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时期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模式的研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贯穿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经历了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改革的结果看,已取得明显成效。政府职能转变迈出了重要步伐,政府职能更加符合社会管理的要求;政府组织结构逐步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政府施政理念和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依法行政开始步入轨道,民主行政取得长足发展。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起点,改革
2、开放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政府机构设置不尽合理,行政运行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仍比较薄弱;法律制度不够完善,政府相关机制还不健全。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政府全面正确地履行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模式,我们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改革之路。在这样的情形下,“服务型政府”应运而生。服务型政府是我国学者依据我国国情,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过程中首创的一个新概念。纵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国共产党的服务
3、思想-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邓小平“领导就是服务”思想、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理论渊源。服务型政府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加大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力度”。从上面我们可以充分的看出政府执行力的重要作用,政府执行力在政府报告中占主导地位。根据我国当前行政管理体制现状,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政府执行力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根据两个报告内容来看体现出我国政府对这两个现实问题的高度重视和要求。 服务型政府是
4、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政府应当承担起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服务环境。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它是民本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有限政府、透明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等模式交叉渗透的结果。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行政运行机制、行政监督机制和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等诸多方面。在路径选择上,我们应该多管齐下、多方着手来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为目标,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
5、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切入点,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抓住关键环节、坚持积极稳步推进,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消除体制性障碍,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廉洁高效、公正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因此本人决定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提高政府执行力研究作为毕业论文的首选。前 言一、基本概念界定(一)行政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也有人称之为行政体制、行政管理体系、政府体制、政府管理体制等。在党的重要文献中,从 1992 年提出“行政管理体制”的概念后,虽然后来又有“行政体制”、“行政管理体系”等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内涵是相同的
6、。关于“体制”一词,辞海里的表述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关于行政管理体制的内涵,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目前的学术界解释是见仁见智,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从政治学角度来看,所谓行政管理体制是相对于立法体制、司法体制而言,指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政府机关的设置、职权的划分与运行等各种制度的总称,是有关行政的“体”(行政主体、行政客体和有关政治主体及其基本关系)和“制”(相关基本制度)的总和。从管理学角度来看,狭义的行政体制特指以国家行政机关为中心的行政系统;广义的行政管理体制涉及与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相关联的诸方面的法权主体及
7、其相互关系,并以这些法权主体相互关系的改变或调整为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从行政法学角度来看,所谓行政管理体制是指由行政主体结构、法定职权、法定管理程序和运行机制等构成的有机体系及其相关法律制度,也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具体执行法律规范来行使行政权力、调整权利义务、处理社会关系、达到行政目标的基本模式,例如权力集中型、权力分散型,单一主体型、多元主体型等等。还有学者认为,狭义的行政管理体制是为了确保目的实现而确立的关于政府的职能定位、权力配置、运行规则和法律保障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广义上的行政管理体制还包括为顺利实现这些制度所确立的目标的配套制度公务员制度、社会自治组
8、织制度、公共财政制度等的总和。服务型政府的服务主体是各级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服务对象是公民、社会组织和社会,服务的价值导向是公共利益,服务的内容是公共服务,服务的方式是公开透明的方式。本人认为,服务型政府是以“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为指导,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内,使政府由过去的以控制管理为要务转变为以传输服务为要务,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它是民本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有限政府、透明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等模式交叉渗透的结果。(二)模式、目标模式关于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模式,学术界至今尚无一致的定义。“模式”一词,词典解释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
9、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应当是研究什么类型的行政管理体制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要求,也就是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当选择一种什么样的理想状态的体制,它是一种应然的过程,是对行政管理体制的理想类型和状态的未来展望。本人认为,服务型政府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成果之一,也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二、论文选题的背景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加快政府和企业分开制度,尽量减少和规范行政上的审批,同时要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方面的千涉。政府对其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如政府需要规范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大部制方面的改革、精简不必要的机构、减少
