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92 ,大小:848.88KB ,
资源ID:308985      下载积分:39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30898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雁**】。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雁**】,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34社会学理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为本站上传会员【雁**】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34社会学理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

1、目录2013年河海大学83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2012年河海大学83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2010年河海大学61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2009年河海大学61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2008年河海大学61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2008年河海大学61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07年河海大学61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2007年河海大学61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06年河海大学31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2006年河海大学31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05年河海大学31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2005年河海大学31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04年河海大学31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200

2、4年河海大学31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13年河海大学83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2012年河海大学83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2010年河海大学61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2009年河海大学61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2008年河海大学61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河海大学200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社会学理论一、名词解释1初级社会群体2社会分层3依附理论4文化堕距(奥格本)5有机团结6理想类型7镜中我(库利)8芝加哥学派二、简答题1简述社会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2什么是单位制?中国单位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简述滕尼斯度对社区与社会的看法。4试比较韦伯与帕森斯

3、对社会行动的不同看法。5简述布劳“社会交换”概念的基本特征及其同“经济交换”的差异。三、论述题1什么是家庭变迁?试述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家庭变迁及其原因2作为“后发展”国家的中国,其现代化过程有何特点3试述当前中国社会分化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4据报道,东莞市最近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包括乡镇)禁止养猪。请分析这一政策对散养户(普通农户)、养猪场、猪肉消费者等群体以及社区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2008年河海大学61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河海大学200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社会学理论一、名词解释1初级社会群体答: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

4、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也属于初级群体。2社会分层答: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社会分层体现着社会不平等。分层现象是我们分析社会结构及其变迁时必然要涉及的一个重要方面。3依附理论答:依附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以拉美学者为主的学术潮流,它基本上是关于不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利的国际关系的障碍,及其发展道路的一些看法。依附理论

5、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普雷维什、弗兰克、卡多索、阿明等人。普雷维什、弗兰克等人认为,西方国家的“发达”与第三世界国家的“不发达”并不是一个普遍发展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而是同一发展过程中两个相互关联的结果。西方国家的“发达”正是以第三世界国家的“不发达”为代价、为前提或为基础的。造成不发达国家之“不发达”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以及由这种依附所导致的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掠夺。4文化堕距(奥格本)答:“文化堕距”理论,也称文化滞后,是指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

6、、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该理论认为,一般说来,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两者不同步,于是就产生差距。就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它的各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也不一致,一般说来总是制度首先变迁,或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变迁。5有机团结答: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分工导致了职业的专门化,每个人都因职业的不同而发挥着不同于他人的独特能力,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必须依赖他人,这就造成人们彼此的相互依赖感、团结感和自己与社会的联系感。6理想类型答:理想类型是指韦伯提出的一种概念

7、体系,韦伯认为,社会要想欲成为真正的科学,就必须像自然科学那样建构一套精确而严谨的概念体系来增强客观性,减少主观随意性。研究者借助这种概念体系作为衡量现实的标准,审视现实与概念之间的差距,并对这种差距作出因果解释。7镜中我(库利)答:镜中我是库利提出的理论,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库利非常形象地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

8、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8芝加哥学派答:芝加哥学派是指主要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培养出来的学者组成的、注重经验研究、倡导并从事社区研究而形成的一个学术派别。该学派繁荣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代表人物是帕克等。二、简答题1简述社会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答:(1)社会化的必要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就没有社会,没有那些具备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社会就不可能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

9、要功能,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而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通过社会化来实现的,离开社会化,就谈不上社会团结和社会进步。(2)社会化的可能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在生物界中,只有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会化的训练而具备社会属性并参与人类社会生活,人以外的其他动物则没有这种能力。a人类所具有的语言能力是人类个体接受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语言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表象、概念和思想的外部表现,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感情所使用的工具和符号。b人类的思维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也是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会化、适应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

10、生物基础条件。c人所特有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d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受到生理发育上的限制,有一段较长的依赖生活期。社会化的社会主体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个人、群体和机构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a几乎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b对于进入学校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化方面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作用逐渐超过了家庭和家长的教育作用,而成为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c同龄群体指由

