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调研提纲之六 如何做好增值税纳税评估模型建立工作 纳税评估模型就是通过测算企业的单位产品耗能、辅助材料消耗量、计件工资等指标参数,采用投入产出法、关键部件控制法、单位产品耗材耗能测算法、计件工资控制法等合理方法,推算产品产量或销售额的线性公式或表格。 一、既有模型在纳税评估中的运用通过行业纳税评估,根据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和经营特点,分析行业生产经营规律和对各种要素的依赖程度,找出税务机关容易掌握并且能够据以测算企业产品产量的关键环节和要素,确定最合适的测算方法、监控周期、监控项目及采集对象,然后具体测算出每个要素指标与产品产量之间的对应系数,建立增值税纳税评估模型,成为近年来纳税评估的重
2、要工作内容之一。实践中,也总结了大量的纳税评估方法。最常用的纳税评估模型及方法如下: (一)税负对比分析1.原理描述税负即税收负担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率,它比较直观地体现了一个企业实现税收的能力和负担水平。行业内全部企业的应纳税总额与课税对象总额之比,即行业税负。行业税负反映了行业内企业的总体负担水平。行业中单个企业的税负在一定时期内对行业税负的背离,造成企业税负与行业税负的差异。2.评估模型税负差异率=(企业税收负担率-行业税收负担率)行业税收负担率100%3.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税负对比分析法的适用范围很广,基本上对所有行业均可适用。该方法属于综合分析法,影响因素较多,涉及税基的多个
3、方面。因此,用该法发现企业税负异常时,应结合其他分析方法进行多角度分析。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季节性因素。企业生产经营受季节的影响变化,本期进入销售淡季,造成应税销售收入降低,同时,为销售旺季准备生产,购进货物大幅增加,造成购销失衡等。(2)政策性因素。出口企业本期出口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例突然增加,直接免抵税额增加,应纳税额减少,税负降低。(3)价格因素。受市场竞争影响,企业经营的货物价格本期大幅度下降,增值额减少,税负降低。(4)经营范围发生较大变化等特殊情况。(二)投入产出法1.原理描述就是根据企业评估期实际投入原材料、辅助材料、包装物等的数量,按照确定的投入产出比(定额)测算出企业
4、评估期的产品产量,结合库存产品数量及产品销售量、销售单价测算分析纳税人实际产销量、销售收入,并与纳税人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由于测算、分析侧重的内容和角度不同,不同的行业适用的投入产出测算指标和模型不同,以及投入产出表现形式的不同,分析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如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投入产出比、单位产品定耗的分析;按其侧重面的不同可分为原材料投入产出比、废料的产出及再利用率、单位产品辅助材料(包装物)耗用定额的分析等。2.评估模型(1)投入产出比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数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评估期产品数量=当期投入原材料数量投入产出比问题值=(测算应税销
5、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应用中该模型的分析重点是:根据已确定的行业或产品的投入产出比及企业评估期原材料的耗用数量,测算出产品生产数量,与企业账面记载产品产量相比对,同时结合产品库存数量及销售单价等信息进行关联测算,并与企业实际申报的应税销售收入对比,查找企业可能存在的问题。(2)单位产品定耗模型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数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评估期产品数量=评估期原材料或包装物耗用量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或包装物定额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该方法是通过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定额指标,评
6、估产品实际产量和销售额,进而评估出纳税人是否存在有隐瞒销售收入的问题。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定额可以根据产品配方中的定额直接确定。单位产品定耗既可以是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定额,也可以是单位产品耗用辅助材料和包装物定额等。分析应用时要灵活运用,关联分析,及时查找企业可能存在的线索和问题。3.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投入产出法主要适用于产品相对较为单一的工业企业。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注意测算分析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对测算分析结果,必须深入调查,从企业仓库保管、库存明细账目、辅助材料、包装物耗用等多方面印证、分析,查找线索;(2)注意模型中指标的计量单位,特殊情况下必须进行单位换算,以免出现错误;(3)对农
