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通市主导产业一、家纺服装产业南通素有“纺织之乡”的历史传统,自古通州一带便有“时闻机杼声,日出万丈布”的美誉。现代南通家用纺织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发展于80年代,崛起于90年代,成熟于21世纪,是南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主导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从小到大、从最初一家一户家庭式作坊逐步向现代化企业转变,形成较大经济规模、产业链较为完整的体系,从纺纱、织布、染整到家纺、服装生产,形成了上下游衔接和配套,呈集聚化发展态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产品特色鲜明,与专业化市场互动,消费拉动大,且拥有成本较低、素质较高、形成市场的丰富劳动力资源和日渐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比
2、较优势,显示出勃勃生机与活力,从而为产业的调整振兴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007年被中国纺织协会授予“中国家纺名城”称号,2009年家用纺织品业实现销售500亿元,为全国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家用纺织生产、销售、出口基地。全市现从事家用纺织品生产并与之相关的企业共1800多家、从业人员17.5万多人。其中大规模以上企业342家,涌现出紫罗兰、家宝、亚伦、金太阳、蓝丝羽等29家销售超亿元企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产业规模快速扩张。至2008年底,全区拥有家纺服装企业3000家,从业人员21万人。规模企业526家,其中家纺企业198家,纺织服装企业328家。拥有亿元企业83家,其中家纺
3、企业46家,纺织服装企业37家。2008年,实现规模以上产值373亿元,占规模以上产值的41%,纳税销售150亿元。产品门类众多,品种齐全,主要由“巾、床、厨、帘、艺、毯、线、袋、绒”九大类组成,并逐渐由传统的床上用品向装饰、绿色、生态、环保等功能发展延伸,销往国内各大中城市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规模和品种系列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家纺产业产能约占全国的10%左右,为国内重要的制造研发销售基地。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家纺名城”和“中国纺织基地市”。 二是结构层次不断提升。近几年来,我区家纺服装产业的工艺装备水平明显提高。拥有喷水、喷气织机等设备1万多台,电脑绣花机、电脑多针绗缝机、
4、工业缝纫机3万多台;拥有喷胶棉生产线100多条,印花和染整生产线近百条,其它相关大型设备超过1000台,整体装备水平处于90年代后期水平,部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配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集纺、织、印染、绗缝、包装、设计于一体的家纺产业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信息咨询、科研、产品展示以及金融、保险、贸易、物流、商务等中介服务机构蓬勃发展,拥有国内首家家纺版权市场,知识产权保护有力。三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我区家纺服装产业从细纱纺织面料发展到色织印染大提花,无论在传统技术还是在现代技术创新上都占有比较优势。特别是近几年来,企业十分注重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加强与国内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横向
5、协作关系,成立了产业研发中心、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搭建了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通州家纺和纺织服装企业每年推出新产品数百只,拥有“罗莱”、“紫罗兰”、“宝缦”、“好心情”、“蓝丝羽”等20只知名品牌,其中“罗莱”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家纺品牌。四是市场支撑力不断放大。我区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家用纺织品交易市场中国南通家纺城。家纺城占地面积120万平方米,总投资24多亿元,内设面料、坯布、小商品、辅料、成品、仓储物流、行政商务七大功能区,欧式风格设计,规划建设继美国纽约第五大道、德国法兰克福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家纺中心。2005年底,家纺城一期工程22万平方米的花布市场全面竣工,一经投入运营,就云集了众多国内外商贾
6、,日客流量超过5万人,日平均交易额达3000多万元。目前正在加紧建设家纺城二、三期工程,市场规模和功能进一步扩大。五是集群优势日益显现。我区家纺服装产业已初具集群化发展态势。家纺产业园形成基本框架,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快实施,生产力布局日渐完善,家纺服装企业依托产业园和工业集中区集聚性发展,促进了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促进了知识和信息的扩散、传播和创新,不仅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更多的发展机会,而且使集群效应最终体现为区域性生产经营的成本优势、价格优势和竞争优势。六是出口市场不断拓展。2008年,我区家纺服装产业共出口总额68亿。产品出口成为我区家纺和纺织产业发展的主
7、要拉动力。2002-2008年家纺服装出口以年均25%以上的速度递增。有近30家生产企业在国外设立营销窗口,部分企业在国外设立多个营销窗口,少数企业在国外设立生产基地。从出口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占居主导地位,比重达90%,显示出我区家纺服装行业产业链自我配套能力在不断增强。出口产品结构由粗加工产品向家纺服装等终端产品转变,制成品占出口总额比重达80%以上,终端市场从以亚洲为主逐步向欧、美、日拓展,初步形成多元化市场格局。至2011年家纺服装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规模以上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5%,到2011年规模以上产值达570亿元;自营出口年均保持15%速度递增;市级以上名牌产品产值达到30%
