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一、专业建设背景(一)行业背景 按照国家记录局颁布记录上划分信息有关产业暂行规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涉及电子计算机设备制造、通信设备制造、广播电视设备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电子器件和元件制造、专用电子仪器仪表制造、通用电子仪器仪表制造和其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8个分类,34个小类工业行业。1、发展较快,规模逐渐壮大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持续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化限度不断提高。,实现销售收入超万亿元,占全省工业20.8%,占全国比重近1/4,其中软件产业销售收入1262亿元。产品出口7504亿元,占行业52.3%。外资公司实现销售收入占全行业78.1
2、%。某些产品形成明显优势,我省生产12项电子信息产品产量列世界第一,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占全国43.1%,电力管理软件占全国50%。集群发展特色鲜明,沿沪宁线电子信息产业带初步形成,产业规模占全省电子信息产业80%以上,形成了软件、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当代通信、新型元器件等产业集群。总体来看,江苏省电子信息业规模不断壮大。2、集聚发展特性比较明显到江苏省初步建成信息产业强省。全省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4400亿元,增长值44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提高到15%。形成“软件特色化、硬件集群化、服务普遍化”发展格局,建成全国重要、全球有影响力电子信息技术研发基地和信息产业高地。分类
3、目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保证明现销售收入1亿元,力求实现15000亿元;保证明现工业增长值3200亿元,占全省工业增长值比重达24.6%。形成沿沪宁线信息产业带、苏中苏北信息产业特色园区互动发展产业布局。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年均增速30%。实现增长值600亿元。占全国软件产业比重超过10%,总量居全国前三名。沿江地区形成“名城”、“名园”、“名企”、“名牌”优势互补、交相辉映软件产业密集带。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1200亿元,其中信息内容服务业占18%以上。实现增长值600亿元,占全国比重达1/9。信息服务水平居全国前列。其她目的:出口: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出口800亿美元,
4、软件业出口50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比重超过40%。骨干公司哺育: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超过100亿元公司达到20家,其中超500亿元达到5家。软件业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公司达到20家,其中超过50亿元5家。全行业形成10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名牌产品、5个驰名商标。技术创新能力:以公司为主体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基本技术研究获得较大突破,建立软件和集成电路等核心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平台。数字视听、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产品等核心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居国内前列,5年研发投入不少于1000亿元。信息技术专利居全国前三位。产业基地建设:建成3个国家信息产业基地、10个国家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园、10个重点
5、软件园,10个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0个省级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园。(二)苏州社会背景为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由大到强转变,引导和增进区域经济发展,全国继设立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后,又陆续批准设立了几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区,至全国共有9个国家信息产业基地、40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国家级产业基地及园区在政策、资金扶持、构造调节、技术创新、产业配套、外贸出口、人才就业等方面具备很强优势。电子信息产业技术进步速度快,产品生命周期短,行业利润重要集中在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及专利高品位上游领域。而从当前,苏州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总量位列江苏省第一,占全省电子信息产业比重达55%,约占全国电子信息产业1/10。1
6、-9月份,苏州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5815.95亿元,同比增长11.41%;实现出口交货值4481.80亿元,同比增长11.57%。 苏州电子信息产业获得不凡成绩,在于苏州市不断夯实集成电路和计算机等固有优势产业,同步大力哺育平板产业等新增长点,冲刺万亿元产业规模。 当前,集成电路、计算机及配套设备、当代通信、数字音视频、软件等5大重点产品群销售收入占苏州电子信息产业比重达到90%,成为支撑行业发展主导力量。特别是以IC集成电路为代表微电子产业已形成由设计到生产、封装、测试较为完整产业链,规模在国内居前列,计算机及配套产品成为全球重要生产基地。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呈现3个明显特点:一
7、是国际化限度高,二是配套完善,三是产业集聚性强。 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外资公司销售收入占行业主导地位,电子信息产业外向度高。苏州市电子信息产品完毕出口交货值5187.3亿元,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约70%。但外向度高也就意味着核心技术和核心技术基本掌握在外商手中,使产业发展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受国际市场变化冲击明显。为此,苏州市在引进外资同步注重培养本土品牌,以自主创新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 随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迅速成长,环绕外资公司大项目、大产品,苏州进行了引进消化吸取和专业化配套协作。当前,苏州计算机、彩色显示屏、大屏幕彩色电视机等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已超过80%,注塑产品本地化率基本接近100%。全市
