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60 ,大小:735.54KB ,
资源ID:309851      下载积分:39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3098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雁**】。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雁**】,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612社会学综合(含社会学概论、人口学概论、文化人类学概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pdf)为本站上传会员【雁**】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612社会学综合(含社会学概论、人口学概论、文化人类学概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pdf

1、目录第一部分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综合考研真题2011年华中科技大学612社会学综合(含社会学概论、人口学概论、文化人类学概论)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整)2007年华中科技大学612社会学综合(含社会学概论、人口学概论、文化人类学概论)考研真题第二部分兄弟院校考研真题及详解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85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85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61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61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14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623社会学原理考研真题2014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623社会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第一部分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综

2、合考研真题2011年华中科技大学612社会学综合(含社会学概论、人口学概论、文化人类学概论)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整)2007年华中科技大学612社会学综合(含社会学概论、人口学概论、文化人类学概论)考研真题第二部分兄弟院校考研真题及详解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85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试题编号:852试题名称:社会学理论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文化2社会互动3社会群体4社会组织5虚拟社区6社会现代化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请简述社会化的主要类型。2谈谈社会角色失调的一般状况。3请简述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特征。4请简述

3、齐美尔(西美尔)关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基本观点。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西方社会学理论至今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请举出每个阶段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2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延迟退休的看法。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85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试题编号:852试题名称:社会学理论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文化答: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

4、进行的。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超生理性、超个人性、象征性、全括性、整体性、传递性与变迁性。2社会互动答: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社会互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主体(包括个体与群体)之间;社会主体之间发生以信息交流为基础的相互依赖性关系和行为是社会互动的前提条件;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借助媒介进行;社会互动与特定的社会情境密

5、切相关,并形成特定的互动模式;社会互动不仅会影响互动关系,而且会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产生影响。3社会群体答:社会群体,又称社会团体,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的存在,不仅个人自己能够意识到,而且也被群体以外的人们所意识到。即群体成员有共同的认同及某种团结一致的感觉,对群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而确定的目标和期望。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其主要特征包括:有明确的成员关系;有持续的相互交往;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有一定

6、的分工协作;有一致行动的能力。4社会组织答:社会组织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狭义上的社会组织,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一般由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5虚拟社区答: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它是与传统的实在社区相对而言的。它也具有实在社区的要素,比如有一定的活动区域;有一定数量固定的人群,人与人之间有着频繁的互动。虚拟社区

7、存在于与日常经验的物理空间不同的电子网络空间,社区的居民为网民,他们在一定的网络空间内围绕共同的需要和兴趣进行交流和活动,并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6社会现代化答:社会现代化是指一种特殊的社会变迁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这是现代化变迁过程和非现代化变迁过程的本质区别。其要点包括: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社会现代化绝非“西方化”或“欧洲化”;社会现代化是对历史传统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社会现代化是社会结构体系协调发展的过程。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请简述社会化的主要

8、类型。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的基本类型有五种:(1)初始社会化。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它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2)预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比如,学生在大学里进行的大量学习都是为将来在工作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准备,这种学习过

9、程就是预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3)发展社会化,又称继续社会化。发展社会化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对于角色新的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比如,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官员都要重新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这就是发展社会化。(4)逆向社会化。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在传统社会中,逆向社会化很少见。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变迁速度快,知识更新速度也快,一些成年人往往跟不上形势,他们要想不落伍,就必须接受逆向社会化。(5)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

10、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而其它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一个移民到了新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以后,可能也要全盘放弃原来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这种再社会化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2谈谈社会角色失调的一般状况。答:角色失调,是指人们对社会角色的扮演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像社会的运行常会产生不协调因素一样,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也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角色扮演过程中的失调

11、现象主要有角色距离、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五种情况:(1)角色距离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与角色扮演者的实际表现常常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角色期待与角色表现之间不相匹配的情况为角色距离。(2)角色冲突 一个人承担的多种角色之间的矛盾一般称之为角色冲突。如一位妇女作为经理可能忙于事业,但作为妻子和母亲的社会角色期望她在家庭生活上应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不同的人所扮演的相对角色之间的矛盾称为角色冲突,如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子女、邻居之间、顾客与服务员、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冲突等。一个人承担同一角色时存在的矛盾,一般称之为角色紧张。如一名学生,按照角色要求应该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回答问

