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书 单位:公顷、万元 项目名称 XX市XX乡XX村和XX土地整治(占补平衡)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申报单位: XX市国土资源局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XXXX服务有限公司 项目所在地(市)、县(市) XX市 项目区所涉及行政村、镇 XX乡XX村和XX 项目区的大地坐标范围 地块1:东经:118°47′58″~118°48′11″, 北纬:39°55′52″~39°56′13″ 地块2:东经:121°47′58″~121°48′8″, 北纬:39°55′35″~39°55′45″ 项目申请类型 土地
2、整治(占补平衡)项目 项目性质 土地整治(占补平衡)项目 地貌 类型 县境地貌 低山丘陵坡地、山前洪冲击阶地、冲积盆地 项目区微地貌 低山丘陵坡地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涉及I50 G 002077一个图幅,土地总面积12.7302公顷,地块1面积为10.2800公顷,其他草地(043)10.1766公顷,农村道路(104)0.1034公顷;地块2面积为2.4502公顷,其他草地(043)2.3236公顷,农村道路(104)0.1266公顷。 土地利用权属情况(所有权、使用权) 项目区总面积为12.7302公顷,土地所有权皆为XX村和XX集体所有,使用权承包到XX个
3、人,项目区土地权属明确,面积准确,界址清楚,无争议。 项目范围 项目区位于XX市XX乡XX村和XX,项目区地块1东、西、南均至XX土地,西至XX土地;地块2东临XX村土地,西、南、北均至XX土地。 项目建设规模 土地整治建设规模12.7302公顷。 预计新增耕地面积 预计净增耕地面积12.5336公顷,新增耕地率98.46%。 项目建设期(年) 跨2个年度,施工期为12个月 项目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362.7294万元,其中工程施工费投资301.0470万元。 项目背景 项目区位于XX省XX市XX乡XX村和XX,项目区地块1东、西、南均至XX土地,西至XX土地,介于东经
4、118°47′58″~118°48′11″,北纬39°55′52″~39°56′13″;地块2东临XX村土地,西、南、北均至XX土地,介于东经121°47′58″~121°48′8″,北纬39°55′35″~39°55′45″。项目区界线内面积为12.7302公顷,建设规模为12.7302公顷。项目区内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水利设施不健全,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本项目区属XX市宜农未利用地,项目区地块1内大量深坑、堆土及断头路占地较多,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地块2为水深70米的废弃采矿深坑;项目区内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农产品产量较低,制约了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将改变项目
5、区内土地利用效率低,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及农村道路布局散乱等状况,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农民增收。 为充分利用项目区土地资源,改善生产条件,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促进农民增收,有必要对项目区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当地农业的防涝抗旱能力,增加农业生产效益,满足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要求,增强农村发展后劲,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而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区符合土地整治项目的选址要求和立项条件。
6、 本项目的建设合民心、顺民意,得到项目区广大公众的热烈欢迎和支持。由于本项目区投资较高,当地政府和项目区群众资金有限,依靠自身财力无法完成本项目。 项目目标任务 项目的目标是:对项目区土地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在土地整治增加耕地的同时,配套完善水利、道路、防护林网等农业基础设施,使农田达到田成方、路贯通、林成网、沟渠配套,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化农田,进一步增强抗灾害能力,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使土地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提高林木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项目区土地整治的任务如下: a)制定项目区土地整治的方针、原则和
7、目标; b)分析项目区基本情况,包括土壤适宜性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土地整治潜力分析等,科学确定各类用地数量及配置; c)充分了解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各部门规划,使项目规划与其协调一致,反映区域发展动向; d)合理规划田块,有效调整土地关系; e)进行项目区主要工程布局与配置; f)综合评价规划方案,进行规划方案效益评价; g)制定规划实施的相关保证措施。 项目投资规模及 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362.7294万元,资金来源为XX市财政自筹资金。 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分析: 该项目属于XX市土地整治(占补平衡)项目,项目实施后
8、每年净增收益28.9927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12.5年。 二、社会效益分析: 1)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提高了项目区土地利用率。 2)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项目区建设完成后,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系数,缩短了排涝时间;项目区复种指数得以提高,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的实施,必将带动当地的农业等相关行业的经济发展,活跃当地的经济。 三、生态效益分析: 1)通过对项目区的土地进行平整,对土壤进行改良,土地经过翻耕,推土平整,改善了土壤的团粒结