8、初步形成了电子元器件、电子专用材料、塑料等完备配套协作产品群。 以园区为依托,苏州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化限度越来越高。以世界10大笔记本电脑制造商为代表众多跨国公司相继落户,为苏州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群迅速崛起奠定了良好基本。苏州当前拥有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开发区、吴江开发区、吴中开发区、常熟东南开发区等6个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三)人才需求背景1. 全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岗位需求分析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培养从事通信工程施工和通信设备运营与维护、信号检测与信息解决,电子产品辅助设计和生产与工艺管理及品质控制、电子设备安装与维护等岗位所需高技能人才。近年来,由于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技术不
9、断革新,先进自动化设备逐渐使用以及扁平化生产模式普遍采用,以精益生产为突出代表管理模式已初步形成,从而在技术和组织管理方面对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更新规定,需要大量高档技术应用型人才。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从全国岗位需求图(见图1)中可以分析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需求量是非常巨大。图1 全国岗位需求一览2.苏州市电子行业人才需求苏州市经济持续增长发展,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并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更为迫切。对于纯熟技术工人需求量尤为突出。苏州高新区:老式产业是电子与机械,新型产业是精密机械、服务外包、新能源。依照苏州高新人力资源部
10、门预测,将来几年,每年人员需求量20万人次左右,其中大专层次约23万人,集中在精密机械、服务外包、新能源。公司重要是民营与台资公司,懂专业销售类人才需求量较大,其中有很大一某些集中在中小公司。生产设备维护人员非常缺。苏州市区:老式产业是电子与机械。依照苏州市人才交流中心预测,将来几年,每年人员需求量6万人次左右,其中大专层次约12万人,集中在机械制造与电子信息。公司重要是国营、民营公司,懂专业营销类人才需求量较大,当前用人单位很难招到。苏州工业园区:老式产业是电子信息、通信与机械制造,新型产业是纳米技术、生物制药、服务外包、软件产业、动漫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依照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部门预测,
11、将来几年,每年大专以上人才占人才比例10%以上,即5万人,重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服务外包、新能源。公司重要是外资与合资公司,从事生产管理与品质检查等。苏州相城区:老式产业是电子与机械为主制造型公司,以生产加工型为主,没有开发部,这对高校毕业生岗位重要是管理层,需求不多。当前机械类60%,仍有大某些服装加工类公司,存在用工缺口大。苏州吴中区:老式产业是电子信息与装备制造,新型产业是精密机械装备产业、光电通信及集成电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依照吴中区人力资源中心预测,每年招聘公司提供约2030万个岗位,涉及到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约1万左右,其中公司重要招聘中专、操作工
12、层次员工。重要是以老式工业公司、外资公司、大中型公司为主,外资公司重要涉及是IT产业和机械制造产业。苏州“生物医药”公司重要集中在吴中区。苏州医药类公司有近400家,其中在吴中区占据了1/4,涉及到高品位公司有近2/3。在苏生物医药类公司上市公司甚多,甚至吸引诺贝尔奖获得者斯奈德在苏设立研发中心,发展前景较好。公司重要是外资、合资和民营公司,懂专业销售类人才需求量较大。苏州吴江市:老式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纺织、光电缆制造、机械制造,新型产业是新能源、医药化工、服务业。依照吴江市人力资源部门预测,将来几年,每年人员需求量10万人次左右,其中大专层次约12万人,集中在电子信息、机电一体、机械制造、
13、数控、模具、新能源。公司重要是民营与台资公司,懂专业销售类人才需求量较大,其中有很大一某些集中在民营与台资公司。基层管理人员较缺。二、专业建设既有基本与优势(一)既有基本我院申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并经省教诲厅批准而设立,招收了首届学生。当前该专业具备五年多办学历史,已有三届毕业生,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学院高度注重专业建设工作。咱们依照苏州经济转型升级新形势,积极与公司合伙共建实训基地,校企联手培养人才。咱们邀请国内知名职教专家团队全程指引学校新一轮课程改革,运用暑期组织专业课教师进一步公司、走访政府部门和兄弟院校,进行为期15天“专业市场调研”。
14、并为此采用了一系列专业建设办法: 1、根据学院大力加强专业建设,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学院教学工作新局面主题工作报告中“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科学定位服务面向,灵活调节和设立专业”、“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科学规划专业群建设,创新专业发展机制”、“借鉴国家示范院校建设成果,积极吸引地方行业公司参加专业教学原则建设”、“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针对岗位工作任务开发课程,丰富课程教学资源”等九个方面,对专业建设工作作了详细而详细布置,并成立了各系各专业建设小组,进行“专业市场调研”,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2、成立了由专业教师和公司专家共同构成专业建设指引委员会,邀请
