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9 ,大小:4.99MB ,
资源ID:2876266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28762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自我阅读的方式与审美构建——对哈罗德·布鲁姆阅读主体的讨论与反思.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自我阅读的方式与审美构建——对哈罗德·布鲁姆阅读主体的讨论与反思.pdf

1、2023年9 月第3期Journal of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Sep.,2023No.3自我阅读的方式与审美构建一一对哈罗德布鲁姆阅读主体的讨论与反思何利娴(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 0 0 0)摘要:阅读理论是美国当代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提出的重要理论。他在不同时期对“如何去阅读”做了丰富阐述,认为读者是以阅读主体的身份参与到阅读之中,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三种自我阅读的方式:其一,自我阅读指以强烈的自我欲望误读先驱者的文本,并以这种方式区别于解构主义以语

2、言为中心的“误读”观;其二,自我阅读意味着以倾听自我的方式展开对经典的阅读,从而超越了当时文化批评对阅读的限制;其三,自我阅读强调在保持自我的审美自主性的前提下进行阅读,以此应对电子媒介所带来的影响。因此,不同于后现代主义对阅读主体的否定与颠覆,布鲁姆肯定了自我阅读的审美价值,有效地召回了阅读的主体性。但是,由于忽视主体是各种语境构建的产物,布鲁姆的阅读观也容易造成审美的虚无。关键词:自我误读经典阅读孤独阅读哈罗德布鲁姆中图分类号:10 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0 8-9 8 53(2 0 2 3)0 3-0 9 4-0 9从第一部著作雪莱的神话创造开始,美国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哈罗德

3、布鲁姆就关注到“阅读”这一话题。他在该著作中沿用了“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阅读雪莱的神话诗歌,为雪莱在英美浪漫主义诗歌中的地位进行辩白。从2 0 世纪7 0 年代开始,布鲁姆开始着手建构一系列阅读理论观点。在这一时期,他在“误读”四部曲中阐发了创新性的“误读”观点,指出作为读者的诗人是如何“误读”前驱者的诗作的。从2 0 世纪9 0 年代到2 1世纪初,布鲁姆出版了大量适宜大众阅读的指导性书籍,提倡“经典阅读”与“孤独阅读”两种阅读方式。在对这些阅读方式的阐述中,布鲁姆以读者为核心论述了他的阅读观点。他并不是简单地把读者视为普通的阅读群体,而是认为他们以阅读主体的身份参与到阅读之中。这主要表

4、现为:他们或是以激发“自我”欲望的方式进行“误读”,或是以“倾听自我”的方式进行“经典阅读”,或是以保持“自我”审美自主性的方式进行“孤独阅读”。这些阅读方式呈现出他们强烈的阅读主体意识。同时,布鲁姆也十分重视“自我”在阅读中的作用。他不但认为“自我”是理解审美价值的方法和标准,而且还肯定了“自我”所把握到的阅读体会的深刻性。在布鲁姆看来,“自我阅读是这些阅读方式的基本特点。收稿日期:2 0 2 2-0 9 -14作者简介:何利娴,女,19 9 3年生,广东惠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17 ZDA269

5、)”94值得注意的是,学界颇为关注布鲁姆的“误读”理论,但是没有注意到他在其他时期提出的阅读理论,也没有从整体上分析他在不同时期提出的阅读理论的差异。因此,本文从“自我阅读”角度分析布鲁姆提出的“误读”“经典阅读”“孤独阅读”理论,这既有利于准确把握布鲁姆的阅读理论的基本观点,也有利于确立他对阅读理论所做的贡献。一、“误读”:激发自我欲望以超越前驱者影响的阅读“误读”理论是当代西方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之一,许多流派都对此提出了重要论述,其中以解构主义和布鲁姆在2 0 世纪7 0 年代分别建立体系化的“误读”理论而最受瞩目。解构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德里达、保罗德曼和希利斯米勒等,围绕语言修辞的多样性

