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小学高段数学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大邑苏家镇学校 课堂教学是传播知识和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如何充分发挥课堂作用,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中应着重研究的问题。我们每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都有意识或无意识采用了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如:洋思学校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等,都阐明了“以学定教”的重要性,把学生的学摆在课前,就相当于教师上课要先备课,那么学生上课要先备学,这就是预习。预习可以让学生先巩固与新知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知的重难点,找出教材的疑难点,为新课作好准备,能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听课和教师上课的效率。预习是“以学定教”课堂教学中的一个
2、十分重要的一环。因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新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那么小学高段数学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呢? 一、必须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预习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预习。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四步”预习法,可以收到较好效果。如预习六数下图形与变换。第一步读:要求学生读课本,了解教材,感知教材。教材一共有两大部分:回顾与交流、巩固与应用。学生把两部分的内容浏览一遍,可以整体感知将要学的内容就是我们前面所学过平移、旋转、轴对称相关知识的一个总回顾。第二步想:想新知与哪些旧知有联系,想怎样解决教材中展现的几个问题。在
3、图形与变换中,要指导学生思考的问题有:(1)图A是轴对称图形吗?(2)图A 怎样变成图2、图3、图4?(3)在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分别有多少条对称轴?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有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的预习就有了方向。第三步做:学生经过预习,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可以检验预习效果。这样既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为了不加重学生的负担,一般在预习时就要求学生完成教材的两道题,教师课前先有针对性地改一改,可以准确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还可以收集一些错误资源和了解学生思维方
4、法的多样性。第四步问:预习时,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所提问题可以是在“读、思、练”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也可以是学生由将学习内容引发的疑问。一般学生问题意识比较淡,找不出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某一知识的来源、知识本身、知识的应用等方面去寻找问题。比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能提出:旋转90度后的图形怎样检验?平行四边形怎样旋转?作轴对称图形过后的语言描述不会?学生能感知到问题的存在,就会逐步形成解决问题意识。二、有效制定科学的预习检查制度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探究的过程,而由于学生的层次不一样,预习的效果也会因人而异,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时,也应该有所区别。也就是说,针对相同的预习内
5、容,教师要会制定不同的预习方案和检查制度。比如;让学生在预习六年级下册复习图形与测量内容时,一般的学生只要在预习时能写出各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就算完成任务;而中等生还要在此基础上知晓公式的推导;优生还要能够思考像如何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底X高X1/2,怎样求高或底之类的问题。一般来讲,针对前面两个需要中差生掌握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先检查后再订正,并总结预习效果,让学生体验预习成果的喜悦,有一定的成功感和自豪感。如果优生想不到后面的拓展公式,就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有能力的学生有机会深入下去,让师生一起共享“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体会教材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预习后的课堂更有研究氛围、
6、更生动。三、切实抓好预习效果的评价。预习是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个体活动。在预习中,每个个体都形成了自己不同的感悟,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并给予学生展示表现的机会。教师可对坚持认真预习的同学,通过光荣榜进行表扬;对有一定水平或有独到见解的预习题,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并在此题上打给予肯定,并请获星的同学介绍这些见解;定期展示学生的预习作业,让预习成为学生期盼的活动。比如;有学生在预习成正比例的两种量时,告诉教师说:我认为凡是两种量存在相除的关系,并且等于一个不变的数,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如此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他新知的认识。又比如;学生在预习图形与变
7、换后提出这一疑问:平行四边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中只关注它的底或高是多少,画出来的图形还不一定相似?有了这个问题的存在,就有了探究问题的动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迎刃而生。对于这样的预习标兵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并给予及时的奖励,让激励性评价成为学生好好预习的动力。四、给学生创设预习的时空。一位伟人曾经说过:“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因此,要想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预习的时空,学会预习。对于没有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的班级学生,教师可以分三步走:首先要利用在校时间辅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学会预
8、习,采取先“扶”一把的方式。其次再让学生学生回家或利用课余时间预习。除此之外,还要做好家访工作,与家长联系,陪同孩子做好预习 ,确保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预习。总之要注意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阶梯性,由扶到放,由校及家,成为一种习惯。因为养成学生课前预习习惯,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才是我们培养的最高目标。 总之,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是提高课堂40分钟课堂效率的可行方法和有效途径。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以便进一步确定当堂课的重难点、课堂的知识容量和教学进度等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有的放失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土壤,使课堂变成师生、生生双向交流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非一 日之功,而是要经过几学期甚至几个学年的努力才能达到预定目标,教者的努力切不可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