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是苏州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争当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先行军排头兵的关键时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苏州市委关于制定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第一章 战略转型的历史抉择第一节 过去五年的主要成就“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
2、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苏州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战略部署,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把产业高端化和开放型经济转型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攻方向,把保障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深化改革,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实力实现新提升。经济运行稳中有进。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万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万美元,“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2015年,地方公共财政预
3、算收入达到156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124亿元。结构调整初显成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05万亿元,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分别提高到48.7%和45.9%。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9%。农业基本现代化综合得分连续位居全省首位。转型发展成效显著。区域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8%。人才集聚效应逐渐显现,全市人才总量为227万人,全市自主申报入选“千人计划”187人,其中创业类专家107人,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全市注册商标总量突破15万件,行政认定驰名商标达110件,均名列全省第一。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
4、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基本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累计削减行政审批事项175项,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立医院全面实施药品“零差价”。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推进,政策制度体系初步形成。金融创新成效明显,区域金融体系日趋完备,苏州市金融资产总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积极对接上海自贸区建设的体制机制,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苏满欧”五定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国务院批复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积极开展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和张家港保税港区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试点,苏州获
5、批开展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国家级开发区数量累计达到14个。201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053.5亿美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2%,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19亿美元,新批境外企业数和实际投资额均连续12年位居全省第一位。城乡一体展现新面貌。实施行政区划重大调整,中心城市的首位度进一步提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得到加强,东部综合商务城、西部生态科技城、南部太湖新城和北部高铁新城建设呈现新亮点。城乡一体化政策制度框架加快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共同繁荣的局面初步形成。水利(水务)、电力、公路、轨道交通、有轨电车、4G网络等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全覆盖,“美丽镇村”行动
6、稳步推进,“1-4-50”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区域城乡发展更趋协调。生态文明迈上新台阶。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和“蓝天工程”,在全国率先发布空气质量指数(AQI),声环境功能区噪声达标率保持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在全省率先完成重点能耗企业落后用能设备淘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9.56%,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入选首批国家级湿地公园。苏州及各市(区)全部入选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苏州及昆山市创成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社会发展取得新
7、成效。统筹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事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5年,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78.3%。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果,建成中国昆曲剧院。姑苏区成功创建“国家古城旅游示范区”,大运河苏州段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获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苏州获准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中的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基本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全面建成,成功举办第5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五年来,苏州健儿共获得23项次世界冠军,2012年伦敦奥运会夺得2枚金牌。成功举办两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中国
8、评弹艺术节。“法治苏州”建设得到加强,昆山市成为全省首批法治建设示范市。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顺利实施。“政社互动”试点经验向全省、全国推广。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社会保障投入逐年增长,民生质量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04万元、2.57万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0.6%和12%。苏州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零就业”、“零转移”贫困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均保持在99%以上。城镇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20.3%;全市已累计建成保障房137600余套。五年来,全
9、市上下始终坚持以中央精神为指引,坚决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紧密结合苏州市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切实做到中央有要求、苏州有行动、落实有成效,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统筹做好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扩大开放、城乡一体、环境优化、文化繁荣、法治建设、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各项工作,同时,树立并不断强化清醒理性务实的工作导向,咬定目标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凝心聚力、接续奋斗,把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十二五”的成功实践与重大成就不仅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今后工作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一是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主动
10、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遵循规律,因势利导,兴利除弊,着力形成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二是坚持转方式调结构不动摇。以创新驱动为主引擎,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发展动力转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三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动摇。在国家、省全面深化改革大框架下和开放战略总布局中抢抓机遇、快速行动、勇于实践,积极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四是坚持促进协调发展不动摇。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统筹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注重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着力增强发展整体性。五是坚持增进
11、民生福祉不动摇。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个更”的民生工作重点要求,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全市人民。第二节 未来发展的宏观环境“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环境仍然比较复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苏州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在再平衡中实现艰难复苏。全球经济版图深度调整,经济重心持续向亚太地区移动,中国国际地位快速提升。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孕育新的突破,新一轮产业转移渐次展开。国际环境总体有利于苏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利于深层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同时,全球经济依然处于后危机时代,全
