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2、社会政策的内涵 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性行动的总和。3、社会政策主体1、社会政策的主体是指发起或参与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行动者。 2、社会政策主体的不同角色(1)社会政策行动的责任者 (2)社会政策行动的组织者(3)资源提供者 (4)社会服务的直接提供者3、社会政策主体的不同层次(1)责任层次 (2)角色层次 (3)公共行政层次4、社会政策对象 1、社会政策对象也是指社会政策行动的接受者。2、 社会政策对
2、象的分类:(1)一般性对象和专门的对象 社会政策的一般性对象,是指社会政策指向社会中的普通民众。 社会政策的专门对象是指社会中需要某些专门化社会服务的群体。(2)按照社会政策行动的运作方式看,社会政策的对象可以分为普遍性对象和特殊服务对象。 普遍性对象,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不考虑个人需求的差异,而向全社会或某些专门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提供无差异的福利服务。 特殊服务对象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有针对性地帮助社会中某些具有特殊困难的个体成员。5、社会政策资源1、社会政策的资源,即指维持社会政策行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条件。2、社会政策资源的形式(1)资金性资源是指直接投入资金,或者投入可以换算成资金的物资。
3、(2)非资金性资源,一般是指不能换算成资金的投入项目,例如志愿者服务等。 6、社会政策运行机制1、含义:即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包括社会政策主体的组织方式、资源调动机制、受益者选择机制、以及社会服务传递机制等各个方面 。2、社会政策运行机制的重要性 A.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可以规范社会政策行动中各个行动者的行为。 B.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社会政策行动公平与效率的目标。 C.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公共服务方式与个人自由选择。 7、价值 价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作出不同点界定和划分。 (1)效用论价值:所谓价值,就是指以主体的一定需要为准绳来衡量的客体的效用性。(2)本质
4、论价值:所谓价值,就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价值的本质是指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接近。 8、价值观1、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2、价值观与行为规范的关系 价值观是行为规范的核心和基础,而行为规范则是价值观的外在表现。3、价值观是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统一体。9、社会政策制定1、社会政策的制定,是政策过程的第一和首要的阶段,是社会政策研究的核心。 2、社会政策制定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3、“社会政策制定”的含义: 是指社会政策的决策者根据面临的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5、,并使其转化为社会政策的过程。10、社会政策的执行(1)狭义的执行: 某项社会政策、方案、决议、意见等的具体贯彻、推行和实施。(不包括准备工作和善后工作以及对执行的监督和反馈)(2)广义的执行: 是指执行者为贯彻、落实社会政策指令,实现预期目标的全部活动和整个过程。(包括与执行有关各环节、步骤、要素等)11、社会政策的评估社会政策评估就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应用特定的方法,对社会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实施后的效果、效益、效率进行分析、比较与综合后所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并以此作为决定社会政策继续、调整或终结依据的一种管理行为。12、社会政策的效果1、就是指由社会政策的实施所引起的社会政策目标
6、团体和社会环境所达到的状态。 2、 “社会政策效果”的涵义应包含的主要内容: A.社会政策预定目标的完成程度; B.社会政策的非预期影响; C.与政府行为相关的环境条件的变化; D.投入社会政策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13、社会政策的调整社会政策调整是指社会政策制定者依据评估结论反馈的信息,对社会政策的内容和形式予以部分改变或全部改变的行为。社会政策调整的类型:1增扩型调整和缩减型调整 2合并型调整和分解型调整3激进型调整和渐进型调整 4废止型调整和延续型调整14、社会政策的终结 社会政策终结是指经过由政府组织或社会自发的政策评估之后,社会政策决策者或制定者采取一定措施,将过时的、无效的或多余的政
