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1 ,大小:1.33MB ,
资源ID:3131848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313184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开放式创新平台核心参与者知识共享行为的多重驱动路径研究.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开放式创新平台核心参与者知识共享行为的多重驱动路径研究.pdf

1、开放式创新平台核心参与者知识共享行为的多重驱动路径研究沈占波,李 昂(河北大学 管理学院,河北 保定0 7 1 0 0 2)收稿日期:2 0 2 2-0 4-2 4 修回日期:2 0 2 2-0 7-1 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 1 B G L 1 3 2)作者简介:沈占波(1 9 7 4),男,河北赵县人,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组织理论、价值共创与创新管理;李昂(1 9 9 7),男,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平台型组织与创新管理。摘 要:伴随知识经济不断演化,确保平台始终保持活跃状态与可持续发展的新用户规模成为企业建设开放式创新平台所面临的重大

2、问题。核心参与者作为平台中具有吸聚力的用户群体,探究其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对于提升平台整体用户活跃度、推进平台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得到产生高水平知识共享行为的4条组态路径和导致低水平知识共享行为的两条组态路径。经过组态分析与前因条件对比,发现影响高/低水平知识共享行为的因素具有非对称性;无论是高水平知识共享行为还是低水平知识共享行为,开放式创新平台中的核心参与者都受到个人与环境两个层面多因素的协同影响,证明知识共享行为是多重前因并发影响下的复杂现象。关键词:开放式创新平台;知识共享行为;核心参与者;定性比较分析D O I:1 0.6 0 4 9/k j j b y

3、d c.2 0 2 2 0 4 0 7 2 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中图分类号:F 2 7 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1-7 3 4 8(2 0 2 3)2 1-0 1 1 8-1 10 引言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企业将创新作为驱动自身发展的根本力量。与此同时,用户需求个性化特征日益显著,任何企业均难以完全依靠自身资源满足顾客多元化需求。C h e s b r o u g h1提出开放式创新概念,指出在开发新技术时,企业应同步利用内外部知识以激发创新理念。随着该概念的不断发展,开放式创新平台应运而生,通过该平台有助于实现企业与用户间更好的实

4、时沟通与交流2,帮助企业从不同层次消费群体中获取大量有价值的知识,如用户需求与消费习惯、消费动机与购买行为等。在创新实践中,虽然大量企业力图通过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以增强自身创新能力,然而普遍面临用户规模持续增长但活跃度与贡献度参差不齐的困境,直接影响企业在平台中的知识获取效率。为提高开放式创新平台效率,相关学者对平台用户知识共享行为进行探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现有研究多是泛泛研究用户知识共享,没有对用户进行分类;将用户进行分类研究的文献也主要聚焦在领先用户上。实际中,平台用户群体较复杂,不加区分地进行用户知识共享行为研究,结论易相互矛盾,对指导平台企业用户知识共享行为不利。在虚拟社区研究中,

5、很多学者都提及一个非常重要的用户群体“核心用户”,这对拓展开放式创新平台用户知识共享研究具有启发意义。如果将领先用户比作投入池塘里的一粒“石子”,那么虚拟社区中的核心用户就是扩大石子影响力的初始“涟漪”。与领先用户强调超前需求、拥有强烈创新动机和深刻的使用经验不同,核心用户在虚拟社区网络中占据结构洞位置,具有高中心性、高活跃度、高吸聚力和高影响力,其创作内容易获得社区其他用户广泛认可和追随。本研究将基于社会网络视角,利用中心性和结构洞思维确定开放式创新平台中具有高吸聚力与影响力的核心参与者群体,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 s Q C A),探究开放式创新平台核心参与者知识共享行为的多重驱动路

6、径,了解核心参与者知识共享行为促进因素,以更好地提升平台知识共享效率,促进平台良性发展。1 文献回顾1.1 开放式创新平台概念及虚拟社区用户分类目前针对开放式在线平台的主流定义是:用来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用户资源连接的一种在线网络社区3。G a n g i&W a s k o4将为企业提供创新服务,以各种形式参与产品创意、研发以及推广等有关创新工作的开放式在线平台称为开放式创新平台。开放式创新平台属于特殊的虚拟社区,学者们对虚拟社区用户进行了较系统的划分,如表1所示。目前关于开放式创新平台用户类型的研究较单一,主要针对领先用户群体进行探究。在虚拟社区领域形成的用户分类成果,为深入研究开放式创新平

