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艺术研究艺术史试探宋代漆器茶具生活美学以黄涣墓出土宋代漆茶具为例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陈果唐人豪摘要:黄涣墓出土的漆茶具,展现了宋代匠人制作漆器茶具的高超工艺,为宋代漆器茶具考古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在此之前,漆制盏托在宋墓中还鲜有发现,黄涣墓出土的金彩漆盏更是稀世之珍,成功填补了漆器茶具工艺的研究空缺,印证了梦粱录中漆器茶具繁荣的景象。现如今,宋代璀璨的漆器茶具,通过诸多影视剧,向观众展现了宋人的生活美学。结合宋代的保留的艺术文化作品,分析宋代漆器茶具的繁盛,探究宋代灿烂的斗茶文化推动宋代漆器茶具的发展原因以及宋代漆器茶具为宋人的生活带来的艺术意境。关键词:宋代 漆器茶具 漆茶
2、托 生活美学1998年11月,一户农民在耕作中偶然在福建省邵武市水北镇故县村凤池山南麓的农田中发现一座宋墓。通过墓志结合地方志,考据得知:墓主名黄涣,字德亨,邵武光泽人,朱熹门人黄干家族邵武派成员。南宋宋高宗时期生,宋淳熙五年进士,曾任太学博士、京西仪幕、岳州知州。墓中(图1)有随葬物漆器、木器、竹器、银器、铁器、铜器、石器等共 45件。墓中发掘制作精良的漆器茶具不仅丰富了宋代漆器茶具的历史传承与研究,而且反映了宋代饮茶风俗文化的繁荣以及宋代民间漆器工艺的兴盛。一、黄涣墓出土漆茶具分析黄涣墓发掘出一套完整的宋式茶具,包含茶笼、茶盒,用来盛放茶末的匙、勺,装匙的长颈银瓶,处理茶渣的茶饮洁具渣斗,
3、以及兔毫银扣漆盏、素髹漆盏托和木胎髹黑漆长方形盘。宋代漆器茶具以素雅著称,漆器虽未像瓷器一样闻名于世,但其工艺品质并不弱于瓷器。虽然宋代漆器多为日用品,但其漆质坚实、致密,不易损坏,且造型精练简洁、起棱分瓣颇为讲究,具有高雅古朴的气质感,因此被宋人所喜,什袭珍藏。(一)镶银扣描金漆盏镶银扣描金仿兔毫漆盏(图2),为漆茶盏仿制建窑黑釉兔毫盏的精良之作(图3)。漆盏高度5.3cm、口径10.5cm、底径3.5cm,与享有盛誉的建窑兔毫盏大小相近,漆盏饰兔毫纹,整体与兔毫盏如出一辙。在中国艺术史中,用漆盏来仿制瓷盏世间少有。其一,漆盏的制作比烧造一件兔毫盏要更耗工、费、时极其少见。漆工要在木胎上进行
4、数十道生产工艺流程,来模仿建窑黑亮的釉面和兔毫条的视觉感。其二,大漆采集工艺、漆作工艺复杂,因此漆器在宋代的价值颇高,比宋代官窑瓷器价值更高。因此,少有漆器仿制瓷器。漆盏,束口、深弧形腹,黑褐色,漆盏外、内壁面装饰红褐色的放射状线纹,乍看仿若线条状、结晶釉的建窑兔毫盏。根据福建省博物馆记录,原有金彩从盏的外壁鞣漆到腹下不及底,露胎处用漆灰呈现类似建窑含铁的胎质感。宋代建窑地处图 1黄涣墓发掘现场照片 邵武市博物馆图 2南宋 镶银扣描金仿兔毫漆盏 邵武市博物馆藏图 3宋代 建窑兔毫盏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0162023.5ART RESEARCH福建闽北地区,当地土地含铁量较大,含铁的胎质也成为
5、建盏的一大施釉特点。同时漆盏还模仿出窑工修坯的痕迹,采用了宋代极为流行的陶瓷装饰风格,口沿处包上一圈银卸。(二)镶银扣漆盏托漆茶盏所搭配的镶银扣漆盏托(图4),口径8.4cm,高6.2cm,盏托造型圆润,托高如杯,器壁深而宽,壁口微敛,托盏内通空无底,托盘宽圆,敞口扬起,高圈足外侈。根据福建省博物馆发掘简报所述,托圈、托盘、圈足以鎏金银棱卸于边,黑漆面饰有描金。由于墓室环境所限,时间流逝,漆面的鎏金扣银逐渐消褪。这套漆盏托(图5)的造型、纹饰、体积与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的宋代建窑黑釉盏和漆盏托(图6)较为相似。宋代无论是传世漆茶具还是出土的漆茶器,以完整的形式出现在世人眼前,展现宋人的茶具文化美