7、副产品收购、废旧物资收购等企业可利用该法关联分析收购发票开具的真实性。(三)单个部件控制法1. 基本原理关键部件控制法,为投入产出法的简化与特例。是根据企业生产产品耗用的关键性外购半成品及主要零部件数量来测算产量的一种方法。如每台驾驶室需要安装两个三角窗,其出库数量除以2可测算出产成品数量。2.评估模型(1)测算评估期产品数量=评估期主要原材料投入量/单位产品原材料使用量(2)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数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 (3)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 3.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尤其适用于产品型号较单一的企业。在
8、用单个部件测算产量时,为增加数据的准确性,可采用同一型号产品耗用的2-3个零部件同时进行测算,或按原材料的配比关系,如单台驾驶室耗用三角窗、滑槽、以及挡板的比例为2:2:1,对照原材料出库单,查看比例关系是否正确。 (四)能耗测算分析1.原理描述能耗测算法主要是根据纳税人评估期内水、电、煤、气、油等能源、动力的生产耗用情况,利用单位产品能耗定额测算纳税人实际生产、销售数量,并与纳税人申报信息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其中耗电、耗水等数据可从电力部门、自来水公司等取得核实,相对较为客观。2.评估模型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生产能耗量评估期单位产品能耗定额评估期产品销售数量=评估期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
9、期产品产量-评估期期末库存数量评估期销售收入测算数=评估期产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适用税率(征收率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一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 )3.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该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工业企业。对账务核算不健全、材料耗用情况难以估算,但可从第三方取得客观能耗信息的小规模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同样适用。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l)正常的企业非生产性(办公照明、空调使用等)用电占比例很小,可以忽略不记。但对差异额较大的,应分析是否存在隐瞒产量,少计销售收入的可能,是否存在将电转售其他企业或用于非应税项目等情况,少计其他业务收入或多抵进项情况;对需要由电费推算用电量的,应考虑
10、扣除企业缴纳的基本电费。(2)应加强同当地电业管理部门、自来水公司等单位的联系,核实企业用电、水量等数据的真实性。同时,要求纳税人申报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电力、自来水发票复印件;或利用金税工程中供电系统的抄税信息核实。(3)在实际分析中,应选取企业生产经营中最具客观实在性、企业不易人为改变、不易隐瞒、便于收集、纳税评估可操作性强的指标。对能耗指标的分析应用,应充分考虑企业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工人熟练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指标的运用不可生搬硬套,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选用或增设辅助指标,确定科学、合理的参考系数,多个指标并用,便于发现问题和疑点。 (五)工时(工资)耗用分析1.原理描述工时耗用法是
11、指在单位产品耗用生产时间基本确定的前提下,按照纳税人在一定时期耗用工时总量,分析、测算该时期内的产品产量及销售数量或销售额,并与申报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工资耗用是生产耗用工时反映在货币上的金额表现。由于工时在纳税人的账面不反映,不易于收集。工时往往反映在工资上。这部分工资仅仅指生产一线工人的工资,即生产成本中的直接人工成本部分,可以在会计核算健全的纳税人账簿、凭证中直接反映。2.评估模型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生产人员工时总量(工资总额)或某一主要生产环节工时总量(工资总额)-单位产品耗用工时(或者工资 )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
12、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一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3.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单位产品耗用工时或者工资基本稳定,工资或工时记录完整、核算规范的工业企业。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l)企业的生产工时(工资)标准或者关键生产环节工时(工资)标准应相对稳定,相关数据应易于收集和计算;(2)参考当地同行业或规模、效益相近企业的生产工时(工资)标准,便于税企双方工时(工资)标准的共同认可;(3)生产工时总量(工资总额)的所属期要与生产产品的所属期配比。(六)设备生产能力分析1.原理描述设备生产能力法是指主要生产设备在原料、动力和人员等正常运转下产出的能力。可分为设计生产能力
