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8 ,大小:682KB ,
资源ID:3118554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31185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可****】。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可****】,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安徽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02030(征求意见稿).doc)为本站上传会员【可****】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安徽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02030(征求意见稿).doc

1、安徽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02030(征求意见稿)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2010年9月目 录第一章 规划总论8一、规划目的8二、规划范围8三、规划期限8四、规划原则8(一)全球化角度8(二)全局化视野8(三)差异化定位9(四)市场化导向9(五)可持续发展9第二章 战略与目标10一、发展战略10(一)优先发展战略10(二)资本聚集战略10(三)目的地升级战略11(四)度假区体系推进战略11(五)旅游便利化战略12(六)遗产保护与创造战略12(七)区域联动战略13二、总体思路13(一)一个目标141、宏观绝对指标142、宏观相对指标143、资金(公共)投入指标144、企业经营指标145、企业

2、效益指标14(二)两项任务15(三)三区联动15(四)四位一体15(五)五群协作15三、总体目标15(一)总体目标15(二)分期指标161、近期指标(2015年)162、中期指标(2020年)163、远期指标(2030年)16(三)产品体系目标16四、区域目标16(一)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161、总体目标162、产品体系目标17(二)大合肥经济圈171、总体目标172、产品体系目标17(三)皖北旅游区181、总体目标182、产品体系目标18第三章 布局与产品19一、总体布局19(一)三片联动191、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192、大合肥经济圈旅游区193、皖北旅游区19(二)八区聚集191、世

3、界遗产与徽文化旅游区192、九华山生态与佛教文化旅游区213、天柱山大别山生态与文化旅游区214、皖江城市带时尚文化旅游区235、大巢湖都市休闲与温泉养生旅游区246、大琅琊生态与文化旅游区257、皖北民俗与历史文化旅游区268、淮河风情与历史文化旅游区27(三)四带纵横281、淮河风情旅游带282、皖江城市旅游带293、徽文化旅游带294、合黄联动旅游带29(四)六环联通291、皖北风情旅游环292、大别山天柱山旅游环293、大琅琊凤阳旅游环294、巢湖皖江旅游环305、“两山一湖”旅游环306、徽文化旅游环30二、旅游产品体系30(一)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301、重点观光旅游区302、重

4、点旅游度假区303、重点生态文化园314、重点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315、重点主题文化城市326、重点文化主题城镇327、重点夜景游览区328、重点养生旅游产品339、重点休闲运动3310、重点特色餐饮3311、重点旅游购物3312、重点主题酒店3413、重点文化娱乐3414、重点旅游活动(节庆)3515、重点合作产品35(二)大合肥经济圈旅游区361、重点观光旅游区362、重点旅游度假区363、重点生态文化园364、重点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375、重点主题文化城市376、重点文化主题城镇377、重点夜景游览区388、重点养生产品389、重点休闲运动3810、重点特色餐饮3811、重点旅游购物38

5、12、重点主题酒店3913、重点文化娱乐3914、重点旅游活动节庆3915、重点合作产品39(三)皖北旅游区401、重点观光旅游区402、重点旅游度假区403、特种旅游区404、重点生态文化园405、重点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416、重点主题文化城市417、重点文化主题城镇418、重点夜景游览区419、重点养生产品4210、重点休闲运动4211、重点特色餐饮4212、重点旅游购物4213、重点主题酒店4314、重点文化娱乐4315、重点旅游活动(节庆)4316、重点合作产品44(四)商务会展旅游产品441、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442、大合肥经济圈旅游区443、皖北旅游区44(五)度假旅游城市45

