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24 ,大小:1.35MB ,
资源ID:3126000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31260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及其现代效应与意义理解.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及其现代效应与意义理解.pdf

1、68第 14 卷 第 5 期2023 年 10 月哲 学 分 析Philosophical AnalysisVol.14,No.5Oct.,2023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及其现代效应与意义理解张能为摘 要:形而上学是哲学的核心性问题。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与形而上学的重建“唤回了哲学的自信”,在古典哲学与现代哲学之间架起了一座“行得通”的思想桥梁,尤其是其对道德形而上学的思考在现代人本主义哲学中产生了深远的方向性与话语方式影响。随着康德对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认知性的独断论思考的终结,形而上学转向了非知识性的纯粹理性原则、道德原理的普遍意义思考,这种思考基于否定性的、先验性的方法,不再诉求于体系化

2、的、证明性的科学知识理解,而是“消极性地”呈现出非体系性、非理性化的和隐秘性的新认识、新发展。传统形而上学受到了批判,但以道德形而上学为例,形而上学没有终结,正是在通过康德延展至现代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中,古老的形而上学开辟出了不同的思想道路,展现出了当代新发展的意义理解空间与未来可能。关键词: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现代效应;意义理解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47(2023)05-0068-089康德终生沉思的两大主题就是自然之必然与道德之自由,前者属于自然形而上学,后者属于道德形而上学。康德在 实践理性批判 中指出:“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越是坚持不断的思考,越

3、是以更新更大的讶异和敬畏充满了我的心灵,这就是在我的头上星斗森罗的天空,和在我胸中的道德规律。”a就康德整个哲学而言,道德实践哲学或道德形而上学是其思想理论的核心。纯粹理性批判 所揭示的是如何不超越理性能力以避免错误,因而是否定性的,无法扩充知识,它所涉及的是理作者简介:张能为,安徽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伽达默尔著作集 第 10 卷解释学与实践哲学新研究”(项目编号:22BZX095)的阶段成果。a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第 177 页。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及其现代效应与意义理解69性认知的形式和范畴规则;但 实践理性批判 道

4、德形而上学原理 不同,它们是从积极意义上来探讨人类行为的合法性、普遍性和有效性问题,所关涉的是人的行为原则抑或说人应当如何存在的先验理性思考。如果说,前者处理的是纯粹理性批判的理论应用问题,主题是科学知识论,那么,后者探讨的则是纯粹理性批判的实践应用问题,主题则是道德学。按照康德的看法,纯粹理性批判 只是未来的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导论,其理论工作,都应该被理解成是在为创建实践的道德哲学作理论准备。因此,道德形而上学便是康德在形而上学上的研究重点之所在,此即为康德著名的实践理性优先原理之思想表现与理论反 映。一、从“一般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到“道德形而上学”康德指出,在他所处的时代,对形而上学表示

5、完全轻蔑,已成为时髦,“在形而上学方面,对形而上学真理的研究,我们似陷入迷惘状态。现在对于这门科学表现出某种冷淡,因为人们好像引以为豪地把关于形而上学的研究,轻蔑地说成纯粹无谓的思虑”a。但是,形而上学总是如此坚固,如此重要,“即使所有其他的科学统统在一场毁灭一切的野蛮之深渊中被完全吞噬,它也会留存下来”b,“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将返回到形而上学那里,就像是返回到一个曾与我们反目的爱人那里一样”c。在康德看来,造成形而上学的这种状况,既有传统形而上学自身的原因,更有对形而上学实质缺乏真正理解之缘故。康德的重大任务就是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基础上拯救出形而上学本身,并开辟出形而上学重建的新思想道路。康德

6、的哲学工作不仅为现代人本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道路方式,而且在反形而上学的科学主义哲学阵营中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罗蒂、艾耶尔、斯特劳逊、奎因、阿佩尔等人积极倡导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相结合,肯定形而上学在科学知识中的存在和意义,不能不说,也都与康德关于形而上学的新理解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正是通过康德,人们认识到,形而上学可以是有另外的样子的,形而上学也是哲学思考绕不开的,“真正说来唯有形而上学,无论是自然形而上学还是道德形而上学,尤其是以预习的方式(以预科的方式)走在前面的对贸然鼓起自己双翼的理性的批判,才构成我们在真正的意义上能够称之为哲学的东西。哲学把一切与智慧联