13、和实际生产能力。设计生产能力指按照国家标准生产或引进的设备,经过国家有关部门审验、认可的标准性生产能力。实际生产能力是指设备在实际运转时的生产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设备的实际生产能力与设计生产能力有一定出入。随着各个行业国标、强制性国标及行业管理标准的出台和完善,设备的实际生产能力越来越接近设计生产能力。2.评估模型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若干设备的日产量或时产量评估期正常工作日或工作时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十评估期产品产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 )3.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该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特定的行
14、业,如造纸业、水泥制造业、微粉、发电等行业。该方法与其他分析方法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好。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l)设备生产能力可从随机文件中得到。随机文件包括产品说明书、合格证、装箱单等。产品说明书对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的设备生产能力较为重要;(2)实地查看时要注意正确区分设备的规格、型号、数量和生产能力;(3)设备生产能力一般有幅度,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掌握。 二、模型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局按照市局的工作部署,不断研究典型行业生产经营规律,先后建立了造纸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批发零售行业以及汽车车身、挂车制造等行业增值税纳税评估模型,制定行业管理办法,实现税源精细化、科学化管理。
15、 但受人力基础、信息系统、指标参数以及模型本身的局限性等因素制约,模型应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拿评估当检查,忽视了评估模型在评估中的运用。部分评估人员仍运用日常检查的方法,通过查账等形式进行评估,未将评估模型有效的运用到评估工作中。 (二)模型运用生搬硬套,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一纳税评估模型并非适用于所有企业,在运用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应考虑到企业的生产规模、生产能力以及其他影响因素。比如,在税负率对比分析模型中,部分评估人员忽略了影响税负率的诸多因素,在企业税负率偏离行业税负率时,未对其它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单纯就税负率补税,有失评估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同时,指标的运用不可
16、生搬硬套,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选用或增设辅助指标,确定科学、合理的参考系数,多个指标并用,便于发现问题和疑点。(三)基层信息系统薄弱,评估数据调取困难。在调取行业各企业相关信息时,无法生成行业税负等信息,数据调取困难,不得不求助于市局。(四)行业指标参数有限,制约模型效能最大化。现行的纳税评估体系是通过确定行业峰值来进行测算的,峰值是借用物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原义是在所考虑的时间间隔内,变化的电流、电压或功率的最大瞬间值。行业峰值是指同行业、或类似行业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域,在相同或类似的生产经营条件下,符合正常的市场公平交易原则的所有各类指标,如: 毛利率、利润率、税负率等等,行业峰值实际上
17、是企业纳税标准的一种假设。纳税评估是根据评估指标的测算结果与行业峰值进行比较,比较结果如在合理的变动范围内的,就被认为真实、有效。而实际上,行业峰值是一个变动值,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评估对象的规模大小,企业产品类似程度等因素都对“行业峰值”产生较大影响。另外,企业还经常受到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风险、资金的流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单凭评估指标测算和评价很难合理认定申报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以零售行业为例,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国家标准,零售业下属有9 个中类、45 个小类,如果粗放地以几个行业小类为代表,对其他行业小类就难以适用,如果要涵盖所有行业小类,进行指标的调查分析测算,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测算
