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邵海伦/立足民众批判现实引导运动青年论坛立足民众批判现实引导运动 人间“民众报道”的多重面向邵海伦内容提要 1980 年代台湾波诡云谲的政治局势使“党外”运动统一战线面临分裂,也促使陈映真搁置“统独之争”,另开“战场”创办人间杂志。借由民众报道,人间首先对准消费社会中为大众传媒所忽视的民众生存实况,呈现底层民众间流动的纯净真情;同时,依靠政治经济分析与“第三世界”双重视野,对台湾现实问题进行脉络化、历史化的理性辨析,间接回应了 1980 年代形形色色的分离主义论述,呈现感性与理性兼具的辩证色彩。在新闻报道之外,人间联络社会各方力量共同介入民众运动,努力将“党外”运动向统一与左翼运动方向引导。关
2、键词 陈映真 人间 民众报道 左翼实践作者 邵海伦,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1985 年,人间杂志创刊,发行 47 期后于 1989 年正式停刊。1980 年代是台湾社会转型的风云际会时期。经济上,台湾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与外汇储备飞速增长,高居世界前列;政治上,“党外”运动疾风吹撞,各种示威活动涌现街头;文化上,伴随工商社会转型而来的消费文化席卷台湾,虚荣浮华成为社会的主基调。与此同时,本土化思潮也开始在台湾社会蔓延,逐渐取代左翼思想的话语权,“本土论”者逐渐成为颇有份量的政治力量,更有甚者公然抵制两岸交流和统一。1983 年的“中国结”“台湾结”论争后,坚守中华民族意识的左翼知识分子文化阵
3、地文季双月刊被迫停刊,左翼阵营失去发声平台。在这危机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陈映真创办的人间显然肩负着不同层面的文化斗争使命,面临着多重政治挑战。既往研究注意到人间左翼立场与关怀“民众”的面向,将“为民众写作”视为人间的核心要旨,从而将人间定位为理想主义期刊,凸显陈映97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六十年来台湾社会思潮的演进和人文学术的发展(19502010)”(编号 16ZDA138)的阶段性成果。台湾历史研究2023 年第 2 期真对于知识分子岗位意识的坚守和人文关怀理念。然而,人间所展示出的“民众报道”并非如此单一,其内里包含着陈映真对抗消费文化、回应“住民自决”论、政治经济分析视野等多重
4、意涵,是追求统一的左翼人士积极回应 1980 年代复杂历史文化语境的一组变奏复调。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人间“民众报道”的多重内涵进行分析。一、人间创刊与聚焦“底层民众”的刊物特色(一)人间的左翼脉络与创刊人间并非横空出世,它脱胎于台湾“党外”运动,并接续战后断裂重生的左翼脉络。人间之前,陈映真曾参加过系列左翼期刊的编撰工作,如由尉天骢创办的文学季刊文季季刊等。在左翼刊物发行同期,台湾“党外”运动也开始崭露头角。如 1971 年 1 月论政型杂志大学打出“革新保台”口号,从经济、社会、文教、政治各方面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建言,要求当局广开言路、革新封闭僵化的行政体制,并开掘本省知识青年的政治力量
5、。1975 年 8 月台湾政论创刊,继续以“革新保台”为诉求,要求当局政治民主、经济平等、消除政治偏见和省籍歧视,同时作为反对势力大力介入选举。在“党外”运动迅速发展的外部环境下,1976 年苏庆黎接手前夫创办的杂志,改为夏潮,集结了陈映真等一批左翼知识分子。她一方面邀请台湾政论里具有本土化倾向的知识分子为其撰稿,联合“党外”政治力量共同反抗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另一方面也积极报道和介入民主选举。1977 年 11 月中坜事件发生后,夏潮停载了此前着力关注的中国近代史,从第 3 卷第 6 期开始接连发表中坜事件等文章。杂志的封面和封底也取消了延续已久的近代史人像版画,大量刊载竞选现场的盛况照片。夏
6、潮的核心人物王拓、苏庆黎、陈鼓应于 1978 年参加民主选举,希望通过反抗国民党专制统治,推动台湾的左翼运动。陈映真本人亦到过选举现场,并在书籍出版方面为参加选举的好友王拓出言献力。1979 年 8 月,美丽岛杂志发行。作为“党外”运动、“本土化”表述最为直露的期刊,美丽岛中要求言论自由、主张民主改革言论更为激烈,甚至出现了追求“台湾独立”的声音。即便如此,为了保持反抗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统一战线,追求统一的陈映真、陈鼓应、苏庆黎、王拓(后于 1988 年 11 月加入民进党)、杨逵等人依然位列美丽岛成员名单。然而,1979 年 2 月,夏潮被迫停刊,12 月,美丽岛事件爆发,左翼与“本土论”者的
