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2015年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6年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7年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2018年安徽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整,含部分答案)2019年安徽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2015年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一、简答题(每题10分)1拉扎斯菲尔德与莫顿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2拟态环境。3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二、论述题(每题20分)1我国新闻媒介党
2、性原则的变现。2政治经济学派的观点,及对我国新闻传播的影响。3新闻客观性,西方认为是“不死之神”,谈谈你的看法。三、分析题(每题30分)1从内容、形式的角度分析澎湃新闻对传统媒介改革的影响及意义。2移动网络环境下,你对“媒介即信息”的理解。2016年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一、简答题(每题10分)1李普曼的传播学思想主张。2“象征性互动理论”的主要观点。3“政治家办报”。二、分析题(每题20分)1“意见领袖”的概念以及它的特点。2刑法修正案九中对于网络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做出入刑规定,如何理解这一行为。3随着人们更多地使用移动互联网终端,传统纸媒的深
3、度报道逐将渐失去市场,请问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对此做出解释。三、论述题(每题30分)1继2003年数码相机的销售量大于胶卷相机的销售量后,2013年西方国家的某些纸媒决定裁掉新闻摄影部,而在新闻记者裁员中摄影记者也有占有很大一部分,请你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以及给新闻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2电影捉妖记自上映以来在短短的60多天里票房高达24亿,请从传播学角度来分析该影片成功的原因,并就此谈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认识。2017年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突发性新闻2公民知情权3象征性互动4国际传播二、简答题(每小题
4、10分,共40分)1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及其对当代中国新闻业影响。2新闻与宣传的区别。3组织传播及其功能。4内容分析的内涵和特点。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并说明其意义和局限性。2谈谈你对分众理论的认识,它对我们理解网络社会有何价值。四、分析题(50分)近些年,我国大众媒体尤其是广播电视媒体,方言类节目不断涌现,甚至在一些地区呈现“火热”之势。方言节目因其亲和力、趣味性以及对地方文化的传承效应,受到不少受众的喜爱;同时,也有一些节目存在问题,引发争议。诸如违规操作甚至夹杂着低俗、粗鄙的词汇和俗语,产生不好的影响。以此为话题,根据个人的体认,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
5、于1000字的文章。要求主题明确、集中,结构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顺畅。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突发性新闻答:突发性新闻又称突发新闻,是指对新近突然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主要指那些不可预料的、属于不可抗力下毫无预兆而发生的意外新闻事件。突发性新闻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突然性,突发性新闻报道的是突然发生的、非常规事态的、偶然发生的事实;破坏性,灾难性事件是构成突发新闻的主体,人为的社会灾害(恐怖事件、战争、事故等)与自然灾害(水灾、火灾、地震灾害等)都具有相当程度的破坏性;继发性,突发事件发生后一般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突发性新闻必须跟踪事态的发生发展,是行进式的新闻;动态性,突发
6、事件发生后,事实在不断的变动之中,下一步将要发生的事情是人们无法预知的,这也是突发新闻需要继续跟踪报道的重要原因;关联性,无论突发事件发生得怎样突然、复杂,事件本身或新闻的各个方面都是相互关联的,突发性新闻的任务就是帮助受众探究突发事件的前因后果;震撼性,由于突发性新闻是受众想不到的、超常规的事实,所以往往带给受众惊讶甚至震惊。2公民知情权答:公民知情权又称信息权、了解权、知晓权,是指公民拥有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尤其是指公民能够通过公开的渠道公平地获取所需信息的权利。知情权的概念最早由美联社新闻记者肯特库珀于二战后提出,如今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权利,是政治民主化的必
7、然要求与结果。知情权具备公法、民事权利两种属性,也具备一定的人格权属性。其主体是公民,包括相关的社会机构和组织。从广义角度,知情权指知晓、获取一切可以在法律允许下获取的信息的自由与权利,包括官方、非官方的、个人知悉的信息,主要是社会知情权。从狭义角度,知情权主要指公民对于官方的、涉及公共权力机关及其行为的、关乎公共利益的相关信息的获取与知晓,也称“知政权”,这也就必然要求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在新闻领域,知情权主要指新闻媒体机构、受众等对于诸多社会事务(尤其是公共事务)的知悉,以及新闻从业者的信息收集、采访等的自由,知情权是新闻自由的应有之义,知情权的本质是信息的公开和信息的自由流动。3
