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2024.4初中余米曲1 开州区镇东初级中学,重庆 开州区 405499李良英2 开州区镇东初级中学,重庆 开州区 405499统编语文教材八下第二单元学习活动设计设 计摘 要:对八下第二单元科普文教学进行调查、实验与行动研究,得出该单元实施跨学科、大单元教学的方法。提出设计“向教材编委报告跨学科、大单元学习情况”的学习项目,分三个课段,组织学生开展“科普文生物、地理知识竞赛”“运用跨学科知识探究课文”“选择一个科学现象或问题开展科学探究及运用”的学习活动,旨在解决初中生不爱学、学不懂科普文的问题,有效达成该单元“读懂事理、学习思维推导、激发科学探究兴趣”的教学目标。关键词:跨学科;大单元
2、;事理说明文;思维推导;科学探究跨学科、大单元:科普文的实然之需与应然之策统编教材八下第二单元是继八上第五单元说明文专题阅读之后的说明文再学习,笔者曾针对此单元的教学在我区对 100 名教师和 400 名学生进行了随机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的教法是拣选语言材料作为语例,讲授说明文的知识要点,主要原因是本单元课文科学性有余而语文性不强,师生对某些科学原理理不清;有超过 3/4 的学生表示不期待本单元学习,主要原因是“说明文课堂枯燥乏味”,且本单元课文说明对象陌生,原理深奥,概念生涩,有不知所云之感;有不足 1/4 的学生表示期待本单元的学习,认为这些内容丰富有趣,期望能借此机会一探科学,增长
3、见识,开阔视野。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想清楚、巧设计、讲明白,让学生愿意学、听得懂、用得来,是决定八下第二单元教学有效、高效的关键。新课标强调跨学科学习,以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从跨学科视角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一、教学构想(一)项目学习项目学习“目的是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并迁移(即学即用)所学知识”“主要特征是对 驱动型问题 作出回应”。1本单元的学习,笔者设计了“向教材编委报告跨学科、大单元科普文学习的情况。并评选一份最优作品寄送至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力求获得肯定和推广”的学习项目,把学生“卷入”其中。学生设计并完成自己的
4、公共展示作品,除了学习知识本身,更能够掌握 21 世纪所需的团队合作、沟通与表达、批判性思维、创新创造等核心素养能力。(二)基本问题基本问题也指“中心问题”“主要问题”“关键问题”“核心问题”,“是任何达到理解意义和迁移目标的关键”。2王荣生教授建议“一个时跨 35 周的单元,一般设置 35 个基本问题”3,因此本次学习项目笔者分设了以下三个基本问题。其一,本单元课文运用了哪些逻辑顺序?事理逻辑有何作用?其二,课文主要信息是怎样呈现的?请还原作者的分析推理过程。其三,选择一个真实情境中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究。这几个问题分别指向篇章结构理解、文本内容分析、生活探究应用,对应的能力分别侧重于知识积累、
5、思维与技能训练、素养培养。它们能帮助学教学实践范宇飞492024.4初中生完成新知获得,促进学生将理解、知识与技能应用到新的情境中,使学生学会推断,建立联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三)教材使用王荣生教授认为,教材按四篇课文组元,应分别担负着“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的使用功能。4本单元第一篇教读课文 大自然的语言 就是定篇型选文,是本单元最为精华的部分,应引导学生充分与其对话;第二篇教读课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为例文,应引导学生发现其中体现出来的定篇中的知识点;其余两篇 大雁归来 时间的脚印 是自读课文,对应的是用件,应引导学生自主训练、获知信息。如此清晰定位,是为了确保教学活动不走偏、不走样
6、,坚持落实“基本问题”导向下跨学科、大单元的持续探究,为“让该领域的大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 变大 的过程”5提供坚强资源保障。(四)学习活动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哪里是讲一讲、听一听的事?其意思是读、写都要靠学生去读、去写,而不是靠教师“教”会的。因此,本次学习项目的学习活动主要是整合听、说、读、写训练,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单元课文是范例,包含了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思路、体裁特征、结构思路、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知识,它们既是“读”的内容,也是“写”的准备。“写”既有以所“读”为参考借鉴的模仿写,也有“读”向生活、“读”向科学探究的创新写。读写结合,应走向对课文理解的深化,走向知识的迁移、内化和发
7、展。(五)课段安排本次项目学习分三个课段进行,一个课段解决一个基本问题。所用学时分别为课内 3 课时、课内2 课时、课内 1 课时,课外学习时间酌情而定。具体安排如下表所示:课段基本问题教材使用生、地学科学时第一课段本单元课文运用了哪些逻辑顺序?有何作用?定篇:大自然的语言例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用件:大雁归来 时间的脚印关联、综合3第二课段课文主要信息是怎样呈现的?还原作者的分析推理过程。品析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的语言;探究文体。判断、比较2第三课段选择一个真实情境中的科学问题(或难题)进行探究。大自然的语言课后练习题五、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五。推测、应用1表 1:八下第二单元