7、系起来,但却是通过科学的道路,这是唯一的一条一经开辟就永不荒芜且不允许迷失的道路”d。可以说,重新理解和建构形而上学是康德哲学全局性整体性的思想目标,a 康德:逻辑学讲义,许景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年版,第 38 页。b 康德:康德著作全集 第 3 卷,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910 页。c 同上书,第 542 页。d 同上书,第 542 页。哲学分析 2023 年第 5 期70而将理论理性置于实践理性之中并确立起实践理性优先性,阐明道德实践哲学高于知识理论哲学,这就是其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其批判理论的最终落脚 地。康德以数学、自然科学为例在“先

8、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上探讨了什么是一般形而上学问题,并通过对“一般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的思考进入其批判哲学的思想探索,他既要批判和扭转传统的作为知识性的独断的形而上学,又力图开辟和重建一种真正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在康德看来,“我们本来的做法,就取决于对这个问题的回答”a。自柏拉图以来,形而上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传统形而上学基本上是基于亚里士多德的第一类理论科学,来将形而上学作为一种关于世界事物绝对不变永恒的知识性认识加以理解和建构的,以至于近代发展成为独断主义形而上学,哲学也被狭隘化为只是认识“自在之物”的工具。但这与真正的形而上学的本质相去甚远,也因此,迄今为止,一种真正的科学的

9、形而上学尚未建立起来。康德自称,其 纯粹理性批判 就是要为此种尚不存在的又是作为未来科学的形而上学提出一种预习性的思想准备与理论方 案。依照康德之看法,“形而上学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它完全超越了经验的教导,而且凭借的仅仅是概念(不像数学凭借的是将概念运用于直观)”b,形而上学的对象就是理性本身的纯原则,即理性永恒不变的规律,“纯粹理性自身不可回避的课题就是上帝、自由和不死,其最终目的及其所有准备本来都只是为了解决这些课题的科学,就叫作形而上学”c,当哲学探明这些规律,哲学也才会最终达到其完满的状态。康德认为,形而上学较之其他科学有优越之处,那就是它能够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和稳定的状

10、态,这时它决不能进一步变化,也不能通过新的发现而有所扩大。因为,在这里,理性不是从事物以及对事物的直观中获得自己认识的源泉,而是从它自身中获得的。因此,如果理性能力的基本规律已被完全阐明和确定,那就没有留下任何事物给纯粹理性去先天地认识或者去认真地探索了,即使我们把一切好处都置之度外,对这种明确完美的知识的信任本身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这就是说,哲学的对象在康德这里所指的是其“纯粹知性”和“纯粹理性”学说中所特别看重的“先天形式原则”和道德哲学中的“先验理念”。形而上学就是这样一门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纯粹理性自身不可回避的课题”,即“上帝、自由和不死”d。在康德看来,形而上学是存在的,对形而上学

11、的追求是人类理性自发产生的、不可避免的自然倾向,因为“这一类知识在某种意义上毕竟也可以被视为已被给予的,而且形而上学虽然不是作为科学,但毕竟作为自然禀赋(metaphysica naturalis)自然a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 年版,第 30 页。b 康德:康德著作全集 第 3 卷,第 9 页。c 同上书,第 2930 页。d 同上书,第 29 页。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及其现代效应与意义理解71而然的形而上学 是现实的”a。形而上学既在主观上是实在的,又在客观上必定也是实在的,“如果有这样一种科学,一些与它有关的问题已经由人类理性的本能向每个人提了出来

12、,因为人们总是不免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了许许多多尽管失败的尝试,所以我们可以说,形而上学在主观上是(而且必定是)实在的”b。康德要指出的是,形而上学源于人的天性,但又不是人的简单的自然倾向,它内在地反映了人的主客观的实在性,也就是说,形而上学的形成和建构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其目的论的,是为了重大目的所构造之物,也因此,形而上学总是渴求自身超出作为自然倾向的存在,而能够成为一种严格意义的哲学科学,形而上学的发展就陷入要成为类似于其他科学的一种纯粹科学的藩篱之中。对此,康德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认为形而上学“比所有其他科学更古老更稳定”,但直至现在,实际上它还“没能走上正确的科学道路”,“还需要我们寻

13、找标准”,“仍旧停留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c,依然遵从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三分法”,将形而上学完全作为一种纯粹的理论科学来加以对待和思 考。要转变形而上学的这种理论性质和发展路向,变事实上有过的、原先的“坏的形而上学”为真正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必须彻底放弃独断地用概念来构造关于上帝、自由和不死的科学。当然,在康德这里,要改变的是形而上学研究的方法,而不是形而上学的普遍性统一性本质。一旦我们从传统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中摆脱出来,指出形而上学从一种自然倾向变成可靠的确切科学的条件,那么,作为一门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存在就完全是可能的。康德自认为,其批判哲学就是形而上学的入门,如果说得更重要一点,也可被看作

