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录 2010 年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659 心理学概论考研真题.5 2010 年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659 心理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6 2011 年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659 心理学概论考研真题.10 2011 年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659 心理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11 2012 年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659 心理学概论考研真题.15 2012 年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659 心理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16 2013 年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659 心理学概论考研真题.20 2014 年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659 心理学概论考研真题.21 2015 年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659 心理学概论考研真题.23 2
2、016 年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659 心理学概论考研真题.25 说明:尽管查阅了大量专业资料文献,限于编者水平,所做答案仅为一家之言,望学员酌情参考并给予指正。以上事项敬请学员知悉。最后,本书答案详解参考并援引了大量相关的经典教材及期刊文献的学术成果,在此深表感谢!2010 年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659 心理学概论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题(共 30 分,每题 5 分)1心境 2学习迁移 3心理性断乳 4随意注意 5依恋 6正强化 二、简答题(共 72 分,每题 12 分)1练习教学实际简述人本主义的学生中心教学观。2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3运用一种遗忘理论分析遗忘的原因和对策 4简述知识运用
3、的影响因素即对教学的指导意义。5举例说明如何进行练习才有利于技能的形成。6结合实例谈谈青少年阶段的情感特点。三、论述题(共 48 分,每题 24 分)1联系实际运用自我效能感理论分析如何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2结合自身谈谈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2010 年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659 心理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题(共 30 分,每题 5 分)1心境 答: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2学习迁移 答:学习迁移,又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3心理性断
4、乳 答:心理性断乳是由霍林沃斯提出的一种理论,是指子代在发育成长中要求摆脱父母的监护而形成独立人格的过程。它发生于青年期,青年由于生理发育成熟,知识、经验和活动能力随之增长,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上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他们开始以具有独立人格的成人的目光来认识自己,考察自己与家庭的关系;要求从父母的保护和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摆脱出来,并在家庭中占有平等和独立自主的地位。4随意注意 答: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对人格的依从性。5依恋 答: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
5、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是婴儿在同母亲较长期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的,其发展过程可分为: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正强化 答:正强化是指行为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出现及时得到一种刺激物,如果这一刺激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类似的情境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出现概率会升高。二、简答题(共 72 分,每题 12 分)1联系教学实际简述人本主义的学生中心教学观。答: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认为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强调人际
6、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维系于课堂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引向学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作是教学的主体,从而促进了个别化教学运动的发展。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促进者”与“学习者”的人际关系之中,主要有:(1)真实或真诚:学习的促进者表现真我,没有任何矫饰、虚伪和防御;(2)尊重、关注和接纳:学习的促进者尊重学习者的情感和意见,关心学习者的方方面面,接纳作为一个个体的学习者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表现;(3)移情性理解:学习的促进者能了解学习者的内在反应,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这样一种心
