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页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16851655-1685),原名成德,),原名成德,字容若,纳兰氏,世居开原东之叶赫河畔,满字容若,纳兰氏,世居开原东之叶赫河畔,满洲正黄旗人。其父为康熙朝太傅明珠。康熙十洲正黄旗人。其父为康熙朝太傅明珠。康熙十四年(四年(16751675),年方二十岁纳兰性德科考应殿),年方二十岁纳兰性德科考应殿试,赐进士出身。选授一等侍卫。凡康熙出行,试,赐进士出身。选授一等侍卫。凡康熙出行,其必扈从。纳兰性德虽为皇帝近侍,却以诗文其必扈从。纳兰性德虽为皇帝近侍,却以诗文名世,名世,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将其列为清代最有成就将其列为清代最有成就词人之一。词风清新自然,
2、全无矫揉造作之痕。词人之一。词风清新自然,全无矫揉造作之痕。其所作其所作出榆关出榆关被列为高等学校古文学范文。被列为高等学校古文学范文。国学大师王国维称其国学大师王国维称其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第2页第3页指风雪交加声音。程:道路、旅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榆关:即今山海关。那畔:即山海关另一边,指身处关外。帐:军营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整夜风雪交加。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故园:故乡。此声:第4页 词上阕词上阕”山一程,水一程山一程,水一程”叠用,说叠用,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
3、艰难。“身向身向榆关那畔行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方向。点明了行进方向。“夜深千夜深千帐灯帐灯”,“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此点明了军帐之多,此行队伍之庞大。在这羁旅野外深夜,顶顶行队伍之庞大。在这羁旅野外深夜,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是一个特殊景观,帐篷,点点灯火,也算是一个特殊景观,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第5页 下阕以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转变气候上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心理。夜静谧更显出了风来细致描写将士心理。夜静谧更显出了风雪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雪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
4、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风声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阵阵寒意,愈加思念故雪声,感受着袭来阵阵寒意,愈加思念故园温暖、宁静和祥和。园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故园无此声”虽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内心世界袒露无余,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第6页 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作者思乡心切,孤独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故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声音呢?(“故园无此声”看似无理实则有理,故园岂无风雪?但一样寒霄风雪之声,在家中听与在异乡听,自然会有不一样感受。)第7页 这首词抒写羁旅思乡之情。上这首词抒写羁旅思乡之情。上片写奔赴山海关中途夜宿军帐时苦片写奔赴山海关中途夜宿军帐时苦闷,下片抒思乡之情。语言友好明闷,下片抒思乡之情。语言友好明快,感情表示率直自然,格调缠绵快,感情表示率直自然,格调缠绵哀惋,是纳兰性德代表作。哀惋,是纳兰性德代表作。第8页 王安石乡愁是融于满目标春色之中,张籍乡愁是肃杀秋风引发,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关外将士乡愁却是由北方风雪勾起。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