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1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章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第 1 教案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能结合实例,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概念。2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化陌生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的“转化”思想方法。3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应用价值。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1.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2.根据实际问题列不等式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探索方法,合作交流。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1 估计自己的体重不低于多少千克?不超过多少千克?
2、若没体重为 x 千克,列出两个不等式。2 由许多问题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引入本章。二、探索新知:自主探索、解决第 2 页“动脑筋”中的问题,完成书中填空。分别解出两个不等式。把两个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找出本题的答案。三、抽象:教师举例说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2 组的解集。(渗透交集思想)四、拓展:合作解决第 3 页“动脑筋”1 分组合作:每人先自己读题填空,然后与同组内同学交流。2 讨论交流,求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五、练习:P4 练习题。六、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七、作业:第 4 页习题 1.1A
3、组。选作 B 组题。后记: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3 1.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第第 2 教案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会用数轴确定解决。2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作用,逐步熟悉和掌握这一重要思想方法。3 培养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解决由两个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学生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自己探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1分别解不等式 x+43。0221x。2将 1 中各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3说一说不等式组0
4、22134xx的解集是什么?4讨论交流,怎样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新课 1解不等式组的概念。2例 1:解不等式组:0123105xx 教师讲解,提醒学生注意防止出现符号错误和运算错误。注意“b,说说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bxax bxax axbx 3如果不等式组axx3的解集是 xa。那么 a_3(填“”“b)哪种方案所需成本最大?四、练习。1 P11 练习。2 P13 复习题一 C 组题。(讨论,合作完成)五、小结。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关键是什么?有哪些需注意的地方?六、作业。习题 1.3A 组第 2 题。B 组题 后记: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9 小小
5、结结 与与 复习复习 第第 5 教案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本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 初步领会数形结合及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3 提高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培养和发展符号感。2提高应用意识。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阅读 P15“小结复习”二、做一做。P16 填表,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归纳。可借助数轴找答案。三、学生提问 学生提出本章中没掌握好的内容,教师讲解或组织学生讨论。四、例题。例 1解不等式组:。解:三边加 6 得:-3+63X-6+621+6 整理得:33X27 两边除以 3 得:1X9 例 2填空:
6、如果不等式组bxax无解,则 a_b(填“”“”“”)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10 例 3讨论不等式组:20431002732xxxx的解集。例 4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大 2。这个两位数的 2 倍小于 160,若把它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对调。则所得新两位数不小于 86 求这个两位数。五、练习。六、P17.B 组题。作业。后记: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11 第二章第二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 2.1 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第 6 教案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一个解含义。会检验一对
7、对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2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渴望和兴趣。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 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2 检验一对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方程组的一个解的含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问题:小亮家今年 1 月份的水费和天然气费共 46.4 元,其中水费比天然气费多 5.6 元,这个月共用了 13 吨水,12 立方米天然气。你能算出 1 吨水费多少元。1 立方米天然气费多少元吗?二、建立模型。1.填空:若设小亮家 1 月份总水费为 x 元,则天然气费为_元。可列一元一次方程为_做好后交流,并说出是怎样想的?2.想一想,是否有其它方法?(引导学生设两个