6、三、重点旅游线路45(一)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451、“两山一湖”世界遗产之旅452、精彩皖江之旅453、“徽杭古道”文化之旅454、“金银铜铁”之旅46(二)大合肥经济圈旅游区461、大别山天柱山山水之旅462、环巢湖动感时尚之旅463、大琅琊山水休闲之旅47(三)皖北旅游区471、淮河风情之旅472、多彩文明之旅47(四)户外穿越线路47第四章 各市旅游发展要点49一、合肥市49(一)总体定位49(二)发展布局491、双核492、一带493、三区50二、巢湖市50(一)总体定位50(二)发展布局501、一心502、五区50三、六安市51(一)总体定位51(二)发展布局511、一心512、

7、一城513、七区51四、滁州市52(一)总体定位52(二)发展布局521、一心522、五区53五、安庆市53(一)总体定位53(二)发展布局531、一心542、六区54六、淮南市55(一)总体定位55(二)发展布局551、一心552、五区55七、阜阳市56(一)总体定位56(二)发展布局561、三城562、三区56八、亳州市57(一)总体定位57(二)发展布局571、一城572、四区57九、淮北市58(一)总体定位58(二)发展布局581、一城582、三镇583、一区58十、宿州市59(一)总体定位59(二)发展布局591、一心592、五区59十一、蚌埠市60(一)总体定位60(二)发展布局6

8、01、一城602、三区60十二、黄山市60(一)总体定位60(二)发展布局611、一心612、一城613、三带614、四区61十三、宣城市62(一)总体定位62(二)发展布局621、一心622、六区62十四、池州市63(一)总体定位63(二)发展布局631、一城632、一山633、三区64十五、铜陵市64(一)总体定位64(二)发展布局641、一心642、七洲653、一园65十六、芜湖市65(一)总体定位65(二)发展布局651、一城652、两区65十七、马鞍山66(一)总体定位66(二)发展布局661、三城662、两区66第五章 市场开发67一、旅游形象表述67(一)全省形象表述67(二)片

9、区形象表述67(三)各市形象表述67二、市场结构68(一)国内客源市场68(二)海外客源市场68(三)重要细分市场68三、营销战略69(一)客源地建设691、营销对象692、常客计划693、直接营销694、安徽旅游行家695、客源互换696、专门体验店70(二)中距离多种媒体联合营销701、营销对象702、传统媒体703、新技术营销70(三)远距离协作营销711、营销对象712、与旅行商合作713、与航空公司/机场合作714、与高铁合作715、与当地媒体合作726、与安徽厂商合作72(四)全国性促销721、网络营销722、传统媒体723、旅游交易会72(五)海外旅游营销721、与旅行商合作72

10、2、当地活动推广733、安徽旅游行家734、外语旅游网站735、媒体记者邀请736、引入国际知名酒店集团737、事件营销738、旅游代表处739、国际交易会74四、营销保障74(一)经费保障74(二)机构保障74(三)人才保障74第六章 发展保障75一、体制保障75二、资本保障75三、政策保障76四、交通保障76五、人才保障76第一章 规划总论一、规划目的 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要求,为充分发挥安徽旅游的综合优势,提升产品吸引力、服务竞争力、市场影响力和资本凝聚力,进一步巩固发展基础,优化发展环境,创新发展机制,发挥旅游业综合功能,

11、构建中国旅游强省和面向世界的高品质旅游目的地,促进安徽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特制定本规划。二、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为安徽省行政区划范围,共辖17地级市、5县级市、56县,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三、规划期限为保持与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一致性,结合安徽旅游发展的需要,规划期限确定为20102030年。其中,近期:2010年2015年;中期:2016年2020年;远期:2021年2030年。四、规划原则(一)全球化角度全球化角度,要求在规划和发展中考虑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全球化的市场;二是全球化的资本;三是全球化的机制。规划应坚持立足国内需求、积极拓展海外需求,在扩大国内市场份额的

12、同时,提高国际旅游市场比例。结合国际旅游消费趋向,规划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有利于引入国际旅游资本,提高开放度,推进与海外旅游资本的合作,构建国际旅游品牌,提高在全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中的比重。全球化的机制是开拓全球化市场、吸引全球化资本的重要基础。应按照国际惯例,在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予以构建和运行。(二)全局化视野 全局化视野,要求在规划和发展中考虑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旅游业在安徽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二是安徽旅游在全国旅游中的地位;三是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关系;四是安徽从工业化中期向后工业化社会演进的需要。经过多年发展,在“十一五”期末,旅游业作为安徽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

