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2024年第3期课 堂 在 线教材新解新课标下民俗文化类文本的教学研究刘建国摘要: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夯实核心素养,体现语文学科育人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新课标的要求,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入手,拓展文本的深度和广度,按照体验、开发、整合、应用的规律,安排与民俗文化有关的主题课程,发掘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关键词:民俗文化;文本;教学研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提出,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
2、重要组成部分,对夯实核心素养,体现语文学科育人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新课标要求,挖掘课本中民俗文化类文本,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民俗文化知识,拓宽民俗文化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水平。一、体验,汲取先哲智慧教师在教授民俗文化类课程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体验民俗文化,感受先人的智慧,并从中得到启迪。可以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指导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了解相关的民俗文化知识,从中学习古人的智慧1。在学习鸿门宴的时候,部分学生产生了疑问:“项羽和刘邦之间,既然产生了矛盾,为何不直接开战,反而还要摆下鸿门宴呢?”“刘邦既然担心项羽对自己不利,
3、为何还要赴宴呢?”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带领学生了解古人的宴饮文化。教师先给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人举行宴会的时候,主人和客人分别坐在什么位置,如何饮酒,如何上菜,宴席上会说些什么,表演什么节目等。在学生初步了解古人的宴饮文化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分别扮演刘邦、项羽等主要人物。学生要揣摩刘邦、项羽的内心世界,结合宴饮现场的情况,将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古人的礼仪。古人十分重视“礼”,所以不管是设宴还是赴宴,都是“先礼后兵”。学生在表演“项庄舞剑”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剑拔弩张的气氛,但由于“礼”的约束,双方矛盾没有爆发出来,让刘邦能够利用机会逃脱。通过演绎,学生感
4、受到刘邦赴宴展现出了“礼”,中途逃脱体现出了“智”。二、开发,拓展课程资源标准中提到,教师要指向语文核心素养设计学习任务群,优化拓展课程资源。教师可以用民俗文化作为支点疏通文本内容,用民俗事件作为引子架设阅读支架,用民俗资源作为素材高效开发课程,引导学生交流研读。水浒传 红楼梦等作品内容丰富,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信息。教师可以利用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机会,开发阅读课程,拓展教学资源。该课程可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为“利用民俗元素,理解文本”。可以以元宵节为串联点,看看红楼梦中的诸多人物分别做了一些什么,他们的行为和自己的身份有什么关系,是否体现了人2024年3期.indd 322024/3/2
5、 21:29:16中 旬 刊2024年第3期 33 课堂在线教材新解物性格特点,让学生找到分析人物形象的抓手。第二个环节是“结合民俗事件,深度解读”。可以通过贾府的三次葬礼,分析判断贾府的经济状况,思考作者为何如此写。通过探讨,学生发现身为贾府主人的贾母,她的葬礼最为简单,可以得出作者是借此表现封建家族的衰亡。第三个环节为“自主研究,上传作品”。学生可以结合阅读红楼梦的情况,选择其中某个民俗活动作为主题,撰写小论文,并上传到班级群,分享给其他同学。三、整合,建构知识框架在优化民俗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立足统编版教材和新课标,充分利用民俗资源,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框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
6、时候,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再通过上网检索等方法收集更多信息。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列表格等方法整理信息。最后,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完成知识架构2。窦娥冤 包含了很多与古代民俗有关的内容。如蔡婆年老无依,靠放债维持生活,由此能看到古人的经济生活状况。又如,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没有能力偿还债务,被迫将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由此能看到当时高利贷盘剥十分严重,也能看到当地的婚丧嫁娶习俗。挖掘民俗文化元素后,再组织学生拓展阅读,上网查找其他有关的内容。如以“古代的婚姻习俗”为主题,学生可以自主搜索信息,了解古人如何择偶,在结婚的时候有哪些礼仪,在婚后要遵循什么道德规范,古人是否有“离婚”一说等。收集好
7、信息后,再指导学生以思维导图为支架整理信息。思维导图可以将“古代婚姻”放在中间,辐射出若干条线,分别标注不同的内容。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对“古代的婚姻习俗”会有更系统的了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互动交流,整合信息,进一步完善知识框架。四、应用,深化精神内核标准中提出,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要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继承和发展民俗文化。教师应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活动,在实践中理解民俗文化精神内核。登高是杜甫创作于秋季的作品,围绕自己的身世遭遇,写出自己登高所感,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探索古人喜欢在哪个节日登高,引出“重阳节习俗探
8、索活动”。在“了解古代民俗”环节中,学生先搜索资料,了解古人在重阳节喜欢做什么,有哪些习俗延续到当今,这些习俗意味着什么。在“感受当代文化”环节,学生可以参与社区重阳节敬老活动,为老人们做些力所能及之事。同时,学生可思考一个问题:“重阳节为何逐步变成老人节的?”在“探索未来发展”环节,学生结合实践活动进一步探究,着重分析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传统节日文化想要在当代社会得到延续和发展,应该采取哪些行动,如何才能提升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第二个问题:“节日习俗是一成不变的吗?它们的变化意味着什么?”学生通过主题探究,挖掘重阳节背后的精神内核,原来“九”和“久”谐音,寓意“长久”,重阳节变成“老人节”,展现中国人尊老、敬老的美德。总之,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基于新课标的要求,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入手,拓展文本的深度和广度,按照体验、开发、整合、应用的规律,不断优化人文主题设计,更好地发掘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参考文献:1严华银论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融合J 中学语文教学,2017(06):4-102张心科也谈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材J 语文建设,2015(08):7-9作者简介: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语文教师。2024年3期.indd 332024/3/2 21:2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