7、联合局08相关研究主要有刘依洁人间杂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9 年;刘丽试论人间的思想及其社会关怀和批判现实,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2008 年;许振福人间报导文学人间 人间杂志及其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所,2008 年;王安忆陈映真在人间,乌托邦诗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93 页;王岳俊1980 年代台湾左翼知识分子的文化实践 人间杂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 年等。何卓恩:台湾“党外杂志”的兴起及其性质,台湾历史研究2022 年第 2 期。何卓恩:冷战时期台湾地区报刊舆
8、论的演变,史学月刊2015 年第 10 期。苏逸凡:向民主、法治迈一大步 评本届公职人员选举;陈一新:中坜事件检讨;黄泽青:为改善渔船保险结构向行政院提出质询,台北夏潮3 卷 6 期,1977 年 12 月,第 8、14、24 页。郭纪舟:七十年代台湾左翼运动,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504 页。王拓:出身八斗子的“土左”:王拓访谈,台北人间思想第 15 期,2017 年春季刊,第 30 页。美丽岛社务委员包括王拓、陈鼓应、杨逵;编辑包括苏庆黎、王拓。参见台北美丽岛第 1 期,1979 年 8 月,封底页。“美丽岛事件”又称“高雄事件”(当时国民党当局称其为“高雄暴力事件叛乱
9、案”),发生于 1979 年 12 月 10 日,是台湾“党外”势力直接领导的、与国民党当局展开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政治较量。邵海伦/立足民众批判现实引导运动面开始发生变化。迫于美国卡特总统所推行的“人权外交”压力,国民党不得不对美丽岛事件公开审判。美丽岛事件成员在公开审判的情形下获得了台湾社会的舆论同情,他们的太太也因社会同情高票当选“立法委员”等职。“外省人”抓捕“本省人”,“外省人”打压“本省人”,追求“台湾独立”的历史叙述在此事件后逐渐发酵,“台独”运动也逐渐取得岛内“党外”运动的支配权。1983 年发生了激烈的“台湾结”与“中国结”论争。在此次辩论中,具有“台独”倾向的知识分子极力
10、混淆是非,以“台湾意识”自居,否定陈映真等人提出的反帝主张和统一立场,宣称不支持“台独”就是不爱台湾。当美丽岛事件激起民众对于“党外”右翼民主化运动的广泛同情时,“党外”左翼却“只能巴巴地眼看着右翼独立派取得极高的正当性”,而不能直接对日益高涨的“台独”论述进行批判。因为在陈映真看来,国民党当局一方面打击被其视为“共产党分子”的左翼人士,一方面打击“台独”倾向人士,两方被动“挨打”的处境相同,如果“出来指责台独一方,这在道德上是不可行的”。但是“又不能站在党外的方针路线上”认同“台独”主张,让左翼人士非常被动。局势的骤然变化导致“党外”运动面临分裂的尴尬处境,也促使陈映真决定暂时撤出“统独之争
11、”,“另开战场”,“另办一本杂志,就是人间”。(二)在消费文化里聚焦“底层民众”“另开战场”显然指的是暂时搁置“统独之争”,从别处着手探讨社会问题。那么值得追问的是,陈映真所言的新“战场”又将于何处另开呢?陈映真选择的着力点与 1980 年代台湾社会转型引发的问题息息相关。早在 1983 年,陈映真便对商品社会的大众传播进行深刻反思。在他看来当时的“电影、电视,与广告业都在形构一种虚幻的人生。他们从有钱人、有消费能力的人,以及健康、漂亮、英俊、幸福的人的立场,去描绘这个世界”。大众传播淡漠不产生价值的边缘群体,所有出现在杂志、电视中的形象都是“青春美貌”的,而那些失去劳动价值、患有肺病、生活贫
12、困,“资本主义社会被忽视的没有脸的人”“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中他们已经成为废品”,消音于光鲜亮丽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封闭的政治环境使国民党政权管控下的传媒噤若寒蝉,对体制下的社会毫无批判质疑。即便“党外”运动中存在一些高举“民众”旗帜的期刊,但实际上他们只把底层的民众当作增加选票的票仓,并没有真正深入群众,洞察疾苦。人间所谓的新“战场”,指的便是聚焦社会中无人问津、被商品社会淘汰的“没有脸的人”。为他们发声,也承继了战后左翼杂志的现实关怀。人间一共 47 期,从创刊号至终刊,除去“读者来信”栏目(后更名为“人民论坛”)、“编辑室信札”“广告栏目”外,共刊文 643 篇。(参见表 1)18“美丽
