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治经济学常考练习题及答案(资本主义部分)1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名词解释生产方式: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生产力: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是由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构成的。生产力反映了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的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也叫社会生产关系。它包括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
2、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生产关系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方面:(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3)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指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形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经济范畴:指揭示社会生产关系本质的概念,或者说反映了经济现象中最一般、最本质的东西的概念。经济范畴作为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一般具有历史的、暂时的性质。经济规律:指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现象间内
3、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一定的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经济规律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类:(1)一个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2)几个社会形态中都起作用的几个社会共有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3)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共有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广义的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各个社会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和消费规律的科学,恩格斯称之为广义政治经济学。(二)填空题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 。2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包括:人的劳动、 劳动对象 和 劳动资料 。3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 生
4、产资料 。4社会生产方式是社会 生产力 和 生产关系 的统一。5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6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 交换 和 消费 四个环节。7生产关系是人们一切社会关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它的总和构成社会的 经济基础。8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或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 的联系。9社会经济制度性质是由该社会中占 主导地位 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三)判断题(下列命题是否正确,为什么?)1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并决定其性质。答:此观点不正确。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经济基础是指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的生
5、产关系的总和,是由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由此决定的交换关系、产品分配关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一定的社会形态,特别是在它产生和发展的初期,往往还存在某些先前的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的残余。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往往还存在封建生产关系的残余。这些封建生产关系的残余,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排挤、所代替。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也不是单一的,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存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且还存在一些从属的、起补充作用的其他生产关系形式。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是由该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例如,正由于公有制生产关系在我国现阶段占主导地位,才从根本上决定了我
6、国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总之,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但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却是由该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 2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各种经济规律都不会因为社会形态的更替而消失。答:此观点不正确。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只要存在着这种经济条件,它就必然存在并在经济生活中发生作用。人们不能创造、消灭经济规律,这就是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这里的经济条件,主要是指社会生产关系,它是由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性质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生产关系,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规律。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一些经济规律会失去其效力,退出历史舞台,而另一些经济规
7、律会产生和发生作用。只有少数经济规律由于它表现人类各个社会经济形态中经济发展过程的某些共同本质,或者表现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存在的某种经济现象的某种共同性质,所以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或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都起作用。这样,经济规律就可以分为特有的经济规律和共有的经济规律。特有的经济规律是反映某一特定社会形态经济现象的某一特殊本质的经济规律。它只在某一特定的社会形态中发生作用,随着这种特定社会形态被另一种社会形态所代替,这种特有的经济规律也就会相应地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于另一种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例如,剩余价值规律,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经济规律,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剩余价值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
8、而当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制度以后,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就失去效力,退出历史舞台。相应的,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了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如按劳分配规律等。共有的经济规律就是指那些不只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中存在和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它包括两种情况:(1)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都存在和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2)在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存在和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等。由于共有经济规律表现了人类各个社会经济形态中经济发展过程的某些共同本质,或者表现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存在的某种经济现象的某种共同性质,所以,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或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都起作用。 3
9、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而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答:此观点不正确。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来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每一种生产关系,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只有生产力的发展受到生产关系的束缚时,才会提出变革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当它适应生产力性质时,就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当它不适应生产力性质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不能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而得出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结论。变革生产关系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取决于变革后的生产关
10、系是否适应生产力性质。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变革,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超越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不仅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会阻碍、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这已为实践所证明。 4经济活动是人们有意识的自觉的行动,因此经济发展过程是受人、而不是受经济规律支配的。答:此观点不正确。尽管经济活动是人们有意识的自觉的行动,但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人们的经济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面进行的,而这种生产关系又是由一定的生产力所决定的。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因为一定的生产力是
11、一种既定的力量,是以往活动的产物。人们既然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当然也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因而也就不能自由地选择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条件。而只要存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就必然存在一定的经济规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可以用自己自觉的行动影响经济发展过程,但既不能改造和消灭经济规律,也不能制定或创造经济规律。不仅如此,人们的各项经济活动归根到底是受一定的经济规律支配,而不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随意行事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客观经济规律作为一种强制的力量制约着人们的行动,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消灭、改变经济规律,也不能制
