林教授将“温润辛金”法与自身临床实践相结合,提出“温润辛金培本”治疗 ILD,多用温补肺脾肾的药物,同时配合温热外治,内外配合,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中医对肺癌的研究及治疗 病名起源中医古代医书中并无“肺癌”的专属名称,但依据其体征、症状可散见于“肺积”“肺胀”“息贲”“肺疽”“虚损”“痰饮”“劳嗽”等文献中。其中,“肺积”为五积之一,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胀满咳嗽,咳唾脓血”“久咳劳伤,咳吐痰血,形体消瘦”以及“大骨枯槁,大肉陷下疼痛引胸背”等描述肺
8、癌晚期。中医古籍中将肺癌的症状描述为不同阶段的表现,如咳嗽、气短、胸闷、喘促、发热、乏力、前胸后背疼痛不适、咯血、乏力等,其与现代医学中肺癌的症状极其相似。其中,肺中积块的产生可与正虚邪侵、气机不通、痰血搏结有关。金元时期著名的中医大师李东垣治疗“肺积”时主要采用其自制的“息贲丸”,其疗效尚佳。病因病机肺为娇脏,中医古籍普遍认为“正虚痰结”是肺癌的病理性基础和致病因素,痰瘀互结在体内从而导致胸中产生有形结块,日久不散。肺癌的中医病因病机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根据中医古籍文献比较分析,结合肺癌患者的病程和临床表现,近现代的中医学者多认为肺癌的发生是因正气亏虚,脏腑功能阴阳失调,此时邪气入体,且与免疫
9、力低下关系密切。故肺癌的治疗应以扶正培元为主,佐以祛瘀化痰-9 -健康管理软坚等祛邪药物,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其症状,以延长生存期。周岱翰教授提出癌毒致瘤的理论,表示正虚、瘀血、痰湿日久可变生癌毒,晚期肺癌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中医扶正祛邪可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总而言之,中医古籍对于肺癌的整个致病机理和相关作用机制的基本认知是一致的,均认为肺癌是患者机体正气不足、脏腑受损致客邪停留,也就是在元气亏虚的基础上,由饮食、邪毒、六淫等因素致使肺部功能失调,宣降失司,气机不畅,血脉瘀滞,津液不布,进而形成瘀血、痰浊、瘀结等病理因素而诱发肺癌。临床治疗基于古代医家对肺癌病因病机的认识,故近
10、现代中医对肺癌的治疗皆以固扶正气为主,旨在提升肺癌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大量临床数据研究显示,中药治疗癌症有明显优势,其药性温和,毒副作用小,同时具备“固本培元、扶正祛邪”的特点。且中药既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又能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周期,因此大部分肺癌患者选择中医治疗。牛晓录统计发现中医在临床上治疗肺癌多以培土生金为治疗原则,药物中使用频次最多的为甘草、黄芪、茯苓、白术等。亦有医家认为肺癌多为瘀毒内生,瘀久化热,从而导致肺燥少津。故选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的中药,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中医治疗肺癌不仅可以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还有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外治法,如针灸、穴位贴敷、中药封包
11、等。中医对老年间质性肺疾病合并肺癌的研究及治疗目前医学发达,但对于老年间质性肺疾病合并肺癌的研究甚少,且主要以西医中的手术、化疗、放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为主。中医对老年间质性肺疾病及肺癌的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医疗技术不断提高,使疾病无处藏匿。故老年间质性肺疾病与老年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有研究表明,ILD是 LC 的独立发病因素,也有研究证实,LC 的治疗也可导致 ILD 的发生或急性加重,其原因可能为二者存在某种共同的发病机制。张苗认为老年间质性肺疾病合并肺癌患者在发病年龄、性别上有一定的特征,以老年男性患者居多,探究其原因为老年人机体老化,正气不足,且免疫力低下,故邪气侵袭,更易发
12、病。其在研究中分析了间质性肺疾病合并肺癌的中医证型分布,间质性肺疾病合并肺癌患者早期为气虚血瘀型,中期为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晚期以阳虚痰湿型为主。吸烟是引发 ILD、LC 的共同危险因素,有学者在研究中提出,间质性肺疾病合并肺癌患者的吸烟指数比单纯 ILD 患者或 LC 患者高。并且中医认为烟草中的物质秽浊有毒,烟又具有风邪、热邪的特点,走窜、熏灼明显,耗伤肺气、肺阴,日久易成血瘀。故吸烟可能与间质性肺疾病合并肺癌的发生有内发联系。中医对老年间质性肺疾病及肺癌的治疗老年间质性肺疾病合并肺癌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其治疗方案也越来越受重视。在临床上治疗 ILD、LC 的中医众多,亦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探究其本质,离不开中医辨证论治。查阅古籍,其中并没有二者合并的相关记载,现代医家对此亦无深入研究,故老年间质性肺疾病合并肺癌的中医治疗还需要不断研究与探索。(冯卓,长春中医药大学;通讯作者:仕丽,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