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药前沿 2024年4月 第14卷第11期 中医中药 113项七针联合晕听区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罗嗣祺1,汤杰杰1(通信作者),刘雪珂1,樊凯徐1,宋响玲1,许 果1,陈乃宗1,张 倩2(1 蚌埠市中医医院康复科 安徽 蚌埠 233000)(2 蚌埠市中医医院药学部 安徽 蚌埠 233000)【摘要】目的:探讨项七针和晕听区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康复科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 60 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 30 例。试验组采取项七针结合晕听区针刺+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刺+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证
2、候评分、临床疗效、眩晕量表评分,以及颈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眩晕、头痛、颈肩痛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述症状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患者的眩晕、头痛、颈肩痛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 LVA、RVA、BA 血流速度均快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患者的 LVA、RVA、BA 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6.7%,试验组总有效率为 9
3、0.0%,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项七针结合晕听区针刺治疗CSA,可显著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状况,效果显著。【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针刺;项七针;晕听区【中图分类号】R245.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24)11-0113-03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临床表现主要以颈肩胀痛、头晕头痛为主1-2,其病情缠绵不愈,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压力和创伤3。临床治疗 CSA 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针灸推拿、颈项部肌群康复锻
4、炼、活血止痛药物治疗等,其疗效肯定,但存在治疗周期长、见效缓的缺点4。手术为中重度颈椎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术后并发症较多5。”项七针”是由单秋华教授依据气街四海的概念,融合其多年的实践经验创立的一套穴位组合(包括头部风府及双侧风池、天柱、完骨穴共 7 个穴位)。研究发现项七针治疗 CSA 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或口服西药甲磺酸倍他司汀疗法6。晕听区位于头部两侧,自耳轮尖直上1.5 cm 处,向前后各引 2 cm 水平线。针刺晕听区可促进前庭的信息接收与处理能力,提高前庭代偿,有效治疗内耳性眩晕及耳鸣等。此外,针刺晕听区可以扩张大脑皮层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眩晕症状7-9。但是,目前未见项七
5、针结合晕听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报道。本研究采取项七针结合晕听区针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蚌埠市中医医院康复中心 2021 年 1 月2022 年12 月收治的 CSA 患者 60 例。纳入标准:(1)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中 CSA 诊断标准;(2)自愿参与本研究,并已签订了知情同意书;(3)符合本研究治疗方法适应证。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椎-基底动脉栓塞或闭塞,须行手术治疗;(2)存在本研究治疗方法禁忌证,不耐受针刺治疗。将 60 例 CSA 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 30 例。对照组年龄 28 71 岁,平均年龄(
6、43.1514.55)岁;男性15 例,女性 15 例。试验组年龄 33 72 岁,平均年龄(44.7511.45)岁;男性 10 例,女性 20 例。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1.2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刺+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广东世信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100025;规格:6 mg),6 mg/次,3 次/d。在此基础上,以针灸学11中有关“眩晕”的治疗腧穴处方为蓝本,参考王明明等6的治疗方案综合取穴:双侧风池穴、百会穴、双侧内关穴、双侧太冲穴。并根据患者症状灵活取穴,其中,肝阳上亢加
7、行间穴、侠溪穴、太溪穴;痰湿中阻加头维穴、丰隆穴、中脘穴、阴陵泉穴。虚证加肝俞穴、肾俞穴、足三里穴;气血两虚加气海穴、脾俞穴、胃俞穴;肾精亏虚证加太溪穴、绝骨穴、三阴交穴。操作方法:患者可取俯伏坐位,施术部位常规消毒,取 0.30 mm40 mm 的一次性毫针,其中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 20 30 mm,百会穴向后平刺 12 20 mm,太冲穴、内关穴、太溪穴、行间穴等均宜行直刺 12 20 mm,风府穴宜向下颌尖方向刺至1225 mm,气海穴、中脘穴、三阴交穴、阴陵泉穴、绝骨穴、足三里穴均行直刺 20 30 mm,脾俞穴、胃俞穴、肝俞穴、肾俞穴应向脊柱方向斜刺 12 25 mm。各部腧穴针刺
8、得气后均采用捻转平补平泻手法,每次留针 30 min,中间行针 1 次。每天完成 1 次针刺治疗,6 次为 1 个疗程。然后休息 1 d基金项目:安徽省 2020 年度中医药传承创新(2020ccyb11)。114 医药前沿 2024年4月 第14卷第11期 中医中药再开始第2个疗程,2个治疗周期结束后将评估治疗效果。试验组采取项七针结合晕听区针刺+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方法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项七针结合晕听区针刺法。取穴:风府穴、双侧风池、双侧天柱、双侧完骨、晕听区。晕听区定位具体是:从耳朵的顶端向上移动 15 mm,然后分别往前和往后延伸 20 mm 形成一条横向
9、线条,总长度为 40 mm。操作:嘱患者取俯伏坐位,施术局部常规酒精或碘伏棉球消毒。取 0.30 mm40 mm 的一次性毫针,首先针刺晕听区,耳尖上 15 mm 处进针,向后针刺30 mm;风府穴向下颌针刺 12 25 mm,风池穴向鼻尖针刺 20 30 mm,天柱穴直刺 12 20 mm,完骨穴则是在对准耳朵内部的角度进针 10 20 mm。上述穴位均在针刺得气之后使用提插捻转补泻的手法处理,留针30 min,并在留针过程中执行 1 次行针补泻手法。每日治疗 1 次,6 d 为 1 个疗程,治疗 6 d 后休息 1 d,2 个疗程后评定临床疗效。1.3 观察指标(1)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
10、准12制订临床疗效评估标准。临床治愈:眩晕、颈肩痛等不适症状几近消失,可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改善指数 0.9。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缓解,能够完成日常工作和生活,0.7 改善指数 0.9。好转:症状改善部分,仍需进一步跟进康复治疗者,0.3 改善指数 0.7。无效:眩晕、头痛等症状未见改善、轻微缓解甚或加重者,改善指数 0.3。改善指数=(治疗前症状评分-治疗后症状评分)/治疗前症状评分。(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疗程结束后1 d 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13评估症状严重程度。选取其中眩晕、头痛、颈肩痛 3 个方面进行 5 个等级评估,总分分别为 16 分、2 分、4 分,得分越高说明临床症
11、状越轻,反之则重。(3)采用由蚌埠市中医医院彩超室提供的 SEODOIA512 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椎动脉(left vertebralartery,LVA)、右椎动脉(right vertebralartery,RVA)、基底动脉(basilarartery,BA)血流速度14。患者取坐位,头俯于检查台上,双臂自然下垂,取枕骨大孔为探查窗口;探头频率为 2 MHz。1.4 统计学方法使用 SPSS 23.0 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n(%)表示,比较采用2检验,等级
