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5 ,大小:2.09MB ,
资源ID:3141850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31418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胜****】。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胜****】,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2016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文本.doc)为本站上传会员【胜****】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2016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文本.doc

1、 XX县XX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1 综合说明1.1 项目背景1.1.1项目来源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和2010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国家启动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关于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10655号)文件精神,从2010年开始,全国5大类型区16个省(区、市)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根据水利部水保司关于抓紧做好2011年度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前期工作的通知(水保生便字20115号)文件精神,XX县人民政府鉴于本县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突出的实情,在2010年

2、试点工程建设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积极向上报告争取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试点。为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序、规范开展,特编制2011年度XX县XX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1.1.2规划依据XX县XX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制,主要的规划依据有: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规划、XX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总体规划(20002050年)。1.1.3工程地理位置XX项目区位于XX县南部,属长江流域沅江水系的支流酉水范围,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2581091540,北纬290705290926,东西长4.33km,南北宽4.29km,项目区国土总面积1

3、3.66km。项目区涉及XX镇1个乡镇的3个村。1.1.4实施方案编制过程接受任务后,立即成立了工作组,赴现场实地勘察,对项目区的自然环境条件、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以及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调查,对工程区的坡耕地现状进行了典型逐图斑调绘,并广泛征求当地农民和建设单位对该项目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按照水利部水保司关于抓紧做好2011年度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前期工作的通知的方案编制要求、方案的规模、投资和进度安排,依据水利部司局函关于印发(试行)的通知(水保生函201019号)以及相关规程规范的要求,编制完成了XX县XX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1.2 建设的必要性

4、、任务和规模1.2.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据湖北省2006年完成的最新遥感成果,XX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51722 hm,占土地总面积的38.47%。根据XX县国土资源局的土地详查资料,截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坡耕地10235.5 hm,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19.79,但土壤流失量却占全县土壤侵蚀总量的38,说明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XX项目区国土总面积1366.16 hm,据湖北省完成的最新遥感成果,项目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724.21 hm,占土地总面积的53.01%。根据XX县国土资源局的土地详查资料,截至2010年底,项目区共有耕地438.28 hm,其中坡耕地378.48 hm,坡

5、耕地占项目区耕地总面积的86.36%,占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的52.26,但土壤流失量却占项目区土壤侵蚀总量的73.3。坡耕地面积大、比例高,说明坡耕地是项目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据XX县统计部门多年的调查统计资料,坡耕地1hm单产一般仅19502400kg,将坡耕地修成梯田后,1hm单产一般可达53006700kg,梯田比坡耕地1hm净增产33504300kg,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大规模地将坡耕地改造成为梯田,不仅是控制水土流失的关键措施,而且是保障丘陵山区粮食安全的重要工程,同时也是巩固现有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实现水土流失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人举措与有效途径。通过坡改梯工程建设,在有效控制

6、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群众生活的基础上,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和谐,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1.2.2建设目标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坡耕地治理程度为88.06,水土流失治理程度为46.02,土壤流失控制量(保土量)1.06万t,农业人均占有基本农田0.158hm,农业人均增加基本农田0.136 hm,农业人均增加粮食129kg,农业人均纯收入增加563元。 1.2.3建设规模修建梯田工程333.28 hm,其中新修梯田269.99 hm,加固、维修梯田63.29 hm;坡面配套水系工程:截水沟13.66km,排水沟24.33km,蓄水

7、池113口,沉沙池229口,埋设UPVC管1520 m;田间生产道路16.33km;植物护埂466.60km。1.3 工程区概况1.3.1自然概况工程区属鄂西南土石山区,地貌类型以低山丘陵为主,其地势大致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区内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坡陡沟深,地形起伏较大,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雨热同期。多年平均降雨量1512.1mm,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9月份。年均日照时数11611445h,年平均气温在15.8。气候灾害频繁,主要有伏秋旱、低温冷害、连续阴雨、暴雨、大风和冰雹。工程区土壤类型以黄壤为典型土类。工程区植被类型以