6、学,实属不易。因其以木胎为底,经岁月侵袭,遇空气、土壤、水氧化分解,不易保存。根据各博物馆和拍卖行的记录而言,保存完好的宋代漆茶托较少,因此,黄涣墓出土整套的漆盏托更具研究价值。根据考古发掘,宋人的漆茶盏传承于唐,目前已知在偃师杏园唐墓中已有漆茶碗、漆茶盒发掘出土,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郑处诲明皇杂录等书记载杨贵妃赏赐安禄山的物品中,有金银平脱茶具。唐代雕漆、螺钿、素髹等漆器工艺的涌现,推动了宋代漆茶具的工艺发展。宋代漆茶具的影像在河南白沙宋墓壁画(图7)、山西阳泉东村元代墓壁画(图8)及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等出现。黄涣墓漆茶具的发现,从一定角度上反映了宋人的饮茶文化,一整套漆茶具的出土也为我国
7、宋代茶文化考古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在此之前,整套漆盏托在宋墓出土文物中鲜有发现,而银扣描金兔毫漆盏与配套漆盏托则更是稀世之珍。今天,我们能够在以宋代为背景的影视剧中见到它的踪迹,透过影视见证数百年前宋代漆器茶具的光辉色彩令人激动。二、透过影视剧分析宋代漆茶具的美学特色近年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以宋代为背景的影视剧展现了宋人对于漆茶具的运用,引起了世人对宋代茶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剧中呈现出来的古朴雅致的漆器茶具的面貌,以及涵盖点茶、斗茶等茶艺活动,无不彰显宋代茶文化的极盛风貌。(一)莫不咸造其“极”的漆器茶具“烧香点差,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宋代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曾简单描述
8、了宋代文人的惬意生活,烧香、点茶、挂画、插花被称为宋代“文人四艺”,透过嗅觉、味觉、视觉、触觉将宋人日常生活提升至艺术境界。在高似孙的小阁:“料理闲如旧,依还略似家。自添磨砚水,多买入瓶花。有客谈游墅,催奴设赐茶。悠悠江海意,风雪满兼葭。”待客休闲时,饮茶、插花、赏景必不可少,表达宋人的处世态度和娴雅情趣,展现宋人的生活美学。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第八集中,盛家祖母从宫中请来孔嬷嬷教授盛家三姐妹礼仪规矩,其中便涉及了宋代香道、茶道、花艺、挂画等风雅的文化艺术场景,展现了宋人对生活浓厚的美学追求。宋代茶文化继承唐朝的茶艺、漆艺成就,繁荣的经济促进茶文化的发展,推动了茶具艺术的进步,使得漆茶具工
9、艺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漆茶具也逐渐由宫廷向草堂普及。“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盛,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宋图 4南宋 黄涣墓出土镶银扣漆盏托 邵武市博物馆藏图5南宋 扣银描金黑漆盏托 邵武市博物馆藏图 6宋 建窑黑釉盏配漆盏托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图7河南省许昌禹县白沙宋墓前室壁画 禹州博物馆藏图8元代 山西阳泉东村壁画墓 阳泉市博物馆藏图9南宋 审安老人茶具图赞漆雕秘阁对比图017艺术研究艺术史徽宗大观茶论开篇所论,彰显了宋代茶艺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达到了宋人所谓的“盛世之清尚”这一高度。此外,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一书,对宋代茶具有着详细的分类,将饮茶用具简化为 12 种,而
