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3 ,大小:4.62MB ,
资源ID:291570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29157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基于空间本质的建筑与服装类比研究_梁燕.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基于空间本质的建筑与服装类比研究_梁燕.pdf

1、工业 工程 设计 Industrial&Engineering Design2023年6月 第5卷 第3期基于空间本质的建筑与服装类比研究梁燕1,21.北京服装学院 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029;2.澳门城市大学 创新设计学院,澳门 999078摘要:针对以往研究中建筑与服装二者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类比或关联研究提出反思与评判。结合例证,并通过对建筑与服装的空间本质论证和现象学理论,论证二者的本质关联。建筑与服装或可存在“功能决定空间”“基于现象学的空间感知”“基于符号学和图像学的阐释途径”三个角度类比可能,而这种类比的建立恰恰是围绕“人”对“空间感知”这一精神性体验的思考。建筑与服装的

2、类比或关联研究,以往文献中多从二者的功能相通性、历史发展相通性、艺术风格相通性展开讨论,尤其以造型、色彩、图纹、表皮肌理等元素的相似性而类比的研究居多,因此难免流于“表象化”探讨的局限。以期通过研究二者的空间本质论证,为后续相关研究和实践建立新的视角借鉴。关键词:建筑与服装;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空间本质;现象学;空间感知;图像诠释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6946(2023)03-0086-13DOI:10.19798/ki.2096-6946.2023.03.011Analogy Study ofArchitecture and Fashion Based on

3、Essence ofSpaceLIANG Yan1,21.School of Fashion,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Beijing 100029,China;2.Faculty of Innovation and Design,City University of Macao,Macao 999078,ChinaAbstract:This paper put forward reflection and judgment on the one-sided and limited analogy or correlation resear

4、ch ofarchitecture and clothing in previous studies.Combined with examples,and through the demonstration of the spatial essence ofarchitecture and clothing and phenomenological theory,this paper demonstrated the ess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d thepossibility of the connection and analogy b

5、etween architecture and clot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unction determines space,spatial perception based on phenomenology and interpretation approach based on semiotics and iconology.The establishment ofthis relevance was precisely around the thinking of human on the internal spiritual experienc

6、e of spatial perception.In theprevious literature,the analogy and relevance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clothing were mostly discussed from the similarities oftheir functions,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artistic style,especially from the similarities of elements such as modeling,color,patternand skin te

7、xture,which was inevitably limited to the superficial research.By studying the spatial essence of the two,this paperhopes to establish a new perspective for subsequent related research and practice.Key words:architecture and clothing;architectural design;fashion design;spatial essence;phenomenology;

8、spatial perception;iconography收稿日期:2022-12-25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22YTB016)作者简介:梁燕(1978),女,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设计理论与实践、设计叙事学、设计教育等。86梁燕:基于空间本质的建筑与服装类比研究第5卷 第3期宏观而言,建筑与服装是人类历史发展和文明的见证,也是人们征服世界的结果和社会进步的映像,都具备了人类对“时间”和“空间”印记留存的符号意义;从微观角度来看,相较于其他设计类别,二者又都具备“结构”“形态”“材质”“颜色”等丰富而具体的物质构成要素,也是与“人”的活动关联最为密切的空间艺术代表,展示着

9、人类通过对点、线、面、色、质等维度的空间操作和结构思考与创造。因此,建筑与服装二者也常被论述为可类比的空间作品,这也是人类为自身创造更好生存条件而不断比较与改进自己主观经验的“内省”心理现象。其次,二者的不断被比较与类比论证,既是不同设计艺术形式之间的设计经验互为借鉴的有效路径,更是不断接近人类造物活动动机本质的探寻。谈及“建筑”与“服装”二者的类比,较早论述如黑格尔在介绍艺术门类时就提到“服装是行走的建筑”,当然黑格尔也提到“基于感官呈现的艺术作品应寓有某种内在意义”,它(们)应该是“人的思想和精神活动的产物,而不应只是表现为现实世界中的一件物品。1”这种表述既点明了“建筑”与“服装”存在的

