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37KB ,
资源ID:3118799      下载积分:8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311879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陈力丹舆论学读书笔记.doc)为本站上传会员【w****g】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陈力丹舆论学读书笔记.doc

1、每个人都会感受到一种难以把握的外部精神力量对自己言行的制约,舆论学:舆论学导向研究揭示的便是这种力量舆论的内在要素,形成,形态,以及与大众传播媒介的互动。本书引介了1995年国际上32位权威研究者的舆论学成果,涉猎中外274部论著,努力建立起理论上较新、适合中国舆论特性的舆论学体系。当今舆论导向已成为大众媒介编辑部,各级党委宣传部的首要话题。本书的另一半内容,即以较强的舆论学学术架构面对这个话题,采用普及性的叙述方式,提供了系统的关于舆论导向的理性结识,并以各种引导方式进行了多学科的分析,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共计46条对策建议。对于广大宣传干部和新闻工作者,这本书会带来许多关于老话题的新结识。作者

2、简介 陈力丹, 1951年生,江苏南通市通州区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责任专家、传播学方向博士生导师;该校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197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87年起为硕士生导师,1998年起为博士生导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9年以来发表各类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成果800多万字,其中独著、第一署名著作和独编著38部,论文200多篇、一般文章1900多篇。本书为他的代表作之一,1999年初版。本社出版的他的世界新闻传播史(2023年初版/2023年再版),也是其代表之一

3、。他的其他代表作尚有:精神交往论(1993年初版/2023年再版,2023年韩文版)、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2023年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展开所有)目录 第一章 结识舆论第一节 初识舆论和舆论学:现实历史现实传统社会的舆论现代社会的舆论与舆论研究的历史轨迹舆论学对我国舆论导向研究的意义第二节 解析舆论:舆论的八要素舆论的主体公众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舆论自身?拍睢取饧颓樾鞅硐值淖芎 (收起)舆论导向是一门科学读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最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社科院新闻所陈力丹研究员的专著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该书是全国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的成果,也是我国

4、第一本对舆论导向问题进行系统论述的学术专著,受到新闻界的重视。笔者通读全书,感到此书有这样的学术和实用价值:一方面,这本专著从舆论学的角度,通过对舆论要素的解析、舆论的形成和大众传播媒介与舆论的互动等方面的论述,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大众媒介对舆论每个阶段的影响或叫引导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观点,在国际学术界赢得共识。作者指出,把对的引导舆论作为大众传媒的一项基本功能,完全是建立在对于大众传媒作用的科学结识的基础之上的。这就规定我们自觉运用舆论科学的规律,充足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影响,避免和克服某些悲观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另一方面,该书博采众长,围绕着舆论导向这个中心议题,全

5、面介绍了传播学、舆论学、社会心理学等诸多学科中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诸如西方学者提出的媒介“拷贝世界”论、“议程设立”论、“沉默的螺旋”论等各种假说、模型、图式等等,在国外风行一时,作者努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予以实事求是的介绍和述评,使人看到,西方学者为探求媒介发挥有助于本阶级利益的导向作用可谓殚精竭虑,煞费苦心,对有关的规律性现象的确有所发现,可认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第三,该书的重要关注点仍在国内,仍在现实。作者在宏观研究的基础上,就当前舆论导向问题提出不同层面的对策性建议达46条。例如对媒介导向发生偏差的重要因素,作者归纳有“结识偏差”、“追求轰动效应”、“利益诱惑”等等,对克服利益诱惑

6、导致的偏差,作者指出:“当大众媒介以社会公共机构的身份引导舆论时,绝不能以其在市场的利益为导向,而必须以社会利益为导向”。这些对策性建议对于新闻媒介及其领导部门具有相称的参考价值。第四,全书篇幅不大,但是引用资料十分丰富而新鲜。据记录,全书仅直接引证的中外论著就达274部篇,收集各类报刊剪报资料2023种以上,可以说是高度浓缩地凝聚了关于舆论导向的世界研究成果。对于有志于此的研究者和学习者,一书在手,全貌在胸,是一本非常合适的入门参考书。对于媒介工作者和一般读者,也可以起到拓展眼界和思绪的作用。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笔记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6月版 国内

