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四爱国运动 【思考导学】 1.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答案:北洋军阀政府实行黑暗的政治统治,国内军阀混战不断,导致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这是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导致五四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 五四运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重大胜利。但五四运动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因此,其胜利只能是“初步胜利”。 2.何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它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何根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相同点是革命的任务和性质相同,二者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根本的不同点就是领导阶级的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充当领导阶级,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3.何谓“五四精神”?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发扬“五四精神”? 答案:“五四精神”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奋发图强的英雄气概。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学生,我们要努力学习,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自学导引】 一、背景 1.国际背景 (1)一战期间,日本、美国尤其是日本乘机加紧侵略中国,促使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日益高涨。 (2)俄国十
3、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的道路。 2.国内背景 (1)由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军阀混战,国内的阶级矛盾日益加深,这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2)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壮大,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3)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思想基础。 3.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1919年初,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取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2)美英等国操纵会议,无理拒绝了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 二、经过 1.第一阶段 (1)起止时间:1919年5月4日
4、至6月初。 (2)中心:北京。 (3)主力军:青年学生。 (4)斗争概况 ①5月4日,北京学生举行游行,提出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但遭到了镇压。 ②5月5日,北京学生实行总罢课,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响应。 2.第二阶段 (1)主力军:工人阶级。 (2)中心:上海。 (3)斗争概况: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各地纷纷罢工,运动的中心发生转移,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结果: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三、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
5、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在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 2.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伟大功绩在于“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4.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5.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重点阐释】 1.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 (1)从领导力量来看,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
6、幻想。五四运动是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力量,他们强烈地反对帝国主义分赃的巴黎和会,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行为,进行了彻底的斗争。 (2)从运动的规模和群众基础上来看,辛亥革命虽有许多群众参加,但资产阶级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五四运动的规模是空前的,波及到全国一百多个城市,从卷入的阶层来看,工、学、商等都行动起来了,其规模之大,在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的彻底性,是前所未有的。 (3)从结果和影响上来看,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但被军阀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五四运动则取得了反
7、帝反封建的初步胜利,特别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从此,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 2.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①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革命的任务相同,都是反帝反封建。 (2)不同点:①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②目标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③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前途是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④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
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3.辛亥革命后到中共诞生前中国革命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历史必然性 特点和发展趋势: ①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屡次失败,陷入困境。五四运动实现了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折,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因素。 ②民主共和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清王朝被推翻,袁世凯复辟帝制破产,张勋复辟失败,都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③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抗争精神不屈不挠。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五四运动,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 ④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辛亥革命的失败,二次革命
9、护国运动的失败,护法运动的破产,都说明了这一点。 必然性:①资产阶级斗争的失败,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其斗争的失败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②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中国无产阶级的队伍,为其奠定了阶级基础。 【典例剖析】 [例题]陈独秀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主要因为他 ①最早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②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并直接领导了五四运动 ③领导了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 ④联系进步青年和社团,指导和推动运动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剖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陈独秀早期革命活动有关史实和五四运动全过程的掌握。回答时,首先要明确时间限制,主要从五四运动前后进行思考。其次,要根据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的实践活动,进行判断。 答案:C 【课时演练】 一、选择题 五四运动的爆发不是偶然的。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2题: 1.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推动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C.新文化运动促成中国人民的新觉醒 D.中国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加深 答案:D 2.巴黎和会中国外交代表团提出的要求不包括 A.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B.废除旧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C.收回大战期间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
