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导言【授课对象】本科各专业学生【教学课时】1学时【教学目的】明确中国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性质、任务与意义。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历史主线,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分期和基本框架。掌握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明确中国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性质、任务与意义。【教学难点】“四个选择”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关系一、为什么必须对大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教育(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这是中央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2005年1月,中央
2、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通过这一文件)及实施方案的精神而新设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2007年1月11日,原教育部长周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培训班的讲话中指出:“纲要”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历史教育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西方国家似乎没有中国这样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和独立学科,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理念切切实实地渗透在有关学科的教育中。各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称谓不一,如法国、美国称之为“公民教育”;西班牙称之为“共处之道教育”;日本称之为“社会科”和“道德实践”。通过这些科目,无时无刻不在对大学生进行资产阶级政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3、教育,以为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既是一门历史课,又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其科学体系看,它是一门历史课,从其社会功能看,它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而是一致的。因为,历史本来就具备以史鉴今,明治乱、知兴替,资政育人的功能。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说,要通过研究历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盛唐时期的历史学家刘知几说:“史之为用,其利实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晚清的思想家龚自珍说:“出乎史,入乎道,欲知道者,必先为史。”他们对治史的重要性都作出了相当中肯的说明。(二)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这是中国的一个优
4、良传统,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人向来就高度重视中国近现代史的资政育人的功能。党的领导人对治史的重要性这个问题,曾反复地做出过深刻的论述。毛泽东认为,“读历史是智慧的事”。他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看问题,一定不能割断历史。“我们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他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纲要,它对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及其主题、主线和基本经验作出了科学的论述。在社会主义时期,他更反复讲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并且多次发出过“学一点历史”的号召。邓小平多次强调,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5、,强调青年人“要学点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要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 江泽民也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必须指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从历史教育角度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因此,尽管就其性质而言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从其科学体系来说,它首先是一门历史课。既然是一门历史课,它首先必须遵循历史科学的一般规律。什么是历史科学的一般规律?我们认为,历史科学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存真、求实,就是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就是
6、写信史、讲信史。周恩来在谈到撰写文史资料的原则时提出,要“存真、求实”,他说:“只有忠于事实,才能忠于真理”。此话很对,真实性是历史科学的基础和生命。也只有给学生一部客观、真实的中国近现代史,才能真正发挥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三)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为了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还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从历史发展中吸取经验和智慧;更可以培养大学生浓烈的爱国情怀。因此不论大学生今后将从事何种专业工作,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都是很必要的。二、学习本门课程的目
7、的与要求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什么内容呢?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及其实施方案是这样规定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本门课程的任务,简单地说,就是要帮助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懂得“四个选择”的必须性和正确性。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
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一)一个主题贯彻始终中国近现代历史以“一个主题”贯彻始终。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个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前提。”所以,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而斗争,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根据这一概括,我们认为,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
9、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围绕这“一个主题”, 要帮助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懂得“四个选择”的必须性和正确性。(二)“两个了解”是学习的主要内容所谓“两个了解”,就是帮助广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所谓国史、国情,就是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这是构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近代以来
10、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是本门课程的基本任务。具体的说,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以下内容:第一,通过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学习,深入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争取民族复兴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第二,通过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学习,了解近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规律,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在指导思想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让位于马克思主义,在领导力量上由资产阶级让位于工人阶级,在革命结局上由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人民共和国
11、,是历史的必由之路。第三,通过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学习,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运用和发展的历史,从而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的认识。第四,通过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学习,了解近代以来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从而深刻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第五,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了解近来以来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充分认识到,闭关锁国,固步自封是没有出路的。中国要发展,民族要复兴,必须走向世界,一个强大的中国,必定是一个开放的中国。(三)明确“四个选择”是
12、学习的根本目的所谓“四个选择”,就是帮助学生在“两个了解”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并充分认识这种选择的必然性与正确性。这是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的出发点和本门课程所要达到的主要教学目的。中国近现代史内容丰富、史实浩瀚、涉及面广,要围绕“四个选择”来决定内容的取舍。具体说,我们在学习时要作出以下区分:一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它课程相区别。它不是要去展开地论述课程中涉及的相关理论,而是用历史事实去阐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观点,做到“于序(叙)事中寓论断”。二是与专业的历史类课程相区别。专业的课
13、程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和需要,在材料处理上,具有自己的侧重,而我们这门课程就要注意加强思想性。三是与中学历史课程相区别。为了了解中学教学的实际,纲要编写组的同志们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广泛听取了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咨询了近现代史的专家和有关领导人员。经过调研了解到,通过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已经对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对有关的历史事实、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是,对历史发展的脉络,还不能完全把握;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主要经验,还不能准确理解;对与“四个选择”相关的历史情况,也缺乏深入的了解,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惑。为此,应在大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基础上提高一步,在思
14、想上得到升华,不是简单的史实重复,而是在认识上实现质的飞跃。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成为对大学生成长最有帮助的一门课程。对这门课的定位和基本任务,中央明确提出,“纲要”课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三、怎样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掌握特点1、该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而非纯粹的历史课。2、“史纲”:以时间为纬,以各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为经织成“纲”。3、重在分析、理解问题,而轻描述(二)掌握知识1、“史纲”涉及到的时间、事件、人物等。2、从历史实践分析得来的理性结论。(三)掌握学习方法1、四个联系(1)历史与理论相联系。(2)理论与实际相联系。(3)讲授与自学相联系。(4)理论历
15、史与个人的思想认识相联系。2、善于运用比较方法(1)纵向比较,即中国历史上的比较。(2)横向比较,即将中国与世界他国比较。3、善于学习、善于思考要善于学习:也就是善于积累知识,博览群书,阅读大量的历史传记、档案资料或者实地调查考察等等,而不是仅仅看教科书。教科书仅仅是辅助教学,比较简单枯燥,对历史的真正把握离不开查阅资料和调查考察。我们有些同学,可能喜好对历史问题大发言论,应该说有了些自己的想法思考,但是,“思而不学则殆”,当我们有思考有疑惑的时候,就要查阅资料更新学识,才能使自己思考更成熟,而不能没有任何调查,就空口白话夸夸其谈。要善于思考:也就是善于在积累知识的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甚至得出新的认识。我们切忌书上说什么,真理就什么,要知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你比如,文化大革命时期,报纸上、书刊上、电视媒体上天天高举拥护的东西,未必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同样,我们今天学习近现代史的一些观点,是不是永远全是对的,十年,二十年,一百年后呢?所以,“学而不思则罔”,否则,我们读死书、死读书,成了书呆子也没有用,我们的认识能力水平以及我们的社会还是不能得到什么进步。我想,以上这两个学习方法,放之四海而皆准,大家学习专业课亦不过如此。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