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输液液质量控制量控制输液的药学分类输液的药学分类n n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类:调节电解质、渗透压。调pH的碳酸氢钠、乳酸钠。n n营养型类:葡萄糖、果糖、氨基酸类、营养乳剂。n n血容量扩充剂类:羟乙基淀粉、果胶类、氟碳乳剂n n治疗型输液:小输液100ml,主要指预混型的输液,如100ml的甲硝唑针。临床简称的输液通常是指临配型的。输液的物理分类输液的物理分类n n胶体溶液:果胶、羟乙基淀粉、蔗糖铁等大分子药物。n n乳剂:脂肪乳、卡文等乳浊状态,属不稳定体系,含可溶性小乳滴,对电解质、pH、溶媒量、阴阳离子均比较敏感,充分混匀。往往是水溶性差的药物。n n真溶液:晶体溶液,溶解度较大的药物,澄
2、清状态(可能有色),如表柔比星溶于生理盐水。小针药物的组成小针药物的组成n n主成分:即包装上注明的成分,如青霉素G400万单位,并不是每支都400万单位,这是理论值。n n辅料:如维生素C注射液维生素C(主药)104g,依地酸二钠(络合剂0.05g,碳酸氢钠(pH调节剂)49g,亚硫酸氢钠(抗氧剂)2g,注射用水加至1000ml。小针药物的组成小针药物的组成n n柴胡针:北柴胡(主药,提取挥发油)1000g,氯化钠(等渗调节剂)8.5g,吐温80(增溶剂,可用丙二醇代替)10ml,注射用水加至1000ml。n n尼莫通针:尼莫地平(主药),聚乙二醇400(稳定剂),枸橼酸钠+无水枸橼酸(pH
3、缓冲剂),乙醇(助溶剂),注射用水(主溶媒)。常见含乙醇针剂与双硫仑反应常见含乙醇针剂与双硫仑反应n n输液质量包括药液质量和使用质量。n n含酒精的制剂有:安定针,尼莫地平针(国产),尼莫同针(进口),紫杉醇针,氢化可的松针。n n含酒精外用制剂:苯甲酸搽剂、水杨酸醑剂、红花油搽剂、风油精等。抑制乙醛脱氢酶的药物抑制乙醛脱氢酶的药物n n头孢菌素类的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头孢拉啶、头孢美唑、头孢美唑、头孢米诺、拉氧头孢、头孢甲肟、头孢孟多、头孢氨苄、头孢克洛等。n n硝咪唑类药物如甲硝唑(灭滴灵)、替硝唑、奥硝唑、塞克硝唑。n n其他抗菌药如呋喃唑酮(痢特灵)、氯霉素
4、、酮康唑、灰黄霉素等。溶媒里的成分溶媒里的成分n n5%葡萄糖针:n n葡萄糖50g加入煮沸的注射用水中,使浓度达50%70%,用盐酸调pH至3.84.0,同时加0.1%(g/ml)的活性碳混匀,煮沸20min,热过滤脱碳,滤液加注射用水至所需量,测pH和含量,过滤、分装、灭菌。n n葡萄糖酸(同系物),活性碳(不溶性杂质),乙酰丙酸、蚁酸、有色物质(灭菌的杂质)等张和等渗等张和等渗n n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属于物理化学概念。不等渗液体易产生刺激性或溶血等。低渗溶液会使人感到头胀、胸闷、麻木、寒颤、高热,血尿等。n n等张溶液:渗透压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属生物学概念。对于等
5、渗不等同于等张的药物需加氯化钠或葡萄糖等渗调节剂。溶媒的溶媒的pH值值n n葡萄糖 3.25.5n n5%GNS 3.55.5n nNS 4.57.0n n复方氯化钠 4.57.0含Ca2+n n乳酸林格 6.07.0 含Ca2+n n灭菌注射用水 5.07.0 含Ca2+n n碳酸氢钠注射液 7.58.5临配型输液的质量内容临配型输液的质量内容n n生物稳定性:包装内外的污染。n n化学稳定性:主成分的降解到90%、混旋化、聚合物形成等。n n物理稳定性:变色、浑浊、微粒增加、pH变化、渗透压改变。n n与输液器材的相容性:吸附、溶出、透气、透湿。生物稳定性生物稳定性n n小针剂可有抑菌剂,
