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6 ,大小:857.82KB ,
资源ID:2885297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28852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民性意蕴.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民性意蕴.pdf

1、20新 疆 职 业 大 学 学 报 JOURNALOFXINJIANGVOCATIONALUNIVERSITY第 32 卷第 1 期2024 年 3 月Vol.32No.1Mar.202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民性意蕴张月1,李培锋2(1.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2.中共新疆区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新疆乌鲁木齐830002)摘要:人民群众是中华民族实体构建的主体性、决定性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注重人民性的价值旨归和内在要求。人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出发点有其深刻的理论支撑、文化奠基、历史渊源与现实背景;人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落脚点,体现在推动各族

2、人民共同富裕、坚持民族事务治理“为民”导向、增进共同体成员情感联结、打造互嵌式的社会格局、推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等多重领域;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民性意蕴,对于促进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是最大限度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磅礴力量的重要支撑。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中图分类号:D633;C9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49(2024)01-0020-06收稿日期:2023-10-1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新疆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3、22VRC03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在新疆的实践研究”(22VMZ009)作者简介:张月(199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李培锋(1976),男,哲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研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中的重要性,高度肯定了人民至上的治国理政之道。“坚持以人民为

4、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2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民性意蕴,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人民性为价值旨归和内在要求,将人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刻认识人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厘清二者间的逻辑关系和深刻的价值意蕴。一、人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出发点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奋斗经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人民,中华民族的发展将没有衍生的土壤;没有人民,构建中华民族实体将

5、没有支撑的力量。人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出发点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文化奠基、历史渊源和现实背景。(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思想指导坚持以人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出发点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具有内在的逻辑耦合性。其一,人民群众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实体的主体力量,体现出唯物史观的逻辑内核。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前提,即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这些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3525。作为历史前提的现实中的个人的活动,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为推动历史发展起着不可张月等:铸牢中

6、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民性意蕴21磨灭的贡献。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凝聚起民族复兴磅礴伟力,而中国人民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发展视域中的“现实的个人”,理当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主体力量。其二,以人民为中心指引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符合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发展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中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即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287人民群众是推进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党的各项事业都要将人民至上摆在核心位置。随着党的民族工作的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

7、人民,从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到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从扶持少数民族发展到带领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朝共同富裕的道路阔步迈进。历经百年实践,在彰显人民性中,党的民族工作得到高质量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不断深化。由此可见,理解和认识人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写照,也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客观要求。(二)文化奠基:中华民族良政重民的政治文明传统历经数千年岁月洗礼,中华民族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其中,民本文化在推动中华文明发展、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一,良政重民的治国之策对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壮

8、大具有重要意义。“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治国第四十八)“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尚书虞书大禹谟)在中华民族良政重民的政治文明传统指引下,形成了经济富民、政治重民、文化教民的民本观,百姓得到物质、政治、精神三方面的满足,加强了中华文化认同、巩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统一,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国家稳定得以实现,人口数量得以增长,中华民族共同体实体得以不断壮大。其二,饱含人文关怀的民本思想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滋生。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对良好的政治充满期待和追求,而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等治国理念,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所倡导的以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为代表的民本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良

9、政重民的政治文明传统。“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管子版法解)民本思想一脉相承,深化了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的认同,也滋生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人民幸福则国家强盛、民族壮大。古代先贤的治国理念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得以形成并不断发展,只有坚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明确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的政治传统中深厚的人文关怀,肯定人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中的基础性地位,才能进一步理解人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决定性作用。(三)历史渊源: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统一愿望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统一与割据交替循环,国家统一发展始终是主流方向

10、。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一脉相承的大一统传统延续至今。其一,团结和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构建的。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历史演进中,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中国的辽阔疆土,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各族人民在抵御外敌、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各民族福祸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各民族间团结凝聚从自在走向自觉,实现了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如今,中国仍以统一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共同体仍旧牢不可破,是

11、中国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结果。其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愿望。统一作为中国历史的主流,客观上反映了各民族反对国家分裂、希冀平等团结的强烈愿望。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大一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脉,也是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基本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从秦王嬴政结束长期以来诸侯争霸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到魏晋南北朝由割据动荡向整合统一发展,再到隋唐时期重新实现全国的统一,再到元明清时期结束了五代宋辽金割据与动荡的时代,进入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统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达到了新高度。中华民族发展历史表明,祖国统一、民族团