12、球投资贸易规则主导权争夺日益加剧,发达经济体加速推进的TPP、TTIP、BIT等投资贸易协议谈判将引发世界经贸格局发生新一轮调整。发达国家实施工业4.0和再工业化战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绿色低碳经济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对兼具外贸依存度高、工业经济为支柱和高碳结构的苏州,可能产生较大的压力和难以估量的不利影响。面对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苏州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转型,加快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从国内看,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三期叠加”矛盾凸显,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下滑,产能过剩有所
13、加剧,社会矛盾逐步累积,苏州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也将不断增大。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布局,提出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举措;同时,提出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行动纲领,这将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变革,深层次激发市场活力。苏州只有紧跟国家战略步伐,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第三节 转型升级的战略基础从全局看,苏州已经具备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和先导优势。进入改革发展新的关键时期,苏州所具有的战略区位优势、国际制造优势、开放平台优势、历史人文优势、生态
14、本底优势等方面的核心优势将进一步体现,为成功谋求“二次创业”发挥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必须清醒的看到,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瓶颈制约和突出问题。创新驱动内生乏力,经济增长支撑不足,城市功能有待提升,空间结构亟待优化,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社会矛盾压力增大,各种要素对经济增长的约束进一步显现。所有这些表明,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保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任务仍然艰巨,因此,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趋势,谋划战略转型新定位、新目标将是致胜关键。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苏州战略转型升级必须更加注重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创新与创意为核心的现代要素驱动;必须更加注重增
15、强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必须更加注重参与国际分工、国际竞争、融入全球城市网络;必须更加注重发展城市软实力,全方位重塑苏州城市魅力。面对新机遇、新挑战,苏州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趋势,准确把握苏州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新的任务要求,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作为,谋求战略转型新突破、绘就城市发展新蓝图,推动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专栏1-1苏州未来发展五大核心优势一、战略区位优势从战略全局看,苏州走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和“两个率先”发展的前列,具有坚实基础和先发优势。苏州与上海在“一带一路”对外开
16、放新棋局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新格局中的区位互补优势将持续显现。二、国际制造优势围绕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按照中国制造2025,推动实现“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苏州作为国际制造基地的基础优势将会进一步显现。三、开放平台优势苏州拥有国家级开发区14家、省级开发区3家、综合保税区7家、保税区(保税港区)1家,已成为全国开放载体最为密集、功能最全、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作为我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先行者,苏州在开展工业园区国家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和建设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打造开放创新高地的优势明显。四、历史人文优势苏州人文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崇文尚德”塑造
17、了显著而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质优势。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荣誉,又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称号。新的历史起点上,增强“文化软实力”将是苏州展示独特魅力的重要源泉。五、生态本底优势“生态环境”是新江苏建设的重要内涵。“十三五”时期,立足打造自然环境之美、景观特色之美、文化交融之美、城乡协调之美,面对绿色低碳、健康养生、生态休闲等新型消费需求和生活方式,苏州山水相融的生态本底优势将具有较大发挥空间和潜力。第二章 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第一节 指导思想“十三五”时期,苏州经济社会发
18、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始终牢记“两个率先”光荣使命,以“五个迈上新台阶”为重点任务,以落实省委、省政府“八项工程”为主抓手,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19、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好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的先行军排头兵,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苏州篇章。“十三五”时期苏州的发展定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明确定位和中央、省委的部署要求,立足自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未来五年,苏州要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和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国际化大城市。实现“十三五”总体目标,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贯彻落
20、实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要求,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自觉践行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劲支持。自觉践行协调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
21、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大力实施空间优化战略,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提升。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全面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自觉践行开放发展理念。顺应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大力推进开放提升,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更高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丰富开
22、放内涵,提高开放水平,建立对外开放新体制,形成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自觉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认真落实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民生共建共享。第二节 发展目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明确定位和中央、省委的部署要求,根据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立足自身实际,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三五”时期苏州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经济强。以质量效益为中心推进“经济强”,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构建具有较强竞
23、争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十三五”期间保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提前完成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0%,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指数达到92,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6件,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20万人。百姓富。以普惠共享为目标推动“百姓富”,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收入差距缩小,基本形成与步入高收入阶段和成熟社会阶段相适应的公平分配格局,
24、社会保障和就业水平稳步提高。提前完成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到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3岁、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左右,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保持在99%以上。环境美。以绿色宜居为导向打造“环境美”,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绿色化、低碳转变,基本形成与生态文明主导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态系统全面发展格局,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空气、水和土壤污染治理成效明显,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到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占用降低到13.7公顷/亿元左右,流域省级考核断面达到或优于III类水质的比例为60%、陆地森
25、林覆盖率达到3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社会文明程度高。以和谐向上为追求促进“社会文明程度高”,加快建成文化强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认知践行,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人民群众素质显著提高;现代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法治苏州建设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全市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达到2.5人以上、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2平方米、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满意率达到92%以上,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达到95%以上。表2-1 苏州市十三五规划指标