12、题,但可能又因为不想让别的同学感觉难堪而不积极表现,这时他(她)就会经历角色紧张。角色紧张往往与角色规范或价值观密切相关。(3)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在社会变迁中,当一种新角色初次来到社会上时,社会还没有来得及对它的权利义务做出明确规定,角色承担者本人不清楚,其他人的看法也有分歧,角色不清便由此产生。只有通过长期互动,当社会为它规定了明确的规范后,这种角色不清才能清除。例如,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中国青年、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发生很大变化。在传统上,一个优秀的青年、大学生应该是艰苦朴素、不重衣着打扮、听老

13、师和领导的话、循规蹈矩等等。然而,现在的很多青年注重衣着、仪表、穿牛仔裤、跳“迪斯科”、交际广、不那么温顺等等。这样,对于什么是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应有的形象的讨论便兴起了。这种讨论无疑会有助于逐步澄清上述社会角色。(4)角色中断角色中断,是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人们在一生中随着年龄和多方面条件的变化,总会依次承担多种角色。角色中断的发生是由于人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前一种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为规范与后来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行为直接冲突。例如,一位一心渴望能上大学的青年学生,因高考分数不够,突然成为待业青年,这是他过去万万没有

14、料到的。一方面,他没有做任何准备,不知道一个待业青年还可以做哪些积极的、有意义的事情;另一方面,待业青年的角色与他原来的“高中学生”的角色在社会声望、行为规范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有些甚至是冲突的,这些都在这位青年的心理上造成压力。这便是角色中断。(5)角色失败角色失败,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按照角色失败的结果,通常可将角色失败分为两种情况:角色的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例如,夫妻双方的矛盾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双方无法共同生活,最后以离婚告终,离婚后,双方的夫妻角色便停

15、止了。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现已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如父母的角色是负有教育子女的义务的,当某一对父母的子女不但没有好学上进,反而堕落为犯罪分子时,这对父母虽然仍处在父母的角色上,但他们的表演已被证明是不成功的。3请简述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特征。答: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1)在研究层次上,结构功能主义通过强调“系统”范畴而将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把研究重点放在社会上。这一特征使它同符号互动理论和交换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2)在研究方向上,结构功能主义代表着一种与历史进化论和传统因果论不同的研究取向。在解释社会现象时,结构功能主义强调和侧重的是社会系统的现存结构

16、(而不是其产生的历史过程)及其在维持系统生存中所发挥的社会效果(而不是决定论意义上的原因)。(3)在研究主题上,结构功能主义致力于回答的最基本问题就是:一个社会系统为了维持其存在,有哪些基本条件必须得到满足以及这些条件是如何得到满足的?结构功能主义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正如这一学派的名称所提示的:任何现存社会都具有一些基本的制度模式(结构),而这些制度模式之间发生着相互支持的关系(功能),从而保证了社会系统的生存。这意味着,在结构功能主义立场上,社会系统的存在具有首要意义。(4)统一结构功能主义流派的基本特征与其说是一些共有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模式,不如说是一种共有的功能分析方法。这一流派对当代社会学发

17、展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它提供了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范畴和宏观的理论框架,而且,更重要的还体现在它为考察社会现象提供了新颖的观察角度,发展了一种全新的系统分析方法。功能分析方法对现代系统论的形成作出了贡献。4请简述齐美尔(西美尔)关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基本观点。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帝国主义时期,文化层次上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主要包括客观性与个性的矛盾以及社会与个人的矛盾。(1)客观性与个性的矛盾齐美尔认为,资本主义文化的根本矛盾,是文化的客观性与人的个性自由发展之间的矛盾。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实现人类的目的,创造了物质产品、政治和经济制度