7、策、计划、功能或组织予以终止或结束的一种行为。(1)主体:应是政府中社会政策的决策者或制定者,其他组织或个人无权终结社会政策。(2)客体(社会政策终结的对象):除了过时的、无效的或多余的社会政策外,还包括过时的、无效的或多余的计划、功能或组织。(3)依据:社会政策评估15、社会政策的周期一、社会政策周期,是指社会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的一个完整的运行过程。二、影响社会政策周期的因素:1.社会政策目标的大小远近 2.环境变化的复杂度 3.实施的难易程度三、社会政策周期是社会政策自身的一个扬弃过程16、社会政策的效力1社会政策效力是指一项社会政策在运作过程中对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客观
8、影响 2、特点:(1)客观性 (2)社会政策效力不同于法律效力 (3)社会政策效力不同于社会政策的有效性二、简答、论述1、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 公共性。 即公共政策是面向社会公众、与社会中的公共事务有关的政策,而不是处理政府或其他任何一个组织的内部事务。(2) 权威性(3) 价值选择。 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是指决策者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各种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做出判断,然后以此为基础来决定公共政策的走向。 所谓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是指某种政策行动相对其他行动而言的重要性程度。(4) 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a公共政策的社会性:公共政策致力于实现一些人类所共同遵循的价值目标 b公共政策
9、的阶级性:公共政策的走向往往与某些群体的利益密切相关2、社会政策本质(1)社会政策是人类长期追求理想社会的结果。 (2)社会政策是关系到全局、关系到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政治措施。 (3)社会政策是人们利益的具体体现 利益,就是指人们的各种需要及其满足。不论人类社会发展的程度如何,利益问题始终是一个社会都有根本性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利益不是抽象地存在的,而是具体体现在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之中的。(4)社会政策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3、社会政策基本特征一、社会政策是由政治组织制定和实施的政治措施。二、社会政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中间环节。 1社会政策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
10、础之上; 2制定和执行社会政策的过程,是一个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三、社会政策是主观指导与客观规律相结合的载体在社会政策的实践中,这种主观指导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存在三种情形: 1二者相符社会政策就正确; 2二者相背离社会政策就错误; 3主观指导部分符合客观规律,部分不符合客观规律社会政策有得有失。 四、社会政策具有突出的系统特性1社会政策的整体性。何系统都是作为一个由多种要素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存在并发挥其作用的。2社会政策的动态性(或叫开放性)。任何系统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和展开的,都有一个孕育、产生、发展到衰退、消亡的历史过程。3社会政策的目的性;4社会政策的层次性。任何系统,都包含
11、着有差别的等级,层次性体现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任何系统都有一定的层次,都是由若干不同层次的子系统所组成的复合体。5社会政策的结构性。任何系统都是一定要素按照一定秩序、一定方式、一定关系结合起来形成的,具有鲜明的结构性。6社会政策的相关性。 即社会政策体系内各单项社会政策之间是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4、社会政策基本功能一、引导功能。 社会政策通过为人们的行动提供目标、思路、策略和方法的形式为人们行为和事物发展指明方向。具体体现:(1)明确目标(2)指导行动(3)统一思想二、调控功能。 社会政策的调控功能就是指采取措施让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保持正常的运行,避免偏离既定的轨道。具体表现