18、分析、维护调整的难度可想而知。事实上,经纳税评估测算形成的评估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并不能真正反映一个企业的纳税申报是否真实,它也应该是个可变值。(五)模型本身的局限性,影响评估效果。按照市局的工作部署,基层局每年在本辖区内选取一个行业进行评估建模,然后再将这一模型推广到全市乃至全省。由于基层局辖区内行业户数的有限性与人力、时间等因素制约,小范围内建立的模型推而广之运用,是否具有可行性这的商榷。三、做好增值税纳税评估建模工作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一)切实夯实纳税评估的人力基础一方面要对纳税评估人员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全方位的业务培训。对评估工作涉及的税收业务、财务管理、计算机操作、评估分析、约谈
19、询问技巧等内容进行培训。另一方面要建立评估案例讲评制度, 对优秀案例和失败案例从筛选对象、审核申报、实施评估、约谈询问、实地审核等全过程进行系统讲评,总结成功经验,汲取失败教训。(二)评估指标与模型的动态修正原则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建立后,并非一蹴而就,其预警参数须不断维护更新。因为社会环境时刻发生变化,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生产经营方式在改进,价格随市场上下波动。要保证模型在对象筛选上的准确性,就必须不断从企业的生产经营变化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更新公式、指标和各项数据。一成不变地固守模型加以运用,就会造成评估失真,无法作出合理性和准确性判断,造成纳税评估效率不高,也难以提高税源管理的水平。因此,由
20、集中化、专业化的纳税评估主管部门进行宏观的统筹管理和协调管理是必要的。(三)成立由上级局牵头的行业建模工作组将每年由基层局负责的行业建模工作,改为由上级局牵头,抽调业务精干的税务人员,成立专门的建模工作小组,对某一个行业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的典型企业,进行评估,要求指标参数有参照性,模型切实可行,在广度与深度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评估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四)注重增值税纳税评估建模工作的方法与程序1样本选择应注重可比性原则首先地域范围上不宜过大。由于受地域因素的影响,不同地理位置的同行业可能差别很大,地域跨度越大,可比性也就越小。其次应保证一定的样本量。如果在同一区域内同行业纳税人只有一两户,那
21、也就没有建立行业评估模拟的必要。再次应尽量选择开工投产时间基本接近的企业,否则时间不同,在生产工艺、设备、技术等方面差别会很大,可比性则不强。最后应选择规模适中的企业。规模不同的纳税人,其生产经营模式可能迥异,也就没有可比性。因此,在建立行业纳税评估模型时,应充分考虑可比性。可比性越大,数据则越有行业代表性。2.数据来源的外部性原则现有的案头分析资料是以税务机关内部的“一户式”存储的纳税人各类纳税信息资料为主,进行同行业对比分析。这种方法固然也能发现一些疑点。但由于数据主要来源于企业报送的资料,如果企业数据不真实,或者同行业都利用同一或类似方法规避税收,就很难发现问题了。因此采集、掌握、运用外
22、部数据来进一步测算企业真实的生产能力凸显重要。外部数据包括企业的账面外信息和来源于企业外部的第三方信息。企业的账面外信息虽然也是来源于企业,但它来源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因此更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主要包括经营管理方式、生产经营规模、内部控制制度、技术指标、生产标准、质量体系、价格信息、人员变动、产销量、成本核算、费用、能耗、物耗等各类与纳税人生产经营有关的涉税信息。第三方信息可分为户籍类信息、税种类信息和综合类信息三类。户籍类信息主要包括工商、国( 地) 税、质监、科技、卫生、教育等部门提供的与税务登记相关的信息; 税种类信息包括国( 地) 税、海关、建设、公路、水利、市政、房产
23、、土地等部门提供的涉及税款征收的有关信息; 综合类信息主要包括财政、统计等部门提供的宏观经济信息和其他信息等。3简要、科学、精确的原则尽可能采用直线线性方程模型,这样可以避免制作过程中的繁琐化倾向。选准企业的关键环节和因素,注意产品损耗率。在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残次品等损耗现象,因此在建立纳税评估模型时必须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观测、计算、评估,或者向经验丰富的工人询问产品损耗率。4. 多种方法、程序的总结(1)经验总结法。第一步,掌握政策依据和掌握政策规定的一般规律;第二步,收集归纳总结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工作经验;第三步,确定行业、税种或特定事件的关键节点;第四步,对一般规律和实际应用经验进行抽象;第五步,验证。(2)数据归纳法。第一步,确定要建立模型的行业;第二步,确定信息采集的样本量;第三步,确定采集数据方式和内容;第四步,信息采集和数据归纳;第五步,分析抽象;第六步,验证。(3)专用工具法。第一步,确定要建立模型的行业;第二步,确定信息采集的样本量;第三步,根据数据模型建立的具体应用范围,确与数据模型关联的数据采集项目;第四步,信息采集和数据归纳;第五步,运用专用工具进行抽象;第六步,验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