11、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同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d当一个人结束自己的学校生活后,就要走入社会,在工作单位里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个过程并不意味着个人社会化的结束,而是社会化在工作单位这一新的社会环境中又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e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新闻报道、舆论宣传、知识教育、生活娱乐等方式,为广大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奋斗目标、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等,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社会环境条件。2什么是单位制?中国单位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1)单位制是中国特有的组织制度。“单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类型的组织。其原型是革命战争时

12、期建立的各种政治、军事和文化机构。建国以后,国家通过政权力量将城市社会中既存的各种组织改造成单位,包括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单位是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基本组织细胞,处于社会生活的核心地位,成为国家与个人之间最重要的桥梁。单位以外的社会空间非常狭小,社会资源非常稀少。(2)单位制的基本特点是:隶属性。任何单位都有一个上级主管单位,必须执行上级指示。单位领导的任免、职务升降也取决于上级。行政性。单位拥有国家政权赋予的行政权力和行政级别,并有权支配相应的社会资源。多功能性。各类单位除了自身的专业功能外,还承担着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低流动性。社会成员一旦进入单位,便很难自由流动。由于单位在社会

13、资源分配上的垄断性和重要性,有的学者认为,改革前城市社会阶层分化是以单位为边界的集团性分化。3简述滕尼斯度对社区与社会的看法。答: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是最早主张城市生活具有自身特点和研究价值的社会学家。在1887年发表的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一书中,他把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分为两种不同类型,即以乡村为特征的礼俗社会和以城市为特征的法理社会,并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做了对比分析。(1)礼俗社会具有强烈的内聚性,人们彼此关心,团结一致,亲密无间。这种关系为共同的语言和传统所维系,其基础是共同的利益、目标、价值和规范,亲属关系、邻里关系和朋友关系是它的基本形式,它们支配了礼俗社会的一切。(2)而在法理社会中,情况

14、就大不一样了。亲属关系、邻里关系和朋友关系日渐衰微,人们很少有共同的价值和规范,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私利。因此城市生活的特点就是惟我独尊,分崩离析,肆无忌惮的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甚至互相敌对。在这种环境中所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其性质与礼俗社会明显不同。4试比较韦伯与帕森斯对社会行动的不同看法。答:(1)韦伯对社会行动的看法 社会行动的本质社会行动本质上是以他人的举止为取向的个人的行动。社会行动具有针对他人的主观意义,只有具有主观意义的社会行动才是可理解的,才属于社会学的研究范围。社会行动的类型根据是否合理以及合理性的程度,韦伯把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类型:a目的合理性行动(也称工具合理性或目的一工具

15、合理性),即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b价值合理性行动,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举止的一一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一一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的行动;c情感行动,即由现时的情绪或情感状况决定的行动;d传统行动,是由约定俗成的习惯决定的行动。上述四种行动是韦伯构造的理想类型,这些行动中,工具合理性行动具有最高程度的合理性。社会行动的合理化在研究经济行动时,韦伯又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把经济行动分为形式合理性行动和实质合理性行动。a在一个经济系统中

16、,如果所有的行动都可以用量来表示,即能被计算并尽可能以货币单位这一形式来表示,那么这些行动在形式上是合理的,即属于形式合理的经济行动。b实质合理性是指通过一种以经济为取向的社会行动方式,根据某些价值的基本要求,向现存的人的群体供应产品。实质合理性并不满足于目的合乎理性的计算,而是用价值合乎理性或者在实质上目的合乎理性的观点来衡量经济行为的结果。(2)帕森斯对社会行动的看法 社会行动的概念构架帕森斯提出了一种关于社会行动的概念构架,称为“手段一目的”框架。用来说明这一框架的基本概念,帕森斯称为“单元行动”。每一个单元行动包括下列要素:a行动者:是指作为行动主体的个人。b目的:行动者所要达到的未来

17、目标。c情景:是目标实现的环境因素,它又分为两个方面,行动的条件和手段。其中前者是行动者不能控制、难以改变的,而后者是可控制的。d规范限定:帕森斯认为这是一个复杂方面,但对行动过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思想、观念、行为取向等,这些都制约着目标的确定和实现目标中手段的选择。简言之,与社会行动相关的主要要素包括:行动者、目的、手段、条件和规范。该行动理论的几个推论a行动是一个时间过程,时间范畴是最基本的。b行动存在着错误的可能性,因为行动者对目标的确定、手段的选择是随机的。c在特殊意义上,行动是主观的,即这里所说的主观,是对行动者而言的。d行动的情景尽管涉及自然环境、生物有机体等方面,但其具体内