18、、各种意识形态及包括科学、艺术和宗教等的文化形态。但文化一经被人们创造出来,就获得一种客观性的特征,即它摒弃一切主观性和个体感受性,代之以纯粹的逻辑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自由要求相对立。(2)社会与个人的矛盾由货币集中体现的现代文化矛盾的影响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业表现为一种双重关系。个人必须在社会中生活而不能与它脱离,但同时又与社会相对立。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必然要处于社会关系的网络之中,结成一定的群体,直至组成国家。现代组织和社会需要的是协调一致的目的和行动,但是这种集中和专门化是以牺牲个人的丰富性为代价的。个人只有在社会联系之外,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而这又是不可能的。因此,个人在现代资本主义文化

19、体系中地位的特征是对社会的疏远和异化。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西方社会学理论至今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请举出每个阶段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答:(1)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阶段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历史,从奥古斯特孔德提出社会学到20世纪70年代末,在约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l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是社会学的奠基时期,以提倡实证主义,主张“普遍的和谐”,试图建立资产阶级人道教的法国学者孔德和信奉进化论、有机论思想的英国思想家赫伯特斯宾塞为代表。第二阶段:从l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是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以主张社会唯实论和集

20、体主义论的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克姆和主张社会唯名论、提倡建立“理解社会学”的德国理论家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第三阶段:以l937年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的出版为始点直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是社会学理论史上著名的“帕森斯王朝”试图综合杜尔克姆、韦伯、马克思、弗洛伊德等人在内的多家理论于一体、强调均衡与稳定的结构功能主义独霸天下的时期。至此阶段,社会学理论的中心已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第四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直至70年代末,是社会学理论发展史上的“群雄割据”时代。在此阶段中,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社会发生的急剧变动(如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越战浪潮、校园骚乱等),使帕森斯理论固有的不足更

21、加暴露,于是符号互动论、交换论、常人方法学、戏剧论、冲突论、文化社会学等纷纷向帕森斯理论发起挑战,使帕氏王朝失去了昔日的辉煌。第五阶段:进入20世纪80年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又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社会学理论新的综合尝试。越来越多的理论家,特别是年轻一代理论家,开始意识到理论分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帕森斯之后的任何理论都无法单独解释日益复杂的社会现象,因为每种理论既有其所长也有其局限性。因此,他们试图将各种理论中的优点结合起来,对社会现象采取一种多维的思考,那些被划归某一阵营的理论家,也纷纷尝试着对自己的传统进行重新解释、修正,甚至重构,吸收其他理论传统中的合理成分,构造一种综合的、多维的理论。这种新

22、的理论综合,不同于帕森斯的第一次综合,它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和形成一种完整的综合理论,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学理论发展的这种综合趋势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来。(2)西方社会学理论各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第一阶段:以斯宾塞为例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是西方社会学史上著名的早期社会学家、实证主义者、英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他以社会有机体学说而著称,所以,人们通常把他的社会学理论称为社会有机论。其主要观点有:a斯宾塞把物质进化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无机体进化、有机体进化和超有机体(或称后有机体)进化。物质发展的每个水平(或秩序)都是平稳的、渐进的,由它的

23、先前阶段发展而来的,阶段与阶段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特别是超有机体,是从有机体的形式,经过了若干无感知(情感)阶段的过渡。斯宾塞这里所说的超有机体(后有机体),即社会机体,是指社会现象。而社会现象是以许许多多相互配合的个体的活动为前提的,或者说,社会现象是无数个体相互协调和作用的结果。b人类社会通过其生长、结构、功能和结果表现出超有机体发展的专门形式,一方面它是物质进化的最高级和最复杂的阶段,另一方面又通过因果链条同低级阶段的现象联系起来。c社会现象也是自然因果关系链条中的一环,由此,社会学也是自然科学。d人们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构成了社会学的对象领域。每一个属于这一对象领域和进入研究视野的

24、具体现象,都置于因果联系之中,其现状和过去的每一个时段状态,都是由其先前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决定和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二阶段:以马克思韦伯为例马克斯韦伯(18641920)是杰出的德国社会学家,被公认为西方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由于他将社会学建立在对社会行动作“解释性的理解和因果性的说明”之上,因而人们称他的社会学为“理解社会学”。其主要观点有:a社会生活领域的独特性就在于,人的行动由行动者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这些意义由于行动者不断的行动而构成了一个联系的系列。“理解”行动者行动的意义便是社会学的任务。要使科学成为科学,就必须放弃那种只研究主体的内心体验和感受的方法,找出外在表现出来的、可以客观