13、岛事件”更是在此后被民进党形塑为“党外人士敢于冲破禁忌,追求民主”的象征符号,以此博取大众同情,煽动群众抗争情绪。如王甫昌在分析民进党成立前后,“党外”势力在 1986 年向国民党发起第二次挑战风波的背景时谈到,美丽岛事件受刑人个人的牺牲在反对运动的检释下,和台湾民众反抗外来政权的历史形成连接,“成为台湾民族主义的英雄”。参见王甫昌台湾反对运动的共识动员: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九年两次挑战高峰的比较,台北台湾政治学刊第 1 期,1996 年,第 169 页。陈映真:我的写作与台湾社会嬗变,陈映真全集卷 21,台北,人间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189 页。张文中:陈映真访谈,两岸三地名家访谈,花城
14、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9 页。陈映真:大众传播与民众传播,陈映真全集卷 9,台北,人间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168169 页。张文中:陈映真访谈,两岸三地名家访谈,第 31 页。“党外”人士为了制衡国民党,捍卫有限的政治资源,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介入选举。因为这个缘故,大多数“党外”政论杂志有着明显的选举挂帅取向。为了吸引、鼓舞热衷支持“党外”运动者,“党外”杂志必须凸显“党外”候选人。由于“党外”政论杂志始终跳不出选举的轮回,而不得不降低理想的追求、理论的探讨、政策的评估和行动的指引。有的杂志以宫闱秘史、小道消息作为特色,来满足读者的好奇心;有的成为骂国民党比赛,看谁骂人的词句最
15、花俏、最凶狠。参见林清芬一九八年代初期台湾党外政论杂志查禁之探究,台北国史馆学术集刊第 5 期,2005 年。台湾历史研究2023 年第 2 期表 1 人间栏目分类表总计台湾社会现实问题历史问题都市问题宗教文化人劳工党外运动反核运动乡村变迁儿童民俗文化生态弱势群体族裔少数民族客家人摄影师与摄像术两岸交流大陆新闻返乡团台湾历史美国与台湾日本与台湾两岸分断二二八事件自由中国七十年代其他日本侵华世界摄影介绍第三世界亚洲其他韩国民主运动日本美国社会座谈医疗文学杂类38 7 12 22 27 16 26 24 29 91 41 36 18 10 14 7642687416912 14 24 19 523
16、 28 114478012 144349643 其中栏目涉猎极广,在 643 篇文章之中,现实取向的文章多达 445 篇,议题覆盖底层小人物生存困境、乡村文化衰亡、台湾少数民族备受压迫、民俗文化湮灭、儿童成长教育等等,对准光鲜靓丽的现代化进程中为大众传媒所忽视的民众生存实况,描绘底层民众面对苦难生活的顽强搏斗。这种刊物定位或许与创刊人陈映真直接相关。作为台湾首屈一指的文学家,陈映真在创作之初,便极力追求文学与民众的贴合性。在他看来文学的意义就在于“使那些对爱失去信念的人,恢复爱的力量;让沮丧的人得到温暖;让受逼迫的人得到反抗的力量;让失望的人有勇气重新去爱、去生活、去追求新的希望、去拥抱别人,
17、这应是一切文学的原点”。在人间,陈映真对于民众的爱、对文学的信仰展现得淋漓尽致。人间“民众观”的首要面向便是突破高压政治下“党外”左翼的尴尬处境,与台湾大众传播的消费化、趋利性作斗争,具有维护左翼发声园地、批判消费社会、使大众看见底层民众生活的艰辛与友爱。二、政治经济分析视角下的“民众报道”人间的民众报道不仅是感性的、还包含着批判现实的理性思辨。它未止步于对民众生存状况的简单呈现,而是在报道的过程中对现实问题进行了政治经济学分析,饱含着陈映真对台湾社会问题的思考。虽然陈映真撤出“统独之争”的正面战场,但他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借由人间的新闻报道隐隐回应着当时形形色色的“台独”论述。1970
18、 年代以来,台湾岛内的分离主义发展出各色“台独”叙事。1977 年,叶石涛在台湾乡土文学史导论提出台湾文学蕴藏“以台湾为中心”“台湾立场”的“台湾意识”。1977 年8 月21 日,台湾长老教会的 台湾教会公报刊出自己的政治宣言,称“台湾的将来应由台湾一千七百万住民决定”,“为达成台湾人民独立及自由的愿望,我们促请政府于此国际情势危急之际,面对现实,采取有效措施,使台湾成为一个新而独立的国家”云云。一时间,各种“台湾意识”“台湾住民自决”论风起云涌,成为“党外”运动的思想主流。1982 年,台湾“党外”人士康宁祥组团赴美访问过程28陈映真:大众消费社会和当前台湾文学的诸问题,台北文季第 3 期
