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昭通市小径级竹笋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图/昭通市林草局特稿/SPECIALREPORT2023年,昭通市林草产业总产值突破3 2 0亿,林下经济产值达200亿,较2 0 2 2 年增长 3 3.6 4%,一、二、三产比为4 5:2 0:3 5。尤其是小径级竹笋已发展成为昭通市特色产业、生态产业、富民产业,面积达5 6 3.1 万亩。其中:筑竹1 6 5.1 万亩,占国内8 6.8%、省内独有;方竹3 9 8 万亩,占国内64.4%、占省内9 6.8%。现有竹笋加工企业2 6 家,企业有机商标7 个,认证有机基地5 0 个9 6 万亩。实现鲜笋产量4 0 万吨,产值1 0 0 亿元,助力9 个县
2、(市)9 6 个乡(镇)5 3余万户2 1 0 余万群众增收致富,覆盖区、主产区户均收入分别达0.2 万元、1.2万元。闯出了一条生态敏感脆弱地区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发展产业化的致富之路。2023年,昭通市林草产业总产值突破3 2 0 亿强化政策引领激发发展活力绘制“一张蓝图”相继出台昭通市竹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 0 1 8 一2030年)昭通市加强衔接补助资金支持笋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昭通市加快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 0 2 3 2 0 2 5年),昭通市着力构建绿色生态、优质高效、三产融合的竹产业发展格局。组建“一套班子”O46YUNNANFORESTRY小径级竹
3、笋成为昭通市特色产业扶”“一企一策”为培优做强企业疏通堵点、难点。强化“科技支撑、品牌赋能、宣传推介”,推进校企合作,搭建产学研科研平台。系列政策措施的制定出台,为凝聚力量、激发活力,推动昭通市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聚焦高质高效建设标准化基地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思路,昭通市不断提升基地建设水平。利益联结。以万亩以上村为重点,通过收储、流转、入股等方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利益联结机制。产业发展生态化昭通市将竹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各级林长制工作考核重要内容,建立市级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各项工作。形成“一套措施”。严格
4、“地块落实、施工组织、技术指导、质量管控”4个大图斑项目管理,通过市级领导挂包“一对一帮着力强链补链提升产业化水平昭通市坚持“抓一抢二活三”的发展思路,引进一批国内影响力较强的竹笋加工企业落户昭通,优化加工产能布局,延伸产业链条,推动融合发展。重点培育。昭通市出台昭通市加强衔接补助资金支持笋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在竹笋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奖补,在厂房建设、提产扩能、设备更新等方面给予支持。强化布局。按万亩及以上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布局鲜笋收购和杀青点(初制所),5 万亩及以上乡镇布局竹笋粗加工厂,易迁安置点、县城周边劳动力富集区布局竹笋精深加工区,构建完整加工链。狠抓融合
5、。以绿美竹园建设为抓手,昭通市探规范标准。严格品种、索“竹产业+竹体验、竹种源追溯管控和苗木“三康养”发展模式,实现多证一签”质量管理,严把元化发展。在镇雄、彝良、种植标准和技术规范。盐津、大关等县推广竹下完善设施。昭通市级种植天麻及中药材;在彝统筹,涉竹产业县(市、区)良、威信、水富等县推广每年投入竹产业加工环节的竹下种植竹荪;在镇雄、资金不低于当年乡村振兴财盐津、绥江等县推广竹下政衔接资金的2 0%。市、养殖乌骨鸡。县两级统筹资金,加大对林区管护道(采笋道)及必要管护设施、良种选育、种质资源圃等资金投入。绿美竹园化、电商化营销之路,昭通市着力提升产业效益。树立品牌。坚持品质向品牌转化,建立品牌创建激励长效机制,推进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创建。大关县、盐津县、镇雄县被中国林学会分别授予“中国筑竹之乡”“中国方竹之乡”“中国赤水源方竹之乡”荣誉称号。转变方式。通过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和产品溯源设施化示范,昭通市大力推广直播带货、可视农业、直采直供,开展农一超、农一校、农一企对接,实现产品从田间地头直达厨房餐桌。强化支撑。建立专家挂联服务机制,重点培养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转变营销模式乡土农技推广员。鼓励企形成品牌化效益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加快坚持走品牌化、包装成果转化和产品研发。YUNNANFORESTRY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