12、:(1)调节:即指社会政策能够调整人与社会、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调节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物质利益关系。 (2)控制:即指社会政策通过规范性措施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起到约束或促进作用,从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的调控。三、促进功能1、创造条件 社会政策可以从多方面为社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1)重点扶持(2)支持和鼓励(3)促进不同领域的发展相互配合2、破旧促新即通过社会政策的能动作用来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清除障碍,加速新旧交替过程,促进新事物的成长。3、提供保护5、社会政策基本要素一、社会政策的主体 社会政策的主体是指发起或参与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行动
13、者二、社会政策的对象 社会政策对象也是指社会政策行动的接受者三、社会政策的资源 即指维持社会政策行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条件。四、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 即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包括社会政策主体的组织方式、资源调动机制、受益者选择机制、以及社会服务传递机制等各个方面 6、社会政策价值判断的基础一、价值判断要以事实为根据1、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的区别: 事实判断是关于客体“本身是什么”的判断;价值判断是关于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是什么”的判断。 2、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联系: (1)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基础,价值判断只有以事实判断为基础,才是有效的。 (2)对事实的观察、描述和选择,体现着人的
14、价值取向。二、价值判断要以公共利益为重 1、社会政策的规范性、权威性取决于决策者能否有效地协调各种利益和反映公众利益的要求。 2、社会政策的有效运转,取决于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政策的认同度。 3、社会政策必须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4、价值判断必须合乎逻辑、合乎理性。三、价值判断应是利益和义务的统一 7、影响社会政策议程建立的主要因素(1)政治领导人的倡议:如问题的暴露程度、领导人对某种问题的洞察和认识。(2)突发性或危机性事件:如自然灾害、重大责任事故、战争、暴乱、民族矛盾和冲突。(3)广泛的民意:所谓民意,就是指人们共同的意见和愿望。民意反映着一定的利益取向,当民意的反映相当广泛、成为一种
15、社会现象时,则往往会促使某项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上议事日程。(4)大众传媒8、社会政策制定者一、社会政策制定者及其构成1、含义: 社会政策的制定者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社会政策制定的个人、团体或组织。2、社会政策制定者的构成(1)立法机关 (2)行政机关 (3)政党 (4)利益团体(5)公民 (6)司法机关 二、社会政策制定者职能1.立法机关的职能:主要是制定法律(权威性、强制性)2.行政机关的职能:根据基本国策制定出具体的社会政策(具体性、补充性)3.政党的职能:履行“利益综合”功能,即努力将社会中特定的社会政策要求转变为一般的可供选择的社会政策方案;4.利益团体的职能:履行利益综合功能,即向政府
16、提出要求和愿望,促使政府的社会政策更多地考虑其利益,以保障或增进其成员的利益。5.公民的职能: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影响和制约社会政策的制定。(五种方式)6.司法机关的职能:不仅规定政府不能做什么,而且规定政府应该采取何种行动以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要求。9、社会政策制定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一、社会效率和公正原则社会公正:就是在制定社会政策时,必须体现公平和正义。社会效率原则:在制定社会政策时,必须考虑该项社会政策的社会作用,充分发挥社会政策对社会的管理功能。合理的社会政策必须体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二、利益原则 就是指制定社会政策必须反映、表达和综合绝大多数人们的利益,满足绝大多数人们的利益要求;必须
17、对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家利益和群体利益、个人利益作恰当的协调和规范,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以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三、系统给原则 所谓系统原则,就是指制定社会政策时必须把社会政策看作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把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在纵向上使各层次的社会政策上下一致,在横向上使各方面的社会政策相互协调。四、连续性原则所谓连续性原则,就是指制定社会政策,必须注意社会政策发展过程的继承性和衔接性,使社会政策具有稳定性,以保证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五、可行性原则 所谓可行性原则,就是指在制定社会政策时,要使社会政策符合事物的规律性,要立足实际,易于落实,便于执行