8、象征性互动答:象征性互动理论又称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主张从人作为互动的个体所处的日常自然环境出发,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象征性互动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创立,并由他的学生布鲁默于1937年正式提出。象征性互动理论有三个基本前提:人是根据“意义”来行动的;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意义、社会互动和解释,是象征互动理论的三个主要概念,它们对于考察社会传播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具有重要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把人看作能实施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作积极、创造性的过程,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有重要的意义。4国际传播答:国际传播是以国家社会
9、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包括国家、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以及个人。国际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并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联系。正如日本学者生田正辉指出:国际传播的首要特征,是它与政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是一种由政治所规定的跨国界传播。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及其对当代中国新闻业影响。答:(1)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是指新闻媒介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新闻媒介生产精神产品,和立法、司法、行政机构一样,同属于上层建筑,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10、。新闻媒介的上层建筑属性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媒介坚持党性原则,要求新闻媒介生产的精神产品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新闻作品在流通的过程中,又是一种商品,具有商品属性。新闻媒介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企业化管理形式,所以新闻媒介又具有一般行业的属性,需要加强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上述双重属性在我国新闻事业的外在表现形式。新闻媒体在政治上必须恪守党性原则;在经济上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2)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对当代中国新闻业的积极影响确立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极大地解放了新闻媒介的
11、生产力,给新闻媒介带来许多积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闻媒介形成了积极竞争的态势竞争的直接目标是争取更多的受众报纸要扩大发行量,电台要提高收听率,电视台要提高收视率。为了吸引受众,就要不断下功夫改进版面、改进节目,从而使宣传、新闻报道更加生动活泼,广播电视节目更加丰富多彩,使新闻媒介更加注意塑造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新闻媒体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和设备的更新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也是设备的竞争。为了更真实、更迅速、更深刻、更生动地反映现实,制作受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新闻单位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需要不断更新设备。从1993年以来,中国各大报社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电台、电视台的设备基本达到或
12、接近国际水平。新闻媒体更加注重受众的反馈媒体竞争态势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新闻媒体从过去的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过渡,新闻媒介比以前更加重视受众的需要,媒介内容向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倾斜。重视媒体的受众定位,不断进行受众调查。新闻媒介栏目不断变化,热点追踪不断转移,其轴心就是受众需要。新闻媒体更加重视自身管理,重视投入产出的效益,开源节流,发展壮大新闻媒介在做好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同时,放开手脚搞活经营,使得国家利税收入增加,新闻媒体实力壮大,新闻从业人员收入增长。(3)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对当代中国新闻业的消极影响 指导和迎合的矛盾一方面,新闻事业生产和传播的是精神产品,强调对受众和对社会生活广泛的
13、指导性;另一方面,作为经济实体的媒介要考虑投入与产生的问题,要确立以受众市场为核心的基本原则。少数新闻媒介面临竞争压力,一味地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使得媚俗、浅薄的内容大量增加,出现报格下滑现象。增加信息量与煽情的矛盾新闻事业是以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为主要任务的,并主要以信息量来满足受众的需要。但是现在,迫于商业竞争的压力,极少数新闻媒介走上了一条通俗化乃至庸俗化的道路,不追“新”,一味地追“星”、追“腥”、追“性”,煽情主义一发而不可收视,“炒”新闻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当今新闻传播中“硬新闻不硬、软新闻低俗化”的倾向。新闻和广告的矛盾新闻事业双重性决定了新闻媒介具有双重的出售方式:出售新闻给读者
