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第一部分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理论历年考研真题2013年北京印刷学院611新闻传播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北京印刷学院611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第二部分兄弟院校新闻传播理论历年考研真题2014年上海大学641新闻传播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0年上海大学653新闻传播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含部分答案)2009年上海大学653新闻传播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2008年上海大学653新闻传播理论考研真题2007年上海大学648新闻传播理论考研真题2009年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616新闻传播理论考研真题第一部分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理论历年考研真题2013年北京印刷学院611新闻传
2、播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北京印刷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卷)专业:传播学、新闻学、出版学、传媒经济与管理考试科目:新闻传播理论 试卷共1页(考生注意:答题时请标明考题号,并将答案按顺序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1议程设置功能2群体感染3第三人效果4民主参与理论二、简答(每小题10分,共计40分)1李普曼对传播学有哪些主要贡献?2新闻与宣传有何不同?3什么是传播流研究?其主要成果有什么?4格伯纳提出的培养理论有哪些主要内容?三、论述(每小题30分,共计90分)1请就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做出论述。2请就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做出论述。3请就互
3、联网与大众传播的新革命展开论述。真题及详解北京印刷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卷)专业:传播学、新闻学、出版学、传媒经济与管理考试科目:新闻传播理论 试卷共1页(考生注意:答题时请标明考题号,并将答案按顺序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1议程设置功能答:议程设置功能是由麦克姆斯和肖通过对美国总统大选进行调查,研究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的影响,于1972年提出的重要理论,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
4、及人们谈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其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该理论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2群体感染答:群体感染是指在集合行为中,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
5、来的过程。其传播的速度快,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在现场亢奋的氛围中,成员失去理性的自控能力,而对来自外部的刺激表现出一种本能的反应。经过这种群体感染过程,一种情绪、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3第三人效果答:“第三人效果”理论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W.P.戴维森于1983年提出。他认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以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
6、相关的“第三人”(the third person)的反应行为实现的。戴维森把这种现象或这种影响机制称为“第三人效果”。4民主参与理论答:民主参与理论又称受众参与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欧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它的主要观点有: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以及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
7、的媒介。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二、简答(每小题10分,共计40分)1李普曼对传播学有哪些主要贡献?答:李普曼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在自由与新闻、舆论学等著作中,李普曼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李普曼对传播学有以下主要贡献:(1)1922年出版的公众舆论一书,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该书对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做了卓有成效的梳理,如舆论从哪里来和怎么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
8、的结果?谁是公众,什么样的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是不是或者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关于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观点(“拟态环境”、“刻板成见”),人的行为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李普曼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拟态环境”;另一个就是“刻板成见”。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
9、,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3)议程设置的研究最早也起始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李普曼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
10、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该书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2新闻与宣传有何不同?答: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其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这是两者最基本的区别,由此引出其他一系列区别。新闻