8、项目学习安排二、学习过程(一)活动准备1.共商评价策略。(1)勾连八上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中的 优秀文化遗产申请报告,讨论、发现、加工“学习情况报告”的写作要素,包括基本情况、问题及困惑、采取的措施、学习效果等。(2)能引起强烈关注、肯定,真实有说服力,活动新颖,图文并茂,格式精美等。2.组队。按学情调研“50%期待+50%不期待”的比例,考虑语文、生物、地理知识水平,活动策划组织能力,组员情感亲疏,家庭住所远近等因素,将班级分为两个大组,各组下辖三个小组,推选出大组长和小组长。3.分工。按任务将小组成员细分为文字组、信息组、美工组、创意组等。(二)第一课段1.情境任务:举办相
9、关生物、地理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参赛,以大组为单位记分。2.活动过程。(1)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勾画课文中所出现的概念词、原理句,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概念、阐述原理。在拿不准、有疑惑的地方做上记号。(2)组内讨论,解决问题。抛出自己的问题,合作解答部分难题。如仍有不能解答的,可通过网查、书查、请教问询等途径解决问题。(3)知识竞赛,知晓原理。语文教师将单元所涉重要概念、原理设置成解释题、判断题、选择题和简答题,举办班级“科普文生物、地理知识竞赛”活动。邀请生物教师、地理教师做评委,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做好要点处、关键处的笔记。知识竞赛命题点参考:大自然的语言 中的“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
10、“纬度”“大陆性气候”“经度”“物候观测的作用”“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恐龙无处不有 中的“板块构造 理论”“泛大陆”“极地”;被压扁的沙子 中的“斯石英”;大雁归来 中的“大雁的迁徙”;时间的脚印 中的“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教学实践范宇飞502024.4初中(4)回看课文,了解说明文事理逻辑的顺序。常见的事理逻辑:从现象到本质;由概括到具体;由主要到次要;由个别到一般;由性质到使用;由原因到结果;由质疑到解疑。事理逻辑的作用:有助于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特征;符合人们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事理逻辑的运用:凡是阐述事物、事理间的
11、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最为适宜;依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说明内容的先后。(三)第二课段1.情境任务:利用跨学科知识,用语文的方式学课文。2.活动过程。(1)品析语言,训练思维。经过先前的学习,学生基本能抓住课文的主要信息,但对于主要信息是怎样呈现的,作者的结论是怎样得来的,内部的道理是怎样连环衔接的,学生还不十分清楚。因此,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深入到文字中,探悉作者的分析推理过程,让学生跟随作者的推导作自己的思维体操,增强对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理解。a.比较分析“物候”的概念。出示两种“物候”的界定:“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大自然的语
12、言第 3 自然段);“物候是指动物、植物、鸟类、天气等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自然现象”(地理学)。点拨:课文的“物候”概念不准确,未能说出“自然现象”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却是构成物候的关键条件。但课文错了吗?是作者的思维不缜密吗?显然不是。出现错误的原因在于读者没有联系上下文、没有用语文的方式去读出“这些”的含义。“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出现在课文第 3 自然段,但第 1 自然段大量列举了春夏秋冬的自然现象,并在段末有一个总结句“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第 2 自然段用“杏花开是在传语赶快种地”“桃花开是暗示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是在唱割麦插禾”的例子说明自然现象能反映季节、气候的
13、变化。因此,第 1 自然段的关键信息是“周期性”,第2自然段的关键信息是“自然现象随季节、气候而变化”。这些关于物候的关键信息是用语文的思维读出来的,是“这些”的主要含义,将之与“自然现象”连缀,才能准确表述出“物候”的概念。归纳方法:读科普文时,要利用跨学科知识辨识科学概念,准确读出构成概念的关键条件。b.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第 7 自然段,说说作者是怎么阐释“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的?点拨:“南北差异”即纬度不同,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同纬度的物候现象相差的天数因季节的不同而不同”。作者先用“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来表明我国气温的年较差大,季节差别大;然后用“冬季南北
