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0 ,大小:1.24MB ,
资源ID:290750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2907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典型的草甸和冠层型沉水植物对内源污染物削减效果研究_谢孟颖.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典型的草甸和冠层型沉水植物对内源污染物削减效果研究_谢孟颖.pdf

1、 收稿日期:2023-03-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78245);2021 年度广州市水务科技项目(SST2021006)作者简介:谢孟颖(1996),女,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污染水体生态修复,E-mail:通信作者:种云霄(1974),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污水处理和受污染水体生态修复等,E-mail:广东农业科学 2023,50(5):73-82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23.05.009谢孟颖,李鑫宇,陈桂珠,种云霄.典型的草甸和冠层型沉水植物对内源污染物削减效果研究

2、J.广东农业科学,2023,50(5):73-82.典型的草甸和冠层型沉水植物对内源污染物削减效果研究 谢孟颖,李鑫宇,陈桂珠,种云霄(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广东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2)摘 要:【目的】探究不同生长模式的沉水植物对内源污染物的削减效果。【方法】选取典型的草甸型和冠层型沉水植物矮慈姑和轮叶黑藻,利用采自重污染水体的底泥和两种沉水植物分别构建实验模拟系统,研究分析矮慈姑和轮叶黑藻在污染底泥中的生长扩增、各系统底泥和上覆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变化及表层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点。【结果】两种沉水植物均能耐受污染底泥并生长扩增,矮慈姑茎、叶和根

3、系的生物量均扩增 10 倍,但主要集中在水底泥界面上下 10 cm 范围;轮叶黑藻茎、叶的生物量在整个上覆水空间扩增也达到10 倍,但根系生物量不变。矮慈姑系统表层底泥(010 cm)的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亚铁和氨氮,去除率分别达到 80.57%、67.43%和 72.48%,轮叶黑藻系统亚铁和氨氮去除率只有 24.75%和 61.41%,AVS 上升13.6%。矮慈姑和轮叶黑藻系统上覆水中叶绿素 a 的浓度分别为 9.61、9.39 g/L。16S rRNA 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两类系统表层底泥微生物群落中属的组成差异显著,矮慈姑系统优势属为硫曲菌属(Sulfurifustis)和硝

4、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而轮叶黑藻系统中 Cyanobium_PCC-6307、螺旋体菌属(Spirochaeta_2)、假平胞菌属(Sphingomonas)和地杆菌属(Geothermobacter)的相对丰度更高。【结论】矮慈姑对表层底泥中还原性污染物 AVS、亚铁和氨氮具有更好的去除效果,而轮叶黑藻则对于上覆水藻类的生长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矮慈姑发达的根系促进了硫和氨氮代谢微生物类群的发育。关键词:矮慈姑;轮叶黑藻;内源污染;生态修复;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中图分类号:X5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874X(2023)05-0073-10Study on the

5、Reduction Effect of Typical Meadow and Canopy-type Submerged Plants on Endogenous Pollutants XIE Mengying,LI Xinyu,CHEN Guizhu,CHONG Yunxiao(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dong 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Pollution Control and Environmental

6、 Safety,Guangzhou 510642,China)Abstract:【Objective】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duction effect of different growth patterns of submerged plants in controlling endogenous pollutants.【Method】A selection of typical meadow and canopy-type submerged plants,Sagittaria pygmaea Miq and Hydrilla verticilla

7、te,experimental simulation system using sediment from a heavily polluted water body and two types of submerged plants respectively.The study analysed the growth and expansion of S.pygmaea Miq and Hydrilla verticillate in the contaminated sediment,and investigated the changes in the concentrations of

8、 major pollutants in the sediment and overlying water of each system,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74【研究意义】当前我国许多受污染地表水体中的外源污染已经得到控制,但是底泥中仍然沉积大量污染物,成为影响水体环境质量的内源污染1。底泥中的亚铁Fe()和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等还原态物质对底栖生物具有毒害性,影响底栖生物群落的发育;同时,氮、磷等营养物质会向上覆水扩散,导致水中氮、磷浓度升高、刺激藻类生长2。因此,如何有效削减内源污染物总

