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 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作 者 签 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 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
2、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作者签名: 日 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
3、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指导教师评阅书指导教师评价:一、撰写(设计)过程1、学生在论文(设计)过程中的治学态度、工作精神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扎实程度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3、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4、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技术线路的可行性;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5
4、、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期间的出勤情况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二、论文(设计)质量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三、论文(设计)水平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建议成绩: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指导教师: (签名) 单位: (盖章)年 月 日评阅教师评阅书评阅教师评价:
5、一、论文(设计)质量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二、论文(设计)水平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建议成绩: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评阅教师: (签名) 单位: (盖章)年 月 日教研室(或答辩小组)及教学系意见教研室(或答辩小组)评价:一、答辩过程1、毕业论文(设计)
6、的基本要点和见解的叙述情况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对答辩问题的反应、理解、表达情况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3、学生答辩过程中的精神状态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二、论文(设计)质量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三、论文(设计)水平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评定成绩: 优 良 中 及格 不
7、及格(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教研室主任(或答辩小组组长): (签名)年 月 日教学系意见:系主任: (签名)年 月 日第一章 引言 P26 24 22 20 18 16 14 12 10 8 6 70 75 80 85 90 图11美国零售行业滞销打折的销售比例猛增P表示存货打折销售额占整个销售额的比例资料来源:Financial and Operating results ofDepartment and Specialty Stores,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 (Fisher et al.,1994 ) 需求不确定是商业环境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降低了资源配置
8、的效率,给供应链成员的所有经济活动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很难把握需求,每个销售商都很难制定最优的订货计划,不是订得过多就是过少;由于需求预测与信息沟通的困难,分销商很难制定最优的库存规划和送货安排,以至于要负担过多的仓储和运输费用;同样的原因使得制造商很难分配生产能力和制定生产规划,生产能力的过剩及不足都将导致生产成本的提高;而且也是由于无法得到真实的需求信息,供应商会花费更多的原材料采购成本。据估计,需求不确定使供应链中生产及销售成本增加了12.5到25(Kurt Salmon Associates,1993),使美国服装行业每年蒙受了250亿美元(仓储、滞销及短缺)的损失,占年销售额
