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艺术研究张謇,字季直,清末民初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张謇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并在生前刊刻诗集张季子诗录初编(1911),存诗400 余首,民国时期刊刻的近代诗钞中收录的张謇诗就出于此。其后,哲嗣张孝若先生在为父作传时收录编刻了张謇的全部文学作品,大大增加了张謇诗歌的存世数量。近年来,江苏古籍出版社与上海辞书出版社两次编印张謇全集,将张謇的诗歌均收录在全集中,较为齐全1。考虑到全面性与权威性,本文以 2012 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张謇全集2为中心展开论述。张謇一生,无论是仕官还是创业,都在为国计民生奔波,其足迹遍布各地,而其驻足最多的地方还是他的故乡南通。因此遍览张诗,诗中南
2、通风物如沙滩之贝,半隐半现又随处可寻。有学者专门将提及风物的诗单独分为一类,如许乃为(2015)的张謇诗简论中将张謇诗内容分为史诗品格、仕进心声、报国素志等 9 类,并将风物胜景也作为张謇诗的内容分类之一3。高菊(2020)在张謇诗歌研究中,除了探索张謇的生平、交游与诗学主张之外,还对张謇诗歌的题材内容进行了分类,其中有一类就是山水风物纪游抒怀4。也有学者将风物作为诗体大类下的题材小类,如薛瑞(2010)在张謇试帖诗研究中将张謇的试帖诗按照思想内容分为颂圣诗、求仕诗、述志诗和时景诗5。目前学界在张謇诗分类方面主要存在两个现象:第一,张謇诗歌中的风物并不单纯只存在于一类题材中,在非山水风物类或者
3、纪游类诗歌中也有风景名物的显影;第二,目前学界对张謇诗歌中的风物分类并未局限在某个地域,而是整体性、全面性归纳。张謇生于南通金沙,长于南通西亭,虽有诸多奔波,但其举身立业之地,仍围绕南通展开;张謇诗歌中,风景名物数量可观,占比最多的是带有南通地方色彩的风物。这也是本文将张謇诗歌中的风物范围限定在南通的用意。“风物”一词最早出现在国语中:“夫乐以开山川之风也,以耀德于广远也。风德以广之,风山川以远之,风物以听之,修诗以咏之,修礼以节之。”6这里的“风”作动词使用,是传播的意思,但并未离开风的本义。辞海中“风”的第一个定义是“空气流通的现象”,后来引申到风光、风俗,正是因为风具有传播功能7。海德格
4、尔曾说:“存在是一种袭来,当这袭来离去的时候,留下在者闪烁。”如果风也是这样一种袭来,留下的在者也就是广义上张謇诗歌中的南通风物及张謇的民生视角研究于江秋(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摘要:目的:“风物”有三重含义,一是风光景物,二是风俗特产,三是特指风俗、习俗。清末文人张謇一生围绕南通这座城市创作了大量诗歌,其中关于南通风物的描写随处可见。这些风物既呈现了南通独特的气候物泽,又记录了张謇在这片土地上造福民生的活动印记。文章以张謇全集为中心,从自然物产和建筑民俗这两个方面梳理张謇诗中的南通风物,并探究其民生视角。方法:以张謇全集为中心,用分类学的方法初步对张謇诗歌中出现的南通风
5、物进行分类,并与柳西草堂日记中部分张謇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比对印证,分析张謇风物书写的民生视角。结果:通过对张謇诗歌中的南通风物进行归类,并与柳西草堂日记中部分张謇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比对解读,发现张謇的南通风物书写出现在各种题材的诗歌中,并体现出“忧农时”“与民同乐”等民生思想。结论:张謇的诗歌中出现了大量南通风物,描绘了时代交替之际,南通从雨水丰沛、民生艰难的江野风貌到工厂林立、校舍俨然的近代第一城的转变。与此同时,张謇的诗歌中对南通风物的白描与侧笔,多从中下层民众的生活苦乐展开,表达自身的悲悯或欣慰,这种对中下阶层农民、渔民、市民生活状态的频频观察及有意无意的着笔,自然流露了他对民生的关注,
6、而这种民生视角的形成原因仍待进一步探索。关键词:张謇诗歌;风物研究;民生视角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3-0022-0323第 37 卷第 3 期 2024 年 2 月Vol.37 No.3February 2024艺术科技的物。风飘走,物沉淀,留在一片固定的区域,生长成风光景物、风俗物产。陈春文教授在翻译为什么我们留在小地方?时,把海德格尔说的“诸物(dieDinge,allthings)”翻译为风物8。历代名家留下了许多关于风物的名句,比如“江城无宿雪,风物易为春”(郑谷),“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张昪),“行游昼不厌,风物夜