7、台用户类别和行为提供了借鉴。从表1可以看出,核心用户是虚拟社区中一个重要的用户类别,但在开放式创新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有待加强。表1 虚拟社区用户分类T a b.1 U s e r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o f v i r t u a l c o mm u n i t y文献来源用户分类研究方法V a l c k(2 0 0 9)5核心成员、交谈者、信息搜索者、功能主义者、爱好者、机会主义者K-m e a n s聚类分析T o r a l(2 0 1 0)6社区核心、正式成员、外围用户社会网络分析法刘伟、丁志慧(2 0 1 2)7重要成员、浏览者、沉没成

8、员R FM模型、L A T模型谷斌等(2 0 1 4)8核心用户、咨询者、信息获取者、边缘用户社会分析法、K-m e a n s聚类算法沈波、胡云发(2 0 1 8)9核心用户、主动贡献用户、被动贡献用户、社交用户、信息获取用户、沉默用户聚类分析资料来源:本文整理1.2 开放式创新平台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为了更好地推动平台用户的知识共享行为,提高平台创新效能,帮助企业获得丰富的创新成果,学者们结合不同理论,在用户知识共享行为领域进行了诸多探索。H a u&K i m1 0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对玩家在网络游戏交流平台上发表创意想法的动因进行研究,发现内在动机、分享目标和社会信任是促进用户创新与知识

9、共享的显著因素,外在动机和社会关系对知识共享行为产生负向作用;C h e n等1 1依据动机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对在线知识社区参与者持续贡献行为动因进行研究,发现有用性投票和评论具有重要影响;李贺等1 2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马斯洛需求理论,发现助人愉悦感与创客知识共享行为呈正相关关系,感知知识权利丧失与之呈负相关关系;王婷婷等1 3依据社会交换理论,发现用户自我展示和社会学习机会等对持续性共享行为具有正向影响,而一般用户评论对持续性共享行为具有负向影响;严建援等1 4依据使用满足理论和解释水平理论,围绕M I U I社区探究影响顾客价值共创行为的因素,发现个体整合和社会整合等需求对不同顾客群体产

10、生影响;任伶1 5依据社会交换等理论,从个人、社区和平台3个层面对在线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进行梳理,总结出在线开放式创新社区知识共享发展的三阶段;周涛等1 6结合社会认知理论,以M I U I论坛为对象,发现创新自我效能和结果期望对用户知识分享行为具有正向影响。1.3 核心参与者特征社会资本理论从社会网络视角提出中心性与结构洞能 够 反 映 不 同 个 体 的 网 络 位 置。美 国 社 会 学 家F r e e m a n1 7于1 9 7 9年提出中心性概念,通过分析网络节点位置衡量相应节点在网络中的权力。在开放式创新平台中,中心性反映了用户位置中心化程度,以及用户间知识共享与传播情况

11、。中心性越高,该用户越靠近网络中心,其自身知识共享行为次数越多,与其联系的其他用户数量也越大。在开放式创新平台用户网络中,占据结构洞位置的用户能更便捷地进行知识共享与传播1 8。在开放式创新平台研究中,将核心参与者与领先用户进行区分既是必要的,也是有研究依据的。本文研究对象为核心参与者,其与虚拟社区中的核心用户具有高度契合性。如V a l c k5将虚拟社区中最为活跃且乐于分享的用户定义为核心用户;T o r a l等6认为发言数量和质量是社区用户具有高影响力的关键特征;戚桂杰等1 9通过聚类分析划分出核心用户,认为该群体的平台贡献度高,能吸引大批用户参与平台互动;旷诗媛等2 0将专业型虚拟社

12、区核心成员定义为持续活跃、在社区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对社区知识共享贡献价值最大的成员,此类成员具有较高社区忠诚度和成员认可度,通常是社区内部的意见领袖。领先用户的概念界定已十分成熟。H i p p e l2 1首次提出领先用户范畴,即具有领先趋势和高期望收益的群体;B e l z等2 2将领先用户定义为拥有丰富产品使用经验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群体;L t h j e等2 3认为相较于普通用户,领先用户能更快地接受新产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创新。基于大多数学者对领先用户的论述,可总结出该类用户的最大特征是拥有超前的需求、强烈的创新动机和深刻的使用体验。核心参与者则具有较强吸聚力,凭借在平台中