19、,1983 年 8 月,第 23 页。叶石涛:台湾乡土文学史导论,台北夏潮2 卷 5 期,1977 年 5 月,第 68 页。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台湾基督长老教会人权宣言,转引自李伟诚A Tale of Two World:台湾基督长老教会与战后台湾民族主义,硕士学位论文,台湾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2009 年,第 155 页。邵海伦/立足民众批判现实引导运动中,与在美国的 24 个台湾同乡会一起发表“共同声明”,宣称:“台湾的前途应由 1800 万人共同决定。”19831984 年的“台湾结”与“中国结”论争中,施敏辉(陈芳明)、蔡义敏、高伊哥(杨碧川)等具有“台独”倾向的学者更是认为,台湾社
20、会在“经过将近四百年的殖民剥削过程”中,透过不断的武力斗争,已经发展出具有“本地意识”的台湾共同体,被纳入“历来统治者(包括中国在内)的殖民事实”范围。至此,70 年代的“本土化”意识经过层层加工,在 80 年代被扭曲为以“中国”对抗“西方”,以“台湾”对抗“中国”的“台湾意识”。面对“党外”“台独”运动不断发展以及形色各异的分离主义论述,台湾左翼知识分子努力发展自身对于台湾社会性质的论述与之斗争。早在 1970 年保钓运动期间,海外北美保钓运动的许多刊物便对台湾政治经济上的附属地位进行过探讨。受保钓运动影响,台湾岛内也出现了对台湾“殖民地性质”问题的讨论。不仅黄春明、王祯和、王拓,陈映真的小
21、说也对台湾“新殖民地属性”问题进行刻画,用以解释台湾农村、渔村所出现的破产问题。台湾是否存在殖民经济的议题,也成为乡土文学论战的焦点之一。1977 年乡土文学论战期间,陈映真针对所谓独特的“台湾意识”,提出要从中国近代史进程与“第三世界”视野重估台湾文学的“个性”与“独特性”。他指出台湾文学的“个性”,是“全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个性”,同时也是“全亚洲、全中南美洲和全非洲殖民地文学的个性”,是属于第三世界文学的“个性”。面对“台独”学者将台湾光复指认为中国对于台湾省的“再殖民”论,陈映真则借助依赖理论对其进行批判。他在国家分裂结构下的民族主义国家 “台湾结”的战后史之分析中指出国民党当局对于
22、台湾的统治,实际上是美国实行其“新殖民主义”统治的媒介。由于冷战与内战迅速把台湾编入美日资本主义经济圏,因此台湾的资本主义基本上是战前殖民地体制(双重构造)与战后“新殖民主义”体制(纳入美日再生产圈)之下的产物。基于这些分析,陈映真重申中国与台湾省并非殖民与被殖民的宰制关系,真正对台湾进行殖民/新殖民的国家只有美国(乃至日本)。虽然陈映真暂时搁置与“独”派学者的公开辩论,但作为人间的创办者,他对于台湾这些问题的思考却隐含在人间的新闻报道中。人间刊载了约 155 篇有关台湾农、工业公害问题的报道,力求通过具体个案报导,将台湾民众何以付出如此高昂代价的原因,伴随深入生活的采访过程展露出来。在拉拉大
23、山下的沉思:写给山地学童小董的一封信中,人间记录了拉拉大山下福山村女孩在城乡物价高度差异化的社会现实中,不幸辍学与被迫“进城”卖淫的悲哀命运。此外,人间还从水污染、森林消亡、渔业消亡、工业疾病、土壤污染等诸多公害问题入手,记录下台湾社38姜殿铭编著:当代台湾大事典,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60 页。施敏辉编著:注视岛内一场“台湾意识”的论战,台湾意识论战选集,台北,台湾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0、17、12 页。朱双一:30 年来台湾文坛“统独之争”述评,台湾研究2007 年第 6 期。在1967 年发表于文学季刊第2 期的ASA NISIMASA一文中,陈映真首次提到“第
24、三世界”一词,但尚属偶然。较为集中、频繁出现的是 1970 年代后期的乡土文学论战时,包括在民族文学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台湾长老教会的歧路人与历史现实主义艺术的新希望断交后的随想以及“访谈”乡土文学民族主义帝国主义等。在初刊 1977 年 6 月台湾文艺第 55 期上的“乡土文学”的盲点中也有“全亚洲、全中南美洲和全非洲殖民地文学”的相似提法。进入 1980 年代以后,这一概念的出现频率遽增。参见朱双一超克“冷战内战”交叠构造与第三世界经验 陈映真思想的重要脉络之一,未刊稿。陈映真:“乡土文学”的盲点,陈映真全集卷 3,台北,人间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97 页。按照学者邱士杰的看法,陈映真的