9、量,控制底泥中污染物向水体中释放,逐渐成为水体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的重要目标。【前人研究进展】已有研究表明,以沉水植物为主导的原位生态治理与修复是控制内源污染较为经济的技术措施,具有操作简单、所需能耗低、低投资和高效益的优点,还可提升景观,具有生态效益等3。沉水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与藻类竞争水中的养分,同时释放一些抑制或杀死藻类的化学物质(如化感物质)4;其根、茎、叶可吸收和富集水体、底泥中的氮、磷元素,同时释放氧气,为好氧生物提供生长环境,净化水质,改善水环境5。沉水植物根系能通过泌氧和吸收作用去除底泥中的还原态物质,然而底泥中有毒害作用的还原态物质,如硫化氢、亚铁、有机胺等含量过高,则会对根系

10、生长造成抑制,甚至引起植珠死亡、腐败,对底泥造成二次污染6。由此可见,沉水植物可通过其复杂的生长代谢过程改善水体环境,然而底泥中有毒物质也会对植物造成威胁,且会因植物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选取合适的沉水植物对于原位生态治理与修复技术尤为重要。根据生长发育特点,可将沉水植物分为草甸型和冠层型,目前关于这两种典型沉水植物对内源污染物削减效果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切入点】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为冠层型沉水植物,常见于淡水生态系统中,在池塘、溪流及湖泊等淡水水体中均有分布,具有生长速度快、营养盐吸收速率快等特点,通过直立茎的分枝来扩增生物量,常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研究。

11、矮慈姑(Sagittaria pygmaea Miq)为草甸型沉水植物,直立茎短缩,个体较矮小,主要依靠横走的根茎来扩增生物量,是近年新筛选的对黑臭重污染底泥具有较强耐受性的沉水植物2。选取两种不同生长模式且对内源污染具有一定耐受作用的沉水植物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的生长模式在污染水体中的净化优势。【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上述两种典型的草甸型和冠层型沉水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采自重污染水体底泥构建实验模拟系统,比较两种沉水植物对内源污染物的控制效果,为受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矮慈姑(Sagittaria pygmaea Miq)为本研究团队于 2014 年采自

12、广东河源东江流域稻田野外,structure in the surface sediment.【Result】Both submerged plants tolerated and expanded in the contaminated sediment in this study,with both the stem and root biomass of S.pygmaea Miq expanding 10-fold,but mainly within the upper and lower 10 cm of the sediment interface,The stem and lea

13、f biomass of H.verticillate also expanded 10-fold throughout the overlying water space,but the root biomass remained unchanged.The removal of acid volatile sulphide(AVS),ferrous iron and ammonia nitrogen from the surface sediment(0-10 cm)of the S.pygmaea Miq system reached 80.57%,67.43%and 72.48%,re

14、spectively,while the removal rates of ferrous iron and ammonia nitrogen in the H.verticillate system were only 24.75%and 61.41%,the removal rate of acid volatile sulphide(AVS)increased by 13.6%.The mean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s in the overlying water were 9.61 g/L and 9.39 g/L for the H.pygmaea

15、Miq and H.verticillate systems,respectively.The results of 16S rRNA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omposition of genera in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 of the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two systems,with the dominant genera in the S.pygmaea Miq system bei

16、ng Sulfurifustis and Nitrospira,while the dominant genera in the H.verticillate system being Cyanobium_PCC-6307,Spirochaeta_2,Sphingomonas and Geothermobacter with much higher relative abundance.【Conclusion】The S.pygmaea Miq were more effective in removing the reducing pollutants AVS,ferrous iron an