18、,以便顺利实现社会政策的目标。六、试验原则 所谓试验原则,是指把社会政策方案放在经过精心选择的典型单位进行试验,在群众的实践中验证其是否正确,是否具有可行性。10、社会政策制定的程序一、社会政策议程的建立(提出)1、涵义:所谓社会政策议程的建立,就是指各种利益要求被提上执政党、政府等决策主体的决策议事日程的过程。二、社会政策的规划 社会政策规划就是指对社会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择优三、社会政策的合法化 社会政策的合法化,就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
19、为过程。11、社会政策的规划 社会政策规划就是指对社会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1、社会问题的界定社会政策问题的界定:问题的“诊断”A.社会政策问题的症结分析:社会现状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B.针对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措施;C.政策法规问题的原因分析:如何做到正确分析? a.充分掌握信息; b.遵循正确的指导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 2、目标确立(或选择) (1)涵义: 社会政策目标,就是指社会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效果。(2)确立社会政策目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A.目标的针对性 B.目标的可行性 C.目标的系统性
20、 D.目标的规范性3、方案设计(1)轮廓勾画: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提出多种多样的方案设想。主要内容: a.为实现既定的政策法规目标,大致可以提出多少个政策法规方案; b.将各方案的轮廓勾画出来,如行动原则、指导方针、政策的发展阶段等等。(2)细节设计:就是指将政策法规方案具体化,确定实现政策法规目标的各种措施。4、后果预测预测的内容: (1)对客观条件变化的预测。 (2)对方案在各种可能的客观条件下预期效果的预测。5、方案的评估择优 评估: 采用一定的标准,对所制定出来的社会政策方案进行全面地分析和估价,将备选的方案按优先顺序加以排列的过程。12、社会政策的制定模型一、涵义 社会政策制定模型是
21、社会政策科学工作者在对社会政策的研究中为了帮助人们理解、解释和思考社会政策的背景原因和社会效果、预测未来的发展,而总结出来的各种模式。(一)理性决策模式 决策者依据完整而综合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决策,即遵循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的原则,选择最优方案,使用最佳、最适当的手段,达到最好的政策结果。(二)有限理性( bounded rationality)决策模式:满意决策模式、次优决策模式H.A.西蒙(三)渐进决策模式:林德布洛姆(C.E.Lindblom,美国)(四)系统决策模式:戴维伊斯顿(美国)(五)精英决策模式:托马斯戴伊(T.R.Dye,美国)(六)博弈决策模式:13、社会政策执行应遵循
22、的基本原则一、原则性(坚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1、原则性或坚定性(1)涵义:执行社会政策的原则性或坚定性,就是指执行社会政策必须坚持原则立场,严格执行社会政策的规定和要求,全面地不折不扣地实现社会政策的目标。(2)坚持原则性或坚定性的依据:社会政策是社会政治实体的政治行为,具有高度的原则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目标和手段相统一的原则 1、理解和掌握社会政策目标的最基本要求是准确。2、考虑实现政策目标的方法和手段3、目标和手段本质上是统一的三、实事求是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1、执行社会政策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创造性地执行社会政策四、及时果断与效益实现相统一的原则 1、社会政策的
23、时效性要求执行社会政策必须及时果断。2、执行社会政策必须注重综合效益的实现。五、领导与群众相统一的原则1、执行社会政策,要发挥领导者的组织作用。 2、执行社会政策,必须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发挥群众的积极性14、社会政策的执行者1、执行者的构成:(1)执行组织:A政党组织B政府组织C立法和司法组织D企业E中介组织:独立于政府的社会组织。(2)执行人员: A.政党内的党员 B.国家公务员 C.立法和司法组织的人员 .执行中介组织的人员。15、社会政策执行的程序社会政策执行是指从社会政策形成起到社会政策目标实现为止的全部活动。这一过程要经过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在执行的准备阶段,
