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广义的教育:教育是有目的、有意思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把是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社会一员的工作,这里的教育也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义的教育。2.白板说:是洛克的教育思想,他认为人出生后心灵如同一块白板,没有任何标记和观念;人的一切知识都是后天得来的,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3.观察法:是的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堆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4.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民族通过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它是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5.保教结合:也称保
2、教合一或保教并重,指对幼儿保育和教育要给予同等的重视,并使两者相互配合。6.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幼儿园教育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对幼儿园提出的培养人的规格和要求,是全国各类型幼儿教育机构统一的指导思想。7.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8.幼儿体育:是指幼儿园进行的,遵循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增强幼儿的体质,保证幼儿健康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9.幼儿体育的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
3、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10.幼儿智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11.非智力因素:是指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它包括情感、意志、性格、兴趣等方面。12.幼儿美育:是美育的一部分,它是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利用美的事物和丰富的审美活动来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的教育。13.幼儿教师的观察力:主要指对幼儿直觉的、原样的、不加任何操作的自然观察能力,表现在随机的观察和有计划的观察中。14.儿童观:是指对儿童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观念之总和
4、,简言之,就是社会或成人怎么看儿童,把他们看成是什么样的存在。15现代儿童观:儿童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社会应当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应当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尊重他们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尊重他们的能力和个性,应当为他们创造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16.幼儿实践活动:主要指幼儿与周围环境中的人或物直接相互作用的外部活动,它是与幼儿的生理、心理活动交融为一体,统合进行的最富有发展价值的综合性活动。17.间接“教”的方式:是指教师不是把教育内容直接讲给幼儿听,而是通过环境中适当的中介,如利用环境中的玩具、榜样、幼儿关心的现象或事件的作用等,迂回地达到教育目的。18.接受学习:是指学生
5、者主要通过教师的言语教授获得知识、机能、概念等的学习方式。19.幼儿园环境: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幼儿园内部的小环境,又包括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文化等大环境。狭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物质与精神要素的总和。20.发展适宜性原则:指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21.幼儿园与社区合作:幼儿园与其所处的社区、与幼儿家庭所处的社区密切结合,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22.幼儿家庭教育:广义的幼儿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狭义的幼儿家庭教育则指的是在家庭
6、生活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或其他长辈)对幼儿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23.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24.幼儿园教育教学计划:制定的是幼儿园依据幼儿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有计划地、系统地设计组织和安排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25.实物:是最能让幼儿有真实感受的教具,对幼儿发展来说,这是最有价值的与环境互动的媒体。26.游戏:是一种主动、自愿、愉快假想的社会性活动,是学前儿童获得知识的最有效手段。27.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放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
7、医院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28.结构游戏:反利用各种结构材料或玩具进行建构的活动都称之为结构游戏29.表演游戏:是幼儿按照故事、童话的内容,分配角色,安排情节,通过动作、表情、语言、姿势等来进行的游戏。30规则游戏:是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设计游戏,旨在促进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因而有成为教学游戏。31.教学游戏:幼儿教师为了实现幼儿园教育的任务、目的,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通常吧这种活动称为教学游戏或游戏化的教学。32.体育游戏:以发展幼儿基本动作,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身体健康为主的游戏。33.智力游戏: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洪,丰富知识,培养技能,发展
8、智力的游戏。34.幼小衔接期:指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此时期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35.过渡期:在前后两个发展阶段之间存在一个兼具两个阶段特点的交叉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既保留了上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又拥有下一阶段刚刚出现的某些特点,这一时期在教育学上被成为过渡期。36.幼儿心理学:是研究0-6、7岁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37.发展性原则:是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幼儿心理,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点,更要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点及其发展趋势。38.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幼儿的活动条件,以引起其心理活动有规律的变
9、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39.表象: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在人脑中的映象。40.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幼儿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41.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步,是人生两三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也标志着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43.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是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44.转折期: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时期。45.危机期: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的现象,如经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
10、人要求等。46.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47.敏感期:指个体比其他时候更容易获得新行为模式的发展阶段,换句话说,敏感期就是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48.最近发展区: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49.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50.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51.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人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52.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