18、容不是行动理论所要研究的。5简述布劳“社会交换”概念的基本特征及其同“经济交换”的差异。答:(1)社会交换概念的基本特征 社会交换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人类行为成为交换行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a该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他人互动才能达到;b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社会交换是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由此可见,在布劳看来,社会交换关系仅仅指行动者与那些他们期待能给自己的行动以适当回报的他人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只有当交往中的受惠一方承担了回报的义务并实际履行了这一义务时,交换关系才能维持存在。而那些不期待他人回报的交往则不属于交换关系。(2)社

19、会交换同经济交换的差异 经济交换是根据明文规定的契约合同进行的,而社会交换不作任何具体的规定和明文的承诺;经济交换不会引起个人的责任、感激和信任,而社会交换则会;从经济交换中得到的利益是可以准确计算和预测的,而从社会交换中得到的利益则没有明确的价格,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报酬的价值具有模糊性。三、论述题1什么是家庭变迁?试述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家庭变迁及其原因。答:(1)家庭变迁的含义 家庭变迁首先是家庭制度的变迁。这种变迁具有某种意义的质变的性质,是与社会的生产方式的变化相联系的。这种家庭制度的变迁会具体体现在家庭功能与家庭关系的变迁方面(核心功能的替代,主从型的家庭关系被平权型的家庭关系所代

20、替),但是家庭变迁还有非质变的一面。如果从微观上看,这样的家庭变迁是与家庭的生命周期相联系的,并呈现出一种周期性的变化。所谓家庭生命周期是指单个家庭所存在的从诞生、发展直至死亡的整个运动过程。它随家庭组织者的年龄增长和需要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并受家庭组织者的寿命制约。(2)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家庭变迁及其原因 变迁的表现中国农村家庭在经济上的变化可以用“非农化”来刻画。“非农化”的主要含义是农业不再成为农民家庭的主业。它包括在农民家庭的收入构成中,来自农业的收入已经不构成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农民的生活中,农业生产已经成为一种兼业,或者已经被农民看成是一种兼业;以往作为农民命根子的土地正因为

21、各种原因日益减少,最终的结果是农民没有了土地,甚至农民完全与农业无缘,彻底转向其他行业,成为一个非农业劳动者;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日益趋同于城市居民。总之,中国广大农村虽然由于区域分化而在家庭变迁方面程度不同,但总的趋势则都是在家庭制度的诸方面向现代城市家庭靠近。变迁的原因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大大加速。由于城乡一体化进程也在加速,所以以往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正在不断被打破。一般说来,农村的现代化是通过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的转移来实现的。它可以在当地被乡镇企业所吸纳,也可以通过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转移,并找到新的职业从而给当地经济带来新的活力而间接实现。2作

22、为“后发展”国家的中国,其现代化过程有何特点。答:作为“后发展”国家的中国,现代化过程由以下特点:(1)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 发展中国家一般是在同发达国家的强烈对比中,特别是在与发达国家的种种不平等关系以及屈辱的殖民地历史经历中,感到了自己的落后与贫穷,因而激发了社会现代化的决心和目标,试图使自己的国家也强大和发达起来。这种有目的的社会现代化过程,一般表现为借鉴甚至模仿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和发展道路。借鉴是必然的,但单纯的模仿则不会促进本国的现代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存在着借鉴和模仿的可能,因而它们都试图跨越发达国家所经历的某些阶段,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23、“赶超”因而成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的一个突出特征。为了实现“赶超”的目标,发展中国家一般采用某种程度上的“计划化”,以促进社会现代化过程。(2)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与“早发”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有一个重要区别,“早发”国家即19世纪形成高潮的西欧和北美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是这些国家长期历史发展累积的结果,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一般是由外部环境引发和带动的,或是收到外来的打击与刺激,或是由外来的殖民主义者引发的。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其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从外部输入了种种现代化因素,包括经济模式、社会价值观念、发展战略、科学技术等。异质文化和外来模式的引入和接受,会