13、位已经确立,今后应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不断提高旅游业的经济贡献度。安徽旅游的主要指标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已经位于中游偏上,应继续升位次、上台阶,以进入全国旅游强省行列为目标,进行规划。旅游产业自身的复合型、与相关产业互动性、与城乡发展的融合性越来越强,应按照复合产品、复合市场、复合资本、复合产业、复合机制的模式,实现复合发展,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效益。“按照后工业化的视角,利用前工业化的资源,构建超工业化的产品,对应多元化的市场”,通过加快旅游发展,促进安徽省的后工业化进程。(三)差异化定位 差异化定位,主要是指对旅游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旅游产品结构。总体而言,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人

14、特我复合”。对于独特性较高的旅游资源,充分立足资源本体,采取保护型利用方式,不断提高服务品质和品牌影响力,构建旅游特品。对于独特性不高的旅游资源,结合市场需求,采取创建型利用方式,构建旅游精品。对于同质化度比较高的旅游资源,实施市场细分、产品细分,采用创意型利用方式,构建旅游新品。按照“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重点,专项旅游为拓展”的原则,形成龙头突出、聚集有效、新老接续、组合有序的旅游产品层次和结构。(四)市场化导向 市场化导向,在规划和发展中考虑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旅游市场消费需求;二是市场化运营机制;三是市场体系。旅游产品建设,面向市场需求,来形成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即使是独特性高的

15、旅游资源,也避免单纯从资源出发确定产品的模式。同时,按照市场需求的多元性,对应形成旅游产品的多元性。按照“政府统筹、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产业互动、社会共建”的模式,提高旅游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提高运营效率和发展效益。遵循体系化的市场观,构建旅游客源市场、旅游消费市场、旅游要素市场三个市场体系,并实现三个市场体系一体化联通。(五)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资源的严格保护;二是对资源的科学利用;三是发展绿色旅游;四是创造未来的遗产。按照相关法规和保护规划的要求,对可用于旅游开发的资源,进行产品规划和旅游经营。通过对资源的旅游利用,实现资源的价值和社会共享,提高对资源保护的重视

16、和资金投入。按照清洁健康、低碳环保的理念,发展绿色旅游产品和服务。通过适宜的旅游运营方式,实现对各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承。“今天的建设就是明天的文物”,通过高品质、前瞻性的规划和建设,创造未来的遗产。第二章 战略与目标一、发展战略(一)优先发展战略丰富的旅游资源、优良的综合区位、良好的发展基础,决定了旅游业是安徽省有比较优势的重要产业。在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应把旅游业纳入经济建设的中心,融入社会发展的主流,不断巩固和强化其支柱产业地位。采取优先发展措施,形成优先发展机制,通过发展旅游,服务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加快国际化,推动新农村建设,提高安徽的综合竞争力

17、。(二)资本聚集战略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应结合资源特色和发展基础,以大聚集催化大产业,构建若干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聚集区,实现龙头带动。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资源、不同市场,采取适宜的发展模式,创造条件,积极引导,提高安徽旅游业的资本集中度。提升龙头旅游区。分为两个层次:全省龙头旅游区,以跨地市的区域型旅游线路、旅游区或旅游带的方式;市级龙头旅游区,每个市至少确定1个以上的龙头旅游区,原则上每个阶段不超过3个;根据不同发展时期,以三至五年为阶段,予以选择。通过对龙头旅游区的重点支持,形成一流旅游吸引物集群。构建旅游产业聚集区,围绕龙头旅游