8、未知数)。设小亮家 1 月份的水费为 x 元,天然气为 y 元。列出满足题意的方程,并说明理由。还有没有其他方法?3.本题中,设一个未知数列方程和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哪能个 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12 更简单?三、解释。1.察此列方程。.46 yx4 6.5 yx6.51213,4.461213yxyx 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特点?讲二元一次方程概念。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3.检查 4.451yx 4.460yx 3.461.0yx 200100yx 是否满足方程4.46 yx。简要说明二元一次方程的解。4.分 别 检 查4.2026yx 4.451yx是 否 适 合 方
9、 程 组6.54.46yxyx中的每一个方程?讲方程组的一个解的概念。强调方程组的解是相关的一组未知数的值。这些值是相互联系的。而且要满足方程组中的每一个方程,写的时候也要象写方程组一样用括起来。5.解方程组的概念。四、练习。1 P23 练习题。2 P24 习题 2.1B 组题。五、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六、作业。P23 习题 2.1A 组题。后记: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13 2.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2.1 代入消元法代入消元法 第第 7 教案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了解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2 了解代入法是消元的一种
10、方法。3 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4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消元过程。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灵活消元使计算简便。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引入本课。接上节课问题,写出所得一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提问怎样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二、探究。比较此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4.466.5 xx 6.54.46yxyx 21)4.464.466.5yxxx与比较 6.54.46xyyx就是中的,而由(2)可得6.5 xy(3)。把(3)代入(1)。可得一元一次方程。想一想本题是否有其它解法?讨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基本想法是
11、什么?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14 例 1:解方程组 1395xyyx 21 讨论:怎样消去一个未知数?解出本题并检验。例 2:解方程组 175032yxyx 21 讨论:与例 1 比较本题中是否有与13 xy类似的方程?怎样解本题?学生完成解题过程。草稿纸上检验所得结果。简要概括本课中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想法,基本步骤。介绍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三、练习 P27.练习题。四、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 习题 2.2A 组第 1 题。后记: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15 2.2.2 加减消元法(加减消元法(1)第第 8 教案教案 教学
12、目标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解方程组的消元思想。知道消元的另一途径是加减法。2 会用加沽法解能直接相加(减)消去未知当数的特殊方程组。3 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简单美”。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根据方程组特点用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加减消元法的引入。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探究引入。如何解方程组?1732952yxyx 21 1用代入法解(消 x),指名板演,解完后思考:2在由(1)或(2)算用 y 的代数或表示 x 时要除以 x 系数 2。代入另一方程时又要乘以系数 2。是否可以简单一些?用“整体代换”思想把 2x 作一个未知当选消元求解。3还有没有更简单的解法。引导学生用(1
13、)(2)消去 x 求解。提问:(1)两方程相减根据是什么?(等式性质)(2)目的是什么?(消去 x).比较解决此问题的 3 种方法,观察方法 3 与方法 1、2 的差别引入本课。二、新课 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16 1讨论下列各方程组怎样消元最简便。(1)835.045.0yxyx (2)1037936yxyx(3)044063nmnm (4)4231043yxyx 2例 1.解方程组 832137yxyx 提问:怎样消元?学生解此方程组。3例 2.解方程组 1133932yxyx 讨论:怎样消元解此方程组最简便。学生解此方程组。检验。讨论:以上例题中,被消去的未知数
14、的系数有什么特点?三、学生练习。1P32 练习题(1)、(2)、(4)。2解方程组 135nmnm 3已知02355322yxyx。求 x、y 的值。四、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何收获?五、作业。P33 习题 2-2A 组第 2 题(1)、(2)。B 组第 2 题。后记: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17 2.2.2 加减消元法(加减消元法(2)第第 9 教案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会用加减法解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2 进一步理解解方程组的消元思想,渗透转化思想。3 增强克服困难的勇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把方程组变形后用加减法消元。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根据方程
15、组特点对方程组变形。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用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2451845yxyx 二、新课。1思考如何解方程组(用加减法)。9561132yxyx 先观察方程组中每个方程 x 的系数,y 的系数,是否有一个相等。或互为相反数?能否通过变形化成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怎样变形。学生解方程组。2例 1.解方程组 134843yxyx 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18 思考:能否使两个方程中 x(或 y)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呢?学生讨论,小组合作解方程组。提问:用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有哪些基本步骤?三、练习。1P40 练习题(3)、(5)、(6)。
