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高不同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对数与计算的教学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计算是是小学数学最基本的题型,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和关键。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做题中,学生做错计算题的情况屡见不鲜,那么如何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呢?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通过摸索和实践,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校采取多种措施,制定了详细方案。一、 重视算理、法则教学知识和能力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学生要做到计算正确迅速,就必须选择合理灵活的方法,而合理灵
2、活的方法就是要以算理、法则等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前提的。学生要正确迅速计算一道四则混合运算题,就必须理解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和法则为基础。如果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也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果,也不可能合理的简便灵活运算。因此,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对此,我们老师在平时课堂上注意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做到详细、清楚,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掌握法则 ,为提高计算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二、 加强口算训练,为其他计算打好基础。学生的计算能力是需要通过不断应用计算法则,经过多次合理练习实现的,所以必须加强基本训练。训练不仅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而且要把技能转化为能力。而口算
3、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只有基本口算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才能使学生过好计算关,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经常进行口算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很有帮助。因此,我们要求在数学课上必须加强口算训练。在计算口算训练时,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训练要有计划、有步骤。新课标对各年级的口算教学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充分体现了渐进性和连续性。各年级教师认真学习,明确口算教学的内容、范围和具体要求,按照大纲提出的目的、要求和教材的编排体系,作出长计划、短安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学与训练。2、让学生懂得算理和掌握计算方法。口算教学与训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在应用中进一步理解算
4、理、巩固算法,逐步简化思维过程,形成口算技巧。为此,不能单纯地让学生凭记忆进行口算,关键在于讲清算理。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口算技能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因此,口算训练必须经常化。训练时,要针对儿童特点,形式多样化,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3、口算训练要突出重点。首先,抓住口算的重点进行练习。如表内乘法是最基本的口算,是低年级学生的口算的重点,应强化训练。其次,进行容易混淆的口算进行对比练习。在对比训练中,不仅能巩固口算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另外,经常出错的口算要反复练。以上几类应作为重点来训练。在平时批改作业时,还应把学生作业中算错的题目
5、记录下来进行分析归类,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练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口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教学时,一定要抓细抓实,做到质、量并重,从而使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三、 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通过连续的、大量的练习来达到目的,而让学生反复做大量、单调的试题计算练习,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必须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既有针对性、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练习,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设计一些数学游戏的计算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予,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如:利用口算卡、口算表或小黑板上
6、抄好的口算题进行视算;采用对口令、开火车等方式进行听算;还可通过找朋友将算式与数的组成图用线连起来练习口算等。在设计练习时,一方面要根据计算内容和目的来进行,另一方面,选取的形式要注意搭配得当,动静结合,简便易行,讲求实效,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练习机会。同时,训练设计要体现口算正确和反应迅速的原则,逐步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四、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1、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做到:一看(看清题中的数字和符号)二划(在试题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三想(什么时候口算,什么时候用笔算,是否可以用简算)四算(认真动笔计算)。2、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训练学生做题要有耐性,不急躁,认真思考,即使
7、做简单的计算题也要谨慎。演算时要书写工整,格式规范。3、培养及时检验的习惯。检查时要耐心细致,逐一检查。一查数字符号,二查演算过程。概括为一步一回头的计算习惯,在计算时做一步回头检查一步。检查数字、符号抄写是不是正确,得数是否准确等,并要求学生根据各种相应的计算法则耐心细致地计算,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4、培养巧妙估算的习惯。一是系统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估计出得数的范围;二是系统计算后进行估算,可判断出得数是否正确合理。5、加强计算法则的教学。计算法则中强调了各种题型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只有掌握了计算法则才能让学生正确地进行计算。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计算法则的教学,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
8、以便于计算。6、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中算训练,提高中算速度。可利用中算卡片进行训练,但是每天都要坚持训练,而且要有速度要求。7、采取一些鼓励机制。计算枯燥无味,学生在测试中,如果做得好,应采取一些鼓励机制,如评选计算能手等。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有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求灵活新颖,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浅谈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西陵区樵湖岭小学 李翠云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中有一项:要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说,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及参与社会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之一。学习数与计算的