9、的25,(Frazier,1986)而且这种需求不确定带来的损失已经明显更加可怕的是,需求不确定的程度和危害正在进一步扩大。一方面,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需求被分割成一系列的小单元(Stock-Keeping Units),而市场上与之相呼应的是新产品的增多,因此制造商即使有把握预测整个大类产品的需求量,他也很难判断各个小单元商品需求量的多少。这就象预测每个篮球队员的得分数比预测一场篮球比赛的胜负要难得多一样。另一方面,市场越分越细之后,许多相似商品之间的可替代性增加,这使得商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厂家预测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所以近30年来,需求预测的误差增长很快,这可以从滞销和打折损失快速
10、上升的数据零售行业滞销打折销售额的快速上升”),到1990年,这一数字达到了26。而且,缺货损失(Stockout)同样也很严重,据估计,现在,三分之一的顾客常常在现有柜台中找不到他所需要的商品。总之,需求不确定给供应链成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减少需求不确定的重要意义和可能带来的巨大收益。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寻找需求不确定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就成了理论和商业界的中心话题。目前与需求不确定有关的管理学研究主要有两个重点(1)对牛鞭效应的研究。牛鞭效应是指供应链中常常会出现的下游需求不确定程度较低,但顺着上游不确定程度越来越大,而且整个供应链会重复出现周期性的需求上
11、升、库存减少、商品短缺、需求降低、库存上升和商品滞销。这些研究不仅分析供应链中需求不确定存在原因,而且还探讨为什么需求不确定的程度会顺着供应链上游逐级放大;(2)对短生命周期商品需求不确定的研究。在这类商品的供应链中,下游的需求不确定程度就非常高,而上游的不确定程度同样会进一步放大,销售商的平均缺货率为10到40,而且制造商的需求预测误差一般为40到100(Fisher,1997),所以需求不确定带来的影响很大,商品的滞销和短缺每年都会发生。相关的研究主要是系统分析这类商品需求不确定的各种原因及应对策略。总的说来,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供应链中的需求不确定进行了探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代表性
12、的研究结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1-1)。有些文章分析了需求不确定的一些直接产生原因(我们可把这理解为研究的第一个层面):(1)需求的内在性质。需求不确定与商品的内在供需性质有关,比如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偏好在不断变化;科技进步的加快使商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具有相类似功能的替代性商品的供应也在不断变化,这些情况都导致商品的需求也充满着不确定,尤其是短生命周期商品的需求,代表性的文献为Fisher(1997)等等。(2)其他供应链成员的失误。每当供应链出现牛鞭效应之后,供应链成员常常相互指责,从直观上认为直接原因是其它成员的偶然性失误(Senge,1996)。另一些文献则试图分析这些直接原因背后的行
13、为影响因素(可以把这理解为研究的第二个层面),Lee et al.(1997a,b)通过所建立的数量模型分析了供应链(理性)成员的策略性行为互动,他认为每个成员追逐利益的理性行为互动是带来牛鞭效应的主要原因,而且这种理性行为具体体现为四种策略性行为:多级预测行为、批量订货的策略性行为、短缺博弈和价格波动的策略性行为等等。Sterman(1989)通过试验验证了啤酒游戏(Beer Game)中需求预测误差顺着上游逐级放大的现象,他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供应链成员系统化的非理性行为,因为这些成员缺乏对(正)反馈的正确理解。无论这些成员的行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他们都处于一个系统之中,系统结构是这些行为更
14、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可以把这理解为研究的第三个层面),代表性的文献为Senge(1996)。Senge认为由多个成员组成的供应链可以理解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下游需求的轻微波动会带来上游需求的逐级放大,这类似于复杂系统的蝴蝶表1-1 需求不确定原因及解决之道的代表性观点需求不确定的不同层次解释与需求不确定有关的两个研究方向解决方法牛鞭效应短生命周期商品需求的异常波动第一层次:直接原因僵化的政策(Forrester,1961);个别供应链成员的偶然性错误;生命周期短;不重视需求预测;或者商品的替代性较强。随时调整政策(Forrester,1961);加强预测及供应链的信息传递;第二层次:这些直接原