6、和不确定性阐述“误读”发生的原因,认为准确的阅读是不可能发生的,主张一切阅读都是“误读”这些看法对“误读”的合法性做出了有效辩护。不同于解构主义从语言修辞角度分析“误读”发生的过程,布鲁姆主要从阅读主体的角度阐明“误读”理论,这使他的“误读”理论体现出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他集中讨论了主体以其欲望对前驱者的文本进行“误读”,因此,主体可以从自身角度在“误读”中创造出新的内容,从而超越前驱者的影响。就此而言,布鲁姆对“误读”理论做出了新的阐释,开辟出一条然于解构主义阅读理论的全新研究路径。布鲁姆结合浪漫主义诗人的“误读”现象提出“误读”理论,这使得这一理论具有“二度创作”的特点。他对“误读”的诗学

7、构想使这些“误读”的“读者”获得了作者身份,因为这些“读者”与普通读者完全不同,他们在“误读”中更加关心前辈诗人的作品与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些读者是以后辈诗人的身份出现的,他们在面对拥有优先存在地位的前辈诗人及其强大的先驱者的威慢力时,内心产生出前所未有的焦虑以及难以望其项背的压抑。与此同时,前辈诗人的影响也激发出了后辈诗人自我的内在欲望,即“一种特殊的权力,即篡夺的力量读书是为了夺,就像诗人写作是为了篡夺一样”。这种欲望是作为取先驱者优先地位的内在因素,推动诗人通过“误读”方式超越前辈诗人的影响。“误读”最终成为后辈诗人从前辈诗人手中夺取诗歌创作的自主权和命名权的方式。英奇比吉特西格姆费特认为

8、:“对布鲁姆来说,文学是一场发生于强者之间的公平竞争,也就是说,富有创造性的诗人在时间中是分开的,但在斗争空间中又纠缠在一起。在这个充满竞争性的戏剧舞台中,这部冲突激烈的戏剧使后来的诗人与他的先驱者以想象的方式展开对话,对其作品进行修正并形成自已的独白。”因此,布鲁姆把“误读”看作精神战争,认为这一阅读行为集中展现出后辈诗人与前辈诗人之间的竞争和搏斗,“在那个战场上,真实力量为了唯一的胜利而斗争,为了不被遗忘而奋斗”。布鲁姆关于后辈诗人与前辈诗人之间关系的论述,实际上体现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从后辈诗人的角度来看,这个“前辈诗人”总是以异于(后辈诗人)“自我”的形式而存在,

9、冲击着“自我”的自主性和统一性,使“自我”不得不接受他先天拥有的地位和影响。因此,在“后辈诗人”看来,这个“前辈诗人”是在“自我”之外的“他者”。但是,这并不意尽管布鲁姆被外界视为“耶鲁学派”的成员之一,但本文并不把布鲁姆看作解构主义理论家。这不仅由于他本人不认可学术界给他的这个名号,在很多情况下质疑解构主义,而且还由于布鲁姆在许多学术观点的表述上与解构主义之间存在差异,有时甚至可以说存在很大分歧。要说明一点的是,目前也有相当多的学者表达过类似的看法,其中包括文森特里奇、特里伊格尔顿、乔纳森卡勒和杰弗里哈特曼等人,这说明学界对布鲁姆的解构主义理论家身份也是存疑的。H a r o l d Bl

10、o o m.A g o n :R e v i s i o n i s m a n d Cr i t i c a l Pe r s o n a l i t y M .Ne w Yo r k :O x f o r d U n i v e r s i t y Pr e s s,19 8 2,p.17.In g e Bi r g i t t e Si e g u m f e l d t.Fr o m M i s p r i s i o n t o T r a v e s t y:H a r o l d Bl o o m s U s e o f R a b b i n i c So u r c e s