17、d ammonia nitrogen from the surface sediment,while.verticillate was more effective in controlling the growth of algae in the overlying water.The well-developed root system of S.pygmaea Miq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bial taxa for sulphur and ammonia nitrogen metabolism.Key words:Sagittaria pyg

18、maea Miq;Hydrilla verticillata;endogenous pollution;ecological restoration;microbial community diversity75带回华南农业大学实验基地利用水稻土培养扩增;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于 2020 年采自广州南沙某河涌,带回实验室后采用水稻土扩增培养。两种植物均通过逐渐加入污染底泥的方式,进行 3 个月污染底泥耐受性驯化,直至植株在污染底泥中存活2。污染底泥采自广东江门某重污染河涌,外观呈黑色,带有刺激性气味。经测定,污染底泥的初始性质如下:含水率 30.45%、全氮(

19、TN)含量740 mg/kg、全磷(TP)含量 519 mg/kg、有机质含量 15 g/kg、亚铁 Fe()含量 188.29 mg/kg、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含量 321.3 mg/kg、氨氮(NH4+-N)含量 24 mg/kg、pH7.31。底泥中各项污染物含量较高,属于污染较严重的厌氧还原态底泥。1.2 试验方法实验培养装置采用上下口直径 20 cm、高150 cm 透明塑料圆桶,底部铺入 30 cm 的污染底泥,设置矮慈姑和轮叶黑藻系统各 1 组,每组 3个平行装置。每个装置中,初始移栽的植株数量均为 10 株,其中,矮慈姑有 410 条根/株,根长 410 cm,平均约 5

20、 cm,12 条匍匐茎,46 枚直立叶片,叶长约 10 cm 左右;轮叶黑藻株高统一修剪为 10 cm,38 条根/株,根长 410 cm,平均约 6 cm,49 分枝/株。植物移栽后,每个装置加入双蒸水 10 L,水位高约 30 cm,整个装置置于露天环境中。试验时间为 2020 年 8 月中旬12 月中旬,期间定期补充双蒸水维持水位高度,避免因上覆水蒸发或取水样导致水位低于 30 cm,降雨时最高水位不控制,暴雨时水位高于水桶高度自行溢流。试验期间每 7 d 对 6 个装置的上覆水取样 1次,使用 200 mL 透明塑料瓶分别在上覆水表层与水面下 30 cm 处取水 200 mL,混合于

21、500 mL 聚乙烯瓶,用于测定上覆水 TN、TP 和叶绿素 a 含量,共取样 18 次。试验结束时,将各装置上覆水缓慢排出,使水位降至 05 cm 处,首先对各系统植物的株数、株高及生长情况等进行测定,再用木铲取表层 010 cm 处底泥样品 500 mL,最后将表层底泥剥离,取 1020 cm 处下层底泥样品 500 mL。取回的表层底泥和下层底泥一部分风干后用于测定底泥 TN、TP、Fe()、AVS、NH4+-N等污染物指标;每个表层底泥样品取 50mL 用于底泥沉降性能的测定;另取010 cm处表层底泥(根系集中分布区域)贮存于 4 冰箱,随后送往广东美格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建库及测序

22、工作。1.3 指标测定上覆水:总氮含量测定采用碱性过硫酸钾光度法(HJ 636-201)、总磷含量测定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GB/T11893-1989)、叶绿素 a 含量测定采用乙醇免研法。底泥:Fe()含量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FHZDZTR0158)、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含量采用酸性挥发硫测定法、NH4+-N 含量测定采用氯化钾溶液提取-分光光度法(HJ 634-2012);底泥的沉降性能测定参照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 577-2010)中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测定方法,按以下步骤操作:取表层底泥 50 mL 放入 100 mL 量筒中,逐步加入纯水到 100 m