9、相,提高了土地肥力,生物资源得到保护和繁衍增殖。同时建设健全该项目区的道路网络与水利灌排系统,从而达到增加有效灌溉耕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项目整治土地12.7302公顷,大大提高了项目区抵御自然灾害(尤其是旱灾和洪涝灾害)的能力,降低了项目区水土流失的可能性,起到了改善环境的作用,使项目区内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并逐步改善。 2)通过对田、水、路、林的统一整治,使田成方、林成网、路渠整齐通畅,森林郁闭度增加,农田生态环境将得到根本改变,农村人文自然景观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有利于促进农业乃至全乡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3)进一步完善农田防护林网,为有效改善
10、项目区内农田小气候,减轻和防御项目区内各种农业自然灾害,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起到了极大作用。 结论及建议 一、可行性研究结论: 1)本项目符合国家有关土地、水利、环境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项目的建设具有充分的合法性,符合《XX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确定的土地用途,符合土地整治项目的申报条件。 2)本项目建设规模适中,通过整治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农田达到田成方、路贯通、林成网、沟渠配套、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化农田。 3)本项目总投资、单位面积投资、新增耕地单位面积投资符合规定。 4)本项目实施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
11、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的具体体现,加快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议: 1)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积极做好政策宣传、落实工作,让广大基层干部及群众了解土地整治的有关政策法规。 2)本项目区土地权属明确,面积准确,界址清楚,无争议,确保了农村稳定。整治好的新增土地由集体统一规模经营,以提高规模效益。 3)市、区及镇地方各级职能部门应有机衔接,积极配合,以利于本项目的顺利建设和有序管理。 4)坚
12、持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办理好工程建设的各项手续。 5)在资金使用上,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土地开发整治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及省财政规定,做到专款专用,收支明确。 XX市XX乡XX村和XX 土地整治(占补平衡)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承担单位:XX市国土资源局 项目负责人: 编制单位:XXXX服务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 编 制 人: 目录 1综合说明 1 1.1项目概述 1 1.2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和投资估算 2 1.3综合结论 2 2项目背景 4 2.1项
13、目所在地区简况 4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5 2.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6 3项目区概况 8 3.1自然条件 8 3.2社会经济情况 9 3.3自然灾害 9 3.4土地利用现状 10 3.5基础设施状况 11 4项目分析 14 4.1项目合法性分析 14 4.2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15 4.3土地适宜性评价 15 4.4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15 4.5水资源分析 16 4.5环境影响评价 19 4.6公众参与分析 19 5项目规划 20 5.1规划原则 20 5.2建设标准 20 5.3规划方案 22 5.4总体布局 22 6项目建设内容 27
14、 6.1土地平整工程 27 6.2农田水利工程 28 6.3田间道路工程 31 6.4农田保护工程 32 7土地权属调整 33 8施工组织方案 34 8.1施工条件 34 8.2工程施工管理 34 8.3施工组织 35 8.4质量管理 35 8.5主要工程施工方法 36 8.6项目建设进度安排 43 9实施措施与工程管护 44 9.1实施措施 44 9.2工程管护 47 10投资估算 49 10.1投资估算依据 49 10.2投资估算 53 10.3投资估算表 53 10.4资金筹措 55 11效益分析 56 11.1社会效益分析 56 11.2生
15、态效益分析 57 11.3经济效益分析 58 11.4耕地质量分析 60 11.5单位面积投资分析 60 12综合结论 61 12.1可行性研究结论 61 12.2问题与建议 61 XX市XX乡XX村和XX土地整治(占补平衡)项目可研究性报告 1综合说明 1.1项目概述 1.1.1项目类型 土地整治(占补平衡)项目。 1.1.2项目性质 土地整治(占补平衡)项目。 1.1.3项目区位置、范围和建设规模 项目区位于XX市东南部,XX乡XX村和XX,项目区划分为2个地块,地块1东、西、南均至XX村土地,西至XX土地,介于东经118°47′58″~118
16、°48′11″,北纬39°55′52″~39°56′13″;地块2东临XX村土地,西、南、北均至XX土地,介于东经121°47′58″~121°48′8″,北纬39°55′35″~39°55′45″。项目区界线内面积为12.7302公顷,建设规模为12.7302公顷。 1.1.4项目区地貌类型 项目区地块1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坡地,海拔高程在32.3-60米之间。地块2为70米水深的废弃采矿深坑。 1.1.5项目区土地权属状况 项目区总面积为12.7302公顷(建设规模12.7302公顷),土地所有权皆为XX村和XX集体所有,使用权承包到XX个人,项目区土地权属明确,面积准确,界址清楚,