13、的特殊网络位置,拥有较大数量追随者,通过与追随者的频繁互动进行知识传播与扩散,具体如表2所示。1.4 研究评述由表1可知,在针对虚拟社区用户的分类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选用的研究方法是社会网络分析法和K-m e a n s聚类算法,这为本文识别研究对象提供了思路。同时,开放式创新平台发展依赖于用户参与,探究平台中不同用户群体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有利于激发平台各类用户知识共享行为,促进平台持续健康发展。本研究将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明晰核心参与者群体在开放式创新平台中的地位与价值。通过梳理发现,核心参与者不完全等同于领先用户,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核心参与者具有吸聚力,即吸引与凝聚其他用户的能力,而领先用

14、户具有更强的创新动机与能力。二者在平台中共存,其中有部分群体既属于核心参与者又911 第2 1期 沈占波,李 昂:开放式创新平台核心参与者知识共享行为的多重驱动路径研究属于领先用户。表2 核心参与者与领先用户特征T a b.2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c o r e p a r t i c i p a n t s a n d l e a d i n g u s e r s来源研究对象定义特征旷诗媛等2 0核心参与者具有较强吸聚力古斌等8在平台具有一定地位与权利戚桂杰等1 9拥有一定数量追随者V a l c k5;T o t a l6具有频繁的互动行为

15、H i p p e l2 1领先用户具有超前需求H i p p e l2 1期望通过知识获得高收益J e p p e s e n&L a u r s e n2 4具有强烈创新动机B e l z2 2较强创新能力L t h j e2 3;B e l z2 2拥有丰富的产品知识和使用经验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基于上述论述,本文对开放式创新平台核心参与者界定如下:在平台用户网络中占据结构洞位置,具有高中心性、高活跃度、高吸聚力和高影响力,创作内容易获得平台其他用户广泛认可的用户群体。本文以开放式创新平台中核心参与者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影响其知识共享行为的相关因素,旨在了解如何提升核心参与者在平台互动中

16、的知识共享水平,充分发挥核心参与者的吸聚作用,提高整个平台的知识传播效率与质量。2 理论基础与研究模型2.1 社会认知理论B a n d u r a2 5早在2 0世纪8 0年代就率先采用社会认知理论验证个体行为,并从个人、行为和环境三个层面阐释个体行动的影响因素。具体而言,个人因素主要指个体的认知因素,如信念、期望等;环境因素主要指外部因素,如资源、条件、设施、他人等;行为因素主要指个体在一系列因素组合刺激下的行为倾向和选择。个体行为受环境因素影响并随环境而变化,同时与自我认知互为影响,这为预测和解释个体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撑。本研究旨在探讨开放式创新平台核心参与者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根据社会

17、认知理论中三元交互决定论的理论框架,知识共享作为个体行为的体现方式,必然受到个体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上文中对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发现在探讨个体因素时学者们大多从自我动机、自我认知、自我调节等角度展开分析;在探讨环境因素时,学者们主要从社会环境、企业环境、平台环境等角度去探究。通过对社会认知理论的溯源以及现有平台用户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将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重点聚焦在个人和环境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均包含3个重要因素。从个体方面看,包含自我效能因素、结果期望因素和动机因素。首先,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对个体行动选择具有重要影响2 6;其次,结果期

18、望是个体对行动结果的主观期待和判断,包括感知风险与感知益处等,正向的结果期望会促使个体采取积极行动2 5;最后,动机性因素作为引发个体心理过程的主要原因,是驱动个体采取行动的内在张力。现有文献更多关注创新过程中参与者个体的利己动机,而对利他动机关注不足。既有的组织公民行为研究成果和开放式创新平台中大量创新参与者的利他实践,提醒学者们应该增加对创新参与者利他动机2 7的探讨。从环境方面看,可分为内部环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是指企业对个体知识共享行为的支持态度、方式和力度等,即企业支持;外部环境因素则是指平台成员对平台的认可与支持、成员间知识共享氛围和态度,即社会认同和平台氛围。2.2

19、 模型构建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本研究认为核心参与者知识共享行为受到个人与环境两个层面多因素协同作用。以前述讨论为基础,构建相应模型,如图1所示,旨在探讨个人层面的创新自我效能、结果期望、利他动机和环境层面的社会认同、企业支持、平台氛围多因素对核心参与者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各因素界 定 如 下:创 新 自 我 效 能 是 指 核 心 参 与者对自身是否具备在开放式创新平台进行有效知识共享能力的 主 观 信 念,是 核 心 参 与 者 对 自 身 能 力 的一种自我认 知 和 评 价;结 果 期 望 是 指 核 心 参 与 者 对参与知识共 享 行 为 可 能 带 来 回 报 的 预 期;利 他 动