25、社会性质论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依附发展”学派的理论,早在 1980 年代初,旅居海外的台湾学者陈玉玺(王春根)便根据依附发展研究,指出台湾经济发展的“庸属性”和“国际性”。参见邱士杰试论陈映真的社会性质论,现代中文学刊2013 年第 6 期;陈玉玺著,段成璞译台湾的依附型发展 依附型发展及其社会政治后果:台湾个案研究修订版,台北,人间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91 页。邱士杰:试论陈映真的社会性质论,现代中文学刊2013 年第 6 期。官鸿生:拉拉大山下的沉思:写给山地学童小董的一封信,台北人间第 6 期,1986 年 4 月,第 34 页。台湾历史研究2023 年第 2 期会的诸多变化:曾
26、经清澈的基隆河在工业废水的侵害下成为令人窒息的臭水沟;美丽的母亲河浊水溪在经年累月的污染面前,成为无人敢喝的重金属废水;核电工厂的辐射泄漏使为其卖命的劳工周杨霖身患重癌;就连平日兴旺的澎湖渔业,也经受水质盐碱化和炸鱼、毒鱼双重之害人间公害报道数量如此之多并非偶然,恰与 1980 年代台湾身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边陲地带所遭受的冲击紧密相连。1984 年,台湾与美国签订了“食米协定”,限制台湾米外销。之后,美国米开始向台湾大量倾销。与食米类似,大量的美国进口农产品挤占台湾农产品的经济地位,使台湾本土农业濒临破产。加工业的高速发展则造成水污染、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环境恶果,台湾的自然生态日趋恶化。人间
27、对农、工业公害现象的大量报道,并没有止步于暴露现实,而是对造成种种社会问题的深层原因进一步分析。在第 42 期刊出“公害政治学”专辑,由陈映真亲自撰稿,专门总结台湾公害现象背后出现的政治经济原因。文章指出台湾公害背后,有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甚至霸权支配下的国际关系因素。陈映真把自身对台湾社会性质分析的思考融入报道,首先将台湾公害问题的源头追溯到“冷战内战”交叠体制,指出朝鲜战争爆发后,台湾正式被编入美国围堵亚洲大陆的战略配置中。国民党当局在美国经济、军事援助下得以喘息,并借助“冷战内战”结构所炮制的“反共国家安全体系”,利用台湾自身的低工资阶层从事生产,从日本输入高污染、高公害的技术设备,
28、对美输出。随着“美日台”三边分工关系的发展与运转,台湾的土地、水和空气遭受广泛、严重的工业污染与公害,国民党当局又凭借威权体制,断然采取以邻为壑、竭泽而渔的“公害下的成长”政策,使台湾的公害问题不断加剧。通过人间的报道,可以清晰地看到种种问题恰是台湾在 40 年来“冷战/国安体制/服从美日霸权”结构下被窒息、专制和歪扭的权力所共同造就的现实。另一方面,人间还将上述问题与“第三世界”相互联系。在创刊号中,人间以醒目的版面对埃塞俄比亚的饥饿问题进行了报道。此后,印度文明被破坏、孟买妓女等问题也先后进入人间的关注序列。人间还报道了台湾大量出现的菲律宾女佣现象,发现其背后隐藏着的菲律宾经济凋敝、政治恶
29、化的历史性原因,与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新殖民地站位息息相关。与菲律宾情况相似的是,埃塞俄比亚和非洲其他地区严重的饥荒也源于其对先进国家经济的依赖。以菲律宾、印度、埃塞俄比亚等第三世界国家为参照,可以清晰地看出台湾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并非所谓“再殖民”造成的结果,而是身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半边陲地带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命运。人间通过聚焦第三世界的现实问题,构建起一组与台湾现实遥相呼应的对照镜像。“台独”论者所宣扬的“台湾意识”的“个性”与“特性”也成为“全亚洲、全中南美洲和全非洲殖民地”等第三世界国家共有的“个性”,不再具有说服力。陈映真曾强调只有认清“在全世界经济下,台湾的地位是处于何地?”才能“真