14、和出售广告版面(播出时间)给广告客户。从理论上看,新闻事业作为广告媒体的地位应该是由其作为新闻媒体的地位决定的。但现在,广告和新闻争版面、争时间的现象时有发生;广告版面、时间,在少数新闻媒介那里,大大超出规定标准,一些新闻媒介扩版、增加节目时间,往往新闻性的内容少,增的大都是广告;有些情况下,广告主凭借其经济实力,甚至对新闻的内容和播发权形成压力或产生影响;以及出现广告客户出高价买下版面吹嘘自己,或以新闻的面目做变相广告误导消费者等现象。2新闻与宣传的区别。答:(1)新闻与宣传的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的基本职能是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是为了满足受众获知新消息的需要,其归宿是“受
15、者晓其事”。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宣传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其目的在于改变或巩固目标受众的现有信念体系、价值观构成以及政治立场,塑造有利于宣传者的态度。(2)新闻与宣传的区别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这是两者最基本的区别。由于新闻与宣传在基本职能上的区别,又引起其他一系列区别:出发点不同宣传的出发点是出于宣传自身的需要,把一定的观念传播出去,让受众了解、理解、接受,争取受众的信任和支持。而新闻的出发点是出于受众对信息的需要。换言之,宣传追逐受众,受众追逐信息。归宿点不同宣传者传播一
16、定的观念,其最终目的是要人们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让受众按照宣传者的意图去行动。而新闻发布者发布新闻一般没有过于强烈的主观意图,而是客观呈现事实,让新闻接收者自己去分析、判断、做出决策。传播方式不同新闻具有时效性,其传播方式往往是一次性的,重复传播的新闻可以证明第一次传播的信息的真实可靠,但已不是新闻信息。而宣传大多需要重复传播,为了便于人们理解、加深人们的印象,往往用统一形式或不同形式向人们重复地宣传一种观念。传播要求不同新闻信息要求定量的准确、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并形成了一套专业的工作规范。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材料需要具有典型性,能够恰到好处地说明观点的正确
17、。此外新闻与宣传在传播内容、传播原则也存在区别: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新闻客观平衡,宣传主观倾向性强;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3组织传播及其功能。答:(1)组织与组织传播组织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而设置或成立的社会群体。在广义上,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相组合而形成的统一整体,都可以称为组织。在狭义上,组织是指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
18、。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组织内传播包括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横向传播是指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具备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的特点;纵向传播具有单向流动的性质,逐级进行传播活动。组织外传播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互动的过程,包括信息输出与信息输入两个过程。组织传播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具备秩序性和领导性的特点。(2)组织传播的功能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组织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系统,因为组织的任何活动都与一定的信息活动相联系。具体来说,组织传播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部协调组织中的各部门、各
19、岗位都由一定的信息渠道相连接,每个部门和岗位同时也都执行着一定的信息处理职能,是组织传播的一个环节。这些环节通过信息的传达和反馈相互衔接,使各部门和岗位成为既各司其职,又在统一目标下协同作业的整体。指挥管理组织目标和组织任务的实施需要进行指挥管理。在一个组织中,从具体任务指令的下达、实施、监督、检查、总结,到组织活动规章制度的贯彻和日常管理,都体现为一定的信息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互动的机制下进行的。决策应变组织是一个永远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的有机体,它不断面临组织内部和外部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就是决策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建立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判断的
20、基础之上的。达成共识一个组织要保持高度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围绕一系列重要问题,如组织目标和宗旨、组织规则、组织方针和政策等,在组织成员中达成普遍的共识。4内容分析的内涵和特点。答:(1)内容分析的内涵内容分析是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之一,在20世纪20年代,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最早使用这一方法对宣传内容进行了研究。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该方法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讯息内容。内容分析一般包括两个层次,即说什么(传播内容)和怎么说(传播形式)。内容分析法的研究程序如下:内容抽样,即选取进行内容分析的样本。内容抽样通常要涉及到来源抽样、日期抽样和单元抽样三种方
21、式。确定类目与分析单元。要按预先制定的类目表格,按分析单元进行系统判断、记录各类目所表现的客观事实。评判记录。按照预先制定的类目表格,按分析单元顺序,系统地判断并记录各类目出现的客观事实和频数。信度分析。信度分析是指两个以上参与内容分析的研究者对相同类目判断的一致性。一致性愈高,内容分析的可信度也愈高;一致性愈低,则内容分析的可信度愈低。统计处理。对比评判结果(所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描述各分析维度(类目)的特征及相互关系,并根据研究目标进行比较,得出关于研究对象的趋势或特征或异同点等方面的结论。(2)内容分析的特点 客观性。内容分析必须要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够