11、权 D.取消“二十一条” 答案:B 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根据相关知识回答3~5题: 3.最能完整地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废除二十一条” 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还我青岛”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分析:解答此题时要首先明确五四运动的性质,这场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A、B、C都只涉及反帝一个方面,只有D项涉及到反帝反封建两个方面。 答案:D 4.五四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上海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爱国运动,这充分说明 A.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B.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C.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无产阶级是五四运动的领
12、导阶级 答案:C 5.在运动中,爱国学生提出的口号得以初步实现的有 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②“废除二十一条” 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④“还我山东”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根据相关知识回答6~8题: 6.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 A.革命的领导阶级 B.革命的性质 C.革命的任务 D.革命的发展前途 答案:A 7.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更加广泛的主要原因在于 A.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作用 B.无产阶级登上了中国政治舞台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中国人民进一步增强了民族意识 分析:“广泛
13、是工人、农民、学生、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都参加了五四运动。就四个选项而言,C项明显不符题意。A、B都仅限于一个阶层,D项是最佳答案。 答案:D 8.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其“彻底”主要是指 A.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B.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C.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D.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对五四运动性质的理解,解答时要注意认真分析四个选项。B项中的“初步”明显不符题意;C项的叙述是错误的;D项与革命性质无关。五四运动的“彻底”性,主要是指它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彻底决裂、势不两立的斗争精神。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14、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们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材料2 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且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失此不图,将成大乱。 ――《淞沪护军使•卢永祥电》 材料3 6月3日以后……在学生要求下,(上海)商人罢市。商店门上贴着:“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等揭贴。 材料4 (五四运动)浦东一带码头工人“全体一致表示,凡遇日本船只抵岸,不为起货,并分发传单,劝导
15、各码头劳动界切实进行。” 回答: (1)据材料1,概括学生的基本主张。 (2)据材料2,北洋政府最担心的是什么? (3)据材料,分析五四运动后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起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希望工商各界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斗争,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2)担心工人罢工与学生运动、商人罢市联合起来危及北洋政府的统治。 (3)五四运动后期,运动中心由北京移到了上海,工人、商人斗争与学生运动联合起来,形成规模巨大的群众爱国运动,迫使北洋政府作出了让步,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10.比较前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二者在性质、社会影响方面存在的差异或不同,指出前者对后者在社会实践上产生的影响。
16、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的能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性质方面的差异要从领导阶级的不同入手思考;二者社会影响的不同主要结合各自的历史意义进行思考;最后一问也要从这个方面加以解决。 参考答案:性质差异:前者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后者是以无产阶级为主力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前者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后者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社会影响不同:前者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但它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后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促成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共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影响:新文化运动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
17、放的潮流,启发了一批中国人的民主意识,使他们积极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中去;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在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先进知识分子成为五四运动的领导人,指导和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 【视野拓展】 1.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的顾维钧 顾维钧(1888~1985年)字少川,江苏嘉定人,中国职业外交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进入外交界任职,27岁出任驻美国公使,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外交使节。1919年,他以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成员的身份出席了和会。会议上,针对日本代表对山东的无理要求,顾维钧据理力争,他从历史、地理、文化各方面驳斥了日本代表的种种狡辩。最后他斩钉截
18、铁地说:“即令日本有驱逐山东德国势力之功,中国亦断不能以天赋之权利为报酬,而播将来纷争之种。”顾维钧一席话,使日本代表狼狈不堪。他那坚决的态度,流利的口才,有力的论辩,博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许多代表与他握手祝贺。但最后美、英、法三国,不顾中国代表的强烈抗议,仍然宣布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 2.史学界对五四运动领导权的研究 第一种观点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工人阶级领导的。其理由是:(1)中国工人阶级已经成为觉悟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大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发挥了领导作用;(3)五四运动具有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性质,体现了无产阶级对五四运动的领导权。 第