7、宜看”(沈佺期,一说孙逖),“风物催归绪,云峰发咏题”(刘长卿)这些物都存留在风袭来的场域中,风使这片场域上的所有东西开始蒸腾,最终以一种地域性、民族性的方式沉淀在这片场域,形成了风物。这个场域具有整体性,如郑谷所见风物的整体是无宿雪的江城,张昪所见的秋日风物的整体是眼前一带的江山。张謇所见的风物的整体,就是时代之风拂过南通留下的在者。那些风拂过沉淀下来的东西就是本文所说的南通风物,分为无人之风物(自然物产)和有人之风物(建筑民俗)这两大类。1 无人之风物南通的自然物产无人之风物,就是与人类活动参与无关的自然气候与天产物泽。南通在江畔与海滨交界之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黄海以东,是典型的亚热带
8、季风气候,具备江南地区雨水丰沛和海滨城市水产丰富的双重特点。张謇诗歌中的风物,体现了旧时南通的江野风貌。“七旬苦旱不得雨,一雨十日不得晴,痴龙如羊怒目狞,万鳞掀舞天瓢倾”这首雨叹生动描绘了南通夏季降雨的景象。南通通常在七八月份进入梅雨季节,先是连续几天的干旱,然后是闷热,最后是大雨瓢泼,有时下几个时辰就天晴,有时要连续下好多天,此诗描写的就是后一种情况。题邱履平扇赠行中提到“黄花时节雨萧萧”,同样印证了这一点。提到气候的还有冻蚊 春晴忽雪,冻蚊写于民国四年十月初三,立冬之后。南通的深秋初冬偶尔会有回暖,蚊子也喜热而出。与此并提的还有“秋梨花”,梨花本在春日开放,南通秋冬乍寒还暖,也会有秋日梨花
9、满枝头的景象。冻蚊是乍寒还暖,春晴忽雪就是乍暖还寒,二者都体现了南通气候“不干脆”之特性。南通濒江临海,水系发达,水产风物频频出入张謇诗。比如“邱生饷我东海鱼,纤如带长白如玉。粒盐糁花疑有霜,剂桂薰葱旨且馥”(履平饷带鱼)、“昨日刀鱼入市鲜新城城外港通潮,蚌味清腴晚更饶”(与金沧江同在退翁榭食鱼七绝三首)、“错兼紫文蛤,鲙佐黄头鲢”(初秋偶兴寄苏堪)带鱼、刀鱼、蚌、紫文蛤、黄头鲢张謇在交游诗中提及的各种水产颇有南通特色。带鱼鲜活时为银色,死后变成银白色,刀鱼鲜美价廉,蚌滋味清腴,黄头鲢、紫文蛤最宜佐酒。文蛤现今多为褐色,然紫文蛤的紫并未虚拟,文蛤在南通被称为“车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
10、:“其殼色紫,璀璨如玉,斑点如花。海人以火炙之。”张謇还特地写过春江渔汛歌:“刀鱼性爱须,时鱼性爱鳞河豚善嗔嗔腹鼓,鼓乃浮波翻白雨”时鱼并未出现在任何记载中,也有可能是鲥鱼,鳞软可食。2 有人之风物南通的建筑民俗在海德格尔的思想语境下,人们意识不到风的存在,正如人们身处此间,意识不到空气的存在。但人类自身也是风动起来的产物,从而生发出此间万物,却不显自身。栖居的人不是南通风物书写中的一环,但由人类长期生活而形成的建筑与风俗,与之相关。张謇是时代之风吹动的人物,时代之风吹拂他身,进而生发了实业之志。工厂、学校、公园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土地上,成为南通风物的一部分。宣统二年十二月,张謇写了一首博物苑诗
11、整治博物院粗成有作:“濠南苑囿郁璘彬,风物骈骈与岁新。证史匪今三代古,尊华是主五洲宾但得诸生勤讨论,征收莫惜老夫频。”光绪三十三年,张謇筹办的通州公立女学校开学,宣统二年,张謇作女子师范学院校歌:“通州女师范,乃在城之东。名园袭珠媚,讲席开春风。春风骀荡百蛰融,园中卉木新葱茏。女子有学兮欣欣棣通,女子有学兮邦家之隆。”民国六年七月,张謇回海门长乐夏祭,在船上写下南通公园歌:“南通胜哉江淮皋,公园秩秩城之濠。自北自东自南自西中央包我父我兄与我子弟于此之逸,于此其犹思而劳,南通胜哉超乎超。”第一所24艺术研究博物苑、第一所公立师范院校、第一个南通公园这些建筑凝聚了张謇对南通未来的思索与规划,最终形
12、成南通近代第一城的风貌。风不仅吹动伟人,还拂过尘埃万物、芸芸众生。张謇诗歌中不仅描绘了他对南通的建筑设想,还提到了南通人的生活风俗。“江城昔竞元宵灯,大庙小庙各有称,火珠中莹上下瑳,画幛柱绮墙壁棱。下至坊鬼社公社,纸糊竹缚事若应。金阗鼓咽彻衢巷,攒头万点膻厨蝇”张謇在正月十五日农学校棉作展览会成而雪一诗中描绘了南通元宵庙会的热闹景象。灯火繁盛,人山人海,灯火映着灯罩上的锦绣图画,就连烧给去世之人的竹灯纸灯、祭祀用品也一应俱全。金鼓之声响彻大街小巷,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南通有祭祀烧经的习俗,元宵节人们不仅与亲友同乐,还会给去世之人点灯,以照亮他们回家的路。至今,每逢元宵,南通濠河边仍会举办灯会,