12、定、创造经济规律。但人们能够认识经济规律,并能够自觉地利用它来为自己谋福利。人们对客观经济规律认识得越正确,行动就越自由,就越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影响经济过程。所谓自觉运用经济规律,是指人们在充分认识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自觉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从而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四)简答题1简述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1)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再生产总过程内部的四个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生产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2)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1)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生产的社会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从而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2)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只是生产过程的结果。3)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和结构,是由生产的发展水平和生产结构决定的。4)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方式。(3)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1)分配方式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2)交换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制约着生产的发展。3)消费影响到劳动力的再生产、产品的实现和生产进一步发展
14、的动力,生产必须以社会消费需求及其变化为导向。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科学技术包括在生产力之中,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技术。这里的科学是指自然科学,技术是把自然科学知识应用于生产。自然科学是劳动人民在同自然界作斗争中积累起来的各种生产知识的结晶,它来源于生产,又反作用于生产,并极大地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指,自然科学和技术在生产过程中被应用,能够变成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这一生产力是渗
15、透到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体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1)科学技术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的途径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培养出大量的专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2)通过发明、创新的途径改变生产力中物的因素,革新生产工具,创造先进的生产设备,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提供新的原材料和能源,推动生产现代化的发展。(3)在当代,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管理科学的发展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也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4)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所证明,生产力越向前发展,国民经济越走向现代化,科技进步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所作的贡献,就越表现为第一位的要素。科学技术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
16、现和主要标志。(5)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也是我国经济走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着资源紧缺的严重困难,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才能赶超发达国家,最终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6)科技进步有赖于人的素质的提高,而提高人的素质靠教育。因此,要真正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实践上就必须贯彻落实好党中央所提出的“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方针。3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1)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质。(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
17、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2)人们的经济活动归根到底是受一定的经济规律支配的,而不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随意行事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规律是作为一种强制的力量制约着人们的行动,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的。违反客观经济规律,最终要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3)无论人们是否认识经济规律,它都存在着,并且在发生作用。(3)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质的原因: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的,这里的经济条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从而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因而不能自由地选择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条件。在一定经济条件基础上必然产生与此相适应的经济规律,这是
18、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2)经济规律的内容和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是客观的,这是由产生经济规律的经济条件所决定的。经济规律的内容和作用取决于客观经济条件,而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志。(4)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4生产关系为什么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为了同自然界作斗争,人们相互之间必须结成一定的生
19、产关系,而人们结成一定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从事生产活动,获取物质资料和相应的经济利益。因此,一定的生产关系总是适应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而建立起来的,它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否则就会影响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表现在: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一定的生产关系是由一定的生产力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当适应生产力要求的某种生产关系建立起来后,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以及被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同样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如果生产关系不适
20、合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一定会冲破这种生产关系的束缚,从而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不仅提出变革某种生产关系的要求,而且规定了生产关系发展、变革的方向和程度。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性质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归根到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不能长期地落后于生产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迟早要被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所代替。(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是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并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
21、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决定着一种生产关系向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过渡,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5简述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之间的关系。(1)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由它的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及其运动的规律性。而人们的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的划分和各阶级之间利益上的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关系。因此,对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涉及到各阶级的切身利益。不同的阶级由于经济地位和经济利益不同,对特定生产关系的研究不能不带有强烈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2)政治经济学具
22、有阶级性,并不意味着政治经济学没有科学性。所谓科学性,就是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经济规律。凡是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的理论,就是科学的;反之,就是不科学的。判断一种政治经济学理论有没有科学性,它的科学价值多大,就要看它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经济规律,在多大程度上正确地反映客观经济规律。(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而无产阶级的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没有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狭隘的阶级偏见妨碍它揭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越是能科学地揭示客观经济规律,越有利于无产阶
23、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也就越有利于推动无产阶级完成其历史使命。(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是因为它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当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是由实践来检验、证明,并在实践中发展的,应当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6简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1)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这是因为,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有什么样的客观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在一定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经济规律,其内容
24、和作用都是客观的,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可以用自己的自觉的行动加速或延缓经济发展过程,但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制定或创造经济规律。不仅如此,人们的各项经济活动归根到底是受一定的经济规律支配的,而不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随意行事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客观经济规律作为一种强制的力量制约着人们的行动,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违反客观经济规律,就要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3)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完全无能为力,只能听任经济规律的摆布,做客观经济规律的奴隶。人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人们对客观经济规律的认