10、且都冠以官名、别号,将它们拟人化,例如韦鸿胪、木待制、金法曹、石转运、胡员外、罗枢密、宗从事、漆雕秘阁(图9)等都是宋代官名变成茶具的称号。其中“漆雕秘阁”这一词如此描述:“漆雕秘阁,承之,易持,古台老人。”用以承托茶盏,防止烫伤的漆盏托变成了古台老人,用以衬托雕漆秘阁素雅古朴的视觉观感。“漆雕秘阁”源于自魏晋以来的藏书阁,史称秘阁,以其崇高艺术文化底蕴和高耸像重楼危阁状的造型,描述雕漆盏托,可见在漆器雕漆茶具艺术底蕴之极。那么为什么说宋代“雕漆秘阁”艺术底蕴深厚,代表漆茶具之“极”呢?首先,雕漆是漆器髹饰工艺的一种,产生于唐代。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
11、,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与褚遂良就雕漆展开的讨论。遂良认为:雕漆对于人工需求过大,浪费人力无暇顾及农事。雕漆以大漆为原料,因为大漆产出工艺复杂,产量较少,所以价格较贵。在漆器胎体上一层层涂堆可达上百层,甚至几百层,成本堪比黄金。在此之后,又要进行加工雕刻,一个完整的雕漆茶具甚至要耗费三到五年的时间,用以打磨、堆砌、雕刻,这是“漆雕秘阁”莫不造其级之一。唐代雕漆发展出诸多颜色,并且根据雕漆色彩差异,分为剔犀、剔红、剔黑、剔黄等。到了宋代,雕漆工艺又有新发展,后世记载的雕漆刀法都以俱全,出土的宋代雕漆的造型
12、各具特色,装饰也不尽相同。据宋代淳熙三山志记载,宋仁宗赵祯时期在福州设立匠作院,宋神宗赵顼时期拓充为都作院,内设十一作,其中就有漆作。梦粱录单独列漆作:“其他工役之人,或名为“作分”者,如碾玉作、钻卷作漆作、钉铰作、箍桶作、裁缝作、修香浇烛作、打纸作、冥器等作分。”由于统治者宋徽宗对雕漆的茶具尤为喜爱,因此,宋代宫廷内府出资对雕漆工艺扶植,甚至宫中所用雕漆采用黄金、白银制作雕漆内胎。在宋徽宗以前,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多用于漆器物的外表和口底线部位,或在局部镶嵌、装饰少量的金银,以展现雕漆之华贵和持者之地位。茶具图赞形容漆茶托:“危而不持,颠而不扶,无坳堂之覆,故宜辅以宝文,而亲近君子。”可见其
13、造型符合宋人的君子形象,加之内部用料奢华,因此雕漆可谓其极。明代杨明在髹饰录写道“藏锋清楚,运刀之通法;隐起圆滑,压花之刀法;纤细精致,锦纹之刻法。自宋元至国朝,皆用此法。”可见宋代雕漆技法已完备。这一时期的南宋堆朱漆轮花天目台(图10)采用了雕漆剔红的工艺,格古要论中曾描述的堆红是“假剔红用灰团起,外面漆上朱漆,称为堆红,又叫罩红。”及使用朱漆掺油,以木灰为胎多层髹涂,堆至上百层,在漆器处于将干未干的时候进行雕刻,绘制纹饰。雕漆盏托由于其工艺复杂,价格比于其它材料制成的茶具更高,是宋代顶级漆器茶具之一。黄大成也曾在髹漆录中记载:“雕漆以宋代为最贵。”足以证明。因此,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的“雕漆
14、秘阁”中的雕漆茶托也证明了宋代漆器茶具之“极”。图10南宋 剔红朱漆轮花天目台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图11热播影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照图12河北宣化下八里辽代张氏家族墓张匡正墓壁画备茶图图13宋代 刘松年碾茶图绢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14北宣化下八里辽代张氏家族墓张匡正墓壁画备茶图侍女端茶所用朱红色茶托图15南宋 素髹漆托盏 南京博物馆藏0182023.5ART RESEARCH(二)素雅古朴的宋代漆茶具宋人茶道文化受到朱熹、郑樵等“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在宋代的漆器茶具造型风格与审美特征上,表现为优美典雅而又质朴清新的视觉观感,宋代素雅简朴漆器茶具,符合宋人朴实无华,素雅淡然的艺术品位