20、 机是指核心参 与 者 作 为 平 台 网 络 中 的 一 员,拥 有 助 人的特质,在一 定 程 度 上 会 愿 意 与 他 人 主 动 分 享 知 识而不求回报;社 会 认 同 是 指 核 心 参 与 者 对 平 台 的 归属感与忠诚 度,以 及 对 所 属 平 台 用 户 网 络 的 亲 切 值与认可度;企 业 支 持 是 指 平 台 作 为 开 放 式 创 新 活 动的发起者、构 建 者、促 进 者 和 监 管 者,其 在 知 识 共 享过程中给用 户 提 供 的 各 种 支 持 要 素;平 台 氛 围 是 指由众多平台 参 与 主 体 的 共 同 活 动 所 构 建 的、被 平 台用

21、户所感知的气氛。021科技进步与对策 2 0 2 3年图1 理论模型F i g.1 T h e o r e t i c a l m o d e l 虽然有文献对上述因素如何单独或共同对知识共享行为产生影响进行了阐述,但仍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方面,虽有学者认同开放式创新平台中的知识共享行为会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但多聚焦于理论模型推演与归纳,鲜有深入探究核心参与者知识共享行为影响的研究;另一方面,虽有学者尝试借助实证分析探索知识共享行为与部分相关因素的线性关系,但缺乏对知识共享行为受多因素组态效应共同作用这一理论事实的考量,导致难以有效解释核心参与者知识共享行为的驱动机制及个体间存在的显著差异

22、。因此,本研究从组态视角,借助f s Q C A方法,探索以上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厘清背后的理论逻辑,阐述不同组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启示。3 研究设计3.1 研究方法定性比较分析(Q u a l i t a t i v e C o m p a r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Q C A)为识别结果发生的组合式原因提供了逻辑分析基础,为产生相同结果的多重路径组合提供了解释性框架。本研究将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 s Q C A),探究有效促进开放式创新平台核心参与者知识共享行为的组态路径。该方法介于定量与定性研究之间,对于探究多重并发的组合关系具有较强适用性。3.2

23、问卷设计在借鉴国内外成熟量表的基础上,参照李克特五级量表样式,设计研究所需调查问卷。问卷共含2 8个问题。其中,创新自我效能6个题项,结果期望4个题项,利他动机3个题项,社会认同3个题项,企业支持3个题项,平台氛围3个题项,知识共享行为6个题项。3.3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3.3.1 核心参与者筛选花粉俱乐部是由华为粉丝在2 0 1 4年自发创建的,产出包括评测帖、资源帖、解答帖等在内的特色内容,是目前国内较具代表性的开放式创新平台。花粉俱乐部平台用户拥有唯一的I D标识,平台软件专区针对手机软件类型划分出1 3个子板块。本研究选择其中的EMU I 1 1子板块,按照发帖时间顺序,通过P y t

24、 h o n爬取2 0 2 1年1月的发帖和回帖情况,共得到6 9 9 2条数据,参与人数为3 6 7 1人。本研究以出度表示平台用户对其他用户的回帖数,以入度表示平台用户得到其他用户的回帖数,并基于数据结构与科学性要求,对其作以下处理:剔除发帖与回帖数量之和不超过2的用户;剔除只进行过发帖或回帖而没有互动行为的用户;同一个主题帖中,两个相同用户之间的多次互动仅记为1次。经过筛选后,共得到4 1 9次讨论的有效数据量,参与人数为2 6 2人。为分析用户关系并识别核心参与者,将相关数据制作成关系矩阵,并对该矩阵进行二值化处理,具体如表3所示,其中,横向表头为发帖者,纵向表头为回帖者。表3 开放式

25、创新平台用户关系矩阵T a b.3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m a t r i x o f o p e n i n n o v a t i o n p l a t f o r m u s e r s 用户名不*生2*辈C*摆S*9H*6山*人不*生0010002*辈000000C*摆000000S*9000000H*6010000山*人100000注:为保证调查者隐私,以*为其平台用户名作脱敏处理,下同121 第2 1期 沈占波,李 昂:开放式创新平台核心参与者知识共享行为的多重驱动路径研究 将关系矩阵导入U C I N E T软件,测得2 0 2 1年1月由平台讨论形