22、得出相同的结论。系统性。所分析的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者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普遍性。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不是纯粹的“描述性”信息。内容分析的基本过程是“确定课题选定对象实施调查整理分析提出结论”。多元价值。内容分析法强调广泛收集真实数据、真实感受,表达多元文化、多元利益、多元观点,体现价值选取角度的多元化。人文气息浓重。内容分析法选取与群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如文章、书籍、日记、信件、电影等,体现人文关怀的特点。总之,内容分析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可描述传播内容的倾向,可说明信源
23、特征以及读者对信息的意见,还可描述传播模式。但其分析对象必须能代表总体状况,防止研究者主观因素影响分类表的科学性。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并说明其意义和局限性。答:(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关于媒介手段或技术在社会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考察,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了三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以及“热媒介与冷媒介”,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麦克卢汉媒介学说的主要内容。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
24、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媒介即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到“分化”到“再统合”的历史。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热媒介”与“冷媒介”“热媒介”与“冷媒介”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
25、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而“冷媒介”则相反,它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但是,麦克卢汉的这种分类并没有一贯的标准,而且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2)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意义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从唯物史观出发看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媒介工具和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具有推动社会前进和变革的巨大力量。这一点已经为信息社会的发展所证实。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他的关于“地球村”的论断,也是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
26、的。(3)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局限性麦克卢汉是一位技术自然主义者,因此他的理论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忽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麦克卢汉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但事实上,人并不是完全受感觉支配的低等动物,人之所以为人,更重要的是人具有人的理性活动,这种理性活动反过来会对感觉以及作为它们的延伸形式的媒介产生能动的制约作用。2谈谈你对分众理论的认识,它对我们理解网络社
27、会有何价值。答:在传播学研究中,把大众传播的受众在本质上看作同质化、无差别的“大众”的观点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这是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以“魔弹论”为代表的强效果理论的依据之一。但是,大众论并不是受众研究的唯一视角,在传播学经验的和实证的研究出现以后,分众理论逐渐取代大众理论成为主流。(1)分众理论的核心内容分众(fragmented mass audience)是指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这种多样性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社会群体归属特征等各方面的多样性。分众理论的背后是一种多元主义社会观,把当代社会看作一个多元利益、多种力量的集合体,它摆脱了一元对立的社会结构观
28、,以更多的变量来看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分众理论的核心内容如下: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是多元利益的复合体;社会成员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的制约;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在大众传播面前,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存在,他们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接触和理解上有着某种自主性和能动性(activeaudience)。(2)媒介发展的分众化趋势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的大众传播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就表现在受众主体性的觉醒。分众不仅体现在受众的社会关系结构之中,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也呈现出专业化和分众化的趋势。梅里尔曾提出传播媒介发展过程及其未来趋势可以