8、,有8-10只成为国内较具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二、机械电子产业机械工业是南通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加快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进程中起重要作用。一、发展现状 “十五”是南通市机械工业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改革与发展并举取得了重大成就。 1、继续保持全市工业经济支柱产业地位。经济总量在全市工业总量中的比例不断上升, 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机械工业,实现现价总产值295.44亿元,占全市工业现价总产值的18.43%;实现工业增加值76.15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确良17.8%;实现利润17.77亿元,利润增幅111.26%,位居全市七大行业之首。一些重要
9、产品产量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金属集装箱、输变电设备、工业链条等产量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电动工具已初步形成有影响的产业集群。出口创汇位居全市各行业前列,2003年,我市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11.71亿美元,占全市对外贸易的22.67 %,其中出口6.53亿美元,进口5.18亿美元,进出口顺差1.35亿美元。2005年,预计南通市规模以上机械工业可实现产值380亿元,其中船舶修造45亿元左右。实现工业增加值96亿元,同比增长26%。 2、工业生产体系门类较为齐全。截止2004年,南通机械工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529家,从业人员11.26万人,从事5大类
10、、28中类、84小类产品的生产,主要包括成套设备、基础件及关联产品两方面的产品。“十五”期间,我市规模以上机械工业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长,形成了包括集装箱、电气机械及器材、制冷设备、机床工具、压力容器、电动工具、风机、船舶配套件、农业机械、纺织机械、汽车零部件、机械基础件等一批具备一定优势和特色的产品。 3、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重点骨干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基本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多种经济成份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已形成一批年销售额10亿元左右的企业(集团),2004年,机械行业中产值5亿元以上企业10家,占亿元产值企业总数的15.4%。“十五”期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从
11、无到有,2004年5家企业产值超过10亿元。 4、工业生产集中度有所提高。2004年,全市机械行业年亿元产值以上企业65家,占全市工业亿元产值以上企业的21.14%,亿元产值以上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71.2%,大中型企业对机械工业发展的影响大大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步伐加快,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 5、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十五”期间,我市加大了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力度,机械行业的民营经济得到快速稳步发展,行业内的主体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已发生根本性转变,骨干企业和发展较快的企业集团多数为民营经济企业,目前纯国有及控股企业仅占行业的3.3%,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市机械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2、至2011年机械电子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坚持机电一体化发展战略,以先进适用技术为核心,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着力发展汽车零配件、纺织机械、数控机床、环保技术装备产品、新生和再生能源技术装备及产品、船舶配件、电容器、集成电路、线路板等九大产品领域。全力推进雄邦压铸汽车零部件、三原电子微型电容器、新型电脑提花编织机、电子污水处理厂,机电产品物流中心建设、电子职业学校建设等七大项目,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产业基础优势,全力打造区域性机械电子产品品牌,努力形成高科技技术的密集区、先进制造业的先导区。二、市场预测 从国内市场看,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机械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从国际市场看,与经济信息
13、化、网络化、知识化等发展相关的机械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增长将会加快,成套设备、船舶、智能化仪器仪表、汽车及其零部件、数控机床等产品的需求将有较快增长。我市机械工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1、工业产业升级、节能降耗在工业生产中的运用,对重大技术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力能源紧缺,水电和电网建设规模的增长,对大型、高效、环保型输变电设备的需求量加大。石化工业对石油钻采设备、压缩机、制冷设备等关键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其他工业行业对机械产品的品种、水平、质量和性能的需求也将有较大提高,具备高效、节能、低污染、智能化、柔性化、成套化等特征的机械产品将逐步成为市场的主流,机械