26、体系指 标“十二五”期末“十三五”规划目标指标属性经济强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年均9.57左右预期性2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21.025预期性3城镇化率(%)74.880预期性4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683左右预期性5科技进步贡献率(%)61.565以上预期性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26.436预期性7最终消费率(%)40.045预期性8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9.953左右预期性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45.950预期性10高层次人才总量(万人)17.820预期性11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指数8692预期性百姓富12城
27、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10.6高于GDP增速预期性1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12高于GDP增速预期性14人均预期寿命达到(岁)82.7483预期性15城镇调查失业率(%)/5左右预期性16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万人)/75预期性17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99以上99以上约束性18新增保障性住房完成率(%)/100预期性环境美19耕地保有量(万公顷)22.8622.86约束性2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9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约束性2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0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约束性22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吨/万元)1413.5约束性23单位地
28、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占用(公顷/亿元)17.3813.7左右预期性24流域省级考核断面达到或优于III类水质的比例(%)56.860约束性25生态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比重(%)37.7638.37约束性26陆地森林覆盖率(%)29.5630约束性27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化学需氧量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约束性二氧化硫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约束性氨氮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约束性氮氧化物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约束性28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68.272约束性社会文明程度高29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人)2.52.5约束性30全市千名
29、老人养老床位数(张)4045约束性31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张)5.666预期性32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平方米/人)0.260.4预期性33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人)3.163.2预期性3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8.170约束性35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满意率(%)/92以上预期性36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91以上95以上预期性第三节 发展战略围绕上述发展目标,实施六大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进一步增强创新驱动战略意识,加快形成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对外开放、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着力提高发
30、展质量和效益,形成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态势。开放提升战略。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主动对接国家和省全方位开放总体布局,丰富对内对外开放内涵,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更高水平引进来和更大步伐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推进经济国际化,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共赢新格局。空间优化战略。进一步增强战略空间与战略协同意识,优化全市域空间布局,推进生产加速聚合与城市空间重组,重塑市域增长空间结构,顺应城市战略地位和影响力的变动趋势,加快形成国际化大城市的核心功能。民生优先战略。进一步增强发展成果平等共享的战略意识,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治理创新步伐,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建
31、立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同步改善的体制机制。文化强市战略。进一步增强城市文化与品牌战略意识,弘扬“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的苏州精神,建设思想文化和道德风尚高地,着力打造“世界遗产城市”和“全球创意之都”品牌,加速形成与苏州战略地位相适应、与经济硬实力互为支撑的城市软实力发展体系。绿色发展战略。进一步增强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战略意识,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承载和环境保护,以生态价值和低碳发展理念,构建领先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第三章 建立特色鲜明的软实力发展体系进一步弘扬苏州精神,创造良好营商法治环境,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产业发达、社会诚信度高的文化
32、苏州、诚信苏州和法治苏州,形成特色鲜明的软实力发展体系,推进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第一节 着力打造文化苏州丰富苏州精神的时代内涵,建成覆盖城乡、普惠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大力弘扬“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三大法宝和“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的苏州精神。建设以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友善祥和、关爱互助为核心的公共文明。培育道德风尚,弘扬志愿文化、慈善文化,增强市民感恩奉献的社会责任意识。大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营造有
33、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丰富城市人文精神,建设“书香苏州”。不断巩固提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水平,力争建成首个全国文明城市群。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政府、市场、社会良性互动、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供给体制机制,鼓励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强公共文化供给的有效性。在实现城乡公益性文化设施全设置基础上,合理规划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点,加快推进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建设。到2020年,市、县(区)两级文化馆、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标准化建设全覆盖,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0.4平方米。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农村
34、和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等供给的均等机制。繁荣文艺创作,健全完善戏曲创作演出机制,深入开展“群星璀璨”文化惠民活动、舞台艺术和数字电影“四进工程”、文化“三送工程”。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品质,推进有线智慧社区建设和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健全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市注册文化志愿者团队达到200支,注册文化志愿者人数占城镇人口比例超过1.5%,建成优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壮大文化产业能级。引导文化产业园区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完善园区(基地)、重点企业和人才认定评选扶持机制,提升文化产业集聚度。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基本形成全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全
35、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格局。培育和做强一批重点文化创意企业,提升苏州刺绣等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持续举办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推进苏州工业园区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提升苏州国家动漫产业基地、数字出版基地发展水平。支持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提升发展会议会展业,擦亮“文化太湖”品牌。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强市。大力开展对外文化贸易。不断丰富文化贸易品种,推动对外实现文化贸易跨越式发展。扶持文化进出口骨干企业,鼓励向海外投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参加境内外重要国际性展会。鼓励传统文化积极开拓国际市
36、场,加快影视动漫、文艺演出等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加强城市形象宣传,着力提升苏州国际知名度。打造苏州世界遗产城市品牌,建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城市文化形象标识。保护和传承江南水乡传统风貌,推进古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持续推进古典园林、古镇、古村落和历史街区保护,扶持和发展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大力推动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及其配套办法、技术标准的出台,不断提升古城保护的法治化水平。充分发挥苏州历史人文和山水资源的独特优势,依托苏州园林、丝绸刺绣、昆曲评弹、工艺美术、太湖山水等文化遗产资源,深度挖掘吴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全方位开展