30、正去疼、去爱台湾”。人间具有政治经济学视野的民众报道,无疑使读者更明了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台湾所处的依附性位置,成为对抗“台独”叙述的有力工具。48阮义忠:寻找一瓢干净的基隆河水;黄瑞:苦恼的河流土地农民农业;黄小农:致癌前后,周杨霖的卖命生涯,台北人间第 11、13、13 期,1986 年 9、11、11 月,第 66、10、110 页。詹澈、林丽云:荷锄握笔心忧忧:农运诗人詹澈访谈,台北人间思想第 17 期,2018 年夏季号,第 42 页。陈映真:台湾经济成长的故事 台湾公害的政治经济学,台北人间第 42 期,1989 年 4 月,第 58 页。江淮生:饥饿:来自衣索匹亚的紧急报告;
31、詹锡奎:唤醒人与自然的亲情;Mary Ellen Mark 撰写,宋碧霞译:孟买妓女,台北人间第 1、11、9 期,1985 年 11、9、7 月,第 110、128、132 页。衣索匹亚即埃塞俄比亚。林育蓉:邻人的女儿们,台北人间第 12 期,1986 年 10 月,第 52 页。江淮生:饥饿:来自衣索匹亚的紧急报告,台北人间第 1 期,1985 年 11 月,第 110 页。陈映真:台湾文学往哪里走?,陈映真全集卷 5,台北,人间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192 页。邵海伦/立足民众批判现实引导运动三、引导运动方向的“民众报道”值得一提的是,人间的使命不仅在于暴露与重释台湾问题,更在于重
32、建左翼批判道途。陈映真曾一再强调,人间“不应该只是沉迷在反压迫者弱者的代言人之类的社会造型中”,而应该进一步捍卫人的尊严,唯有“从冷战/国安体制/依附美日霸权的总结中把自己解放出来,才是重建我们人格的尊严、文化的尊严、知识的尊严 以及民族尊严的不二法则”。当目睹“民进党的美丽岛系已因沾染余利而逐渐忘记了当年支持他们的人民群众”这一无奈现实后,陈映真唯有不停反思,台湾的出路究竟在哪里?人间实践为陈映真的解放之路指明了方向。参照人间的民众运动报导会发现,民众在这里并不只是等待启蒙和拯救的对象,而是被寄予了一种联合斗争的期待。在人间,陈映真借用韩国民众运动所提出的“民众史”概念,呼唤一种以民众自我觉
33、醒、自我联合为主体的反抗运动。在 1980 年代,陈映真便一直十分关注东亚地区的民众运动,格外重视韩国学者白乐晴提出的民众运动方案。在他看来,白乐晴提出的,在无法与民众社会力量并肩作战而使得知识分子们倍感自责的时候,立足于民众的生存现状,是一种看似笨拙,却有助于和平、人权、民主、公正和自立的追求。韩国民众面对僵化体制作出的斗争,使陈映真进一步认可“源自最底层的斗争才是最重要的”。与白乐晴一样,他将打破困境的可能寄托在人民身上。因为“从民间底层发出的声音,才会是,也才能是全体人民的共鸣”。人间的采访经历,使目睹台湾民众反抗力量的陈映真意识到:人民不是无能为力的,人民能够成为力量的源泉。以 198
34、6 年发生的反杜邦运动为例,可以清晰地看出民众运动给予陈映真的巨大震撼。1985年 7 月,国民党“经济部”宣布了美商杜邦公司在台湾彰滨设置二氧化钛工厂的 64 亿投资计划。1986 年,在未将调查报告交送“检察院”的情况下,国民党当局“行政院”售予杜邦公司彰滨工业区鹿港区 4060 公顷的土地,并展开道路铺设、管线掩埋以及用水供应等庞大工程。鹿港民众得知后掀起了一波强似一波的反杜邦运动。在彰化县议员李栋梁、退休教师粘锡麟等人的带领下,他们走上街头摇旗呐喊,反对美商公司联合国民党当局对民众利益掠夺的行径,通过各种手段捍卫自己的家园。最终,杜邦二氧化钛工厂宣布放弃建设计划,国民党当局的如意算盘也
35、在民众的反对下化为泡影。反杜邦运动是台湾民众反公害历史的独特一章,是台湾第一场“预防性”的环境保护运动,也是台湾在“戒严”时期,规模最为庞大的社会运动。人间全程参与了这场运动,并刊发了一系列追踪报导。记者钟乔在后续回忆文章中写道:“于今,记忆深刻地会想起,有一回从鹿港现场回返台北编辑室时,陈先生再次以它他看起来刻意漫不经心的口吻说着:不是我们多么会写作,而是现场的民众教育了我们。他微笑着的、长者的侧颜,总让我至今难忘。”除此外,在核电问58人间编辑部:1989人间宣言解放与尊严,台北人间第 40 期,1989 年 2 月,第 89 页。杨宪宏:总编辑的话,台北人间第 40 期,1989 年 2
36、 月,第 14 页。在第 32、44、45、46 期中,人间以多篇文章系统报道了韩国发生的民众运动及其政治理念。陈映真:韩国文学的战后,台北人间第 44 期,1989 年 6 月,第 131 页。若林千代:立足于民众的立场思考问题,台北人间思想第 3 期,2013 年夏季号,第 29 页。人间编者:人民论坛,台北人间第 43 期,1989 年 5 月,第 10 页。范纲垲主编:出版缘起,巨浪的起点:鹿港反杜邦运动 30 周年纪录文集,台北,人间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1 页;钟乔:杜邦走了以后,台北人间第 42 期,1989 年 4 月,第 72 页。范纲垲主编:巨浪的起点:鹿港反杜邦运动