16、2分别用加减法,代入法解方程组。0421335yxyx 四、小结。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加减法,代入法有何异同?五、作业。P33.习题 2.2A 组第 2 题(3)(6)。B 组第 1 题。选作:阅读信息时代小窗口,高斯消去法。后记: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19 2.3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1)第第 10 教案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会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应用题,并能检验结果的合理性。2 知道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反映现实世界量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3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渗透将来未知转达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列二
17、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问题。2彻底理解题意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小刚与小玲一起在水果店买水果,小刚买了 3 千克苹果,2千克梨,共花了 18.8 元。小玲买了 2 千克苹果,3 千克梨,共花了 18.2 元。回家路上,他们遇上了好朋友小军,小军问苹果、梨各多少钱 1 千克?他们不讲,只讲各自买的几千克水果和总共的钱,要小军猜。聪明的同学们,小军能猜出来吗?二、建立模型。1怎样设未知数?2找本题等量关系?从哪句话中找到的?3列方程组。4解方程组。5检验写答案。思考:怎样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20
18、比较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谁更容易?三、练习。1 根据问题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1)甲、乙两数和是 40 差是 6,求这两数。(2)80 班共有 64 名学生,其中男生比女生多 8 人,求这个班男生人数,女生人数。(3)已知关于求 x、y 的方程,44323babayx 是二元一次方程。求 a、b 的值。2 P38 练习第 1 题。四、小结。小组讨论: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有哪些基本步骤?五、作业。P42。习题 2.3A 组第 1 题。后记: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21 2.3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2)第第 11 教案教案 教
19、学目标教学目标 1 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题并能检验结果的合理性。2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问题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1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2彻底理解题意。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引入。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二、新课。例1.小琴去县城,要经过外祖母家,头一天下午从她家走到个祖母家里,第二天上午,从外外祖母家出发匀速前进,走了 2 小时、5 小时后,离她自己家分别为 13 千米、25千米。你能算出她的速度吗?还能算出她家与外祖母家相距多远吗?探究:1.你能画线段表示本题的数量关系吗?2
20、填空:(用含 S、V 的代数式表示)设小琴速度是 V 千米/时,她家与外祖母家相距S 千米,第二天她走 2 小时趟的路程是_千米。此时她离家距离是_千米;她走 5 小时走的路程是_千米,此时她离家的距离是_千米。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22 3列方程组。4解方程组。5检验写出答案。讨论:本题是否还有其它解法?三、练习。1 建立方程模型。(1)两在相距 280 千米,一般顺流航行需 14 小时,逆流航行需 20 小时,求船在静水中速度,水流的速度。(2)420 个零件由甲、乙两人制造。甲先做 2 天后,乙加入合作再做 2 天完成,乙先做 2 天,甲加入合作,还需 3 天完
21、成。问:甲、乙每天各做多少个零件?2 P38 练习第 2 题。3 小组合作编应用题:两个写一方程组,另两人根据方程组编应用题。四、小结。本节课你有何收获?五、作业。P42 2 后记;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23 2.3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3)第第 12 教案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应用题。2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3 进一步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问题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1彻底把握题意。2找等量关系。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引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就连住的地方
22、也不例外,引出 P38“动脑筋”问题。二、新课。1 学生完成 P39-40“动脑筋”的有关问题,完成互相检查。找出错误及原因,学生解决不了的可举手问老师。2 例 1.P40 例 2。学生读题回答:(1)有哪几咱可用原料?原料和配制的成品的百分比各是多少?本题求什么?(2)讨论:本题中包含哪两个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组。思考:怎样解出方程组?较复杂的方程能否化简?学生解出方程,检验,写出答案。三、练习。1建立方程组。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24(1)两只水管同时开放时过311小时可将一个容积为 60 米3的水池注满。若甲管单独开放 1 小时,再单独开放乙水管61小时,
23、只能注满水池的31。问每只水管每小时出水多少米3?(2)两块合金,一块含金 95%,另一块含金 80%,将它们与 2克纯金熔合得到含金1000906的新合金 25 克,计算原来两块合金的重量。2P42.练习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讨论完成。四、小结。讨论: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基本步骤是什么?哪一步(几步)最关键?五、作业。P43.习题 2.3A 组第 3.4 题。选作 B 组题。后记: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25 小小 结结 与与 复复 习习 第第 13 教案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对方程、方程组的概念有进一步理解。2 掌握解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
24、灵活选用代入法或加减法解方程 组。3 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应用题。4 提高概括能力,归纳能力。5 培养思维灵活性,提高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1 根据方程组特点先合适方法求解使计算简便。2 培养思维灵活性。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概括本章主要内容。(概念,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等)二、例题。例2.下列各方程组怎样求解最简便。(1)1934xyyx (2)6293yxyx(3)2376yxyx (4)7231252yxyx 对(3)(4)教师不给出统一答案。例3.讨论:不解方程组,观察下列方程组是否有解。(1)2212yxyx (2)42412yxyx(3)424336yxyx 例4.