15、。符合宋人心中的君子形象,深受宋人喜爱。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剧中,无论是读书、休闲,还是雅集、宴客之时,都会有点茶、斗茶、品茶等展现茶事活动的艺术场景(图11),素雅的茶艺活动搭配素髹漆器茶具彰显出优雅、精致且美观的视觉感受,复原一个时代的风雅。当谈及宋人饮茶法,不得不提及唐代的茶神陆羽,以及所攥写茶经在后几节中,论及茶之具、茶之煮、茶之出等。自唐代以后饮茶的器皿、煮茶的方式、选茶的优劣逐渐规范。宋代释文响的煎茶:“石鼎乃所宜,灌濯手自煎。”就曾论及茶与茶器之间的相宜。“有随汤击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故,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雾云虽泛,水脚易生。”大观茶论记录
16、了宋人的点茶手法。这种饮茶文化方式,甚至在辽国境内的河北宣化张世卿墓壁画中也不尽相同(图12),可见宋朝茶文化的影响力。丁谓煎茶:“罗细烹还好,铛新味更全。花随僧箸破,云逐客瓯圆。”诗中提僧人以箸击拂,使得茶中乳花泛起水纹圈和大观茶论中的相差无二。宋人“点茶”常以煮沸汤水冲点茶末,用茶托以盛取隔热。漆器茶具由于材质原因,相较于陶瓷茶具和金、银、铜等金属茶具在隔热性能上更优,重量更轻。因此,漆器茶具在功能性和审美性都能占据优势,只是漆制茶托由于材质等原因不易保存,在宋代各种出土文物中,反而比瓷托、金属托更少一些,但也因此更具价值。宋人在不少绘画中展现了漆器茶托,一方面,宋代漆器茶托数量比较多,另
17、一方面作者对漆茶具的喜爱。例如宋代刘松年的碾茶图(图13)用工笔白描的艺术手法描绘宋代文人、僧侣饮茶的过程。画中的素髹漆茶托,盏托与盏、深浅搭配合理协调,整体感官以素雅简朴,搭配高僧、士者相互衬托,独具意境。“素”恰与茶道、佛教的精神境界相符,这就是刘松年碾茶图所展现茶道与儒家、茶道与佛家之间的真实写照。郑清之默坐偶成其诗就曾对佛、茶、心境有所论述:“万事卢胡吃茶去,不知谁主更谁宾。”从诗文可见,宋代茶文化影响佛、儒家之深。在河北宣化辽张世卿墓壁画中,朴实无华、素雅淡然的漆器茶具却极为引人瞩目。侍女手中端持的朱色茶托(图14)和南京博物馆珍藏的宋代素髹漆托盏类似(图15),高6.5cm,口径6
18、cm,漆盏托,盏与托分开制成型,木质胎骨,通体采用红、黑两色调配刷漆,口沿边缘部位髹一圈黑漆边,显得朴素光洁,无任何繁琐之感。能够在辽代古墓中的壁画展现的茶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漆器茶托在宋代的普及。三、宋代斗茶带来漆茶具的成长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中诸多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诸如品香、插花、品茶、下棋等古代休闲文化,从酒楼商户、市井风貌到内宅装修都遵循史料,细致入微的复原宋代的繁华与风雅。剧中的茶文化已经深深地植入在人们的生活中,这与现实中的宋代一致,例如在宋代传世名画五百罗汉图(图17)中的吃茶图中,有宋代僧人饮茶、讲经的场景。此外,宋代许及之的又复次韵为酬答说禅偈言一诗描绘了无论亲
19、疏老少、僧人、贵贱,大家一同吃茶的场景:“赴了斋时饭,大家同吃茶。”由此可见,茶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宋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一)“斗茶”推动下的漆盏托古代大漆非常珍贵,具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并且漆器盏与盏托工艺较为复杂,漆器茶具的铸造时间常在1到3年,虽然宋代经济繁荣,但漆制茶盏依旧造价不菲。那么为什么漆茶具能够在宋代快速发展?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斗茶说起。宋人爱好斗茶,不论图 17南宋 周季常、林庭珪五百罗汉图之吃茶日本京都大德寺藏图18宋徽宗文会图中斗茶的场景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19宋代 佚名夜宴图中文人雅士斗茶 美国私人收藏019艺术研究艺术史是绘画还是文章都有所展现。现藏于台