7、理气氛下进行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或者说伙伴、朋友,“学生”才是学习的关键,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的目的之所在。2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答: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主要有:(1)解决问题的策略 采用不同的解决策略,可能会使得问题解决的速度与质量不同。主要的问题解决策略包括算法、启发法等,常用的启发性策略有手段一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等。(2)人已有的知识经验 已有知识经验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可以从专家和新手在解决问题上的差异了解。由于专家已
8、有的知识数量较多,且是以问题的深层结构来组织,因此使得专家在解决问题时,比新手要更有效。(3)知识表征的方式 知识的表征方式能影响问题的解决。人们知识的表征方式有时会阻碍了问题的解决。比如要求人们用一笔连续画四条直线把排成方形的九个点连在一起,由于九个点在知觉上组成了方形,人们总是试图在这个方形的轮廓中连线,结果不能解决问题。(4)定势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破除定势消极影响的办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旦发现自己以习惯的方式解决问题发生困难时,不要执意固守,应换一种思路,寻求新方法。(5)功能固着 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称为
9、功能固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景的需要,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克服功能固着需要人们灵活机智地使用已有的工具或材料,使之服务于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称之为功能变通。功能变通与功能固着的作用相反。要具有这种能力,一方面需要有丰富的知识,要熟悉物体的不同功能,另一方面也要具有思维的灵活性。(6)动机 人们对活动的态度、社会责任感、认识兴趣等,都可以成为发现问题的动机,影响到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同。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条倒 U 形曲
10、线来说明。它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解决问题的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高而上升,中等强度的动机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超过一定的限度,提高动机的水平,反而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7)情绪 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8)人际关系 人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解决问题不仅受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例如,人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要求与周围的人的方式一致,这种现象称从众现象。团体内的相互协作和互相帮助,是使问题得以迅速解决的积极因素;相反,互不信任、人际关系紧张则会妨碍问题的解决。3运用一种遗忘
11、理论分析遗忘的原因和对策 答:(1)遗忘的原因 衰退说认为,人们之所以会发生遗忘现象是因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这种说法易为人们所接受。因为一些物理的、化学痕迹有随时间而衰退甚至消失的现象。(2)遗忘的对策 加强复习。学过的知识,如果不经过复习,是不可能永久、完全保持在记忆中的。根据遗忘的规律,总结出以下科学的复习方法:及时复习。遗忘进程先快后慢的规律表明,遗忘最严重的时刻是在识记刚刚达到记住的最初时刻,这是因为,新学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建立的连接还不牢固,痕迹很容易消退。而及时复习可以使即将消失、微弱的痕迹重新强化,变得清晰,并在头脑中进一步巩固。复习还能促进理解,使
12、所学过的内容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便于精确记忆。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单调的复习方法容易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会让人觉得厌倦、疲劳。多样化的复习,可使人感到新颖,容易激发智力活动,使所要复习的材料与有关知识之间建立新的联系,就能够更灵活、更牢固的掌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复习的效果并不单纯决定于复习的次数,复习具有积累效果,刚学过的知识不但要及时复习,而且也要增加复习时间,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的次数可逐渐减少,间隔时间也可逐渐加长。4简述知识运用的影响因素即对教学的指导意义。答:知识运用从广义上指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有关的问题。狭义的知识应用指学生在领会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所得的知识去解决同
13、类课题的过程,如根据所学的概念、原理来解释有关的现象、证明某一定理等。(1)知识运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知识的领会与巩固程度。知识的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在知识得以重现的基础上,把该知识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本质标志同当前问题的特征进行对照分析,从中找出共同的本质标志。问题的特征。问题形式不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将有所不同。问题越复杂,要求学习者的心理参与程度也就越高,心理资源的投人也就越大,审题、联想、解析与类化这四个过程也就越展开、越迂回。应用知识的心智技能。学生不能够顺利地、有效地应用知识,其原因并非是由于缺少必要的知识,而往往是由于缺乏、或者错误地使用、或者不主动使用心智技能。导致学习