25、观察下列方程组是否有唯一解?你认为有几个解。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26(1)22412yxyx (2)2062103yxyx 例 4.P46.C 组第 3 题。此列虽是二元二次方程组,但仍可用加减法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三、练习。复习题二.A 组第 1.(4)、(5)、(6)。3 题 C 组第 1、2 题。四、小结。本节课你有何收获?五、作业。复习题二.A 组第 1、(1)、(2)、(3)。2、4 题。选作 B 组题。后记: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27 第第 3 3 章章 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 3.1.13
26、.1.1 直线、射线和线段直线、射线和线段 第第 1414 教案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2、能正确区分直线、射线和线段;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3、掌握点与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及直线的基本性质。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 2、直线的性质 3、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的性质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引出线,认识直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线,如电线、电话线、电视天线、广播线、电话机的话绳、跳绳的绳子,写字的时候铅笔尖移动会画出各种各样的线。小结:这些线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弯曲的。、两团毛线中间是一
27、条曲线,能不能把它变成一条直线呢?(把线拉紧,就成一条直线)2、假设线球的线是无限长的,这样就形成一条直线。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它的性质及有关知识。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那么它有没有端点?板书:没有端点 直线没有首尾无法度量,我们就说直线是无限长的。二、认识线段和射线。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这是一条直线,在直线上加上两个点,一点 A 一点 B,指出: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叫线段。(1)观察线段,它有几个端点?两个端点(2)小结:它有头有尾,所以它的长度是有限的。小结:我们可以用直尺度量出它的长度。(3)如果我们把线段的一端端点去掉,这一端就可怎样?这样我们就得到一种新的线,这种只有一个端
28、点的线叫做射线。(4)仔细观察射线并和线段进行比较后思考:射线有几个端点?它的长度是不是固定的?能否用直尺度量出它的长度?(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直线、射线、线段,谁来举一些例子?小结:刚才我们和大家一起认识了直线、线段和射线。打开课本38 页仔细阅读课文,并准备回答以下几个思考题。直线有什么特点?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28 什么叫线段?射线有什么特点?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关系?(6)同学们不仅认识了直线、射线和线段,了解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黑板上画出不同的线,要求学生说出哪些是直线?哪些是线段和射线?(7)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 三、点与直
29、线的位置关系(1)画出点与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2)自己画出点与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3)师生共同举出一些生活上的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例子 四、直线的基本性质(1)经过一点画直线 (2)经过两点画直线 (3)经过三点画直线,经过 n 个点呢?(4)归纳:经过两点有一条并且只有一条直线。五、巩固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直线、线段和射线及直线的特点,下面老师考考大家,看你是否真掌握。、判断:一条直线长 12CM。()直线比射线长。()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两个端点之间可连成一条直线。()2、下面图形有几条线段?哪条线段最长?哪条线段最短?学生自由数线段各抒己见。教给学
30、生数线段的方法。小结:数线段的方法有多种,同学们应灵活运用。发展: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两条基本线段的图形就有(21)条线段;有三条基本线段的图形就有(321)条线段;那么有四条、五条基本线段的图形又有几条线段呢?课后好好动动脑筋想一想。3、练习 P40 六、总结:这堂课你了解了哪些知识?七、作业:完成基础训练册的有关内容 后记: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29 3.1.23.1.2 线段长短的线段长短的比较比较 第第 1515 教案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会比较线段的长短。2、会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几倍;会作两条线段的和与差。3、掌握线段