6、配制后时间稍长。n n外包装的污染n n阴凉、干燥储存n n三指法查封口化学稳定性化学稳定性n n主成分:硫酸阿米卡星,阿米卡星是主成分,硫酸是酸根,在规格标注中有时用主成分,有时含酸根。但在计算抗菌浓度时一般是用主成分。n n失效:主成分在化学结构上发生改变。水解、氧化、聚合、混旋,等。n n有效期的药学内涵与法律意义物理稳定性物理稳定性n n难溶性药物溶解度改变:原来的助溶、增溶失效。n n药物间的配伍禁忌:相互沉淀、盐析、絮凝。n n辅料参与的沉淀、混浊、结晶n n混旋化:左旋有活性,右旋往往与副作用相关。溶剂性质变化引起不溶溶剂性质变化引起不溶n n某些药物难溶于水,制剂中含有有机溶剂
7、,稀释时易产生沉淀。n n尼莫地平注射液中加有25%乙醇和17%的聚乙二醇,因缓慢加入充足的溶媒中,且室温不能太低。n n氯霉素注射剂以乙醇-甘油位溶媒,稀释时需用足量的溶剂(100ml/支),并充分混匀,防止析出。溶媒选择不当引起不溶溶媒选择不当引起不溶n n红霉素乳糖酸盐,可溶于水,在水中稳定,但在生理盐水中溶解不良,如果直接用生理盐水溶解,则可生成胶状物。所以需先加水溶解,再加到其他液体中。n n阿奇霉素也类似。n n有些带有专用溶媒:硫普罗宁(5%碳酸氢钠溶液),洛赛克(枸橼酸),甲强龙(苯甲醇溶液)。盐析盐析n n氟罗沙星、培氟沙星、依诺沙星等是一类大分子化合物,遇强电解质如氯化钠、
8、氯化钾会发生同离子效应而析出沉淀,因而禁与含氯离子的溶液配伍。n n甘露醇为过饱和溶液,如加入电解质氯化钾、地塞米松等,甘露醇被盐析产生结晶。酸碱反应酸碱反应n n同一产品批次不同pH各异。n n出现浑浊哦、沉淀、效价减低等n n青霉素在6.06.5稳定,不宜用糖溶。n n维生素B6在34稳定,遇碱性药易沉淀。n n头孢类的稳定性:生理盐水5%葡萄糖10%葡萄糖。n n含羧基的为酸,含氮的为碱。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n n软袋有透气性,维生素C变黄。n n奥美拉唑对光不稳定,配制后分解。n n维生素K有氧化性,使维生素C氧化。n n丹参注射液与维生素C混合,前者被还原,后者被氧化。n n含酚
9、羟基或邻二醇结构的易被氧化。水解反应水解反应n n含酯键的药物易被水解。n n内酰胺类:青霉、头孢n n香豆素类:n n阿托品类n n维生素Cn n苷类药物钙沉淀反应钙沉淀反应n n钙离子可与磷酸盐、碳酸盐生成钙沉淀。n n钙除存在于林格、乳酸林格外,还存在于药物钙盐中,如肝素钙。n n磷酸盐存在于药物酸根和缓冲剂中,如地塞米松、克林霉素磷酸酯、胞林胆碱及磷酸氢二钠和磷酸二氢钠。n n碳酸盐除葡萄糖酸钙、氯化钙外,还存在于部分药物的辅料中,如头孢他啶、头孢孟多。其他沉淀性配伍其他沉淀性配伍n n头孢派酮遇钙产生头孢烯4-羧酸钙白色沉淀。n n头孢曲松遇钙产生头孢曲松钙沉淀。n n头孢派酮+氨溴
10、索、+B6n n磷霉素+镁、钙n n速尿+甲硝唑、间羟胺n n奥美拉唑+止血芳酸中药注射剂配伍中药注射剂配伍 1.生物碱:遇酸性物质会沉淀。2.有机酸:遇酸会析出,遇碱会沉淀。3.皂苷类:有表面活性作用,可对小分子增溶,遇大分子可沉淀。4.酚类和多元醇:在金属离子存在下,极易被氧化。5.聚合物:在光照,长时间存放聚合物增加。药物对非常规溶媒的影响药物对非常规溶媒的影响n n强电解质破坏乳剂各相平衡,导致类脂小球在肉眼看不见的范围内聚集和扩散,引起栓塞。n n氨基酸中加头孢类、青霉类可形成大分子氨基酸衍生物。n n甘露醇中加地塞米松,加速甘露醇晶核形成。n n碳酸氢钠加药物,pH改变。输液管内的