18、区所形成的旅游要素聚集地。分两个层次:省级聚集区,主要围绕世界遗产、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国家级品牌的旅游区形成,包含该品牌旅游区;市级聚集区:围绕国家4A级旅游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中央休闲区等,形成聚集区。壮大旅游经营主体。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鼓励旅游区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专业管理公司。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引导、奖励鼓励等措施,支持省内主要旅游企业集团做大做强,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引入战略投资者,支持省内外大型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通过投资、收购、兼并、参股、资产重组等方式,进入安徽旅

19、游项目投资和运营管理领域。培育若干年收入超10亿元的旅游集团。培育旅游要素市场。旅游产业要素包括资源、资金、土地、人才、信息、科技、文化、管理、产权等。通过旅游要素市场的运营,促进旅游服务要素和资源、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等旅游资本要素的充分流动和优化配置。应适时设立安徽省旅游要素交易市场,选择地点为黄山市或合肥市。(三)目的地升级战略就旅游而言,观光永远是基础,但并非唯一的模式。今后一段时期,旅游资源日益多样化,正在由单一观光型向观光与休闲、度假、体验等复合型旅游转变,市场的升级必然要求产品升级、产业升级、目的地升级。产品升级是基础,应转变单纯依托文物和自然景观的发展观念,按照市场细分态势,

20、依托资源条件,在产品内容、形式、组合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提升,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实现旅游产业综合价值。产品结构升级。观光旅游做强,休闲度假做大,专项旅游做精,保障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其中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产品是安徽旅游中的“短板”,需要重点发展。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是不可分割的,应相互协调,同步推进。商务会展等专项旅游产品,也应在统筹协调原则下,加快推进。旅游品牌升级。观光旅游要形成以5A级旅游区为龙头、4A级旅游区为基础的格局。休闲度假要形成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龙头、省级旅游度假区为基础的格局。专项旅游要在商务会展、乡村旅游、户外运动、自驾车旅游等方面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黄山、九华山等重点旅游

21、区,应树立“中国顶级,世界一流”的目标,通过高质量的规划、保护、提升、建设和营销,从精品走向极品,争取成为中国旅游区的标志。城市旅游功能升级。城市是未来旅游产业的基地,旅游中心城市是旅游发展格局的核心。立足“城市即旅游区”的理念,细化旅游城市类型,构建景观城市、休闲城市、度假城市、主题城市,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为安徽旅游带来增量吸引物。乡村旅游功能升级。坚持发展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加快乡村旅游从民俗接待向乡村休闲度假转变。设立专项资金、制定专项政策,促进乡村旅游纳入城市旅游的产业分工体系,形成一批特色旅游小城镇,一批乡村度假区,一批专业旅游特色村。产业园区景区化。随着新型工业化的

22、推进,安徽省将形成各类新型产业园区。已建、新建和待建的产业园区,应按照A级旅游区的标准,进行提升、规划和建设,并鼓励其创建A级旅游区。(四)度假区体系推进战略多年来,旅游管理体制式和模式是基于观光旅游形成的。这种体制和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代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要把旅游度假区体系作为全省旅游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突破口。由省政府组织旅游局、发改委、建设厅、国土局、环保局、技术监督局等职能部门,联合制定安徽省旅游度假区管理办法。按资源价值、环境质量、规模大小、设施配套、服务对象等要素,可分为国际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市级旅游度假区四个层次。市级旅游度假区,由市、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

23、部门提出旅游度假区的申请报告,报市人民政府审定公布,并报省级主管部门备案。行业管理部门为旅游局。省级旅游度假区,由市级政府提出申请,省级旅游主管部门会同发改委、建设、国土等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行业管理部门为省旅游局。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由省人民政府报经国务院审批。行业管理部门为省旅游局。国际旅游度假区,客户群体主要面对国际度假者,由市级政府提出申请,省级旅游主管部门会同发改委、建设、国土等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行业管理部门为省旅游局。皖南应围绕“两山一湖”,构建若干国际旅游度假区。“大合肥”应围绕巢湖(及温泉)、大别山等资源,构建若干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皖北应围绕湿地、温泉、山地