12、结的种子一直深埋于中国人民心间。习近平总书记这样阐述:“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是中国各族人民,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也将共同开创中华民族的未来,共同享有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成果,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更加繁荣兴盛。22新 疆 职 业 大 学 学 报(四)现实背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伟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党的民族理论和工作的创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民性价值内核提供了现实背景。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各族人民创造的新道路。马克思主义批判把个别杰

13、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和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发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种转向人民群众的唯物史观一经传入中国,就焕发出蓬勃生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拓进取,各项事业是在中国各族人民的奋斗中取得成功,现代化的美好生活在中国各族人民的努力中得以实现。随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我国各族人民人口数量逐年增长,综合素质稳步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在为了各族人民、依靠各族人民、发展成果由各族人民共享中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之路中日益铸牢。其二,中国式解决民族问题的特色之路是遵循人民性之路。自成立起,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适合我国

14、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确立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工作的人民性价值指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民族工作的时代课题,创造性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科学论断,赋予新时代的民族工作以新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人民民主,更好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2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现实背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始终围绕人民性内核,助力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

15、谐发展。人民至上,作为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性体现。二、人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落脚点从人民视域出发,立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可引申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系列价值预设和规范要求。基于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主体性地位的尊重和重视,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应从实际出发,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主体性的实现途径。”5通过推动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坚持民族事务治理“为民”导向、增进共同体成员情感联结、打造互嵌式的社会格局、推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

16、设等,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6(一)推动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经济基石就其本质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各民族成员在实践生活中产生的对中华民族实体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是各民族在漫长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的,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旨归,以凝聚精神力量为目标的社会意识和观念基石。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来看,社会意识归根到底由社会存在决定,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回溯到社会存在的维度,以合理的利益满足与分配为根基,以区域协调发展与良性互动为手段,进一步夯实其经济基石。由于历史原因与现实

17、因素的双重影响,我国现阶段各民族之间、民族内部成员之间、民族地区之间、东中西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7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相对突出,影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仍然复杂多样。为此,要进一步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1一方面,要加快东西部一体化进程,通过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机制,着力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东中西各区域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继续大力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和西部开放力度,推动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使各民族群众凝聚成为一个守望相助、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各民族在共同繁

18、荣发展中一道迈向美好的幸福生活。(二)坚持民族事务治理“为民”导向,发挥共同体成员主体能动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归根结底属于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成要素,其主体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推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9“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1“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9没有各族人民自下而上的充分参与,铸张月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民性意蕴23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无从谈起。为此,新时代的民族事务治理要坚持“为民”导向,实现民族事务治

19、理与各地区、各族人民的良性互动。一方面,要激发人民群众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热情,“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1,使各族人民在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自发发挥作为共同体成员的主体能动性;另一方面,要问需于民,真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论衡书解篇)坚持民族事务治理“为民”导向,就要走好党的群众路线,以切实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为目标,以保障和维护各族群众权益为着力点,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能动性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打造“多元一体”文化纽带,增进

20、共同体成员情感联结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层面最高的社会归属感和文化归属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生产生活智慧的凝聚。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增进共同体成员的情感联结,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灵魂所在。要发挥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纽带作用,一方面,要在“一”的基础上尊重“多”的发展,要清晰地认识到,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与活力,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继续得到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要坚持把“一”作为“多”的目标和归宿,中华文化作为将分散的多元格局凝聚到一起的

21、核心,融合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精神支柱。为此,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在各族群众的共同交流与学习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群众的情感联结。(四)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各族群众全方位嵌入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完善,我国的流动人口规模扩大,各族群众之间的经济交往越来越密切,民族分布和民族交往格局发生新变化。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22、的重要力量,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因务工、经商、求学需要,逐步由乡村向城市、由农业向非农业部门、由边疆地区向中东部地区流动;另一方面,中东部地区也有越来越多的群众到边疆和民族地区开发建设、观光旅游。全国大多数地区特别是作为人口集散地的城市面临着各族人民大流动、大融居的现实5,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各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首先,要助力群众就业增收,鼓励各族群众跨区域流动、互嵌时,在传统的亲缘、血缘、族缘、地缘的联结纽带外,建构一种现代性的业缘联结纽带10,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确保各

23、族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其次,要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使各族群众的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推动形成守望相助、包容和睦的社会氛围;再次,满足各族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将有为市场与有效政府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强化公共服务为纽带,逐步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五)厚植生态优势,推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创造性地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3161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

