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4讲 中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独立意向的发展高中生已经能够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他们对独立的要求非常强烈。但是,他们不再象初中生那样以与成人的对抗来满足自己独立性的要求,而是在与成人和睦相处韵基础上来满足自己的独立性要求。因此,高中生就显得更为成熟了。2自我意识的分化高中生在心理上将自我分为“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部分。这种自我意识的分化使他们体验到自我的矛盾性。这主要表现在:思想品格与性格方面的矛盾上,他们常想自己能成为具有某种品格的人或具备某种性格,但往往又无法,实现,从而产生内心矛盾;学习成绩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们希
2、望自己取得好成绩,但学习成绩提高不明显,因此感到内心的矛盾。3自我形象受到了空前的关注无论是高中男生还是女生,都对自己的形象非常关注,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关注自己的相貌和性格的优缺点。4自我评价逐渐成熟高中生能独立地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同时在评价时考虑到行为的动机与效果的一致性。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主客观的辩证统。5自尊心强当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受到他人的肯定时,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相反,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二)自我认识的发展1自我认识逐步转向对内心品质的认识(由外部向内在)l 从1213岁开始,个体开始表现出对人的精神世界和个性品质发生兴趣。l 他们的自我认识达到了更高的水平,这主要表现
3、在初中生懂得了自我反省。2自我评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表现为经常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的结果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时也主动地征求和听取教师租同学对自己的评价。3自我评价的途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开始根据周围熟悉的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评价自己;开始自己运用一定的标准来评价自己;能做到将自己与各方面条件和自己相同的人进行比较,然后对自己作出评价。4自我评价的结果更加全面、丰富。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包括正反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包括不同的维度。评价的结果不仅包括自己的能力、性格,而且还包括自己的态度、心境、情绪、情感等。5自我评价的客观性有所提高。(1)初中生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还很
4、不成熟: l 客观性差;l 评价往往比较模糊;l 评价常不太全面; (2)高中生对自己评价的结果更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6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步增强。(1)初中生自我评价不太稳定(2)高中生的自我评价的结果有一定的稳定性,评价结果中可变性的成分减少。(二)自我体验的发展1出现成人感。成人感是指初中生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渴望参与成人的活动,要求独立,希望得到自尊的体验;其行为表现为:l 凡事不再征求成人的意见,自己开始做主了;l 自己的心扉也不再向成人敞开丁,有了自己的小秘密;l 希望与他人建立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即平等的人际关系;l 反感成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监视;出现了抗拒心理和行为。2自尊感增
5、强l 中学生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并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一定的地位。l 当社会评价与个人需要相一致时,他们的自尊需要得到满足,并容易出现沾沽自喜。l 当社会评价与个人需要不一致时,他们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容易出现自暴自弃。3出现自卑感。l 自卑感是指一种轻视自己、不相信自己、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一种自我体验。l 自卑感在初中阶段萌芽。行为表现主要有丧失独立性、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掩饰自己的行为。(三)自我控制的发展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基本能进行内控,但还不够稳定,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果断性增强,但行动的盲目性较大,有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2行为和情绪的冲动性大(兴
6、奋与抑制发展的不平衡)。3自我调节的时间还有限。持续的时间,一般为1个半小时左右。如果工作比较繁琐和复杂,他们可能会失去耐心。(三)自我意识发展的类型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之间的不断斗争,并且出现以下几种类型:1自我肯定型。这类高中生的特点是正确的“理想的我”占优势,“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通过斗争达到积极的统一,形成积极的自我。高中生对“现实的我”的认识比较客观、全面,对“理想的我”确立得比较现实,符合实际。2自我否定型。这类高中生的特点是对“现实的我”的认识和评价过低,对“理想的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通过斗争只能达到消极的统一。3自我矛
7、盾型。这类高中生“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通过斗争很难统一,因此他们的内心矛盾冲突很大。4自我扩张型。这类高中生的特点是对“现实的我”的认识和评价过度地高估,以至形成虚妄的判断,同时“理想的我”也是虚假的。因此他们表现出极度地欣赏自己,妄自尊大。5自我萎缩型。这类高中生是“理想的我”没有形成,同时对“现实的我”又极度不满。因此他们表现出极度的自卑,有时也出现放任自我的行为。二、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一)同伴关系1同伴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同伴关系是一种相互平等的关系,在初中阶段,知心朋友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就比父母、师长的要大。同伴关系对初中生心理发展有以下积极作用:(1)给他们以稳定感和归