14、者不能有效地在知识应用中充分发挥心智技能的作用。a缺乏必要的心智技能,致使盲目尝试与猜测,没有合理的智力活动程序,不能一步步深入思考问题。b拥有必要的心智技能,但没能有效地、恰当地应用,或使用了错误的技能。(2)知识运用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自己的解题思路明确地、有意识地外化出来,给学生提供样例,并适时地要求学生模仿、概括和总结,避免学生的不必要的盲目摸索。还可以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教授相关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技能,像审题、联想、解析与类化的技能都应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内容,既可以分别来训练这些基本的技能,也可以进行综合的训练。教授心智技能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
15、,成为一个自主的、自我调控的有效的学习者。5举例说明如何进行练习才有利于技能的形成。答:练习是指反复执行某种动作以形成技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练习者进行的是有意练习,这种练习使人的动作发生本质变化。在科学的练习方法指导下,反复练习是动作技能学习的成功之路。一般情况下,如果动作技能各部分的独立性较大或较为复杂,则采用部分练习的效果较好,如学习游泳,可以先从憋气、土气,到水、脚的动作循序渐进。而如果动作技能的结构严谨,需要耐心整合,或动作技能较为简单,则采用整体练习效果最好,如跳远的掌握。此外,在动作技能的练习中进行巧练,掌握规律,动手动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不动脑,一味机械练习不仅事倍功半
16、还可能形成错误定型,浪费时间。6结合实例谈谈青少年阶段的情感特点。答:青少年情绪情感最突出的特点是其两极性的表现,例如,当取得好成绩时非常高兴,表现为惟我独尊;一旦失败,又陷入极端苦恼的情感状态。青少年很容易动感情,即他们的情绪和情感比较强烈,带有明显的两极性,表现出如下特征:(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少年的情绪表现有时是强烈而狂暴的,暴风雨式的。但有时,他们又表现出温和、细腻的特点。温和性是指人们的某些情绪在文饰之后,以一种较为缓和的形式表现出来。细腻性是指情绪体验上的细致和精确的特点。(2)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情绪的可变性,是指情绪体验不够稳定,常从一种情绪转为另一种情绪的特点
17、。这种情况常出现在情绪体验不够深刻的情况下。对青少年来说,一种情绪较容易被另一种情绪所代替,而且常常以一种积极的情绪取代另一种消极情绪。情绪的固执性,是指情绪体验上的一种顽固性。青少年由于思维灵活性尚未成熟,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执性的特点,且给情绪上带来固执性。(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内向性是指情绪表现形式上的一种隐蔽性。从童年期转入青春期,青少年逐渐失去了单纯和率直,在情绪表露上出现了隐蔽性,将喜怒哀乐各种情绪都尽可能地隐藏于心中,尤其是对于一些消极性情绪,隐藏得更是严密。但青少年有时为了从众或其他一些想法,常将某种原本的情绪加上一种表演的色彩,或夸大某种情绪,或消弱某种情绪。
18、这种情绪表露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带上了表演的痕迹,这就是情绪的表现性。三、论述题(共 48 分,每题 24 分)1联系实际运用自我效能感理论分析如何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答:(1)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如果个体把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不可控因素(如运气、难度等)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可控因素(如努力)也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途径 学生应根据自身的自我效能感设置相应的学习目标。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倾向于选
19、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从而发展期能力,获得更大的自信;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往往选择易于取得成功的任务,从而体验成功,提高自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合理归因。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等因素,低自我效能感的人易归为能力不足等稳定因素。而研究发现,成功时进行能力和努力的归因,失败时进行努力归因,有利于个体自信心和能力的发展。(3)教师提供激励性的替代性经验。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供相似的榜样示范。(4)学生之间要形成互相鼓励的氛围。班杜拉认为通过他人的指导、建议、激励等,可以改变人们的
20、自我效能感,增强人们的自信心。2结合自身谈谈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答: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具有促进作用,它能将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所提供的受教育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使个体在教育过程中能动地形成心理准备状态,从而促进其心理发展,主要体现在:(1)早期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弗洛伊德通过分析临床病例提出,早期经验,即婴儿期与儿童早期的经验,在所有的过去经验中最为重要,它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起着决定作用。(2)从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来看,新的学习情境引起个体的认知不平衡,即产生一种问题情境,并导致个体产生相应的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使个体学习动机由潜在状态转为活动状态,成为学习的实际动力。
21、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的不断产生、不断满足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3)从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个体通过不断地学习,获取各种知识、技能与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并通过广泛的迁移,逐步形成能稳定调节个体活动的多种类型、多种水平的能力与品德。能力与品德作为个体的两种典型的心理特性,其产生与逐步形成、完善的过程就是心理不断发展、不断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这种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又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过程得以实现的。(4)教育促进个体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化。教育代表一定的社会要求,传播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并传递社会规范。受这种影响,学生易于形成与主流文化要求相一致的思想意识,从而认可并维持现存社会的种种