26、成的网络密度为0.0 0 5 5,表明网络较松散、用户关系相对疏离,这主要是由于参与平台讨论的门槛较低、人数较多。在开放式创新平台中,用户间互动都属于知识共享行为,用户创新不仅体现为发帖行为,而且体现为对其他用户帖子发表看法,因此以度数中心度作为核心参与者的衡量指标之一。中间中心度代表用户能在多大程度上成为其他用户的媒介,同时,有助于分析各节点对资源的控制程度与影响平台其他用户的范围,因此将中间中心度作为核心参与者的另一个衡量指标。利用U C I N E T进行中心性分析后,整理得到开放式创新平台度数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排名前2 0位用户,具体如表4所示。表4 开放式创新平台用户知识共享中心度排

27、序T a b.4 C e n t r a l i t y r a n k i n g s o f o p e n i n n o v a t i o n p l a t f o r m u s e r s k n o w l e d g e s h a r i n g用户名度数中心度用户名度数中心度用户名中间中心度用户名中间中心度华*为2 8大*T1 0华*为4 3 8.3 8 3有*主5 2.0 5 0 x*82 0铁*吖9x*82 3 0.0 0 0瓜*孩5 1.8 3 3一*莫1 7自*逸9一*莫1 9 6.8 0 0h*35 0.9 5 0J*h1 4叁*9清*淡1 7 6.9 3 3

28、S*生4 2.0 0 0余*惠1 3C*49J*h1 5 1.1 5 0花*儿2 5.1 0 0J*峰1 3h*18余*惠1 2 7.0 0 0h*82 3.5 0 0有*主1 2繁*i8w*u9 1.4 5 0抱*02 3.0 0 0h*31 1我*爸8叁*8 4.0 0 0h*82 3.0 0 0清*淡1 0z*48h*26 9.0 0 0彬*y2 2.0 0 0w*u1 0瓜*孩8h*25 6.0 0 0h*11 5.0 0 0 分析结果显示,度数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都位于前2 0名的用户有“华*为”“x*8”“一*莫”“J*h”“余*惠”等1 1人,他 们 作 为2 0 2 1年1月 花

29、 粉 俱 乐 部EMU I 1 1子板块讨论中的核心参与者,具有一定吸聚力和权威性,其吸引其他用户进行讨论并获得较多评论,在平台中起到一定的桥梁作用,表现出核心参与者特质。与花粉俱乐部类似,小米M I U I和海尔HO P E也是当前国内发展较为成熟的开放式创新平台,虽分属于不同企业,但平台用户间的社会网络和核心参与者特征具备一定相似性。为使样本更具代表性,本文最终从上述3个开放式创新平台的2 5个版块中(时间同样设定为2 0 2 1年1月),识别得到3 6 5位核心参与者。3.3.2 数据收集正式调研前,发放1 2 0份问卷作为预调研。在对数据予以信效度检验和相应处理后,最终得到正式问卷,具

30、体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参与开放式创新平台的年限以及最常使用的开放式创新平台等。通过线上平台、私信等渠道,向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得到的核心参与者发放问卷共计2 4 5份,回收并筛选得到有效问卷2 0 6份,有效回收率为8 4.0 8%。样本 数 据 显 示,来 自 花 粉 俱 乐 部、M I U I社 区 和HO P E社 区 的 核 心 参 与 者 占 总 样 本 的 比 例 分 别 为3 9.8 1%、3 6.8 9%和2 0.8 7%。调查对象中性别比例较均衡,年龄处在1 93 5岁区间的人数最多,表明中青年群体的创新性与积极性更高,是核心参与者的中坚力量;本科学历以上占绝大多数

31、,其中还有将近一半的群体为研究生,说明核心参与者具备良好的受教育背景;在职业方面,企业从业人员和学生群体占比均逾1/3,这与他们具备一定知识技能与实践经验、有着较强创新积极性与创新动机有关。同时,调查对象参与开放式创新平台的年限大多在3年以内,反映出成为核心参与者的时限较短、门槛较低。4 数据分析与讨论4.1 信度与效度检验本研究采用C r o n b a c h s 系数和C R值作为信度检验方法,主要判断C r o n b a c h s 系数和C R值是否大于0.7;采用标准化因子载荷和AV E作为效度检验方法,主要判断标准化因子载荷是否大于0.6和AV E值是否大于0.5。若以上条件全