15、了教诲部门和电子信息工程界领域专家和公司界工程技术人员召开了专门专业建设和改革论证会,对专业建设方案进行评审和监管。 3、近几年来,咱们还与绿杨集团、三星电子、苏州电子产品检查所等公司等订立了校企合伙合同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合同,积极摸索校企共建专业建设模式,大大改进了校内外专业实习实训条件,丰富了专业建设内涵。(二)重要优势 1对接地方产业,具备地区优势。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满足电子行业及本地区公司专业人才急需而设立,有较强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及时调节培养目的及培养方案,有较强适应性;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开展校企合伙,采用“工学交替”形式,有较强开拓性。本专业学
16、生们在大一时通过面试,去三星电子等世界500强公司实习。还与苏州电子产品检查所有限公司合伙,建立了全国高职院校第一种电磁兼容实验室,并与行业合伙制定了职业资格原则,培养了全国首批专项技术检查员。此外咱们与公司积极合伙,由公司每学期接纳2位以上教师挂职实践或联合搞技术开发、学生实习。2推动工学结合,具备模式优势。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咱们本着以满足电子信息行业技术人才市场需求培养人才指引思想,以本地和经济发达地区为就业依托,紧跟电子行业技术发展步伐,通过“校企合伙、产学结合”等途径,注重跟踪电子信息工程新器件、新工艺和新技术应用,并及时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突出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较好地实现了理
17、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融合。在开放、融合、实践、创新教诲理念指引下,以综合、实用、前沿为宗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注重对社会和公司文化传播,强化学生对专业技术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突出体现了电子专业行业特性和职业特点。通过几年专业建设,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目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建设、教学办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改革与创新,初步形成了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以公司生产工艺流程为主线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加强队伍建设,具备师资优势。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共有教师18人,专任教师12人,其中副专家3名,讲
18、师13名,助教1名,中一1名。5位双肩挑,2位辅导员,1位专职实验员,专职教师中“双师型”教师5人,教师学历、职称、年龄等构造相对合理。专任教师大多数有在公司和科研院所工作经历,综合教诲教学能力较强,其中有院级专业带头人1人,课程负责人5人。在科研教改方面,近三年来,本专业教师编写规划教材2本,校本教材2本,编写校本实验指引书2本,省级精品教材立项一本。校本特色教材建设对增进专业建设起到了较好增进作用,在此后教学中我校将进一步加大校本教材开发力度。刊登专业论文40多篇,立项省级课题 5 项,立项院级课题3项,2位教师赴公司参加公司科研课题与培训,体现了本专业教师较强教学科研能力。2位教师指引学
19、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嵌入式产品开发”项目一等奖(第1名),3位教师在江苏省当代教诲技术多媒体课件作品比赛中获奖。4注重设施建设,具备基地优势。学院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行政策倾斜,在经费上逐渐实行了专项经费管理方式。并在设备采购、场地建设、教师进修、对外交流活动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验实训场合有电子设计实训室、电子仿真实训室、电子装配与调试实训室、电子排故实训室、高频电子技术实训室、单片机应用实训室、PLC技术实训室、嵌入式技术实训室、友达光电LCD测试实训室,使学生掌握更先进电子仪器应用,更广泛地理解当今先进电子技术,校内实践教学条件能满足专业教学规定,可以满足
20、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满足专业综合实训真实或仿真职业环境,提高对电子产品加工能力,提高对电子产品维护维修能力,掌握当代测量技术。5注重课程建设,具备精品优势。本专业在近两年注重课程改革与建设,已获得教学成果有门省级精品课程立项,门院级精品课程;课程特色都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案例教学为形式、以就业为导向模块化课程内容。突破学科框架,采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模式。建立了基本实验、模仿仿真、技能训练、综合实践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把技能证书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及就业竞争力。依托行业办学,把公司实际电子产品制作及工艺规定引入教学中,以任务引领方式实现工学交替。教学办法以工作
21、任务为载体,做中学,学中做;发挥教师主体作用,课内课外结合,开放实训室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条件;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充分运用当代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进行辅助教学;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虚拟仿真,提高教学效率。 三、指引思想、建设思路与原则(一)指引思想以教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教高16号文)、国务院关于大力推动职业教诲改革与发展决定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诲决定等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诲文献精神为指引,遵循职业教诲规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突出信息科学行业特色,立足苏州,面向长三角地区。通过专业建设,增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