29、分为“精英媒体”“大众媒体”和“专业媒体”三个阶段。在“专业媒体”阶段,媒介以不同的受众群体作为目标定位,满足其多样化需求。这是符合当代媒介发展趋势的,特别是在今天,互联网为专业媒体或分众媒体提供了最为广阔的空间,在互联网上,任何有着特定信息需求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关注的媒体。(3)网络媒介中的分众传播在传统大众传播时代,窄播化、分众化受到传统媒体技术模式的诸多限制,只能达到相对的“小众化”,而难以对受众进行更深层面分割,难以实现真正的个性化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大众传播所关注的信息使用者只能是群体的概念,而不是个人。而在网络时代,网络媒介的产生为分众传播带来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分众传播理论也给我
30、们理解网络社会提供了参考系。网络媒介的分众传播是多来多往的全方位式互动交流,当媒介所传递的信息不符合受众需要时,受众可以及时反馈,媒介可以及时修改,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分众传播得以不断向前推进和发展,因为它更具目的性。网络社会中的分众传播可以达到一种无限细分,使受众个人的兴趣能通过媒介得到认同,从而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网络媒介的分众传播有多重表现形式,例如:用不同的专题区隔不同的主题内容;用不同的小型社区汇集不同的兴趣点;用不同的论坛进行不同的主题式交流;用个人主页的形式交换兴趣。网络时代的分众化愈演愈烈,受众需求逐渐被商家所注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受众地位越来越高,而受众作为能动的个体其需求也
31、被各个媒体所看重,不同的个人有着不同的社会属性,其需求也具有多样性,只有满足受众需求的媒介才能有立足之地。总之,从“推”技术到“拉”技术,受众的需求逐渐被得到重视,媒介内容在此基础上渐渐细分。出于媒介产业经济利益的考虑,这种细分能促进媒介成熟而完善地发展;从受众立场考虑,这种细分为受众发展兴趣、扩展需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受众终于能够依照自己的要求寻求媒介内容,与媒介真实地交流。四、分析题(50分)近些年,我国大众媒体尤其是广播电视媒体,方言类节目不断涌现,甚至在一些地区呈现“火热”之势。方言节目因其亲和力、趣味性以及对地方文化的传承效应,受到不少受众的喜爱;同时,也有一些节目存在问题,引发
32、争议。诸如违规操作甚至夹杂着低俗、粗鄙的词汇和俗语,产生不好的影响。以此为话题,根据个人的体认,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要求主题明确、集中,结构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顺畅。答:参考示例:我国方言类节目的现状及发展方向近年来,方言类节目在各地方电视台纷纷兴起,呈现“火热”之势。在一片赞扬和肯定的声音背后,我们也不难听到社会各界对电视方言节目的不同声音和意见。方言类节目的一些质量问题和消极影响也逐渐浮出水面,引起社会各界的争议。本文将从我国方言类节目发展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优化策略三个方面,探讨方言类节目的现状和发展方向。(1)我国方言类节目发展的条件改革与创新是当今社会发
33、展的基础,通过改革与创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我国媒体在追求收视率的过程中,在节目形式方面花费的时间最多,方言节目正式是顺应这一发展潮流而生的。市场需求是方言节目发展的内部推力方言节目的出现承载了当地的文化特征,熟悉的语言让群众感到十分的舒适,不仅个人精神得到放松,个人想要交流的欲望也得到了满足。除了熟悉的方言得到群众的认可与承认之外,方言节目的内容由于取材于当地群众生活,因此对于受众而言具有巨大的亲和力。这一节目形式满足了观众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并且让观众感受到了对自己熟悉的文化的依赖,因此获得了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并在电视节目市场中占领了一定的位置。媒体的市场竞争是方言节目
34、发展的外部动力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媒体为了提高节目的收视率(收听率),苦心钻研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以期能够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很多地方媒体推出方言节目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为了应对市场中激烈的竞争,在对市场进行充足的调查之后,以本土化为创新点而提出的节目形式。方言节目不仅具有本土化的特征,而且需要投入的资源较少,是地方媒体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环境的有力武器。方言节目的发展是适应受众分众化趋势的结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受众的收视取向也越发地多元化和专业化,电视媒介已经进入了“窄播”时代,面对的目标受众也从原来的“大众”走向了“分众”,进而再走向有着特定收视喜好的“小众”。对于地方电视台来讲,集中精力
35、办好特色频道和特色栏目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诉求点上,方言类节目作为电视市场细分的一个空缺,以一种新的节目形式充分满足了地方观众的收视需要,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在情理之中。(2)我国方言类节目存在的问题 方言类节目品牌效应不足方言节目因其简单的形式与内容,使观众一看名称便能知道这一节目要表达的内容,因此许多地方电视台便忽略了关于节目品牌的问题。目前,各个地方的方言节目因为没有发展品牌的意识,在这一领域中并没有能够称为行业领导的代表性电视台,方言节目也因此成为一盘乱沙,处于一种随时会被其他节目取代的位置。方言类节目发展与推广普通话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方言类节目的发展可能不利于我国普通话的推广,甚