11、的重要手段。53.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趋势是:3岁辨别上下,4岁开始辨别前后方位,5岁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幼儿虽然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四个方位,但以左右方位的相对性来辨别左右仍然感到困难。54.方位知觉: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辨别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中的知觉。适应现象: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就是55.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56.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57.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
12、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58.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它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察觉和把握对象的数量。59.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它是比感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60.无意记忆:没有目的和意图、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有明确记忆目的和意图的记忆是有意记忆。61.偶发记忆:在幼儿记忆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种被称为偶发记忆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指当要求幼儿记住某样东西时,他往往记住的是和这件东西一道出现的其他东西。62.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63.无意想象:指没有预定目的的意图,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
13、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64.创造想象: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依赖现存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65.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人认知的高级阶段。66.具体形象思维:指儿童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的思维,即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对其体形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67.语言: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68.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69.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70.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狂喜、暴怒、恐怖、绝望等都是
14、激情的表现。71.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72.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73.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74.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它区别于其他心理现象,把认识的目光转向了自己,自己既是认识者,有是被认识者。75.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76气质:是一个人所特有的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77气质“掩蔽现象”:是指一个人气质类型没有改变,但是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模式,表现出一种不同
15、于原来类型的气质外貌。78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79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80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81亲社会行为:又称为积极的社会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82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83同伴关系: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84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
16、学”命名的专著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这一著作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而产生,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85强化物:斯金纳将凡是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强化物。86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87负强化: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88惩罚:是指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89塑造:是指通过安排特定的强化关系,使幼儿做出他们原先行为模式中不曾有过的复杂动作。90消退:指通过有差别的强化,缓慢地减少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的特征,使幼儿最终能对两种只有很小差异的刺激做出有辨别的反应。91教师效能感训练:指鼓励
17、教师运用诸如积极倾听与解决冲突等技术,建立开放、真诚的课堂沟通情境。92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有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93习惯化:是个体不断或重复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94内隐学习:是在刺激结构高度复杂,关键信息部明显的情况下,即在无意识状态下,无目的、自动化的加工活动,具有随意性。95学习动机:指直接推到幼儿进行学习、维持学成,并使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96诱因:指诱发个体行为的外在原因。97创造性:幼儿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意愿,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特的方法产生具有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心理品质。98个别差异
18、:一般是指个性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99补偿教育:指针对在经济上和社会地位上处于不利地位,没有机会享受正规教育,丧失良好教育权利的儿童进行的教育。补偿教育是以“文化剥夺理论”为基础的。100学习类型:是个人对学习情境的一种特殊反应倾向或习惯方式,它主要包括认知风格、学习策略、内外控制点等。101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身心潜力及作为社会成员积极的社会功能。102情景演示:指向儿童传递、教授有关心理健康的粗浅知识,、以提高儿童的认知水平,帮助儿
19、童改善对心理健康的态度。103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根据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或是针对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想学前儿童进行有关的心理教育。104教育法规:是一切调整教育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和,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105教育法律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06依法执教: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107榜样示范法: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以自己和别人的好思想、好言语、好行为,形象生动地影响孩子的一
20、种方法。108幻想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109依法执教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110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111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心理方面的良好状态,也就是说,除了没有心理与精神疾病的症状外,其个人的认知能力、情感表达、行为表现等各方面都应维持在一个正常且平衡的状态下,使得个人对自己以及对环境的调适能够得到最高且最好的效能,进而获得快乐,满足以及产生合乎社会文化要求的行为。112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13集中思维:指人