31、中点的概念。4、会度量线段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2、按要求画出线段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按要求画出线段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 1、线段的概念,学生动手画出(1)直线 AB。(2)射线 OA。(3)线段 CD。2、提出问题:能否量出直线、射线、线段的长度?二、讲解 P40 动脑筋 1、怎样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得出为什么要站在一起,脚底要在一个平面上?2、怎样比较两座大山的高低?只要量出它们的高度。3、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师设计以下过程由学生完成。由此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比较的两种比较
32、方法:重叠比较法 将两条线段的各一个端点对齐,看另一个端点的位置。教师为学生演示,步骤有三:(1)将线段 AB 的端点 A 与 CD 的端点 C 重合。(2)线段 AB 沿着线段 CD 的方向落下。(3)若端点 B 与端点 D 重合,则得到线段 AB 等于线段 CD,可以记作 AB=CD。若端点 B 落在 D 上,则得到线段 AB 小于线段 CD,可以记作 ABCD.C D C D C D A B A B A B 数量比较法 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 AB 和线段 CD 的长度,将长度进行比较.可以用推理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写法如下:因为 量得 AB=5cm,CD=5cm,所以 AB=CD
33、(或 ABCD),三、度量线段的长度 1、这里有一条线段,要知道它的长度,该怎么测量?教师讲解:把线段的一个端点 A 对准直尺 0 刻度线,读出另一个端点 B 所对直尺 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30 的刻度就是线段的长度。2、同学们已经会度量线段的长度,现在老师要同学们画一条 3.5CM长的线段,会不会画?你准备怎样画?(相互讨论一下后交流汇报)(1)、定点画线段 (2)、找点(板书)(3)、连线 3、在练习本上画一条 4.5CM 长的线段,巩固画线段的方法。4、提出数与形的问题:线段是一个几何图形,而线段的长度可用一个正数表示。这就是数与形的结合。5、线段的两种度量方
34、法:(1)直接用刻度尺。(2)圆规和刻度尺结合使用。(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寻找这两种方法)四、线段的性质 1、阅读 P41 的动脑筋 2、归纳线段的性质:连续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画图说明。3、两点的距离: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4、线段的中点:如果 B 在线段 AC 上,并且 ABBC,那么 B 点叫作线段 AC 的中点。5、画一条线段,找出它的中点 五、讲解 P42 的例 1 和 例 2 例 1 已知线段 a,作一条线段使它等于 2a。(启发引导学生画出图形,并写出作法)例 2 已知线段 a,b(ab),1、作一条线段使它等于 ab。2、作一条线段使它等于 ab。(启发引导学生分析,画出图
35、形,并写出作法)六、练习及小结 1、P42 的练习 补充练习:(1)如图,根据图形填空。A B C D AD=AB+_+_,AC=_+_ ,CD=AD_。(2)如图,已知线段 AB,量出它的长度并找出它的中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A B A B A B 2、小结本节课内容 七、作业:P43,A 组 3 题 后记: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31 3.2.13.2.1 角角与角与角的大小比较的大小比较 第第 1616 教案教案 教学目教学目标:标:1、理解角及角的有关概念,巩固平角及周角的认识。2、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平分线,能画出一个角的
36、平分线。3、能用符号语言叙述角的大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能通过角的测量、折叠等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教学教学重点重点: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教学难点难点:对角的有关概念的理解,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课前准备课前准备:三角板 教学教学过程过程 一、引入:小明家新买了一台电冰箱,包装箱上标明:将冰箱向后倾斜可推动冰箱,但倾斜角不能走过 30 度。什么叫角?什么叫角的度数呢?二、观察 P44 的图形 1、讲解角的概念: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到另一位置时所成的图形叫角。画图示意 2、角的有关概念 角的顶点、角的始边、角的终边、角的边、角的内部 3、平角、周角 当射线绕端点旋转到
37、与原来的位置在同一直线上但方向相反时,所成的角叫平角。当射线绕端点旋转一周,又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时,所成的角叫周角。画图示意 4、角的大小由角的始边绕顶点旋转至终边位置时旋转量的大小决定。5、角的表示方法 BAC A 1 等 6、角也可以看成是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32 7、说一说我们生活中的角 三、比较角的大小 1、画出 P46 的几个图形,说明角的大小的不同情况 2、P47 做一做,折出一个角的平分线 以一个角的顶点为端点的一条射线,如果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3、学生画一个角,然后再画出它的平分线