14、形而上学体系的概念,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既在这门科学的界限方面,也在它的整个内部构造方面描画了它的整个轮廓。因为纯粹思辨理性自身具有的特征是:它能够而且应当根据它为自己选择思维客体的方式的不同来衡量它自己的能力,甚至完备地列举出为自己提出任务的各种方式,并这样来描画形而上学体系的整个轮廓”d。康德在 纯粹理性批判 第二部分“方法论”中,勾画了一个形而上学体系内容的纲要。作为“纯粹理性体系”的形而上学,其本质是指“它在系统联系中研究出自纯粹理性的全部(既包括真实的也包括虚假的)哲学知识”e;其特性是具有形而上学固有的一种特殊的先验性,即形而上学的知识从概念到原理都不是经验的,“它必须不是形而下的

15、知识,而应该是经验以外的知识”f;其来源就是纯粹理性,不涉及具体客体,只关乎理性本身;其分类是纯粹理性应用于思辨的形而上学(自然a 康德:康德著作全集 第 3 卷,第 38 页。b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第 104 页。c 同上书,第 165 页。d 康德:康德著作全集 第 3 卷,第 14 页。e 同上书,第 536 页。f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第 17 页。哲学分析 2023 年第 5 期72形而上学)和纯粹理性应用于实践的形而上学(道德形而上学),前者考察理性在事物知识上的纯粹原则,后者探讨“先天地规定所为所弃并使之成为必然的原则”a;其方法是在纯粹理性上通过先天概念和先天原则研究

16、知识的最高统一和人类道德行为的普遍性绝对性原理。康德对形而上学体系内容的概括是:“形而上学的整个体系由四个部分组成:1.本体论。2.理性自然学。3.理性宇宙论。4.理性神学。第二部分,即纯粹理性的自然学说,包含着两个分支,即 physica rationalis 理性物理学 和 psychologia rationalis 理性心理学。”b他由此认为,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作为“物自体”的三大理性观念:上帝存在、意志自由和灵魂不死。“上帝”是超自然的、无条件的最高存在;“自由”是道德意志主体无条件地独立于经验规定的宇宙(世界)秩序;“不死”是精神实体无条件地不可消灭、永恒存 在。康德的意图在于

17、,要将形而上学从目的论的和作为一种科学知识的理解上转变过来,把形而上学完全视作只与理性本身发生关系,思考形而上学就是在理性自身中去探讨理性的一种独特的、完全的统一何以可能。区别于具体科学,形而上学是一种纯粹理性的科学,唯有它才能对纯粹理性本身进行彻底的研究。康德此种关于形而上学理解和变革意图,意在建立起一门纯粹的、绝对的、普遍的形而上学,并以此为所有的其他科学知识奠基。康德说,这种建基于纯粹理性之上的形而上学“特别讨人喜欢”,是一种真正的形而上学。为此,性格古板内敛的康德激动地宣称:“形而上学是人类理性的一切教养的完成;形而上学是不可或缺的”c,“形而上学才是本来的、真正的哲学”d,甚至坦承,

18、出于命运的安排,他已迷恋上形而上 学。当康德对“一般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作了精心思考后,接着要做的就是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思辨形而上学与实践形而上学区分开来,也就是要从理论上确定一种道德形而上学何以可能,进而阐明道德形而上学何以高于自然形而上学,并构建起与人们的生活实践相关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康德认为,从其哲学内容与哲学目的来看,纯粹理性批判 和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都不过是他整个批判哲学中的一个基本环节,都是服务于真正的形而上学即道德形而上学的理论建构的,这是因为:“在纯粹思辨理性与纯粹实践理性结合成为一种知识时,后者就占有优先地位,因为已经预设的是,这种结合绝不是偶然的和随意的,

19、而是先天地基于理性本身的,因而是必然的,因为没有这种隶属关系,就会产生理性与自己本身的一种冲突;因为如果两者仅仅相互并列(并立),那么,前者就会独自紧紧地闭锁自己的边界,而不从后者接受任何东西到自己的疆域中来,但后者仍然会把自己的a 康德:康德著作全集 第 3 卷,第 537 页。b 同上书,第 540 页。c 同上书,第 542 页。d 康德:逻辑学讲义,第 38 页。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及其现代效应与意义理解73边界扩展到一切之外,并且在它的需要有要求时,力图把前者一起包括到自己的边界之内。因为一切兴趣最终都是实践的,而且思辨理性的兴趣也只是有条件的,唯有在实践应用中才是完整的。”a 不