37、 30 周年纪录文集,第 1 页。钟乔:回到人间的现场 反杜邦 30 年,范纲垲主编:巨浪的起点:鹿港反杜邦运动 30 周年纪录文集,第 133 页。台湾历史研究2023 年第 2 期题上,陈映真也从人民的反抗运动中看到了希望。当核电站给台湾民众造成了极大的创伤时,民众开始站上街头,游行抗议。目睹民众反抗力量的陈映真选择了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喊出“人民有权决定不要核电”的口号。这一系列的民众运动都给陈映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各种方式的民众运动,自下而上地,从局部开始,持续地改变社会前行的方向,成为陈映真在人间找到的解放道路:“我们希望透过广大来自人民的力量,做为僵化的体制解决的动力。”在第 3
38、7 期中,人间杂志的作者们将 1980 年代定义为“再编组和转变的时代:过去 20 年快速发展中所沉积的矛盾,逐一在解严的 80 年代后半发为议论、抗争、行动和改革”。人间不仅是这场时代转折的记录者,还努力介入、引导着民众抗争的运动风潮。记者范振国曾追忆,摄影报道并非陈映真追求的唯一目标,甚至不是第一顺位的目标。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87 年陈映真派他去支援民众反重油污污染时曾说:“振国!把居民组织起来,运动搞起来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采写报道。”的确,人间时期,杂志社并不固守摄像后台,还亲身走上街头,与民众一起行动。反杜邦运动期间,范振国和钟乔不仅实地到访、采集新闻素材,还指导当地村民李栋梁
39、如何动员群众,并借助自己擅长的新闻工作,承担了文案撰写、海报制作、巡回演讲、办携机关刊物乡情等工作。同时,人间记者与台湾大学大学法改革促进会、大学新闻社联手,走进校园,举办“人间杂志反杜邦座谈会”,在校园宣讲事件中展现出社会结构病症,引导运动向“反帝”“反国民党”方向发展。此外,在台湾少数民族运动、老兵返乡运动、工人运动、新闻自由运动、大学“修改大学法”等社会运动中,皆可见到人间的身影。1983 年,台湾大学创办高山青杂志,发起台湾少数民族运动。人间自创办之初,便积极参与这场运动,不仅连载少数民族劳工等报道,对运动中的吴凤事件、兰屿核废事件也给予关注,更积极加入汤英伸救援队列,与新新闻周刊当代
40、南方文星海峡远望前进周刊等各文化界人士联名发出“枪下留人”的请求,要求重审汤英伸案。在 1987 年 3 月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发起的老兵返乡运动中,人间也第一时间联合中华杂志社、夏潮联合会等,共同反抗国民党当局“三不政策”,声援老兵返乡运动。为此,人间专门设立了“海峡隔离后遗症”专题,对 40 年来两岸交流隔绝状态下,民众不同的生存现状和亲情故事进行详细报道。?I0报道之余,陈映真还于 1988 年成立了中国统一联盟,希望通过组织形式将老兵探亲风潮推向弥合两岸历史创伤的统一运动。?I1人间充分展现了左翼知识分子的实践68?I0?I1关切核能危害委员会:人民有权决定不要核电;人间编者:人民论坛
41、,台北人间第 41、43 期,1989 年 3、5 月,第7、10 页。人间编者:再编组和转变的时代,台北人间第 37 期,1988 年 11 月,目录页。范振国:回忆那一段“陆上行舟”的岁月 为鹿港反杜邦 30 周年而写,范纲垲主编:巨浪的起点:鹿港反杜邦运动30 周年纪录文集,第 113 页。李栋梁: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范纲垲主编:巨浪的起点:鹿港反杜邦运动 30 周年纪录文集,第 51 页。参见官鸿志青春的火焰 大革会成立经纬,台北人间第 24 期,1987 年 10 月,第 90 页;台大自由之爱编辑群台大学生 自由之爱学生运动纪实,台北,南方杂志社 1987 年版,第 19 页。张敬
42、忠:读者信箱,台北人间第 27 期,1988 年 1 月,第 1 页。1986 年 1 月,19 岁的台湾少数民族少年汤英伸在台北犯下命案,次年 5 月在土城监狱被执行死刑。从案发到执行死刑的一年多时间里,社会各界为他掀起一波波热潮。三审死刑,台湾 6 家媒体、文化界、学术界 120 多人曾联名上书蒋经国,请求“枪下留人”。参见李娜英伸之眼与黑暗之心 1980 年代台湾少数民族运动与文学的互动,华文文学2013 年第 6 期,第 3945 页。晓蓉:王拓在北京,台北人间第 29 期,1988 年 3 月,第 16 页。中央日报社社论:探亲就是探亲,不容节外生枝,台北中央日报,1987 年 10