13、热闹非凡。南通河道发达,港口众多,清末民初大多农人以捕鱼为生,张謇在丝渔港中写道:“分土自通如,连村接草庐。家家种桃树,市市卖江鱼。简俗驯终易,安生智有余。真渐田父爱,昔为野疏谋。”丝渔港现在南通市通州区那边,已不叫此名。“丝”在南通话中是用网捕捞的意思,那里以前是一个小渔村,当地人以捕鱼为生,家家有种桃树的习俗,张謇到来后,那里逐渐摆脱了以捕捞江鱼为生的贫苦生活,耕种有时,安居乐业。张謇诗歌中不乏对这些民风民智的着笔。3 民生视角下的风物书写张謇诗歌中的南通风物,不只是客观描绘,在视角选择上也体现了民生观。例如写风物气候,若常人着笔,或感物候之新奇,或寓情于景,感怀己身。张謇去过韩国和日本,
14、所经历之地风景各异,又悼念亡妻,触景伤怀,创作的诗歌中不乏这些立意。然涉及南通的物候描绘,则大多从民生视角出发,抒发对农时的忧误和对农民的怜悯。张謇写过很多关于雨的诗,如雨叹 苦雨 连雨不止河水大涨田稼淹没殆半悯我农人有作苦雨:“梅熟宁堪烂,苗新正苦薅。雨声铺野阔,水气馏空高。鸟断兼晨食,鱼浮四注濠。三年连两潦,奈此下民劳。”这首五律描绘了连日下雨后的田野涝害的景象,成熟的梅子在枝头腐烂,而禾苗刚种难以成活,鸟无食可寻,鱼遍翻白肚,人自然也无粮可收。一个“苦”字既写了雨水的连绵无尽,又点明了张謇的情感与态度,他不是苦大雨使他心情烦闷,而是苦此雨使农人受灾。连雨不止河水大涨田稼淹没殆半悯我农人有
15、作题中一个“悯”字也与“苦”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具体内容,篇幅有限,不再赘述。这样的民生思想不只出现在几首物候诗中,在提及南通的物产天泽时也有体现。例如春江渔汛歌中的“荒江野店堆盘盎,下酒家家充午饷”,刻画的是渔汛时期各种鱼类出现在底层民众餐桌上的场景,诗人与友人欢聚,吃鱼叙旧,重在抒发与友人的知己之情,但在如此欢乐的场合下他仍会联想到底层民众在物资不富足的情况下的生活景象,继而花一两句着笔。这种着笔,有时刻意,有时无意。但正是在这种有意与无意之间的辗转游移,使关爱民生、与民同乐的张謇形象跃然纸上。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16、张謇诗歌中的意境更多是“有我之境”,这与张謇的人生经历也有一定的关联。由晚清儒家传统文人转变为近代儒商知识分子,张謇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但无论如何改变,他一生始终践行儒家思想。在弃官从商的路上,他抛弃的只是宋儒中“积极取士”的部分,但关爱民生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他的一言一行9。这大概也是张謇在诗中提及南通风物时,总是用忧怀民生的笔触去创作的原因。4 结语南通是张謇用心至深之地,也是张謇用情至深之地。张謇诗歌中对南通风物的提及与描绘,不仅起到了用文字记录南通风貌的作用,还抒发了他爱国怜民的悲悯情绪。他笔下的旧时南通不仅有江野风貌,还有民生苦乐。探究张謇诗歌中的南通风物,并深入思考他着笔时的民生视角,
17、对进一步探究张謇的民生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 郑元英.潮平兼岸广,人远倚天长:(下转第 39 页)39第 37 卷第 3 期 2024 年 2 月Vol.37 No.3February 2024艺术科技意图及情感价值,方能与其产生共鸣。4 美学视域下艺术品鉴赏与收藏价值发展走向分析4.1 大众审美推动当代艺术品价值全方位提升大众审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艺术和文化事业所追求的主流。在当代社会背景下,艺术作品的多元化日益被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具有代表性的当代美学所重视。众多的当代艺术品,在大众媒体的辅助下,有目标地传播自己的艺术原型。现代艺术的丰富与多元,是由公众的审美鉴赏与二次创作完成的5。其
18、中,大众审美元素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在艺术品的价值展现方面,还需要迎合大众的审美取向,创建艺术欣赏的多维角度,使其收藏价值不断延伸。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与认知,使其不断提高大众的审美文化水平。所以,受众的审美决定着当代艺术的鉴赏和收藏价值,以大众的价值评判为依据,扩大当代艺术的传播范围,推动其发展,揭示这个时代的审美文化的魅力。对大众而言,需要将重点放在深入解读和评价其内容上,主要是从艺术的年代等角度出发,从作品自身的角度,对技术、表现方式、传达情绪的评判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此构造出一种结构美学大众化的艺术品,体现观众的审美需要,提升民间艺术的审美价值。4.2基于价值收藏视角的艺术作品传承发