32、部满足,说明本问卷具有较高信度与效度。经过分析后的数值如表5所示,可以判断本次调查问卷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4.2 数据校准在使用f s Q C A进行分析前,首先对量表中的常规数据进行模糊集校准,这个过程是对量表中各样本赋予集合隶属度的过程。当前学者主要使用两种方法进行校准,分别是直接校准法和间接校准法,本研究使用更加正式化与标准化的直接校准法对量表中的样本数据进行校准。由于本文中6个条件变量与1个结果变量均是通过李克特五分量表获取数据,通过观察,数据的整体分布有偏且偏向大点数一侧。因此,本研究以每个量表的均值作为f s Q C A的原始数据,参考F i s s&R a g i n2 8-3

33、0的研究和大部分学者采用直接校准法进行模糊集转换的实践,将5、3.5、1设置为锚点。针对校准后会出现隶属度为0.5的样本,将校准后隶属度为1以下的所有隶属分数都加0.0 0 1,既避免了隶属度为0.5样本的无效性,又保证了样本间保持相对不变2 8。221科技进步与对策 2 0 2 3年表5 信效度检验结果T a b.5 V a r i a b l e r e l i a b i l i t y a n d v a l i d i t y t e s t s变量测量题项标准化因子载荷C r o n b a c h s 系数AV EC R创新自我效能C S E60.9 9 70.9 0 80.7

34、9 00.9 5 7C S E50.8 9 5C S E40.7 7 7C S E30.9 8 8C S E20.8 3 4C S E10.8 1 6结果期望J Q40.6 3 90.7 0 80.9 0 4J Q30.9 8 3J Q20.7 9 3J Q10.9 1 0利他动机L D30.9 8 20.8 7 20.9 5 3L D20.8 9 7L D10.9 2 1社会认同S R30.9 4 20.8 6 30.8 5 20.9 4 5S R20.9 2 8S R10.8 9 8企业支持Q Z30.6 9 10.7 5 00.8 9 8Q Z20.9 9 8Q Z10.8 8 0平台氛

35、围P F30.9 9 20.6 9 00.8 6 7P F20.7 0 7P F10.7 6 5知识共享行为Z G60.8 4 60.9 5 90.8 0 8 60.9 6 1 9Z G50.8 4 2Z G40.8 4 8Z G30.9 6 2Z G20.9 4 2Z G10.9 4 6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4.3 必要条件分析在分析前因条件组合前,对各前因条件产生结果的必要性进行验证2 8。如果特定的前因条件通过验证,在进入最小化程序前,必须排除其它不同的逻辑余项假设,防止消除必要条件3 1。一旦前因条件解释变量的一致性大于0.9,并且覆盖度达到0.7 5,就可以断定此条件是当前结果的必要条

36、件3 2。由表6可 知,高 创 新 自 我 效 能(C S E:一 致 性0.9 2 1 1 6 10.9;覆盖度0.8 0 3 6 0 20.7 5)是高知识共享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需要在之后的标准化分析中进行设置,以避免必要条件被消除3 3。在非高知识共享行为的必要条件检验中,所有前因条件的一致性均小于0.9,说明上述前因条件都不能成为产生非高水平知识共享行为的必要条件,即反映出非高水平知识共享行为不一定必须通过设定的某前因条件而产生。4.4 组态分析f s Q C A会得到复杂解、中间解和简单解3种,复杂度适中且更为合理的中间解往往被作为Q C A研究的首选3 4,在此基础上考虑以简单解

37、达到区分核心条件与边缘条件的目的3 1。如果简单解和中间解均涉及前因变量,或以必要条件形式出现在必要性分析中,则记作核心条件;如果该条件仅在中间解出现,那么就记作 边 缘 条 件3 5。依 据 真 值 表 结 果,进 一 步 运 用f s Q C A 3.0进行布尔最小化运算,观察各组态P R I取值,获悉该真值表存在显著的P R I间断点0.73 4,3 6,故手动将0.7以下组态结果中的结果变量设为0。在高水平知识共享行为单项条件的必要性分析中发现,高创新自我效能是构成必要条件的前因变量,因此在高水平知识共享行为组态分析中预先设定该条件为必要条件,同时,对比简约解和中间解以分析核心条件与边

38、缘条件。结合上述分析和计算规则,对数据进行组态分析并发现高水平知识共享行为产生路径有4条,低水平知识共享行为产生路径有2条。321 第2 1期 沈占波,李 昂:开放式创新平台核心参与者知识共享行为的多重驱动路径研究表6 前因条件必要性分析结果T a b.6 N e c e s i t y a n a l y s i s r e s u l t s o f c a u s a l v a r i a b l e s前因条件高知识共享行为(Z G)C o n s i s t e n c y(一致性)C o v e r a g e(覆盖度)非高知识共享行为(Z G)C o n s i s t e n