10、关联性,更表明了这种关联性应基于某种更深刻的维度。20世纪30年代,建筑设计专业出身的巴黎时装设计师皮埃尔 巴尔曼(Pierre Balmain),凭借对线条和结构的敏感性,曾提出“为什么不能让时装看似移动中的建筑?”这就是他后来宣称“衣服是流动的建筑(Dress Making istheArchitecture of Movement)”的最初思考2。本研究作为设计批评研究,通过文献分析、例证研究,并以现象学、符号学、图像学等理论为支撑,提出“空间”是建筑与服装建立深层关联的核心基础,其本质皆因二者都存在着“人”对“空间感知”的这一内在精神体验,本文即是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展开该研究。一、建筑与

11、服装类比与关联性研究综述以“知网”数据库为例,设定检索时间20002022年,检索主题关键词“建筑”&“服装”,共3 000余条结果;剔除与本研究无关内容后,以“建筑”&“服装”为主体的研究文献1 300余条,其中学术期刊460余条,较大比例为硕士学位论文;进一步对搜索结果分析发现,内容中有明确将二者类比、关联,或以其中一方作为另一方灵感借鉴的文献169篇(见图1),其中2018年相关文献19篇,为发文数最多。重点分析的169篇文献中,其中“XX建筑元素”在“XX类服装”中的“应用”或“运用”占到57篇,多达1/3。文章多从某类或某种风格建筑元素中的造型、色彩、图形纹样、肌理等要素提取后,以“

12、直接应用”或“形式变化”的方式而“嫁接”或“移植”于服装设计中。颇为有趣的是,此类研究较多发生在从“建筑”中提取具体视觉元素应用于“服装”中;而仅有2篇提到“时装”概念或元素如何在“建筑”中体现,这或许与建筑设计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相对独立而完整的理论体系、设计方法有关。通过文献分析,二者类比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保护和覆盖功能相通的类比论证建筑家维尔纳 布雷泽(Werner Blaser)3在为时装设计师德卡鲁格(Christa de Carogue)专著 Christa deCarogue Habit Habitat 序言中写道:“皮肤、衣服、建筑是我们的三种壳,后两者是我们自己的创

13、造”。他甚至从美学角度探讨了德卡鲁格作品和建筑设计师密斯 范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少即是多”理念的相通性,以及与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织物拼贴”的关联性,因为服装与建筑都存在“壳”的保护功能。国内研究者也多借由此观点,认为服装和建筑作图1“建筑”与“服装”关联与类比的年度文献量87工业 工程 设计 Industrial&Engineering Design2023年6月为“衣”和“住”的最基本原型和载体,皆有“包围人身体”,即“遮蔽和容纳”4的原始属性。也有研究或引用建筑家高特弗里特 森佩尔(Gottfried Semper)理论,认为皮肤

14、是“自然覆盖”,而建筑与服装是“人工覆盖”物。从“覆盖与保护”角度而言,二者确实可作类比。然而该观点缺陷是“保护说”虽为服装起源说的观点之一,但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需求层次理论也提到“生理需求”为最低需求层次,在现代社会文明发展之下,人们对建筑与服装的审美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追求已远高于生理需求。因此,“覆盖与保护”功能相通性论显然已不能诠释社会发展下二者的本质。(二)艺术审美相通的类比论证以往研究中,多有举例某一历史时期建筑与服装表现相似而类比的文章,其中以“哥特式”时期为例的研究多达数十篇。论述观点如,哥特式建筑通过细长高耸的尖塔,以及建筑中大量的尖顶、

15、尖拱、尖券、飞扶壁,营造垂直向上的动势感;教堂瑰丽的彩绘玻璃则将光线引入,将观者带入“既不完全属于混沌、也不属于天堂的虚无神秘的天国幻景”5(见图2),与之类比的是同期服装结构裁剪中出现的“褶裥(darts,或称 省道)”使服装由宽大感转向垂直竖向感6;以及类比此时期典型服饰:尾端有细长飘带或薄纱装饰的圆锥形尖顶“汉宁帽(Hennin)”和“波兰那(Poulaine)”鞋子7(见图3),研究认为高耸细长的尖塔教堂建筑与服装有着相同的精神目标和审美;或服装极尽华丽明艳,饰以精美刺绣、珠宝装饰,是受到教堂的庄严且瑰丽的彩绘玻璃影响,打破对早期禁欲主义。诚然,建筑与服装作为历史发展和精神世界的产物都