15、因都是由供应链成员行为所决定的非理性行为(Sterman,1989);理性行为(四种系统策略性行为互动,Lee et al.1997a,b)加强教育(Sterman, 1989);改进有关作制度(Lee et al. 1997a b);第三层次:行为是由系统结构所决定的很多因素如提前期、有限的信息,决策目标、成本认知和恐惧感等等(Senge,1996,P48)组成了影响每个成员决策行为的“结构”。加强五项修炼,培育学习型组织(Senge,1996);效应现象,而且系统结构会深刻影响每个成员的行为,这里的系统结构特指供应链中影响每个成员决策的多种因素,它包括:供需之间的时间滞后(提前期)、资讯取
16、得(信息获取)的有限性,影响每个人决策的目标、成本认知和恐惧感等等。从原因的不同角度分析也导致了解决思路的不同,Forrester(1961)认为在动态系统中随着环境变化不断调整供应链的行业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牛鞭效应。对于短生命周期商品的供应链,Fisher(1997)认为应该重视需求预测的重要性,并且提供了系统化改善预测能力及协调生产能力的方法(该方法也称为精确反应战略)。Lee和Tang(1997,1998)设计了延迟战略等协调方法,通过延迟差异性,重组供应链中的生产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供应链中的需求不确定性。Sterman(1989)认为改进的措施应该是加强供应链成员的个人教
17、育,这样能够减少相互误解及其它非理性行为。Lee et al.(1997a,b)探讨从制度层面上改进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相关运作方式,针对四种容易扭曲需求信息的策略性行为互动提供了改进的运作策略和制度。Senge(1996)提供的改进措施是加强个人和团队教育,通过五项修炼建立学习型组织,使每个成员能够更好地理解系统及行为互动的复杂性,从而改进其决策。这些文献从不同层次探讨了需求不确定(特别是牛鞭效应)的产生原因,与Senge(1996)的工作类似,我们将从系统的角度研究需求不确定的结构性原因,并且探索管理上的解决之道。本文与其它文献研究角度的区别在于:从研究内容上,其它文献重点是探讨牛鞭效应,即分
18、析为什么上游成员的需求误差比下游大,而本文的研究范围更大,在系统层面上探讨如何减少所有供应链中的需求不确定现象;其次,这些文献都有着不同的角度和研究层次,本文试图探索结构性的解释和解决方案,这些工作与Senge(1996)恰好互补,Senge(1996)理解的系统结构实际上是所有影响供应链成员决策的因素,重点是心理、认知程度等主观因素。而本文所关心的结构是造成供应链需求不确定的内在客观性因素,无论这些成员是否理性,受教育程度如何,这些结构性因素都会导致供应链出现系统性的需求不确定。供应链协调已被理论界和商业界公认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需求不确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所以在找出需求不确定的结构性因素
19、之后,本文将结合商业实践,提供两种供应链协调模式,分别对应两种结构性因素。这些协调模式都是对国内外成功企业经验的总结,为了使本文的研究更具有普遍性和实用性,本文还将就两种不同的供应链协调模式建立对应的模型。以使企业在应用这两种模式时更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第一种模型是面向季节性商品的供应链协调,因为季节性商品有较长的提前期和较短的生命周期,需求不确定的程度很大,造成了销售商订货时间早晚和供应商生产成本高低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商业实践中,出现了快速反应和两次订货的运作模式,本文将建立有一个销售商和一个制造商组成的供应链模型,运用存贮论将这两种运作模式与传统的运作模式(一次性订货方法)进行比较,找出三
20、种模式的最佳适用环境。第二种模型是面向信息共享的供应链协调,本文将比较一个供应商和一个零售商之间在没有信息流动,有部分信息流动和信息完全共享三种情况下的供应链效益,并指出影响供应链效益的因素,以找出信息共享的最佳使用环境。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两个:1 寻找需求不确定的内在原因并找出相应的解决之道。2 将一般性的供应链协调模式与具体的商业实践和行业特点相结合,进行应用性的研究。本文的后续章节内容如下:第二章将寻找需求不确定的供应链结构性因素:较长的提前期和环环相扣的信息沟通机制。第三章将寻找降低需求不确定的解决办法:供应链协调,并结合商业实践提出两种协调模式,同时提供了每种模式具体的方法、