22、关系,规范自身行为,防止偏离社会轨道。因而,教育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11 年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659 心理学概论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共 30 分,每题 5 分。)1概念智力 2三元论 3视觉掩蔽 4移去性惩罚 5认知地图 6复演说 二、简答题(其 60 分,每题 l0 分。)1简述婴儿发育与动作发展的基本原则 2简述影响词汇理解的因素 3简述试误与顿悟的关系 4简述促进意义学习的条件 5简述想象的功能 6简述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三、论述(共 30 分,每题 l5 分。)1论述儿童依恋的类型、原因及其影响 2论述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改善迁移的方法 四、理论应用题(共 30 分,每
23、题 30 分。)请运用心理学理论对漫画的寓意进行分析与评论。2011 年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659 心理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共 30 分,每题 5 分。)1概念智力 答:本题暂未作答,请见谅。2三元论 答:智力三元论是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智力是由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和智力情境亚理论构成。其中,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智力的经验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3视觉掩
24、蔽 答:视觉掩蔽是指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的效应。其类型主要有:光的掩蔽、图形掩蔽和视觉噪音掩蔽等。4移去性惩罚 答:移去性惩罚是指在行为发生后移去满意刺激,以减少行为发生的概率。主要用于控制不良行为的发生。5认知地图 答: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是一种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也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的信息。最早见于美国心理学家 E.C.托尔曼所著白鼠和人的认知地图(1948)一文。他根据动物实验的结果认为,动物并不是通过尝试错误的行为习得一系列刺激与反应
25、的联结,而是通过脑对环境的加工,在获得达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符号-格式塔”模式,此即认知地图。6复演说 答:复演说是由心理学家霍尔提出一种心理学观点,他接受了进化论和复演说的思想,将其运用到个体心理发展的学说上来,提出了应该把个体心理的发展看作是一系列或多或少复演种系进化历史的理论。他认为,从种系进化史的角度看,在个体生活早期所表现出来的遗传特性比以后表现出来的遗传特性古老,因此后者不如前者稳定和强大。他具体地分析了儿童与青少年复演种系发展的过程,胎儿在胎内的发展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出生后个体心理的发展,则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二、简答题(其 60 分,每题 l0 分。)1
26、简述婴儿发育与动作发展的基本原则。答:婴儿各种运动、动作的发展是其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婴儿动作发展有严密细致的内在规律,遵循一定的原则,是一个复杂多变而又有规可循的动态发展系统。动作发展的规律:(1)从上到下。儿童动作的发展跟身体的生长顺序一致,即从上到下(或称为头尾原则)。儿童首先会控制头部,然后是手臂、躯干,最后是腿脚。(2)由近及远。儿童的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分,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躯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因此,这一规律又称从中心到四周。(3)由大到小。儿童先学会控制大肌肉的粗动作,然后才能学会控制小肌肉的精细动作,这一规律又称由粗到细。2
27、简述影响词汇理解的因素。答:词汇理解,又称词汇识别,是指通过对词形的感知,通达词汇意义的过程。在词汇理解的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心理词典。心理词典是指保存在人脑中的一部词典。它储存了大量的词条,每个词条又包括词的写法、语音以及词义等各种知识。心理词典中的词语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的。词汇理解就是在词形识别的基础上在心理词典中查找词条的过程。影响词汇识别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2)单词的部位信息和字形结构信息;(3)正字法规则;(4)字词的使用频率与词汇习得年龄;(5)语音的作用;(6)语义特征的作用;(7)语境的作用。3简述试误与顿悟的关系
28、。答:试误是经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学习成功。试误强调外在表现,较多表现在行为特征和操作方式上。顿悟是指学习者通过重新组织知觉环境并领悟其中关系而发生的学习,强调内在,更多表现在心理活动上的变化。尝试错误和顿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的两种活动方式,尝试错误是顿悟的前提,顿悟则是尝试错误的最终结果,两者是相辅相存,互为前提结果的关系。4简述促进意义学习的条件。答:奥苏伯尔提出的意义学习是指通过符号、文字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即在用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起一种“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意义学习的条件主要有:(1)学习者要有从事意义学习的欲望,具有积极主动地