12、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以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眩晕、头痛、颈肩痛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头痛、颈肩痛症状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患者各项症状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1。2.2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 LVA、RVA、BA 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 LVA、RVA、BA 血流速度均快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患者的 LVA、RVA、BA 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13、.05),见表 2。表 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x s,分)组别例数眩晕头痛颈肩痛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305.072.028.472.031.200.251.670.331.620.702.600.82对照组304.671.866.871.831.220.251.350.341.440.582.200.61t0.803.200.293.570.972.15P0.43 0.010.77 0.010.330.04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表 2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x s,cm/s)组别例数LVARVABA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14、对照组3028.373.8333.554.2827.664.1432.654.3432.853.9437.214.52试验组3029.644.1237.684.6328.553.9136.954.1833.164.0440.254.66t1.243.580.863.900.342.56P0.22 0.010.39 0.010.740.01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医药前沿 2024年4月 第14卷第11期 中医中药 115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6.7%,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0%,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3。表 3 两组
15、临床疗效比较组别例数痊愈/例好转/例未愈/例总有效率/%试验组301710390.0对照组301281066.724.81P0.033 讨论CSA 又称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综合征等,是以基-椎动脉供血不足为特征的一种疾病。CSA 主要发病原因是椎动脉受到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影响被压迫或者刺激、痉挛,以致血管狭窄、扭曲而造成5。近年来,CSA 的患者逐渐年轻化,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5-16。本研究在西药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的基础上采取针刺法治疗 CSA,结果发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述症状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患者的眩晕、头痛、颈肩痛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
16、5)。中医认为 CSA 属于“眩晕”“颈肩痛”“痹病”范畴17,病机多为虚、痰、瘀、风、火 5 个因素相互影响,治法以化瘀通络、益气活血为基本原则18。本研究中,治疗前,两组患者的 LVA、RVA、BA 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 LVA、RVA、BA 血流速度均快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患者的 LVA、RVA、BA 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该结果与李薇等19、Wang 等20研究结果相似,提示项七针结合晕听区针刺有助于改善 CSA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状况。2 个疗程治疗后,试验组CSA 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0.0%,高于对照组的 66.
1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可见试验组治疗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项七针结合晕听区针刺治疗 CSA,可显著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状况,效果显著。但本研究纳入样本较少,且未进行长期随访观察,为进一步提高此结论的可靠性,后续需增加样本量及延长随访时间。【参考文献】1 苏小强,刘波,王向阳温针灸夹脊穴联合神经妥乐平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及对动脉血流变化和颈椎功能的影响 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25):2794-2796.2 韦英成,吴肖梅,梁晓行,等医用臭氧水穴位注射结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J中华全科医学,2020,18(6):1
18、014-1017.3 郭洋,李岩活血定眩汤联合针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J罕少疾病杂志,2023,30(4):75-76.4 张小强,杜小正,王海东,等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J中国民间疗法,2023,31(8):111-114.5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日友好医院,教育部筋骨理论与治法重点实验室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J世界中医药,2023,18(7):918-922.6 王明明,蔡圣朝,魏宝强,等针刺“项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J中国针灸,2018,38(9):925-929.7 吴炜,王敬卿,惠振五
19、风穴联合晕听区针刺与前庭代偿理论探讨 J中国中医急症,2021,30(8):1423-1427.8 章珍明“龙氏手法”配合针刺晕听区治疗钩椎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临床研究 J中医学报,2014,29(5):766-768.9 蔡建辉,吴振华,夏文辉,等电针双侧晕听区配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观察 J中国中医急症,2023,32(5):873-875.1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1 梁繁荣,王华针灸学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1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 卓大宏
20、中国康复医学 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4 焦明德田家玮任卫东,等临床多普勒超声学 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114.15 柯尊华,王静怡颈椎病流行病学及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J颈腰痛杂志,2014,35(1):62-64.16 陈丽姣,孙谊项七针配合手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30 例 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31):69-72.16 赵军,师建平,党赢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血管内皮细胞自噬与血瘀气虚关系探讨 J中医学报,2012,36(6):1184-1186.17 吴永平,刘磊自拟 6 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BA、LVA、RVA 的影响 J世界复合医学,2020,6(7):137-140.18 李薇,何雪冬,奉燕,等解痉散瘀方结合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及对脑血流量、生活质量影响研究 J四川中医,2023,41(4):131-135.19 WANG X,LI A L,YAN S M,et al.Effect of balance acupotomy combined with warm needling in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ofvertebral artery typeJ.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2022,47(7):625-634.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