8、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灌木林为主。项目区林草覆盖率为59.7%。项目区疏、幼林面积较大、分布广,水土流失严重。天然林多为以油桐、马尾松为主的落叶阔叶、针叶林残、次林。农田植被主要有金银花、水稻、玉米、土豆、甘薯、花生、小麦、油菜、豆类等。1.3.2社会经济概况工程区涉及1个镇3个行政村,据2010年底统计,总人口2781人,全部为农业人口,农村劳动力1824人,人口密度204人hm,人均土地0.49 hm,人均耕地0.157 hm。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797元,人均占有粮食791.44kg(见附表5及附表6)。1.3.3坡耕地现状及其治理情况工程区所涉及行政村耕地总面积438.28hm

9、,其中坡耕地面积378.48 hm,占耕地面积的86.36;坡耕地中,损毁梯田面积63.29 hm,占坡耕地面积的16.72。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小班勾绘,适宜修筑水平梯田并跟当地村民协商,亟需进行治理且能够落实治理的坡耕地面积333.28 hm,其中现有坡耕地269.99 hm,损毁梯田63.29 hm。在需新修梯田的坡耕地中,其中510、1015面积,分别占需新修水平梯田坡耕地面积的62.99、37.01(见附表8)。1.4 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1.4.1工程设计原则、深度本实施方案在设计中,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按照“近村、近水、就缓、就低”的原则,优先安排

10、515之间的缓坡耕地。对1525的坡耕地,按照集中连片、因地制宜的原则修筑。本方案设计深度为初步设计深度。1.4.2工程措施及总体布置工程治理措施包括水平梯田以及坡面水系工程、田间道路等配套措施。在总体布置上,对项目区地面坡度在515之间、集中连片且距村庄较近、交通较便、位置较低、邻近水源的较缓坡耕地,相对集中连片地布设建设高标准梯田。同时在坡改梯田块内配套建设灌溉渠道、截排水沟、蓄水池、沉沙池、田间作业便道、植物护坎等工程。 1.5 施工组织设计1.5.1工程施工条件项目区内主干道公路为248省道,支线乡镇公路、村村通水泥路基本形成网络,内外交通较为便利,可以满足各种施工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和材

11、料运输。工程建设所需主要建筑材料均在当地就近购买,数量和质量满足施工要求。施工用水就近通过机械运输解决,项目区内各行政村农村供用电力有保障,一般就近搭火可解决施工用电。1.5.2进度安排本工程建设总工期为8个月。2011年10月秋收后为工程准备期;工程措施施工安排在冬春农闲时节,即2011年11月份至2012年4月份;2012年5月份完工。1.6 监测及技术支持1.6.1效益监测工程效益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粮食单产、人均纯收入和保水保土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效益。主要方法:粮食单产、人均纯收入采用典型农户调查法和典型地块调查法。保水保土效益监测,采用恩施州水土保持试验监测站的多年观测成果进行推算。

12、改善生态环境效益采用调查走访和收集相关统计资料等方法获取。1.6.2技术支持为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实施达到高质量施工、快速度推进、达到费省效宏的建设目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特别要注重科技支撑的作用,加强实用技术成果的吸收引进与示范推广,促进工程顺利实施。需要重点示范推广的几项适用新技术:“3S”技术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运行管护的应用、坡面水系系统配置技术、植物护埂坎技术、地边、地埂经济、农业耕作技术等,可为坡耕地的快速治理与综合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推广、培训等工作由科技服务组织机构统管。县乡项目办分别成立相应层级的科技服务站,村成立科技辅导站,实行科技承包,分门别类,

13、组成各种技术推广服务组,服务到户,指导到田,推广最新实用技术。 技术推广对象包括骨干技术人员和当地农民(工人)。技术推广采用现场示范、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推广。1.7 工程管理1.7.1工程建设期管理模式成立由XX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县发展改革、水利、财政、国土、农业、林业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试点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工程建设。县水利局作为项目建设单位,负责制定工程实施计划,对工程实施进度与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对工程进行阶段验收与竣工初验,管理工程费用,定期向上级相关部门报告项目执行情况。工程区涉及各乡(镇)成立工程工作站,负责组织施工和协调土地调整。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严格