16、会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但此类论证缺陷在于:仅从“尖型”外观将二者类比,忽略了哥特式产生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发展背景,更忽略了哲学家圣托马斯 阿奎纳(Saint ThomasAquinas)的“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中以理性对信仰的阐述,尤其是“它调和理性与灵性,有力鼓励了将一切自然现象都看作是上帝真理的表达”这一核心5。实则是未深刻理解当时造物中所反映出来的工程学与神学的统一性,即数学比例、几何等理性法则与宗教追求的象征意义之间的和谐统一;且忽略了设计者表达精神宇宙之完整与物质体系之间的链接性。因此,如果仅仅因“形态”相似而类比,显然过于浅显。(三)艺术流派影响下风格相通的类比论

17、证基于“风格相通性”的类比论证也是常见观点。例如,以“解构主义”论述二者关联的文献达数十篇。很多研究者认为解构主义是“反对整体统一的思想,重视个体、强调部件”或“反对传统,打破原有的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并多列举建筑师弗兰克 盖里(Frank Owen Gehry)、扎哈 哈迪德(Zaha Hadid)与服装设计师川久保玲(Rei Kawakubo)、马丁马吉拉(Martin Margiela)、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等作品进行类比。认为此类建筑大都“外形扭曲,充满流动感”和服装中“非常规的堆褶、悬垂、包缠”均是“打破现有秩序,先分解再重构”的解构主义,因而可以进行

18、关联。确实如彼得柯林斯(Peter Collins)所认为,“风格”是艺术家们的世界观之表现,是将人类经验呈现于作为该经验载体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形态中8。在一定历史时期下,相近或相似的艺术思想、主张、方法形成集合体,进而会促成集体意识的艺术流派或艺术风格产生。或反之,新的哲学思想出现后,社会意识形态会受其影响,进而会渗透或以具体的形式体现于艺术创作或设计领域,即对风格的表达,“解构主义”即是如此。然而究其渊源,该思想是源自19世纪末尼采提出“重估一切价值”的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观念,并以1967年雅克 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 文字语言学等三部著作出版成为其确立的标志。“解构运

19、动”宣扬主体消散、意义延异,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能指”自由9,图2哥特式代表建筑科隆大教堂正面、局部、内部彩绘玻璃实拍88梁燕:基于空间本质的建筑与服装类比研究第5卷 第3期而不能仅因为某系些建筑与服装作品中有共同的“反常规、反对称、反完整”造型秩序和“打散重组”就可简单关联,实质忽略了物质形态具有成因多样性这一背景。因此,风格表达的相似性只能说明该时代的“思想观”决定了不同领域人造物在物质表征层面上的一致性达成,对此类研究更应从所处时代的思想与意识形态入手,而非仅以“形式趋同”而表象类比。(四)表面形态相似的类比论证在以往建筑与服装二者关联性研究中,占比最大的是表面形态相似的关联性研究,文章重

20、点分析的169篇文献中此类论述多达1/3。主要论述为二者在造型、色彩、图形、纹样、表皮和肌理的相似性,并认同以此为基础可支撑进一步的设计实践与应用。在此类文献中,研究者多从“视觉形态”出发,即以“形”比“形”、以“色”比“色”,或以表皮和肌理的相似而认为可论证二者关联。如有文章将“肩部上翘、领部竖立”造型的女装(如Pierre Cardin 1978年作品或NinaRicci 2009秋冬服装)类比建筑中的“飞檐”;或有文章以建筑师高迪(Gaudi)的奎尔公园(Park Gell)散点式斑驳色彩效果类比相似效果的服装作品,并认为可通过数码印花、编织、面料拼接等技术实现“高迪建筑思想的设计转换”

21、,实为典型的以“形”比“形”的例证。再如,有文章以服装的“镂空”工艺类比扎哈 哈迪德(Zaha Hadid)的建筑作品纵横交错,线条交织,钢筋结构错落有致而形成的秩序感,并将此灵感应用于服装面料肌理设计中;或类比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Herzog)和皮埃尔 德梅隆(Pierrede Meuron)的设计作品2008 年北京奥运会“鸟巢”体育馆与杜嘉班纳(Dolce&Gabbana)2013春夏时装,认为“鸟巢”使用“马鞍形钢梁的三维网状钢架结构,形成“不同疏密、透明度的肌理与节奏”与杜嘉班纳时装中“运用硬质藤条材料编织成网架形态”的处理手法类似(见图4),由此可论证建筑与服装是具有关联性