14、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的科学事实来说明不管是差别大的冬季,还是差别不大的夏季,都遵循“不同纬度的物候现象相差的天数因季节的不同而不同”这一规律;最后举“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的例子来说明这一规律。归纳方法:读科普文时,要结合跨学科知识探寻科学原理,清楚读出作者分析推导的过程。c.小组探讨:阅读 恐龙无处不有,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的推理思路。点拨:先阐述“在南极发现骨骼化石”的事实,同时强调此处所说的南极是“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排除了非典型南极的偶然;接着指出“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同时
15、引入“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的科学事实,排除了其他大陆没有恐龙化石的可能。论证十分周密。归纳方法:写科普文时,不仅要迁移所读使概念准确、思维清晰,还要排除可能因素,让推论更严谨。d.自主训练:用自己的话回答 恐龙无处不有中“为什么现在的大陆曾经是 泛大陆”、被压扁的沙子 中“为什么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e.布置作业:大自然的语言 课后练习题五、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五(二选一)。观察、体验、记录、查找,为“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补充一些例证;搜集整理资料,写一篇“恐龙灭绝”的假说。要求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采用合适的说明方法。教学实践范宇飞512024.4
16、初中(2)关注文体,提升思维。讨论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点。点拨:大自然的语言 是科普文,是解说、介绍科学现象的说明性文章;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大雁归来 是科学观察笔记,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使人有所知;时间的脚印 是科学阐释文,从几个不同侧面来解说事物的特征和本质,阐释事物的变化过程和规律,使人不但知其然,还能够知其所以然。a.汇总发现:列表梳理不同课文语言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示例:课文共同点不同点文体特点篇章语言大自然的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科普文解说、介绍科学现象严谨、准确、生动阿西莫夫短文两
17、篇科学假说根据科学知识、事实作猜测亲切、幽默大雁归来科学观察笔记感知、描述客观事物浪漫、有爱、文学味儿时间的脚印科学阐释文解说事物特征,阐释变化过程形象、含蓄、有趣表 2:八下第二单元课文语言比较发现 1:科学小品文的语言以准确简明为前提,兼以文学性。发现 2:具体文体不同,语言表述也不同。篇章语言为文章内容、体裁服务。内容、文体、语言应一脉相承。发现 3:科学丰富、具体、无处不在。科学家们对自己的研究充满着热爱。我们应学习他们不断观察、推测、分析、探究的科学精神。b.布置作业:运用所学的“内容、文体、语言应一脉相承”的知识点修改上一次的作业“例证”和“假说”。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或问题,为第
18、三课段的探究活动主题作准备。(3)汇总资料,归类整理。两大组各优选一篇“例证”和一篇“假说”,作为过程资料,收录进“学习情况报告”。继续整理、完善情况报告。(四)第三课段1.情境任务:选择一个科学现象或问题,分小组开展探究及运用活动,如实物观察、博物馆考察、网络查找资料、邀请专家作讲座等;举办小科学家论坛、手抄报展览,作科普主题视频,进行小区科普宣讲等。2.活动过程。(1)集合创意。两大组各自搜集的科学现象或问题有:开州城区夏季日最高气温很多时候位居全国第一;汉丰湖湿地公园水鸟栖息现状;社区未成年人吸烟;学校食堂的粮食浪费;鱼腥草从无到有;家里的花“病死”;树在春天落叶;生活水资源越来越差;为
19、什么将 3 月 12 日定为植树节;公共草坪如何修复;三角梅一年比一年茂盛的原因;蟑螂的繁殖力为何这样强;小蝌蚪长大一定是青蛙吗(2)小组探究。选择一个问题开展科学探究及运用活动。某小组针对“开州城区夏季日最高气温很多时候位居全国第一”的原因进行实践学习探究,学生查阅资料得知“开州城区平均海拔约 180 米,海拔低,气温高;位于河谷地区,周边都是山脉,不利于散热,同时背风坡的下沉气流产生 焚风效应,导致气温高;某些年份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大,降水稀少,持续性的干旱天气容易形成连续高温天气;三峡库区蓄水而形成的汉丰湖影响了气温”。其中,对于汉丰湖影响气温这一原因,组内成员有争议,经请教地理老师,获知
20、“汉丰湖对气温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夏季能降低周边地区的气温。但同时由于高温加大湖面水分蒸发,使周边空气的湿度加大,加之空气不易流通,体感温度便会更高,所以感觉更加闷热”。最后,该组整理资料,在小区内作了“开州城区为什么夏季气温高”的科普宣讲,向大众普及气候知识,纠正偏听偏信,并提醒居民朋友做好防暑和降温措施,控制野外用火,谨防火灾。(3)班级分享,总结反思。各小组进行主题分享,总结探索科学的方法、态度、思考等。(4)优选活动,完善报告。两大组各优选一个活动案例,录入“学习情况报告”中。所有成员齐心协力,合作完成情况报告。(5)公开评选,寄送报告。三、教学反思(一)将学习“植”于情境任务中,激发