10、行政层次等有效实施也必然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增强行政执行能力。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加大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力度”。从上面我们可以充分的看出政府执行力的重要作用,政府执行力在政府报告中占主导地位。根据我国当前行政管理体制现状,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政府执行力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根据两个报告内容来看体现出我国政府对这两个现实问题的高度重视和要求,因此本人决定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提高政府执行力研究作为毕业论文的首选。通过对省、市行政管理研究机构的调研工作和一些政府职能部门走访了解到,政府在执行国家政策过程中地方政府执行力问题存在很大的弊端和不足,例
11、如:执行不当、虚假执行、执行过渡等,达不到令出则行、令尽则止的执行效果。在地方政府工作的执行力问题上行政体制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走访了解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确定了,提高地方政府执行力是一个加快国家发展的紧迫性问题。三、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研究的目的目前,我国还处于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和改革开放的时期。我国在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下,现在的行政管理体制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政府机构内部的设置不是很合理,政府的行政运行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比较薄弱;法律制度不完善,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地方政府执行力不足。以上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够解决就会影响到地方政府职能的履行,这就会
12、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以上来看,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视角下对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的研究是势在必行的。2.研究的意义提高地方政府执行力问题关系到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大局,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的现实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解决好地方政府执行力问题是我党和政府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的,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提高地方政府办公效率、体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正确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地方政府执行力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得民心工程,具有现实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年来,我国行
13、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行的进度快、时间紧,同时对提高地方政府执行力问题有新的要求,提高地方政府执行力是解决当前一些地方政府自身存在问题,保证中央政令畅通的迫切需要。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的“执行力”出现不足倾向,国家政令不畅,凸显提高地方政府“执行力”的紧迫性。第一部分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透视行政管理体制既是政治体制的组成部分,又与经济体制和社会各项事业紧密相关,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目标,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层建筑必须适应
14、经济基础的根本要求,坚持不懈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不断取得新突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有利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一、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的进展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市场化改革的要求,我国行政管理领域的改革也逐步推进,先后进行了六次较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即 1982 年改革、1988 年改革、1993 年改革、1998 年改革、2003 年改革以及 2007 年的行政体制改革。但 1982年至 2003 年的改革整体上没有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进入21 世纪后,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改革的目标、理念和内涵也
15、发生着变革,由相对单一的“精简、统一、效能”向“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转变,更加注重“决策、执行、监督”三者之间的关系;由单一的以政府机构设置调整为主进一步扩展到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等相关领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日益成为一项综合性、系统化的改革。(一)施政理念和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在管理理念上,明确了政府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我国政府实质上应该是服务型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效能政府等新型行政理念得到普遍认同,政府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向社会及时做出反应,将维持和满足群众最根本利益作为政府职能的出发点和目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提出与
16、贯彻,更加实现了行政基点的公正、全面与务实。在管理方式上,大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评估。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中国开始了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的绩效评估的探索。国务院也指出,“要制定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建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自此之后,中国政府开始试行政府绩效评估。同时,在管理方式上,大幅度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实行政务公开,推进依法行政,推行电子政务,政府在工作作风上有了很大的改进,行政效率也显著提高。(二)政府职能转变更加符合社会管理的要求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本质是转换政府职能以适应培育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自 1988 年以来的历次改革,都把
17、转变政府职能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经过 20 多年的努力,已在明确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改进职能实现方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和政社分开,政府职能转变到主要抓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到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已初步确立;政府履行职能的手段由原来单一的行政手段转到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综合运用,管理方式由原来的主要以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和间接管理为主,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相适应的政府职能框架。(三)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精简是改革开放以来历次机构改革遵