20、同于亚里士多德将实践科学分离出纯粹理论科学,并将之单列归入“另一类知识”,康德认为,实践道德原理也完全出自纯粹理性本身,它同样是先天的,具有至高无上的尊严,是一种道德的理论哲学或道德形而上学。真正纯粹的道德规律,只存在于纯粹的哲学之中,因为只有纯粹理性中的实践理性才规定着意志,规定着它的最终的和完全的目的。善良意志和自由意志是纯粹理性实践运用的必然产物,善良意志不是唯一的善,却是最高的善,是一切东西的基础和条件,它表现为绝对命令,具有完全的自律性,独立于一切具体条件之外,既不来自经验也不受经验制约。这种自律性也就表明,善良意志本质上是一种自由意志,它不受因果性支配。不过,自由并非无规律,而是具

21、有不变的规律的因果性,它是另一种规律。这在康德那里被表述为一种“无可逃脱的循环”:由于人们在目的序列中是服从道德规律的,所以人们必须认定自己在作用因的序列中是自由的;反过来,由于人赋予了自身以自由,所以又必定将自己想成是服从道德规律 的。在康德看来,意志自律、意志自由是德性力量和德性自主的先验哲学基础,而善良意志就是道德哲学的最高原则。道德形而上学必须谨慎地清除一切经验的东西,“形而上学必须是个出发点,没有形而上学不论在什么地方也不会有道德哲学”b。倘若离开了道德形而上学,就无法找到正确评价的最高标准,道德自身就会被败坏。在道德经验中,只是“合乎道德规律”还不够,合乎道德的行为并非就出于道德本

22、身,道德形而上学要解决的就是“出于道德本身”的纯粹理性的实践运用和规则,它所研究的“应该是可能纯粹的意志的观念和原则,而不是人的一般意愿的行为和条件”c。质言之,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就是“找出并确立道德的最高原则”,它自身一定要具有绝对的必然性。作为道德行为约束的根据,它“既不能在人类本性中寻找,也不能在他所处的世界环境中寻找,而是完全要先天地在纯粹理性的概念中去寻找”d。康德认为,这才是一种意图完整且和其他道德研究全然不同的独一无二的工作,故此,“不得不扬弃知识,以便为信念腾出地盘”e,承认作为理性信念的物自体的绝对存在和永恒意义,强调上帝存在、意志自由与灵魂不灭不能作为知识的对象,但它们可以通

23、过实践理性的信念、信仰得以确证其超越性存在的真实性和意 义。a 康德:康德著作全集 第 5 卷,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29 页。b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38 页。c 同上书,第 39 页。d 同上书,第 37 页。e 康德:康德著作全集 第 3 卷,第 18 页。哲学分析 2023 年第 5 期74万俊人教授认为,道德形而上学,“即是指以某种先验既定的普遍性原则、观念或人性实体为出发点,来建立一种超经验的普遍道德原理,表现为绝对主义的方法论追求”a。依此理解,康德即为此种道德形而上学的典范,他在纯粹实

24、践理性上超验地建构起一种纯形式主义的绝对伦理学,对道德的普遍理性原则、命令作了探讨,而不涉及伦理经验内容。应该说,正是康德重新将道德纳入纯粹理论哲学之中并基于实践理性建构的道德形而上学思想,引起了现代思想的回应和接续,奠定了后康德形而上学的基本倾向与总体精神,特别是对现代人本主义的形而上学理解产生了极其重要的积极影 响。二、形而上学构成康德哲学与现代人本哲学的共同理论基础现代哲学中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分歧对峙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他们对待形而上学的各自不同态度。与科学主义从经验主义立场出发竭力拒斥、否定和取消形而上学不同,现代人本主义并不回避反而十分强调研究形而上学的重要意义,肯定研究哲学与形而上

25、学的同质性,主张形而上学是哲学的根本内容,认为是否回答形而上学问题以及怎样回答形而上学问题,直接关系到对哲学其他问题的思考和理 解。对形而上学重要性的共同认识,取决于对哲学本质所作的相似理解。就康德而言,哲学的本质不仅仅是局限于经验现象界用感性直观形式和先天知性范畴去讨论科学知识的范围、来源和必然性问题,从根本上,哲学是出自人类自然倾向的一种关于有条件系列之整体的绝对者即物自体的探寻。正因为存在着这种形而上学的寻求,人类知识才会不断超越自身、趋于完善,人类行为才会有绝对意义的评判尺度,使人从有限趋向无限、从经验生活中的德福分离走向在绝对存在者那里的“德福统一”的“至善”,从而最终认识到,人是由