9、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翻阅数学试卷,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占80以上。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怎样才能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根据教学的实践,我认为可以试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在活动中重视口算训练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如一年级的100以内的加、减法,二年级的乘法口诀表,三、四年级的两位数乘或者除以一位数,五、六年级的1-15及25的平方数,1-10、16、25、36和3.14相乘的积,分母是2、4
10、、5、8、10、20、50、100、1000的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等都是口算中的基础,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到:1、每堂课安排口算训练。在授课之前,变换方式训练。如:听算训练、视算训练、抢答、开火车等。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利用3至5分钟时间,进行口算练习。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有助于融洽学生之间的关系。2、定期组织比赛,巩固口算技能的训练。孩子们总是非常要强,不论做什么,都想争个第一。教师便可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善加利用,使单纯而枯燥的学习变得富有激情和活力。例如,一年级在学习完20以内计算以后,我便在班级里组织了一次
11、100道口算题记时比赛。在比赛时,学生们个个信心十足,以平时十倍、百倍的认真快速的写着自己的试卷;成绩出来以后,100分的学生喜气洋洋,而失误的学生真是后悔万分,都是自己会做的题,只怪自己当时没有再细心一点。3、鼓励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如:让学生随父母上街采购物品时,帮助家长口算钱数,不但能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并能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有效合理地运用情境新课程常常利用主题图创设情境,运算意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大大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使计算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理解和建构知识,但主题图需要老师的理性思考与合理运用。例如在教学北
12、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小兔请客(整十数的加减运算)”时,有这样的片断:(利用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地上有3盘果子,每盘有10个。”生2:“我看到有一只穿粉红色衣服的小兔。”(老师这时表扬学生观察很仔细。受到这一激励,更多的小手举起来)生3:“我看到有一间彩色的蘑菇房子。”学生用了6分钟的时间把主要的数学信息找出来,接着老师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数学问题,直到导出算式“20+30=?”一共用了十分钟。这样的信息有效性有多大?怎能完成这节课本身的教学任务呢?我们要明确一节计算课的情境图要为本节课的基本目标服务,不是情境图中所有的内容都要求学生去表达,不是学生根据情境
13、图的教学信息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合理有效地用情境图,重点突出计算教学。在教学中,除了利用主题图的情境以外,教师还常常采用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情境,很多喜欢把学生当做采购员、设计师,或者提供一些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信息,让学生自己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应该关注学生,尽量让这些情境富有童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小数除法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有过购物的经历吧?小明的妈妈从东方超市买了12瓶酸奶,一共付了19.2元。她想请同学们帮她算一算,每瓶酸奶多少元?” 师:“谁能估算一下,每瓶酸奶大概多少元?请说明你估算的方法。” 生1:“每瓶酸奶的价格
14、肯定超过1元。因为每瓶1元,只要12元钱就够了。” 生2:“每瓶酸奶的价格肯定不到2元的。因为每瓶2元的话,就应该付24元。” 生3:“每瓶酸奶的价格大于15元。因为每瓶15元的话,总共是18元。” 师:“也就是说,每瓶酸奶的价钱在一个怎样的范围之内?” 生:“每瓶酸奶的价格在15元到2元之间。” 师:“你们能计算出每瓶酸奶的真正价格吗?” 教学中通过创设“买牛奶”的情景,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学生能够以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为基础,不断地去调整计算结果的范围。在调整中学生能不断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有利于估算习惯的养成。在调整
15、中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了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有利于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绝对不会出现求出的商是“16”这种常见的错误。此时学生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学习需要每瓶酸奶的价格到底是多少呢?满足了学生心灵深处那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三、注重学生的算理算法现行教材尽管不再呈现计算的法则,但并不意味着忽略对算法的提炼与归纳,新课程背景下的计算教学,对算理算法的理解仍然是重要目标,而对算理的深入揭示则为算法的提炼与归纳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小学生遇到的算理如: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有关数位的概念
16、,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积、商的变化规律,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与通分等概念。以上这些基础知识,都应讲解得很清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 如在教学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有这样一道题:“125(80+4)25”,便有不少学生计算成了“12580+425”,教师通过分析算理让学生明白应如何来运用乘法分配律,让学生知道“1258025+254125”才是正确的。对于一年级学生的计算教学,教师不适合让学生程式化地叙述算理,一部分优生可以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规律获得新知识,另一部分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则
17、可以通过直观操作理解算理。例如:一年级下册“图书馆(进位加法)(一)”的教学片断:学生独立探究28+4的计算方法后,集体交流。生1:我是摆小棒的,先放2捆是20,在后面放8根,合起来是28,再在下面放4根,我发现8根差2根就是10根,就从4根里面拿2根给8根凑成1捆,还剩2根,这样合起来就是32。生2:我也是摆小棒的,先摆28,再在下面放4根,我想4根差6根就是10根,就从8根里面拿6根给4根凑成1捆,还剩2根,这样合起来就是32。生3:我是用竖式算的。个位上4加8得12,向十位进1,十位2加1得3,得数是32。师:十位上明明是2怎么变成3了?生3:8加4得12,个位写不下了,这个1是一十。师
18、:数学上我们称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看来这个1是不能忘记的,我把它描红,记住加上哦!生4:我是直接口算的,先算个位8加4得12,12再加20得32。师:真是集体力量大,有这么多种方法计算这题,你们真棒!你更喜欢那种方法?为什么?师:你觉得哪些方法比较接近?什么地方接近?(顺序编号)生:算法1和2接近,都是凑成10再加。算法3和4接近,都是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很有道理,那么这4种方法有没有一样的地方?生:个位相加都满十了!师:在每种方法中都能找到那个新的“10”吗?我们一起试试!教学中教师尊重了每一个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经历了一个独立思考、同伴讲解、集