17、无争议。 1.1.6项目新增耕地和新增耕地率 项目区经整治后预计可新增耕地12.5336公顷,新增耕地率为98.46%。 1.2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和投资估算 1.2.1项目目标和任务 项目的目标是:对项目区内的土地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在土地整治增加耕地的同时,配套完善水利、道路、防护林网等农业基础设施,使农田达到田成方、路贯通、林成网、沟渠配套、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化农田,进一步增强抗灾害能力,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使土地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提高林木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项目区土地整治的任务如下:
18、a)制定项目区土地整治的方针、原则和目标; b)分析项目区基本情况,包括土壤适宜性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土地整治潜力分析等,科学确定各类用地数量及配置; c)充分了解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各部门规划,使项目规划与其协调一致,反映区域发展动向; d)合理规划田块,有效调整土地关系; e)进行项目区主要工程布局与配置; f)综合评价规划方案,进行规划方案效益评价; g)制定规划实施的相关保证措施。 1.2.2项目建设期和估算投资 项目建设期为2015年10月至2015年10月,工期为12个月。项目估算总投资362.7294万元。 1.3综合结论 XX市XX
19、乡XX村和XX土地整治(占补平衡)项目的实施对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优化项目区各类土地利用布局,加大了项目区农田中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变了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现状,使区域土地趋于节约、集约化和合理化。 ——整治了大量的深坑、道路及宜农未利用地,通过必要的工程措施,既能提高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土地产出率,又能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且能为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用地提供了一定的土地资源支撑。 经可行性研究论证,该土地整治项目切实可行,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投资合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较为显著。
20、 2项目背景 2.1项目所在地区简况 XX市位于XX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位置为东经118°27′-118°56′,北纬39°51′-40°15′,北以长城与XX县为界,东隔XX河与XX县相望,南与XX接壤,西部和XX相邻,东西跨度39km,南北纵距45km,总面积1208km2。 XX市地处环京津一级经济开发区内,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四通八达。北倚燕山、南望渤海、东连东三省、西邻京津唐。分别距北京、天津195km和160km。距离三大港口京唐港80km、秦皇岛港75km、天津新港120km。境内京沈高速公路、102国道、三抚路、新三抚路和京秦、大秦、通坨等三条铁路横贯东
21、西,京秦高速公路XX支线、平青大公路、卑水铁路纵穿南北,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2011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XX省辖副地级市,由XX省直属。根据《XX市统计资料》,XX市辖1个街道、12个镇、7个乡:XX镇。 2012年全市总人口73.6438万人,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208hm2,耕地总面积65.04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38%。 XX市矿产资源丰富,物产种类齐全。现已探明的矿藏达20多种,其中,金属矿藏主要是铁,储量达27.2亿吨,素有“铁XX”之称,是一座因资源而兴的新兴工业城市。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0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
22、上年增长1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17亿元,同比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597.3亿元,同比增长16.3%;第三产业增加值265.46亿元,同比增长10.8%。三次产业的比重为4.2:66.3:29.5。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3万元。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2012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60.1亿元,比上年增长5.4%;实现粮食总产20.1万吨,同比下降7.5%;蔬菜总产93.5万吨,同比增长6.5%;实现生猪出栏71.3万头,同比增长0.4%;家禽出栏710万只,同比上升4.4%;肉类总产8.5万吨,同比增长1.3%。2012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率水平进一
23、步提高,达到75.1%,较上年增长2.6个百分点。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本项目区属宜农未利用地,项目区内无农作物,地块1内地势起伏不平,深坑、堆土及断头路占地较多,地块2内废弃采矿深坑未有效利用土地,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本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低,改善水利设施不配套及农村道路布局散乱等状况,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农民增收。 本项目的建设合民心、顺民意,得到项目区广大公众的热烈欢迎和支持。由于本项目区投资较高,当地