14、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操作,项目建设将全面实行项目法人制(项目责任主体负责制)、合同管理制、项目承诺制(群众投工投劳承诺书)、工程监理制、项目公示制、资金报帐制、工程管护责任制和检查验收制。1.7.2工程运行期管理模式工程建成之后,由项目建设单位将治理成果移交当地乡镇政府及村委会。由乡镇政府及村委会负责,按照“谁所有、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实行产权或使用权确认制,由项目所在乡镇、村、农户签署工程移交责任书,明确工程移交内容、数量,层层落实对治理成果的管护责任。 1.8 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方案1.8.1布置原则及依据本概算编制主要依据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文件颁发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概(估)算编

15、制规定及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进行编制。1.8.2工程总投资项目建设概算总投资1249.98万元,其中:工程措施投资1087.10万元,林草措施投资29.19万元,独立费用97.28万元,基本预备费36.41万元。单位防治面积投资2500元/亩。1.8.3资金筹措方案资金筹措方式:该项目总投资为1249.98万元(不含群众投劳折资),其中中央投资1000.00万元,占财政总投资的80%,地方配套资金249.98万元,占财政总投资的20%。1.9 效益分析经效益分析,本项目实施后将产生较好的综合效益,实现年保水50.51万m,年保土1.06万t。按直接经济效益计算,坡耕地治理措施发挥效益后年净增直

16、接经济收益156.64万元,20年累计直接经济效益3132.73万元。工程完成后,建成的梯田可使原有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平均每年可拦蓄泥沙1.06万t;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恢复,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项目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完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极大地促进了项目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水土保持工程特性表(详见附表1)综上所述,项目完建后,项目的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效益都十分显著,在客观上是必要的,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建议上级部门尽快批准实施,以改善该项目区的生态环境,为XX县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增添后劲。 2 项

17、目背景及设计依据2.1 项目背景2.1.1项目来源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冈地制宜地加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和2010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国家启动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关于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10655号)文件精神,从2010年开始,全国5大类型区16个省(区、市)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根据水利部水保司关于抓紧做好2011年度坡耕地水

18、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前期工作的通知(水保生便字20115号)文件精神,XX县人民政府鉴于本县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突出的实情,在2010年试点工程建设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积极向上报告争取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试点。为使该项目顺利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序、规范开展,特编制2011年度XX县XX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2.1.2实施方案编制过程接受任务后,立即成立了工作组,赴现场进行了实地勘察,对项目区的自然环境条件、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以及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现场调查,对工程区的坡耕地现状进行了典型逐图斑调绘,并广泛征求当地农民和建设单位对该项

19、目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按照水利部水保司关于抓紧做好2011年度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前期工作的通知的方案编制要求、方案的规模、投资和进度安排,依据水利部司局函关于印发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编写提纲(试行)的通知(水保生函2010)19号)以及相关规程规范的要求,编制完成了XX县XX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2.1.3实施方案基本要求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改进中央补助地方小型水利项目投资管理方式的通知(发改农经20091981号)、水利部水保司关于抓紧做好2011年度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前期工作的通知(水保生便字20115号)文件精神,本

20、项目实施方案由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合并而成,一次性达到初步设计深度。同时,根据水保生便字20115号文件确定的试点县项目区选取原则、实施方案的编制原则、方案编制的工作内容、深度、思路和技术要求、方案的规模、投资和进度安排,本实施方案符合下列要求:(1)阐述试点县项目区选择的原则及项目区选取情况;(2)明确提出项目建设任务、目标和规模;(3)详细了解工程区自然、社会经济、水土流失的基本情况;(4)确定工程设计标准及工程布置、工程量,做出相应设计;(5)确定施工布置方案、条件、组织形式和方法,做出进度安排;(6)提出工程的组织管理方式和监督管理办法;(7)编制初步设计概算,明确资金筹措方案;(8)

21、分析工程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1.4项目区及项目所在县市背景情况(1)项目所在县市XX县位于鄂西南边缘,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属长江流域沅江水系范围,XX县国土总面积1344.50km,辖8个乡镇,有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瑶等18个民族,总人口32.2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60%,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县,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市)之一,是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地区。XX县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沟梁相间。XX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区,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暴雨多且降雨强度大,年降水量为13001900毫米。XX县山丘众多,沟壑密度大,土石山区土壤抗蚀能力弱,再