20、北故宫博物院的宋画文会图(图18)即是宋徽宗赵佶描绘宋代文人宴会饮茶、饮酒的盛大场景,在蔡京太清楼特宴记中就有类似的描述:“诏以是月八日,开后苑宴太清楼又以惠山泉、建溪毫珑烹新贡太平嘉瑞斗茶饮之。”文会图中文人吃茶、斗茶,盏与漆盏托的组合搭配,以优美文雅的造型给人一种独特的空寂美,符合宋代文人雅士的人文气息,当其手握茶盏,慢慢品茶,具有一种“山静而谷深者,自然之道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苏轼行香子茶词中对宋人茶艺有所描绘:“绮席才终。欢意犹浓。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诗文展现了宋代文人雅士斗茶文化的盛况和宋代佚名夜宴图(图19)一致。“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
21、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日相去一水两水。”宋代蔡襄茶录论及斗茶,宋人斗茶以三种角度争论争胜:一为茶、二为水、三为茶器,互相展示,争秀其优论及胜负。宋代漆器发展的一大方面也是宋人斗茶的争胜的结果。宋人“斗茶”,以白为美,以白色茶汤为优。“浅色茶具会影响“斗茶”的观感效果,因此宋人以黑色茶盏为优。茶录记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书中描绘了宋代斗茶者对于建窑兔毫盏的钟爱。宋徽宗也曾在大观茶论表达了选择茶盏的观点“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用漆茶托来搭配黑釉盏,弥补了黑釉盏外壁露胎的缺
22、陷和素雅感,于是建盏及漆茶托在宋徽宗和蔡襄这两位茶学大师不遗余力的推荐下,建盏和漆茶托一时间身价倍增,成为宋代斗茶者们梦寐以求的茶具,也被宋代皇家看中下旨进贡,一同成为御前赐茶的珍品。此外,漆茶托能够有效隔离茶盏所传递出的热能,防止热茶过烫无法端起。此外上部的圆环可以有效防范被滚烫的热茶水溅到。虽然瓷制、金属制盏托(图20)也有部分承托茶盏防止热水烫伤的功效,但是由于自身重量和导热性,导致使用金、银、瓷盏托会给饮茶者带来重量上的负担,所以还是重量较轻的漆器更受欢迎。并且宋式的漆器茶具大多采用坚漆的工艺,耐磨、耐碰撞,不需要用者小心翼翼的轻拿轻放。漆器盏托的外观符合宋人的审美,使用漆器盏托,整体
23、观感古朴、素雅。漆器茶具的质感与金银器茶具亮丽冷艳的质感较为不同,漆器茶具粗看朴素、简单,细看却内有乾坤的意趣。(二)宋代漆茶托之“大成”“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这正是人们热衷于斗茶关键所在,这种趋之若鹜的心绪,造就出了宋代不断花样翻新茶具,而漆器茶具也得以迅速发展。宋代以前,漆器茶具就以盏托的形式开始出现,唐代李匡乂在资暇集茶托子一文中记载:“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手。取碟子承之。既啜。杯倾。乃以蜡环碟中央。其杯遂定。即命工以漆环代蜡。宁善之。为制名。遂行于世。其后传者。更环其底。以为百状焉。”也有宋代程大昌在演繁露托子中论及:“托始于唐,前世无有也。”宋代继承了
24、前朝的漆茶具工艺,并且将其发扬广大。宋代和以往各个时期不同,与各国通商,经济发展迅速,百姓普遍较为富裕,因此漆器茶具得此机会不断在民间发展,逐渐由王侯将相传入寻常百姓家。宋代梦粱录一书记载:“今之茶肆,止用瓷盏、漆托供卖,则无银盂物也。”证明了漆器盏托在宋代广为流行、普及,以至于能够在宋代茶肆中见到漆托。另外在梦粱录一书中可以看到:“其巷陌街市,常有使漆修旧人,”这和古代瓷器店铺使匠人走街串巷的情况是相同的,修瓷器和修漆器走街窜巷是宋代瓷器和漆器繁荣的一个特征。当时除了制作漆器的匠人,还有专门修理漆器的漆铺,证明了漆器在宋人生活当中是极为普遍。宋代茶市繁荣,各大漆器工坊林立,漆器高度繁荣,漆盏