11、配伍输液管内的配伍n n有配伍禁忌的药物在输液管内也存在相互作用,续惯用药时,注意循序或充洗。n n输液对输液管中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及稳定剂的溶出。与pH和使用时间有关。n n紫杉醇以聚氧乙基代蓖麻油为溶媒,此油可溶解聚氯乙烯(PVC)导致不溶性絮状物。药物说明书药物说明书n n配制方法和溶媒选择以说明书为依据。说明书没指定的溶媒可选用常规溶媒,但要符合药学规律。n n药物间的配伍多数没在说明书中,应建立电子版配伍相容性手册。n n输液管选用很少有在说明书中,不清楚时尽量不用聚氯乙烯。包材对药物的吸附包材对药物的吸附n n中性玻璃吸附性弱,添加剂溶出少。n n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
12、、聚丙烯PP、聚碳酸酯DEHP。n n有机包材都有吸附性,特别对脂溶性药物。硝酸甘油、安定可损失40%。n n塑料包材的成分较乱,对药物的影响还没完全清楚。配制后药物的管理配制后药物的管理n n一般从主成分的稳定性判断。n n冷处保存可能析出结晶,如美洛西林。n n多数可在24小时内使用,青霉素即用。n n注意避光。微粒的讨论微粒的讨论n n可溶性微粒:主要是溶解度变化引起,pH、温度、溶媒性质、药物间配伍等。对机体的损害与药物的药理性质有关。n n不溶性微粒:来自原材料、生产过程、包材、输液配制等。最好安置终端过滤(0.8微米)。肉眼可见是50微米,一般过滤15微米。不溶性微粒的危害不溶性微
13、粒的危害n n输液微粒污染对机体的危害主要取决于微粒的大小、形状、化学性质以及微粒堵塞血管的部位、血流阻断的程度及人体对微粒的反应等。肺、脑、肝及肾等是最容易被微粒损害的部位。不溶性微粒的危害不溶性微粒的危害n n1 1、直接阻塞血管,引起局部供血不足,使组织缺、直接阻塞血管,引起局部供血不足,使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血、缺氧,甚至坏死。n n2 2、红细胞凝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红细胞凝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和静脉炎。塞和静脉炎。n n3 3、微粒进入肺毛细血管,可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微粒进入肺毛细血管,可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包围微粒形成肺内肉芽肿,影响肺功能。包围
14、微粒形成肺内肉芽肿,影响肺功能。n n4 4、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n n5 5、微粒刺激组织而产生炎症或形成肿块。、微粒刺激组织而产生炎症或形成肿块。微粒的产生微粒的产生生产因素生产因素n n制剂生产 生产药厂改善车间环境卫生条件、安装空气净化装置,防止空气中悬浮尘粒与细菌污染;工作人员要穿工作服,工作鞋,戴口罩,必要时戴手套;选用优质溶剂与注射用水;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检验技术,确保药液质量。微粒的产生微粒的产生药物因素药物因素n n微粒数增加较多的液体多是一些生物制品、中药制剂、无菌粉末制剂,或是多种药物混合输注的液体。n n关注此3种制剂的微粒控制,减少多种制剂的混合使用。n n有些是难溶性微粒。微粒的产生微粒的产生配制因素配制因素n n玻璃安瓿的正确切割与消毒。n n操作环境的净化。n n较大部分微粒来自胶塞,而橡胶塞主要是橡胶,还含有碳酸钙、氧化锌、硫酸锌、硫酸钡等辅型剂。n n多次穿刺有碎片脱落,有指定穿刺部位。n n使用小针头。资料整理仅供参考,用药方面谨遵医嘱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