25、识越正确,越深刻,行动就越自由,也就越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动地改造世界。(4)在阶级社会中,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是有阶级背景的。经济规律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因此,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要受到利益关系的限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往往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抵制。(五)论述题1试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人们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从事生产活动,解决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问题。所以,一定的生
26、产关系总是适应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而建立起来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2)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人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来选择生产关系,它是由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2)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当适应生产力要求的某种生产关系建立起来后,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以及为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从而退出历史舞台,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不仅如此,生产力的发展还提出了生产关系发展、变革的要求并规定了发展、变革的方向和程度。(3)生产关系对
27、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能够从生产的各个方面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性质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社会生产的变化和发展,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这是因为,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生产经验,提高劳动技能,发展科学知识,革新生产工具,扩展劳动对象,从而推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人们的生产关系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和
28、向前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可能会在一定时期落后于或超越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它不能长期地落后于或超越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一定会冲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使它发生变化,从而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和发生作用,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决定着一定社会形态中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发展变化,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掌握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互关系的原理,自觉遵循和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
29、质的规律,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看。1)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客观要求。生产力是决定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和继续发展的物质力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社会主义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就必须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因此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仅要变革不适合
30、生产力性质的生产关系,而且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发展趋势,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生产力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发挥作用,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一方面通过学习和教育的途径培养出大量的专门人才和熟练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程度和生产技术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发明创造改变了生产力中物的因素,革新生产工具,创造先进的生产设备,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提供新的材料和能源,从而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2)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调整和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改革的进程。生产关系落后于或超越生产力的发
31、展,都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就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内部调整和完善,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前的很长一个时期,由于受“左”的错误思想影响,不顾我国生产力的状况在生产关系上不断进行“穷过渡”,严重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和生产力的发展。实践证明,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同样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和环节,创造出与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促进社会主义
32、生产关系的不断完善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3)为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提供了重要客观依据。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制定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至关重要。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摆脱随意性,建立在对客观经济规律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使方针、政策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要有效地协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制定的方针、政策首先必须正确反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客观要求。在我国体制改革过程中,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放宽对私有经济发展的政策限制,调整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关系等方针、政策,都是正确认识和利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结果,或者说是这一
33、规律的要求。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这是因为,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并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发生作用。所谓一定的经济条件就是指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因为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活动的产物。人们必须接受以往活动遗留下来的现成生产力,以便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人们既然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自然也就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因而不能自由地选择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条件。而只要存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就必然在此基础上产生一定
34、的经济规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人们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创造或消灭经济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改变经济规律。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可以用自己自觉的行动去加速或延缓经济的发展过程,但经济发展过程最终是受经济规律支配的。不论人们是否承认某种经济规律,只要存在它赖以产生和发挥作用的经济条件,经济规律就必然存在并发挥作用。不仅如此,人们从事各项经济活动归根到底是受一定经济规律支配,而不是可以按自己的意志随意行事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客观经济规律是作为一种客观的强制力量制约着人们的行动,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3)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人们在经济实践中必须遵循客观经济
35、规律,否则就要受到客观经济规律的惩罚。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哪个时期遵循经济规律,哪个时期的经济建设事业就兴旺发达,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就比较快;哪个时期违背经济规律,经济建设就停滞不前,甚至遭受严重挫折,人民生活就难以得到应有的改善。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规律依然作为一种客观的强制力量支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不顾经济规律的作用,按主观意志或长官意志随意行事,必然在经济活动中碰壁,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造成严重后果。(4)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等于说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完全无能为力,无所作为,只能拜倒在它的面前,做经济规律的奴隶。人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和利
36、用客观经济规律,为自己谋福利。认识经济规律,就是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认识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特点。对经济规律的认识越正确,人们的行动就越自由,就越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安排经济活动,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经济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和个人、社会利益的实现。(5)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认识、发现、利用客观经济规律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应当看到要真正认识经济规律并正确利用它来为社会谋福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国经济实践中出现过多次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事情,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到严重损失和挫折。我们必须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主义经济
