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解析:选B。关键要注意题目中的“直接动力”的限制,生产力发展导致井田制崩溃,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口而展开争霸战争,这是其根本动力。 2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 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改革的性质完全相同 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 A B C D 解析:选A。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上层建筑领域作出相应的变革,所以这
2、一时期的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时期的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春秋时期的变革是奴隶主富国强兵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是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所以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变革不可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 3国语载:“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这反映了() A西周时期祭祀活动盛大 B春秋时期牛耕技术应用 C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 D战国时期农业发展 解析:选B。材料的含义是牛原来作为宗庙祭祀的牲畜,现在成为种田的主要帮手,结合图片信息可知B项正确。 4从西周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封建王权的
3、强化 B土地数量的减少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解析:选C。A项封建王权强化是在秦始皇时期;B项土地数量不是减少,而是增加;D项本身错误,因为材料所述并非上层建筑,故选C。 5战国时期儒家之一的荀子认为“制天命而用之”,他的主张调节的是()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统治者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 C人与自然的关系 D封建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解析:选C。要理解“制天命而用之”,其意思是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故调节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6下列哪些主张是代表平民阶层利益的() A“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政在得民” C“兼爱”、“非攻”、“尚贤” D“以法为本”,
4、“法不阿贵” 解析:选C。A、B是儒家思想,D是法家思想,都代表战国时期的地主阶级的利益;C是墨家思想,代表当时的平民阶级的利益,故选C。 7法家的代表是韩非子,他主张以法为本,建立君主专制,这说明法家代表的是() A地主阶级 B平民阶级 C农民阶级 D奴隶主阶级 解析:选A。法家主张实行变法,废除奴隶制度,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故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8战国初期,秦国的社会经济落后于东方各国,为改变这种局面,最早立志改革的秦国国君是() A秦献公 B秦孝公 C商鞅 D秦始皇 解析:选A。战国初期,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都是比较落后的,一直被中原各国看不起,被视为“夷狄之国”。公元前38
5、4年,秦献公即位,立志改变长期落后的状况,下令废除用人殉葬的恶习,把都城迁往栎阳,允许商业活动。故选A。 9战国时期咸阳某人因打架误伤人命,其父亲因心疼儿子送钱让儿子来到乡下躲避,结果不但他的父母被判刑,就连邻居也被判有罪,邻居被判有罪的依据是() A违反了什伍连坐制度 B违反了奖励军功制度 C他不属于宗室贵族 D他没有军功 解析:选A。秦国的什伍连坐制度规定居民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一家犯法,其余人家必须告发,否则就要同罪连坐,故选A。 10下图是出现于商鞅变法之后的古代砖画,反映的内容与商鞅变法中哪一条相关() A奖励军功 B建立县制 C奖励耕织 D统一度量衡 解析:选C。根据图片可以看出
6、人们在利用牛耕地,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C符合题意,故选C。 11恩格斯说:“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商鞅变法中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努力耕织的人 C奖励征战中立军功的人 D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地方 解析:选A。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确立了封建社会的土地形式地主土地私有制,从而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故选A。 12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主要适应了哪些阶级或阶层的要求() 新兴地主阶级 自耕农阶层 奴隶主阶级 商人阶层 A B C D 解析:
7、选A。“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故其打击了奴隶主阶级,与商人阶层无多大关系。其措施主要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层的要求。 13在中国传统中,四世同堂备受推崇,可是战国时期,某一农民的两个儿子刚刚长大成人,其父就让他们搬出家门,另立门户,出现这一现象的国家可能是() A齐国 B燕国 C韩国 D秦国 解析:选D。商鞅变法中“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居,家有二男则分户,以刺激小农户数量的增加及其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14商鞅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内在联系应是() A变法直接导致了秦国的统一 B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C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无关 D
8、变法减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 解析:选B。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使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这就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15战国策秦策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遭受变法打击的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解析:选A。文中的“人”代表遭受变法打击的贵族利益,故他们以“商鞅功高震主”的说辞劝说秦惠王杀掉商鞅。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6社会转型期的改革往往
9、影响深远。下面是不同时期,人们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认识与见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认为:“商君遗礼仪,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1898年章太炎时任昌言报主笔,发表商鞅,认为:(秦统一)“非嬴政之能,乃商鞅变法之功”,秦行商鞅法,坚持“法治不变”,“奋六世之余烈,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中。”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国实施商鞅变法的必要性。(5分) (2)你赞同上述哪一观点,并说明理由。(5分) 解析:第(1)问,考查商鞅变法的背景,需要结合教材,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上归纳变法的必要性。第(2)问是开放性问题,赞同观点,可以
10、结合材料和商鞅变法的局限性作答;赞同观点,需要从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进行归纳。 答案:(1)必要性:宗法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各国掀起改革运动;秦国国力落后,在兼并战争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2)赞同观点:商鞅忽视礼仪教化,导致社会风气败坏;推行严刑峻法,遭到反对。 赞同观点:通过商鞅变法,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楚悼王素闻(吴)起贤,(吴起)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材料二(商鞅)
11、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J(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令行于民期年(一年)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令之不行,自上犯之”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赵)灵王北略中山地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递胡服,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
12、备,则何以守之哉!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 通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方面有何相同之处?原因何在?(2分) (2)材料二的目的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达到?(5分) (3)概括以上三则材料的结果,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3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解题关键是一要理解和把握好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二要读懂材料,结合材料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1)削弱奴隶主贵族势力,提高军队战斗力。因为在战国兼并战争频繁的环境中,政权与军队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2)目的:富国强兵。途径:用什伍制连坐法建立严密的基层组织;用大力赏罚的办法发
13、展农业生产;以军功为基础,授爵赐田,削弱旧贵族势力。 (3)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认识:要发展、强盛,必须进行改革,因循守旧,必然失败;改革必然受到旧传统势力的阻挠,要顶住各种压力,克服各种阻挠,把改革进行到底。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梭伦的诗歌 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怎样的改
14、革思路?说明能够体现这一改革思路的主要措施。(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举措?对秦国的最大影响是什么?(4分) (3)两个改革者的命运都令人叹息,商鞅最后被车裂而死,梭伦最后被迫离开国家到国外游历,但人类社会仍在改革中不断进步。你认为作为一个改革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2分) 解析:本题以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为主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材料概括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一信息和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进行概括;第(2)问依据材料二“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和商鞅变法的影响来概括作答;第(3)问从社会责任、社会公平方面概括。 答案:(1)思路:抑制奴隶主贵族的势力;改革中
15、力求公平、公正;以法治理国家。措施: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2)举措:统一度量衡;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影响: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精英意识和平民情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秦国武士复原图 材料三商鞅戟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的问题是什么?(6分) (2)秦国为此建立了以奖励军功为中心的什么制度流传后世?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何影响?(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主要结合三则材料分析总结作答。第(2)问主要结合教材回答。 答案:(1)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二十等爵制。影响: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20 20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