19、体交流的过程。在4种方法依次出现后教师不是停留于方法的罗列,而是问“你更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这4种方法有没有一样的地方?”在观察比较中不难发现共性与联系,对算法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进一步理解了“凑十法”的算理,掌握了算法。四、把握好低段学生动手操作的适切性根据低段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组织学生操作活动要把握好教学最佳时机的适切性,这样才能够唤起学生操作的欲望和兴趣,这样才能取得课堂所需的真实效果。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考虑到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正是认知的生长处,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这一内容时,要充分利用学具(小棒),引导学生从以下几
20、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就以9+312为例:(1) 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2) 3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另7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3)如果老师要你摆出12根小棒,要求一眼就看出多少根,你认为应怎样摆? 有多少种摆法? (4)以上这些摆法中,相同的一步是什么?(凑十) 通过以上操作和思考,要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即“从( )里拿出( )与( )凑成十,再加上余下的()得()”,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种拿法不是唯一的。这样,不仅强化了
21、学生对“凑十”规律的认识,而且恰在认知的结合部加强了同化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再辅之以反复训练,就能比较容易地使学生做到20以内的进位加法脱口而出。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操作不是课堂中的“花瓶”,要运用它来解决数学中的实际问题,来突破数学知识的难点,让它成为学生掌握、理解数学知识的纽带。五、优化算法多样化“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其实质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张扬个性。算法多样化应是一种态度,是一个过程。算法多样化不
22、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化、全面化。要真正实现算法多样化,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 应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2.算法多样化是学生群体学习能力的表现,是学生集体的一题多解,是学习个性化的体现。3. 教师不必“索要”多样化的算法,也不必为了体现多样化,引导学生寻求“低层次算法”,片面理解“以学生发展为本”,跟着学生走,一味的“开放”,这样的“多样化”是没有价值的。4.在课堂教学讨论交流得出多样化的算法之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交流,感受不同算法的特点和优劣,进而选择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算法。优化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产生修正自我的内需,从而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加
23、以运用,理性的“优化”才能使“个性”真正的张扬,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买铅笔”一课时,学生汇报了“15-9=?”的三种算法:一个一个地减:15-1=14,14-1=13,13-1=12,.把15分成10和5,10-9=1,1+5=6。9+6=15,15-9=6。然后我还让学生说说哪种方法比较容易算出得数,而且计算速度比较快。在练习中,有一个学习中等生还用一个一个相减的方法来计算,问他用这种方法的原因,他说这种方法他喜欢。在练一练的第一题我让学生以竞赛的形式。结果这位小孩完成得很慢,这时让他找出计算慢的原因,他明白了自己所喜欢的算法的不足,从而接受更简便的方法计算。六
24、、培养数感,加强估算训练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价值。1、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感 如教学“数花生”时,先让学生数10粒花生,感知10粒花生的数量,再让学生抓一把花生先估计再实际数一数,并且交
25、流自己的估计方法、数数方法。在教学长度单位时,知道100页书大约有多厚, 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可以让学生带领学生去操场走走、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的长度。买衣服时通过观察衣服的商标了解含棉量,感悟百分数的意义;平时提示学生去超市看看、称称、估估,感悟物体的轻重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数感。2、在估算中提升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意见”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可见估算是
26、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来发展学生的数感。在一年级的计算教学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发新书(进位加法(二)”时,“女生19人,男生18人”后,我让学生进行估算,“每人一本,40本够吗?”由于这是学生首次接触估算的内容,我首先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这个问题的含义,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汇报时,有各种各样的结果,我让估算结果比较合理的学生讲一讲是怎样估算的。最后我进行小结:“根据题目,可以把一个数
27、估大或估小到一个整十数,如果把19看成20,把18看成20,这样就可以心算出一个得数的大致范围。在高年级进行大数目估算的教学时,我请学生试着估算一下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把黄豆有多少颗?全校有多少名学生?电影院有多少个座位?全校学生人数与电影院座位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地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算这些大数。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也了解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
28、,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七、培养良好习惯,提升笔算有效性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的做法是:每天练5-10题笔算题(很多可以简算),让学生独立完成,既能轻松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能做到“温故而知新”, 重视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1、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能否简算,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2、使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字迹端正、做到不潦草,不涂改,保持作业整齐美观。3、使学生养成估算验算的习惯。教给他们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
29、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利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4、碰到错题了,要追着问一句:“错在哪里了?”要求学生在原题上找出错误,找不出来,就师生一起找;同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错题记录下来,整理成错题集,以提醒自己和警戒自己。 同时,还可以采用一些形式新颖的鼓励方法,做全对或者有进步的学生奖励他小红花或者练习本,对学生提出计算“免做”的奖励(连续三天计算全对者可“免做”三天计算)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培养学生的较强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新教材通过主题图的形式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改变以往例题单一的呈现方式,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联系现实生活,联系游戏活动,进行多方面整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让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计算的课堂变得让学生有所期待。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