37、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学会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以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此,必须做到: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生作用的,脱离客观经济条件,发现、认识、利用经济规律的问题就无从谈起。因此,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原则、书本出发,认识、利用经济规律。从实际出发,对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作深入调查研究,对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进行实事求是的总结和概括,就能逐步发现、认识客观经济规律,学会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2)经济政策的制定要以客观经济规律为依据,经济政策、经济计划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不取决于政策、计划本身,而是取决于政策、计划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客观经济规律
38、的要求。经济政策、经济计划都是主观的,要在经济实践中接受检验。经济规律是同人们的经济实践相联系的,没有经济实践也就无所谓经济规律。因此,按经济规律办事,不仅要求在尊重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经济政策、计划,而且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其正确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在实践中发现、认识、利用经济规律,把经济政策的制定建立在对客观经济规律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学习国外的一些反映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要求的做法,但要反对照抄照搬。经济规律有共有经济规律和特有经济规律之分,按经济规律办事,既要按特有经济规律办事,也要按共有或一般经济规律办事,特有经济规律和一般经济规律都不能违背,否则都会
39、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损失和危害。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要学习国外那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如先进的管理方式、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等,这些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但由于客观经济条件不同,各国特有的经济规律不同,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的做法。4)加强经济科学的建设,用当代科学知识武装人们的头脑,帮助人们自觉地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3如何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1)生产力是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就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这一历史
40、进程中,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社会在不断地走向进步和繁荣。(2)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在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引起生产力中人和物两方面要素的变革,表现为人的素质、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展,从而最终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个国家或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快慢,往往与其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状况和速度密切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及其被广泛应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也是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标志。(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
41、系要适应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先进生产力能够产生、发展并最终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先进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要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而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则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无论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变更还是经济组织形式和经济体制的调整(这些都意味着生产关系的调整),都是顺应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反过来又推动了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例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社会经济的组织形式从自然经济走向商业经济和市场经济,我国已
42、在不断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等等,实际上都是在推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都促进了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4)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不断推向前进,我们党要能够不断巩固和加强自身的执政地位,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就必须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自身规律,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代表。为此,就必须真正贯彻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把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以科技进步、人的素质的提高为基础的轨道上来;就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为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必不可少的生产关系条件;就必
43、须进一步坚持和贯彻生产力标准,把是否有利于推动和促进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改革和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性标准和原则。政治经济学常考练习题及答案(资本主义部分) 2二、商品和货币(一)名词解释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使用价值:是物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在任何历史条件下,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一定量的价值存在于一定量的使用价值之中。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人类劳
44、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价值实体:指商品中凝结的人类抽象劳动。交换价值:它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它表现为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背后的本质内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正常的社会生产条件下,按照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具体劳动: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是生产的目的、操作方法、劳动对象、劳动手段互不相同的、创造各种使用价值的劳动。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指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
45、创造商品的价值,它体现着人们在生产中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一般等价物:指从商品界中分离出来的充当其他一切商品的统一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一般等价物的出现,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一般等价物曾由一些特殊的商品承担。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贵金属金和银最后成了适合执行一般等价物职能的货币。货币是从商品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通货膨胀:指流通中的货币量(纸币)超过了商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通货紧缩
46、:指流通中的货币量(纸币)少于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下跌,纸币增值的现象。通货紧缩往往表现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宏观经济形势下。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这一职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业信用的发展而产生的。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特点是,卖者先向买者提供商品,买者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向卖者支付所购商品的货款。货币这一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商品经济中危机产生的可能性。(二)填空题1使用价值 和 价值 是商品的二因素。2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是指 具体劳动 和 抽象劳动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4商品的价值量
47、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量成 正比 ,与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 反比。5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私人劳动 和 社会劳动 的矛盾。6货币是的商品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7货币的最基本职能是 价值尺度 和 流通手段。8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9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 10 价格 围绕上下波动,价值 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三)判断题(下列命题是否正确,为什么?)1任何物质产品的生产都是商品生产。答:此观点不正确。(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生产是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采取商品生产的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2)商品生产的产生和存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出现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与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时,商品生产才会产生。(3)社会分工是构成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是商品生产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性条件。在人类历史上,商品生产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伴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商品生产自产生以来,经历了简单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三个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商品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4)商品生产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