11、与宣传的不同之处主要包括:(1)出发点不同宣传的出发点是出于宣传者自身的需要。他们把一定的观念传播出去,让受众了解、理解、接受,从而争取受众的信任和支持。而新闻的出发点是出于受众的需要。人们为了求得生存、求得发展,必须千方百计地追逐信息,甚至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获取信息。宣传追逐受众,受众追逐信息。(2)归宿点不同宣传者传播一定的观念,其最终目的,是要人们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宣传者在宣传之前,有自己的主观意图,通过宣传,力图影响人们的思想,让受众自觉自愿地按照宣传的意图去行动。换言之,宣传是为了“收买人心”。而新闻发布者(如果他们没有宣传意图的话)发布新闻,除了以新闻谋利外,对
12、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作出决策。(3)传播的方式不同一条新闻信息的传播从来是一次性的,第二次、第三次就都成了“明日黄花”,它们可以证实第一次传播的可靠性,但已不是信息。在一张报纸上,决不可能重复刊登内容一样的一条消息。但宣传却常常需要重复,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商品广告,为了加深人们的印象,利于人们了解和理解,往往用同一形式或不同形式向人们重复地宣传一种观念。(4)传播的要求不同新闻信息传播要求定量的准确,具体要求是:真实。不容许有任何夸大或缩减,当然更不容许凭空捏造。全面。构成一个信息的各种要素必须齐备,一个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必须周全。客观。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在
13、传播信息时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取舍信息,只能尽可能地按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叙述。公正。不管是多数人意见还是少数人意见,是赞成还是反对,是令人喜悦还是令人沮丧,都要如实传播。及时。时效是新闻的生命。准确。最准确的语言是数学语言,在信息沟通中,一切凡是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的都要用数学语言,而不是模糊的语言。而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观点要求正确、鲜明;材料要求真实、典型,能够恰到好处地说明观点的正确。在宣传上,凡是能够证实观点的所有材料,只要是真实的、典型的都可以用,不管是新近的还是历史的,是新鲜的还是人们所熟知的,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3什么是传播流研究?其主要成果有什么?答:(1)传播
14、流研究“传播流”是指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构成这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2)传播流研究的主要成果伊里县研究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美国伊里县进行的总统竞选调查,他们采用民意测验的方法,并将该方法转变为多方位的调查研究。在该研究中他们主要调查媒介在总统大选中的作用和效果,结果发现:媒体在1940年的大选中起的效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突出,并发现了在人际交流中对他人态度产生影响的“舆论领袖”。伊里县研究后写成调查报告人民的选择,并提出“两级传播理论”。该研究表明
15、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并不像“子弹论”所认为的那样强大,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时代。“政治既有倾向”假说政治既有倾向是指人们在接触媒介信息或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是拉扎斯菲尔德等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概念。他们在对1940年美国大选宣传的研究中发现,当人们就选举投票或其他政治问题做出决策之际,这种决策的结果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基本上取决于人们迄今所持的政治立场。后来的研究进一步证明,既有倾向的作用并不仅止于政治问题领域,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人们的态度和行动同样受到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既有倾向的制约。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
16、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两级传播关于“传播流”的一种理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意见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提出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介,即表现为“大众传媒意见领袖一般受众”的两级过程。罗杰斯对此做了修正,他把“传播流”区分为“信息流”和“影响流”,认为信息的传播可以是一级的,而影响的传播则必然是多级的。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a无变化。b小变化。c强化或“补强”效果。“补强”即大众传播对受众的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作用。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认为,由于“既有倾向”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的作用,大众传播最明显的效果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原有态度的强化
17、。“补强”论是有限效果论的核心观点之一。d结晶。指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e改变。指使受传者的立场和态度发生逆转性变化的效果。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认为这种效果是不常见的。个人影响个人影响是人民的选择的后续研究,其目的是为了验证人民的选择提出的各种假说在政治选举以外的其他领域是否适用。经过调查发现,既有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袖以及两级传播现象,在购物、流行、时事等领域也是广泛存在的。个人影响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中介因素”的概念。他们认为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a选择性接触机制;b媒介本身的特性;c讯息内容;d受众本身的性质。创新与扩散理论1
18、962年,罗杰斯通过深入调查农村中的新事物(新品种、新农药、新机械)的采用和普及过程,发表了创新与普及研究报告,该报告对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对“两级传播”理论做了重要的补充,研究了社会进程中创新成果是怎样为人知晓,并在社会系统中得以推广的。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为:a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观念传播和说服人们利用这些创新的最有效的途径,大众传播可以较为有效地提供新信息,而人际传播对改变人的态度与行为更有力。b认为“创新扩散”过程至少包括四个环节:知晓(了解)、劝服、决定(决策)、确认(证实)。c认为大众传播早期过程比以后更有影响,传播过程呈“S”形曲线,即在采用开始时速度很慢,