11、J.No r d i s k j u d a i s t i k/Scandinavian Jewish Studies,2003(1-2).H a r o l d Bl o o m.Po e t r y a n d R e p r e s s i o n M .Ne w H a v e n:Ya l e U n i v e r s i t y Pr e s s,19 7 6,p.2.95味着“自我”可以对“他者”做出妥协和让步。这个“自我”努力回击“他者”,不断超越“他者”的号令和威慢。克里斯蒂娃就谈到主体间存在的这种“陌异”(uncanny)关系:“我感到他在否定“我,于是我 也在否定他。

12、”在这个相互“否定”过程中,“自我”被激发出克制不住的欲望,能够勇于面对这个令“自我”感到恐惧的“他者”,战胜这股强大的异已力量,从中获得“崇高”的审美体验感。“自我”也在这个过程中直面真实的自我,并以超越“他者”影响的方式获得对“自我”的认可以及对“自我”的重构。因此,“误读”最终在“他者”的影响中落实于“自我”之中,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自我”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得以彰显和突破。既然“误读”的重点在于表现“自我”的内在欲望,那么它在具体的诗学实践中是如何显现的?布鲁姆在讨论“误读”的过程中主要以“修正”的具体过程体现的。“修正”是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卡巴拉与批评误读图示以及诗歌与压抑等著作中

13、提出来的重要观点,他认为“修正”“是一种导致重新估量或再评价的重新瞄准或重新审视”。“修正”具有偏离、改进、提升和反思的特点,主要用来指“自我”(后辈诗人)对“他者”(前辈诗人)诗作的修正。一方面,修正方式表现出六种“修正比”,分别是“克里纳门”(Clinamen)、“苔瑟拉”(Tessera)、“克诺西斯”(Kenosis)、“魔鬼化”(Daemonization)、“阿斯克西斯”(Askesis)以及“阿波弗里达斯”(Apophrades)。这六种“修正比”是“自我”对“他者”诗作所做的修正,这些修正使“自我”抵御强大的威胁,捍卫自已的领地。同时,它们也开启了“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有

14、“反应形成”“受虐和逆转”“转向反对与自我颠倒”“孤立与复归”“压抑”“升华”“内射与投射”。另一方面,“自我”将这些心理防御机制转化为修辞方式,并从中展现出其想象内容,与“他者”进行对抗。这六种修辞分别对应的是“讽喻”“提喻”“转喻”“夸张”“隐喻”和“代喻”。布鲁姆反对罗曼雅各布森对语言修辞的解读。雅各布森认为,修辞不受语言之外的因素的影响,而是反映了语言内部的纵聚合、横组合和相邻等关系,表现出语言自我指涉、自我表现和自我揭示的特点。布鲁姆认为,修辞手法不只是诗歌的结构功能,而应该与主观心理联系起来。他指出:“作为如上所勾勒的六重组和的比喻,影响始终是被定位为中心的主题,是一种个人对个人的

15、关系,而不应该被化解为语言的未定性。”这六种修辞作为“自我”修正“他者”的方式,涉及到自我”如何选择这种语言修辞,如何运用这些语言修辞防御“他者”,并在这些修辞中表现“自我”的创造力。因此,这些修正方式除了作为诗歌内部的结构要素,还表征为“自我”对“他者”的超越,其最突出特点是“自我”如何扭曲、转变“他者”诗歌的表现内容,进而在其中融进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欲望,这使经过“自我”修正的诗歌再次回归于“自我”的主观内容之中。简言之,“误读”唤醒了“自我”身上的欲望,“自我”可以对“他者”的文本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重新创造出一个意义丰富的世界,从而挑战“他者”的优先地位,使他们不再被“他者”的影响与声誉