22、的。正是基于视觉“形态相似性”为联系纽带的浅层认知,很多研究者由此认为建筑设计元素完全可拆解并整合为服装设计中的新要素,如有文章将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马头墙,以及砖雕、石雕等装饰图案提炼为新图形后贴于服装领口、袖口等部位,却未见论证徽派建筑与何类服装的精神内核更为贴切;也有文章将中国传统建筑中“榫卯结构”变为“装饰图形”直接挪移于服装中,却未见对这种“空间咬合”关系是如何与服装结构之间建立应用逻辑而进行论述。此类文章中,研究者罔顾两种形态发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因素,亦未对设计加以深度分析,仅以“形似”就认为存在关联,如有研究者只看到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的“透空”表皮效果,却忽略了它原是基于庞大

23、的BIM(建筑信息模型)参数化设计而形成的外观形图314世纪中期巴黎皇家婚礼上的标准尖鞋“波兰那”及“汉宁帽”(图片来源:CHRISTOPHEL美术馆)图4某文章中对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与杜嘉班纳(Dolce&Gabbana)2013 春夏时装的类比89工业 工程 设计 Industrial&Engineering Design2023年6月态,实则与服装中“镂空”工艺无甚相关。即使在设计实践中,人们并不排斥“建筑”或“服装”的任何一方成为另一方创作的灵感,但往往忽略内在精神的统一才是二者建立关联性的逻辑前提。以时装品牌杜嘉 班纳(Dolce&Gabbana)为例,其设计系列经常以意大利

24、西西里岛文化为背景,具有强烈的地中海文化烙印,这本是源于品牌本身的意大利文化基因而致。如图4服装作品,是以西西里岛度假之“小竹篮”为灵感,实与“鸟巢”建筑毫无内在精神趋同。因此,脱离于文化本身的形式类比或应用,只是完成了某个物件元素从“建筑”挪移或嫁接到“服装”的“空间转移”,而未能触及本质讨论。二、二者流于表层类比论述的原因基于“形态相似性”的关联研究在文献中最为常见,一方面其原因是在当代文化中,人的视觉认知发生了明显的“图像转向”10。“图形”或“图像”识别是人类认知外部环境并与之交互的重要基础11,图像作为视觉认知载体之一,是形象的、反理性的、原初的、体验的,具有直观感性(Intuiti

25、ve)和喻形性(Figurality)特点,以及“自我言说”的表达力,可为人们提供瞬时感受的空间理解12。因此,在面对“建筑”与“服装”这类物质存在时,人们首先以视觉存留为“图像”形式,并倾向于抓取其“显在的”特征进行比较、分类、识别、判断、分析,尤其在非“共在”信息语境下,往往忽略对事物背后“隐性信息”的探究欲望。这也是由人类的识别模式、识别过程及规律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从研究角度而言,约翰 W 克雷斯威尔(John W.Creswell)于 1998 年提出研究层级依次为:(1)什么样的本体论、认识论或方法论?即贯穿于研究中的世界观;(2)什么样的研究价值、视角与范式等?(3)什么样的理论

26、角度?(4)什么样的方法?以及具体技术和步骤?13。研究既包含自上层次哲学观,也涉及到具体化问题,因此研究难度也难免有差异。相较于哲学观的探讨,具体的造物手段、方法和结果等物象描述更易于研究的切入。这也是为什么以往研究者在论证建筑与服装关联性时,更易从“造物结果的表象”或者“造物手段”进入研究(见图5),而少于更高层级的研究视角和思考。三、建筑与服装建立类比与关联的本质“空间”(一)建筑与服装的“空间”本质再梳理既然建筑与服装的类比研究不止于作为人造物的结果和表象的相似性,则需有更深层的探讨,这或可从二者作用的主体“人”及“人的感知”中获得答案,即二者均存在超脱于物质载体的“精神性体验空间”。

27、1.建筑的空间1893年,奥古斯特 施马索(August Schmarsow)在建筑创作的核心 演讲中首次明确提出“空间(ram)”一词,并认为空间是建筑设计的核心。戈特弗里德 森佩尔则提出“围合(Enclosure)”概念,认为建筑的基本动机和属性是“空间的围合”,并在 建筑四要素 中强调了“墙体”是重要的建筑围合要素。施马索的“空间构造(Spatial Construct)”概念和“空间感(Spatiality)”强调和一般物质空间的区别,是从主体对空间的“内在精神性体验”展开的探讨;森佩尔的观点则强调空间的物质性,因此被实践建筑师所广泛接受14。当代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