22、系、教学内容、教学办法和手段改革;增进以培养“双师”构造教师队伍为重点师资队伍建设;增进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提高,使实训设备和条件与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现场基本同步。以专业构造调节为重点,凸显信息化建设导向,加强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变换适应能力,增强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 “ 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全面提高学生对经济市场适应能力。通过进一步调研、严谨分析论证,吸取先进职业教诲思想和教诲观念,以“行业+公司+专业”校企共建专业模式为主线加强专业建设。以项目任务和工作流程为引领、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规定为根据,对接电子信息公司岗位群,构建双证融
23、通、情境教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项目导向模块化课程体系,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精心设立情境、组织课程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完善校企一体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大力增进基于工作过程项目驱动校本教材开发模式,以职业性、前瞻性、实践性引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培养面向电子信息行业第一线、综合应用能力强高技能型人才。(二)建设思路贯彻执行 “依托行业公司、锁定职业、服务就业”专业建设思想,紧密依托苏州及周边地区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公司,以电子产品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过程工作岗位为职业目的岗位,采用“与行业公司对接、与职场一体”校企共建模式,以服务电子信息工程应用行业为宗旨,以提高人才培养
24、质量为目的,增进产学结合,推动专业建设,形成“行业+公司+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在办学理念上坚持“育人为本,质量求存,开拓创新,凸显特色”。把育人作为本专业主线,把质量作为本专业生命,把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本专业动力,注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形成专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 2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厚基本、宽口径、多模块、强能力”人才培养思路。遵循教诲教学规律,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市场对本专业人才需求,以培养中小公司电子产品开发者、生产和技术服务者为培养目的,明确中小公司电子产品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人才培养方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校企合伙人才培养机
25、制,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3.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坚持“数量保证、构造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方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坚持“提高学历层次”和“充实双师型队伍”培养原则,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增进教师资源构造优化和合理配备;以培养骨干教师为重点,以提高教学水平为主导,通过引进来、送出去和内部培养等形式,不断完善引才、留才、用才良好工作机制,努力建设一支符合本专业发展需要、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构造合理师资队伍。 4在教学改革上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本专业与其她有关专业之间交叉与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26、增进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深化教学办法改革,积极实行项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大力推动教学手段当代化;进一步拓宽学生自主选取空间;进行教学制度创新,摸索应用型人才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有助于学生学习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5在学科与专业建设上确立“适应市场,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学科促专业建设思路。形成以重点学科为基本,特色专业为突破口,精品课程为抓手专业建设途径。加强纵向、横向课题研究,使本专业教研、科研和人才培养结合更为紧密,专业优势更加突出和鲜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6在专业实践条件建设上完善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本领与实践能力为目的全方位、多角度、立
27、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建立中小公司顶岗实习基地、产学研基地及毕业生就业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保证。加强专业实训室及本专业有关实训室建设,通过优化组合、整合和更新,为本专业学生在实训、课程实践、毕业综合实践中进行专业技能、实际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培养。通过电子创新大赛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三)建设原则1对接产业原则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重要与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行业相对接,应具备电子产品及通信产品设备制作和调试、电子设备安装与维修、电子产品与通信产品维修安装与调试等岗位职业群为重要教学和技能培训功能,应具备有关工种中高档职业鉴定能力,用于专业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设备在数
