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课标解读】应掌握农业的起源、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完善、灌溉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演变。【考试大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知识梳理】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1种植业:起源:原始农业是从 经济向 经济发展而来的。格局: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 和 形成规模,北方以旱地的 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 生产为代表,形成 格局。原因: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2家畜饲养业:五谷:黍、稷、麦、稻、菽或黍、稷、麦、稻、麻六畜:中国古代农民饲
2、养的家畜主要有 。请思考1:我国古代形成了怎样的农业格局?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二、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1生产工具的进步:农具材质的更新:原始社会、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耕作形式是 ,主要劳动工具是;商周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是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农具使用耕作工具的发展:西汉中期:发明了 ,推动了牛耕的推广。唐代:在长江下游出现 (又叫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发展重要的灌溉工具有曹魏时期马钧发明的 和唐代的 。2生产技术的进步:农用动力的变革:借用牛力耕田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牛耕开始出现,是我国农用动力的
3、一次革命。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原因:a.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b.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事业的发展c.水利施工技术的提高概况:a.内地:原始社会 ;春秋时期的 ;战国时期的 ;西汉的 ;东汉 治黄。b. 边疆:西汉时期,在西域出现地方特色工程 。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1千耦其耘原因: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农具大多原始而粗糙,只能靠奴隶的集体劳动。特点:大多采用 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2自耕农经济原因:春秋时期,随着 和 的进步,使个体农耕有了技术的支持; 的出现又使个体农耕有了物质基础。产生:产生于春秋时期,并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评价:优点:自耕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
4、因此生活稳定;农民是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弊端:a.小农经济规模小,“男耕女织”的简单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而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对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的需要有限,也会逐渐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后期,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b.自耕农经济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十分脆弱。请思考2: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知识拓展】1.精耕细作是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采用较先进技术措施,进行细致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其内容包括:生产工具的进步;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耕作方式的演变。2千耦其耘是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奴
5、隶在田间集体劳动。载役说:“千耦其耘”,描写的就是这种劳动场面。监督劳动者劳动的是“田”,有时主人也亲自来检查。如甫田说:“曾孙不怒,农夫克敏。”3. 自耕农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的条件首先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这样的环境少战争战乱之苦,才能为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其次是没有天灾,统治者也要重视水利的兴修。三是统治者的剥削要适度,轻徭薄赋,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空间等。这说明小规模的自耕农经济承受力十分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有限,风险较大,因此有较多的不稳定因素。【走进高考】例(2007上海历史)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
6、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x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 B C D答案: B.例2(08北京卷,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解析:A。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郑国渠位于关中平原;灵渠在广西境内;芍陂位于今安徽寿县南。由提上的“三国时蜀相诸葛亮”一句可知次水利工程应在当时蜀国境内,所
7、以应选A。例3(天津卷,39)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材料产,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材料二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2)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
8、展的状况。(3分)并具体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4分)材料三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2分)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4分)(4)综上,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2分)解析:(1)材料一表明从西周到战国产量大幅度提高,主要说明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发展的原因可以从生产关系、生产工具、水利工程的兴修等方面回答,只要课本所学知识就可以。(2)材料二英国农业的发展
9、则与圈地运动、新技术和农业机械的运用有关。英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是相互促进的。要紧紧抓住和依托材料,并且结合历史事件的相关背景支分析,抓住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3)把粮食产量的阶段和中国农业政策结合起来去分析。(4)三段材料农业的发展都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及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发展相关,要抓住这条主线。答案要点(63分)(1)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郾),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确立(私田取代公田)。(2)圈地运动,新农机、新技术的使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发展)。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工业革命为农业提供了更多新农机,促进农业发
10、展。(3)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4)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课时训练】一、单选题1.关于我国古代原始农业产生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生产工具的发明先民创造性的劳动自耕农的贡献A. B. C. D.2.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形成规模是在A.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C.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D.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3. 文明、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上的长时段中才能凸现,站在今天,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过
11、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A谷物种植 房屋建造 陶器制作 牲畜饲养4.牛耕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并不普遍。下列为牛耕的普遍推广提供了可能的技术革新是A.冶铁技术的产生 B.犁铧的使用 C.犁壁的安装使用 D.耧车的创制5.“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是下列那一工程的巨大功效A都江堰 B.白渠 C.郑国渠 D.漕渠6. 右图中的农具最早出现在A战国B西汉C南朝 D唐朝7.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是A“千耦其耘”的大规模简单协作 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D大规模分工合作8.有关小农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有“男耕女织”式 包括盐铁在内自给自足狭小的生产
12、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A B. C. D.9.下列关于农业工具使用情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商周时期青铜器制品已出现,但主要的农业工具还是木石材料制作B.大约在战国中期,牛力犁耕开始出现,但并不普遍C.搜粟都尉是汉武帝时期主管农业生产的官员D.三国时期,马钧创制的翻车是中国古代引水机械的重大发明10. 下列哪一项发明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A B C D11.自耕农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式,下面对这一经济形势认识正确的是自耕农经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自耕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自耕农经济形势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A. B. C.
13、D.12. (03上海历史3)观察下图,图中的犁耕方式开始于A春秋战国B西汉末年C三国两晋D隋唐时期13.(04全国一1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14.(05全国二12)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芍陂,推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该水利工程位于A成都平原 B河北平原 C渭河平原 D淮河流域15观察下列图片,从图一到图三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图一 骨耜 图二石犁 图三铁制农具A生产工具由石器到铁器演变 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C战国时期铁农具广泛使用 D农业生产
14、工具的不断改进16.(08年广东单科,4)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未作文之巧。未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17.(2007广东卷单科)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18.(2007江苏历史)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
15、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19(2007广东文基、理基)“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20.(2007山东文综)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重视农业的观念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安土重迁的思想A. B. C. D. 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
16、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与子孙以偿债者。晁错论贵粟疏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有什么特点? (18分)(2)如何评价材料一、二所反映的这种生产方式?(9分)1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17、: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西汉晃错论贵粟疏请回答:(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2分)你能说说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吗?(3分)(2)以上两则材料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
18、活状况?(1分) 概括该材料的观点。(5分)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5 CAACA6D10ABCBA 1115 BBCDD 1620 CCCAB二、非选择题21(1)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3分)特点:分散性: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生产;(3分)落后性:规模小,分工简单,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3分)自足性: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3分)封闭性:较少商贸交流;(3分)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自耕农处境艰难,小农经济非常脆弱。(3分)(2)自耕农经济评价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渐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确立而形成和确立的。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阻碍经济发展。22.答案要点:(11分)(1)生活方式:“男耕女织”。(2分)特点: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分散性。(答对任意3点,即可得3分)(2)材料二。(1分)主要观点: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 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5分)20 20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