22、加上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降雨强度大,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截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坡耕地10235.5 hm,占耕地总面积的40%,坡耕地中25以上的陡坡耕地占坡耕地总面积的9%。据湖北省2006年完成的最新遥感成果,XX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51722 hm,占土地总面积的38.47%,水土流失主要来自坡耕地。XX县内人口密度较大,无规模经济作物,生产及耕作条件主要以人力为主,畜力为辅,机械化程度很低。一般粮食可自给,经济收入很低。(2)项目区XX项目区位于XX县最南端,国土总面积1366.16 hm,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沟梁相间,属于鄂西南土石山区。加之境内人均耕地、基本农田少,

23、降雨强度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截至2010年底,项目区共有耕地438.28 hm,其中坡耕地378.48 hm,坡耕地占项目区耕地总面积的86.36%,25以上的陡坡耕地占坡耕地总面积的3.30%,坡耕地面积大、比例高。项目区生产及耕作条件主要以人力为主,畜力为辅,机械化程度为零,人均基本农田0.0215亩,土地生产力低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项目区群众先后利用农业学大寨、退耕还林、移土培肥、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土地整治等项目,大力开展坡耕地治理。通过治理,积累了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建设了水保工作队伍,为项目区的治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XX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标准较低,

24、梯田田面不平整,田坎单薄,损毁严重,梯田保存数量不高,水土流失治理的速度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 2.2 设计依据2.2.1设计依据(1)技术标准、规范、规程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1-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l9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验收规范(GB/T15773-2008); 水土保持工程运行技术管理规程(SL312-2005);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 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 水土

25、保持图(SL73.6-2001); 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和定额(水总200367号); 防洪标准(GB 5020194);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国家计委、建设部计价格2002)10号); 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SL448-2009); 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SL449-2009);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编写提纲(试行),水利部司局函(水保生函201019号);(2)相关规划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规划;XX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总体规划(20002050年)。2.2.2工程设计说明(1)数据来源采用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统计、农业、林业、畜牧、

26、水利、土地等业务管理部门的统计年报,在此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乡、村、农户进行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2)勘测、调查方法及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利用l:10000地形图,野外实地勾绘土地利用现状,填写小班登记表。土地利用现状按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附录D)(SL449-2009)要求分类、调查。2)社会经济情况调查。主要包括:人口与劳动力调查。着重调查工程区现有人口总量、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劳力、贫困人口及人口密度等。农村产业结构调查。了解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总产值及比例,人均产值等。3)水土流失情况调查。着重调查不同侵蚀类型及其分布、侵蚀强度、侵蚀面积与相应的侵蚀模数,并据

27、此推算工程区的年均侵蚀总量。4)水土流失危害调查。对当地的危害。着重调查降低土壤肥力和破坏耕地情况。对下游的危害。调查几次较大暴雨中,没有进行水土保持的小流域及流域出口处附近平川地遭受洪水危害情况,包括冲毁的房屋、田地,伤亡的人畜等各类损失。5)水土保持现状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治理现状调查。调查各项治理措施的开展面积和保存面积,各类水土保持工程的数量、质量。治理经验调查。通过对小流域综合治理较好的样板流域的实地调查,着重了解水土保持各项治理措施如何结合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商品生产基地,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的具体作法。同时了解当地政府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动员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

28、共同参与水土保持,以及用政策调动干部群众积极性的具体做法和经验。存在问题。着重了解工作过程中的失误和教训,包括治理方向、治理措施、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了解客观上的经费困难、物资短缺、人力不足等问题。并了解对下一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3)内业设计工作水平梯田工程按原坡耕地地面坡度分级设计,提出各坡度级断面典型设计。坡面水系工程、田间道路等梯田配套工程,根据实际地形特点布置并编制典型设计。(4)工程布置及施工技术设计考虑的主要因素本项目涉及工程主要为坡改梯、坡面水系工程和道路工程,工程布置及施工技术设计主要考虑的因素是:立地条件、投资水平、施工工效、工程成本。本着“费省效宏”的宗旨

