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乔晓霞I资料参考细读八处矛盾哀老兵用矛盾法细读十五从军征王良英1重庆市荣昌区教师进修学校,重庆荣昌区石景芳2重庆市永川萱花中学,重庆永川区4 0 2 1 6 0区4 0 2 4 6 0摘要:运用“矛盾法”细读十五从军征,可以发现作者将一位稚嫩少年被征军,直至风烛残年才得以回家的故事,置于国家利益与个人权益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来展现。具体而言,设置了“年龄反常”“泌涌平静”“答非所问”“昔盛今败”“绝望希望”“希望绝望”“有人无名”“刻意省略”等八处矛盾来揭露战争的残酷。读懂这些矛盾,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深层意蕴。关键词:古诗歌;矛盾法;文本细读;十五从军征孙绍振教授认为,文本分析的对象是矛盾
2、。1 赖瑞云教授认为,阅读教学首要的、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2 教学中,从文本矛盾人手,可以发掘文本的教学价值,探得文字背后的“秘妙”。下面,笔者以十五从军征为例,具体谈谈如何运用矛盾法走进文本,探寻文本的“秘妙”。一、年龄反常的矛盾诗歌起笔写“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是第一处矛盾。汉仪注日:“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陈,又日年五十六衰老,乃得免为庶民,就田里。”3 据此可知,汉朝青年男子本应二十三岁才开始服兵役,到五十六岁就可以解甲归田。但此诗中的主人公十五岁就从军征战,直到八十岁才得以解甲回家。一个“始”字突出了主
3、人公返乡之晚,饱含了主人公长年服役、有家不得归的无奈和辛酸,也隐含主人公归家心情之迫切。结合全诗看,还为后面写主人公家破人亡、陷入痛苦与绝望的境地埋下了伏笔。这处矛盾看似忽略了对老兵神态、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实则用“十五”“八十”这组矛盾的虚数丰富了老兵形象,更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进而体会到当时兵役的严苛与繁重。二、凶涌与平静的矛盾老兵几十年没回家,定然会在回乡时逢人就打听家人的情况,定然会想象与家人团聚的各种场景,内心情感定然是汹涌澎湃的,而诗中却平静地叙述“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这不仅表达了老兵返乡后迫不及待想见亲人的心情,更表现了他由于离乡太久,不知亲人是否还在世的复杂心绪,意
4、在表明老兵做好了接受亲人逝去的心理准备。三、答非所问的矛盾面对老兵“家中有阿谁”的问询,乡人没有直接回答家中无人,而是答非所问“遥看是君家,松柏家累累”。乡人为何答非所问?大概是因为乡人面对这“八十始得归”的老兵不忍直接道出“你的家人都已不在世”的残酷现实,只得答非所问。远远望去,松柏林遮盖着的荒坟一个连一个,哪里还有家呢?老兵在漫长的征战岁月里累积的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家的热烈渴望,都在“松柏家累累”的现实中化为灰煜。在这答非所问的矛盾中,战争的残酷得以凸显,对“家”的热切期盼在“家累累”的2024.3语文教学通讯初中79资料参考乔晓霞残酷现实中落空,老兵的悲?心境得以显现。四、昔盛今败的矛
5、盾由“家累累”可以猜测出,昔日老兵的家应该是人丁兴旺的,而如今只剩破败一一“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昔日热闹的家园如今成了野生动植物的乐园。处处可见亲人曾经生活过的场景,却处处不见亲人的影子。魂牵梦萦的家,昔日兴盛的家,如今只剩一片荒芜。置身其中的主人公该有多么痛苦,让人不忍卒读。五、绝望中生希望的矛盾老兵“少小离家老大回”,可是回来后,亲人没了,家没了。这本应是老兵伤心欲绝的时刻,但作者只字未提“悲”,而是刻画了最具张力的一幕:“春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读到此处,读者不禁要问:“他为什么没有捶胸顿足、喙陶大哭,而是转身做起饭了?这是给谁做的饭呢?”其实,此时此刻老兵
6、还心存希望一一万一家人们只是外出劳作由绝望生出的不是更深的绝望,而是一丝侥幸的希望。这渺茫的希望支撑着老兵在荒芜中忙忙碌碌。这样的描写不着一“悲”字,却“悲”得更深重。六、希望又复绝望的矛盾“饭一时熟,不知阿谁”,于是赶忙“出门东向看”。此时才确定,家中是真的无人了。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瞬间被浇灭,老兵又陷入绝望的境地。他看到家中惨状,没有流泪;春米做饭时,没有流泪;羹饭熟了,没有家人共同享用,他流泪了。眼泪一滴滴落下,越滴越多,以至于打湿了他的衣襟。全诗就这样在一位老人的哭啼中收束,令读者陷入希望与绝望的矛盾中久久不能平静。七、有人无名的矛盾作为一首民歌,十五从军征不仅仅反映了个人的喜怒哀乐
7、、爱恨情仇,更反映了当时底层民众的普遍生活状态。不写出老兵的名字,让老兵的形象更具代表性,能够从“个体”走向“集体”。如此就通过这一个事件,将矛头直击社会普遍现象,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悲剧,表达出对战争的痛恨,对和平的珍爱。八、刻意省略的矛盾孙绍振教授指出,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往往只是把目光集中在作者已经写出来的内容上面,而没有80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 0 2 4.3注意到文章省略了的、回避了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正是文章的妙处。因此,应该把回避的和染的、弱化的和强化的内容结合起来,才能找到矛盾的起点。4 老兵回家后面对残垣断壁会有何反应呢?一般而言,应该对其语言、神态、动作等进行一定的描写,以表现其悲痛
8、。但是,作者省略了老兵的所有反应,让读者在这处刻意省略中发挥想象一一这位老兵是面对了多少生离死别的场景,才能如此冷静啊这更能引起读者的共情。同样,诗歌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也是作者的刻意省略之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八十岁风烛残年的老人,该怎么生活下去?他的吃穿用度怎么办?难道这就是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最后结局这样的刻意省略更能够揭露战祸给人民带来的沉痛苦难,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此外,笔者借用矛盾法细读文本,还发现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情感变化谋篇布局,在“归”统领的叙事过程中隐藏着一条“泪”的情感线。具体如下图1 所示:急想回家,道逢乡人,回到家中,独自做饭,
9、东向看急盼团圆询问情况景象荒?饭熟无人充满希望一希望落空彻底失望痛到麻木一绝望流泪图1:叙事线与情感线在“归”与“泪”的双线交织中,诗作将整个故事置于国家利益与个人权益的矛盾中,置于盼望与家人团聚的理想与回到家中却无亲人的现实的矛盾中,再嵌人八处具体的矛盾,以此来揭露当时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反映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控诉战争的罪恶,控诉统治者的罪恶,表达对人民大众的深切同情。参考文献:1 4 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9:5,9 7.2 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1 3:1 0 4.【3 焦天然,两汉都试考射J鲁东大学学报,2 0 1 4(0 1):7 1-7 5.一兼论汉简中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