24、等资源,构建若干省级旅游度假区。旅游度假区在各级自然和文化遗产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区域范围之外设立。与旅游相关的商业性服务设施,均应在旅游度假区内进行集中,以实现资源保护与商业运营的有效协调。(五)旅游便利化战略旅游便利化主要包括旅游信息、旅游集散、旅游交通、旅游购物等方面的便利化。旅游便利化的核心是通过高效的旅游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促进旅游消费。旅游信息便利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旅游目的地信息服务体系和数字化营销体系,深入开展旅游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以合肥、黄山、芜湖、池州等重点旅游城市为核心,有步骤地推动全省旅游呼叫中心(Call Center)体系建设

25、。提高交通引导设施的国际化水平,形成与国际通行的查寻模式衔接,道路系统与地图系统协调一致的多方位指示引导体系。旅游集散便利化。全面提高各城市的旅游集散中心的接待能力。重点旅游城市在主要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地要建立市内分中心,有效增加城市间旅游客运专线。在主要交通枢纽等地设立公益性的旅游服务中心;在游客聚集区设立政府公益性与企业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游客服务站。建立覆盖全省的散客旅游票务预定、销售系统和覆盖主要旅游区的散客服务体系。旅游交通便利化。按照国际水准,构建自驾车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自由行。在国际机场和火车站外即建设国际水准的汽车租赁中心,实现航空、列车交通与自驾车交通的无缝衔接。以交通枢纽为核

26、心,建设舒适、便捷的旅游公共交通体系。以黄山、池州和宣城三个城市为重点,参照欧洲模式,建设串联城市、景区、乡村的自行车道网络和服务体系。旅游购物便利化。结合物流基地建设,在旅游区和交通枢纽附近,建设旅游购物区,促进大众旅游购物。引入相关区域的物流配送网络,发展与长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宁镇扬城市群等城市群的“门到门”配送体系,实现商品配送同城化、一体化,促进旅游购物消费。(六)遗产保护与创造战略坚持“保护优先、永续利用”的方针,严格保护各类旅游资源,发展低碳旅游、清洁旅游,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好旅游业与相关产业以及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良性互动。通过科学发展旅游业,促进循环经

27、济建设,使全社会成员都能分享到资源保护的益处,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文化是安徽旅游的优势资源。应积极通过旅游传承传统文化,创造新型文化。紧扣“今天的精品就是明天的遗产”理念,树立历史责任感,借助今天的旅游发展,创造未来的文化遗产。宣传、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和有关地市应加强协作,引入战略投资者,大手笔、高水平地进行专门的策划和运作,借鉴文化旅游产业发达地区的经验,按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思路,提升安徽的文化软实力和凝聚力,形成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促、互补、互兴的发展格局。适时设立“安徽省旅游遗产”名单,对于建设品质高的旅游设施予以奖励、推广,并提供资金补助,实施有效保护。对

28、象包括:旅游区重要设施、标志性景观、酒店、餐厅、购物店、商业街、旅游集散中心等。通过“旅游遗产”的设立,引导和促进旅游的精品化建设。(七)区域联动战略安徽地处中部,区位优势突出。长三角城市群、宁镇扬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这四个城市群对于安徽旅游而言,有多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消费溢出,这些城市群的休闲和旅游消费向安徽延伸;二是市场溢出,上海、南京、徐州等地成为安徽旅游的中转地或者集散地;三是资本溢出,这些城市群旅游资本到安徽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四是品牌溢出,旅游管理和服务向安徽的输出。这四个溢出是安徽区域旅游合作的重点方向。这四个溢出,在安徽省内也存在。从大区域上看,皖南作为旅游先发地区,