29、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倾向;(2)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旧知识;(3)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揭示新知识的意义。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意义学习。5简述想象的功能。答:想象的功能有主要有:(1)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同时,想象的新颖性、形象性也是人们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2)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人们不可能直接感知的,但是通过想象可以补充这种知识经验的不足。(3)想象还有代替作用。当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得到实际的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4)想象对机
30、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近年来,生物反馈的研究发现,想象对人的机体有调节控制作用。6简述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答:伊扎德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了情绪的性质和功能。他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情绪包含着神经生理、神经肌肉的表情行为、情感体验等三个子系统,它们相互作用、联结,并与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他还提出情绪的激活与调节四个过程:生物基因神经内分泌激活过程、感觉反馈激活过程、情感激活过程和认知激活过程。这个理论较深入地研究了情绪的内在机制。三、论述(共 30 分,每题 l5 分。)1论述儿童依恋的类型、原因及其影
31、响 答: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性交往过程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对婴儿是否关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依恋的类型 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将儿童的依恋表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安全型依恋。:大约 20%的婴儿属于这一类。他们与母亲在一起时似乎对探索不感兴趣,与母亲分离后也没有多少忧伤,母亲重新返回时,常常避免与母亲接触。他们对陌生人没有特别的警惕,但常常采用回避和忽视的态度。回避型依恋。这个类型的婴儿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
32、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这类婴儿约占 20%。反抗型依恋。这个类型的婴儿表现出很高的分离焦虑。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这类婴儿约占 10%15%。(2)依恋的原因 在母亲身边能使婴儿得到最大的安慰;同母亲的分离则会使他感到最大的痛苦;在遇到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而产生恐惧、焦虑时,母亲的出现能使他感到最大的安全,得到最大的抚慰;当饥饿、寒冷、疲倦、厌烦或疼痛时,母亲能在第一时间提供给他们事物和温暖。(3)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对照料者的依恋为婴儿提供了情绪安全的基地,也为日后父母教育儿童打
33、下了基础。依恋的强烈程度不能决定儿童发展的方向。如果父母能按社会化的目标鼓励、教育儿童,依恋强烈的儿童就能健康地沿着社会化目标顺利地成长,但是,如果父母对儿童的期待与教育不符合社会化要求,强烈依恋的儿童就会产生不适应社会的行为。儿童与照料者的依恋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儿童个性是儿童经验的历史与现实活动统一的产物,它既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连续体,又具有相对的可塑性。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因而必须十分重视早期依恋的形成,同时也要正视现实环境对儿童个性的影响。2论述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改善迁移的方法。答: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4、(1)迁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相似性 相似性既包括客观因素的相似,也包括主观因素的相似。一般而言,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a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b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由于加工过程往往受到活动目标的制约,因此,目标要求是否一致、相似,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加工过程是否相似,进而决定能否产生迁移。原有认知结构 a原有经验的水平。随着先前学习水平的提高,迁移刚开始时是负的,但随着练习的不断扩大,先前学习水平不断提高,迁移逐渐由负变为正,并达到较高水平的迁移。b原有经验的组织性。拥有抽象、概括的认知结构,可以使个体不受表面相似性的制约,能从结构特性着眼,并发现其结构相似性,
35、进而产生迁移。c原有经验的可利用性。由于迁移过程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活动来完成的,而认知技能与元认知技能又是调节、控制认知活动,保证其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所以个体是否具有认知与元认知技能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d学习者的有关特点、认知结构、定势等等,这些不同的因素及其各因素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迁移。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促进和阻碍两种。(2)改善迁移的方法 理解基本原理,促进原理或法则的迁移;总结学习经验,促进学习方法;创设与学习情境相似的学习环境;牢固掌握新旧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的结合。四、理论应用题(共 30 分,每题 30 分。)请运用心理学理论对漫画的寓意进行分析与评论。答:(1)