28、量、品质和管理等方面应符合省级实训基地规定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 2职业导向原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职业工作过程,按职业工作岗位设计和开发专业技能培训项目,按岗位技能规定建设相适应理实一体工作室,构建电子信息工程真实或仿真教学环境,引入公司管理和公司文化,突出学习培训过程职业特性。 3校企共建原则在软件建设上,积极谋求电子行业专业人员参加专业建设,发挥公司一线专家在专业建设指引和专业技能培训中不可代替独特作用。在硬件建设方面,积极引进公司、引进产品和技术人员,使工学结合校内化,在学院投资建设基本上,广泛动员公司参加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4服务社会原则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应增进产、学、研综
29、合发展,学校、公司、社会互相融通,为电子信息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应用构建较抱负推广平台,在生产、维修、检测、产品检查方面达到区域先进水平,从而为本地区及周边地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通过与公司紧密结合共同开发新产品,开发和推广新工艺,增进专业技术水平全面提高。同步承担对社会人员各类社会培训工作,使常规办学与对外培训有机结合。四、建设目的(一)总目的积极适应江苏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电子技术人才为目的,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不断提高高职教诲教学质量,通过3年努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将达到省内高职教诲领域同类专业领先水平,在工学结
30、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获得较大突破,形成“工学交替”电子信息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明显提高,能有效地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高素质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同步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龙头对专业群示范拉动作用得到明显体现,专业群各专业实力得到极大增强,专业教学条件明显改进;电子信息实训基地能更好对外开展技术服务,能积极参加江苏电子制造业建设,为江苏新型工业建设作贡献。1、健全和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坚持高职教诲特色,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构建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工学结合为主专业优势和特色。2、建成一支素质优
31、良、构造合理专兼结合双师构造教师队伍。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成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首,以“双师”为主导,学历、职称、知识、技能和年龄构造合理,富有创新精神专兼结合教师团队。3、完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形成与专业培养模式相适应课程体系。建成一批由专业教师和现场专家共同开发工学结合专业主干课程校本教材,并争取正式出版。4、建成能满足公司岗位规定专业实训室,优化电子信息工程实训基地资源配备,引进公司管理模式,将电子信息实训基地建成能满足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对外技术服务规定生产性实训基地。5、形成较强社会服务能力,在职工技能培训、职工继续教诲与再就业培训等方面发挥主力
32、作用,同步在若干领域形成较强技术优势,成为区域性技术服务中心;辐射和带动区域、行业高职教诲发展、对口增援区域和中西部职业院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二)详细目的 1专业建设模式专业人才培养目的和规格定位,是“行业+公司+专业”校企共建专业模式中一方面要解决和明确问题。通过继续校企深度合伙,分析专业对接电子信息行业工作领域和技术领域,拟定职业岗位群,分析职业核心能力,拟定相应职业资格,准拟定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的和规格。2人才培养模式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通过进一步调研、严谨分析论证,吸纳先进职业教诲思想和教诲观念,锐意改革,以校内生产性、仿真型实训与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相结合实行工学
33、结合,构建“行业+公司+专业”校企共建专业模式为主线加强专业建设。以项目任务和工作流程为引领、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规定为根据,对接电子信息公司岗位群,构建融通情境教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3课程体系以专业岗位群职业技能规定为教学模块,以典型电子产品为教学项目,以理论和实践一体化为教学手段,以“做中学、学中做”为教学办法,建设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工学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 4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三年建设,在学院既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基本上,按照课程改革及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规定,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建成当代电子信息实训中心。 5专业教学团队重点培养省级专业带头人1名和青年骨干教师2名,通过访
34、问进修、定向培训、公司锻炼、项目开发、学习交流、人才引进等办法全面提高专业教学队伍整体水平,使本专业教师具备较强电子产品公司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工作能力,成为处在全省领先地位职业教诲专业教学团队。 6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建立集教诲、管理、指引、征询和服务功能于一体顶岗实习、就业服务平台,形成以省内就业基地为重点,沿海就业工作站为补充直送式就业,以校内招聘会、网络招聘会为载体双向选取就业,学生自主创业多渠道就业体系。到,实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当年就业率96%以上,顶岗实习预就业稳定率达到85%左右。五、建设内容(一)专业建设模式1建设内容按照学院“依托行业、对接产业、锁定职业、服务就业”专业建