24、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我国大部分民族地区地域广袤、物种多样,汇集多种生态屏障区、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文化特色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8推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助力民族地区将原本的生计劣势转化为绿富同兴、生态富民的发展优势,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同心共筑命运共同体的落脚点之一。为此,要厚植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优势。一方面,要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首先,民族地区要转变主要依赖投资和资源开发的经济发

25、展方式,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新兴产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等方24新 疆 职 业 大 学 学 报面着力,积极转变生产方式;其次,要尊重发展过程中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努力提供、生产出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各族群众真正成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和共享者。另一方面,要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基础,要强化生态理念,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坚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各族人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推动者、践行者和捍卫者,在人民合力的发挥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三、以人民为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以人民为中

26、心”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现实逻辑的核心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同样需要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价值立场。坚持人民至上观点,深刻认识人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极端重要性,对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一)建构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各民族历经数千年在迁徙、贸易、婚嫁中,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融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搭建起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之实体,从而催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27、形成。可以说,中国各族人民作为中华民族实体构建的最小单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主体和基础。与此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增强了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一步推动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使各民族的日常族际交往不再局限于本民族、本地区,而是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中华民族振兴紧密结合。11因此,以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要内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是在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凝聚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共同奋斗的主体力量的重要源泉。(二)牢记初心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体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

28、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断的初心使命所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命运共同体,其形成发展过程,是自然凝聚与政治形塑有机统一的过程,既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彰显了中国各族人民的主体性选择。只有全体中国人树立起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才能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从而进一步保障和维护各族群众的发展需要,实现和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只有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凝聚共识、建设实践,民族复兴伟业才能具备坚实的基础。“要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

29、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1从人民视域出发,以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中华民族实体建构,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进而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实现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全体人民的团结统一,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三)加强内外联动,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局势风云诡谲,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特征更加明显。人类面临的

30、各种挑战和全球性问题涉及区域之广泛、关系形势之复杂、影响程度之深远,前所未有。“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1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高屋建瓴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倡议。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共同体,都是依据个体的身份建立的,是具有一定价值认同、利益诉求和认同意识的统一体,其核心都是让分散各异的民族、族群能最终走向团结、凝聚、和平,进而达到互利共赢的发展。12在治国理政、民族复兴、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

31、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1以此携手,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理念,扎实推进“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不仅更好发展自身,而且更多造福世界。正确认识“两个共同体”内外联动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牢牢把握人民主体性的内核,(下转第 59 页)于林娟等: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与工作思路以新疆职业大学为例5913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中央政策“照亮”南疆各族学子上学路 EB/OL.(2014-06-16).http:/ 沈钊.政策满意度、信息获取能力对农户农业保险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 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2、,2022.15 王林,赵丽梅.2023 年我国就业形势有望总体改善EB/OL.(2023-01-17).http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情况 EB/OL.(2023-03-02).http:/ 张林,杨永兵,杨育才.“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教育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 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510(24):54-62.(上接第 24 页)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和巩固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人民的个体主体性、多元文化族群的群体主体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类主体性的辩证统一,营造深入联结各民族情感的内部运

33、行环境。5不仅可以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充足的内生动力,还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持续的外联动力,进一步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打造更加和谐的国际环境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四、结语最坚实的根基在于人民,最深厚的力量源于人民。人民群众是中华民族实体构建的主体性、决定性力量,坚持把中国各族人民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理论体现,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奠基和现实发展的需要。百年来,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摆在第一位,不断以切实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奋斗目标,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中华民族伟

34、大复兴、构建和谐的国际环境等方面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为了最大限度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归根结底要坚持“人民性”的价值旨归,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参考文献: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N.人民日报,2022-10-26(1).2 习近平.坚持人民至上 J.求是,2022(20).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

35、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9-27(1).5 陈新.人民主体性视阈下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构 建.J.中 南 民 族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社 会 科 学版),2021,41(9):20-26.6 习近平.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 N.人民日报,2022-7-16(1).7 徐欣顺,青觉.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的政治之道 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8(5):34-41.8 习

36、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N.人民日报,2021-8-29(1).9 习 近 平.之 江 新 语 M.杭 州:浙 江 人 民 出 版社,2007:216.10 朱 碧 波.论 我 国 民 族 事 务 治 理 的 若 干 基 本问 题 J.云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哲 学 社 会 科 学版),2016,48(2):38-45.11 马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日常族际交往能力 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9):48-53.12 赵 杰.铸 牢 中 华 民 族 共 同 体 与 构 建 人 类 命 运共 同 体 J.广 西 民 族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社 会 科 学版),2018,40(5):117-120.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