23、L,搅拌混匀,静置,观察水底泥界面的下降情况,定期测定沉降的底泥的容积。微生物高通量测序:使用带barcode的特异引物及TaKaRa Premix Taq Version 2.0(TaKaRa Biotechnology Co.,Dalian,China)进行 PCR 扩增,前端引物序列为:GTGCCAGCMGCCGCGGTAA,后端引物序列为:GGACTACHVGGGTWTCTAAT。用 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PCR 产物的片段长度和浓度,主带长度在正常范围内的样品可用于进一步实验。利用 GeneTools Analysis Software(Version4.03.05.0,SynGe

24、ne)对 PCR 产物进行浓度对比后,按照等质量原则计算各样品所需体积,将各 PCR 产物进行混合。使用 E.Z.N.A.Gel Extraction Kit(Omega,USA)凝胶回收试剂盒回收 PCR 混合产物,TE缓冲液洗脱回收目标 DNA 片段。委托广东美格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建库及测序工作。1.4 数据处理与统计数据处理与统计使用 Excel 2010,用误差棒表示标准误,实验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偏差表示,使用 Origin 2022 绘制图表,使用 IBM SPSS 22 中的 One-way ANOVA(Ducan 法)比较数据的显著性。底泥微生物数据使用 SMRT Link An

25、alysis 软件 6.0 版处理 PacBio 原始 reads,以获得环形一致性序列(CCS)reads:参数设置最小通过次数为 3,最小预测准确度为 0.99。原始 reads 通过SMRT Portal 处理,以筛选序列的长度和质量。使76用 UPARSE 将分类操作单元(OTU)以 98.65%的相似性阈值聚类,并使用 UCHIME 去除嵌合序列。进行物种组成分析和 多样性分析前,以最低的 OTU 序列数组别为标准进行抽平处理。2 结果与分析2.1 两种沉水植物生长扩增情况如图 1 所示,两种植物在污染底泥中呈现不同的生长情况,矮慈姑的株高没有变化,但株数扩增达 10 倍以上,约 1

26、06(40)株,根长由初始的 5 cm 增长至 10 cm,每株植物根的数量仍维持在 410 条,由于株数大量增加,相应根的数量也成倍增加,在底泥中形成了密集的根系层。轮叶黑藻的株数和根长较试验开始时变化不大,株数保持在 10(2)株,根长由起初的平均 6 cm增长到 8 cm,但株高大幅提升,达到初始时的34 倍,约为 3040 cm,且分枝数量也从每株 49分枝增加到 913 分枝,在整个上覆水中形成紧密的茎叶冠层。综合比较来看,矮慈姑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同步扩增,轮叶黑藻则是地上生物量扩增且占据较大的水下空间,地下生物量维持不变。2.2 两种沉水植物生长对上覆水水质的影响由图 2 可知,矮慈

27、姑和轮叶黑藻系统上覆水TN 和 TP 的浓度均控制在较低水平,矮慈姑系统的 TN、TP 范围分别为 0.21.2、0.030.1 mg/L,轮叶黑藻系统的分别为 0.31.1、0.010.09 mg/L,差异不显著。主要原因是系统内上覆水来自雨水和双蒸水补水,氮磷浓度较低,大部分氮磷等营养物质来源于底泥,可以被沉水植物和藻类直接或间接吸收利用或被底泥吸附和沉降。随着试验进展,两个系统上覆水的叶绿素 a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矮慈姑上覆水叶绿素 a 含量为 2.2919.35 g/L、平均值为 9.61 g/L;轮叶黑藻上覆水叶绿素 a 含量为 2.4550.59 g/L,平均值为 9.39 g/L。