19、二种观点认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是五四运动的真正领导者。其根据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有关论述,五四运动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已经有了大批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第三种观点认为,五四运动不存在无产阶级领导权,是由革命的知识分子担任政治指导和具体指导,其中也包括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也包括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此外,也有人认为,“五四运动是一场自发的运动”。 3.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的卖国行径及其下场 曹汝霖,上海人,1911年任清政府外务部副大臣,袁世凯统治时期任外交次长,曾代表袁世凯政府与日本公使日置益在北京谈
20、判“二十一条”,1915年5月9日,除了第五项“容日后协商外”,全部接受了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此后,历任袁世凯政府和段祺瑞内阁的交通总长、财政总长等职务,直接经手向日本大量借款,1918年9月,日本政府要求用换文的形式正式承认它从德国手中强占的关于山东的各项权益,曹汝霖电告驻日公使章宗祥对日本的要求表示“欣然同意”。五四运动中被免职后,曹汝霖在北洋军阀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庇护下进行投资活动,1935年以后任汉奸政府――“华北临时政府”最高顾问,1949年解放前夕逃往台湾,后经香港去日本、美国。1966年死于美国。 陆宗舆,浙江海宁人。袁世凯统治时期任总统府财政顾问,1913年担任驻日公使,
21、参与签订“二十一条”和向日本借款的合同。1918年任制币局总裁。抗日战争时期,任汪精卫伪政府行政院顾问,1941年病死于北平。 章宗祥,浙江吴兴人。袁世凯统治时期任总统府秘书、司法总长。1916年任驻日公使,与曹汝霖、陆宗舆勾结,在段祺瑞指使下,出卖国家主权,向日本大量借款,1918年在日本提出的要求强占山东特权的换文上签字“欣然同意”,五四运动中,在曹汝霖住宅被学生痛打。五四运动后任中日合办的中华汇业银行总经理,1935年后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咨询委员”,日本投降后迁居上海,1962年10月病死。 【研究学习】 研究课题: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活动方式: 1.阅读下列有关巴黎和会的材料:
22、 材料1 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指出,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应直接归还中国;至于二十一条,1918年中日关于山东的换文,以及英法等国与日本之间关于山东的协约,均因欧战的爆发所致,此次和会理应予以变更。中国代表团另提交了取消二十一条、直接收回山东权利的书面照会。日本代表宣称:胶州湾自日本占领后,事实上已为日本所属,而且中日对于胶州租借地和铁路问题已有成约;如果山东问题不能圆满解决,日本将不在和约上签字。美国代表提出:中日先于1915年就山东问题订约换文,1918年又有续约,且英法同日本也有协定,承认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和会必须维持各项条约的神圣性。英国代表则提出山东问题
23、两项解决办法,或按照中日协定条件,或使日本继承德国权利。 ――据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材料2 (1919年)6月24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连电告代表团: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政府压力极大,签字一事请陆总长(注:外交部长陆征祥,中国代表团团长)自行决定。……当时国内公众团体以及某些省份的省长们甚为焦急,纷纷致电代表团,坚请拒签。 ――《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 材料3 因感觉大会对山东问题解决办法不公道,中国代表团曾于1919年5月4日对最高会议提出抗议,并于5月6日声请保留。……媾和会议,对于解决山东问题,已不予中国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不能签字。 ――1919年6月
24、28日《中国代表团宣言》 2.根据以上材料,评述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内容应包括外交努力的主要目标、经过、结果及评价。 有关指导: 1.材料叙述了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就山东问题和二十一条所进行的外交努力。长期以来,由于中学教材的观点僵化,使学生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北洋军阀时期的统治是黑暗的,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是出卖民族利益的,因而不敢对中国代表团的努力给予肯定。此课题的意义在于试图打破这种思维定势,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 2.分析时要注意,材料1表明中国代表团进行的外交努力的目的主要在于争取解决山东问题;探讨“经过”时要结合材料1到材料3中国代表团由提出解决山东问题到
25、拒签和约这一历程的发展演变;在评价时,一定要充分肯定中国代表团为维护国家主权而进行的外交努力。 3.参考分析:目标:直接收回山东权利。经过:驳斥日本无理要求,顶住英美压力,以各种方式据理力争。结果:交涉无效,据签和约。评价:坚持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正义立场,不畏强权,捍卫民族尊严,顺应民心,应充分肯定。 【教学指导】 教学思路导析 1.教材框架 2.重点难点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的爆发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这次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因此学习本节课时,应重点把握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和伟大意义。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如
26、何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所以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重要概念阐释 1.巴黎和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举行的缔结“和约”的会议。参加者有英、法、美、日、意等27国,苏俄未被邀请参加,中国在这次大战中参加了协约国方面对德作战,曾派20万华工参加战争勤务,所以作为战胜国也派团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向和会提出了废除外国在华的一切不平等权利、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等要求。会议被英、法、美等大国操
27、纵,经过激烈争吵,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会议完全无视中国主权,悍然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激起了中国人民极大愤慨,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由于中国人民的斗争,在巴黎的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巴黎和会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大国操纵的宰割战败国、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分赃会议。 2.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于五四运动,基本结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革命的动力是以工农为主体的人民大众,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28、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由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因此,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教材材料运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日本在中国纺织业的发展情况 项目 1913年 1919年 纱锭 11万多枚 33万多枚 织布机 886台 1486台 材料2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段祺瑞为获得向日本借款的权利,接受了袁世凯在签订“二十一条”时不敢同意的条件,即聘请日本人作北洋军阀政府的军事、政治、财政顾问。日本首相寺内说:在他任期内,“日本对华借款三倍于以前,日本对于中国的权利,何止十倍于‘二十一’”。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在中国纺织业发展的状况、原因及影响,并谈谈你
29、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不超过180字。 参考答案:状况:一战期间及战后,日本在中国的纺织业得到迅猛发展。 原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给日本可乘之机;日本给段祺瑞政府大量借款。 影响:日本在中国的经济实力增强,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认识:只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才能独立,才能走向富强。 文献资料导读 《北京学界宣言》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们起来呀! 按:此材料较为完整地体现了五四运动的主要目的及斗争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该材料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0 ×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