21、特点、有关的案例和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和第五章将通过模型来进行应用性的研究:第四章探讨面向季节性商品的供应链协调,主要内容是在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假设下分析如何设计有效的协调方法来减少较长提前期带来的影响。第五章将探讨信息共享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更好的提高供应链的绩效。第二章 需求不确定的结构性原因(一)、 供应链的结构在分析需求不确定的结构性因素之前,先对供应链做一个简要说明(见图2-1)。供应链可以认为是一个由商品的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和销售商所组成的纵向系统,其中每相邻成员之间都有一定的买卖关系。它管理着从上游到下游最终客户的物流、现金流和双向的信息流。为了满足个性化消费者的需求,供应链提供的商
22、品常常是系列化、多种类(品种),即这些商品提供的功能类似,但在某些特征上存在差异性。供应链一般的运作方式是成员(销售商也可能包括制造商)在需求发生之前进行需求预测,然后以订单的方式向上游供应商传递需求信息,供应商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订单,将商品交给下游成员,完成这次交易。所以供应链一般是基于需求预测进行订货和生产,订单是成员之间信息沟通和联系的主要载体,订单的完成(发出订单到收到所需货物)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称为提前期(Leadtime)。 物流制造商供应商销售商 消分销商 现金流 费 者 信息流实线箭头代表物流,长短相间虚线代表现金流,等距离虚线箭头代表信息流图2-1 一个极度简化的供应链模型
23、(二)、需求不确定的结构性因素每个供应链成员所面临的需求不确定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缺乏供应链系统以外的需求信息,供应链成员面临着需求信息不完整;另一种是缺乏供应链系统内部的需求信息,供应链成员的信息分布不对称,下游传递到上游的需求信息存在着不全面、滞后或者失真。下面,本节将进一步表明,较长的提前期是需求信息不完整的结构性影响因素,而基于订单环环相扣的信息沟通机制则是需求信息不对称的结构性影响因素。这两种结构性因素相互交织,产生及加剧了需求不确定。较长的提前期从两方面导致了需求信息不完整,一方面,供应链中的企业一般要提前预测需求,由于缺乏提前期内与需求有关的信息,需求预测及订货必然存在着误差。
24、虽然需求每日每时连续发生,但需求预测、订货及生产活动则是间断的,需求信息并不能在供应链中随时更新。订货之后,即使下游成员收集到相关信息发现预测有误差时,他也只能等到下次订货时再来修正,因为上游企业已经开始使用上次传递的需求信息,供应链内充斥着与上次需求信息有关的物流。所以提前期之内与需求有关的信息并不能被供应链及时充分地利用。另一方面,提前期内的需求容易发生变化,因为现在的消费者购买商品不仅仅来自于需要而且常常取决于感觉,而感觉常常受到时尚(Fashion)或者其它偶然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对时尚商品的感觉。比如一个电视剧歌曲开始流行,那么与其中歌词有关的商品需求可能马上增加。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原
25、因,所以可认为提前期是导致供应链成员面临需求信息不完整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如果提前期很长,那么这段时间内需求信息缺乏的程度也将很严重。在商业实践中,随着供应链外购活动的增多,提前期越来越长,比如在服装行业,款式设计的提前期是两年,即服装上市销售的两年前就应该开始款式设计;而生产的提前期则大约接近一年时间。漫长的提前期大大增加了预测的难度,例如在一个月之前预测电子产品需求,预测误差为10%,在二个月之前预测电子产品需求,预测误差为30%。较大的预测误差常常需要供应链成员准备更多的安全库存以应付不测,所以供应链的中间环节常常储存多达若干月、上百天的产品。计算机行业如此,药品行业更不例外。如果往上游
26、追溯,连同原材料的库存,象药品行业的抗体物质和药瓶,整个供应链可能存储超过一年供应量的产品。环环相扣的信息沟通机制加剧了需求信息不对称。由于专业化分工及市场位置不同,供应链成员客观上存在信息分布的不对称。然而供应链有着独特的信息沟通机制,上游成员一般多依赖与相邻下游的订单来判断需求,常常表现为所有成员通过环环相扣的订单相互沟通。这种情况加剧了需求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原因有三点,首先,订单信息只是抽象的二手信息,并不能反映真实丰富的需求信息,基于订单的决策显然缺少了很多背景性的辅助信息或者对市场的感觉,决策质量自然要打折扣。而且,订单信息可能滞后,不能及时反映需求的变化。最后,订单信息常常失真,因
27、为除了反应需求信息之外,它可能还包含了供应链成员的理性预期,多个成员的这种策略性行为互动很容易导致动态系统的恶性循环。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供应链中订单信息失真的情况。考虑一个极度简化的例子,假设供应链最终需求分布服从于N(,),而且每个成员独立预测需求,那么下游的第一个成员预测需求后向上游订货,数量为(1+k) ,其中K为安全库存的系数,第二个成员收到订单后受到同样的策略向上游订货,定货数量就达到(1+k)(1+k)这表明,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下,供应链成员理性预测的行为互动会使真实需求与预测值间的误差越来越大。而且,更加严谨的理论分析可以验证,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下价格的剧烈波动(各种促销活动),