19、展价值分析艺术审美价值通过艺术品的线条、形状、色彩、装饰等体现出来,对其精神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行深层体验。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这一主题的持续成长可以获得更多的艺术美感。审美价值的凸显,需要欣赏者自觉、主动地去感受、去探索、去表现,从而得到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同与满足6。艺术品不断传承与发展,在此过程中,艺术价值、艺术审美等元素随之变化,二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客体随着主体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其产生的价值也会随着经济、文化、社会、审美等元素的不断更新而出现新的内容。在此实践过程中,艺术作品的美学功能成为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具有一般商品难以产生的精神价值,其市场价值与社会认知和经济因素相关
20、,其价值越高,收藏价值越大7。一般而言,大众对艺术作品的喜爱程度愈高,其收藏价值愈高。文化的多元性是社会时代变迁的产物,艺术品的收藏与社会、文化的变化与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其价值随着其变化不断浮动。5 结语艺术品的价值鉴赏需要结合历史文化背景与审美价值,以多种方式深入挖掘艺术品的美学价值,从不同角度赋予艺术品收藏价值。通过对体验式艺术品增值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美学观点及对中外艺术品价值的提升,提升美学水平,推动现代中国艺术品收藏的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 李卓然.浅析艺术品鉴赏的人文特征与当代价值J.大众文艺,2014(21):108.2 白璐.浅析艺术品鉴赏的人文特征与当代价值J.艺术科技,201
21、7,30(3):228.3 邓昭宇.分析艺术品鉴赏的人文特征与当代价值J.艺术品鉴,2020(3):129-130.4 赵芯.探析艺术品鉴赏的人文特征与当代价值J.明日风尚,2023(13):161-163.5 胡瑕.当代艺术的历史演变和发展J.收藏与投资,2023,14(1):166-168.6 张杨格.浅谈书画艺术品的鉴赏与收藏J.艺术评鉴,2018(10):187-188.7 秦姣.美学视域下的艺术品鉴赏与收藏J.南方论刊,2016(3):80-81.作者简介:张茹婷(1989),女,江苏常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品鉴藏。(上接第 24 页)评 张謇诗编年校注 J.中国图书评论,2
22、022(1):117-122.2 张謇,李明勋,尤世伟.张謇全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42-713.3 徐乃为.张謇诗简论 M.出版者不详,2015:7-11.4 高菊.张謇诗歌研究 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0.5 薛瑞,徐乃为.张謇试帖诗研究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4):32-35.6 国语 M.韦昭,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161.7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4347.8 胡潇.诗性空间的思辨:海德格尔“筑居思”之思 J.天津社会科学,2016(3):22-27,77.9 江海全.论张謇的儒家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广西社会科学,2022(7):88-94.作者简介:于江秋(2000),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