35、设思路和“与产业对接、与职场一体”校企共建模式,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采用依托苏州电信行业优势,联合苏州长城开发科技有限公司、苏州东菱振动实验仪器有限公司、苏州市汉达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安德鲁电信器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有限公司、资恒科技(苏州工业园区)有限公司、苏州泰利电器照明制造有限公司、苏州市华希电子有限公司、宁波激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康普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苏州电子产品检查所等大中型公司共同建设模式开展专业建设,使本专业为电子行业培养人才、为电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为社会提供技术和技能培训服务重点专业。依托电子行业,深化工学结合,实现学校与公司双方互动、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赢发展;学校
36、依照公司所承办工程项目,与公司共同制定相相应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参加工程建设,并依照公司反馈信息,不断修订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详细建设模式如图2所示。校企合伙,产学结合校企共建委员会校企合伙办公室依托产业设专业,以主体专业带动有关专业群建设构建校企一体情境教学“当代置业集团”实训体系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建设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双师构造教学团队建设校企合伙生产型实习基地建设校内仿真型实训基地建设校内虚拟型基地建设理实一体质量监控社会服务项目导向情境教学双证通融素质养成建立工学质量管理体系实行工学过程监控创新工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工学质量保障体系职业资格培训与技能鉴定技能型人才培训成果转移项目合伙开发发展
37、服务外包强化质量意识校 企 互 利、双 赢图2 专业建设模式2建设环节本建设方案依照学院对专业建设统筹规划,采用逐年分阶段实行办法,分三年完毕。第一阶段:.7.7 (1)完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论证; (2)成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 (3)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工作小组组织针对苏州电子信息生产公司调研,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有关产业政策、专业对接电子信息产业、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应职岗位人才规格等进行调查,完毕专业调研分析报告; (4)启动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开发工作,重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5)按照对接苏州电子信息行业专业建设思路启动人才培养模式构
38、建工作,完毕本专业 级人才培养新方案制定并试行,初步形成“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6)组织专业教师和公司现场专家共同完毕人才培养重要环节工学质量原则及有关管理制度制定工作; (7)启动专业信息资源库建设工作,及时上网发布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重要环节建设信息。 (8)建立工学质量管理体系与信息采集反馈体系,初步形成“全面、全员、全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第二阶段:.8.7 (1)本专业建设工作小组组织深化专业调研,对电子信息工程有关产业进行调研分析,形成调研分析报告,完善信息资源库建设。 (2)完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对与级、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39、(3)完善人才培养重要环节工学质量原则及有关管理制度。 (4)完善校园网功能,及时上网发布人才培养重要环节工作,收集各方面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监控与评价意见和建议,完善“全面、全员、全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第三阶段:.8.7(1)完毕市场调研与分析工作,形成调研分析报告;举办 1 一 2 次专业建设指引委员会。 (2)完毕信息资源库建设,形成完善专业设立与调节动态机制。 (3)形成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 (4)形成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按新人才培养模式,并按新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行。 (5)完毕学习资源网建设,完善信息上传与收集系统,形成完善“全面、全员、全过程”质量监控与评
40、价体系。 3运营模式紧扣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立足产学合伙,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动以电子信息工程职业活动为导向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深化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生产一体化有机融合,突出专业建设为经济服务能力。依照专业建设总体思路,对市场需求进行进一步调查研究,明确其岗位及岗位群,从专业岗位和岗位群规定出发,通过专业职业活动分析,拟定专业核心能力,进而形成专业课程体系,明确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建设重点将着重突出课程体系建设;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核心能力培养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同步注重专业建设对专业群引领作用和社会服务功能。 4
41、管理办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原则来展开,其质量监控与评价内容重要涉及专业方向设立、专业实行和专业考核三个某些。 (1)专业方向设立监控与评价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可以设立计算机辅助电路设计、MCU控制、通信工程、物联网等各种方向。学校要依照社会需求来进行专业方向设立。普通来讲,对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设立起决定性作用因素重要是社会需求和资源条件。其中,社会需求涉及公司需求和就读需求两个方面,资源条件则可分为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两大某些。在分别对社会需求和资源条件进行调研和分析基本上,拟定相应预警指标:公司需求。即该专业方向满足行业公司等社会用人单位人才需求限度。学院每年必要开