28、不合理的订货和缺货分配规定都有可能导致恶性的策略性行为互动。比如,在供应链中,有的上游成员往往在季节末或岁末强力推销,以满足销售定额。为此常常采用价格折扣数量折扣”彩票”回扣等促销手法,市场上经常出现周期性的促销活动。然而下游客户养成了等待促销活动,一旦有促销就大量购入超过正常需求量的商品,然后放进仓库慢慢享用,在接着的一端时间内便无需进货。这意味着促销只是把未来季节或来年的需求”借”到本季度或本年度,其实下游的实际需求并没有增长多少。显然这既给制造商造成很大的负担,使他们看不到知识的需求,同时也对批发商不利,因为”囤积”增加库存成本,降低资金周转。同样,这种信息沟通机制下的短缺也会带来类似结
29、果,当某个成员产品或者原料可能面临短缺时,下游企业可能趋向于夸大其各自真实需求,以争取更大的供应分额,导致订单远离实际需求数量。而且通过环环相扣的信息沟通机制。扭曲的订单进一步误导了成员上游对需求的判断,给供应链成员的预测,生产和存货控制都带来了很多困难。总之,这两种影响因素都产生及加剧了需求不确定,由于它们与供应链运作结构有关,能使供应链出现系统性的不确定(即无论是什么类型商品,该商品的生命周期如何,供应链每个成员的需求都会受到这两种因素的影响),本文称之为需求不确定的结构性因素。 第三章 供应链协调模式(一)、供应链协调的定义需求不确定给供应链的经济活动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而本文认为造成
30、需求不确定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供应链的系统运作结构,要降低需求不确定,就必须改进供应链的系统运作制度。而协调可以理解为一种不断改进制度的活动,所谓协调,即随着环境的变化,以一种低成本的制度取代原有高成本的制度。我们期望通过供应链的协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需求不确定的影响,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为此,本文定义需求不确定下的供应链协调为:通过改进供应链运作制度来减少需求不确定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活动。下面,我们对该定义作进一步说明:1、由于提前期和信息沟通机制是供应链需求不确定的深层次结构性原因,针对这两种因素进行协调将是减少不确定损失的最直接有效方法。定义中“改进运作制度”也主要是改进与这两种结构性因素
31、有关的制度。当然,我们也相信,在商业活动中,如果本文的方法能够与其它协调方法(诸如加强个人教育和团队学习等)相结合,协调效果将会更好。2、改进运作制度的具体方式:改进运作制度主要是通过特定的供应链协调合约来进行,虽然这些协调合约的主要目标是针对两个结构性因素,但要使运作制度的改进能够被供应链成员所接受,还需要有一整套的激励机制。这就是说,在合约中,除了可能存在直接涉及提前期或者信息沟通及共享要求的条款外,还存在其它的条款,涉及到定价、订货数量、分配权等等,从而形成一整套激励制度。3、供应链协调的目标是减少需求不确定,改进供应链绩效,从现有的文献来看,衡量供应链协调是否实现目标的具体标准有三种,
32、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背景和要求。(1)如果这些协调活动涉及到的成员是不考虑(或者没有)各自利益的个体,比如,隶属于某大公司的内部供应链成员,那么衡量标准将是判断供应链的整体绩效是否得到提高;(2)如果这些协调活动涉及的成员都有各自的利益和信息,那么衡量标准将是判断每个成员的绩效是否都不会降低,且至少有一方提高,也就是说,衡量改进运作制度后能否给供应链成员带来Pareto改进;(3)如果协调活动涉及的成员都有各自的利益和信息,还有一个衡量标准是判断改进运作制度后供应链能否实现Pareto最优,这意味着改进运作制度后既带来了Pareto改进,又实现了整体绩效最优。在这种情况下每个成员的个体利益和整体利
33、益是一致的。(二)、供应链协调模式为了减少需求不确定带来的损失,商业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虽然这些公司采用的方法名称各异,但实际上它们都是通过供应链的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提前期的影响或者(和)改进了信息沟通机制,即通过改进供应链的运作制度来提高自身的业绩。本文结合商业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加以总结,将供应链协调活动中的协调方法分为两类协调模式。第一类协调模式可以理解为通过改进运作制度来促使成员更好地利用原提前期内的需求信息,减少供应链信息不完整的程度,称之为减少需求信息不完整的协调模式。第二类协调模式可以理解为通过改进运作制度,促使供应链成员的信息沟通机制由环环相扣转向一定程度的信息共享,