38、四、练习及小结 1、练习 P46 的练习 13 2、补充练习(1)根据图形填空:D C DOB=DOC+_ B DOC=DOA-_=DOA-_ DOB+AOB-AOC=_ O A(2)写出图形中的所有的角。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五、作业 P50 A 组 2 题 补充:从一个顶点 A 引出五条射线,AB、AC、AD、AE、AP,写出所有的角,并说明最大的角。后记: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33 3.2.23.2.2 角角的度量的度量 第第 1717 教案教案 教学目教学目标标:1、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理解 1 度的角的概念,掌握周角、平角、
39、直角的大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理解余角及补角的概念,并掌握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的方法。3、掌握角的大小的计算。教学教学重点重点:测量角的大小,角的大小的计算 教学教学难点难点:对余角及补角的概念的理解,角的大小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P48 的第一个做一做 1、画出 P47 的图 326 中的各个角,并用量角器测量它们的大小。2、1 度的角的大小的确定 3、角的换算单位:1603600 11/60=1/3600 4、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的概念 二、P48 的第二个做一做 1、测量 P48 的两个图形的角的大小,并求出它们的和与差。2、从两个图形的角的大小的计算,可以发现12
40、180 度,3490 度 3、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 两角之和等于 180 度,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两角之和等于 90 度,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4、互为余角及互为补角的性质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的或等角的初角相等。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34 三、讲解 P49 的例题 例 如图,已知AOB 与BOD 互为余角,OC 是BOD 的角平分线,AOB29.66,求COD 的度数。按 P49 的例题写出解答 四、巩固 1、练习 P49 13 题 2、小结讲课内容 五、作业 P50 的第 1 题 每 3 题 后记: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41、 35 3.3.13.3.1 平行、相交、重合平行、相交、重合 第第 1818 教案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直线平行关系的传递性的内容;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对平行公理及直线平行关系的传递性的理解。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1、经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经过两点呢?经过三点呢?2、线段 ABCD,CDEF,那么 AB 与 EF 的关系怎样?二、讲授新内容 1、观察 P51 的图形 说出这些直线的不同的位置关系?相交、重合、不相交
42、也不重合(平行)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能相交,可能重合,也可能不相交也不重合。归纳得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平行线的概念。关键:有没有公共点 2、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3、直线 AB 与 CD 平行,记作 ABCD,读作 AB 平行于 CD。4、用三角板画平行线 ABCD。平行线的画法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方法为:一“落”(三角板的一边落在已知直线上),二“靠”(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边),三“移”(沿直尺移动三角板,直至落在已知直线上的三角板的一边经过已知点),四“画”(沿三角板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5、
43、P52 的注意内容。6、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行线的实例。7、做一做 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36 任意画一条直线 a,并在直线 a 外任取一点 A,通过点 A 画直线 a的平行线,看能画出几条?(学生画图,实际上只能画一条)8、归纳: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一条并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9、直线的平行关系具有传递性:设 a、b、c 是三条直线,如果 ab,bc,那么 ac。因为如果直线 a 与 c 不平行,就会相交于一点 P,那么过 P 点就有两条直线与直线 b 平行,这是不可能的,所以 ac。三、小结与练习 1、练习 P54 1、2 题 2、补充练习:(1)在同一平面内,
44、两条直线可能的位置关系是_相交或平行。(2)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可能是 两个或三个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B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C经过一点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D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4)如果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两个交点,那么它们的的位置关系是 重合 。3、小结 对平行线的理解:两个关键:(1)“在同一个平面内”(举例说明);(2)“不相交”。一个前提:对两条直线而言。四、作业 1、画直线 AB,再画直线外一点 P,然后画直线 CD,使 CDAB。2、完成基础训练的相应内容 后记:汝城四中