18、循的重要原则之一。虽然数次政府机构改革没有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但经过几轮的改革之后,政府机构人员总数长期来看是下降的,政府权力逐步下放到地方、社会和基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经过多次调整趋向合理,地方政府、社会和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得到更大发挥。尤其是 2007 年开始的大部制改革,以促进政府事务的综合管理与协调为目的,根据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按照政府部门职能的共性和重叠性将一些部门合并,组成大部门的政府管理组织体系。同时,通过减少政府组织机构数量,减少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困难,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建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基本适应的政府机构架构。(四)依法行政开始步入轨道为了加
19、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规范政府行政行为,1999 年国务院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广泛推行了行政执法责任制,进行了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工作,公布了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信访条例等保障公民权利的基本法律,政府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得到了全面加强。2003年,又对行政许可的设定范围、种类、程序及行政许可的检查监督、收费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从法律上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取消不必要的限制。2004 年确立的“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对全面推进依宪治国、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有重要意义;同年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对进一步促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促进政府依
20、法履行其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起到积极作用。(五)民主行政取得长足发展经过历次行政改革,我国在民主行政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我们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和扩大农村、城市和企业的基层民主,促进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特别是近年来开展的政府上网工程、市民评议政府部门和问责官员、公推公选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听证制度的广泛推行,以及村民自治选举的深沪和发展等进了公民对政治生活和公共管理的直接参与,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7同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国务院和各地方政府就建立公民参与、专家咨询和集体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逐步建立了事关群众利益重大项目的社会公示制度和集体决策、专家
21、咨询机制,如在针对自来水、燃气调价等问题逐渐开始实行社会听证制度。(六)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行政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行政人事机制进一步完善。1993 年,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建立和完善了公务员制度,确立了比较严格的考试进入的录用机制。国家公务员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管理纳入科学化、法制化。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竞争上岗、公开选拔、职位聘任、及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任职试用期制等一系列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逐步形成,干部队伍在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等方面得到优化,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由此可见,新时期以来,中国在行政管理体制
22、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行政理念、机构设置、政府职能、人事制度、行政机制和行政方式等方面都得到了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已逐步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然而,由于受到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领域等一些复杂情况的影响和制约,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许多与完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相适应的地方。二、我国现行行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经过多年的改革和不断完善,已经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现有行政管理体制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不仅要找出存在的问题还要分
23、析其原因,为下一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下夯实的基础。(一)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1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不到位,导致政府职能越位和缺位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政府职能的越位导致了政府对微观经济干涉较多,政府职能的缺位使政府在管理社会和提供公共服务等职能上不完善,缺乏管理。下面就具体来讲一下政府的越位与缺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一是政府职能的越位,上面提到了,主要是政府对微观经济干涉较多,即越位主要表现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应该理顺,如不理顺可能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例如,某个地方政府的行政审批过程比较复杂,地方政府会通
24、过行政手段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代替企业招商引资,使市场中的资源不能有效配置和利用。二是政府职能的缺位,其主要是表现在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制度不完善,导致行成行政垄断、地区封闭和地方保护主义较为严重的现象,不仅妨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而且对经济秩序的正常建立起到了阻碍的作用。同时,由于社会监管体制不完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还是不够大,导致公共服务投入力度不够,使得群众的自身利益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2政府职能定位不清晰政府职能转变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很重要,同时政府职能的定位是否清晰也影响到了体制的改革。由于政府职能定位的不清晰,因此承担职能的相应部门机构也存在职责交叉、责权脱节、效率低下
25、和行政成本过高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即“块块”之间的关系,政府对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是要“上下对口”,所以这就造成了上下一样粗的现象,这就使下级机构臃肿,而下级机构臃肿则是政府机构臃肿的重要原因”。“政府部门“条条”的关系也没有理顺,这就导致政府的职能相互交叉,政府对各部门管理不利的状况依然存在,部门的分割管理计划经济模式仍起着重要作用”。政府部门不仅负责提供公共服务,同时也负责公共服务的执行,政府两个方面都负责,这就导致了政府决策与执行一起抓。这种情况使政府部门不断的出现了权利化、权利利益化等一系列的问题,使公共部门的利益高于公共利益。3决策机制不完善我国现行行政