14、行业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也需要大量的先进加工设备和测试仪器。 2、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将给我市基础零部件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带来机遇。国内汽车市场日趋国际化,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中心逐步向我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转移。我市应抓住机遇,积极引进技术含量高的发动机、驱动桥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技术。同时,应利用我市船舶工业发展的优势,大力发展船舶配套工业。但机遇与挑战同在,由于安全、排放、节能法规日趋严格,产品开发成本、销售成本大幅度提高,促使汽车工业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随着鼓励汽车产品国产化优惠政策的取消,对吸引外资发展汽车零部件将带来一定影响。 3、农村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
15、略将带动机械产品的需求增长。农业生产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发展,对耕、种、收等各种农业机械的先进性、适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村公路的快速建设,为农用车提供了市场空间。西部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工程施工机械、中重型载货车、轻型乘用车等各种专用汽车产品生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将大大促进燃气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和超高压直流输电设备的发展,并带动一大批通用机械(泵、阀、管道、容器等)的增长。 4、我市一些有比较优势的机械产品还有很大的出口潜力。集装箱特别是特种集装箱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在进一步提高。船舶,电动工具,高低压电器,
16、汽车零部件,机床,泵、阀门,中档仪器仪表(电度表、水表等产品),轴承,链条等产品在一些欧美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有较大市场。中小型农机,中小型电机,电气机械等产品在亚洲、非洲仍有较大的市场。 总体上讲,加快与国际经济的融合与接轨,有利于更多地获得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加快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有利于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进一步扩大机械产品出口;有利于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快企业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转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机械产品的需求将稳定增长,但需求结构将不断调整和变化。一般性产品需求仍会持续下降,能力过剩的情况将更加严重。高水平产品、技术不断进步产品和新领域产品需求将不断上升,而
17、企业间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我市机械行业调整结构满足国内外两个市场需求的任务仍相当重。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机械工业服务范围广,产品门类多,生产工艺复杂,很难以企业、产品的大小论优劣,必须确定符合行业实际情况的发展思路,突出发展主题,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全市机械工业“十一五”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工业产业布局为抓手,以培育“小巨人”企业为重点,加快接受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大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大力推进行业组织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建设船舶修造、集装箱研发和制造两大基地,重点发展电气机械及器材、大型通
18、用设备、金属加工机械、农业机械四大系列产品,培育一批基础及关键配套零部件“小巨人”企业,建好一个电动工具制造和集散中心,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和行业竞争能力。 (二)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规模以上机械工业仍将保持30%左右的年增长速度,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将稳步上升。到2010年,预计南通市规模以上机械工业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5%左右;工业增加值达260亿元;机械工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接近或超过10%。全行业每年开发新产品50项以上,新产品产值率提高到20%左右,产品水平明显提高,树立起良好的产品质量形象。