29、,在工程布置上遵循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尽可能集中的原则;在施工技术上遵循能机械不人工,能做土不做石,能干砌不浆砌的原则。 3 建设的必要性、任务和规模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1.1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治理水土流失的关键措施根据XX县国土资源局的土地详查资料,截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坡耕地10235.5 hm,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19.79,但土壤流失量却占全县土壤侵蚀总量的38。项目区共有耕地438.28 hm,其中坡耕地378.48 hm,坡耕地占项目区耕地总面积的86.36%,占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的52.26,但土壤流失量却占项目区土壤侵蚀总量的73.3。坡耕地改造为梯田后,能够加

30、厚活土层,提高拦蓄能力,减少或防止形成坡面径流,保持土壤和养分,变害为利。据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水土保持科研单位多年的研究资料,坡改梯可减少土壤侵蚀90以上。因此,在XX县大规模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是治理水土流失,减少入河泥沙,减轻洪涝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措施。3.1.2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山区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坡耕地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使有限的耕地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致使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据XX县统计部门多年的调查统计资料,正常年份坡耕地的粮食单产一般只有19502400kghm左右,在干旱年甚至绝收,对山区粮食自给和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耕地

31、是山区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根子,必须在坡耕地上大做文章。据调查,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后,每hm单产一般可达53006700kg,梯田比坡耕地1hm每年净增产33504300kg,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如果对全县现有的坡耕地全部进行改造,每年最低可增产粮食3429万kg,全县粮食产量可提高25.5,可以实现自给。由此可见,实施坡耕地水土流火综合治理,可以人幅度提高当地土地的生产能力,为当地粮食安全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是确保全县粮食安全的一项重大举措。3.1.3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重大的战略任务。XX县既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县,又是国家重点扶

32、持的贫困县(市)之一,是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地区。全县现有坡耕地面积占全县总耕地面积40,项目区坡耕地面积占项目区耕地总面积的86.36%。自然条件恶劣,生产手段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群众温饱问题尚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全县实施以小流域(片区)为单元,以坡改梯为重点,山、水、田、路综合治理,变坡耕地为水平梯田,建设优质高效基本农田,不但有利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效集约经营,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改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人居生活环境,促进社会进步,是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3.1.4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巩固退耕还林

33、(草)成果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的关键是当地群众要有长期稳定的基本生活保障。多数地区的生态问题与坡耕地的大量存在密切相关,坡耕地改造是大面积生态建设的基础。只有对坡耕地实施改造,合理利用土地,保障粮食问题,才能为造林种草、生态修复创造条件。跑水、跑土、跑肥的坡耕地经改造形成保水、保土、保肥的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后,发展经济果林,使农民由过去的广种薄收改为少种高产多收,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减小了毁林种粮的可能性,确保“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为大面积植被恢复创造了条件,成为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的战略措施。因此,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项生态效

34、益和经济效益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既利国又利民的重要生态工程和关键措施。3.1.5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该区可持续利用水土资源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项目区一直是对包括水土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利用,忽视了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护和建设;如超载过牧、滥垦乱伐等现象屡禁不绝,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在坡耕地集中的地方,由于坡耕地自身特殊的地理方位利立地条件,其受到的扰动较之于其他地类大,产生的危害性也尤为严重。土层越种越薄,土壤越种越瘦,水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通过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小块变大块,坡地变平地,变“三跑田”为“三保田”,改善了农业

35、生产条件,推动了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了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群众收入,从而由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直至资源枯竭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为高效、集约、保护性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3.2 建设目标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坡耕地治理程度为88.06,水土流失治理程度为46.02,土壤流失控制量(保土量)1.06万t,农业人均占有基本农田0.158hm,农业人均增加基本农田0.136 hm,农业人均增加粮食产量129kg,农业人均纯收入增加563元。 3.3项目区选择及建设规模3.3.1 项目区选择3.3.1.1项目区选择的原则根据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关于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农

36、经2010655号)、水利部水保司关于抓紧做好2011年度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前期工作的通知(水保生便字20115号)文件精神,本次试点项目区选择遵循以下原则:(1) 项目区在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规划的范围内。(2) 优先保续建的原则。选择2010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试点县,以扩大实施规模,形成集中连片的坡改梯大示范区,发挥示范效益。(3) 选择坡耕地比例高、面积大而集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4) 选择人地矛盾突出、人口密度大、粮食保障困难的地区。(5) 选择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以及耕地较少水库库区和水库移民安置地区。(6) 选择当地