19、当其扩大至居民一半时速度加快,而当其接近最大饱和点时又慢下来。d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事物的传播和说服人们采用它们的最有效途径。创新与扩散理论提醒人们在创新扩散过程中,最初应尽量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及时、迅速、广泛的传播长处。而当人们对新事物普遍了解、充分把握以后,尽量调动人际渠道的积极性,借助人际网络传播劝服性信息,以产生预期效果。因此,要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结合。但是由于缺少反馈环节和与实际情况不相吻合等原因,该理论存在着一定局限性。“有限效果论”“有限效果论”是基于一系列实证研究成果而概括出的理论观点,它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效果是有限的、间接的和有选择性的,往往受到媒介自身、各种中介因素
20、以及受传者个人因素的多种制约。其缺陷有:a在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效果层面上,有限效果论只考察了后两个层面,而忽视了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b只考察了传播活动微观、短期的效果,而忽略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综合的信息活动所产生的长期的、宏观的潜移默化的效果。4格伯纳提出的培养理论有哪些主要内容?答:“培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是关于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的一种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涵化分析。美国传播学者G格伯纳等人,在对电视内容及其影响展开了长达十多年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一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
21、巨大作用。传播内容通常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培养”的过程。格伯纳等人认为,大众传播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上,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三、论述(每小题30分,共计90分)1请就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做出论述。答: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制度是多种多样的,但就国家发展的状况和条件来说也有不少相同的特点,例如
22、经济比较落后,发展经济是国家的首要目标;政局相对不稳定,有些国家甚至经常面临内战、政变或外来势力颠覆的威胁;从大众传播的状况而言,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都很高。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理论从总体上反映了这种现实状况。根据英国学者D麦奎尔的归纳和概括,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大致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1)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同一轨道,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2)媒介的自由伴随着相应的责任,这种自由必须在经济优先的原则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下接受一定限制。(3)在传播内容上,要优先传播本国文化,优先使用本民族语言。(4)在新闻与信息的
23、交流合作领域,应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5)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利害关系上,国家有权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乃至实行直接管制。2请就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做出论述。答:框架是人们处理信息的认知结构,运用什么样的框架处理信息,会影响到人们对信息的处理结果,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态度及行为反应,这种影响,被称为框架效果。实验表明,决策行为受到方案文本的表述框架性质的影响:如果决策方案的表述框架是正面的,人们倾向于肯定的方案;如果表述框架是负面的,人们更倾向于冒险的抉择。这一现象在认知心理学中也称为“框架效应”。新闻框架有4种功能:提供问题定义、阐释事件原
24、因、提供道德评价和示意解决方案。但对新闻框架研究产生了直接影响的是社会学家E戈夫曼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在这部著作中,戈夫曼明确为框架做出了这样一个定义:“框架是指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框架有双重含义:(1)框架(frame)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于我们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2)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framing)对新事物的认识。由此而言,戈夫曼的“框架”概念与皮亚杰的“基模”(schema)概念有着
25、高度类似性,两者都用了“认知结构”来界定自己的概念,都认为它们既是过去的经验或知识的积累,同时又是人们处理新信息、认识新事物的一种导引机制或者“建构”机制。20世纪80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了“媒介框架”(media frame)和“新闻框架”(news frame)两个学术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新闻框架:(3)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或准则),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如新闻价值规律)的制约。这些原则,规定着一家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基本态度和本质判断。(4
26、)在一定的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定性的关键词或具有特定意义的图像符号等)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例如,围绕美国进攻伊拉克的战争的报道中,如果一家媒体在报道中较多使用“反恐”、“反独裁”、“解放伊拉克人民”等词语,而另一家媒体则更多地使用“资源争夺”、“入侵”、“霸权主义”等词语,那么很容易看出,前者是用“正义”的框架来定性这场战争的意义,而后者则是用“非正义”的框架来解读这场战争。(5)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一般而言,新闻事件大都具有复杂的多种属性,由于时效性和新闻文本特性的要求,新闻记者不可能在一篇报道中事无巨细地罗列这些属性,而只能抓住事