24、具体又包括了制定计划、组织落实、社会政策宣传、物质准备、典型试验等阶段 二、实施阶段1、指挥实施工作 :所谓指挥,就是指领导者对组织内人员的活动进行分派和指导2、协调实施工作 :即引导执行组织之间、执行人员之间建立良好的互相协同、互相配合的关系,使组织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各种活动不发生抵触、失控、重复,有效地达到共同目标的行为。监督实施工作:即监督者按照一定的监督标准和规范,运用适当的监督手段,对被监督者的行为进行检查、控制和矫正,把各种执行活动规范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的活动。4、控制实施工作:为了使社会政策与法规得到顺利地贯彻实施,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偏离其目标的情况加以纠正的行为。三、总结
25、阶段16、社会政策执行的障碍一、社会政策规划障碍 1、政策方案不合理; 2、政策方案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3、政策缺乏稳定性; 4、政策缺乏公平性二、社会政策认知障碍1、政策执行主体的态度和能力影响社会政策的有效执行;2、政策执行主体自身的利益需求和行为倾向影响着社会政策的有效执行3、政策执行者的决策权和自由裁量权三、社会政策体制障碍1、政策决策体系和执行中的非科学化、非民主化及非程序化;2、政策执行的权力配置机制不合理;3、政策执行的信息沟通体制不健全;4、政策执行的监控机制欠缺。四、社会政策资源障碍1、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2、人力资源;3、信息资源;4、权威资源五、外部环境障碍政策环境是指影
26、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综合。1、宏观环境: 主要是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2、微观环境: 主要是指政策执行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情况以及信息渠道的畅通与否。17、社会政策效果的主要类型(1)直接效果:社会政策的实施对社会政策主体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及相关人员所产生的作用。 比如: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实施效果(2)附带效果:社会政策的实施过程对该社会政策的非直接作用对象所产生的超出社会政策制定者原来的目标和期望的一种效能。社会政策的副产品,是一种间接作用。(3)意外效果:也是超出社会政策制定者原有的目标和期望值,但它是一种直接作用的结果。 比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对低保对象的
27、心态的影响:自卑心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无忧无虑的懒惰心理。(4)潜在效果: 社会政策的实施对该社会政策的受动者的未来所产生的影响。(5)象征性效果: 某项社会政策的实施并不能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地解决实际问题,但它具有减轻政府压力或者激发某种精神的近乎理念的效果。18、社会政策评估的基本要素1、社会政策评估的主体(即评估者)社会政策评估者的构成: A.社会政策的研究人员: 如国务院政策研究中心的人员、各省、市的政策研究室的人员、社会科学院的政策研究人员。 B.高等学校的教师(特别是从事政治科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教师) C.政府工作人员(属于社会政策制定系统的人员) D.退休的政治家。2、社会政策评
28、估的对象即评估的客体,是指被评估的社会政策行动。具体包括: (1)社会政策方案本身; (2)社会政策的实施行动3、社会政策评估的内容(1)社会政策方案是否合理(即方案评估):(2)社会政策实施行动是否得力(即政策实施行动评估) 主要看社会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各项行动是否合理并有效。(3)社会政策施行行动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即效果评估)4、社会政策评估的标准(1)社会政策评估标准的内涵:即社会政策评估者在社会政策评估过程中据以对社会政策方案和效果进行优劣判断的准则。(2)社会政策评估标准既具有主观性,也具有客观性。(3)社会政策评估的主要标准A.生产力标准。 B.效益标准。 C.效率标准(又称投入
29、产出标准)。 D.系统功能标准: E.社会公平标准:层中分配的公平程度。 F. 回应度标准。 19、社会政策评估的基本标准(1)社会政策评估标准的内涵: 即社会政策评估者在社会政策评估过程中据以对社会政策方案和效果进行优劣判断的准则。(2)社会政策评估标准既具有主观性,也具有客观性。(3)社会政策评估的主要标准A.生产力标准(陶225) 即一项社会政策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效益标准(叶136) 社会政策效益是指达到社会政策目标的程度 这个标准关注社会政策的实际效果是否同理想目标相符、在多大程度上相符、存在什么差距和偏差C.效率标准(又称投入产出标准,陶225)