34、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预测误差,称之为减少需求信息不对称的协调模式。有时候,有些协调方法能够同时划归到两种协调模式中,因为它可能能够同时减少两种结构性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对某供应链而言,可以同时采用两种协调模式的多种方法,所以两种模式相互没有排斥性,从效果上来讲,有时可以相互替代。比如,为了减少需求不确定的影响,有的供应链采用了预先沟通的协调方法(第二类协调模式),即销售商提前向制造商提供关于需求的预告性信息,使得制造商可以提前开始准备生产。经证明,在一定假设条件下,这种预先沟通带来的效果与直接缩短提前期(第一类协调模式)的效果相同。(三)、第一类协调模式:减少信息不完整的协调模式 预测
35、点 需求发生点 提前期 A C B 时间轴 延迟后的提前期 延迟后的订货点 在这短时间内可以收集到信息N1从而改进预测 图3-1:第一类供应链协调方法:延迟 较长的提前期是造成需求信息不完整的结构性因素,第一类协调模式的重点就是试图缩短提前期、延迟产品的个性化实现,从而减少供应链中需求信息不完整的程度(图3-1)具体方法包括以下四种。1、模块化设计方法:将产品设计成模块,从而可以并行化生产以缩短提前期;2、延迟:延迟某些个性化部件的制造或者延迟某些运作过程及工序;3、制造过程次序调换:调换某些模块的生产次序,从而缩短差异性程度较高模块的提前期;4、快速反应方法:直接缩短产品的提前期。 1、模块
36、化设计(Modular Design)模块化设计是指将产品设计成容易组装的模块,有些模块(共性化模块)体现了更多的共性,可以适用于产品系列中的多个成员,而有些模块则专门实现个性化功能,用于某一种差异性产品。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部件共享方法,这是减少部件差异性和制造系统复杂性的最简单方式,后来的研究重点转向如何将一些具有相类似功能的主要部件或者运作子过程模块化。模块化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供应链中需求信息的不完整,因为在某些情况下产品生产可以由串行改为并行模块化生产,从而缩短提前期;即使产品的提前期没有缩短,共性模块作为整类(族,family)中间产品,其需求预测的准确性也将大大高于原来单个非
37、共享部件的预测准确性。其它的一些好处还有:模块化设计可以很方便的检测各模块质量,从而提高产品质量;而且其安全库存量可以取代模块化之前很多非共享部件的安全库存量。所以提高了在制品库存(work in process inventory)的使用弹性及整个制造系统的服务水平。当然,采用模块化方法也可能带来一定的负面效果,因为需要一定的投资成本,设计费用及某些材料和加工费用也会上升。一般说来,模块化的收益大于这些负面后果,特别是当需求不确定性较大或者产品差异性较大时。所以在商业实践中,这种方法还是得到了普遍的应用2、延迟(Postponement)在部件模块化的基础上,延迟个性化模块的制造和装配或者某
38、些子运作过程(工序)会进一步减少供应链中的需求信息不完整,因为随着个性化模块制造或者子运作过程的延迟,制造起始点(需求预测点)离需求发生点的时间距离缩短,这实际上缩短了提前期。即使某产品的个性化模块(或者部件)很多,延迟其中的一些个性化模块的生产及装配也有助于更好地预测这些个性化模块的生产数量和安全库存量,减少需求信息不完整的损失。而且在有些供应链中,延迟个性化模块的制造和装配也同时意味着可以规模化生产共性子模块,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当然,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采用延迟方法要服从减少制造过程风险,降低成本的整体目标,所以对延迟的选择标准不仅依据个性部件差异性的程度,而且有时还要参考部件成本
39、的高低。下面的例子可以很好地体现延迟的思想。HP公司生产的打印机要供应世界各地,为此,该公司要预测各地的需求,并且在工厂里装配适合当地的电源和说明书(个性化部件),以便能够适应某特定区域的需求。然后再通过海运运往世界各地销售中心,需求预测的提前期涉及到装配和运输时间。现在,HP公司延迟最后的个性化装配过程,即工厂只生产未装配电源和说明书的打印机,然后海运到世界各地的销售中心并且根据当地需求装配专门的电源和说明书,需求预测的提前期只涉及到装配时间。显然,这种运作制度的调整可以大幅降低产品的提前期,提高需求预测的准确性。而且如果现在出现供需不匹配时,各地区(未装配个性化部件的)打印机的调剂也相对容易。通过严格的理论建模。可以证明提前期的缩短最终导致供应链整体成本降低,尽管个性化部件(比如电源和说明书)的安全库存将有所上升。而且由于打印机全球需求数量的预测误差应该远远小于某个特定区域销量的预测误差,所以库存成本随着预测误差减少进一步降低。接着,又研究了在面向库存生产(Make to Stock)和面向订单生产(Make to Order)两种方式下的延迟效果,证明了供应链在两种运作模式下采用延迟战略都能够减少库存成本。 设备A 组装成个性化产品和海运 部件制造 设备B 原有的流程 设备A 组 组装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