7、舆论学方面相对信息量较大的著作。“涉猎中外274部(篇)论著,努力建立起理论上较新,适合中国舆论特性的舆论学体系”,“以较强的舆论学学术架构面对(舆论导向)这个话题”,采用普及性的叙述方式,提供了系统的关于舆论导向的理性结识,并以各种引导方式进行了多学科的分析,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共计45条对策建议”。(封底) 卢梭的“众意”与“公意”: 卢梭同时义将舆论分为“公意”与“众意”。众意着眼于私人的利益,是个别意志的总和。公意是指人们最初自由结为共同体时的协议、约定、公共意愿。它是“普遍的意志”和“有机结合的意志”。他认为,公意永远是公正的,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人民的考虑并非永远对的,人民也会被腐蚀

8、,也会被骗。(卢梭,1987,社会契约论,1762,商务印书馆,P39) P4 这其中,卢梭的理论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漏洞:一方面,他无法实际说明(事实上回避)公意从何而来。公意从众意中的产生过程十分神秘,但却规定公意高于众意,甚至对立于众意,然而最终又能为众意接受 P4 他关于舆论的结识存在着悖论,他的出发点是尊重公众的意见,同时又想克服舆论中某些代表私利的成份。然而,截然区分“公意”和“众意”的设想,只能是一种理论上说得通的乌托邦,旦贯彻他的理论,则也许导致以“公意”的名义对舆论的钳制, P4 但是,正是这种悖论使得卢梭一个人无意中同时表达了舆论学发展中的两种基本观点(或重要倾向),即对舆论作

9、用的肯定和对舆论作用的怀疑否认。 P5 从马基雅弗利(Machiavelli,N)、洛克(Locker,J)、休谟(Hume,D)、尼科Necker, J、边沁(Bentham, J)、杰弗逊(Jefferson, T)到马克思,重要从政治民主、尊重人权的角度,给予舆论以较多的肯定;而从霍布斯(Hobes,T)、黑格尔(Hegel,G)、汉米尔顿(Hamilton,A)、麦迪逊(Madison,J)到李普曼,重要从社会管理、理智决策的角度,对舆论的自发性、混杂和非理性给予了较多的注意 (孟小平,1989,97104,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中国新闻出版社) P5 给舆论做定义的特点: 由于观

10、测舆论的角度不同,关于舆论的定义有时差距较大:政治学和历史学的定义着重点在于舆论对于决策的影响方面,心理学注重公众意见表达的心理过程,社会学注重舆论的社会化产生过程、社会心理学则从知觉、感触舆论来界定舆论。 P10 陈对孟小平舆论概念的增长(并依此分析舆论的八要素):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限度和连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 P11 (舆论的主体公众;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不是叠加,而是过程);舆

11、论的数量;舆论的强烈限度;舆论的连续性(存在时间);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舆论的质量理智与非理智成份 P11-23 舆论的必要要素和非必要要素:前七个是必要要素,质量不是 P23 此外,非必要要素有很多,如空间、民族或种族特性、表现方式、文化含量、信息含量等等。P25) 对于舆论导向来说,注意潜舆论甚为重要。假如在舆论处在潜舆论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引导,容易得到较好的效果;而引导显舆论的困难限度,则远大于潜舆论。 P16 舆论的数量: 应用数学根据系统工程理论得出的计算结果,便是被称为黄金分割比例的“0618”,一般地说,当在整体“1”中达成0618,就可以产生对整体的决定性的、全面的影响;