27、件的若干主要属性,并把它纳入到一定的框架之中(即所谓“打包”)。新闻应简明扼要地向受众提示新闻事件的性质和意义。在这个意义上,JM坦卡德把新闻框架的建构定义为“采取集中的组织思路,通过选择、强调、排除和精心处理等方式对新闻内容提供背景,并提出中心议题的活动”。这里的“中心议题”,实际上也就是一条新闻的中心思想。(6)新闻框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也称为框架效果。受众阅读新闻也是一个基于个人框架对新闻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和批判性。因此,我们可以把围绕某新闻事件的受众个人反应或作为集合反应的舆论态度
28、,看做是媒介框架和受众框架相互作用的结果。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对于受众个人经验较为间接或较复杂的新闻事件,特别是在缺少对照性信源的情况下,媒体的主导性框架所造成的先入为主效果是显而易见的。3请就互联网与大众传播的新革命展开论述。答:(1)互联网起源于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的用于军事目的的“阿帕网”,现在它已经成了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全球信息系统。互联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信息传播平台,它既是个人信息处理的工具,也是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的手段,而大众传播也是它的一个基本功能。(2)互联网传播的特点传播速度的实时性网络传播的介质是数字的“比特”而非物质的“原子
29、”,其传输速率接近于实时。信息内容的海量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在单位时间和空间中所传播的信息,都是有限的,而互联网媒体贮存和发布的信息容量巨大,有人将其形象地比喻为“海量”。信息形态的多媒体性网络传播的信息形态包括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几乎所有的符号形式,并且能够实现这些符号形式在同一文本中的融合。信息检索的便利性互联网通过超文本链接的方式,将无限丰富的信息加以贮存和发布,用户可以很方便地输入关键词进行信息检索。传播过程的交互性网络的双向渠道性质,决定了传受双方的互动是网络传播的突出特点之一,这种互动是多方面的,不但表现为时间上的实时互动,而且表现为数量和空间上的大规模和
30、大面积互动。传播范围的全球性互联网连着全世界。(3)通过网络参与大众娱乐和获得新闻信息,依然是人们使用互联网的两种主要目的,而最重要的依然是对网络的大众传播功能的利用。(4)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给传统大众传媒带来了强大的挑战,也为它们未来变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生机,互联网传播的革命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几乎“全能”的自身,还在于它正在推动传统大众传播的转型。过去,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在各自领域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极致的境界,但它们在互联网上述六个特点面前,都有着不可克服的缺陷。与互联网传播融合,实现自身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了传统大众传媒亟待解决的课题。2012年北京印刷学院611新
31、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北京印刷学院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卷)专业:传播学、新闻学 考试科目:新闻传播学基础 试卷共1页(考生注意:答题时请标明考题号,并将答案按顺序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l舆论2传播流研究3内容分析法4知沟理论二、简答题(每小题l0分共计40分)1什么是倒金字塔结构?新闻写作为什么多采用这种结构?2新闻和广告有什么不同?3人类传播活动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4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有什么特点?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计90分)1请就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控制发表论述。2依据媒介依存症原理论述网络成瘾的表现及危害。3请
32、论述博客的属性及功能。真题及详解北京印刷学院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卷)专业:传播学、新闻学 考试科目:新闻传播学基础 试卷共1页(考生注意:答题时请标明考题号,并将答案按顺序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l舆论答: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具体表现在: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2传播流研究答:略。3内容分析法答:内容分析法是20世纪20年代开
33、始应用,是定量研究方法的一种,该方法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讯息内容。一般分两个层次,即说什么(传播内容)和怎么说(传播形式)。(1)具体步骤: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范围;制定分类表,确定分析单元,严格界定分类标准;将讯息内容按分类表的分类方式编码归类,计算各种类别所占比例、各种分析单元所占频数;验证假设,得出结论。(2)特点:可描述传播内容的倾向,说明信源特征以及读者对信息的意见,描述传播模式。但其分析对象必须能代表总体状况,防止研究者主观因素影响分类表的科学性。4知沟理论答:知沟理论是指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
34、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如下:传播技能上的差异获得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的知识,需要一定程度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知识储存越多,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越快。社交范围的差异社交范围越广,人际交流越活跃,获得知识的过程越能加速。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媒介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越高。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体,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二、简答题(每小题l0分共计40分)1什么是倒金字塔结构?新闻写