42、展专业设立与调节调研,及时掌握就业状况。例如,当有1/3及以上有关用人单位表达不需要此专业方向时,需要及时向主管副院长报告预警。 就读需求。即学生及其家长对该专业某一方向承认及就读取向。学院系部每年对考生填报志愿及报名状况进行记录后排序,如第一志愿填报人数少于专业筹划招生数时,应及时向主管副院长报告预警。 软件资源。涉及专业师资、谋程、管理等。通过对专业师资和课程建设状况进行调查记录,如当专业师资数量或质量不能满足专业设立规定、课程或管理水平比较落后时,需要及时向主管副院长报告预警。 硬件资源。涉及各种各样教学设备和设施等。对专业设立所需教学设备和设施进行监控和评估,如当有1/3设备设施数量或
43、先进限度达不到专业设立规定,则需要及时报告预警。 (2)专业考核监控与评价对专业考核,按考核因素可分为社会满意度、学生满意度和政府主管部门满意度。 社会满意度是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在工作态度、操作技能、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等方面满意限度。每年对以往毕业生工作状况进行追踪调查,当1/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方面指标评价较低时,则应当及时向主管副院长报告预警。 学生满意度是某一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对本专业评价。每年组织教师对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当有1/3以上学生表达对本专业不满意时,需要及时向主管副院长预警。 政府部门满意度是政府主管部门对相应专业评价。当某专业在政府主管部门或由其委托专门机构对
44、专业进行系统评价时,有一项二级指标或两项三级指标需较大整治时,则应及时预警。(二)人才培养模式1建设内容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加强职业素质教诲,加强职业技能实训;努力做到校企结合、产学结合、工学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的与产业人才规格相对接,人才培养过程与产业工作过程相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原则相对接,实训条件和环境与产业实际条件和环境相对接。建设成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建设环节 第一阶段:.7.7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指引委员会与工作小组为主,通过对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开展广泛市场调研,对公司内部构造、公司生产工艺流程与工作流程、公司人才规格等进行科学分析与论证,拟定电子信
45、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的与培养规格。 第二阶段:.8.7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研室牵头,召开职业工作过程与职业能力分析研讨会,邀请职业工作不同环节公司一线专家代表,对公司工作过程与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岗位群职责与规定进行分析研讨,划分系列工学模块与工学单元模块,拟定工学单元模块工学项目与学生专项能力。 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指引委员会牵头,校企共同选取分析公司真实项目,拟定工学内容,共同设计工学模块工学方案。依照工学方案,设计工学单元详细实行方案。校企共同实行校内工作室与基地理实一体、做中学、学中做模式,校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模式。 第三阶段:.8.7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指引委员会
46、牵头,校企共同对工学结合过程进行监控、对工学结合成果进行评价,同步将人才培养过程重要环节在校园网上发布,接受社会评价。对监控评价意见进行分析、分类整顿,并迅速反馈,形成“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运营模式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依照苏州电子信息产业生产过程、产业所需人才规格与规定,按照职业教诲人才培养规律构建。随着苏州电子信息产业构造调节、生产技术更新、产业人才规格规定变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适时进行创新或重构。 4管理办法 (1)制定筹划:明确调研目、内容(产业构造、人才需求与毕业生流向、专业构造、专业对接产业、人才规格规定等)、方式(个别访谈
47、、座谈、问卷调查等)、参加人员名单、时间、公司名称(重要是苏州产业)、分组安排、路线、被调研对象规定(工作岗位、职务、职称)、被调查毕业生名单与单位,制定调研所需有关表格。调研筹划由专业带头人起草,系部初审,专业建设工作小组审核,报教务处备案。 (2)实行筹划:调研工作由专业带头人负责,全体教师及必要有 23名公司兼职教师参加,调研工作按筹划实行。 (3)研究分析:调研任务完毕后,调研小组对调研信息按照产业构造信息、用人需求与毕业生流向信息、专业构造信息、专业对接产业信息、人才规格规定信息等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信息进行认真研究分析,由各小组长负责执笔起草综合调研报告交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组织
48、本专业专兼职教师对各小组提交调研报告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起草专业调研报告交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指引委员。专业建设指引委员对小组长提交调研报告,通过对产业构造信息、人才需求与毕业生流向信息、专业构造信息、专业对接产业信息、人才规格规定信息等进行科学分析与认证,拟定专业培养目的与培养规格,并向学院专业建设指引委员会提交专业建设分析报告。(三)课程体系建设 1建设内容按照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规定,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公司为宗旨,以培养从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工作、可以承担并完毕专业对接岗位任务能力为目的,设计和建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课程体系。详细思路是:以突出职业能力双证融通模块化科目课程构造体系,将职业原则岗位工作转化为科目课程、完毕岗位工作任务和履行岗位职责及其所需要知识、能力和态度方面培养目的与规格,建构教学内容单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