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2举例说明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2通过分组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3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2通过学习,更加关注我们周围丰富多彩的软体动物,趋利避害,更好地生活。二、教学重点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2软体动物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三、教学难点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四、教学准备准备相关图片制作PPT,常见的双壳类动物(河蚌、扇贝、文
2、蛤、缢蛏等),解剖的实验器材。五、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3分钟)1出示谜语:“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请同学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2利用PPT展示几种常见软体动物的图片,并让学生进行识别,让学生想一想,这几种动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是否有相似性?3教师进一步指出:这些动物尽管在形态,结构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它们却都属于软体动物。为什么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它们的存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观察和生活实例找到答案。学生回答是“蜗牛”。观察、思考、做出假设。设疑诱思,激发学生兴趣。(一)
3、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分组实验:结合书上12页图片,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明确双壳类的结构及其功能。提出思考问题,供小组讨论:其各结构与生存环境有何关系?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2靠什么结构运动?3靠什么结构呼吸?4缢蛏如何获取食物?观察、填写表格。思考、分析、交流、讨论,完成讨论题。1依据经验推测其具有保护作用。2靠足缓慢运动。3用鳃呼吸。4推测: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摄取食物。对活体缢蛏进行多感官参与的观察,获得实验能力的提高。(二)常见的其他软体动物(10分钟)在观察双壳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书上13页石鳖、蜗牛和乌贼的图片,提出思考问题:1石鳖贝壳是什么形状?
4、它靠什么运动?2蜗牛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是什么形状的?它靠什么运动?3乌贼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捕食和运动的?在PPT上补充这三种动物的结构图片,教师给出适当地补充,学生在进行对比观察的同时完成表格。(表格附后)使学生通过比较,了解软体动物之间的相似和不同,通过对其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分析,强化“生物适应环境”的概念。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思考、分析、判断、填写表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5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比较表格中三种动物的相同点。2提示学生这些相同点就是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3通过主要特征提升出类群名称:正因为它们具备了这样的
5、特征,它们才都属于软体动物。4板书: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通过比较、归纳、概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它们的身体都很柔软,都有外套膜,都有外壳或被外套膜包被的内壳。完成软体动物概念的构建。(四)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6分钟)阅读教材13页相关内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发言,归纳、总结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水产养殖:贝类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低脂肪。2药用:鲍的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鞘)、珍珠粉。3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4有些软体动物也对人类有一定危害,如钉螺。阅读、讨论、记录、交流。通过阅读,提取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归纳。课堂小
6、结(1分钟)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认识了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也可以通过概念判断某种动物是否属于软体动物。作为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都有丰富的多样性以适应其生活环境。倾听、回忆、认同。再次落实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这一难点。六、板书设计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1课时)一、实验: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二、常见的软体动物石鳖蜗牛乌贼贝壳数量及作用8个覆瓦状排列的贝壳;保护一片;保护有退化的贝壳海螵蛸;支持有无外套膜及其作用有,保护有,保护有,保护身体是否柔软身体柔软身体柔软身体柔软足的种类腹足腹足腕足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四、与人类的关系有益:养殖业食用、药用、工艺品有害:疾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