12、而达成临界点的另一半,即达成0382则可以使整体感觉到一种重要影响的存在。依据这个临界点来考察舆论的数量(一致性),则可以说,在一定范围内,有382(约三分之一多)的人持某种意见,这种意见便在这一范围内具有了相称的(但尚不能影响全局)影响力;而若有618的人持某种意见,则这种意见在这范围内将成为主导性舆论。 舆论的数量起点, 在于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需要达成总体的约三分之一,这时,这种意见可称为“舆论”。 P18 在保证总体舆论导向对的的前提下,舆论的不一律本来就是正常的,也是社会精神生态平衡所必需的。 P18 舆论的强度与公众对于舆论客体的知晓状况相关。(正相关) P19 现在所说的“

13、舆论导向”,不仅只对于不够对的的舆论给予引导,也应涉及对于舆论强度的适当控制,避免过度的舆论趋同,带来舆论震荡。 P20 舆论的质量是指舆论所表达的价值观、具体观念及情绪的理智限度。 P22 无论引导者对具体舆论的判断如何,深切地理解各种舆论得以产生的社会心理因素,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不是以固定、单一的抱负化模式苛求舆论,是引导舆论成功的首要前提。 P23 什么不是舆论: 大众传播媒介或媒介的言论不等同于舆论 P26 (各种把大众传播媒介、宣传行为等同于舆论的说法,容易误把媒介的意见、上级的意见简朴视为公众的意见,妨碍对舆论的确切把握。这里有个例外,就是“国际舆论”、“世界舆论”这两个通用的概念

14、,已经约定俗成地特指外国媒介上的言论,而不是指世界范围内的舆论。 P26 舆论不等同于意识形态 P27 (“舆论诉诸的是人民的声音,来自平民的明确而直率的意见。” (Glasser, T. & Salmon. C. (Eds), 1995, Public Opinion and Communicaton of Consent, the Guilford Press New York London, P3) P27 公众不等同于舆论 P27 随意的“舆论认为” P28 个人的感觉不能等同于舆论 P28 舆论研究的理性主义视角: 在这种关于舆论的结识中,显然精英人物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被看得举足轻重

15、,并且舆论反映时代精神的意义也被看得极为重要, P32 传统的舆论学,虽然会有不同的派别,甚至基本政治观点是对立的,但侧重的都是:问题出现社会讨论(社会精英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形成强大舆论以舆论的名义促进让会改革或民主化近程。 P33 舆论研究的心理学视角: 从心理学角度对舆论形成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可以说明个体意见形成的心理要素,有助于理解人的情绪、意见等外在表达的内在结构,进而更多地理解舆论的深层结构。但是舆论毕竟发生于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人的心理状态、思考过程千差万别,非常复杂,单纯从个体的生理与心理考察舆论,对于全面研究舆论的形成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P34 舆论研究的社会学视角: (社会学中

16、)七个重要的考察舆论形成的社会因素,现在已经成为研究中通常的重要参考依据,即社会阶层(或地位)、种族(或民族)、年龄、性别、教育限度、经济收入、居住地 (孟小平,1989,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中国新闻出版社,P46;王石番,1995,民意理论与实务,黎明文化事业公司,P115) P35 舆论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视角: 社会心理学关注意见形成中的社会情境因素。“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影响的科学,它企图了解、解释和预测另一个人、群人和诸种因素的存在如何影响某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时蓉华主编,1989,P12,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代以来,不断地有人以时间的纵断法来说明舆论的形成,

17、这也是种社会心理的分析方法。其中较为著名的是1958年戴维森(Davison, W)提出的10个阶段: 1. 当话题从一个人传到另些人时,话题萌芽。2. 在一定范围内,人们开始议论,话题形成。3. 热心人士参与或社会团队关心这个话题。4. 政党领袖谈论这个话题。5. 大众媒介或专业机构加入。6. 这个话题被简朴化地加以概述。7.个话题引起广泛的注意。舆论开始形成。8更多人虽然互相不结识,但议论时抱有相同的见解。这时舆论完全形成。 9.公众开始面对面地讨论,并在自身体验、团队影响、固有信念、个人的盼望的综合作用下诉诸行动。 10舆论涉及的问题消失,或舆论已经变成立法、蔚为风尚和社会规范, 新的话