26、管理体制缺乏科学民主性的决策机制。行政管理体制中的决策是否是民主化、科学化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所以说,决策机制是否完善将会影响社会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不断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方面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其成果还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实践证明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决策是好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地方政府执行这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有些地方政府的领导仅仅是靠热情、凭感觉来想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没有充分的进行调查或者是听取其他人的意见,就盲目的去决定执行政策,从而导致了决策失误。决策规则的不完整直接导致了决策过程不透明,只有少数集体的参与,导致形成了少数人随意决策和盲目决策。目前,还有不少掌握决策大全的领导
27、,没有形成一定的科学化和民族化的决策思想,在决策过程中,根据现有的决策思想,不经过实践考察和听取别人的意见,直接做出决策,这样容易导致决策失误。所以,有个好的决策机制来规范现有的不良现象,为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奠定了基础。4行政执法不公正行政机关的主要职能是行政执法,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为了履行其职能而运用的重要手段,行政执法可以说是立法之本,国家的法律、法规都是要依靠行政执法来落实的,所以说行政执法是否公正,直接影响到我国行政机关是否公正的运用法律法规。行政执法活动直接涉及公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涉及其他组织的利益。公民的利益是最基本的利益,只有公民得到了利益,公民才会通过行政执法公正来评价政府。
28、所以,政府的行政执法是否公正直接影响着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地位,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威望和权威关系着依法行政的成败。行政执法不公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行政执法的主体混乱;二是行政执法偏向于“利益化”;三是行政执法过程执法程序随意,不告知公众可以履行的权利和义务。总之,“行政执法在观念上不加强,在执行过程中有法却不依,从多方面执法在很多政府部门中都普遍存在,屡见不鲜”。第二部分 深化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在这种形势下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也是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29、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政府行政管理本质的需要本质是存在的真理,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行政本质是行政的内在特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决定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行政系统主体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认识活动和实
30、践活动,有其自身的行政本质。首先,行政管理的本质是社会管理权力的执行或运用。从行政现象的产生过程看,行政是由原始社会无阶级倾向性的社会管理活动演化而来的,而且只有有了社会管理权力,才有社会管理活动,才可能被社会公共权威所赋予和认可,否则,行政管理机关无法运转。从行政职能的发展历程看,行政职能是行政本质的外在体现,行政职能转变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在人类发展史上,行政职能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职能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表现是不同的。总的来说,现代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等在日趋强化,政治性职能在日趋缩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本质在于它对社会管理权力的运用或
31、执行。其次,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行政管理的根本本质在于执行国家意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本身是政府做出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合规律性就是指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要服务经济基础这一社会发展规律;合目的性是指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要进一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促进政治文明的发展。当前我国的国家意志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与文化,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共同体现出行政管理本质。因此,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府行政管理本质的需要。(二)政府权力结构
32、调整的需要行政权力的结构问题,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行政管理是对公共权力的使用,是行政权力的一种标准体系,整个行政体制会随着权力结构的调整从根本上发生变化。中国的行政权力结构包括横向权力结构和纵向权力结构。横向权力结构表现为行政权力与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和社会权力之间的关系,纵向权力结构表现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行政体制是高度集权型的,行政权力掌控着整个社会。邓小平认为要克服这种弊端,必须对权力结构进行调整。为此,首先要党政分开,建立起强有力的政府工作系统,这是针对权力结构的横向配置而言的;其次是“权力要下放,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同时地方各级也
33、都有一个下放权力的问题”。邓小平十分重视权力下放,解决纵向权力结构的合理配置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央政府集权与行政专权制度开始被打破, 政企分权的问题已成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对此,邓小平明确指出:“过去我们是穷管,现在不同了,是走向小康社会的宏观管理。现在中央说话,中央行驶权力,是在大问题上,在方向问题上。”然而,由于这一时期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期,找不到承接企业权力分离的主体,因此导致这一时期政企分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1988年改革提出了党政分权、政事分权,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局势的影响,这些改革未能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在
34、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我国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得到了发展和壮大,尤其是在党提出“依法治国”的方针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变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社会文化体制改革开始步入法治化轨道。这时,“我国党政分开改革、政企改革、政事改革对我国行政权力进行了限定,这些改革也都直接对我国行政体制的横向权力关系进行了调整了。正是在横向分权取得了进展的同时,我国行政权力的纵向分权,也就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关系得以合理的划分和界定,才开始得到逐步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在权力配置和运行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政府之间权力不匹配、权力运行规则缺失、运行程序不透明等,这不仅会导致政府工作效率低下,更为一些腐败现