36、漫画的评价 漫画寓意揭示的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只是将巴甫洛夫原先的铃铛与骨头换成了图片和食物的结合,从而揭示出条件反射的规律。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巴甫洛夫的实验过程是,首先向狗呈现铃声刺激,铃响半分钟后便给予食物,于是可观察并记录到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当铃声与食物反复配对呈现多次以后,仅呈现铃声而不出现食物时,狗也会作出唾液分泌反应。在这个实验开始时,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而铃声不能诱发狗的唾液分泌,这时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铃声是中性刺激,由食物诱发的唾液分泌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应。在实验过程中,当铃声与
37、食物经过多次配对之后,单独呈现铃声而没有食物时,狗也会分泌唾液。此时,中性刺激铃声具有了诱发原来仅受食物制约的唾液分泌反应的某些力量而变成了条件刺激,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即能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应则称为条件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2)分析 经典条件反射在人类生活中经常发生,如人们谈虎色变,望梅止渴等。即一些原本并不引起有机体反应的中性刺激,由于在过去曾反复与能够引起有机体反应的无条件刺激相伴出现,因而变成了预示无条件刺激到来的信号,所以也能引起有机体的反应。由于条件反射作用,因而人们能够及时作出趋利避害的措施,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2 年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659 心理学概
38、论考研真题 第一部分 一、名词解释(共 15 分,每题 5 分。)1似动 2移情 3舌尖现象 二、简答题(共 36 分,每题 12 分。)1维果茨基如何看待“发展”实质?2什么是暗适应与明适应现象?研究视觉适应有何实践意义?3儿童入学前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心理准备?三、综合题(共 24 分,每题 24 分。)请运用某种注意理论来解释以下现象:一个熟练的司机可以毫无困难地一边开车一边和别人交谈,但是当交通非常拥挤时,他必须小心翼翼地开车,和别人谈话可能不得不停下来。第二部分 一、名词解释(共 15 分,每题 5 分。)1认知风格 2情绪智力 3操作性条件假说 二、简答题(共 30 分,每题 10 分
39、。)1简述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2阐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并运用该理论,对自己的考研决策进行分析。3结合自身做研究的经历,简述研究假设的可能来源。三、综合题(共 30 分,每题 30 分。)请详细阐述成就动机理论,并运用该理论,对自身进行分析定位。2012 年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659 心理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一部分 一、名词解释(共 15 分,每题 5 分。)1似动 答:似动是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的形式主要有:动景运动、自主运动、自发运动和运动后效。2移情 答:移情是指来访者将早年对父母的感觉、想法
40、、情绪等,表现在与咨询者的关系上,或者将过去与重要他人的人际关系,重现在咨询者身上 3舌尖现象 答:舌尖现象是指人们明明知道某件事,但就是不能回忆出来的现象。如很多考生在考试中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些平时很简单、很熟悉的字、单词或公式等话到嘴边就是无法记起,考试过后却突然忆起。二、简答题(共 36 分,每题 12 分。)1维果茨基如何看待“发展”实质?答:维果茨基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从低级的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1)心理机能由高级向低级发展的主要标志 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心理活动的抽象概况功能,即各种技能由于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各种心理
41、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的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2)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 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所制约;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2什么是暗适应与明适应现象?研究视觉适应有何实践意义?答:(1)暗适应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例如,夜晚坐在灯火通明的教室里突然停电,或者在白天走进一个漆黑的山洞都会发生暗适应过程。暗适应过程由两部分组成,在适应的开始阶段,阈
42、限刺激值迅速下降,很快达到稳定的水平,这是锥体感受性的提高过程,锥体细胞适应快,在 510 分钟就完成了,但是感受性提高不多。锥体适应以后感受性依然增加,这是杆体适应过程。杆体细胞感受性的提高持续2030 分钟,视杆细胞的暗适应出现慢,但适应程度很高。因而与暗适应刚开始相比,眼睛的感受性大幅提高。(2)明适应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暗适应时间较长,而明适应进行很快,时间很短暂。在 1 秒钟的时间内,由明适应引起的阈限值上升就已很明显。在 5 分钟左右,明适应就全部完成了。(3)视觉适应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人们利用视觉适应的规律可以提高视觉的效果,避免在异
43、常情况下光线对眼睛的破坏作用。例如,由于塌方在矿井下停留多日的工人在抢救出来时要注意保护他们的眼睛,这是因为他们在黑暗中长时间停留,强烈的地面日光会使他们的眼睛灼伤。又如,值夜勤的飞行员和消防队员,在值勤以前最好带上红色眼镜在室内灯光下活动。由于红光不能漂白棒体细胞的视色素,因而在他们接受紧急任务时,可以加快眼睛的暗适应过程。3儿童入学前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心理准备?答:面对儿童即将从游戏世界转为类似成人世界的规则生活,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好的适应这种心理上的巨大转变,家长应:(1)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和对老师的尊敬热爱之情,多和儿童交流学校学习各种有趣的活动,激发儿童对新环境的向往和好奇。(2)帮助