25、地加以说明的主观意义之间的逻辑。因为只有这种以概念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东西才具有普遍意义。b严格区分科学研究的价值相关性与价值中立性两方面的区别,是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又一重要特点。价值相关性,是指在研究工作开始之前,研究者在选题和收集材料上所表现的主观兴趣,同时,又指在研究工作得出结论之后,研究者在实际应用结论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目的性。价值中立性,是指研究者在选定了研究对象之后,必须放弃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严格以客观的、中立的态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此外,价值中立性还包括另一层含义,即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严格区分。第三阶段:以帕森斯为例结构功能主义这一

26、名称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塔尔科特帕森斯于1945年首先提出来的。在他的倡导下,结构功能主义在美国得到广泛的传播,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其主要观点有:a帕森斯把对社会行动的研究作为全部理论研究的出发点。行动的最基本特征具有意志性和目标导向,行动是主体朝向目标的动作。由于帕森斯强调行动的目的性、意志性和主体性,他的行动理论又被称为“自觉行动理论”。b帕森斯深入考察了构成行动的各个要素。任何行动单元都可以分解为以下要素:第一个要素是行动的目标,即行动者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第二个要素称之为状态,即行动者置身其中、影响其实现目标的那些环境因素,状态要素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手段,指环境状态中行动者可

27、以控制和利用的那些促成其实现目标的工具性要素;条件,指状态中行动者无法控制和改变的那些阻碍其实现目标的客观要素。条件不仅仅指自然物质条件,同时也包括社会条件。第三个要素是规范取向,规范是指行动者在确立目标、选择手段、克服障碍时所遵循的社会标准,合乎规范的范围就叫做规范取向。c行动的最终目标来源于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体系。价值观念是一群人共享的信仰,它构成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一种非理性因素,不仅不能用理性对之作出判断,而且它本身还构成一切理性判断的基础和背景。在行动理论中引进了价值观念,就能圆满地解释最终行动目标的一致或差异。第四阶段:以库利的“镜中我”为例查尔斯霍顿库利是美国早期具有社会心

28、理学倾向的社会学家。其主要观点有:a提出了“镜中我”概念。他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这样,每个人都是对方的一面镜子,反映出对方的情况。b“镜中我”概念是由三重含义或三个阶段构成的:第一,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就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第二,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第三,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如自豪、屈辱等,这是自我反应的阶段。2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延迟退休的看法。答:延迟退休,又

29、称延迟退休年龄,简称延退,是指国家结合国外有些国家在讨论或者已经决定要提高退休的年龄来综合考虑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情况、就业的情况而逐步提高退休年龄或延迟退休的制度。个人对延迟退休的看法如下:(1)可以考虑延迟退休年龄的做法,但是反对一刀切,在操作的最初三到五年,采取按照原来的退休制度规定的50、55、60这几档不同人群、不同性别的年龄段的基础上,后延半年到一年再正式办理退休,这样即将退休的人员可能会比较平稳地接受,问题的关键是虽然仅后延半年或一年时间退休,却会使社会养老金缺口问题得到缓解,半年或一年所缴纳的养老保险金数目是非常可观的。(2)提高单位部分养老保险金提取比例,适当调整分配比率,个人

30、的提取比率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或适当提高,这样,当退休后领取养老金个人部分不会出现大的波动,而社会养老金总额却在增大,这个数目也是比较可观的。如果提取比率的提高涉及到国家财政政策、财政法规、财政制度等,可以从政策制度方面着手研究是否可操作。(3)国家公务员应当纳入养老保险金范畴,尽管政府部门是国家政权机构,是国家预算单位,但是如果纳入养老保险金范围,预算资金通过这个渠道可以部分转变为国家的养老保险金。(4)对于国家控股的国有股份制企业、能源行业及高利润行业等,国家可以考虑采取强制性措施提高单位那部分养老金的提取比率,因为员工在法定的工作年龄段内,是在单位领取劳动报酬,但是,当这些企业的员工