28、大部分时间轮叶黑藻低于矮慈姑系统,只有两个时间点高于矮慈姑系统,该时间点为暴雨期,大量降水导致轮叶黑藻系统底泥被搅动悬浮,沉降在底部的藻类沉浮在上覆水中,而矮慈姑系统由于密集生物量覆盖和根系固定作用,底泥悬浮情况较轻,降雨带来的温度和光照下降致使藻类生长不活跃,因此上覆水中叶绿素a 含量下降。2.3 两种沉水植物生长对底泥的影响2.3.1 沉降性能 从图 3 可以看出,矮慈姑系统的底泥沉降性能优于轮叶黑藻系统,在沉降试验进行到 120 min 时,矮慈姑系统底泥沉降至 72 mL图 1 矮慈姑(A)和轮叶黑藻(B)生长扩增模式Fig.1 Growth and expansion mode of

29、 Sagittaria pygmaea Miq(A)and Hydrilla verticillata(B)77图 2 矮慈姑系统和轮叶黑藻系统上覆水中 TN(A)、TP(B)和叶绿素 a(C)含量变化Fig.2 Cocentration changes of TN(A),TP(B)and chlorophyll a(C)in the overlying water of Sagittaria pygmaea Miq and Hydrilla verticillate system处,而轮叶黑藻系统底泥只沉降至 84 mL 处;当沉降试验进行到 24 h,矮慈姑系统底泥沉降至 63 mL,而轮

30、叶黑藻系统底泥沉降至 69 mL 处。总体来看,矮慈姑系统表层底泥在受扰动时更易沉降。2.3.2 底泥中还原态物质的去除效果 如图 4 所示,与初始底泥相比,矮慈姑系统表层底泥的AVS 含量由初始的 321.3 mg/kg 下降至 64.2 mg/kg,差异显著,去除率达 80.57%,而矮慈姑系统下层底泥 AVS 含量略有上升;轮叶黑藻系统表层和下层底泥中的 AVS 含量分别较初始底泥相比上升13.6%和 19.2%,但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4 部分底泥样品,只有矮慈姑系统表层(05 cm)底泥中的 AVS 被有效去除,该部分底泥含有密集的矮慈姑根系层,表明底泥中 AVS 的去除主要是依赖根

31、系作用,轮叶黑藻由于根系不发达,无法对AVS 去除起到有效作用。AVS 可被氧化性物质直接化学氧化或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因此,矮慈姑密集根系释放的氧应该是表层底泥中 AVS 大量去除的原因7。矮慈姑和轮叶黑藻的生长使底泥中的Fe()含量发生较大变化(图 4)。与初始底泥相比,矮慈姑系统和轮叶黑藻系统的表层底泥中Fe()含量均显著降低,分别下降 67.43%、24.75%,而下层底泥的 Fe()含量下降不显著,下降率分别为 24.75%、4.46%。从整个底泥 Fe()含量的变化来看,矮慈姑系统表层和下层底泥亚铁浓图 3 矮慈姑系统与轮叶黑藻系统底泥沉降性能变化Fig.3 Changes in

32、sedimentation performance of sediment of Sagittaria pygmaea Miq and Hydrilla verticillate system图 4 矮慈姑系统和轮叶黑藻系统底泥中 AVS(A)、Fe()(B)和NH4+-N(C)含量变化Fig.4 Concentration changes of AVS(A),Fe()(B)and NH4+-N(C)in sediment of Sagittaria pygmaea Miq and Hydrilla verticillate system78度的下降幅度均大于轮叶黑藻系统,其中表层底泥的变化更

33、为显著。与 AVS 相同,Fe()在氧化环境中也可被氧化。此外,铁也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元素,矮慈姑和轮叶黑藻生物量的大幅扩增对 Fe()吸收利用量较大,因此矮慈姑系统表层底泥中 Fe()含量下降应是根系泌氧和吸收利用两种作用所致,而轮叶黑藻系统主要是吸收利用,因此去除量低于矮慈姑系统。与初始底泥相比,矮慈姑表层和下层底泥中 NH4+-N 含量均显著下降,分别降低 72.48%和 19.68%。轮叶黑藻表层底泥含量较初始下降61.41%,而下层底泥 NH4+-N 含量则小幅增加。N是沉水植物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而 NH4+-N是沉水植物可直接吸收利用的氮形式,本试验中上覆水补水主要来自雨水