36、至严重阻碍我国普通话学习与推广的步伐。方言节目与我国相关部门发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的有关规定不符,并给普通话的学习造成困扰,也给其他节目的带来语言上的困扰。方言类节目存在低俗化倾向方言节目为了丰富节目内容以提高收视率,不断降低节目内容的底线,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低俗的节目内容,且低俗化倾向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部分方言节目的话题逐渐向边缘文化靠拢,甚至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许多方言节目在播出过程中忽略了对媒体语言的要求,多次出现不雅、粗俗的语言。(3)我国方言类节目的优化策略方言节目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阻碍其发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方言类节目的优化策略,以期解决方言节目目前存在的问
37、题,实现方言节目进一步的发展。提高精品意识方言是地区文化的沉淀与反映,不仅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征,也反映了当地居民的性格、生活文化。但是,在方言的词汇中有一些较为粗俗下流的词汇,尽管在当地可能使用较为平常,但出现在大众媒体上,就有推崇粗俗文化的嫌疑。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方言节目在准备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节目内容的中出现语言的筛查与选择,尽量避免一些粗俗语言的使用,通过提高语言的规范化提高节目内容的质量。加强方言类节目内容的创新方言类节目内容的创新才是其发展的根本对策,语言只是节目内容表达的形式。方言类节目的负责人应该加强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发掘出地方文化中宝贵的地方,并大力发展,而对于其中落后、不雅的部
38、分应该摒弃,以为方言节目在市场中争取良好的形象,让更多的人喜欢、接受这一节目形式。节目内容的新鲜性也是很重要的,不能反复播出重复的节目内容、话题。另外,要想方言节目有进一步的发展,就要为方言节目争取更广泛的支持,要使方言节目的内容向健康化、积极化、国际化发展。拓展品牌化经营道路为了突破方言节目的瓶颈,实现方言节目的发展,还必须实现方言节目的品牌化发展。首先,要得到地方电视台的重视,得到电视台负责人的支持,争取品牌化发展的人力、物力资源。其次,要建立方言节目的品牌体系,打造一系列具有品牌效应的栏目、节目、文化周边产品等。最后,电视台应该加大对一些创新内容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方言节目,促进品牌的
39、形成。总之,方言类节目作为我国一种新型的节目形式,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但从发展现状看来,方言节目还存在形式与内容等方面的问题。为了促进方言节目更好地发展,媒体和节目制作者应当从多方面进行创新、优化。2018年安徽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整,含部分答案)一、论述题1结合新闻客观性理解后真相。2人民日报三批算法,请说说算法推荐给新闻业带来的影响。参考答案:一、论述题1结合新闻客观性理解后真相。答:1992年,“后真相”首次被美国国家杂志用以描述水门事件、伊朗门事件、海湾战争等事件的共同点,用来描述客观事实在形成舆论方面影响较小,而诉诸感情和个人信仰会产生
40、更大的影响的情形。后真相不仅冲击着新闻业的基本原则,更挑战着人们对新闻的认知,它通过新闻在社群化传播影响着社会的良性建构。(1)后真相到来的表现 假新闻频出冲击着新闻客观性根据柯林斯词典的定义,假新闻是指“假借新闻报道形式传播的错误虚假、耸人听闻的信息”。2016年的虚假新闻研究报告显示,具有后真相特征的虚假新闻占百分之四十,大量案例表明,人们通过社交媒体了解到的新闻未必是真实的事实或者事件的真相,言之凿凿的新闻转瞬成了失实的报道和虚假的谣言。而客观性要求真实与虚假之间没有第三种现实,虚假新闻的频出无疑对客观性造成巨大冲击。对主观情绪的追逐冲击着新闻的客观性新媒体时代下,很多网民都是非理性的吃
41、瓜群众,相比真相更在意自己的主观情感,从而会致使群体极化现象,戏谑调侃严肃的命题。例如,2016英国脱欧事件,英国作为欧洲最为主要的国家之一,明知脱欧不仅不利于欧盟一体化的进程,对英国本身的经济也会造成巨大的影响,但是在脱欧公民不理性情绪的渲染下,最终造成了脱欧的局面。社交媒体的个性化和媚俗化冲击着新闻客观性新媒体的发展导致新闻价值发生了一定改变:时新性转向实时性,接近性转向亲近性,趣味性转向媚俗性。后真相时代,以情绪为代表的非理性价值无疑对新闻专业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原则就是对新闻客观性的信仰。在各种热点话题,爆款层出不穷的当下,新闻媒体的专业性和权威力正在消失,人们过
42、分在意自己的情绪和感觉,使得传统媒体一味迎合受众的口味,导致新闻本体价值的丧失。(2)主流媒体的规制后真相时代我国新闻业的变革与坚守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信息碎片化的传播特点,使得新闻不断碎片化,假新闻、谣言呈现病毒式发展趋势,这对主流媒体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为了应对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最大程度上增加透明度社交媒体时代,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优势,传统主流媒体应该多学习西方经验,多途径应对后真相对新闻客观性的冲击,可以贯彻透明性原则,包括公开的透明性和参与的透明性。大力推行事实核查制度贯彻落实新闻核查制度。媒体业应督促各网络新闻发布平台建立与完善严谨的新闻采、编、制、播流程。包
43、括:规范记者采访行为,确保新闻真实,内容可靠;增强新闻编辑的责任感,严禁其随意夸大新闻事实,一旦发现新闻内容有疑点,立即着手核实与求证;避免与泛在网络下的网民比快,仅在确保新闻真实的基础上加快新闻传播速度。2人民日报三批算法,请说说算法推荐给新闻业带来的影响。答: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各类新闻APP的繁荣,很多新闻客户端为了争取更多的受众群,开始借助新技术如算法推荐技术,由此带来了一些新的新闻形式,如个性化新闻和定制新闻,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要。虽然这种新闻模式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我们仍要警惕这种趋势的泛化。(1)算法技术的应用给新闻业带来的优势 新闻来源多样化,促进新闻生产的工业化新闻客户端