31、退休后的退休养老金是要从社会养老金中支付,所以这些带有国有性质的行业应该责无旁贷,保证养老金这个蓄水池源远流长。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61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社会学理论(614)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文化丛2逆向社会化3情感性互动4参照群体5社会性别6社会运动7社会分工论8拟剧论(戈夫曼)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60分)1简述角色失调的主要表现。2简述社会网络的功能。3简述推动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4简述社会流动的类型。5简述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区别。6简述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主要观点。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32、1结合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历程谈谈你对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看法。2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分析网络互动的特点及其影响。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61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社会学理论(614)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文化丛答:文化丛,又称文化特质丛,是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例如,迎宾活动可以看成是一个文化丛,这个文化丛包含着许多文化特质,诸如检阅仪仗队、奏国歌、鸣放礼炮等。文化丛是相关文化元素按照内在的功能逻辑进行整合的产物,相关的文化元素之间的

33、联系是有一定逻辑的,不符合逻辑的文化元素的堆放并不能形成文化丛,也不能发挥作用。2逆向社会化答:逆向社会化,又称反向社会化,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3情感性互动答:根据互动中的人际关系及其性质,可将社会互动分为情感性互动、工具性互动和混合性互动。情感性互动,是指家庭、亲密朋友等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互动过程,是人类社会互动中最常见、与人的社会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互动过程。4参照群体答:参照群体,是指作为参照对象的

34、群体。参照群体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但是,有时候参照群体并非与所属群体同类。根据成员的不同参照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不同时期有可能发生变化。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产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5社会性别答:社会性别,指作为社会与文化的构成,通过社会化而学习到的、与两种生物性别相关的、对于一整套规范的期望,以及落实了的行为。它是对以往社会学界所认为的性别角色是一种“先赋角色”、一种先天的、生物的、第一性的角色规范的重构,这种重构强

35、调:“性别”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且是社会所造成的,是多元的、可变的。6社会运动答:社会运动,是指一种以集体认同和团结为基础,以非制度性和超制度性手段为主要行动方式,而且组织性比较好、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追求某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社会运动发展的趋势是组织化和一体化,不同于以往的隔离与零散状态,组织化的和一体化的社会运动更具有社会影响力,它超出时空、阶级和意识形态的限制,使得社会运动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更能达到社会运动的初衷。7社会分工论答: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的第一本重要的理论著作,其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为劳动分工正名,寻找引发社会失范状态的真正原因。在该书中,涂尔干详细地分析了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和引

36、发的社会后果,他认为劳动分工的发展或工业社会的出现,既不像是孔德所说的那样是人类知识进步的结果,也不是像经济学家们所说的那样是人们长期以来不断追求劳动生产率或增加物质幸福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社会容量”(即人口的数量及关系)和“社会密度”(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所导致的人们之间生存竞争不断加剧的结果。8拟剧论(戈夫曼)答:拟剧论,是指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拟剧论的代表人物戈夫曼运用了“剧本”、“观众”、“表演

37、者”、“角色”、“前台”、“后台”、“面具”、“道具”等戏剧用语说明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社会互动的过程。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生活之所以井然有序,是因为存在着社会互动的规则。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60分)1简述角色失调的主要表现。答:角色失调,是指角色扮演中出现的社会角色内部或角色之间的矛盾、失调等现象。常见的角色失调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角色距离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与角色扮演者的实际表现常常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角色期待与角色表现之间不相匹配的情况为角色距离。(2)角色冲突角色冲突的发生分为三种情况:一个人承担多种角色时,不同角色的期望之间发生矛盾、对立或抵触,如

38、一位妇女作为经理可能忙于事业,但作为妻子和母亲的社会角色期望她在家庭生活上应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不同的人所扮演的相对角色之间发生矛盾,如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子女、邻居之间、顾客与服务员、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冲突等。一个人承担同一角色时存在的矛盾,一般称之为角色紧张,如一名学生,按照角色要求应该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回答问题,但可能又因为不想让别的同学感觉难堪而不积极表现,这时他(她)就会经历角色紧张。(3)角色不清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在社会变迁中,当一种新角色初次来到社会上时,社会还没有来得及对它的权利义务做出