24、带来许多特殊的效应。外来因素,包括现代化因素的输入,必然不可避免地要同本国社会原有的传统因素和社会结构发生对抗,引发多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民族矛盾和冲突。这种基于外部因素引发的现代化过程,会造成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发展,使原有社会结构关系解体或重组。因此,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比起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常常表现得更加不稳定,有的国家甚至出现“中断”的情况。造成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来自传统的社会力量,它们顽固地抵制和反抗现代化过程;另一方面来自急于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社会力量,超出了整个社会所能接受的程度。来自发达国家的“示范效应”,会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损害发展中国家的正常稳定发展。发达国家在物质生活

25、、制度结构、价值观念和消费方面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一方面使这些国家人民产生过高的企望,形成超越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的急迫心理;另一方面,迫使国家和政府被迫采取急功近利的策略。由此,激化各种社会矛盾,导致社会动荡,直至造成政治危机,使得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受挫。(3)“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所谓“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面,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这种“二元社会”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发展水平上的差别。这种“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与“早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不同的现代化起点和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发展中国家,“二元”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经济方面,

26、而且也渗透到社会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对于一个正在进行重大社会转变的发展中国家来讲,“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关键在于如何从本国的实际状况和发展战略出发,积极而慎重地协调“二元”社会结构的关系,使其与整个国家统一的社会现代化过程协调起来。“二元”社会结构只有在一个社会走上稳定的现代化道路之后,才能逐渐消除。(4)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起始时期,国家(政府)就发挥了重要和广泛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政府是国家政治、经济独立的捍卫者、维护者。由于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对自己不利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环境,政府往往通过控制

27、外资、扶植本国工业等措施,保护本国的经济独立和国家主权,谋求符合本国利益的发展。推动并且控制社会现代化过程。由于是在一个前现代的社会中开始现代化进程,发展中国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现代化推动者和领导者,才能控制住由于整个国家迅速变化所带来的种种紧张局面,协调种种不协调的社会冲突,推进现代化的进程,并使之不被任何力量中断。国家(政府)往往成为“后发”国家现代化的组织者和计划制定者。在这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赶超型”现代化进程中,一般只能由政府发挥中心的指导作用。由政府在符合本国人民最大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基础上,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发展计划与规划,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资源,有重点、有步骤地去实现。直接参与

28、经济活动。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素质较差,为了尽快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往往由政府直接参与某些经济活动。a一是由政府投资建立发展经济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港口等。因为这些设施所需要的庞大资金是私人企业无力承担的。b二是建立一定的公营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的资金密集型企业,以带动其他企业和部门的发展。c三是国家直接控制重要的经济杠杆,如银行、信贷部门,以直接引导整个国家经济活动的方向。3试述当前中国社会分化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答:(1)当前中国社会分化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精英的构成问题,即谁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这一问题的具体表述是:在逐渐生成的新的分层结构中,资源优

29、势集团(或称社会精英)的产生是通过市场机制的筛选而遵循“循环模式”,还是在渐进式转轨的延续性和“路径依赖”作用下遵循“再生产模式”?“循环模式”预设了“再分配体制一市场体制”的二分类型,认为市场会带来分层模式的根本性变化,将打破原有的分层壁垒,造成社会精英的“重组”,市场在改变机会结构上具有平等化效应。而“再生产模式”则强调市场机制内嵌于文化制度背景之中,既存的政治权力、社会利益和文化传统将极大制约着分层模式的变化,市场的平等化效应是相对的,只存在于市场转轨的初期。不能脱离制度背景抽象讨论市场转轨对社会不平等的影响。中间阶层的走向问题,即中间阶层能否成为我国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主体?我国正处于“政

30、治一身份型”向“经济一职业型”分层结构转变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通常是“阵痛期”,即社会分配两极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的“高风险”时期,走出这一困境的途径就是创造条件,尽快形成以中间阶层为主体的“菱形”分层结构。对于中间阶层能否成为社会主体问题,乐观的观点认为,中间阶层的形成与扩展是我国社会分层发展的未来趋势,工业化、现代化带动的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改变、市场化对职业技能的要求和顺应这一要求的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与此相关的收入差距的缩小,都为我国中间阶层的形成壮大提供了客观条件。弱势群体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日益显现出来,引起极大关注。弱势群体通常具备下述特征:物质生活处于