8、属感;(2)给他们以健康的娱乐场所;(3)使他们获得社交经验;(4)使他们提高自己的宽容能力和理解能力;(5)给他们提供学习社会交往技术的机会;(6)给他们提供发展社会洞察力的机会;(7)发展他们对集体的忠诚心;(8)使他们获得与异性相处的能力;2同伴关系的类型(1)知心朋友。完全信赖、心心相印的朋友。(2)亲密朋友。可以交谈个人问题的朋友。(3)好朋友。相处很融洽,但不觉得有特别深的情感上的温暖。(4)熟人。只是相互认识。(5)集体内共同活动的人,共同参加一项活动的人,但在其它方面没有来往。例如,都是校足球队队员。(6)集体内不共同活动的人。在同一个集体,但不参加共同的活动,其它方面没有来往
9、。(7)旁观者。只知道名字,但相互没有交往过。3同伴关系形成的原因(1)相互接近无论是物理距离还是心理距离比较接近的,容易建立起同伴关系。(2)同情挚爱相互之间有好感。(3)尊敬共鸣兴趣、志向、看法相同。(4)集体合作初中生在共同的集体活动中容易建立起同伴关系。(5)年龄年龄接近的初中生容易建立同伴关系。(6)性别初中生容易在同性别间建立起同伴关系,在异性别之间建立起同伴关系还很少。随着年级的增长,初中生喜欢同性别同伴的人数逐渐减少,而男、女朋友都喜欢的人数逐渐增多,喜欢异性同伴的人数也在增多,但所占百分比很低。4同伴关系的特点(1)选择性(2)亲密性(3)易变性(二)父(母)子关系随着初中生
10、进入青春期,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巨变,导致他们与父母关系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情感上开始脱离父母2行为的独立性增加3思想观点上与父母产生分歧4父母的地位在初中生心目中开始下降(三)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类型初中生与教师的交往主要有两种场合,一是在课堂上,一是在课外。场合不同,师生关系的类型也不同。(1)课堂上的师生关系l 单向交往型,即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l 双向交往型,即教师既是课堂的主导者,同时又要求学生参与教学活动。l 多重交往型,即教师作为个体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往。这些类型的师生关系能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提高。(2)课外的师生关系l 正式交往主要是指初
11、中生在开展各种课外小组活动时与教师的交往。这时教师主要扮演辅导者的角色。l 非正式交往主要是指教师参与初中生各种节假日活动时的交往。2初中生对教师的态度(1)初中生喜欢具有下列特征的教师:教学方法好;知识广博、肯教人;容易接近,耐心、温和;严格要求,对同学事实求是;对人对事公平合理;热爱同学、尊重同学;负责任,守信用;说到做到;文明守纪;关心国家大事。(2)初中生不喜欢具有下列特征的教师:上课拖时,上完课就不理同学;经常责骂同学,讨厌学生;对学生没有同情心,不用发展的眼光看人;讲课无条理,学生听不懂;不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枯燥无味,偏听偏信,不公正,布置作业太多太难,只听干部反映
12、的情况;向家长告状。(三)人生观的发展人生观是个体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道路,从根本上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生命的价值。人生观的形成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准备阶段该阶段的个体自发接受各种关于人生的观点,自己对人生有一些零碎的、表面的看法,但来真正思考人生问题,只是为以后人生观的形成准备条件。小学生属于此阶段。2观察阶段该阶段个体随着对社会生活的了解,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开始逐步学习观察社会、观察人的内心世界、观察人生问题。初中生属于此阶段。3探索阶段该阶段个体随着对人生观察逐渐广泛和深入,便会在观察中思考入生真谛,探索人生道路
13、,寻求人生价值。大部分高中生属于此阶段。4定向阶段该阶段个体已经能够有意识地、较全面地认识社会与自我的关系,并形成较鲜明的认识,显示人生观的初步定向。小部分高中生属于此阶段。5确立阶段。该阶段个体出现了人生信念与人生理想的思考。个别高中生和大学生属于此阶段。(四)价值观的发展1、价值观的特性主观性,是个人据以评价和区分好坏的标准,是根据自己内心的尺度来把握的,它取决于主体自身的需要。选择性,个体开始主观地、有意识地选择符合自己的评价标准,形成个人特有的价值观。稳定性,指个人的价值观形成之后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常不易改变,并在个人的兴趣、理想、信念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社会历史性,指处于不同历史时代、
14、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的人的价值观是不同的。根据上述特点,小学生尚没有形成价值观,到初中阶段,价值观开始萌芽,到高中阶段才初步形成。2高中生的价值观发展的特点(1)对理论问题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喜欢把各种具体事实综合成若干系统的总原则,热衷于哲学探讨。(2)在高中生价值观中,反映其个性色彩。(3)高中生的价值观缺乏稳定性,还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4)高中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问题,他们逐渐学会将个人的生活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相联系。3高中生价值观的类型(1)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根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把个人价值观分为六种,即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政治型和宗教型。(2)高中生
15、的价值观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理论型、社会型、审美型、经济型、政治型、宗教型。(3)高中男女生价值观不存在性别差异。三、中学生性意识发展(一)中学生性意识发展的阶段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提出青春期性意识的发展经历以下四个阶段。1性反感期(1012岁)该时期的青少年对异性持敌意和反感态度;产生了对性的不安、害羞和反感;对异性采取回避、粗暴、冷淡的态度;对男女生共同从事活动感到反感。2向往年长者的“牛犊恋”期(1217岁)该时期的青少年对异性的年长者,像小牛恋母牛似地倾慕其一举一动。在迷恋过程中,引起精神方面的共鸣和喜悦要大于身体接触所带来的喜悦。3接近异性的狂热期(18岁)该时期的青少年一般把与自己年
16、龄接近的异性作为向往的对象在集体活动中,男女青少年都努力想给对方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以吸引对方的注意此时青少年虽然喜欢与异性相处,但没有固定的交往对象,因此有人也将此阶段称为“泛爱期”。4浪漫的恋爱期(18岁)该时期的青少年喜欢接近的异性对象固定为一个人;他(她)们不再对其他异性感兴趣,而且变得不爱参加集体活动了;喜欢与自己选择的固定对象单独相处并在相处过程中易产生结婚的幻想。(二)中学生性意识发展的特点1渴望了解性知识学习生理卫生知识读言情小说;看黄色书刊、录像;上黄色网站2对异性好奇和爱慕高中生出现了要与异性实际接触的心理需要。这种需要表现为两种方式:第一是相互显示;第二是感情隐蔽,即在自己喜欢的异性面前交流情感时,常以非常隐晦的、含蓄的、试探的方式来进行。3在异性面前表现紧张和兴奋脸红气短动作笨拙4性冲动水平显著提高表现为在性刺激的作用下产生强烈的性冲动。引起性冲动的刺激主要两种:客观性刺激(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器官直接感知的刺激)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