39、明确规定,角色承担者本人不清楚,其他人对这一新角色的看法也有分歧,角色不清便由此产生。只有通过长期互动,当社会为它规定了明确的规范后,这种角色不清才能清除。(4)角色中断角色中断,指在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继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人们在一生中随着年龄和多方面条件的变化,总会依次承担多种角色。角色中断的发生是由于人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前一种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为规范与后来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行为直接冲突。(5)角色失败角色失败,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

40、将遇到更多的矛盾。按照角色失败的结果,通常可将角色失败分为两种情况:角色的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例如,夫妻双方的矛盾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双方无法共同生活,最后以离婚告终,离婚后,双方的夫妻角色便停止了。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现已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如父母的角色是负有教育子女的义务的,当某一对父母的子女不但没有好学上进,反而堕落为犯罪分子时,这对父母虽然仍处在父母的角色上,但他们的角色扮演已被证明是不成功的。2简述社会网络的功能。答:社会网络,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其功能主要表现为正、负两个方面:(1)社会网络的正功能 社会资源获取功能人们可以

41、通过社会网络获取资源,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研究表明,网络关系在求职过程中相当重要,甚至有人说得到一份工作“关键不在于你知道多少,而是你认识哪位有权力的人士”。例如,中国的农民工在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过程中,往往通过其传统的亲缘和地缘社会网络获取信息与寻求帮助。组织管理辅助功能根据社会网络的嵌入性观点,基于网络的社会关系在几个方面会影响经济交易,如影响对信息与机会的获得,减轻与交易或企业相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等。日常生活联系功能社会网络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社会支持功能,如亲友网、聊天网、社会支持网等方面的研究都证明了这方面的功能。各种网络能为其成员提供各种支持和保障,包括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情感

42、和精神方面的。从这方面而言,社会网络本身就是目的,而不再是工具。社会网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能够提供信息、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信任和化解风险等。一些较为宏观的研究,涉及经济、文化、政治与社会等多方面,例如,分析社会网络与民主、社会网络与经济增长、社会网络与技术、制度创新等,都表明了社会网络的重要作用。(2)社会网络的负功能 建立和维护社会网络是有代价的,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社会网络有局限性,人们过分依赖社会网络的时候,网络反而限制了人们获得信息的其它机会与渠道,因为社会网络会排斥圈外人。从宏观层面看,由于社会网络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各类社会组织通过社会关系网寻求社会资源,若干社会网络的强势关系还可

43、能形成利益集团和联盟,导致对社会资源的垄断,从而扩大分裂,造成冲突,带来社会整合问题。3简述推动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答:由于制度规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制度的影响也有一定的惯性,所以,制度规范系统形成之后,并不总是自动地发生变迁,而是需要动力来促进制度的变迁,推动或影响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国家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制度规范的提供者;国家为各种社会经济组织提供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制度基础;国家是意识形态创建的主体,意识形态虽不是具体的制度规则,但它是社会基本制度的构成基础。(2)集体行动集体行动,是指人们按照集体共同目标的要求而采取一致的行动,是集体成员为达到共

44、同目标而选择合作性的行动。奥尔森认为,影响或阻碍集体行动的突出问题便是“搭便车”行为。“搭便车”行为,是指集体中的个人选择不合作的行为,但又获得了与其他成员相同的收益。就制度变迁而言,一个新的、高效率的制度框架,能否对一定社会群体发挥作用,关键在于群体成员是否可以在制度创新和选择上达成集体行动,即采取合作。集体行动的实现,既是制度变迁的动力,同时也受制度安排的影响。(3)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指在设计、制定、实施和维护制度过程中所需要支付的各种成本或费用。交易费用理论是从成本收益分析的视角来考察制度变迁的。如果制定、实施和维持一项制度的成本降低,其净收益无形中得以提高,那么,社会对这种制度的需求