24、政府和项目区群众资金有限,依靠自身财力无法完成本项目。为此,特申请XX市土地整治(占补平衡)项目。 综上所述,本项目区土地资源较好,自然条件优越,但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管好用好土地资源,加快农民奔小康的步伐,研究论证该项目区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2.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2.3.1法律法规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土地开发整治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XX省土地管理条例》; 土地整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2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
25、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76号; 《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5)29号]; 《XX省土地整理项目管理办法》(2014)。 2.3.2技术标准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2012);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1999); 《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水利电力部(1984年);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
26、B5084-2005;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机井技术规范》(GB/T 50625-2010);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 《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20203-2006); 《低压输水灌溉用硬聚乙烯管材》(GB/T13664-2006);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XX省用水定额》(DB13/T 1161-2009);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2009。 2.3.3相关规划 《XX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010-2020年); 《XX市土地整治规
27、划图》(2010-2020年); 《XX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2010-2020年); 《XX市XX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 《XX市XX乡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2010-2020年)。 2.3.4相关基础资料 《XX市XX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XX市统计年鉴》 《XX市志》 《XX市水利志》(1989年) 《XX市土壤志》(1984年) 3项目区概况 3.1自然条件 3.1.1地形地貌 项目区地块1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坡地,区内地势起伏较大,海拔在32.3-60m之间,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块2
28、为70米水深的废弃采矿深坑。 3.1.2气象 XX市地处燕山南麓,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少雨,大风频繁,对春耕播种和农作物苗期生长影响较大,年平均风速2.3m/s,最大可达19m/s;夏季酷暑炎热,雨量集中,往往因暴雨造成山洪暴发,河水上涨,形成洪涝灾害,有时伴有风雹,对农业生产丰、欠影响很大;秋季昼夜温差显著,平均昼夜温差10℃;冬季严寒,干燥多风,最大冻土深0.9m。 多年平均气温10.3℃,最高气温38.9℃(1953年6月28日),最低气温-28.2℃(1989年12月29日),全年无霜期174d。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607.1h,日照百分率为58%,5月份日照时数最长
29、为280.3h,12月份日照时数最短177.6h。多年平均年积温4251.6℃,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981—2010年)为1021.1mm,干旱指数1.52。 3.1.3土壤 据《XX市土壤志》记载,XX市土壤成因条件较复杂,在岩性、地形条件、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影响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了褐土性土、淋溶褐土、草甸褐土及风沙土四种土。项目区位于XX市XX乡,位于XX市东南部,土壤类型属褐土性土。 3.1.4植被 项目区大部分为草地,小部为剥蚀残丘及荒坡,植被一般较发育,覆盖率可达70%-80%。项目区毗邻矿区,植被破坏程度较高,水土保持较差。项目区周边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包括大豆、
30、玉米、花生、乔木、灌木和草类植物。 3.1.5水文地质 项目区地表水量资源丰富,主要为自产水资源,自产水资源主要为大气降水,由于项目区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53mm,使得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冬春干旱少雨,夏秋降水集中,同时年际变化大,丰枯悬殊,无法有效保证农业灌溉。 3.1.6工程地质 本区位于燕山隆起带余脉南侧,渤海沉降带XX凹陷区的东北部边缘地带。成陆时间长久,主要为侏罗系灰质砾岩。 总体来看,项目区地质结构较为稳定。 3.1.7天然建筑材料 项目区天然建筑材料含量丰富,本工程所需要的大量砂、块石、碎石、水泥可就近购买,能够满足施工所需,且可有便捷的