28、efebvre)在其著作 空间的生产(The Production of space)中也指出两类空间,一类是哲学或者观念意识层面感知的“抽象的”空间;另一类是由具体的身体感知的“具体的”空间,是设计师基于维度与尺度创造可使用的物质载体,这就是“空间”的双重性15。2.服装的空间服装的造型形态一般由服装的外轮廓、内结构和零部件三大要素构成,并由此形成服装的“内空间”与图5研究层级模型(改自约翰 W 克雷斯威尔)90梁燕:基于空间本质的建筑与服装类比研究第5卷 第3期“外空间”16。从物质角度理解的服装,可视为是由布料围合人体而成的身体覆盖物,布料围合的部件与人体之间形成了一定“间隙”即空间的存

29、在。即使由弹性面料围合而成的贴身服装在理论上也存有“空间”;另外,围合于人体的各层包裹物(如内衣、外衣)之间也形成自然“间隙”,都可称为服装的“内空间”17。服装的“外空间”界定相对模糊,有研究者解释为人体因运动而使服装形态不断变化,被着装动态占有的“空间部分”即“外空间”17;也有理解为围合于人体最外层的轮廓边缘之外、相对于“已围合”的反向空间。总之,“外空间”是动态、可变的,对着装形态更易作出整体反映。同时,服装还存在“半封闭”部位,如领口、袖口、裙下摆等,连接着“内空间”与“外空间”。服装中的“空间”一方面会因人体姿态活动量需求而有所差异,另一方面会受到特定穿着场景和穿着者心理感受差异的

30、影响,如针对不同场景而穿着的内衣、工作服、户外服、礼服等“内空间”也各不相同。3.空间理论对建筑与服装建立类比与关联的可能性诺伯格舒尔兹(Christian Norberg Schulz)在 存在 建筑 空间 中对建筑空间进行了五类从具象到抽象的等级划分,依次为实用空间、知觉空间、形成稳定形象的存在空间(尤指环境方面)、物理世界的认识空间、纯理论的抽象空间。而层级中最为抽象的“抽象空间”是关于人的精神性体验空间,具有哲学层面的探讨意义14。当“空间”作为建筑与服装本质论述的前提建立时,便可知以往研究中将具有“覆盖与保护”功能作为二者关联和类比的理论基础,显然是基于舒尔兹“空间等级”中最为具体的

31、肉体使用的“实用空间”而言的。尽管如此,作为物质属性的“保护空间”,建筑和服装仍存在着明显构造差异,这就需要二者在更高一层级的空间意义上进行探讨并达成相通,如“抽象空间”。达特茅斯大学(Dartmouth College)的博西弗斯(Beau Sievers)等从科学角度解释了包括艺术、建筑和音乐在内的任何事物都可能产生情感基调的原因,是由于“不同空间的形状存在不同的频谱质心或声音,使我们能够表达和理解它们对情感的唤醒”18。阿德里安 福迪(Adrian Forty)在 现代建筑词汇 中对“空间”陈述为“身体的延伸(Extension of the Body)”,是“具有想象性的”感知19。齐

32、格费里德艾伯林(SiegfriedEbeling)将空间解释为“一种随生理感觉而连续作用的场”,可将其视为“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一层 膜(Membrane)”14。以上观点似乎更能清晰阐释“建筑空间”与“服装空间”的某些本质相似。因此,根据舒尔兹的五层空间理论,服装空间也可划分如下五级:(1)身体使用的“实用空间”,即由布料围合而成的身体覆盖物与人体的“间隙”,此类空间属于“内空间”,决定了穿着的生理舒适度;(2)形态认知的“知觉空间”,即由人的五感感知而形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视觉认知空间”,此类空间视觉感知为“外空间”,是观者通过着装者的整体服装形态进行判断的,但实质为服装“内空间”设计的