45、也就自然增强,制度变迁的动力也就提高了。4简述社会流动的类型。答: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广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狭义的社会流动,常常指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社会流动按其本身的性质来说,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结构性流动,其二是非结构性流动。(1)结构性流动,是指经过社会革命或其它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发生的根本变化。在这种变动中,各个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发生实质性的变化。(2)非结构性流动,则是指在常规状态下社会分层结构所发生的变化。它是在一个社会的基本分层框架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某些社会成员的阶级、阶层地位发生的变化。在这

46、种流动中,一些人从较低的层次上升到较高的层次,另一些成员则由较高的层次下降到较低的层次。非结构性流动有以下三种类型:垂直流动垂直流动可以分为两种,即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影响向上流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a工业化水平;b教育的发展程度。在一个社会工业化的过程中,由于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一些笨重的、危险的体力劳动逐步由机器来承担,同时,又会创造出一些条件较好的职业,如看管机器、处理信息等,这就为向上流动创造了条件。水平流动水平流动,是指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横向流动。同一水平线,是指两种职业在收入、地位、名声等方面基本相同。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代内流动,是指一个人一生中的流动。

47、这种流动既可能是垂直流动,也可能是水平流动。代际流动,是指一个家庭中两代人之间的流动,即子女从父亲所在的阶层向别的阶层流动。5简述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区别。答: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定义上看礼俗社会,又称作“共同体”,是指以农耕畜牧为业的传统社会;法理社会,又称作“社会”,是指现代工业化社会。(2)从规模上看礼俗社会规模小,而法理社会规模较大。(3)角色、分工与社会关系不同礼俗社会分工与角色分化较少,家庭为社会核心单元,占统治地位的是个人的或具有感情色彩的初级关系;法理社会拥有复杂的分工与角色分化,经济的、政治的、职业的等社会组织取代了家庭的核心地位,非个人的

48、、不具有感情色彩的初级关系居于统治地位。(4)社会控制手段不同礼俗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主要受到习俗、传统的制约,具有很强的同质性;法理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主要是受正式的规章制度、法律等约束,具有很强的异质性。6简述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主要观点。答:乌尔里希贝克指出,现代性已经发生断裂,20世纪后半叶之前的现代社会是古典工业社会(阶级社会),它已经被一种新的社会形式风险社会所取代。与阶级社会不同,风险社会关注的是如何避免、减弱、改造或疏导在发达的现代性中系统地产生的风险和威胁。总体上而言,风险社会是指世界风险社会。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风险社会的理论要素贝克从八个方

49、面阐述了风险社会的理论要素:风险的定义关系。风险并不指被引发的危害,风险概念表述的是在安全与毁灭之间一个特定的中间阶段的特性。在这个阶段,对风险的感知决定了人的思想和行为。风险的感知和风险不是不同的东西,而是相同的东西。风险概念扭转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作为对未来的威胁和诊断,风险拥有并发展出一种与预防性行为的实践联系。风险意识的核心不在于现在,而在于未来。在风险社会中,过去失去了它决定现在的权力。它作为当下的体验和行为之原因的位置被将来所占据,即被那些并不存在的、被建构的和虚构的东西所占据。风险陈述不仅仅是事实的陈述,也不仅仅是价值的陈述。相反,它们要么同时是两者,要么是居于两者之间的某

50、事物,可以说是一种“数学化的道德”。作为一种数学计算的程序,风险直接或间接地与文化定义以及一种可接受的或不能接受的生活标准相关。在现代性早期,风险和对风险的感知是现代性中占统治地位的“控制逻辑”的“无法预期的后果”。那些在现代性第一阶段中驾驭(社会)思想和(政治)行为的关于安全与控制的解释在全球风险社会中正在失去其真实性。在风险范畴的帮助下,试图对未来拓展得越多,它就越脱离我们的控制。在世界风险社会中不再可能使风险外化。风险社会的主要问题是:在人为的不确定的状况下如何做出决定。这种人为的不确定状况不只是知识基础不完全的结果,而是更多的知识往往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与风险社会和人为的不确定性相联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