26、于具有道德性而拥有了区别于物的人格尊严与生活价值。故此,康德认为:“真正的哲学是人学,是人的形而上学,是关于人的根本性问题的深刻思考。”b康德在其 纯粹理性批判 中就理性本身提出了三个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在其 逻辑学讲义 中又提出了一个总问题:人是什么?c第一个问题是形而上学回答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伦理学回答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宗教学回答的问题,而“人是什么?”则是人类学回答的问题。显然,此问题是一个离开了形而上学就无从谈起,更不会有真正意义的问题。同样,现代人本主义哲学要探讨的人类生活的境况、价值与命运,社会发展的性质与前途,所有这些,都必须建立在某种对世界、社

27、会、人生本质的深刻理解上,如a 万俊人: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9 页。b 康德:康德书信百封,李秋零编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200 页。c 康德:逻辑学讲义,第 29 页。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及其现代效应与意义理解75果没有一种对世界本质和人生终极关怀的探索,现代人本主义就不可能对人的存在和行为的人文处境进行深刻反思,也就不可能提出多彩纷呈的各种人文主义理 论。现代人本主义哲学自诞生起,第一代的人本主义哲学代表,叔本华、尼采就非常鲜明地提出了哲学必须以人为本、以人的意志为本的形而上学理论体系。叔本华自称是康德哲学的继承人,不仅在其早

28、期的 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中以“根据律”理论承袭康德关于知识的先天形式的思想,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从哲学研究框架上,叔本华也同康德一样,将世界分为现象与物自体两个领域,认为现象的领域是感性和知性的领域,而物自体领域是意志世界,这才是哲学真正要考察的形而上学领域。叔本华在其 附录与补遗 一书中写道:“我们一切知识与科学建立于其上的终极的基础(指意志引者)是不可说明的这种不可说明的东西就导致形而上学。”a同叔本华一样,唯意志论的另一代表尼采是以批判康德哲学开始的,通过将康德的“物自体”转换成意志来进行形而上学体系建构,对于形而上学的意义,尼采的看法是:“一定要有一堆信念,必须要有所判断,要对一切重

29、要的价值没有怀疑这是一切生物及其生活的前提。”b显然,尼采所讲的信念、判断、价值,如同康德的绝对命令一样,意指“应当如此”,对一切重要的价值“没有怀疑”就是指这种命令的绝对性、无条件性。在尼采那里,形而上学是作为一切生物及其生活的前提来显示其意义 的。如果说,第一代人本主义是对第一代实证主义的反形而上学的扭转,重新肯定了形而上学的作用和意义,那么,以柏格森为代表的第二代人本主义则对形而上学作了专门探讨,并表达了要将精确科学与形而上学结合起来的明确意识。柏格森在1903 年所发表的 形而上学导言 一书中,阐述了形而上学就是要超越宇宙万物的现象(假象)而去追求那种融入对象之中的绝对,形而上学就是直

30、觉运行于越来越松的绵延(纯粹的同质性、纯粹的重复)与越来越浓烈的绵延(永恒性)两端之间的运动。柏格森强调,围绕着对象观察的科学理性分析方法只适合于认识自然物理现象,属于精确科学的知识;而深入对象内部,通过理智体验以达到与对象生命中不可言传东西相契合的直觉,才适合于精神人文科学,它属于形而上学领域。在柏格森看来,实证科学是用科学理性进行分析,是用符号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是“相对性”知识,而“形而上学乃是要求不用符号的科学”c,由直觉所达到的是绝对。因此,相对与绝对、精确科学和形而上学就在直觉中聚首了。一种真正直觉的哲学,将会实现人们期望的这种形而上学与科学的结合。柏格森基于其生命哲学的形而上学理解

31、,既是其本人的形而上学论说,也是针对所有对形而上学抱有偏见的哲学家而言的,是一种关于形而上学的批判性改变和重新确 立。a 叔本华:附录与补遗 ,韦启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3 页。b 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 年版,第 15 页。c 同上书,第 137 页。哲学分析 2023 年第 5 期76以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等人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是现代人本主义哲学的第三代,形而上学始终为存在主义者所特别强调。“存在主义”这一名称就表明了存在问题在他们哲学中的中心地位。海德格尔专门写过与形而上学相关的三本书:康德与形而上学 什么是形而上