18、题出现。(王石番,1995,P102,民意理论与实务,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P38-39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潜在危险: 运用现实的或虚幻的多数人的舆论压力,从而进步形成的更为广泛的舆论,带故意见的表面性质,以这种方式进行的“引导”,也许可以获得表面的令人陶醉的效果,但同时也也许埋藏下未来更大冲突的种子。由于这种引导在改变深层次的舆论(信念)方面,作用是有限的。 P40 综合性的研究视角: 潘忠党、麦利德(Mcleod,J)1991年“联系的四种模型架构”“相称动态地从宏观上立体地说明了舆论的形成”(Glasser, T. & Salmon. C. (Eds), 1995, Public Opi

19、nion and Communicaton of Consent, the Guilford Press New York London,P60) 所谓“四种联系”,是指1社会系统层次的过去(或现实)舆论向现实(或未来)舆论的发展变化;2个人层次的过去(或现实)的意见向现实(或未来)意见的发展变化;3.过去(或现实)的个人意见与过去(或现实)的舆论之间的互相影响;4现实(或未来)的个人意见与现实(或未来)的舆论之间的互相影响。 P43“舆论导向”一方面是个全局性的话题,需要从整体卜考察舆论的形成;否则,也许局部实行的导向看起来是有利的,但在全局上却是有害的。 P44 陈关于舆论的一般形成过程:

20、 P51-57 社会变动、较大事件的发生刺激意见的出现:意见的积蓄期,人们的议论或情绪与对环境的觉察同步,他们在进一步寻求信息的过程中,意见倾向尚不稳定。若这时可以给予较多的真实信息,同时辅以较多的解释性说明,容易形成有助于公众自身发展的健康舆论,也有助于社会在发生重大变化时保持相对的稳态。 P52 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 权力组织及其领导人、大众传播媒介促成所希望的舆论 文化与道德对舆论形成的制约 沙莲香提出的“拷贝世界”(类似于李普曼的“拟态环境”): 突出了它的复制特性。“由大众传播形成的拷贝世界信息环境,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无法逃避的生活世界,它同感性世界并驾齐驱,成为决定人们生活情感

21、、生活欲望、期待、认知和态度的两大环境世界。” (沙莲香主编,1987,P59,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66 由于个人或群体直接接触的感性世界是很有限的,因而,意见或舆论除了受到直接现实变动的激发而产生外,在很大限度上是对拷贝世界的反映,拷贝世界对于人的知觉来说,不同于感性世界。它需要通过人的感官去知觉,但产生的不是实际体验,而是心理体验在这个意义上,拷贝世界对个人意见或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方向,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这是“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导向”概念得以成立的基础。 P66 对于舆论导向来说,这个问题(拷贝世界、拟态环境、信息环境)便是如何使媒介对舆论的引导保持在一种适当的状态,既可以使

22、舆论保持自然的不一律,同时实现一定限度的控制;既要给予公众独立思想和选择的空间,又要保障社会主流思想在舆论中居主导地位 P68 社会学家库利(Cooley,C)于192023提出的“镜中我”(looking glassself)(北川隆古主编,现代社会学(198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P129,)之说,虽然讲的是人以社会(别人)为了解自己之镜,但后来被传播学引证来说明大众媒介的意义构成(德弗勒、鲍尔-洛基奇,1990,大众传播学诸论,1989年5版,284285)。 P68 关于大众传播媒介与舆论互动的几个理论假设:P78- 议程设立论;社会化和见解影响理论;沉默的螺旋;影响不一理