31、贫困或相对贫困状态;由于制度安排或个人原因,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政治上不能有效表达自身利益、捍卫自身权益。我国弱势群体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弱势群体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制度性歧视(如农民及农民工)、整体性淘汰(如城市失业工人)这样一些集体排斥的方式,即落入弱势地位并非个人原因,主要是社会原因。弱势群体普遍存在相对剥夺感和社会不满情绪。居住在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具有同质性、集中性的特点,其中不乏具有组织能力的精英人物,其利益诉求常常采取非常规的,甚至是反社会的形式,对社会的稳定构成一定威胁。妥善处理弱势群体问题,对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极大。基层范畴与阶级概念的关系问题。从阶层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在不同

32、社会群体中的分配方式或配置方式的差异”来看,在当前,阶层范畴可以看作是一种适度淡化了的阶级概念。在现阶段我国所处的内外环境中,用阶层范畴来看适度淡化阶级概念不仅是必要的、及时的,而且是符合我国社会差异的实际的,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对待两种社会应采取不同态度的要求的。具体说来,理由如下:a由于“文化大革命”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对阶级概念的极度扭曲,使阶级成为一个火药味很浓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适度淡化阶级概念,而是不恰当地强化它,那就会引起新的社会动荡,不利于我们的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就会引发我国急需的国内外资金到不了位;已在我国的会转移到其他地方;想来投资的也会改变投资方向,投到其他地方

33、。b由于在我国实际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不能或很难用阶级概念来概括的社会群体,寻求更加合适的、更有概括力、并又能包容阶级概念内容的范畴已不可避免。只有用以职业为主要原则的、包括生产资料在内的、内容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所构成的多元标准来加以划分,才比较说得通。而这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所说的阶层或分层的范畴。c总的说,不应该再强调阶级和阶级斗争,而应该逐步加以淡化,这样才能逐步减缓社会的张力,增加社会的整合力。在中国社会适度淡化阶级概念的责任,便历史地落在了阶层范畴的身上。(2)当前我国社会分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现代化转型对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新中国建立以后,便开始了政府主导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

34、改革开放以来,这一进程得到全面推进,中国日益加速地融人世界性现代化潮流。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主要体现着技术和经济的合理化趋势,即基于计算的对经济效率的合理追求。它对社会阶层化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a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劳动分工体系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推动着原有职业结构的不断改变: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产品生产者向服务行业转移,增加了一批劳动强度较低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职业,非体力劳动者的比例不断上升。b新兴职业要求自获性成就,因而更加依赖于教育和训练。类似的职业将获得大体相同的报酬。教育、职业声望及收入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社会经济综合地位构成社会分层的基本指标。c职业结构的改变,催生出一

35、个庞大的中间阶层,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逐渐缩小,从而缓解了社会冲突,促进了社会稳定。d职业体系日趋开放,社会自由流动空间扩大,从而能够依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考察现代化进程对社会分层结构及其变化的影响,除了要关注上述一般趋势外,也不能忽略下述重要的特殊因素:a任何社会的现代化过程均发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不同的文化传统完全可能影响经济合理化的具体途径,形塑各具特色的社会分层模式。b每个社会在步入现代化进程时具有不同的社会起点,具有不同的政治架构、意识形态、组织制度和社会利益结构,这些差别有可能导致不同社会分层结构的最终差异。c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制度和体制与资本主义社会有

36、很大区别,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具有更强的干预功能。d外部国际环境的差异。我国的现代化属于“迟发一外生型”现代化,与发达国家的“早发一内生型”现代化有着不同的外部环境,当前集中体现为受到“全球化”趋势的影响。综上所述,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的社会分层化过程在总体上可能会接近某种共同模式,出现一些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特征,但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具有自己的特色。经济体制转轨对我国分层结构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几乎所有社会主义社会都发生了由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这一变化构成研究我国当前社会分层的重要背景。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转轨的实质是变革原有的权力结构以及社会资源的占有、分配关系,因而是一

37、场影响深远的社会利益结构的重大调整。考察我国在市场化转轨中社会分层的变化,必须充分关注下述特点:a我国的经济转轨是由国家主导的、渐进的、和平的改良过程。国家逐步引入市场机制,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从而形成一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体制”。“混合体制”意味着社会不同部分的转轨是不同步的、非均衡的。b自上而下的市场化转轨意味着市场并不是由经济关系的发展而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政治权力的干预下创造出来的。在这种市场化转轨中,权力阶层可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又是具有自身特殊利益取向的行动者。“经济市场化”很可能伴生出“政治市场化”,即财富和权力有可能相互交易。c“混合体制”不是纯粹的