30、 社会政策效率就是指社会政策效益同社会政策投入之间的比率。 D.系统功能标准: 评估单项政策与整个 政策系统的关系和协调程度。 E.社会公平标准: 衡量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政策的成本和效益在不同集团和阶层中分配的公平程度。 F. 回应度标准 社会政策回应度,就是指某项社会政策实施后满足特定社会群体需要的程度。20、社会政策评估的程序一、社会政策与法规评估的程序(或过程) 社会政策评估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活动。 正规的、科学的社会政策评估,一般都要经过准备、实施和结束3个阶段。1准备阶段(1)确立评估对象(2)制定评估方案(3)挑选和培训人员2实施阶段(1)获取资料 (2)综合分
31、析 (3)做出评估结论3结束阶段(1)处理评估结果:自我检验统计分析评估信息所得出的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度(2)撰写评估报告 (3)总结评估工作21、社会政策评估的模式按照评估时所采取的价值标准的不同,社会政策评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目标达成模式目标达成模式就是将预定的社会政策目标作为评估时所持的唯一标准,最传统的评估方法 1.做两个判断:(1)目标达成评价。关注的是社会政策是否在目标范围内取得了预期的结果。()影响评价。关注的是所观察到的结果是不是该项社会政策作用的产物。2.目标达成模式包括三个步骤:(1)明确社会政策目标,领会其真正含义,并按重要程度对社会政策目标进行排序,再把它们
32、转变成可以测量的客体;(2)测定这些预定目标实际上可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3)判断社会政策促使或阻碍预定的社会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二、附带效果模式1、目标达成模式只将社会政策实施后在目标范围内取得的结果作为评估对象,不考虑它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带来的其他影响。 2、 附带效果是指政策目标之外的影响,与主要效果、反常效果和零效果相区别。 3、 附带效果模式的特征是:预定目标仍然是基本的价值标准,但是要充分考虑到附带效果的存在。 4、 附带效果评估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预料之外的结果,确实是一个难题。 三、无目标模式1、目标达成模式忽视附带效果,在目标模糊时就显得束手无策。 2、无目标模式以实际产生的
33、计划内和计划外的结果评估的价值标准。3、 无目标模式与附带效果模式的区别: 附带效果模式仍然是以预期目标为基础,同时又强调对各种附带效果的考察评估; 无目标模式则完全抛开社会政策的预期目标,只关注社会政策的结果,判断结果的价值。 四、综合模式综合模式与目标达成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目标达成模式关心的是预定的目标和实际的结果是否相符,而综合模式不仅关心结果,还要关心政策的计划和政策的执行。综合评估模式的优点(1)评估结论能够较好地反映决策民主化程度以及社会政策执行程序的公开、公平、公正性;(2)对社会政策实施后出现或不出现某个结果的原因能够给予较好的解释五、顾客导向模式1.顾客导向的评估将社会政策对
34、象的目标、期望、关心甚至需要作为评估的组织原则和价值准则。2.顾客导向评估的核心就是社会政策是否使顾客的关心、需要和期望得到满足。 3.顾客导向模式与上述几种评估模式的主要区别: 上述几种模式是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的,而顾客导向模式却着眼于顾客社会政策接受者的目标需求、关注点。4.顾客导向模式体现了民主和参与。 5.顾客导向模式评估的步骤:(1)进行顾客的定位; (2)确定评估样本; (3)调查顾客意见; (4)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进而作出评估结论。六、利益相关者模式1.社会政策评估活动中的利益相关者是指所有对社会政策的目标和执行感兴趣并对其具有影响的团体和个人 。2.利益相关
35、者模式与顾客导向模式的关系(1)利益相关者模式是在顾客导向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其运作程序与顾客导向模式类似。(2)主要区别:顾客导向模式关心的对象是受影响的一组利益群体,而利益相关者模式关心的是所有对象。 七、经济模式经济模式是指在社会政策评估中应用经济学方法,充分关注成本的一种政策评估模式。它与强调政策结果的效果评估模式正好相反。1.生产率模式 2.效率模式八、职业化模式1.职业化模式是指聘请在该领域或相近领域工作的专家,运用其专业修养,根据他自己的评估准则和执行的质量标准来评估其他人员的执行情况。2.职业化模式主要应用于公共活动中的一些目标较复杂、技术难度较大的领域,主要是同行评议
36、。3.实施同行评议: 一要选择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专家; 二要评估者与被评估者相互作用,评估者应认真考虑被评估者的观点。 22、社会政策评估的制约因素一、影响社会政策评估的客观因素 1社会政策目标的复杂性2社会政策产出的特殊性3因果关系的不确定4社会政策资源的混合和社会政策行动的重叠二、影响社会政策评估的主观因素1社会政策制定者的影响2社会政策实施者的影响3社会政策评估者的影响4社会政策目标群体的影响三、影响社会政策评估的其他因素1社会政策评估资料的影响2社会政策评估的资源保障3评估结论受重视的程度23、社会政策调整的程序1提出调整方案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1)反馈原则(2)客观性原则(3)适度