44、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监测受众的阅读兴趣,从而对受众进行归类,进行个性化推送。改变了传统的采写编评的新闻生产模式,使得新闻大量生产成为可能,从而解放了记者的压力,使得记者有更多的时间去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满足分众化的信息需求,提高新闻的精准到达率传统的新闻获取过程中,受众只可以选择不同的新闻来源,但是无法选择不同的新闻内容,付出了较高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而算法新闻通过数据处理和定制化的方式,提高了信息传播的到达率,满足了用户分众化的信息需求,节省了用户获取新闻的成本。转变了新闻生产生态,及时反馈用户态度在算法技术的运用下,过去的以传者为中心的模式逐渐转变成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式;由单向传播模式转化成
45、环形传播模式,能够快速地接受用户反馈,并加以改进,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2)算法推送带来的弊端 算法推送导致“信息茧房”“信息茧房”是由美国学者桑斯坦提出的,他认为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经常关注某一类新闻的群体,在算法推送下,可能带来关注的内容越来越窄化。正如美国学者桑斯坦指出,人们已经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在“茧房”一般的“茧房”。比如,经常观看娱乐新闻的人,在算法的推送下,会忽视对公共事件的关注。把关标准变化给垃圾信息传播带来契机由传统时代按着新闻价值标准筛选的信息,变成了以用户需求为标准
46、,而用户的需求并不是全方位的,算法推送打着个性化的旗号,推送的新闻不仅存在质量上的偏差,而且信息质量也不高,不少信息存在着伦理和道德的考究。算法推荐加重数字鸿沟算法推送导致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甚至是不同地区的人根据共同的兴趣固化媒介使用习惯,这些阶层、群体、地区之间,知识性信息和消遣性信息占有不同的比重,算法推送分发形式进一步加大了鸿沟。算法推荐存在偏见算法可能存在的偏见,一方面算法的设计者即使想尽力做到包容、客观和中立,也免不了在算法之中加入自己的观点和价值。另一方面,算法所应用的数据列表本身具有限制和缺陷,即使数据再多,也无法完全捕捉人们生活的全貌和完整的经历。而且算法只能反映社会现实
47、,也会体现现实中的偏见、加剧不公。算法推荐的数据收集对个人隐私的侵犯算法推荐带来新的新闻伦理问题。算法推荐借助于强大的数据挖掘能力和分析技术,得到各种社会化媒体中的用户数据,容易产生私人数据被挖掘所带来的侵犯隐私权问题。这在当前国内属于空白区域,相关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综上,技术的发展给我们接受和获取信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信息内容价值度低,内容同质化,侵权问题,但是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如何使其发挥积极作用,还在于使用者个人。我们在拥抱和支持个性化新闻的同时,也要对这些新闻信息提高警惕,谨防自己置身于“信息茧房”中。2019年安徽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马克
48、思主义新闻观2大数据3全媒体4互动仪式链5积累式蒙太奇二、简答题1试分析舆情和舆论的概念。2分析黄远生的记者四能。3分析数据新闻的采制流程。4网络表情包的传播特征。三、分析题1有人说谣言止于智者,有人说谣言止于公开,有人说谣言止于法律。结合小凤雅事件谈谈你的看法。22018年出现了许多现象级的新媒体产品。对此,谈谈对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的理解。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答: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形成的关于新闻的看法。马克思主义新闻认识论、新闻价值论、新闻方法论的统一观念,从根本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广义)的本质是什么、应该是什
49、么、应该如何做新闻”的系统看法。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念主要有以下四种观念:党性原则观念;人民中心观念;新闻规律观念;正确舆论观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完善和创新、发展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创立者和奠基者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一系列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一百多年来其间经历了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的长期过程,逐步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2大数据答: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
50、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如今的时代已经被称为“大数据”时代。大数据首先指信息或数据量的巨大。数据的单位,已经从G和T发展到P、E、Z、Y等计量单位。大数据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受众反馈的价值。对于媒体内容的受众反馈,在很多时候,也是以大规模数据的形式体现的。对于这些数据的挖掘,可以使受众的意见、态度得到更充分的呈现,也可以使这些反馈的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挥与利用。3全媒体答:“全媒体”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多媒体),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融合),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三网融合),最终实现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