21、们解决问题是,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确定的答案。114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15学前班: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在现阶段,它是农村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城市,是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辅助形式。116最近发展区:指一种儿童无法依靠在积极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117教育性质复议:指教育性质相对人(如学校、教师)认为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
22、犯其合法权益,向做出该行为的机关的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或该机关所属的本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发生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做出决定的活动。118家园合作:指幼儿园和家庭(含社区)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和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119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的研究方法。120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广义的主要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影响和教育;狭义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则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或其他长辈)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121发现学习:是指教
23、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的学习方式。122教育行政诉讼:指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给予法律救济,并由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和裁判的诉讼救济活动。123形象记忆:指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124艺友制:是指学生(又称为艺友)与有经验的教师(称导师)交朋友。在实践中学习当教师,边干边学,在实践中积累教学经验。125教师违法行为:指教师出于故意或由于过失而侵害他人(主要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126程序教学:指将学习材料重新组织成短小的框架内容,由易到难安
24、排好幼儿学习的进程。127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或者说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128遗传素质:主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通过基因传递的生物特性。129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130教育法律权利:指的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据教育法、教育法律规范享有的某种权能或利益,表现为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做出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也可以要求他人做出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131个体社会化:指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1
25、32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133微格教学法:指以少数的幼儿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治疗模式:指针对儿童某一方面的能力缺陷,给予针对型教育的模式。134规则游戏:是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设计游戏,旨在促进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因而又称教学游戏。135强制性规范:指规定法律关系参加者在某种条件或情况出现时,必须做出或禁止做出一定行为的规范,它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十分明确具体,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加以变更或违反,一般表现为禁止性和义务性两种形式。136社区:指
26、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也就是说,社区是区域性社会。137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138教学做合一:是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理论。视“教学做”为一体,“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中教,在做中学。139教育政策:是政策和国家为实现教育目标、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教育方针、政策的统称。140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凭借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在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理解和解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的研究方法。141近期目标:也称短期目标,指在某一阶段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近期目标的制定是为完成最终目标服务的。142中期目标:即幼儿园小、中、大等各年龄班的教育
27、目标。也就是说,在幼儿园教育总目标的指导下,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143直观形象法:指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药根据幼儿思维发展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获得表象和直接经验的方法。144幼儿园环境:广义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既包括幼儿园内部小环境,也包括幼儿园外部的家庭、社会、自然、文化等大环境;狭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物质与精神要素的总和。145常规:指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规则,具体是指幼儿园对于幼儿什么时候应进行什么活动、活动中应遵守什么要求,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活动要采取什么方式等方面的要求。146教育法律救济:指教育法律关
28、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147巴布金反射:指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的压力减去是,他会打哈欠。148个案研究法:是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揭示儿童发展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149迁移: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和理解或形成的态度对在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或形成的态度产生的影响。150幼儿园:是对3-6周岁的幼儿进行教育的专门机构,主要友教育部门负责。151自尊:是自我所做出的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以及由这种判断所引起的情感。152创造性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生
29、活经验,以想象为中心,主动、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153分离焦虑:是指婴儿与母亲或照顾他(她)的熟悉的人分离时,面对陌生的环境而产生的紧张情绪和不安的行为。154社区幼儿教育:指在我国以学前儿童及家庭为对象的各种形式的优生、优育、优教活动,目的在于尽可能使社区内所有学前儿童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发展。155幼儿园课程:指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156不作为侵权行为:指行为人以一定作为致人损害的行为。157幼儿常规:指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规则,具体指幼儿园对于幼儿什么时候应进行什么活动、活动中应遵守什么要求,哪些事情
30、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活动要采取什么方式等方面的要求。158有意义学习:指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结构游戏:凡利用各种结构材料或玩具进行建构的活动都称之为结构游戏。159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160杜威:1859年生于美国的柏林顿,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884年在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于1896年创立第一所实验学校,开始在学校中实施其教育思想,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之一。161蒙台梭利的自由原则:蒙台梭利认为,建立合乎科学的儿童教育,就是让儿童获得自由,让儿童的天性得以自然表现,这
