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海陆的变迁”示例作者信息姓名学科年级 邮件 单位 教学设计教学主题海陆的变迁一、教材分析本节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本节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及其原因。这部分知识容易激发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海陆变迁”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特别是“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内容时间尺度大。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世界主要山系、地震分布规律是教学的重点,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是难点。二、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及原有的知识储备,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不断变
2、化的,这些都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本节因为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感受不到,七年级学生接触地理的时间较短,读图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借助于信息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化。现在多数学生家庭中有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具备上网条件;学生具备一定的上网收集、筛选图片等能力、运用智能设备进行演示的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供了可能。三、教学目标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成因。3、通过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
3、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养成探究精神及科学的学习方法。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1.利用网络教室组织学习, 播放录像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入新课。要求学生同学们运用谷歌地图,对“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红海”等准确定位,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加强认知感。2.学习“板块运动”时要求学生先自主观看微视频(可回看、停顿),再组织学生按照视频的演示动手做活动,并提出问题。对于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解答,老师进行补充或强调。通过微视频学习很好地系统地掌握了板块张裂拉伸、碰撞挤压两种运动方式,并能熟练地解释地理现象。3.
4、概念图小结,呈现出逻辑系统,加强学生系统识记能力。4.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促进学生形象感知内化为理解探究技能。六、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导入播放录像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指导学生运用谷歌地图,对“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红海”等准确定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调动积极性,加强认知感。观看生动的视频,产生学习兴趣,进入情境。运用网络技术,快速定位。谷歌地图;视频资源探究一:地表形态变化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当中,你能举出例子吗?2、这样的变化既有缓慢进行的、也有剧
5、烈变化的: 1)缓慢的地表形态变化 喜马拉雅山区发现大量海洋生物化石,说明了什么? 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说明了什么? 2)迅速的地表形态变化是?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积极研究的科学态度,培养观察能力。 根据现实现象进行猜想,明确海洋和陆地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海底会抬升变成陆地:喜马拉雅山脉; 陆地下沉变成海洋:台湾海峡。火山和地震两种现象导致地表形态变化。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过渡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发散思维。探究二:大陆漂移假说1、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由魏格纳提出的2、阅读课本P41“阅读”-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3、展示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非洲
6、大陆和南美洲大陆可以拼合)4、寻求证据(轮廓,动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形和连续性)5、展示大陆漂移假说内容及漂移过程阅读故事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由来,观察魏格纳提出家说的“证据”;观看视频明确大陆漂移的过程。“大陆漂移过程”的Flash演示动画过渡大陆漂移这个解说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那么,现代又有什么更精确的学说解释海陆变迁这种现象呢?思考。探究三:板块构造学说1、首先简介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1)地球岩石圈主要由六 大板块组成,括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非洲板块 2)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 3)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
7、 4)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 ,板块和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活动比较活跃。2、微课学习板块的运动,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通过微视频对学生动手实验的演示引导,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操作与观察能力。 1)完成表格符号意义作用例子 2)运用板块的运动解释山脉和海洋的形成。老师进行补充、拓展或强调。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自主观看微视频(可回看、停顿),学习板块运动的几种形式及其产生的结果,理解板块构造学说。 根据微课的演示,动手做实验,完成知识总结,解释相关现象。 积极运用相关理论解答问题。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微视频板块的运动过渡两个如此巨大的板块长期相互碰撞或张裂,是板块边缘地
8、壳运动活跃还是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活跃? 自主思考,带着问题继续学习。探究四:火山和地震1、引导学生读图找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2、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解释下列现象: 1)德国地震较少; 2)日本地震频繁; 3)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3、联系生活:怎样预防地震自主读图识图。小组讨论,在应用中互助,在互助中总结,并迁移到日常生活。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课堂小结运用概念图,带领学生梳理知识点:指导学生绘制自己的概念图。通过学生绘声绘色的概括描述,对本节的知识和方法总结。参照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与联系,根据理解与学习制作自己的思维导图。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思维导图课堂练习1能说明“沧海桑田”这种地
9、表形态变化的地理现象是( )A台湾海峡海底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B黄土高原沟壑纵横C我国南方地区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新疆沙漠广布2下图表示大陆漂移过程中不同时期海陆分布状况。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变化顺序是( ) a b c A.abc B.acb C.cab D.cba3世界上火山、地震最频繁的地区在( )A、环太平洋地带 B、亚洲内部C、北冰洋沿岸D、非洲4、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写出图中六大板块的名称。 _ _ _ _ _ _(2)北美洲落基山脉的形成与哪些板块有关?完成练习。先小组纠错、释疑;再举手回答(抢答、小组代表回答、点名回答)。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七、教
10、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微课视频在网络教室中由学生自主观看,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状况。 课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读图、析图,培养学生读图和运用地图的能力,通过理论学说、微视频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释现象的分析能力。教学中体现“精讲”和“多活动”。落实“三讲三不讲”,即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 学生自己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间。通过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既满足了不同学生认知风格,强化学生情绪表达,又增强了真实感,呈现出逻辑系统,加强学生系统识记能力,课堂实验增强了感性和互动,学生通过互动、理解形成集体记忆等效果,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点评:本节课“海陆的变迁”主题相关的内容,需要较大的时间、空间想象力,对于初中低年段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针对特定的瓶颈,本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了视频、动画、谷歌图片、互动白板等手段,将较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模拟的学习情境,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得学生对于海陆变迁这样一个难以捕捉的地理事物,有了很真切的感受,学习因此变得有趣和容易了,学习效果的提升无疑可以预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