39、 c y(一致性)C o v e r a g e(覆盖度)C S E0.9 2 1 1 6 10.8 0 3 6 0 20.7 3 5 1 1 80.4 4 1 8 1 9C S E0.3 6 0 1 6 30.6 6 3 7 1 00.6 7 3 2 2 40.8 5 4 7 1 4J Q0.8 0 4 5 2 60.8 0 0 5 4 80.6 7 6 1 0 40.4 6 3 4 9 2J Q0.4 6 0 8 2 70.6 7 3 7 5 10.7 0 9 0 5 60.7 1 4 2 0 7L D0.7 9 8 4 4 20.8 1 8 7 1 40.6 8 0 0 4 30.4 8

40、 0 4 0 4L D0.4 9 3 2 6 90.6 9 1 1 4 30.7 4 3 3 7 80.7 1 7 5 8 7S R0.7 4 9 0 4 50.7 7 1 3 5 70.6 6 6 3 2 20.4 7 2 7 3 0S R0.4 8 7 9 8 10.6 7 9 7 6 60.6 7 7 7 2 20.6 5 0 4 1 4Q Z0.6 9 6 5 1 60.8 5 2 9 5 20.5 9 1 3 0 10.4 9 8 8 6 5Q Z0.5 9 0 7 7 70.6 7 7 2 2 80.8 2 5 7 0 50.6 5 2 1 0 5P F0.8 7 0 8 3 90

41、.7 5 3 3 2 40.8 1 8 1 7 20.4 6 6 1 9 4P F0.3 5 4 5 7 90.7 3 8 9 4 10.5 6 7 0 8 30.8 1 4 1 8 8注:“”表示逻辑运算的“非”4.5 结果分析4.5.1 高水平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组态分析高水平知识共享行为产生路径见表7,总体覆盖度为0.7 5 3,总体一致性为0.9 5,说明前因条件对结果有较强解释力。结果显示,有4条路径可以产生高知识共享行为,本文将其归纳为两类构型:强调结果期望和利他动机的H1;以社会认同作为边缘条件缺失的H2。以上两类构型中的4条路径都以创新自我效能为核心条件,反映出当开放式创新平台

42、核心参与者对自身知识能力评估较高时,会更积极主动地开展知识共享行为。这与T i e m e y、杨晶照等3 7,3 8的观点一致。个体在采取知识共享行为之前,会预先衡量该行为风险,若自身能力无法助力知识寻求者问题得到完美解决,为了规避面子受损、声誉受损等风险,会更倾向于隐藏知识。(1)H1构型以创新自我效能、结果期望和利他动机为核心条件,以社会认同为边缘条件,因其它条件差异形成两条路径。两条路径都证实社会认知理论观点,即个体层面的创新自我效能、结果期望和利他动机与环境层面的社会认同构成的条件组合共同促进核心参与者知识共享行为产生,区别在于平台氛围和企业支持条件不同。表7 高知识共享行为组态分析

43、结果T a b.7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r e s u l t s o f h i g h k n o w l e d g e s h a r i n g b e h a v i o r前因条件高知识共享行为H1H1 aH1 bH2H2 aH2 b创新自我效能(C S E)结果期望(J Q)利他动机(L D)社会认同(S R)企业支持(Q Z)平台氛围(P F)原始覆盖度0.5 8 6 0 1 30.3 9 0 3 0 90.3 1 7 4 5 50.3 4 3 0 6 8唯一覆盖度0.2 0 4 0 2 60.0 0 9 0 5

44、 90.0 3 7 7 1 40.0 6 3 3 2 7一致性0.9 5 9 2 6 80.9 4 9 2 3 40.9 4 0 4 4 50.9 3 9 7 6 6总体覆盖度0.7 5 3 0 9 5总体一致性0.9 4 9 6 8 1注:表示核心条件存在;表示边缘条件存在;表示边缘条件缺失;空白表示该条件可有可无 H1 a体现了平台氛围对知识共享行为的作用,但企业支持未在条件组合中出现。其内涵是当核心参与者在平台中对自身能力评估较高、对结果有较大期望、有欲望去帮助他人,同时,对平台具有较高归属感、对社区网络中其他用户具有较强亲近感,并且整体平台氛围较为融洽时,无论该平台所属企业是否支持或鼓