16、所没,发出自已的声音。布鲁姆的“误读”理论确立了阅读主体的审美价值。当然,布鲁姆这一时期对“误读”理论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他在“误读”理论中对“自我”“阅读主体”等主题的关注,在他后期的阅读理论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布鲁姆不同时期的阅读理论的内容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清晰地体现出一脉相承的主题。可以说,“误读”理论为他后期的阅读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朱莉娅克里斯蒂娃.主体互文精神分析:克里斯蒂娃复旦大学演讲集M.祝克懿、黄蓓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16,第12 9 页。哈罗德布鲁姆.误读图示【M.朱立元、陈克朋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 0 0 8,第2 页。哈罗德布鲁姆.误读图示

17、 M.朱立元、陈克朋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 0 0 8,第7 7 页。96二、“经典阅读”:以倾听自我的方式去阅读在2 0 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学界掀起了一场关于“经典”价值标准的大讨论,布鲁姆也参与了这场讨论。他细致地研究了很多西方经典作品并探讨了其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包括哈姆雷特、福斯塔夫、李尔王、伊阿古、麦克白等人物。他为这些人物著书立说,其中在19 9 4年出版的西方正典为他带来极高的赞誉。卡罗尔伊安诺尼总结指出:“这本书果敢地否定了这几十年的社会与政治理论,明确地反对文学这几十年在理论层面受到的攻击,努力建立和捍卫作者在伟大作者中的正典地位。”在他看来,布鲁姆的经典研究对文学批评

18、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时代周刊作为一种时事性周刊,也对布鲁姆的经典研究做出了高度评价。“在这部西方正典里面,布鲁姆摆出了一种英雄姿态,在困境前以批评家的身份维护着西方文学传统。”这充分说明,布鲁姆的文学经典研究对美国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事实上,在研究文学经典的同时,布鲁姆也对如何进行“经典阅读”进行了深入思考。他认为,读者可以从“经典阅读”中看到自已的复杂人性,“找到什么才是贴近你又可以被你用来掂量、考虑并击中你心坎的东西,仿佛你分享这一天性,摆脱时间的独裁”,更充分地与“自我”展开对话,最终在作品中发现“自我”,回归自我。在“经典阅读”中,读者可以调动“自我”的世界,从“自我”生命经验的角度

19、进行阅读,从而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感。布鲁姆认为“经典阅读”意味着要以“倾听自我”的方式进行阅读。布鲁姆非常注重分析经典作品中的人物是如何发现和倾听“自我”的意识世界。在他看来,这不仅是经典之所以构成经典的原因,同时也是构成“经典阅读”的重要因素。布鲁姆以莎士比亚作为西方经典的中心,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直接面向复杂的人生,表现出了复杂多样的人物个性。在莎士比亚笔下,这些人物能够倾听“自我”的意识,呈现出个人的悲痛、噢恼和沉思。“他们于是就成了自由的自我艺术家,这既是说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描写自我、改变自我。通过自我倾听和反思这些表达,他们改变并继续在自我中思索他者(otherness),或是这种他者

20、的可能性。”例如,在哈姆雷特第四幕转向第五幕的过程中,哈姆雷特不再以父亲来称呼国王,其语气也发生了变化。他之前一直深情地凝望着父亲,但是在第五幕中发生了变化。“哈姆雷特需要成为自已的一切,但同时又得明白他什么都不是。”哈姆雷特在这里展开了对“自我”内在世界的观察和剖白。在2 0 14年出版的记忆附身中,布鲁姆进一步指出莎士比亚笔下的许多人物能够以“自我一他者”(self-other)的方式进行观察,这些人物在这种观察方式中发现“自我”。(Carol Iannone.Harold Bloom and King Lear:Tragic Misreading,The Hudson ReviewJ.1

21、997(1).Adam Begley.Colossus Among Critics;Harold BloomJ/OL.The New York Times,1994-9-25.https:/www.ny- searchResultPosition=8.此次的“经典阅读”构成了他后期阅读观的重要转折点。因为从这次阅读方式以后,布鲁姆所关注的读者不再是少数的精英群体一一诗人,而是将目光放置在了大众身上,并以大众群体在日常阅读中所面对的问题作为思考起点,这意味着布鲁姆所面对的阅读群体和阅读问题更具有广泛性;并且,由于阅读群体性质的有所改变,他也从对理论范式的思考转向了对更具有现实性的阅读问题的讨论。