29、要实现与长三角地区旅游的全面一体化、与长三角重点城市的同城化,通过率先实现国际化产品和国际化市场,引入先进的旅游资本,带动大合肥经济圈的国际化进程。大合肥经济圈区位条件优越,既是联动皖南、皖北的桥梁,也是安徽对接宁镇扬和武汉城市群的核心,应充分发挥大合肥同城化的聚集效应和皖江城市带的消费潜力,成为全省旅游产品和市场整合的枢纽。皖北地区属于旅游后发地区,是安徽旅游的后劲所在,应发挥好四省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做好对周边旅游资本的承接,成为中部地区旅游产品和市场合作的关键区域,沟通大合肥经济圈与中原城市群旅游的桥梁。从中观区域上看,皖北、大合肥和皖南三个板块均应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包括区内的产品组合、

30、客源交流、市场监管等。并结合交通条件的改善,构建同城化旅游协作体系,例如大合肥的同城化(合肥与淮南、巢湖);淮北、宿州与徐州的同城化;滁州、马鞍山与南京的同城化;黄山与杭州的同城化;等等。跨地市的旅游资源,也应按照一体化的模式来构建,消除行政壁垒,打造无障碍产品,例如淮河风情、八公山、巢湖、徽文化、两山一湖等。二、总体思路安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为:“一个目标,两大任务,三区联动,四位一体,五群协作。”(一)一个目标未来20年,安徽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成为“中国旅游强省”。中国旅游强省的指标解读如下:1、宏观绝对指标入境外国人过夜旅游人次和收入,排名全国前五位。国内旅游人次和收入,排名全国前五

31、位。旅游从业人员数量,排名全国前五位。旅游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包括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排名全国前五位。2、宏观相对指标旅游产业增加值(旅游卫星账户测算)占GDP的比重,排名全国前五位。入境外国人过夜旅游人次和收入占全国的比重,排名全国前五位。国内旅游人次与本省居民的人数比例,排名全国前五位。旅游从业人员占社会总就业人员的比重,排名全国前五位。旅游固定资产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排名全国前五位。3、资金(公共)投入指标旅游专项经费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排名全国前五位。居民每百万人拥有飞机航班数量,排名全国前五位。居民人均拥有高速公路长度,排名全国前五位。居民人均拥有铁路长度,排名全国前五位。

32、居民人均拥有一定规模的旅游区(度假区)面积,排名全国前五位。4、企业经营指标有2家以上营业额(收入和接待量)排名全国前十位旅行社集团。有2家以上营业额(收入和接待量)排名全国前十位饭店集团。有2家以上营业额(收入和接待量)排名全国前十位的旅游区(或度假区)。有2家以上营业额(收入和接待量)排名全国前十位的航空公司或机场。5、企业效益指标旅游企业人均利润(旅行社、饭店、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排名全国前五位。旅游企业人均固定资产(旅行社、饭店、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网络旅游企业),排名全国前五位。旅游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旅行社、饭店、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网络旅游企业),排名全国前五位。(二

33、)两项任务一是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体产业;二是把安徽省建设成为代表中国魅力、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三)三区联动在全省确定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大合肥经济圈旅游区和皖北旅游区三大板块。按照相应的旅游发展基础和全省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三大板块形成各有侧重、定位互补、有序互动的发展格局。(四)四位一体 以国家5A级旅游区为龙头、以4A级旅游区为基础的观光旅游精品体系。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龙头,以省级旅游度假区为基础的度假旅游精品体系。以度假城市、主题城市为龙头,以优秀旅游城市为基础的都市旅游精品体系。以主题城镇为龙头,以乡村观光区、乡村度假区为基础的乡村旅游

34、精品体系。这四大精品旅游体系四位一体、相辅相成,通过要素聚集和线路串联,构成安徽旅游的基础支柱。(五)五群协作立足省内的皖江城市带,向东对接长三角城市群,向北对接中原城市群,向西对接大武汉城市圈,向南对接未来的昌九城市群,通过市场与产品的深度合作,带动全省旅游向均衡化方向发展。三、总体目标(一)总体目标安徽的旅游经济实力达到在中部地区领先位置,旅游接待总量和旅游总收入在全国省区市中的排位进入到前五位,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贡献度持续提高,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比重超过20%,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体产业,安徽成为中国旅游强省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二)分期指