25、托在这一时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设计上更加精密、灵巧、实用,造型上变得秀丽挺拔,漆色和装饰型纹绘别致、优雅、图20辽代 金属托盏 北京门头沟区博物馆藏图21宋代 刘松年茗园赌市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22南宋 刘松年十八学士图局部图之一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0202023.5ART RESEARCH柔美,其样式风格种类也变得更加多样化。特别在器形上,宋代漆盏托与唐朝、五代十国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色彩变得更加素雅,外观灵活多样。北宋前期的漆盏托,漆盏托大多腹部平直整齐,托中心会向内凹陷。并且整体来看,多为圈足,并且不高、矮小。漆器工匠用柔美的线条勾勒出漆器茶托饱满的轮廓,从远及近仍然优雅秀丽。到北宋末
26、期,漆托盏造型设计变得修长圆润,圈足逐渐增高并向外撇。南宋中期,圈足又回缩回到原来较为低矮的样式,托盘边沿近乎平直,托杯也调整为矮圆球型的腹部。南宋晚期,由于战争,经济萧条漆盏托发展变缓,延续原有漆器工艺。到了明代逐渐发展并催生出了明清漆器的繁荣。从工艺的层面来看,宋代的茶具呈现出了更为多样化的特征,有雕漆、犀皮、戗金、螺钿、坚漆、剔犀、堆砌、贴花、雕花等工艺各具特色、日渐成熟,漆器茶具工艺完备。不仅造型更为流畅,而且其纹饰也更加秀丽多姿,呈现出了典雅、清新的设计风格,并且宋代茶具所用的漆色,也更加的丰富多彩。在宋代考槃馀事 遵生八牋等茶具图书和茗园赌市图(图21)、十八学士图(图22)传世名
27、画中,可观宋人茶具美学发展之盛。四、结语宋代蔡礣在铁围山丛谈描述宋代极盛的茶文化:“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祐陵时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宋代是中国茶文化最巅峰的时代,也是漆器茶具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清晰看到宋代漆茶具所具有的视觉魅力,看似简单的造型工艺变化,却蕴含着宋代茶文化的魅力,从中体会到宋代漆器茶具工艺的高妙之处和宋人生活茶具美学。从全国出土的宋墓来看,发掘的茶具大多以瓷器茶具为主,但漆艺茶具较少,在有限的资料内对于漆艺茶具研究也比较困难,相对的研究成果也较为匮乏。漆艺属于我国传统的百工,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宋代漆器茶具更是中国漆器史上的珍品,
28、可以说宋代漆茶具独具特色的设计内涵和工艺,在中国历代的茶具文化发展史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注释:南平市名人录黄涣篇,黄涣字德享。光泽人。宋淳熙五年(1178年)进士。少笃志博学,曾从学于名儒吕祖谦,任岳州知州,蠲鱼税,毁谣祠。嘉定十四年(1221年),主管武夷山冲佑观。卒年80岁。福建省博物馆、邵武市博物馆:邵武宋代黄涣墓发掘简报,福建文博,2004年第二期,第17页。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改编的同名小说,讲述的是北宋官宦家庭盛家庶女盛明兰的亲情、友情及爱情的成长故事。【宋】吴自牧,周游译注梦粱录,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出版2018年第一版,卷十九,第338页。【宋】高似孙:
29、小阁,全宋诗第51册,卷二七二一,第32007页。【宋】赵佶,沈冬梅,李娟编。大观茶论(外二种),中华书局出版2013年第一版,第七页。【宋】審安老人茶具圖贊(外三种),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第4-5页。【宋】吴自牧。周游译注梦粱录,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出版2018年第一版,卷十三,第224页。【宋】審安老人茶具圖贊(外三种),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第21页。【明】黄大成,杨明注。长北校勘、译注、解说髹饰录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2007年第一版,第153页。同上。【宋】释文响。煎茶,全宋诗第63册,卷三三一一八,第39546页。【宋】宋徽宗。大观茶论,
30、阮浩耕、沈冬梅、于良子点校注释中国古代茶叶全书,第92页。【宋】丁谓。煎茶,全宋诗第2册,卷一零一,第1149页。【宋】郑清之。默坐偶成其一,全宋诗第55册,卷二八九八,第34618页。【明】王佐。格古要论,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第一版,第八卷,古漆器论,第258页。【宋】许及之。又复次韵为酬答说禅偈言,全宋诗第46册,卷二四四八,第28333页。【宋】蔡京太清楼特宴记收录于【宋】王明清挥麈录“后录余话”卷之一,第882-889页,丛书集成初编本。【宋】严羽。陈超敏评注沧浪诗话评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2015年第一版,第二十四页。【宋】苏轼。行香子,茶词,全宋词第1册,第302页。【宋】
31、蔡襄。茶录篇论茶,“点茶”,阮浩耕、沈冬梅、于良子点校注释中国古代茶叶全书,第66-67页。同上。【宋】宋徽宗。大观茶论,阮浩耕 沈冬梅、于良子点校注释中国古代茶叶全书,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年版,第91页。【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全宋诗第3册,卷一六五,第1868页。【唐】李匡义撰资暇集,王云五主编资暇集 苏氏演义 中华古今注-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9年,卷下,第25页。【宋】程大昌著。周翠英著演繁露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18年第一版,卷十五,第300页。【宋】吴自牧。周游译注梦粱录,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出版2018年第一版,卷十六,第272页。【宋】吴自牧。周游译注
32、梦粱录,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出版2018年第一版,卷十三,第233页。【宋】蔡絛著,曾敏行撰。李梦生、朱杰人校点铁围山丛谈 独醒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9页。参考文献:1陈邵龙.邵武市黄涣墓出土宋代茶具研究J.福建文博,2014(3):30-34.2黄晓枫.成都平原考古发现的宋代茶具与饮茶习俗J.四川文物,2012(2):42-49+89.3冯晓娜.雅俗共赏 宋代漆工艺生产方式及审美取向的社会分化与共生现象J.新美术,2017,38(4):86-91.4尹明.论宋代素髹漆器的审美特征及其成因D.扬州大学,2012.5王建平.国破茶魂在 壶中悠韵长略论宋代茶具艺术的缘起与变迁J.农业考古,2000(2):59-65.注:本文系2021年度湖北省高等院校哲学社科重大项目:百年(湖北)党史中的美术经典研究,项目编号:21ZD031。021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