44、儿童养成必要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训练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如学会穿衣洗漱,制定一个与学校生活的作息时间表,给孩子提前适应生活上的转变。(3)让孩子在入学前创造条件让儿童有机会结交几个小伙伴,当入学后,儿童还能获得朋友的陪伴和支持,适应与别的同学交往。三、综合题(共 24 分,每题 24 分。)1请运用某种注意理论来解释以下现象:一个熟练的司机可以毫无困难地一边开车一边和别人交谈,但是当交通非常拥挤时,他必须小心翼翼地开车,和别人谈话可能不得不停下来。答:根据题干表述,司机一边开车一边交谈的行为属于注意分配。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注意分配的基本
45、条件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度。如果人们对这几种活动都比较熟悉,其中有的活动接近于自动地进行,那么注意的分配就较好。另外,注意的分配也和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有关。一般来说,把注意同时分配在几种动作技能上比较容易,而把注意同时分配在几种智力活动上就难得多了。熟练的司机操纵驾驶的技术已经相当熟练,达到灵活自如或自动化的程度,因而他可以将注意力很好的进行分配,做到一边开车一边和别人交谈。但是,当交通拥挤时,他需要将一定的注意力分配在查看路况和红绿灯上,此时,他就必须小心翼翼开车,而停止和别人的交谈。第二部分 一、名词解释(共 15 分,每题 5 分。)1认知风格 答:认知风格是指
46、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称认知方式。常用的认知风格主要有: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和沉思、同时性和继时性等。2情绪智力 答: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情绪智力与理解、控制和利用情绪的能力相关。情绪智力包括一系列相关的心理过程,这些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准确地识别、评价和表达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适应性地调节和控制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适应性地利用情绪信息,以便有计划地、创造性地激励行为。3操作性条件假说 答: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是个体操作适应其环境的行
47、为,是在没有任何能够观察到的刺激情境下发生的有目的的行为。这种操作性行为的形成过程就是学习,其关键是强化的作用。二、简答题(共 30 分,每题 10 分。)1简述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答: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分析,提出基于人格特质的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即:(1)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个人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其基础的行为特质。1949 年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 16 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从而编制
48、了“卡特尔 16 种人格因素调查表”。(3)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在根源特质中又可区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两类。体质特质由先天的生物因素所决定,如兴奋性、情绪稳定性等。而环境特质则由后天的环境因素所决定,如焦虑、有恒性等。(4)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动力特质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包括生理驱力、态度和情操。能力特质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强度的特质。2阐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并运用该理论,对自己的考研决策进行分析。答:(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的多种需要归纳为五大类,分
49、别是: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原始的基本需要,包括饮、食、农、居、性等需要。这些需要若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难以保障。安全需要。个体的生理需要相对地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安全需要,如希望避免冷、热、毒气、疼痛等物理条件方面的伤害,要求职业安定、劳动安全,希望今后生活有保障等。社交需要。社交需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为爱的需要,如同事之间的融洽。朋友之间的友谊和忠诚,异性之间的爱情等;二为归属的需要,人都具有归属感,希望归属于群体或集团。并从中得到成员间的相互关心与照顾。尊重需要。人希望自己的人格、能力和成就能得到他人或社会的承认与赞赏。尊重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我尊重,即在各种情境中,自己有胜任所承
50、担任务的实力,独立自信;二是他人尊重,即自己能获得公认的名誉、地位、威望、信赖和良好评价。自我实现需要。以上需要都得到一定满足时,人就会要求趋向于极限地实现个人的聪明、才智、理想和抱负。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促使个人潜在能力得以实现的趋势,即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2)结合自身实际分析略。3结合自身做研究的经历,简述研究假设的可能来源。答: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理论。研究假设的来源主要有:(1)在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发现问题,进而提出假设,然后进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