37、政府重视、群众积极性高、实施坡改梯要求迫切的区域。(7) 选择水土保持机构健全、技术力量有保障、坡耕地治理有经验和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8) 以县为单位,以小流域(或片区)为单元,相对集中连片发展,形成规模,确保“改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9) 必须选择现有坡耕地,重点安排15以下的缓坡耕地。对于西南土石山区等耕地资源紧缺的区域,个别地段,为了便于机械化和规模化,可适当放宽到1525。(10) 充分征求项目区群众的意见,尊重群众意愿,按照“近村、近水、就缓、就低”的原则选取项目区。3.3.1.2项目区的选取情况根据上述原则,本试点项目区选定XX项目区,作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

38、区。XX县XX项目区位于XX县南部,北距XX镇8 km,XX县城区50 km。XX项目区东部与东北部毗邻XX镇捏车村委会,东南部隔捏车村与湖南省龙山县桂塘坝乡相望,西南至梅子坳与重庆市酉阳县老寨乡毗邻,与酉阳县老寨乡和龙山县桂塘坝乡交界,西部、北部为新安村王家盖组等。地理位置为东径10912581091540,北纬290705290926,东西长4.33km,南北宽4.29km,项目区国土总面积13.66km,其中耕地面积438.28 hm,坡耕地面积378.48 hm。项目区涉及XX镇1个乡镇的3个村。3.3.2 建设规模经过综合分析确定:项目区实施坡改梯工程333.28 hm,其中新修梯田

39、269.99 hm,加固、维修梯田63.29 hm;坡面配套水系工程:截水沟13.66km,排水沟24.33km,蓄水池113口,沉沙池229口,埋设UPVC管1520 m;田间生产道路16.33km;植物护埂466.60km。见附表9:工程区坡耕地现状及治理措施小班统计表。 4 工程区概况4.1 自然概况4.1.1地理位置XX县位于鄂西南边缘,地处武陵山区腹地,与湘西、渝东接壤,地处东经1090010927,北纬29062940,国土总面积1344.50km。XX县东距省会武汉市公路728km,北距鄂西土家族自治州首府恩施市公路135km。XX项目区位于XX县南部,北距XX镇8 km,XX县

40、城区50 km,属长江流域沅江水系的支流酉水范围。XX项目区东部与东北部毗邻XX镇捏车村委会,东南部隔捏车村与湖南省龙山县桂塘坝乡相望,西南至梅子坳与重庆市酉阳县老寨乡毗邻,与酉阳县老寨乡和龙山县桂塘坝乡交界,西部、北部为新安村王家盖组等。地理坐标为东径10912581091540,北纬290705290926。 工程区地理位置图见附图l。4.1.2地形地貌工程区地处武陵山系余脉,属酉水河中上游河谷低山丘陵区,属鄂西南土石山区。工程区地貌类型以低山丘陵为主,区内低山、丘陵交替连绵,山与山之间形成大小不等的冲积平坝和梯田,河流沟溪,纵横交错。工程区内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坡陡沟深。其地势大致是由西

41、北向东南倾斜,最高海拔748.97m,最低海拔353.90m,相对高差395.07m。地形起伏较大,垂直变化明显,形成了极易侵蚀的地貌条件。坡耕地多,且坡度大、坡长长,水土流失严重。4.1.3气象水文工程区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雨热同期。区内自然降水较丰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512.1mm,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季多于秋季,与光热资源年内时间分布趋向一致。但降雨在时空分布上并不均匀,往往集中以暴雨形式出现,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0%。项目区10年一遇3h、6h、24h最大降雨量分别38.23mm、133mm、185.1mm,20年一遇3h

42、、6h、24h最大降雨量分别61.59mm、169.4mm、234mm。降水分配上的高度集中,是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多年年平均径流深1038.8mm,径流系数为0.68。区内热量资源充足,年均日照时数11611445h,年太阳辐射总量为86.893.7千卡/cm,年平均气温在15.8,10积温为33105130,极端最高气温38.9,极端最低气温-8.3。年平均无霜期为279d,多年平均风速为2.6m/s,雨日占全年日数的45.8%,雾日占11%,年干燥度为0.67,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左右。由于季风的影响,气候灾害频繁,主要有伏秋旱、低温冷害、连续阴雨、暴雨、大风和冰雹时有发生