38、市场经济体制,原有的“再分配”体制中的主要成分如所有制形式、产权关系、户籍制等在很大程度上被保留下来,仍然是影响社会分层的制度性要素。d市场化导致“体制外”经济成分逐渐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扩展,出现了“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在社会分层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总之,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转轨的过程之中,这一过程尚未完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因而社会分层结构也处于急剧变化之中,两种体制的并存是解释我国社会分层模式变革的基础。4据报道,东莞市最近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包括乡镇)禁止养猪。请分析这一政策对散养户(普通农户)、养猪场、猪肉消费者等群体

39、以及社区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答题要点:从社会政策的相关理论入手,分析社会政策对不同社会主体的影响。散养户:损失收入,被迫改行养猪场:倒闭或搬迁猪肉消费者:猪肉成本提高,价格上涨社区环境:改善2007年河海大学61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河海大学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社会学理论一、名词解释1自致角色2利益群体3户籍制度4亚文化5社会网络资源6依附理论7马演初8自杀论二、简答题1同龄群体对个人社会化有什么影响。2集体行为有什么特征。3家庭背景对个体社会流动有什么影响。4村落有什么特点。5什么是理想类型?试举例说明。三、论述题1试对中国目前的环境问题(仅选择你熟悉的环境问题如

40、沙尘暴、水污染或其他的环境问题)进行社会学分析2对失地农民进行社会保障有什么现实意义?有什么局限性3与霍曼斯相比,布劳是如何看待社会交换的?这一视角在以科尔曼为代表的理性行动理论中是如何得到继承与发展的2007年河海大学61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河海大学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社会学理论一、名词解释1自致角色答: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自工业化社会以来,许多原来属于先赋的角色变成了自致角色。社会上的一些重要角色,如职务、职称、学衔等都是靠人们的后天努力而获得的,这显示了社会的进步

41、。2利益群体答:利益群体是指家长制的管理方式在选择安排人员时也是以初级关系为标准,即由私人关系远近和私人交情亲疏而定。以领导者为中心形成权力圈,那些接近权力中心者往往有较大权力,他们共同构成利益群体。3户籍制度答:户籍制度是指20世纪50年代末中央政府在全国实行的户籍登记制度,后来它逐渐演变为限制农村居民流入城市的制度,这就为农村居民自由地流入城市设置了壁垒,使城乡差别制度化。4亚文化答: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1)民族亚文化。它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2)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

42、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3)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5社会网络资源答:社会网络资源是“财富、地位、权力以及与个人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那些人的社会关系”,社会资源嵌入于社会网络中,可以通过关系网络摄取,从社会网络中动员了的社会资源就是社会资本。6依附理论答:依附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以拉美学者为主的学术潮流,它基本上是关于不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利的国际关系的障碍,及其发展道路的一些看法。依附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普雷维什、弗兰克、卡多索、阿明等人。普雷维什、弗兰克等人认为,西方国家的“发达”与第三世界国家的“不发达”并不是一个普遍发展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而是同一

43、发展过程中两个相互关联的结果。西方国家的“发达”正是以第三世界国家的“不发达”为代价、为前提或为基础的。造成不发达国家之“不发达”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以及由这种依附所导致的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掠夺。7马寅初答:马寅初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他在1957年发表新人口论,阐述人口增长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要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道理,却遭到不公正的批判。在“人多热情高,干劲大”口号的鼓舞下,我国人口严重失控。直至1972年,国家才确定和逐步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可以说,如果政府较早听取学者和专家的意见,较早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的人口问题不会如此

44、严重。8自杀论答:自杀论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的代表作。迪尔凯姆关于自杀现象的实证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他的自杀论一书中。自杀论是社会学实证研究的典范,他对自杀的分析揭示了自杀现象的社会原因和本质,推动了对越轨行为的社会学研究。二、简答题1同龄群体对个人社会化有什么影响。答:同龄群体对个人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它的群体规范和价值往往被个人作为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参照系,而成为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在同龄群体中,儿童感受到一些不同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新的东西。(1)在同龄群体中的大多数活动不是由某种权威事先为他安排好的,他可以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在平等的基础上和他人进行交往,建立或中断某种