34、和双蒸水,氮含量较低,矮慈姑和轮叶黑藻的生长扩张所需的氮元素主要来自于底泥,是导致两个系统底泥 NH4+-N 含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此外,NH4+-N 还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去除,矮慈姑系统根系表层具有丰富的好氧环境条件,有利于硝化反应发生。而远离根系区域(深度 1020 cm)则处于缺氧环境,有利于反硝化反应,使得部分 NH4+-N 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去除,因此矮慈姑系统底泥-N 的去除率高于轮叶黑藻系统。2.3.3 底泥中TN、TP含量变化 与初始底泥相比,试验结束后,矮慈姑和轮叶黑藻表层和下层底泥中 TN、TP 含量均有所升高,这可能是因为植物生长后期,部分叶片或根部组织枯萎、腐烂和藻类

35、生长凋亡后沉积到底泥表层,将植物体内的氮、磷释放到底泥中,从而导致表层底泥 TN、TP 含量升高8。但矮慈姑系统下层底泥中 TN、TP 较上层底泥浓度上升不显著,说明矮慈姑的发达的根系有效减少了氮、磷向下层底泥的富集。此外,由于根系的泌氧作用,部分 N、P 元素可能会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去除9(图 5)。2.4 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2.4.1 Alpha多样性分析 基于 16S rRNA 高通量测序数据,对两种沉水植物表层底泥种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采用 reads 指数反映物种差异度,采用 Chao1 指数反映物种丰富度,采用 Shannon指数、Simpson 指数反

36、映群落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10-11。由图 6 可知,reads 指数反映矮慈姑与轮叶黑藻系统微生物在 OTU 间差异不显著,轮叶黑藻的 Chao1 指数高于矮慈姑系统,表明轮叶黑藻系统底泥中物种总数更多、物种更丰富;而Simpson 指数和 Shannon_e 指数分别高于和低于矮慈姑系统,表明轮叶黑藻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和群落多样性均高于矮慈姑系统。轮叶黑藻和矮慈姑系统在物种丰富度上差异性显著,而在群落种类方面差异不显著。微生物多样性通常与环境条件相关,异质性越高,多样性越高10。沉水植物根系泌氧和释放有机酸等可改变周围底泥环境条件,影响范围则与根系密集程度有关12,矮慈姑表层底泥中密集分布的

37、根系使得受影响底泥范围较大,导致环境条件趋向一致,异质性降低,而轮叶黑藻表层底泥中由于根系生物量较小,根系影响范围有限,环境条件异质性增大,因此微生物多样性更高13。2.4.2 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 两种沉水植物系统图 5 矮慈姑系统和轮叶黑藻系统底泥中 TN(A)和 TP(B)含量变化Fig.5 Concentrations changes of TN(A)and TP(B)in sediment of Sagittaria pygmaea Miq and Hydrilla verticillate system79底泥门水平上的微生物类群相对丰度如图 7 所示,矮慈姑和轮叶黑藻系统内前 5

38、的优势门皆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 exi)、泉 古 菌 门(Crenarchaeota)、硝 化 螺 旋 菌 门(Nitrospirae)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变形菌门在矮慈姑和轮叶黑藻系统中所占相对丰度最高,分别为 47.35%和 33.9%,这与钱燕对池塘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类似14。将相对丰度前 15 门水平的细菌进行聚类分析(图 7),发现矮慈姑系统硝化螺旋菌门、变形菌门较轮叶黑藻系统中的丰度更高,而轮叶黑藻系统中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疣微菌门(Ver

39、rucomicrob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图 6 矮慈姑系统和轮叶黑藻系统底泥微生物 Alpha 多样性指数Fig.6 Alpha diversity index of sediment microorganism in Sagittaria pygmaea Miq and Hydrilla verticillata system图 7 矮慈姑和轮叶黑藻系统门水平上细菌的相对丰度(A)与聚类图(B)Fig.7 Relative abundance(A)and cluster(B)diagram of bacteria at the