19、产品外向度进一步增强,力争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突破60亿美元。全行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5万元/人以上,主导的九类产品的比重达到全行业的70%以上,产业区域特色愈趋明显。 四、发展导向 (一)产业布局导向 按照“可持续发展”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强对行业发展进行规划引导。进一步切实做好优势产业、产品和优势企业发展的规划,提升区域优势和特色产品群的数量与质量。加强特色产业园区发展的规划,突出园区发展的重点,按产业发展链发展方向,加大工业园区的基础和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园区投资密度,增强园区产业集聚功能。 市区工业布局构架:城区机械工业发展重点在港闸
20、区,主城区(崇川区)主要任务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机械制造企业,对主城区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需要进行调整搬迁企业,逐步做好边调整边发展,外引内联,使主要机械企业及产品得到跨越式发展。到2010年,在市区初步形成机械制造行业产业布局合理,工艺技术水平较高,拥有产业带动力的大企业集团,积聚、配套能力强,规模效益明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良性循环的态势,基本形成南通市区机械行业空间布局的新框架。崇川区:主要是运用高新技术对任港沿线的传统机械企业进行改造,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发展适合都市工业的新型机械产品生产企业。港闸区:发展壮大集装箱制造基地,建设汽车零部件、船舶配套件及机械装备关键部件生产工业园
21、、外环北路沿线机床工具产业带,初步形成以工程机械、机床工具、内燃机及配套件特色的机械制造业园区。开发区:形成高科技机械制造企业群,发展发电机组、精密模具、汽车线束等产品。 县(市)工业布局构架:以发展壮大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构建我市电气机械、制冷设备、电动工具、锻压设备的特色,逐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使县(市)机械工业在全市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海门市:重点发展制冷设备、船舶配套件、汽车及零部件等产品。启东市:重点发展电动工具、机械基础件、仪器仪表、制冷设备、船舶配套等产品,建好电动工具制造和集散中心。通州市:重点发展电工电器、机械基础件、汽车零部件等产品。海安县:重点发展电气机械、锻压设备、农机配
22、件、建材机械等产品,逐步使电气机械、锻压设备生产企业形成集聚。如皋市:重点发展农机及配件、机械基础件、电气机械等产品。如东县:重点发展电气机械及器材、汽车零部件、铁链、石油机械等产品。 (二)产品结构导向 着重解决拳头产品少、装备水平差等问题。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围绕国家重点建设和主要行业需求,发展先进适用机械产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机械制造业,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引导企业加快调整产品结构,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开发新产品,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全力攻克和推广应用先进的设计和制造、机电一体化、信息化等关键和共性
23、技术,扩大与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的全面对接,加快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加强自主开发,提高产业层次。 以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为重点,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引导关键配套零部件、电气机械及器材等企业,从产品设计入手,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有利于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尽量采用小型或重量轻、可再生的零部件或材料,提高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 九类重点产品发展重点: 1、电气机械及器材(输配电及其控制设备、电机、电工仪器仪表等):主要发展高压、超高压成套交流输变电设备和高压直流输变电设备,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高档电工仪器仪表和智能型电器,包
24、括变压器、互感器、开关柜、断路器、电工仪器仪表等产品。 2、金属制品(集装箱、钢结构等):以提高集装箱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目标,扩大特种、罐式集装箱产品的比重,发展船舶工业配套的钢结构产品。 3、汽车及配套(农用车、改装车、汽车零部件、农业机械及配件):重点发展工程机械用多缸柴油机、船用柴油机、农机新型动力机械及配套零部件,发展高效、优质、高产农业所需的机械设备,包括联合耕作机械、收获机械、高效节能动力机械、节水灌溉设施、园林设施等产品。重点做好汽车电子产品的开发,面向国际、国内配套及售后服务市场,提高自主开发能力,主动参与整车企业的联合开发,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增加关键、高技术零部件的比
25、重,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和模块化、系统化供货。 4、船舶修造及配套:优化油船、集装箱船、散货船三大主力船型,兼顾发展工程船、化学品船等附加值较高的特种船型,大力发展内河标准化船舶。依托现有基础,重点抓好国家急需发展的甲板机械、冷藏空调、电缆及主配电板等产品;选择引进、开发一批高附加值、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配套产品,实现本土化生产,如船舶仓室机械、船用电气仪表、船用通讯导航设备等产品,填补我市船舶配套领域空白。 5、机械基础件(泵、阀、传动和驱动部件等):重点发展新型液压、密封、气动元件,精密、高速轴承,新型及精密模具,高速齿轮及齿轮箱,高强度紧固件,大型泵、阀等产品,为机械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26、提供基础保障。 