45、人际关系。这种活动可以使儿童大大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学会灵活地扮演多种社会角色,增加人际交往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2)个体在同龄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在年轻人组成的同龄群体中,往往有着独特的亚文化,包括共同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兴趣爱好、服饰发型、隐语、符号等。2集体行为有什么特征。答:(1)集合行为一般具有下列三个特征:人数众多。它是同一时间内采取相同行动的许多人共同做出的。无组织性。它通常是自发的、非理性的,它变化无常,很少处于均衡状态。行为者相互依赖。集合行为中,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动,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2)从与组织行为的对比中来理解集合行为的特点。在行为产生的原因上

46、,组织行为主要是解决那些程序化了的经常事件,而集合行为往往是处理某个社会突发事件;在行为方式上,组织行为一般遵循正常的社会规范和角色关系,而集合行为往往采取非常规的方式;在互动特点上,组织行为一般是经过组织层次产生的制度化行为,而集合行为是通过个人情感相互刺激产生的;从持续时间看,组织行为是长期的重复行为,组织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达到长远目标,获得长期利益,而集合行为持续时间短,主要是为了应付突发事件。3家庭 背景对个体社会流动有什么影响。答:家庭背景对于人的社会流动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1)在传统社会,家庭的经济状况、父辈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会直接影响子代的地位获得,这是先赋因素在发挥作用。就是在

47、现代社会里,家庭也是影响子代社会流动的重要作用,这也是帕雷托批判资本主义不够开放的重要原因。(2)在家庭(父辈)背景对子代地位获得的研究方面,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所做的一项研究具有经典性。他们在1962年所做的一项关于父亲对儿子获得职业影响的研究成果揭示:父亲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直接或间接地对子代的职业获得有重要影响。(3)关于家庭背景对子代地位的影响,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给予了深入分析。所谓文化资本是指借助不同的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之所以称为资本是因为这种文化物品有再生产的性质。布迪厄认为,不同社会经济出身(即家庭出身)的学生在学业成就方面是有差异的,家庭出身不仅通过单纯的经

48、济收入来影响求学的孩子,文化资本的传承也是阶级再生产的非常重要的一环。那些从家庭中继承了丰厚文化资本的人,也容易增长自己的文化资本,而文化资本是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的。4村落有什么特点。答:村落的主要特点有:(1)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较少流动;(2)经济活动简单;(3)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受传统势力影响较大;(4)组织结构简单,职业分工远不如城市复杂;(5)家庭在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缘关系浓厚,人际关系密切。5什么是理想类型?试举例说明。答:理想类型是韦伯提出的一种概念体系。他认为,社会学要想成为真正的科学,就必须像自然科学那样建构一套精确而严谨的概念体系来增强客观性,减少主观随意性。研究者

49、借助这种概念体系作为衡量现实的标准,审视现实与概念之间的差距,并对这种差距作出因果解释,即理想类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理想类型。(1)理想类型是一个主观思维构建,它不是基于对所有事实进行经验上的概括,也不是作为社会的理想提出来的。(2)理想类型虽是一种主观思维的构建,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虚构,也不是一种概念游戏。例如,韦伯根据合理化程度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类型。即目标合理行动、价值合理行动、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就是一种理想类型的划分。三、论述题1试对中国目前的环境问题(仅选择你熟悉的环境问题如沙尘暴、水污染或其他的环境问题)进行社会学分析。答: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均衡,它认为社会系统是一个有

50、机整体,由对社会系统发挥功能的、相互联系韵各个子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子系统的变化会引发其他子系统的相应变化。结构功能主义非常强调共同价值观与信仰对于社会运行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尝试运用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分析我国目前的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问题。(1)环境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价值观的扭曲,因为正是人们对于环境的看法指导着其针对环境的行动,特别是在工业社会,环境与自然资源被定义为满足人们需要的工具,人类则是整个世界的主人。在此种价值观的驱使下,人类向自然开战,过度役使自然环境与资源,从而导致环境状况恶化。汽车的生产是人类战胜自然法则的一大表现,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我国汽车行业飞速发展,产销均跃居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