32、学?形而上学导论。海德格尔宣称:“一般说来,哲学总是要追究存在的第一性和最终的根据。”a在 什么是形而上学?中,海德格尔写道:“如果科学不好好地认真对待 无,那么科学号称明达与优越都将变成笑话。只是因为 无 是可以弄明白的,科学才能把在者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只有当科学是从形而上学中存在起来时,科学才能不断获得新的基本任务。”“因此没有任何一门科学的严格性赶得上形而上学的严肃性。哲学绝不能以科学观念的尺度来衡量。”b雅斯贝尔斯则指出,科学无法解决哲学(形而上学)问题,不应排斥和摈弃哲学,因为哲学研究的是最根本的问题“存在”问题,即“大全”(des Umgreifend)。他说:“我们势必要追问什么

33、是存在自身(Sein),这个存在,我称之为大全”c,哲学研究最终要达到的,就是超越有限性自我,通过“临界状况”死亡中的经验和与“上帝”的交往而认识到自己的真正的存在。雅斯贝尔斯针对形而上学的这种独特意义重申:“哲学教授尊重一切能够提供必然知识的科学,但他反对科学的自负”,“有一句老话说,在科学里,一知半解的知识,使人放弃信仰;完整的知识,则使人返回信仰”。d在形而上学问题上,萨特的态度和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一样鲜明,他称自己是存在主义者,并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最高“存在问题”。他说:“存在主义它的名称就足以指明,它是把这种 存在 第一性作为一个原则而加以肯定的。”e在萨特看来,哲学的首要任务

34、就是要对存在作出理解。以往哲学的错误不在于它们的形而上学,而在于它们在形而上学上没有紧紧抓住存在问题,抑或没有对存在问题作出正确的理解和解 释。应该说,海德格尔、萨特的哲学探讨都是以胡塞尔的现象学为方法论基础的,但他们又都没有封闭于现象学的对意识功能的描述之中,而是竭力去探讨真正存在的问题,故而,在海德格尔、萨特那里,哲学是与形而上学合而为一的。海德格尔就将自己的哲学称作“存在的本体论”“本体论的存在哲学”“基本本体论”;萨特则以“现象学的本体论”作为其代表作 存在与虚无 的副标题。存在主义对于形而上学重要性的认识,正如美国存在主义者怀尔德所言:“存在是经验的统一性的纽带。属于经验的任何事物,

35、事实上无论任何事物,都包含在存在的统一性之中、每a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7 年版,第 10 页。b 转引自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679 页。c 雅思贝尔斯:生存哲学,王玖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4 页。d 转引自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345 页。e Jean-Paul Sartre,Existentialism and Humanism,London:Methuen,1948,p.16.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及其现代效应与意义理解77个正统学科的每个

36、对象之中。只有通过与存在联系起来去理解这些对象,才能从这些对象的相互关系中去把握这些对象。”a可以看出,同康德一样,形而上学在人本主义哲学中得到了肯定和强调,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这是出自他们对哲学本质的理解以及理论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他们所生活的社会政治文化之需要在哲学上的反映,而恰恰是这一方面往往被人忽略或轻视 了。现代人本主义哲学家生活在一个社会急剧动荡、现实问题层出不穷、人性危机四伏的社会环境中。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心灵造成创伤,经济危机爆发,阶层分化冲突尖锐,生态深陷危机,科技的负面影响加剧,如此等等,都急需人们从哲学上对有关人的生存与命运作出形而上学的普遍性思考,从而重新确立起人

37、类生存与发展的稳定而普遍的理念。所以,对人的思考,对社会的理解成为了现代人本主义哲学思考的中心论题,道德、价值、命运、尊严、生存状态、意志、情感、生命、存在等构成了现代人本主义哲学家频密使用的“共同语汇”,三代人本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现实背景和思想基础便能说明这一 点。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意志主义创立于 19 世纪 20 年代,工人运动蓬勃兴起。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在德国到处弥漫着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怀疑和动摇,人们的思想处于一种迷惘、恐惧、不知所措状态。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就是要从形而上学层面上找出这种现实痛苦的理论根源,并力图从理论上为摆脱这种痛苦寻求出路。尼采生命哲学发展的时代是在

38、 19 世纪 70 年代之后,已经取得政权并走向垄断化、军国化的德国资产阶级急需从哲学上为其向外扩张、侵占提供依据,故而尼采哲学所反映的是德国资产阶级“张扬个性”“谋取利益”“向外扩张”的急切需要;同样以强调“生命冲动是世界本原”为主旨的生命哲学也是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军国主义化和世界殖民主义的哲学理论表 现。受人本主义意志论哲学、生命哲学影响颇深的实用主义,则直接反映了 19 世纪下半叶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自独立战争后,美国资本主义在没有任何强大封建势力的阻碍下迅速发展起来,注重行动,追逐利益,讲求实效、成功是人们有效的行为信念和依据,实用主义便是美国资产阶级这种思想精神和行为观念的反映。“一