45、励,都会促使其产生知识共享行为。这是由于作为平台的核心参与者,拥有一批粉丝用户追随其知识共享行为,其对平台的忠诚度已高于企业,即使企业没有相关激励活动,也不影响核心参与者与其他用户进行知识共享。H1 b则体现了企业支持对知识共享行为的作用,但平台氛围未在条件组合中出现。其内涵是在核心参与者对自身评价较高、结果预期较大、有欲望去帮助他人,同时,企业又支持与激励用户参与的情况下,无论平台氛围是否融洽,都会激发核心参与者的知识共享421科技进步与对策 2 0 2 3年行为。这是由于核心参与者作为平台中相对独特的用户群体,其拥有一个较为活跃的小用户圈,在这个小圈子内大多数用户是较为积极主动的,平台整体

46、氛围融洽与否对于核心参与者所位于的圈子影响较小。(2)H2构型以创新自我效能为核心条件,同时,以社会认同缺失为边缘条件,以企业支持和平台氛围为边缘条件,因其它条件差异而产生两条路径。与H1构型一样,H2构型的两条路径仍能够证实社会认知理论观点,即个体层面的创新自我效能与环境层面的社会认同、企业支持和平台氛围所构成的条件组合共同促进核心参与者知识共享行为产生。此处的社会认同作为边缘条件缺失,表示当平台核心参与者创新自我效能较高、获得平台所属企业支持,同时平台整体氛围又较为融洽时,即使社会认同的作用并不显著时,其知识共享行为仍较为活跃。H2 a体现了结果期望对知识共享行为的作用,但利他动机未在条件

47、组合中出现。其内涵是当核心参与者在平台中对自身能力评估较高、有较高的结果期望,同时企业支持用户参与、平台氛围较为融洽,但其他用户对其认同并不显著时,无论核心参与者是否愿意帮助其他用户解决问题,都会激发其知识共享行为。这是由于当平台中的社会认同并不显著时,核心参与者对平台中成员的共鸣感将减弱,导致核心参与者知识共享行为的目的更多是为了获得回报,而不是其知识共享行为是否会对其他社区网络成员产生积极影响。H2 b体现了利他动机对知识共享行为的作用,但结果期望未在条件组合中出现。其内涵是当核心参与者在平台中对自身能力评估较高、自愿向其他用户贡献知识,同时企业支持用户参与、平台氛围较融洽,但其他用户对其

48、认同并不显著时,无论核心参与者对结果期望高低,都会促进其知识共享行为。这是由于当平台中的社会认同并不显著时,核心参与者为了获得其他成员认可,更好地融入平台用户群体,其对社会网络关系潜在价值的获取将不受期望值高低的影响,都会积极开展知识共享行为。4.5.2 低水平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组态分析低水平知识共享行为的路径见表8,以上两条路径都以结果期望为核心条件缺失。这反映出当开放式创新平台核心参与者对行为实施后的期望值较低时,将不会进行知识共享,体现了结果期望在核心参与者知识共享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该结果与社会交换理论观点一致,即当个体间交易或交换能够实现自身预期结果时,知识共享行为将会发生。L1路径

49、以创新自我效能和结果期望为核心条件缺失,同时以利他动机、社会认同和平台氛围为边缘条件。其内涵是,尽管核心参与者处在一个较舒适的平台环境中,同时,其自身也有向其他用户提供帮助的意愿,但由于对个人知识能力与水平评估值较低,并且预期贡献后无法收获相应回报,因此不愿开展知识共享行为。表8 低知识共享行为组态分析结果T a b.8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r e s u l t s o f l o w k n o w l e d g e s h a r i n g b e h a v i o r前因条件低知识共享行为L1L2创新自我效能(C S

50、 E)结果期望(J Q)利他动机(L D)社会认同(S R)企业支持(Q Z)平台氛围(P F)原始覆盖度0.4 0 7 4 5 00.4 4 3 5 2 0唯一覆盖度0.1 4 8 2 5 70.1 8 4 3 2 7一致性0.9 8 5 3 8 00.9 4 5 1 4 6总体覆盖度0.5 9 1 7 7 7总体一致性0.9 5 5 2 2 3注:表示边缘条件存在;表示核心条件缺失;表示边缘条件缺失;空白表示该条件可有可无L2路径以结果期望、利他动机和社会认同为核心条件缺失,同时以企业支持和平台氛围为边缘条件缺失,但创新自我效能未在该条件组态中出现。其内涵是,个人层面,核心参与者对贡献带来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