40、phylum level of Sagittaria pygmaea Miq and Hydrilla verticillata system80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的丰度高于矮慈姑系统。图 8 为矮慈姑与 轮叶黑藻系统底泥微生物属水平上的相对丰度。两种沉水植物系统内前5 位的优势属主要为硫曲菌属(Sulfurifustis)、硫 碱 螺 旋 菌 属(Thioalkalispira)、RBG-16-58-14、硫 杆 菌 属(Thiobacillus)和 螺 旋 体 属(Spirochaeta_2)。对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前 15 的类群进行聚类分析发现,矮慈姑系统中,硫曲菌属

41、(Sulfurifustis)和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相对丰度高于轮叶黑藻系统,轮叶黑藻系统中 Cyanobium_PCC-6307、螺旋体菌属(Spirochaeta_2)、假平胞菌属(Sphingomonas)和地杆菌属(Geothermobacter)的相对丰度更高。硫曲菌属(Sulfurifustis)、硝化螺旋菌(Nitrospira)是与氮循环相关的硝化反硝化细菌,含有一种特定的酶,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可以迅速将 Fe2+氧化成 Fe3+,也可以将还原态硫氧化成硫酸或单元素硫,从而获取能量以供自身循环15。矮慈姑系统表层底泥中亚铁、AVS 和氨氮浓度大幅下降可能与上述类

42、群的作用有关16。而轮叶黑藻系统中丰度更高的螺旋体菌属(Spirochaeta_2)能分化有机营养,具有专性或兼性厌氧菌,大部分存在于活性污泥、污水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假平胞菌属(Sphingomonas)能抵抗多种植物疾病,产生铁吞噬细胞,与铁竞争,能有效促进根际定殖,轮叶黑藻根系不发达却对污染底泥具有一定耐受性的原因可能与上述微生物有关17。3 讨论不同沉水植物因对光和空间竞争能力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生长发育特点,根据其生长特点将沉水植物分为草甸型和冠层型18。其中,草甸型沉水植物具有茎或分枝短、植冠低矮、生长较慢的生物学特征,绝大部分生活在沉积物附近,对光和生存空间具

43、有相对较弱的竞争能力,如轮藻类、苦草、矮慈姑、篦齿眼子菜和微齿眼子菜等物种;相反,冠层型植物具有较长的茎或分枝,植冠高大、生长迅速,可生长到水面附近,对光和空间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如穗花狐尾藻、轮叶黑藻和金鱼藻等物种19。草甸型植物比冠层型植物更有利于维持湖泊的清水稳态。草甸型沉水植物多具有相对稠密的须根,且绝大部分生活在沉积物附近,能有效阻止沉积物向水体释放营养盐,具有显著提升沉积物滞留营养盐的能力20。冠层型沉水植物生长较快,其衰败腐烂时会释放大量腐殖质和营养盐进入水体,导致浮游植物快速繁殖,从而引起透明度下降。矮慈姑和轮叶黑藻系统生物量扩增及占据的空间呈现不同的模式。矮慈姑在水底泥界面上

44、下10 cm 范围内大量扩增生物量,对表层底泥的特性产生明显影响。首先是底泥的悬浮与沉降性能,底泥受到扰动后在上覆水中悬浮分散会促使其中图 8 矮慈姑和轮叶黑藻系统属水平上细菌的相对丰度(A)与聚类图(B)Fig.8 Relative abundance(A)and cluster(B)diagram of bacteria at the genus level of Sagittaria pygmaea Miq and Hydrilla verticillata system81的氮、磷等内源污染物向上覆水迁移21。这是底泥中内源污染物向上覆水扩散的主要途径,矮慈姑在水底泥界面的大量发育有利