39、战”之后产生、“二战”之后广为流传的存在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的社会文化活动,它所反映的就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人们心灵中的震颤、恐惧。存在主义是 20 年代至 60 年代欧洲社会时代矛盾和危机的产物。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资产阶级深感不安,充满着忧虑、烦恼、消沉、悲观和失望。面对着人类核战争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危机、人口危机等社会危机的日益恶化,人们企图从理论上去a 怀尔德:存在主义的挑战,转引自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第 549 页。哲学分析 2023 年第 5 期78对这些现象作出解释,并为人类的健康发展从生存观念、生存方式上确立起一种新的生活理念,因而,存在主义既是对现存社会危机与矛盾的

40、一种抗议,更是人们重新确立价值观念的行动哲 学。综上而言,形而上学在现代实证主义强大的全面“拒斥形而上学”潮流下,不仅没有丧失终结,反而在人本主义哲学家那里得到了肯定和加强,这既与他们对康德哲学精神的深入理解有关抓住了形而上学这一哲学不可或缺的核心,而且体现了现当代社会现实理解和改变的一种思想需要。从根本上说,对形而上学的重新肯定与强调,是由人本主义哲学家所处的社会现实和时代需要所决定的。“讲人”是社会现实赋予人本主义哲学的时代主题,而要“讲人”,就必须“讲形而上学”,离开了对形而上学问题的讨论,人的问题就无从谈起,也无任何意 义。三、形而上学关注点由自然形而上学向道德形而上学之移转通过对传统

41、形而上学的批判,形而上学在康德那里获得了新的理解和“改变了过去的”发展方向,这种转变的重大表现就是,康德已从传统哲学注重对物质自然界形而上学的思考转向了对人类实践领域的道德形而上学的思 考。古希腊哲学一般注重对自然、世界的起源、本质的形而上学思考,它所建立的哲学大体上属于自然哲学,这就决定了古希腊哲学通常以某种自然物或具有自然物形态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最高存在,然后再以此来解释自然、人生和社会,这就具有鲜明的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性质。中世纪的哲学思考主要是通过理性去对上帝存在的信念和具体启示加以形而上学的论证式支持,对于人的行为活动来说,它仍然是一种外在的形而上学。近代 1617 世纪,欧洲思想发展

42、中出现了以“反封建、反神学”为理论旗帜的唯理主义与经验主义,虽然它们相互各执一端地对知识的起源与本质作了探讨,但它们在反神学反封建上是一致的,要求将人类思考置于人类的经验或理性上,反对一切权威和绝对存在,尽管在他们之间要么是将知识最终归结为经验(经验主义),要么是将知识最终奠基于理性之上(理性主义),但其思想目的是共同的,即以此反对神的意志是万物的准绳,是知识的来源和真理的标准。当然,他们这种共同的反神学思想是有其形而上学基础的,那就是从某种原初的生命实存性经验,或从某种最高理性的存在,来解释世界万物的起源和本 质。从形而上学的性质上来看,如果说古希腊哲学是一种本体论形而上学,中世纪是一种神学

43、论形而上学,那么,近代则是一种认识论形而上学。认识论的形而上学到了康德那里,尽管得到保留,继续坚持要对知识的纯粹理性形式、规则加以研究,以确定知识必然性、普遍性的最终根据,确定使知识不断趋于完善的范导性理念,这就是“自然的形而上学”,然而,对康德来说,他最为重视的是“实践形而上学”,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及其现代效应与意义理解79抑或“道德形而上学”。在纯粹理论理性中,康德哲学通过对理性能力的审查为认知的领域确立了范围现象界。知识的对象只能是那些有条件的具体的经验事实(有条件的系列),而作为这个有条件系列的整体的无限者、绝对者则超出了认知形式、范畴所能行使效用的范围。但是,恰恰是对绝对者、无限

44、者(诸如上帝存在、意志自由、灵魂不灭等)的思考,构成了人类形而上学探索的基本对象,既然它们不属于认知范围,理论理性无法从科学的方面来界定它们,那么,它们的价值与意义就必须从有别于理论理性的实践理性去思考;也就是说,对形而上学的真正对象的存在与意义的思考不能从科学认知的角度去获得,但能够通过人自身实践理性的道德行为来印证和确立这种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正因此,当代解释学家伽达默尔认为,人们有理由“把康德建立在实践理性的自律和绝对命令这些思想的基础上的道德哲学看作康德的哲学的最大成就之一”a。依伽达默尔之见,康德为德性的形而上学建立基础并再次使用了“道德的形而上学”的说法,以区别于近代以培根等人为代表