6、金属加工机械(数控机床、锻压机械等):重点发展普及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数控精密锻压设备、数控电火花机床、数控切割机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 7、大型通用设备(锅炉、风机、制冷空调设备等):重点发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成套设备、电站锅炉、工业锅炉、空调设备、制冷设备等产品。依托重点项目和节能环保项目,围绕用户的工艺技术要求开展联合攻关,着力提高锅炉、制冷设备、大型风机、空调机组等装备的性能和质量,满足重点工程项目及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要求。8、电动工具:着力推进企业间的联合开发、品牌推广等合作,提高电动工具、手动工具等产品的档次、性能,力争形成产业龙头,进一步扩大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
27、 9、专用设备(环保设备、建材设备等):重点发展工业废水废气处理与成套设备、烟气脱硫工艺及成套设备、大型高效除尘器等环保机械,以及化工、建材、石油钻探等专用设备,培育新增长点。 到2010年,形成以电气机械及器材、大型制冷设备、船舶配套、集装箱、汽车及配套等产品为主的特色。力争电气机械及器材、汽车及配套、船舶修造、金属制品的产值分别达到100亿元以上,机械基础件、大型通用设备、电动工具、专用设备等重点产品的产值分别达到或超过50亿元的规模。机械产品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产品质量稳定可靠,主要产品性能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机械基础零部件及汽车零部件生产得到快速增长,特色产品在
28、国内或省内进一步确立优势。 三、船舶海工产业近年来,南通紧抓沿江沿海开发机遇,发挥拥有天然岸线优势,瞄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千万载重吨生产能力、千万元产值”目标,着力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级船舶产业基地。去年,全市规模船企完成总产值921.9亿元,造船完工量566.9万载重吨,海洋工程及特种船舶完工量253.1万综合吨,分别增长95.3%和360.6%,造船完工量占全省的37%,全国的13%;新接船舶订单365.7万载重吨,占全省的一半、全国的14%。主要造船指标均列全省第一。此外,我市建造的一万标箱集装箱船、30万吨超大型油轮、超大型矿砂船、5000车位汽车滚装船、圆筒型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等船
29、舶和海工产品,都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船舶行业的多个第一,技术水平跻身国际先进行列。通州被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授予“中国船舶及钢结构之乡”,拥有现实的基础和加快发展的条件。我区拥有江岸长15公里;其中深5米的长江岸线有6.6公里长,可供修造船舶的专用岸线为3公里之多,具有得天独厚的船舶修造地理优势。江岸线主要集中在平潮、五接二个镇,已有明德重工、韩通船舶、蛟龙重工、华飞船舶、恒通公司等多家船舶及配套企业入驻,以西部沿江岸线为基础的船舶海工产业园现已具有一定规模,目前有船舶修造及各类配套企业200多家,其中,规模企业96家,造船企业5家,各类配套企业91家。2008年,完成造船完工量69万载重吨,实现规
30、模以上产值89亿元,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10%,纳税销售88亿元。通州船舶海工产业基地经过几年的技术大投入、人才大引进,具有强大的技术支撑。装备优势。通州拥有从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引进的数控等离子水下切割、数控火焰切割、光电跟踪切割等生产和检测成套设备。拥有国内技术领先的H型钢制造流水线和卷管生产流水线。拥有生产大型船舶所需的相应规格的船坞、船台、起重、制造、放样、X射线无损探伤等专用设备。拥有国内最大的集抛丸、涂装、烘干于一体的预处理生产线,拥有壳、舾、涂一体化的造船工艺,产品质量均达到国内船舶行业的先进水平。人才优势。通州技术人才较为集中,有一批复合型的高级管理人才、上万名熟练的船
31、舶钢结构产业工人和近万名在外施工安装人员,还有专门从事船舶分段建造的技术力量和专业队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到12以上,其中具有高、中级职称的占到35以上。基地拥有高精尖人才200多人,其中国外专家2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高级工程师19人。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本的效益,在突出高级科技人才和高等院校毕业生引进,基地建有2所技术人才培训学校,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各种层面的员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聘请国内著名的企业管理专家、学者和高等院校的教授定期前来讲授、培训。年培训各类技术工人10000多名。技术优势。明德重工生产的高附加值化学品船,拥有AVM-APS这一入级符号,填补了在全国化学品船
32、入级符号中的空白,是国内首制挂丹麦旗的船,化学品船的货仓特涂技术在国内遥遥领先。韩通重工生产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平台的建造水平和质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蛟龙重工研发的国内最大的多功能半潜式驳船,按照美国船级社(ABS)规范设计,可用于五万吨级船舶和大型海洋石油平台下水,也可用于海洋工程模块的装卸运输、大型船舶和海洋石油平台修理承载、多功能海洋工程辅助平台以及救助打捞损坏的船舶等多种用途,还可商船军用,在战时可保障海洋及水面物资运输、舰艇维修维护、医疗救护船、军事人员与武器装备运送、直升飞机起降、海上军事指挥中心等储多方面,对我国国防实力具有重要使用价值。2008年底耗资150万美元成功收购一家新