37、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整体规划,坚持政府推动与民间联动并举,鼓励更多民间机构、组织和个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加快苏州文化“走出去”步伐。第二节 切实打造诚信苏州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以褒扬诚信、惩戒失信为重点,促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的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切实营造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加快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按照推进建立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依法加强各类信用信息归集,逐步实现信息采集全覆盖。统一
38、信用信息采集和分类管理标准,完善失信行为等级划分办法。健全行业信用信息记录制度,以各类企业和从业人员为重点,把信用信息采集融入事关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重点领域的信用档案。全面提高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水平,建立统一、权威、完善的市级“一网三库一平台”,即诚信苏州网、社会法人信用基础数据库、自然人信用基础数据库、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及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快市级征信公司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信用信息网络。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各部门各地区信用信息系统统筹整合,依法推进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和交换共享。依法对信用信息实行分级管理,设立公共信用信息服务查询窗口,促进各类社会主体的信用状况公开透明、可查可
39、核。推动有关部门在行政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中全面推行市场主体的信用承诺,扩大信用审查范围,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逐步实现多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信息联享、信用联评。积极营造诚信环境。弘扬诚信理念。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深入宣传阐释诚信理念,宣传普及诚信道德规范,扩大宣传覆盖面,使诚信价值理念深入人心。运用社区市民学校、公益性文化单位、文化服务中心等阵地,通过道德讲堂、论坛讲座、展览展示等形式,培育诚信文化。推动各行各业结合业务和生产经营实际,深化“诚信示范企业”、“文明诚信市场”等活动,把诚信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体现到管理、经营、服务各方面。构建诚信奖惩和监督机制。
40、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对诚信企业和模范个人进行宣传,使守信者受到推崇。深化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的应用,对诚实守信者在行政许可、资格认定、公共服务等方面实行优待政策,形成正向激励。完善失信惩戒机制。探索利用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实现联动惩戒。按照失信类别和程度,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社会管理等多种手段,建立多部门、跨地区的联合惩戒机制,制定行政性、行业性、社会性的约束和惩戒措施。完善诚信监督体系。坚持舆论监督、行政监管、行业管理、社会监督相结合,构建多层面、全过程、广覆盖的监督体系。针对失信易发多发的行业领域,加强日常监管,强化风险排查,提升诚信监管效能。建立健全有奖举报制度,鼓励群众举报失信违规行为,
41、对举报问题及时查处。第三节 努力打造法治苏州着力构建法治政府、法治市场、法治社会“三位一体”的法治建设先导区,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让法治成为每一个苏州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让法治成为苏州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加强政府立法制度建设,完善规章、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和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积极推动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重点领域的立法。依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将
42、政府行政管理中的事务性、辅助性、技术性工作,逐步转由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专业中介机构和企业等社会主体承接,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社会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加大决策信息公开力度,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和合法性审查机制,健全重大决策后评估制度,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确保重大行政决策规范运行。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合理配置执法力量,理顺行政强制执行体制,逐步扩大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范围,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坚持严格规范
43、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研究探索重大行政执法公众评议制度,加强执法监督,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对权力集中的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完善审计制度,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完善法治市场环境。围绕打造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的市场环境,依法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依法保
44、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法治成为市场公平竞争的制度保障。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举报投诉受理机制,推进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衔接。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自律作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制定发布产品和服务标准,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规划和政策法规。严格行业管理责任,构建分类监管、技术监管等行业监管长效机制,运用法治化、信息化手段提升市场服务、监管、治理水平。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
45、意识。高起点推进“七五”普法,健全法治宣传教育机制,把普法教育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发挥宣传、教育、司法、文化部门和人民团体在普法教育中的作用,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以案释法制度。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鼓励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参与法治社会建设,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规章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建立法律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机制、监督机制,积极扶持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
46、务行业发展。创新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完善仲裁制度,健全行政裁决制度,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第四章 建立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为契机,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为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集聚创新资源和要素,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优化创新生态系统,着力构建完备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第一节 全力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完善政策扶持体系,促进形成较大规模的具有核心技术和综合竞争力的企业集群,释放高端发展
47、新动力。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顺应互联网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实施苏州“创客天堂”行动,着力构建低门槛、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服务平台,激发全社会上下创造活力,孵化培育一大批有活力、有潜力的科技小微企业,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支持鼓励企业、创投机构、现有孵化器、在苏高校和职业院校、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创业平台建设,为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进一步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清理妨碍创业的制度规定,破除不合理的行业准入限制,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增强激励创业的制度供给。增强社会大众创业创意意识,发挥汇聚创业创新人才和投入的强大动能。不断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建立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扶持体系,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深入实施“雏鹰计划”、“瞪羚计划”,加大科技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引导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推动具有持续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涌现。大力培育上市企业,为拟上市科技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加快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步伐,做大做强苏州科技上市板块。发展创新型领军企业,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通过并购重组、开展委托开发和购买知识产权,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