21、学生内驱力从总情境任务看,“写学习情况报告,寄送至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是一份较为新颖、刺教学实践范宇飞522024.4初中激的任务,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两个大组中评选出一份代表班级寄送”将学生置于一个竞争的 PK 场,能激荡学生的好胜心与进取心;“力求获得肯定和推广”能激励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我要学”“我要做好”的热望。从课段情境任务看,举办“科普文生物、地理知识竞赛”有助于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其对科普文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利用跨学科知识,用语文的方式学课文”有助于引导学生明确、坚定语文学科信念,不忘寻求语言文字之根,增
22、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意识;“选择一个科学现象或问题,分小组开展探究及运用活动”牵引学生挖掘熟悉且感兴趣的素材,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情境中学习,较容易诱发其探究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和情感,顺利实现知识、能力到素养的迁移。(二)将语文“深”于语言文字中,促进思维结构化对于“能概括一下 物候 是什么吗”“作者怎么阐释 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简述 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的推理思路”这些问题,如果抛却其科学性而只谈语文性,势必为妄谈疯话,鹤短凫长;如果只是粗浅认知其科学性、主谈语文性,势必为谬托知己、舐皮论骨。正确的做法是带领学生沉潜进文本,剖析文字下面的理路,明了作者的分析推
23、理过程,如此,学习才不至于浅表、浮泛,思维才得以培养、提升。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中,从多元视角分析语文问题,通过观察、提问、谈话、分析,边“诊断”边开出“处方”,使学生在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中学会认知、学会交流、学会归纳,形成高层次思维能力。“修改 例证和 假说”“选择一个科学现象或问题,分小组开展探究及运用活动”激励学生探赜钩深,学以致用,让学生打开视野,打通学科知识,发现多个逻辑链条,以此去观察、联系、推断、提出方案。在问题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清晰的思考、有力的表达、顺畅的沟通以及完整的信息结论,构建立体化的思维模式,提升跨学科综合素养。(三)将科学“实”于生活实际中,超越最近发展
24、区笔者研读了近十个公开发表的关于本单元教学的课例,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将“科学思考”“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及精神”承载于科幻题材的读写之中,虽流光溢彩、美轮美奂,却多少有些华而不实、纸上谈兵。教师教学用书 中提到:“注意青少年的思维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向深处和学科外的引导适度,既不浮光掠影,也不刻意求深。结合课文的阅读来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方法,避免脱离语文教学泛泛而谈。”本教学设计严格遵循此指导,无论是“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事理逻辑”“品析语言,读出作者的分析推理过程”,还是“分析语言的异同点,归纳发现科学方法与科学态度”“分小组开展科学探究及运用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
25、出发,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稍微带有难度的内容,激励学生要“跳”,且跳一跳能“够得着”,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发挥其潜能,为学生“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作准备。总而言之,“科学思考”是细读、品悟而生长出来的,“科学方法”是学习、归纳而发掘出来的,“科学素养”是鉴赏、探索而培育出来的,而非教师“教”出来、“想”出来、“喊”出来的。参考文献:1 3 王荣生.略述“问题情境”中的探究学习基于相关译著的考察分析 J.中国教育学刊,2021(03):71-76+81.2 美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一)M.盛群力,等,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28.4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80.5 美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M.闫寒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83.注: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十四五”规划 2023 年度重点课题“B057 县城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渝教规办 20235号,课题批准号:K23YB1240017)阶段性研究成果。教学实践范宇飞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