31、就是自由的原则。162整个教学法:是指陈鹤琴先生,提出的幼儿园课程观点。他批评当时小学和幼稚园的分科教学法,强调以幼儿经验、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选择教材的标准;反对实施分科教学,提倡综合的单元教学,以社会自然为中心、主张游戏式的综合性教学方法。163恩物:是福禄倍儿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恩物用简易明白的物体制成,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初步训练。独立自主性原则:培养儿童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活动,让儿童了解和认识独立自主性。164综合性原则:指在课程设计和教育活动时,必须以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为最高目的,围绕某一主题或方面,以儿童的直
32、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层次、多角度、多科学的发展。165启蒙性原则:是指幼儿教育要对儿童进行最基本的、入门式的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幼儿教育的实际是启蒙教育。166活动性原则:要求幼儿教育以活动为主导,以活动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以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以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167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实施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168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指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教育活动,包括日常生活活动和其他活动,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和利用一日生活的
33、各个环节的教育价值,通过合理组织、科学安排,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活动相结合,处处渗透教育,在各个环节注意幼儿身体的养护,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169保育员:是在幼儿园中主要负责幼儿的卫生保健、生活管理的人员。国家规定保育员应该具备初中毕业以上的学历,受过幼儿保育职业培训,能够履行幼儿保育员的职责。170幼儿德育:是年轻一代德育的最初阶段,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为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品德打下最初的基础。171幼儿全面发展教育: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34、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172沟通:指人际之间信息的给予和接受,沟通是一种相互性的活动,需要相互理解,彼此接纳对方的观点、行为。沟通能力是幼儿教师的能力要求之一。173直接教学:指教师按照教育目的,直接地把教育内容传递给幼儿。174间接教学:指教师不是把教育要求直接讲给幼儿听,而是通过环境中适当的中介,如利用环境中的玩具、榜样、幼儿关心的现象或事件的作用等,迂回地达到教育目的。175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内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176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
35、市和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177环境的转换性:指教师在考虑划分各个区域的同时,也要考虑幼儿可能出现的将一个活动区内的活动延伸转换至其他活动区的需要。178环境的界限性:指各活动区要划分清楚,界限明确,便于幼儿开展活动和教师进行管理。环境的相容性质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179家庭文化:是家庭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为了适应特定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所创造与选择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180家庭结构:指家庭规模以及家庭的完整性。从家庭规模来看,一般包括核心家庭、联合家庭和扩大家庭;从家庭的完整性来看,包括完整和
36、不完整家庭。181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特殊的社会群体,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是按血缘和姻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组织。182家长学校:面向家长开放,其主要宗旨在于家长系统宣传和指导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家长学校由园所管理,通过讲座、讨论、参观等形式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183开放日制度:指请家长来幼儿园参观各种保教活动,如运动会、元宵灯会、节日庆祝活动等,使家长具体了解幼儿园的工作,看到自己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以及教师的教育要求和方法,增进对幼儿园工作的感性认识,家长通过对同一年龄幼儿行为和能力的对比,可以从侧面认识自己孩子的发展水平,改进家庭教育制度。184家长参与:指家长通过
37、不同的形式,参与幼儿园的一些教育教学活动,协助教师的工作,以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达到家庭与幼儿园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一致。185家长委员会:由各个年龄班选出的家长和幼儿园的民主管理,参与幼儿园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同时,家长委员会也是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桥梁,促进家园的合作。186家长园地:是幼儿园家长工作中常用的形式,一般张贴本班的活动室门外,主要介绍本班一周工作重点、教育活动的安排、需要家长配合和注意的一些问题以及一些短小的教育文章供家长参考。187参观法:是与直观形象法有关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它是为受教育者提供真人、真事、真实场合作为教育环境的一种现场学习法,其重点在于根据观察引导儿童结合自己
38、的有关生活经验,产生联想,进行对比,从而激发向往、自豪、尊重等积极的道德情感。188故事法:幼儿园教学方法之一,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幼儿园运用故事这种手段向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被称为故事法。189讨论法:是儿童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儿童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些不了解的问题、认识模糊不清的问题、相互关系中矛盾的问题,甚至有错误看法的问题等,发表意见,共同讨论商议,相互启发和补充,从而获得正确、统一的认识。190角色扮演法:是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景,让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尝试从该角色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教师指导,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
39、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适应的行为及规范。191假装游戏:是幼儿游戏中常见的一种。假装游戏能让幼儿学习换位思考,这对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大有好处。在游戏中,幼儿能在与周围人和事物的比较中逐渐认识自我,幼儿扮演的角色并不抅泥于一个人,有时在一个游戏中,他甚至可以不断出演多种角色。192自主性游戏:指幼儿自己想出来的、自己发起的游戏。这种游戏比较符合游戏的特点,体现游戏的本质,是幼儿最喜欢玩的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193间接指导:指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一种指导方式。教师应通过观察幼儿游戏,适当时候参与以不干扰幼儿游戏顺利进行、不限制幼儿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
40、为前提,要善于启发和转换角色,而不是一种干涉。194亲子游戏:指父母与子女间或祖父母与孙子女间的游戏行为,它是以孩子为主体、父母为主导、家庭为单位而进行的。这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儿童游戏按照交往对象来分,可分为亲子游戏、实物游戏、伙伴游戏这三种。195幼儿教育小学化:指幼小衔接工作中的一种误区。是提前用小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幼儿。表现在两种情况中:一种是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教材,如提前学习汉语拼音、书写汉字等,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学习中只能较多使用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的方法,体会不到学习乐趣;一种是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小学化,如教师长时间用言语方式教学。196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197儿童个体发展: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198德育:是教育工作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199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法,课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