31、交通条件运至项目区。 3.2社会经济情况 XX乡位于XX市东南部,东与XX相邻。全乡辖18个行政村,总面积4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539亩,人均耕地面积1.47亩,总人口20688人。 2012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28.6833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生产值分别为16202万元、224697万元、45933万元。城乡经济稳定快速增长。 3.3自然灾害 由于项目区内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夏季和秋季,春季降水量较少,气温回升快,大风日增多,气候干燥,土壤失墒快,春季多干旱。 同时,项目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753mm,占全年的80%,因此夏季易出现暴雨或连阴雨,造成涝
32、灾。危害较大。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产生活。 3.4土地利用现状 3.4.1土地权属 项目区土地建设规模为12.7302公顷,全部为XX村和XX集体所有,使用权承包到户。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发到行政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到户。项目区土地权属清晰,面积准确,无争议。 3.4.2土地利用结构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见表3-1。 表3-1 土地利用现状表(单位:公顷、%) 类别名称 XX村 XX 合计 占总面积的比例% 一级地类 二级地类 草地(04) 其他草地 (043) 10.1766 2.3236 12.5002 98.19 交通运输用地(10)
33、 农村道路(104) 0.1034 0.1266 0.2300 1.81 合计 10.2800 2.4502 12.7302 100 注:项目区总面积12.7302公顷,其他草地12.5002公顷,农村道路0.2300公顷。 3.4.3土地利用存在问题 通过实地勘查和对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的分析,项目区土地利用存在如下问题。 a)地形起伏较大,深坑、堆土及断头路占地较多,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b)部分宜农未利用地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影响着项目区的土地利用,劳动生产率低下; c)水利工程设施配套差,农业耕作方式粗放,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农业生产收益低; d)道路等
34、级低且布局不合理,不利于生产生活。 项目区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结构,可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配套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推广良种、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后,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项目实施后的土地利用经济效果会得到明显提高。 3.4.4土地利用方向 项目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的有关要求,通过对项目区温度、水分、有效土层、土壤质地、坡度、水文与排水条件等调查分析可知:项目区由于受到水源和耕作条件限制,其他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条件均能满足需要。项目实施,可建立相应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耕地产出率。其土地利用方向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基本农田。 3.5基
35、础设施状况 3.5.1道路交通设施 项目区周边有京哈高速、102国道及省道252,交通便利。随着近几年村村通工程及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大部分村庄之间的道路已建成水泥路或钢渣路,项目区外东西两侧均有3.5米乡村水泥路,但项目区内道路类型多为土路,路面宽度多为1.0-2.0m,道路布置凌乱,布局不合理,由于农业机械的碾压,雨水冲刷,且多年来缺少维修,路面坑洼不平,在雨天泥泞不堪,生产机械难以通行,不利于农业生产。 现状交通道路及利用情况详见下表3-2。 表3-2现状交通道路统计表 编号 现状长度 (m) 现状宽度 (m) 面层质地 备注 1 712 1.0-2.0 土路
36、面 4条 2 312 3.5 水泥路 2条 3.5.2灌溉排水设施 a)灌溉设施情况 项目区地下水资源丰富,但水位较低。项目区地块1内现有一座内径4.5m,20m深的蓄水池保存完好,地块2内的废弃矿坑地下涌水现有水深70米,但均未有效利用,且项目区地块1、地块2内均无配套水利灌溉设施,无法保证项目区作物的灌溉需求,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 b)排水设施情况 项目区地势较高,但项目区内有少量堆土和深坑,排涝沟缺乏,且现状排涝沟淤积严重,排水不畅,涝水滞留时间长,严重影响着项目区内作物的生产发育,土地整治的同时配套完善排水农沟,以满足项目区农田排水要求,排涝标准可达10年一遇。
37、 c)防洪设施 项目区较周边较高,基本无洪涝威胁,项目区防洪标准已达20年一遇。 3.5.3电力设施 项目区外矿区内现有1台200KVA变压器,目前运行维护良好,能够为满足项目区电力发展的需要。项目区内无电力设施,致使耕地无法灌溉,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3.5.4农田保护设施 项目区内现有大量林木,存在较为完善的农田防护林网,田间道路两侧种植的是株距两米的杨树,为有效改善项目区内农田小气候,减轻和防御项目区内各种农业自然灾害,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起到了极大作用。 4项目分析 4.1项