43、。4.1.4土壤植被(1)土壤工程区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黄棕壤、石灰(岩)土、红壤、水稻土等,其中黄壤的分布面积最大,为典型土类。黄棕壤成土母质主要是第四纪粘土及其坡积物、沉积物,经人为耕作熟化而成的农业土壤。黄棕壤土层深厚,土壤质地粘性重,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但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差,并且耕作较困难,不利农业生产。黄棕壤有机质含量低,普遍缺磷,部分缺钾,呈中性至微酸性,富含碳酸钾,磷素易被固定,转化率低,有效磷、钾难以满足植物生长所需,供肥性差,农作物产量处于低产水平。水稻土为黄棕壤性基性结晶岩泥土,为沙质页岩、石灰岩等风化的坡积物或残积物,土壤质地为重壤粘土,呈中性至微碱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中

44、等偏高,全氮、磷、钾含量中等,速效磷、钾养分缺乏。(2)植被工程区植被分布地带属中亚热带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地带,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灌木林为主。项目区林草覆盖率为59.7%。项目区现有林地面积815.74hm,疏、幼林面积较大、分布广,故水土流失严重。 项目区植被以人工林地和灌丛杂草为主。天然林多为以油桐、马尾松为主的落叶阔叶、针叶林残、次林;人工栽植的水保林、用材林、防护林主要有杉木、马尾松、柏木、柳杉、栎类、油樟、桤木、楠竹、杨树等等,其生长和保存情况中等;人工栽植经果林品种主要为油茶、油桐、倍树、棕榈、生漆、桑树、茶叶、枳壳、茶、梨、核桃、板栗、柑桔、猕猴桃、桃、桑

45、树等等,树木郁闭度为0.10.5。人工林地主要分布在荒山造林区、退耕还林区以及次生林改造区。天然生长的草种主要有狗牙根、龙须草、苜蓿、三叶草、百脉根、牛尾草、羊茅等,在田间地头以及各类林草地中到处可见。农田植被主要有金银花、水稻、玉米、土豆、甘薯、花生、小麦、油菜、豆类等。 4.2 社会经济情况4.2.1行政区划及人口情况工程区涉及XX镇的新安村(涉及下寨组、大屋组、瓦场组、茶查溪组、灰山庙组5个自然村)、捏车村(涉及老鸦井组、凉亭坡组、水井坡组3个自然村)、冉家村共3个行政村。据2010年底统计,总人口2781人,全部为农业人口,农村劳动力1824人,人口密度204人hm,人均土地0.49

46、hm,人均耕地0.157 hm。(见附表5)。4.2.2农村经济状况(1)农村经济情况据调查,2010年,工程区所涉及行政村农村各业生产总值1384.62万元,农业人均年产值4978.86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797元;粮食总产量2201t,农业人均占有粮食791.44kg(见附表5及附表6)。(2)农业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项目区仍然广泛存在顺坡耕种,坡耕地占项目区耕地总面积的86.36%,25以上的陡坡耕地占坡耕地总面积的3.30%,坡耕地面积大、比例高,顺坡耕种、广种薄收等落后的生产方式,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群众生活水平不高;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子不大,农村经济主要依靠

47、种植业,其他现代经济产业发展缓慢,影响了农民快速增收;三是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不高,灌溉设施配套不完善,灌溉水利化程度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未得到根本改变;四是市场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份额小,农业产业化仍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4.2.3基础设施状况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总的来看,工程区基础设施还较为薄弱,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科技信息不灵,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项目区道路、电网、通讯网己遍布项目区,与外界的联系日益便捷,为项目工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工程区距248省道较近,交通相对方便;乡村道路多为村村通水泥路面,一般车辆均能通行。项目区农田水利基本情况包括塘堰、渠道、田间道路、蓄水设施,但大部分山塘、灌溉渠道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设施老化,已不能发挥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