22、哈罗德布鲁姆.如何读,为什么读 M.黄灿然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15,第6 页。中文译著西方正典将布鲁姆的“overhear”译为“倾听”,这里需要对这个译法进行一番讨论。根据牛津英汉双解高阶词典(第8 版,第146 6 页),“overhear”表示“偶然听到,无意中听到”的含义。而实际上在布鲁姆的具体使用中,它更加偏重于“hear的含义。“hear在布鲁姆的相关使用中,它不是指“听”这个含义,而是着重于以“听”这个词所延申出来的“知晓、发现、领会”等含义。在汉语的表达习惯中,“聆听”这个词也常常具有这些含义。因此,中文译著将“overhear”翻译为“聆听”,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布鲁姆

23、在此处传达的观点。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M.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15,第58 页。哈罗德布鲁姆.神圣真理的毁灭 M.刘佳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13,第7 1页。97他们既能够随时意识到“自我”,又能够把“自我”看作“他者”,倾听“他者”发出的声音。布鲁姆在这部著作中再次以哈姆雷特为例,认为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充分体现出这种特点。关于第五幕第一场,他谈到:“哈姆雷特的自我意识是如此的强烈,以致于他既意识到自已在逃避,又在脑海里看到了另一个哈姆雷特,一个苦痛的施虐者。”可见,人物以“倾听自我”的方式表现其内心活动,这种方式体现出了丰富的美学内涵。这些经典人物所具有的意识不

24、但展示出个体真实的“自我”,而且由于这些内容在读者身处的现实生活中也可能会存在,因此会吸引读者进行深入阅读,与这些经典人物展开对话。在对话过程中,读者也会通过这些人物在表征自我意识的同时,转向“倾听自我”的内心世界。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倾听自我”的能力,“每一个人现在都会不停地自我倾诉与倾听,然后才进行思考并依照已知情况行事”。这也意味着,读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察觉“自我”的意识及其变化,进而深入了解自已。例如,当读者通过“经典阅读”的方式阅读李尔王时,“我们会感到自己被抛上抛下,直到一无所值,子然一身”。读者此时直达人物的“自我”意识世界,与李尔王展开对话,体验李尔王所意识到的那个荒芜和扭曲

25、的情境,进而也能够理解“自我”所处的世界的意义。因此,读者在“经典阅读”中以“倾听自我”的方式进行阅读,这不但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地理解人物身上深刻的“自我”意识内容,把握作品中人物真实的内在意识,而且可以在此基础上面向“自我”,体会“自我”在阅读中的生命感受和内在意识,更加真切地认识到“自我”。“经典阅读”是对“自我”的内心深处的一次探索,使“自我”获得了“增进内在自我世界的成长”的审美价值。布鲁姆在“经典阅读”中提出读者以“倾听自我”的方式进行阅读,这种阅读理论显然不同于文化批评所提出的阅读观。在2 0 世纪6 0 年代到9 0 年代,美国的多元文化主义和一系列社会运动的兴起,促进了“女性主

26、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解构主义批评”与“符号学理论”等文化批评理论的发展。这些批评流派提供了跨学科、多维度的批评视角,与此前“新批评”提出的“文本细读”的批评方式不同。这些批评流派在扩大了文学研究视角的同时,也使阅读不同程度地跃出文学领域,对其形成一定的强制阐释。米勒细致地描述了当时整个美国学界的阅读风气:“所有的荣誉还归于人们已厌倦了在阅读上下功夫,归于人们认为阅读可能会导致脱离现实生活责任的烦恼意识,归于人们渴望文学研究能够起点什么作用,并且能在社会和历史上产生影响力的强烈愿望。很难设想人们会倾慕那些对社会公正没有热情而又准备去付诸实施的人们。”文化批评对文学阅读产