45、的“技术道德的”实践科学,意义重大,但受到的重视是不够的。b在康德看来,上帝存在、意志自由、灵魂不死就是人类道德行为的最终先验条件,这种对世界人生的形而上学思考构成了人类道德行为的最高“至善”本质和最终评判标准。与理论理性用纯理性时空形式和知性范畴来对经验事实的关系作判断、整理加工不同,康德的实践理性对于无限者绝对者的思考是通过理性信仰来处理和解决的。要确保人类道德的进步性、趋善性和发展性,就必须先验地假定有一种“至善的”“绝对的”存在,它是人类行为永无止境追求的无限目标,又是奠定人类现实道德行为弃恶从善的终极性依据,这种依据的存在和意义是通过出自实践理性的理性信念来保证的。正是出于此种思考,

46、康德从根本上将近代的注重认识论的形而上学转向强调与人的存在和行为意义相关的道德实践的形而上学“道德形而上学”。质言之,在康德那里,形而上学已从以往注重知识论的思考转向对人的道德伦理行为来进行探索。道德形而上学的提出,既使道德问题作为一个哲学问题(非知识论问题)重新回到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之中,又超出亚里士多德,重新将道德问题作为一种纯粹理性的理论哲学来加以思考,赋予道德原理普遍性绝对性;而就形而上学本身而言,道德形而上学则开辟出形而上学发展的新的思想道路和建构方式、形态,并以道德形而上学为例,彰显了形而上学甚或哲学的永远不会终结的思想命运与魅 力。应该说,康德对形而上学性质、领域和方向的重

47、大转向性思考,直接影响到现代人本主义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肯定,对形而上学道德性思考的认同理解和继承发a 严平编选:伽达默尔集,邓安庆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13 页。b 同上书,第 313 页。哲学分析 2023 年第 5 期80展。现代人本主义哲学所谈的形而上学基本上属于实践的形而上学,本质上是与人的行为相关的道德形而上学。伽达默尔就指出,在现代哲学中,“人们超越了被康德的 纯粹理性批判 所摧毁的独断形而上学,从而进入建立在自由的理性事实基础上的道德形而上学这个背景中”a。唯意志主义代表叔本华、尼采和哈特曼等之所以认为哲学要穿透世界表象这层“摩耶之幕”,去感悟、领会作

48、为世界本质的意志,就是因为从人的意志这种形而上学最高存在能够对他们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超人哲学和社会等级制等作出合理的解释;狄尔泰、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将盲目的、绵延不绝的“生命之流”看作万物之本,也是意图以人的非理性生命冲动来解释人的认识活动的实质以及社会的类型开放社会与封闭社会,进而从社会哲学角度说明自由的开放社会是高于封闭社会的,也是人类最为先进的社会形态;存在主义更是对人的生命存在进行哲学思考,具体情境中“个体性的此在”不仅是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等存在主义者关于人生、社会问题思考的基础,而且在存在主义那里,个体的存在变成了形而上学意义的最高存在,克尔凯郭尔的“孤独的个体”

49、、海德格尔的“Dasein”、雅斯贝尔斯的“存在本身”(“大全”)、萨特的“自为之在”都非常明确地传达着存在主义的警世之声:“我们关心着人”“人就是自由”“存在主义是一种真正的人道主 义”。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的人本主义以人的潜意识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这既是心理学上的重大革命,不仅给医学人类学,而且给历史、文学艺术、宗教、哲学、伦理学都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以人的本能“性欲”作为世界万物的本质和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因,也是试图从实践形而上学的角度来对人们的生活行为、社会活动以及艺术和历史的成就作出解释。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为基础之一的法兰克福学派,同样是从人的本能欲望出发,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形而

50、上学思考的主题,力求通过分析人性的压抑因素,通过对科技带来的社会的全面异化的剖析,来为真正的人类行为和社会革命“自由的活动”和“心理革命”提供理论基础。法兰克福学派实际上是关于人的革命以及通过人的革命而实现的社会革命的社会哲学理论。兼具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性质的实用主义大谈“彻底经验主义”,其用意同样在于结合主观因素的“纯粹经验”来构建形而上学体系,进而以此说明人的认识是与人的应付环境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认识就是通过对经验关系的判定来为人们的行为确立信念,能否带来行动的实际效果和预期目的是衡量概念意义和所谓真假判别的依据,因此“实在就是有效”“真理就是有用”成了实用主义思想的核心命 题。除了“以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