45、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37 3.3.2 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第第 19 教案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相交直线所成的角意义,理解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能准确地找出三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八个角的关系。2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3会运用对顶角相等及等量代换的性质得到三条直线相交所得 8个角之间的等量关系及互补关系。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三条直线构成的角的关系,对顶角相等的性质。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准确地找出三条直线构成的 8 个角之间的关系,用对顶角相交及等量代换得到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 1、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46、?2、经过直线外一点怎样画出这条直线的平行线?3、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即:如果 ba,ca,那么 b c。二、讲授新课 1、做一做(P54 的内容)2 2、对顶角的概念 1 3 4 如图1 与3 有共同的顶点 O,其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 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3、学生从做一做中得出相应的结论,也可从简单的推理中得到:对顶角相等。1 与3 都是2 的补角,因为同角的补角相等,所以13。M 4、说一说:生活中的对顶角 A B C 5、画直线 AB、CD 与 MN 相交,找出它们中的对顶角。D 6、讲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47、N 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38 7、假设直线 AB,CD 被 MN 所截,有一对同位角相等 比如说15,找出图形中相等的角或互补的角。8、应用“对顶角相等”及“等量代换”及等式的性质,可以得出相应的一些结论:(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有一对同位角相等,那么其他几对同位角也相等,并且内错角也相等,同旁内角互补。(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有一对内错角相等,那么其他几对内错角也相等,并且同位角也相等,同旁内角互补。(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有一对同旁内角互补,那么另一对同旁内角也互补,并且同位角相等,内错角也相等。三、练习及小结 1 1、练习
48、P56 练习 1、2 题 A 3 4 B 2、补充:如图,直线 AB,AC 被 DE 所截,则1 和 6 是 6 同位角,那么6 和 是内错角,6 和 是同旁内角。7 5 如果5=2,那么4 6。后记: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39 3.4 图形的平移图形的平移 第第 20 教案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知道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2、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概括等过程,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4、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运动变化思想、化归思想。5、体会平移来源于生活,又为创
49、造更美好的生活而服务。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平移的定义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如开关抽屉、推开铝合金窗、推拉木门、自动门开关、乘坐手扶电梯。这些物体作了什么运动呢?二、讲解 58 的观察图形 思考问题:1、被推移的窗页上的每一个点,是不是都按相同的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2、窗页上的图案的形状和大小发生了变化吗?3
50、、A、B 两点的距离改变了吗?4、直线 AB 移到直线 AB后,方向改变了吗?汝城四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编写:七年级数学组 40 三、讲解平移的概念 1、从上述问题中归纳:把图形上所有的点都按同一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叫作平移。2、上例中的平移中的对应点 A 与 A,B 与 B等等,原来的图形叫作原像原像,在新位置的图形叫作该图形在平移下的像像。3、平移的特点: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平移还不改变直线的方向。归纳:(1)平移把直线谈成与它平行的直线。(2)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可以通过平移与另一条重合。4、要求学生叙述生活中平移的例子。四、练习和小结 1、动手操作:(1)在桌面上将手中的三角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