33、结果,这种“知觉空间”与实际“实用空间”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偏差,甚至是一种心理上的“视错觉”,设计者经常利用该“知觉空间”对穿着者进行身体修饰;(3)特定环境下的“动态空间”,即由服装“外空间”延展而存在形态,是“外空间”,它是可变的、不稳定的,是受到人体运动状态和社会语境等因素影响而共同构建的动态空间结果;(4)符号化空间,即由历史发展、地域特色、文化基因、社会属性等因素共同构建的服装表达的意义空间,是由“外空间”主导的“内空间”的综合结果;(5)人的感知意识形成的服装“抽象空间”,是抽象化的“外空间”形式,是意识投射于服装美学的表达,也是身体与具身性的思考。例如被称为“身体美学家”的荷兰艺术

34、家巴特 赫斯(Bart Hess),其作品引导观者重新认识“服装空间”异化的身体美学,他认为“皮肤和材质的结合是设计的迷人之处”,作品将人的原始需求和天生触觉赋予材料,通过使某些非服用性材料“看起来像是皮肤或身体的某部分”,从而在身体和材料之间创造了一种张力,找到穿着者与观众进行沟通的新空间关系(见图6)20。根据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符号三元论观点,在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符号学语境下,身体的感知、体验、行动等都是符号活动的再现体(Representatum)和 表 现(Expression),也 是 解 释 项(Interpreta

35、nt)21。在赫斯的作品中,传统概念上的“服装空间”不断被消解、异化,穿着者因为身体的动作和体验使服装形成新的“空间”,这些空间是无规律、不稳定的,是游移、变形的,是有关身体的一切表意,并解释着“服装”的意义所在。所以,从“抽象空间”这个概念出发,建筑空间和服装空间在人的“感知意识”层面上是具有相通性的。四、基于空间本质的建筑与服装关联与类比再探讨(一)“功能决定空间”论的相通性阿道夫 路斯(Adolf Loos)在Mens Fashion中提出91工业 工程 设计 Industrial&Engineering Design2023年6月“引人注目的穿着是粗俗的行为,男士的着装应该追求合理性

36、而不是 时尚性”22,路斯对着装的理念同样存在于住宅建筑设计中,他认为“一栋住宅应该具有内敛的外在和丰富内在”23。路斯按照空间私密需求程度,将室内住宅的“空间序列”形成一个“严格的私密性等级系统”24。以代表作穆勒住宅(Villa Mller)为例,私密层级较高的空间为主卧、儿童卧室、客卧、更衣间;其次私密为书房和闺房;最开放空间为客厅、餐厅和赏乐厅。高私密层级的卧室类房间一般在建筑最顶层,且每个房间均位于楼梯的尽头并设置独立入口(见图7);其次为书房和闺房类房间,通常在客厅和餐厅的楼上,即建筑中间层,该类空间性别定义严格,一般为男、女主人的同性密友受邀后才可入内(见图8)。最开放的客厅、餐

37、厅等空间,是家庭聚餐、起居及小型聚会场所,这类空间开放而无墙间隔,仅以高差隔断加以区分,处于此空间的人可以望向以外的空间,其他空间的图6荷兰艺术家巴特 赫斯作品图7穆勒住宅的私密空间(图片来源:Msta Prahy博物馆及Adolf Loos博物馆官网)92梁燕:基于空间本质的建筑与服装类比研究第5卷 第3期人也可看过来,是一种对等关系的“舞台效应”和“剧场感觉”(见图9)。“功能决定空间”的设计策略,创造性地解决了家庭空间中公共性与私密性的矛盾,完美实现了家庭成员的隐私和社交双重需求24。同样,该理论在路斯的为什么男人要精致着装(Why a Man Should be Well-dresse

38、d)中也被明确提出,“服装是由使用的本质决定的,尤其男人更要合理着装”,以绅士晚礼服(white tie)为例,就涵盖了包括黑色燕尾服(a black tailcoat)、白色上浆的衬衫(a white starched shirt)、凹凸纹细布质地的马甲(marcella waistcoat)等在内的多个标配部件25。根据路斯的观点,服装与建筑和人体之间的空间是以“规范”为界,而非“舒适”为界。无独有偶,服装是性的 中也提到“建筑空间”与“服装”的空间类似,作者认为服装都是具有性征的,不同程度的性裸露模式对应相应的性感层级,性感程度由低到高:服装袖口的长袖、长短袖、短袖、露臂、露肩等,领口的