43、 月 19 日。钟俊升:海峡隔离后遗症彼岸,台北人间第 25 期,1987 年 11 月,第 26 页。夏婴记录:中国统一促进运动筹备谈话会,台北中华杂志第 295 期,1988 年 2 月,第 21 页。邵海伦/立足民众批判现实引导运动性格。通过人间的深入报道,他们介入“党外”运动风潮,努力将民众运动引向左翼运动和统一运动。人间的民众报道也因此具备深刻的“行动性”,是一种“行动的报道”。四、结语人间的“民众报道”,是陈映真在1980 年代直面资本主义消费文化兴起、“台独”叙述崛起的现实进行的文化斗争。报道既为“没有脸的人”说话,展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净化了纷杂的消费文化媒体环境。同时还对
44、社会问题进行脉络化、历史化的理性辨析,使读者进一步认识台湾社会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的特殊站位,从而间接回应了台湾 1980 年代形形色色的分离主义论述。此外,蓬勃发展的民众运动使突破国民党当局僵化体制的解决之道映入人间视线,最终,人间通过亲身实践积极投入一场场民众运动,试图以自身的努力将民众反抗风潮引向左翼运动和统一运动。1989 年人间因经济压力被迫停刊。这本充满人与人的关爱、理性思辨智慧、社会改造气质的刊物,在台湾 1980 年代波诡云谲的政治场域中散发出理想主义的光辉。陈映真及其同人为左翼理想、国家统一付出的努力,化为历史的“执拗低音”,回荡在许多知识分子心中。时至今日,这份充满希望、信
45、念与爱的人间杂志仍值得怀念。(责任编辑:郝幸艳)People-based,Criticizing Reality and Guiding the Movement:Multiple Aspects of“Peoples Reports”in Ren JianShao HailunAbstract:The perilous political situation in Taiwan in the 1980s split the united front of the Tangwaimovement and prompted Chen Yingzhen to put aside the debat
46、e on reunification and independence and“open a new battlefield”to establish a journal Ren Jian.Through public reports,Ren Jian first aimed atthe living reality of the people ignored by the mass media in the consumer society,showing the pure andtrue feelings of the flow among the people at the bottom
47、;at the same time,relying on the dual vision ofpolitic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and the“third world,”Ren Jian made a contextual and historical rationalanalysis of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Taiwan,indirectly responded to all kinds of separatist discussions inthe 1980s,and presented a dialectical color
48、 of both sensibility and rationality.In addition to the newsreports,Ren Jian contacted all social forces to jointly intervene in the mass movement and strived to guidethe Tangwai movement to move closer to national reunification and Left-wing movements.Key Words:Chen Yingzhen,Ren Jian,mass reporting,Left-wing practice78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