23、论;交往行动理论; (媒介传递着各种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组织和人物类型的社会行为规范和思想准则, 媒介从这个角度间接对个人意见,进而对舆论形成的影响,被称为“社会期待论”。 P82 社会化和间接影响理论所要说明的是:大众媒介在社会行为规范和思想准则方面,对个人意见和群体舆论影响是长期的、缓慢的和潜移默化的,它对舆论导向研究的启示是:不仅需要即时的对舆论的引导,还需要在社会整体发展和以“代”为时间阶段的时空之中考虑长远的对舆论的引导。 P83 “媒介与受众之间有些东西一此缓冲体(buffers)或过滤器(filters),把媒介的信息加以解释、扭曲、压抑,信息一旦到达受众身上,已经和本来面目不同

24、了。” (李金铨,1987:111,大众传播理论,三民书局第三版) 交往行为理论 P87 管理导向与市场导向: 管理导向(administrative orientation)考虑的是如付增进对舆论的社会控制,理性化其作为,以达成“协调、居间媒引、设法稳定、追求扣谐、避免批评”的目的。市场导向(marketing orientation), 受商业机构委托的研究者,只考虑如何扩大媒介对消费的影响力,而不顾及媒介的社会责任和文化结构上也许导致的问题(张锦华,1995:62,传播批判理论,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P88-89 潜舆论的纯真性: 有时潜舆论比显舆论更能确切地说明舆论的真正倾向,由于显舆

25、论的发表会受到各种其他因素的规范,而各种社会规范很难直接干预情绪型潜舆论的表达,在较少约束的情况下,无形中使得它反而拥有了几分纯真。 P91-92 显舆论中的自我防卫成份: 公众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利益的划分,出于自我防卫的目的不少公开表达的意见是模糊的,或者回避关键问题。当群体内外出现某种威胁时,公开表达的意见往往一方面服务于保护自身的目的。这时的某些舆论带有一定的蹬昧性质,与另一些可以从公开意见中得到好处的明确意见形成对照。 P94-95 舆论是一种自在的社会信息形态,假如从这个角度考察舆论,那么有多少种社会信息的表现形态,就有多少种舆论的表现形态。 P97 (信息形态的舆论、观念形态的

26、舆论、艺术形态的舆论、畸变形态流言、) 产生流言的“特殊的社会状况”: 应当把流言视为公众在特殊的社会状况下表达的意见或情绪倾向。 P103根据沙莲香和西布塔尼(Shibutani T)的各自分析,可以涉及四种状况:第一,社会秩序遭到人为力量的较大破坏,从而出现社会危机;第二,社会表层与社会深层(基层、下层)之间严重脱节,社会深层群体替代社会表层组织的基本功能之时,(沙蓬香,1987,324-315,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人们的信息需求大于体制性渠道的消息供应,或者为适应环境必须的信息无法及时获得;第四,公众所处的较大群体,持别是无组织群体,或者定的社会空间环境,存在较大的刺

27、激件因素(竹内郁郎编,1987,大众传播社会学,1989:184,复旦大学出版社译本),这些情况不是社会的常态,所以,由这些情况引发的流言,是一种特殊的,或者说畸变的信息形态的舆论。 P103 媒介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角色: 麦克利德(Mcleod)等:“媒介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角色,是作为(1)渠道或联系者,(2)变动的代言人和(3)结识方法发挥作用的。”(Glasser, 1995:73,Glasser,T. & Salmon. C. Eds, Public Opin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Consent, the Guilford Press, NY) P104 陈

28、提供的“引导”: 对情绪型舆论:煤介的冷静与理智;P105 引导讯息形态舆沦:以准确的讯息对模糊的讯息 P107 为观念形态的舆论提供接近性的参照系 P109 面对艺术形态舆论:防众舆论公振 (在一个短时期内,社会中相称多的公众将注意力集中在、两件作品(节目)、一二种消费时髦上,只有一种几乎致的评价可以流通、不问意见很难有立足之地)P111 引导行为舆论:扶植正面行为以克制负面行为 P112 第一文本与第二文本文学接受理论的理论前提之一: 一般人认为,文艺作品(涉及影视作品)就是审美对象,审美对象亦是文艺作品。接受理论一方面区分了两者,指出:作品只是作家创作的文艺制品,即第一文本;而被读者印入