33、加坡技术研发中心,同时成立了蛟龙重工海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聘请国内外多位海洋工程专家,参于驳船的技术研发。客户优势。客户分布较为广泛通州拥有结构良好的客户群,除国内中远集团、中建三局、中建八局、大连造船、上海港机、江南重工、中铁山桥集团等知名公司外,还与芬兰麦基嘉、德国TTS、日本三菱重工等国外著名公司有着广泛的国际合作关系,使船舶海洋工程产业得以全方位、多领域的发展,更为今后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配套优势。拥有各类配套企业200多家,年加工钢材量300多万吨,基地配套产品以石油钻井平台模块、风力发电设备、大型船尾舵、舱口盖、船舶分段、船用柴油机机箱、港口机械加工制作为主,同时涉及
34、建筑钢结构、铁路钢结构、海上风电等领域,全球最大的首制舱口盖生产线在蛟龙重工集团公司,该公司与新加坡PPL公司、瑞典TTS公司等著名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至2011年船舶海工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2010年、2011年全区船舶海工实现规模以上产值分别为250亿元、400亿元,年均增长60%左右;到2011年,将把船舶海洋工程产业打造成为长三角重要的船舶生产出口基地之一,形成年产200万载重吨造船、300万吨年加工钢材量的生产能力,400亿元船舶产业销售,船舶配套本地化率达到30%,高新产品占比达到50%以上,成为我区最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优势主导产业。四、轻工食品产业我区轻工食品产业历史
35、悠久,门类众多,是比较成熟的产业。至2008年底,我区轻工食品行业中的规模企业达到186家,其实现规模以上产值为106亿元,占规模以上产值的11.8%,纳税销售28亿元。其中食品加工企业20家,亿元企业5家,实现规模以上产值40.7亿元,约占全行业产值的38.4%。近年来,通州积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了一大批诸如江苏大富豪啤酒公司、南通一德实业公司、江苏银河面粉公司等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有力地带动了通州轻工业企业发展。近几年来,我区以培育名、优、新、特产品为抓手,大力开展创建名牌活动。至2008年,全区轻工食品企业共获名牌17只,其中中国名牌3只,江苏
36、名牌4只,南通名牌10只。大富豪啤酒获中国名牌称号产品,其产销量、综合效益连续14年名列江苏同行业榜首,跻身中国啤酒工业十强企业之列。中国名牌“新中”牌乳腐年产量800万瓶,名列江苏第一。至2011年轻工食品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2009年至2011年,规模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30亿元、160亿元和200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其中食品加工业55亿元、80亿元和110亿元,年均增长40%左右。培育1个销售收入超20亿元、2个销售收入超15亿元、3个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产品3个、省名牌产品10个。五、新能源产业近几年来,我区新能源产业迅速兴起,发展加速。目前,已经初步形成
37、带状集聚发展态势,成为我区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至2008年底,全区新能源产业中的规模企业达到66家,亿元企业达到16家,实现规模以上产值90亿元,纳税销售40亿元,占规模以上产值的比重达到10%。通州的新能源产业具有四大鲜明的特点:一是产业发展快。通州新能源产业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主要分布在四安、兴仁、西亭等镇,随着国家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通州新能源产业正呈加速发展之势,以年均递增40%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二是企业规模大。综艺光伏、通达动力科技、球墨风电、金驰机电、东源电器以及桑夏太阳能、久泰电缆等企业不仅规模大,而且扩展速度快。其中江苏通达动力科技股份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电动
38、机、发电机定转子冲片和铁芯的专业生产企业之一,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2008年其投资5亿元新上风电项目,并积极推动企业上市。企业上市后,三年内生产规模将达到30亿元。三是技术含量高。通州新能源产业源自于通州机电产业发展,而通州机电已有100多年发展历史,生产基础夯实,技术力量雄厚,拥有世界一流的数控机床、定子压装、高速单槽冲压、离心铸铝等先进设备以及自动化流水生产线,主要产品为系列成套开关设备、系列化真空断路器、变频器互感器、配电箱、电线电缆、风力发电机配件、风电塔架、太阳能光伏电池和变压器、铝电解电容器、电缆、太阳能集热器等,拥有职工8000多人,其中技术人员1000多人,中高级以上科技人
39、员200多人。目前,全区重点骨干新能源企业都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可从事各种风电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四是配套能力强。目前,通州新能源制造主要为南车集团、东方电机、ABB、SIEMEMS等国内国际大中型电机企业和风电机生产企业生产加工配套为主,主要生产电动机、发电机转子、冲片、铁芯铸件等系列产品,风电冲制能力达到6万吨/年。南通虹波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主要配套生产风电塔,年生产400套1.5兆瓦级风电塔筒,该公司二期工程投资1.2亿元,形成1200片叶片的生产能力。江苏通达动力公司总投资2.5亿元的5万吨风电项目已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这将进一步增强通州风电产业的加工配套生产能力,有效提升通州风电产业水平。至2011年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产能迅速扩张。2010年、2011年全区新能源及加工配套实现产值分别为180亿元、250亿元,年均增长40%左右;加快企业做大做强。培育超10亿元的重点企业4家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3家(桑夏太阳能、通达科技、球墨铸铁和虹波机电中确保3家),超50亿元的1家(综艺光伏或南通明阳),布局更趋优化,形成以开发区为核心,兴东、四安、平潮为配套的新能源产业制造基地。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