39、高领、低领、露乳沟、露乳等。根据服装的性征层级可将现代着装分为“内衣”和“外衣”两个体系,分别是“居住空间”与“活动空间”的关系映射26。对应到建筑空间中,则是穿着者与他人在空间进行交往的伦理、道德关系,亦即当服装穿着者与伴侣进行亲密活动时,这个封闭空间就是“卧室”,对应的服装为“睡衣”或性征级别最高的“内衣”;当服装穿着者与家庭成员相处时,这个空间称为“居室”,对应的服装为“居室服装”或“家居服”;当服装穿着者与其他人士相处时,则是室外、或由建筑群落构成的“开放空间”,对应的服装为各类遮蔽程度更高的“外套/衣”。当然,如果加入其他空间因素,如工作、社交等社会因素,则服装变成由各“空间要素”综

40、合决定的社会属性着装(如工作服、制服等)。(二)基于现象学的“空间感知”和“知觉体验”的相通性“建筑联觉”是建筑空间和意义协同的表达机制27,如果从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的符号学角度讨论,作为“能指”的形状、色彩与质感均为构建意义的表象要素,而“所指”即建筑“意义”的构成,则是来自空间形态和尺度的“意象感知”。“空间意象”是人们内心对个体或者群体面对建筑空间时的记忆认同和联想“镜像”27,“知觉意识”与空间的关系可从胡塞尔(EdmundHusserl)的“现象学”得以解释。“精神(Geist)”和“意识(Bewusstsein)”是 胡 塞 尔 关 注 的 重 点

41、,“意 向 性图8穆勒住宅的闺房室(the Boudoir,轴测图中粉色区域)(图片来源同图7)图9穆勒住宅的开放式客厅(图片来源同图7)93工业 工程 设计 Industrial&Engineering Design2023年6月(Intentionality)”是其核心观念。胡塞尔认为一个事物之所以出现不同现象,并不是因为事物在变化,而是我们意识的作用而已,即“人的意识及其对象同时呈现”。所以“现象”即“事物本身”,是在研究精神、意识时真正且唯一的对象28。“现象”包含人的价值判断、情感、期望、感受等与意识相关的要素,是纯粹意识内的存在29。现象学中“意向”是来描述意识被导向的过程,有意向

42、的指引就是意义(Meanings)存在。从现象学角度理解艺术或设计,视觉中的“显现”不仅包括事物表象的感官认知,还包括对意识本质的“显现”,即“意义”。现象学通过回到原始的意识,并对事物本身的构成过程(包括观念、范畴、结构)进行本质认识、描述与分析,以此获得规定性观念和意义的实在性明证29。诺伯格 舒尔茨将现象学引入建筑研究中,在其早期论著 建筑中的意向(Intentions in Architecture)中提及意义和象征等概念30。梅洛 庞蒂(MauriceMerleau-Ponty)则在 知觉现象学 中提及了材料的“意识性”:建筑中的同种表皮材料会因置于其中“人”的不同感知而呈现知觉在空

43、间、时间中身体轨迹的交织,形成不同的精神空间31。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StevenHoll)则将现象学延伸到建筑的经验尺度和触觉尺度实践中。霍尔认为一幢建筑应该是“诗意的展示”,在其作品集 锚点 中,意图通过意识这一条隐蔽的线索把互无关联的建筑部件链接起来。作品通过电影般的“空间概念”和“动感”,达到超越细节、超越材料、超越历史的探讨,具有植根于理性和经验的双重含义。而在基于现象学的创作的作品集 交织 中,霍尔认为建筑可以塑造一个有生命的、可被感知的时空交织32,理念、现象和场所是交织在一起的特定论证;光、空间、材料纹理、声音的重叠与交织都是对建筑本质的研究,本质还原于存在之中33。该概念在

44、霍尔的代表作赫尔辛基当代艺术博物馆(Kiasma Musume)中作了很好诠释:光线介入场馆之后,不断变化的光线引发了空间透视和空间序列的改变,建筑的曲形剖面因此产生空间形态与尺寸感受的变化,进而产生动态的感知体验交织(见图10)34。在该建筑中,观者将自身从信息时代的“视觉图形”中剥离出来,而使身体的知觉体验得以充分实现。服装中同样存在知觉体验的现象学探索。例如,荷兰服装设计师艾里斯 范 荷本(Iris Van Herpen)在其创作中,除表现出的设计介质的边界探讨外,更多的是对身体美学和服装空间边界的可能性探讨。设计师的古典芭蕾经历使她更关注身体和运动变化带来的服装形状“演变”,并尝试如何