35、象的滋生创造了条件。要解决这些制度供给带来的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制度的建构和完善,从根本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因此,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调整行政权力结构、推动行政权力合理划分的需要。(三)政府内部结构调整的需要由于政府行政机构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载体,因此政府机构改革也就意味着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内部结构调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都是由政府来控制,国民经济中的各个部类、各个环节、各种经济活动都是由政府来规划和调节,如果行政权力划分不明确,就会导致行政管理机构超出了行政体制的自身范畴,出现行政系统内的膨胀和臃肿。虽然经过数次机构精简,但仍然没有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
36、-再膨胀”的恶性循环道路,无法有效地发挥机构改革的结构性动力。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既受到强烈的冲击,丧失了原有的基础,也适应不了新的市场经济的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系列新政策,在贯彻实施中,缺乏新体制的支持,不得不借助传统计划经济的模式。于是,一方面新政策的市场导向,客观要求管理体制有更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旧体制以其传统的管理功能和管理手段,阻止对新政策的实施。”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于是邓小平指出:“如果不搞这场革命,让党和国家的组织继续目前这样机构臃肿、职责不清,许多人员不称职、
37、不负责,工作缺乏精力、知识和效率的状况,这是不可能得到人民赞同的,包括我们自己和我们下面的干部。如果不进行这场革命,不论党和政府的整个方针、政策怎样正确,工作怎样有成绩,我们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党和政府的机构这样地缺少朝气、缺少效率,正确的方针、政策不能充分贯彻,工作不能得到更大的成绩。”在这个背景下,我国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我们找到了政企改革的市场依托,政事改革逐步开始启动,随之我国的机构改革逐渐取得了巨大进步。1993年的机构改革,“以适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作为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目标,依次对传统的计划、财税、金融以及流通体制进行了改革,探
38、索构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体系。通过这次改革,把国务院行政机构由原来的86个减至59个,并且为以后的机构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8年又裁减了一些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政府部门,将国务院部委减至29个,并用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在很大程度上积极地推进了行政体制中人事制度和政府职能等方面的改革”。 200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量转向质、从表象转向了深层,加强了宏观调控和监管执法,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2007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探讨实行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基本解决分工过细、职责交叉的问题。当前,中国在政府机构改革方面的主要任务是清除本质上不属于行政管理体制的机构,通
39、过清理不合理的行政体制机构,整合行政体制的有效资源,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同时,通过政府机构的调整,实现行政体制的资源优化配置与机构合理定位,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政府机构改革要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科学合理地定位政府机构的人员编制以及政府的职能和权限等,从根本上消除存在于政府机构内部以及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官僚体制弊端,从政府内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挥政府内部结构性动力作用。(四)政府行政价值取向的需要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一种效益关系。行政价值是指行政客体对行政主
40、体需要的满足,或者说是行政客体的属性与功能可以满足行政主体的需要。行政价值的本质在于能够使行政主体以及行政活动更加完善,推动人类社会的行政活动向前发展。行政目标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是评价政府行政主体水平高低和行政管理体制运行状况好坏的重要指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行政主体自我优化、自我完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其价值追求是通过改革使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更加高效、更加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现其行政目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正是通过使行政管理体制更加高效、更加协调、更加顺利地实现其行政目标。也就是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通过改革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最终完成行政目标。行政管理体
41、制改革的根本价值特性是公共性。行政公共性是调和各种利益,保证各种利益在均衡状态下充分发展。对行政的公共性的判定不是以某种利益的实现为标准,而是以各种合理利益的发展为标准。政府把自我存在的公共性作为至高无上的原则,政府的组织结构、行为方式、运行体制、政策规范等,都无条件地体现出公共性,政府是掌握公共权力的实体。而且,这个实体没有自己独立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愿望,也不是任何一个社会集团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愿望的代表,它所体现出来的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政治追求。因此,追求公共性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宗旨和动因,是行政系统运行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政府主体系统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需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行
42、政主体深刻认识和把握行政客体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是基于现实认识和价值认识之上的活动,其目的是达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实现其行政目标,维护和增进其公共性,这充分体现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行政价值性。结论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既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也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政治体制下的行政管理体制,而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发展而不断完善。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在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在世界历史上也无先例可鉴。因此,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模式进行理论创新,从而指导中国特色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我们要以转变职能为核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我们深信,到2020年我们一定能够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