38、目合法性分析 4.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项目的要求 本项目符合《XX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中“切实保护耕地及其他农用地,稳定农业基础地位”的宗旨,并符合《XX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中提出的“充分挖掘耕地内部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耕地质量”的要求。本项目位于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区域内,具有实施土地整治的前提条件。项目实施后,土地的主要用途和土地保护、限制及管理措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致,与土地利用分区及土地利用调整指标相协调。 4.1.2土地开发整治专项规划对项目的要求 《XX市土地开发整治规划》要求对项目区进行田、水、路、林
39、综合整治,消除田面不平整,田块不规则的现状,科学、合理地布设农田排灌设施。通过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格田成方,形成完善的农田排灌系统和农村道路系统,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切实保护耕地。 4.1.3其他法律、法规对项目的要求 XX市XX乡XX村和XX土地整治(占补平衡)项目主要以宜农未利用土地开发为主,其主要目的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避免毁林毁草,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实施该项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并与XX市农业发
40、展规划、水利建设规划相一致。项目区内部农业结构调整也符合国家有关政策。 4.2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经分析,项目区现状土地利用限制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项目区内沟壑纵横、地块零碎,区内存在部分堆土、深坑,地块2内为深水废弃矿坑,不利于农业耕作,土地利用率较低,生产效率不高。项目区经多年闲置,加上项目区自然冲沟常年冲积,以致项目区耕地图斑凌乱破碎,成为了项目区土地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 ——土地质量差,地表保水保土能力低,地表植被生长缓慢,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加上土壤长时间闲置荒弃,土地质量问题成为了项目区土地利用的限制因素。 ——农业基础设施差,长期投入不足,特别是农业水利设施
41、不健全,田间交通道路混乱,直接影响土地利用效益。 规划采用统一调整农业种植布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利设施和交通道路建设,零散田块整合,农田林网建设,从而改善生产条件,从根本上改变土地利用现状,形成现代化高效的农业区。 4.3土地适宜性评价 项目区范围较大,包括对原有宜农未利用草地进行土地开发整治,因此对于这部分土地适宜性评价只采用定性评价方法。 本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采用定性分析方法,评价原则主要是合理利用原则、效益最佳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可持续利用原则和可靠性原则。根据项目区农业发展特点,在充分尊重土地权益人意愿的前提下,根据原土地利用类型、土地损毁情况、公众参与意见等,在
42、经济可行、技术合理的条件下确定土地开发利用的最佳利用方向。 4.4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本项目土地整治区新增耕地来源主要有二个途径,一是项目区内大量宜农未利用地开发,以增加耕地面积;二是农用地整理,通过整理沟渠、田坎,通过完善田间道路、沟渠改造等,增加耕地面积。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结合现场调查座谈,通过对项目区现有的沟渠路塘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使其既能很好地发挥排灌功能,又能满足农业耕作运输需要,尽量减少占地。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1]255号文“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和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它树木的土地,还包括宽度<1
43、0米的沟、路和田埂。本次规划设计中新增耕地面积以此为依据进行统计。项目区预计可新增耕地12.5336公顷,耕地增加总计新增耕地率98.46%,详见表4-1。 表4-1 耕地增减总计表(单位:公顷) 地类 原占地 规划占地 净增减耕地(+,-) 块地1 012水浇地 0 10.1820 +10.1820 04草地 10.1766 0 -10.1766 104农村道路 0.1034 0.0980 -0.0054 块地2 012水浇地 0 2.3516 +2.3516 04草地 2.3236 0 -2.3236 104农村道路 0.12
44、66 0.0986 -0.0280 总计 12.7302 12.7302 根据邻近地区土地整治的经验,整治后的土地当年即可收获,在对项目区进行生产基础设施系统配套的前提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土壤改良和培肥后,新增耕地可建成稳产粮田。 4.5水资源分析 水量平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保证率下的水量供需平衡。依据《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在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5%的条件下,选择种植玉米。 4.5.1需水量分析 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是高效节水农业的基础。本项目区以种植玉米进行分析。 项目区规划为水浇地,灌溉保证率确定为75%以上。按照《XX省用水定额》,项目区属燕山山区,
45、地下水灌溉,规模调节系数为1.06,管道输水,工程形式调节系数为0.90,水资源调节系数1.00;玉米的灌溉定额为140m3/亩,灌水2次。按整治后种植面积12.5336hm2分析作物需水量,农作物灌溉需水2.5110万m3,灌溉水利用系数η=0.9,项目区总需水量2.7900万m3。项目区农业用水量测算详见表4-2。 表4-2 项目区农业灌溉用水量测算表 作物名称 夏玉米 合计 播种面积(hm2) 12.5336 -- 灌溉保证率 0.75 -- 灌溉定额(m3/亩) 133.56 -- 水利用系数 0.9 -- 净需水量(万m3) 2.5110 2.