45、转化为新的物质形态。如范 荷本对与建筑师IsaeBloch和3D打印公司Materialize合作的“骨骼裙装”(见图11)解释为“这件衣服是人体内部的形象化,它转化了(自己的)芭蕾舞经历,是人体自由的延伸”35。在荷本的多个设计作品中,经常可见通过模糊或延异身体空间边界来探索材料、结构与身体之间的空间边缘,而非探讨服装结构本身。例如,2017春夏系列与艺术家埃丝特 斯托克(Esther Stocker)合作创作的视觉失真隧道,服装的空间边界在光影冲突中演化甚至消失,视觉的失真使观者在视线移动的同时,也在探索新的空间轮廓,从而建立一种全新的空间感知尝试;2013春夏系列则通过“电压”这一现象建

46、立“自然”与“身体”的关系,服装边界消失,新的身体空间形成(见图12)。范 荷本的作品模糊掉传统服装“内空间”和“外空间”概念,材料的存在成为了“身体”的一部分,此处“身体”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躯体,而成为“现象”的身体和探索设计本质的载体,这是梅洛 庞蒂“身体现象学”的最好诠释。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提出了人在特定环境下“知觉体验”的研究,“现象学”角度再解读“建图10赫尔辛基当代艺术博物馆实景(图片来源:Steven Holl建筑事务所官网)94梁燕:基于空间本质的建筑与服装类比研究第5卷 第3期筑”与“服装”的表皮和形态,便可获得另一种答案:存在于“空间”中的物质属性的材料和造型,会

47、因不同状态产生不同的感官体验,因为知觉体验反映了环境的真实特征32。现象学理论下的“意识”是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知觉”是体验,并指导着每个意识活动,不能将“我们”和“我们认知的世界”相分离,建筑与服装不过都是对现象学的理解,并将“抽象概念”转化为“有形的体验”而已。(三)“空间感知”到“图像阐释”路径的相通性理解了从“现象学”理论下建筑与服装“空间知觉”的相通性,那么从“图像学”和“符号学”的角度论证二者从“现象”到“符号”或“图像”的解读路径就更加清晰了。建筑发展的基本轨迹是人类追求空间意义和积淀文化符号的过程,根据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Saussure)的符号(Sign

48、)二分理论,符号中的“能指(Signifier)”,即符征或意符,如文字、图像等一切具体的 物 质 呈 现 形 态,是 表 现(Expression);“所 指(Signified)”,即符旨或意涵,是其背后的具体意义和思想,是内涵(Content)36。符号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具有相同或近似文化背景的群体因共识(或约定俗成)而建构出来的具体形态、形象和信息。符号也是人与人、图11Iris Van Herpen 2011秋冬时装系列“A capriole”(图片来源:Iris Van Herpen官方网站)图12Iris Van Herpen2013-2020年之间代表性作品系列(图片来源:Ir

49、is Van Herpen官方网站)95工业 工程 设计 Industrial&Engineering Design2023年6月物进行描述与沟通的工具,如果将建筑与服装作为“符号”活动,就不能仅停留于“能指”即视觉表象的讨论,这将是一种剥离了意义的纯粹形式的探讨。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认为“图像学扎根于符号的形而上学土壤中”37。二者哲学基础同出一源,符号学重在制像文化背景下对图像象征寓意的确定,阐明图像的动机与目的;图像学则是辨识图像的文化征兆、特征,解释其内容与意义38。因此,符号学是“编码”,将文本与之相关代码联系起来的过程;图像学则是“解码”,鉴定其建立的动机、象

50、征,以及解读文本的主题、场景等信息,对文化与意义进行层层解码。建筑与服装在“编码”与“解码”的途径上具有相通性,是因为二者皆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产物,不管作为“肉体”还是作为“意识”存在的“人”,利用物质将自然与自我区隔而产生“空间”是区别于动物的本能。这些用于区隔的“遮挡物”使“人”感受到被保护的尊严感和尊重感,以及群体认同的归属感。因此,作为“遮挡物”存在的建筑与服装不再是简单的“壳”,而是人类活动的语言、人类文化的载体、身份的表征、梦想的物质化,活动外化的延伸,即“符号”的存在。反之,试图对这些表征解读,陈述图像的表现及“宣称”的意义,以及图像的符号学语义、语构、句法、叙事结构的路径等解释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