45、于控制底泥的悬浮,沉降结果也表明,即使受扰动后悬浮也更容易沉降,这可能是根系的大量发育,使得底泥的氧化性增加所致22。其次是对底泥中还原性物质的影响,NH+4-N、AVS 和 Fe()3 个还原性物质的大量去除有利于缓解污染底泥对底栖生物的胁迫性,可以促进底栖生物的发育,从而促进水体底栖生态系统的恢复2,23。因此,矮慈姑在防控底泥内源污染物和促进底栖生态系统恢复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轮叶黑藻的生长更侧重对整个上覆水空间的占据,在上覆水中形成密集的冠层,对藻类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浮游藻类主要生长于上覆水表层,轮叶黑藻茎叶的大量发育可以与藻类大量竞争空间和光照。已有研究表明,轮叶黑藻的茎叶可释放酚

46、类化感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培养 3 d 后可向水中释放含量为 0.3%的总酚类化合物(TPC)24,因此,在本研究轮叶黑藻系统中非暴雨期间,叶绿素a含量一直低于矮慈姑系统。总体来看,矮慈姑更有利于底泥内源污染的改善,轮叶黑藻更有利于上覆水中藻类的控制,在富营养化水体修复实践中,沉水植物组合较单一植物更能抵抗磷负荷导致的藻类入侵13。单一采用矮慈姑或轮叶黑藻,难以实现底泥污染和藻类控制的双重目标。若两类植物能形成复合群落,则有利于双重目标实现,但也有研究显示,对于底层型沉水植物苦草,轮叶黑藻的生长会对其产生抑制作用,两者难以形成复合群落,共生时轮叶黑藻是否也会抑制矮慈姑生长目前尚不清楚,有

47、待进一步研究。4 结论本研究中,矮慈姑和轮叶黑藻对污染底泥均具有生长耐受性,生物量均大量扩增,但扩增生长模式不同。矮慈姑在水底泥界面上下 10 cm 范围内大量扩增,即地上地下生物量同步扩增,并可在底泥中形成密集根系层;轮叶黑藻生物量在整个上覆水空间内大量扩增,形成密集的茎叶冠层,根系生物量未增加。矮慈姑通过根系泌氧、植物吸收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使根系所处的表层底泥中 AVS、亚铁和氨氮被大幅去除,去除率分别达 80.57%、67.43%和 72.48%,显著高于轮叶黑藻系统。轮叶黑藻对底泥中亚铁和氨氮表现出一定的去除作用,但对 AVS 的去除无明显效果。矮慈姑和轮叶黑藻系统表层底泥微生物群落

48、优势属具有一定差异,矮慈系统硫曲菌属(Sulfurifustis)和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相对丰度更高,轮叶黑藻系统中 Cyanobium_PCC-6307、螺旋体菌属(Spirochaeta_2)、假平胞菌属(Sphingomonas)和地杆菌属(Geothermobacter)的相对丰度更高。参考文献(References):1 YU W C,LI J H,MA X W.Commun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epiphytic bacteria attached to three submerged macrophytesJ.Science

49、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2,835:155546.DOI:10.1016/j.scitotenv.2022.155546.2 高帅强,陈志远,李锋民,种云霄,李慧珊,李梅,林月锦,胡洪营.沉水植物矮慈姑对重污染底泥的耐受及其中主要污染物的去除J.环境科学学报,2019,39(7):2182-2189.DOI:10.13671/j.hjkxxb.2019.0120.GAO S Q,CHEN Z Y,LI F M,CHONG Y X,LI H S,LI M,LIN Y J,HU H Y.Tolerance of sagittaria pygmaea miq to h

50、eavily polluted sediments and its removal of major pollutants J.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2019,39(7):2182-2189.DOI:10.13671/j.hjkxxb.2019.0120.3 XU D,XIA Y,LI Z X.The influence of flow rates and water depth gradients on the growth process of submerged macrophytes and the biomass composition of t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