29、脑中,通过领悟、解释、融化后再生的艺术情感和形象,才是真正的审美对象,即第二文本。 P150 这种观点与般的信息社会效果论的不同点,在于效果论中的传播者和作品是独立的、积极的,而接受者是被动的;而接受理论认为,不应局限于读者群如何受作品影响,许多审美效果是读者自己发明的,这种效果定限度上要由读者自己负责。 P150-151 格林(Grimm, G)的公式: S = A + R S 指文本的意义结构,A 指作者赋予的意义,R 指接受者所领略、赋予的意义。其中A 是恒量,R 是变量,随读者的不同水平而变化,在S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格林,1985,接受美学研究概论,摘要译文,文艺理论研究第2期) P

30、151 区分第一文本和第二文本,目的是强调文艺作品与般的讯息作品影响舆论的差别,强调读者与本文的交流。 P151 本文的召唤结构(die Appellstruktur): 召唤结构既激发了读者的再发明性同时又限定了读者的想象不能逾越本文的潜在含义。 P153 (有点借鉴完形心理学的意思。)接受理论与舆论学何干: 对读者已有的信念、态度,或者社会流行的观念、习俗规范,以文艺本文特有的形式予以适当的否认,给读者既定的观念导致种思想的冲击,这即是所谓本文的否认结构。它造就了一种观念上的暂时不协调,于是激发起读者参与其中,追求心理平衡。 P155 陈根据文艺理论提供的“引导”(2): 一、构造又艺本文

31、的召唤结构、无形中促成舆论的转变 P166 (很虚,很玄。) 二、减少文艺本文的教导意味,用艺本魅力感染人 P168 三、运用传统的文艺接受特性,融入引导舆论的正面内容 P170 理斯曼“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的三种历时的引导类型: 传统引导类型: “火炉旁的媒介作用”,“传统引导的社会运用讲家史、神话、传说、唱歌等形式传播其相对稳定的社会价值观”(理斯曼、格拉泽、戴尼,孤独的人群(1948),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85-86,) P186 这种引导具有明显的既成性 P187 内部引导类型:不同形式的由书刊为主的对人观念的引导。这是一种文字对人思想的影响, 读者需要自己思考之后才干接受。 P

32、187 别人引导类型: P189 媒介议程设立的功能是显著的,它建立在公众对自身经验以外事物无法直接体验的基础上。 P207 媒介的议程设立功能表现出一种很大的描绘社会实际情况的权力,这种描绘若长期与实际差距过大,这在信息化时代将也许引发舆论的混乱,由于人们尚有其他更为快捷的信息渠道,只是目前接触这样的渠道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和专业知识。 P208 舆论导向与议程设立研究: 一方面,引导舆论要避免“推定效果”。 P209 (仅仅根据媒介的内容就推定一定会发生某种效果) 第二,媒介引导效果的最佳时间问题 P201 (陈感觉这个问题总体上欠缺深度研究) 第三,主观的舆论导向与客观的媒介议程设立功能的统一问题 P211 舆论环境: 业已存在的舆论环境对于形成新的舆论,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社会控制力量。 P214 陈:针对不同区域舆论的特点,采用的引导方式也需要有所不同 引导北方人:保持直爽和热情,多些市场经济意识 P303 引导上海人:保持市场的理性意识,多些大度与高些的精神追求 P306 引导广东人:保持变通精神,加大文化含量,培养长远眼光 P308 总体感觉: 旁征博引,像一篇大的文献综述,信息量大,写得扎实,学术规范严密,但自己的创新偏少;后半部分有点灌水的意思,或者说像中宣部的发言稿。 The end.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