46、5110 毛需水量(万m3) 2.7900 2.7900 4.5.2供水量分析 项目区内能够有效利用的地表水不能完全满足项目区内各种作物的生长,故不列入可供水量分析。 根据《XX市水资源评价》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33.2mm。《XX省用水定额》中已充分考虑了可利用的降雨,故在供需平衡分析时,可供灌溉水量不重复计算。 项目区拟采用机井取水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灌溉保证率与灌溉水平。根据原有机井的实测资料及当地水务局提供的参考资料,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以及开采后不致引起地下水持续下降、水质恶化等条件下地下水开采,本设计采用开采系数法,公式如下:
47、 式中: ——地下水可开采量,万m3; ——地下水开采模数,25.65万m3/km2.a; M——项目区总面积,12.7302hm2; ——开采系数取0.90; 项目区地下水供水量0.01×25.65×12.7302×0.9=2.9388万m3。 4.5.3项目区灌溉用水供需平衡分析 由以上计算可知,设计年项目区可供水量W供=2.9388万m3,需水量W需=2.7900万m3。所以,W供>W需。 由以上可知,项目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适宜用于农作物长期灌溉。通过建立完善的农田排灌系统,调整区内水量供需矛盾,可以解决项目区季节性缺水现象,并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需
48、要。 为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耕田,加强节水管理、节约水资源,促进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应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渠水利用系数,农田灌溉方式应大力提倡采用管道输水和田间节水灌溉方式,大力推广“旱育保姆”无盘抛秧等新技术,避免水资源浪费。 4.5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的实施,田、水、路、林得到综合整治,将改变现有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状况,改善周边生态环境。 4.6公众参与分析 土地整治项目是增加有效耕地和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公众参与是集政府决策和群众智慧于一体,更好地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方式。 为实施该项目,XX市国土局、XX乡领导
49、和设计单位多次组织项目区干部、群众和当地技术人员进行座谈,细心听取意见,邀请县乡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当地群众和相关专家共同参与分析论证,认真制定项目区土地利用规划可研方案。通过会议,主要讨论了项目区土地平整计划、田块规划布局、机电设备及输配电规划、管道及道路规划布置等问题。通过座谈讨论,项目区干部、群众和技术人员也对项目区实施后工程管护等提出了建议。以上问题的讨论和建议对本次项目区的规划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项目规划 5.1规划原则 ——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
50、一,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提高工程质量和建设标准; ——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严要求,把项目区建设成现代化农业示范区。 ——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稳定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5.2建设标准 5.2.1土地平整标准 a)要和土地利用工程规划相结合,与田、沟、渠、路、林等工程密切结合。 b)通过土地平整达到灌水均匀,利于排水,改良土壤,满足作物高产稳产对水分的需要等。 c)通过土地平整,使土地能够达到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发挥机械效率,提高生产力的要求;其他土地有利用水土保持和环境的美化,根治项目区传统串灌串排的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