37、原则(4)动态原则(5)整体原则2选择调整方案(1)回溯分析(2)非零起点(3)双重优化(4)心理效应3作出调整决定3、做出调整决定(1)调整的基本要求 A.任何个人都不能直接决定社会政策的调整,必须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和组织手续来完成; B.下级机关不能直接决定上级机关制定的政策,但可以提出调整建议; C.调整重大的社会政策,必须经上级领导机关批准;调整一般性社会政策,报上级领导机关或主管部门备案; D.在上级领导机关尚未做出决定之前或尚未正式公布之前,必须继续按照原社会政策执行(2)调整的方式 A.社会政策的部分调整; B.社会政策的根本性调整。24、社会政策终结的内容1功能的终结 2机构的
38、终结3社会政策本身的终结 4计划的终结25、社会政策终结的方式1社会政策替代 2社会政策合并3社会政策分解 4社会政策缩减26、有利于社会政策终结的主要因素(1)触发机制 (2)社会政策评估 (3)利益的分化与聚合 (4)政治领导人的领导力 (5)公共舆论的推力 27、社会政策终结的策略1休克策略 指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明确、彻底地终结某项社会政策,以及由此政策衍生的所有内涵和外延的策略选择。(1)终结条件:社会公众有强烈的终结某项社会政策的愿望,社会政策终结的动力极大,阻力极小 。(2)终结方式 (3)策略利弊(4)休克策略实例:有关公共管理的法令法规的推行 2.缓冲策略: 是指在公众终结社
39、会政策的意愿比较强烈的情况下,采用明确的时间表,分阶段、有步骤地终结社会政策的策略选择。 (1)终结条件 (2)终结方式 A.从组织、人员、预算等方面逐步终结社会政策。 B.从社会政策的变更、过渡、终结等方面逐步终结社会政策 (3)缓冲策略的利弊 (4)缓冲策略实例 3.桥梁策略:在社会政策终结过程中不制定明确的时间表,但是缓慢而不间断地推进社会政策终结过程,同时重视与公众的沟通和联系,争取公众支持的社会政策终结策略。 (1)终结条件:终结意愿不强烈、但是危害性比较大;(2)终结方式:渐进式终结 (3)桥梁策略的利弊 (4)桥梁策略实例 :公众听证制度4非正式终结策略:指当社会政策终结过程遭遇
40、来自公众的阻力,但是社会政策本身确实有终结的必要时,保留社会政策的名称而终结其内涵与外延的一种政策终结策略。(1)终结条件:社会政策终结遭遇比较大的阻力 (2)终结方式。(3)非正式终结策略的利弊 (4)非正式终结策略实例 :户籍制度无力化 5.逆动策略:是一种危机策略。即推动旧的社会政策运行,使其危害在短时间内进一步显现,从而聚集起足以终结该项社会政策的推动力量。 (1)终结条件 :终结要求必须十分迫切,且其威胁性极大;阻碍终结的力量极大,使正常的终结过程几乎无法进行。(2)终结方式 :欲擒故纵 (3)逆动策略的利弊 (4)逆动策略实例28、社会政策终结的障碍1组织机构的惯性2抵制社会政策终
41、结的力量的联合影响3法律上的障碍4社会政策终结的代价5社会公共舆论的压力6理念和信念上的问题29、社会政策运行的三大基本规律一、 社会政策效力作用规律社会政策效力是指一项社会政策在运作过程中对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客观影响 。(1)正效力 是指一项社会政策的实施所导致的社会问题的解决、社会关系的协调有序、社会发展目标的相互促进、社会发展的加速等一系列积极影响。 (2)负效力 是指一项社会政策的实施所导致的社会矛盾的加剧、社会发展速度的下降、社会发展目标的损害、社会结构的紊乱等消极影响。 1、社会政策正效力作用规律社会政策正效力低效期 社会政策正效力增效高效期 社会政策正效力递减期2、社会政策负效力作
42、用规律社会政策正效力低效期 社会政策正效力增效高效期 社会政策正效力递减期3、社会政策正效力向负效力转化规律1) 社会政策正效力向负效力转化的时间2) 社会政策正效力向负效力转化的原因3) 预防社会政策正效力向负效力转化的措施二、 社会政策利益调控规律社会政策利益调控的内涵:是指社会政策在干预社会过程中对社会利益的调整和控制1、主导群体优先规律主导群体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及其同盟者。 主导群体优先规律作为社会政策利益调控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一定社会在运用社会政策调整利益关系时,总是优先满足社会主导群体的利益要求。2、损益补偿规律 1) 社会政策损益规律 2) 社会政策补偿规律3、
43、多数人满意规律多数人满意规律,是指一项社会政策不管其利益取向如何,其实施的结果应当使多数人普遍获益,使多数人满意。 三、 社会政策生命周期规律1、社会政策生命周期的涵义。 是指社会政策运行所经历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2、单项社会政策生命周期规律。是指任何一项社会政策都要经历制定、执行、评估、调整到最后终结的过程。3、社会政策现象生命周期规律。 社会政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30、社会政策良性循环条件1营造一个具有健全运行机制的社会政策系统2必须按照一定的社会政策目标运行3具有一定程度的抗干扰能力4保证社会政策在周期内正常运行5力求社会政策周期内外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