35、标1、近期指标(2015年)到2015年,年接待入境游客超过4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8亿美元;年接待国内游客超过2.6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超过2000亿元;旅游总收入超过2100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比重超过10%。2、中期指标(2020年)到2020年,年接待入境游客超过8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超过38亿美元;年接待国内游客超过4.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超过4900亿元;旅游总收入超过5200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比重超过15%。3、远期指标(2030年)到2030年,年接待入境游客超过24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30亿美元;年接待国内游客超过9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超过1

36、1000亿元;旅游总收入超过13000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比重超过20%。(三)产品体系目标到2015年,国家5A级旅游区7个以上,国家4A级旅游区150个以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以上,省级旅游度假区11个以上,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6个以上。到2020年,国家5A级旅游区达到11个以上,国家4A级旅游区达到220个以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达到4个以上,省级旅游度假区达到16个以上,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11个以上。到2030年,国家5A级旅游区15个以上,国家4A级旅游区330个以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8个以上,省级旅游度假区22个以上,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18个以上。四、区域目标(一)皖南国际文化

37、旅游示范区1、总体目标依托 “生态硬实力和文化硬实力”,实现旅游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文化与生态有机融合,旅游文化与城乡统筹有机融合,形成皖南旅游和文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吸引力,旅游业成为具有高度包容性和融合性的战略性主导产业,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区域GDP的比重达到40%以上,皖南成为能够代表中国的必游目的地之一,成为中华文化经典旅游区、国际乡村度假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2、产品体系目标到2015年,国家5A级旅游区4个以上,国家4A级旅游区70个以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以上,省级旅游度假区4个以上,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2个以上,整个皖南地区基本实现旅游一体化发展,基本建成“皖南国际旅游

38、文化示范区”。到2020年,国家5A级旅游区达到6个以上,国家4A级旅游区达到100个以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达到2个以上,省级旅游度假区达到6个以上,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5个以上,皖南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基本融入长三角区域旅游圈,旅游文化示范区的示范效应显现,建成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旅游文化示范区”。到2030年,国家5A级旅游区8个以上,国家4A级旅游区150个以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个以上,省级旅游度假区8个以上,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8个以上,皖南完全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与大合肥经济圈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建成世界一流的“旅游文化示范区”。(二)大合肥经济圈1、总体目标通过旅游业的集聚化、

39、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区域一体化的先导产业,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达到20%,以城市、山地、湖泊、温泉、湿地、生态、文化为依托,将大合肥经济圈打造成为“山、湖、城”三位一体的复合型、高品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休闲旅游目的地,成为皖北和皖南旅游联动发展的枢纽区和全省旅游同城化发展的示范区。2、产品体系目标到2015年,国家5A级旅游区达到2个以上,国家4A级旅游区达到50个以上,省级旅游度假区达到4个以上,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2个以上,合肥与淮南、合肥与巢湖、环巢湖区域、大别山地区实现旅游一体化发展,成为长三角一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到2

40、020年,国家5A级旅游区达到3个以上,国家4A级旅游区达到70个以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达到1个以上,省级旅游度假区达到6个以上,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3个以上,合肥与六安、合肥与安庆、滁州与南京、六安与武汉、大合肥经济圈内部、大合肥经济圈与大皖南新皖北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到2030年,国家5A级旅游区达到4个以上,国家4A级旅游区达到100个以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达到3个以上,省级旅游度假区达到8个以上,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5个以上,大合肥经济圈与长三角城市群、宁镇扬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成为国内著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三)皖北旅游