35、作为什么多采用这种结构?答:(1)倒金字塔式结构是一种消息的结构方式,是一种头重脚轻,虎头蛇尾式的结构。它把最重要的材料放在篇首,最不重要的材料放在篇末,从导语至结尾按重要性程度的递减顺序来组织安排新闻材料。主要特点:打破了记叙事件的常规,在材料的时间特征上,往往呈现以下公式首先是“总体性倒叙”,即将最后结果或后发生的却富有吸引力的材料置于篇首;其次是“局部性倒叙”(即“倒叙中的顺叙”),即在局部性倒叙中又用顺叙说明过去一段时间内,“开始如何,后来又如何”;最后是“总体性顺叙”,即“现在正在如何,进一步又如何”。按重要性程度来安排材料,决定段落层次的顺序。它的导语通常是直叙型的部分要素导语,包
36、含了最重要的事实,又往往具有相对独立性,可独立成章,变成“简明新闻”或“一句话新闻”。对事件过程的叙述往往较简略,每段文字都很简要。(2)采用倒金字塔结构的原因:便于受众迅速掌握全篇之精华,能够满足受众尽快获取最新消息的需求;便于记者迅速报道新闻,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最先发出去;便于编辑选稿、分稿、组版、删节,如在版面不够时,可从后往前删,无须重新调整段落。2新闻和广告有什么不同?答: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广告是通过公文、榜示向人们介绍或说明某种事物的宣传活动,狭义是指以一种盈利性的面向目标市场服务对象迅速传递供求信息及宣传商品劳务的经济活动。新闻与广告
37、的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两者所使用的媒介范围不一在我国,通常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客观报道是通过电视、报纸、广播这些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而广告的媒介却丰富得多,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得到不断扩大和延伸。对新媒介的创新使用也是国际广告界十分推崇的,许多国际广告大奖,如“戛纳广告奖”等都对广告人创新运用媒体的成就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奖励。(2)对信息传播的频率与时效要求不一新鲜,是新闻存在的价值之一。“前一段时间”或“近日”等词语是新闻的大忌,但对广告来说却没有这样的约束。在广告中“乐百氏纯净水经过层净化”是事实,但却不具有“新近发生”这一新闻要素。前不久,中国青春宝集团公司将年代初在电视上播
38、出的广告片重新播出,以期唤起老顾客对青春宝的回忆与感情。而这在新闻中至多只能作为新闻背景或资料加以运用。此外,作为新闻而言,同一条一模一样的新闻不能在媒体中重复作为新闻刊登或播出(不包括电视中整档节目的重播),除非仅作为报道中提供的一个背景资料。广告则没有这样的禁忌。相反,反复诉求还是广告的一条金科玉律,尤其是对稍纵即逝的视听媒体而言,重复诉求才能吸引消费者注意,进而加深消费者的印象。(3)传播的目标对象范围有所不同新闻是针对大众的一种传播行为,尽管在新闻接受过程中,接收者是尽量注意和接触那些与自己的兴趣、需要以及观点相一致的新闻,但就新闻而言则没有针对某一部分特定的受众。广告则是有其明确的目
39、标对象,即某一产品的使用者或购买者(包括对购买者能产生影响的人)。广告只有正确地面对诉求对象,准确地选择符合目标对象心理和需求的诉求内容,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4)付费与否是新闻与广告之间质的区别新闻是无偿的,新闻的无偿性也是保证新闻客观公正的基础。有偿新闻,指的是新闻报道或明或暗地向被报道者索取一定费用的新闻活动。有偿新闻向受众提供的信息服务是建立在破坏受众对新闻报道应该是客观、公正、真实、全面的预期基础上的,因此,有偿新闻是一种欺诈受众的行为。相反,广告则明确是一种有偿传播活动,是广告主以付费的方法,通过一定的媒介向一定的人传达一定的信息,以期达到一定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广告是对企业主委托
40、播报的信息进行传播,对所传播的信息根据其时间的长度或面积的大小进行不同标准的收费,广告的内容也是广告主与广告人主观意识的体现。因此,受众对新闻与广告的信任程度也大不相同。(5)两者对真实性要求的标准不一事实是新闻的源头,没有事实也就没有新闻,事实同样也是广告诉求的基础和依据,但两者对真实的要求程度却不同。新闻职业道德的最基本准则是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公正。而且为保证新闻的客观公正性,绝大多数国家的新闻职业道德要求记者在撰写报道时尽量避免感情色彩过浓;为保证新闻的准确完整性,记者的报道必须与他所知道的事实相一致,特别是直接引用的材料、事件发展过程的重要细节必须准确,甚至对发生冲突的双方或多
41、方在报道上给予均等的篇幅或时间。在新闻报道中,主观是大忌,比如对一个犯罪嫌疑人而言,新闻可以如实报道、可以揭露事实真相,但却不应充当法官予以主观量刑定罪。广告是在遵循商品和服务的性能、质量、用途、用户评价、反映等事实基础上策划制作的,广告的内容可以是某种事实,也可以不是事实本身,而只是在事实基础上的由广告主对受众作出的某种承诺、广告主希望传递的某一种观念等。3人类传播活动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答:从语言产生到今天的信息社会,人类传播活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可以分为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四个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
42、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就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当然,作为声音符号的口语是有其局限性的,它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因此,即使在以口语传播为主的时代,口语也并不是唯一的传播手段。为了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越来越大的环境空间,人类不断地发明和采用了一些早期的体外化媒介,如结绳记事,用燃放烟火保持远距离联络等。(2)文字传播时代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文字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它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
43、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文字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以文字为核心的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形成和扩展,大大地推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和融合。(3)印刷传播时代文字出现以后,人类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手抄传播阶段。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这种情况,直到印刷时代到来之后才有了改变。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印刷机,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经过欧洲工业革命的推动,印刷技术不断革新,迅速进入机械动力和电力生产的阶段。印刷机的出现迎来了近代报刊的诞生,