41、区1、总体目标皖北旅游区的总体目标,是构建中原文化旅游的标志区,成为苏鲁豫皖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安徽旅游的新增长极;通过与皖中、皖南的互补和互动,以及区域旅游一体化,为安徽创建中国旅游强省提供有力支撑;旅游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国民经济整体增长,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旅游业成为皖北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2、产品体系目标到2015年,国家5A级旅游区达到1个以上,国家4A级旅游区达到30个以上,省级旅游度假区达到3个以上,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2个以上,构建主题文化城市(镇)2个以上,形成有区域吸引力的湿地旅游和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形成基本配套的旅游服务要素体系,皖北实现

42、区内旅游产品的有效整合,实现一体化,宿州市、淮北市与徐州市实现旅游“同城化”,淮南市、寿县与合肥市实现旅游“同城化”,蚌埠市、凤阳县实现同城化,阜阳市与亳州市实现旅游“同城化”。到2020年,国家5A级旅游区达到2个以上,国家4A级旅游区达到50个以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达到1个以上,省级旅游度假区达到4个以上,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3个以上,构建主题文化城市(镇)4个以上,形成有全国吸引力的湿地旅游、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产品体系,形成皖北特色浓郁的主题化服务要素体系,皖北与皖中实现旅游一体化。到2030年,国家5A级旅游区达到3个以上,国家4A级旅游区达到80个以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达到2个以上,省

43、级旅游度假区达到6个以上,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5个以上,构建主题文化城市(镇)8个以上,形成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和特色服务要素体系,皖北与苏北、鲁南、豫东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第三章 布局与产品一、总体布局按照旅游资源组合的主题、产品建设的基础和对市场需求的判断,将全省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确定为:三片八区,四带六环。总体形成“三片联动,八区聚集,四带纵横,六环联通”的发展格局。(一)三片联动1、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包括黄山市、池州市、宣城市、安庆市、铜陵市、芜湖市和马鞍山市。该区域以“绚烂文化、和谐山水”为特色资源,以“风雅皖南,梦里徽州”为总体形象,以世界遗产旅游、徽文化体验、佛

44、教文化体验、文化主题城市体验、户外运动和养生度假为主打产品,形成旅游与文化的整合发展机制和示范效应,目标是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2、大合肥经济圈旅游区包括合肥市、巢湖市、滁州市、六安市。该区域以“山湖泉城,都市人文”为特色资源,以“锦绣山湖,华彩皖都”为总体形象,以都市休闲、商务会展、红色旅游、山地旅游和温泉养生为主打产品;以大合肥同城化为动力,形成独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呼应皖南,带动皖北,构建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3、皖北旅游区包括蚌埠市、宿州市、淮北市、亳州市、阜阳市、淮南市和六安市的寿县、滁州市的凤阳县。该区域以“中原文化、江淮湿地”为特色资源,以“多彩文明,黄淮风情”为主题形象,以

45、湿地休闲度假、历史文化体验、民俗风情体验、康体养生和乡村旅游为主打产品,目标是构建在中部有代表性的新兴旅游目的地。(二)八区聚集1、世界遗产与徽文化旅游区该旅游区包括黄山市和宣城市。世界遗产与徽文化旅游区概述类型项目相关市黄山市、池州市、宣城市区内旅游集散地黄山市区外集散地杭州市、合肥市重点观光旅游区黄山风景区西递宏村旅游区太平湖湿地公园绩溪大龙川旅游区敬亭山旅游区广德太极洞风景区泾县水西风景区查济风景区鳄鱼湖旅游区卢湖竹海旅游区重点旅游度假区太平湖旅游度假区齐云山旅游度假区徽派乡村度假区东黄山旅游度假区南漪湖度假区恩龙青龙湾生态度假区重点专项旅游区徽杭古道旅游带齐云山道教文化旅游区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黄山绩溪古村落群重点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黄山徽文化产业集聚区宣城文房四宝文化创意产业园重点水上旅游带率水新安江旅游带青弋江旅游带重点主题城市黄山徽文化主题城市宣城文房四宝主题城市重点主题城镇屯溪、甘棠、徽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