44、伴随着读写能力的普及,印刷媒介开始在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今,印刷媒介已经高度普及,书籍、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作为人们每天获得信息、知识、娱乐的基本渠道之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大的影响。(4)电子传播时代伴随着电报、电话、广播、电视、录音、录像、计算机、卫星等电子媒体的出现,人类传播进入了电子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电子传播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电子通信工具的出现使得距离不再成为人类沟通信息的严重障碍。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随着摄影、录音和录像技术的进步,
45、人类不但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大量传播,而且实现了它们的历史保存。它们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的发展还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这意味着人的大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综上所述,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并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这个过程,是人类使用的传播媒介不断丰富的历史,也是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达、不断趋于复杂化的历史。4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有什么特点?答:德福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又称大众传播双循环模式,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社会学家兼传播学家梅尔文德福勒(Melvin LDeFleu
46、r)在发展申农一韦弗模式的基础上提出。这个模式指出:在闭路循环传播系统中,受传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送者。噪音可以出现于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这个修正模式突出了传播的双向性、循环性,最大贡献在于增加了反馈机制,被认为是描绘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模式。提示了大众媒介对传播过程的介入。德福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互动过程模式是社会系统模式,它从社会学角度切入对大众传播体系进行整体观照,并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后得出这一模式。其基本观点为:大众传播是构成社会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组成社会系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部分都必然会成为影响大众传播过程的因素,大众传播过程是作为一个多变量的系统
47、而存在的。互动过程模式最为明显的优点是突出了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就传播来说,社会是整体,而传播组织、政府机构、文化环境、利益团体等是部分,作为一个组成部分,传播组织的活动必然要受到社会整体及其他各部分的影响。大众传播会受到社会中此消彼长的各种力量的影响,这些力量之间对比平衡的保持或被打破,都会对大众传播产生影响。但是,这一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那些直接受到国家、政府或政党的指导和控制的大众传播。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计90分)1请就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控制发表论述。答: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控制主要体现在政治控制上。这种控制的目的,是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48、,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规定所有制形式是政治控制的主要内容,是确立传播体制的前提。采用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主要取决于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社会历史文化以及传媒本身的性质也对所有制形式的确立产生重要影响。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报纸、书籍等印刷媒介的控制较为宽松,一般采用私有企业制度;对广播、电视等电波媒介的控制则比较严格。社会主义国家的大众传播媒介所有制是公有制。(2)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包括对传媒的创办进行审批、登记;分配传播资源;对媒介活动进行多方面的监督管理等。由于大众传播是信
49、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媒介经济活动的规范化管理也是国家和政府控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许多国家,商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经济法规对传媒活动也是适用的。(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限制或禁止的具体内容,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社会制度下是不同的,但一般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与国家制度或意识形态有关的内容;国家安全及国防机密;名誉侵权和隐私侵权;淫秽和非法出版物;对公众利益和社会文明风气有害的其他内容。(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国家和政府的控制并不都是限制性的,积极的指导和扶持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历史上,许多国家都为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过优惠政策,例如降低印刷品
50、邮费、对某些亟待发展的媒介行业实行免税制或津贴制等。近年来,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政府都对发展传播事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如果过去国家和政府对传播事业的宏观调控的重点在于国内,那么在今天,这种调控已经有了明显的全球战略的性质。2依据媒介依存症原理论述网络成瘾的表现及危害。答:(1)媒介依存症原理“媒介依存症”是现代人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其特点是:过渡沉迷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一切价值和行为选择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2)网络成瘾的表现现代网络技术所提供的信息空间和媒介接触条件是网瘾症产生的前提,没有互联网,也就不会有网瘾症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