27、生了很大影响,使原本作为文学活动的阅读转变成具有变革社会作用的文化实践。布鲁姆明确意识到文化批评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改变了这些批评流派探讨文学阅读的路径。赫伯特N施奈道指出:“哈罗德布鲁姆在学术界脱颖而出,他坚持认为文学研究正在被传递到以政治意识形态方式阅读的人手中,这些人拒绝将美学价值神秘化,在他们看来这种方式会掩盖文学话语的霸权本质。”文化批评在经历了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等流派的发展以后,在实践中逐渐提出明显的权力话语诉求,呈现出“政治批评”的特点。受文Harold Bloom.Possessed by Memory M.New York:Alfred A.Knopf,2019,p.

28、109.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M.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15,第40 页。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M.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15,第55页。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M.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15,第2 4页。J.希利斯米勒.重申解构主义M.郭英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0,第2 41页。Herbert N Schneidau.Harold Bloom and the School of Resentment;or,Canon to the Right of Them JJ.Arizona Quarterly:AJournal of Am

29、erican Literature,Culture,and Theory,1995(2).98化批评影响的读者可能会在阅读中把意识形态规则当作分析模式,从微观政治的角度解释文学作品。布鲁姆对这类现象进行了深人反思,并与这些批评流派展开了论战,将它们统称为“怨恨学派”(the school of resent),指出它们的“服膺意识形态的阅读根本不能算阅读”,这类阅读方式明显存在程式化与过度政治化的弊端。读者通过这些方式阅读,获得的将是有政治倾向性的理解,根本无法从阅读中获得审美体验。例如,借助女性主义批评,读者可以意识到“李尔王”身上存在着父权制下的专横与暴,把父权制社会压制女性的现象暴露无遗

30、。但是,这种阅读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它游离于文本之外,总是按照既定的批评视角阅读文本。读者只能不断重复女性主义的观点,无法体会李尔王身上固执的个性所产生的力量,无法理解他面对死亡、生命和亲情的“自我”意识的内容。布鲁姆的“经典阅读”理论具有一定的超越性,这也充分印证了佛克马所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布鲁姆注重从维护生命价值和审美经验的角度讨论“经典”,他的理论在文化批评极为繁荣的时代里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布鲁姆将每个人看作具有审美追求的文学接受者,让读者以“倾听自我”的方式进行阅读,在经典中发现“自我”,从阅读中获取审美体验。三、“孤独阅读”:保持“自我”审美自主性的阅读在引导大众进行“经典

31、阅读”以后,布鲁姆在2 0 0 0 年出版的如何读,为什么读中提到读者是以孤独的方式参与阅读:“如何善于读书,没有单一的途径,不过,为什么应当读书,却有一个最主要的理由。我们可获取得资讯,是无穷的;哪里可以找到智慧?如果你幸运,你会碰到某个老师,他可以帮助你,然而最终你是孤单的,独自继续下去而没有更多中介。”他把阅读看作个人的事情,不受外界的影响。布鲁姆在晚年呈现给世人孤独忧郁的面目。“当代的许多作品指南都把布鲁姆看作是一个孤独的人,一个痴迷于私人词汇和沉思在诺斯替主义者的一次性理想主义者。”因此,他所提倡的“孤独阅读”被误认为是他个人的生活感想,无法反映大众真实的阅读经验。伊格尔顿在异端人物

32、中认为,布鲁姆的如何读,为什么读过于强调他自己的阅读体验,把阅读当作他对孤独感的补偿。布鲁姆如果只从孤独角度讨论阅读,这种讨论只能一厢情愿地描述他个人的生命体验,不具有普遍意义,也无法对社会发挥任何作用。伊格尔顿进一步指出,布鲁姆的阅读理论乏善可陈,没有对阅读行为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在伊格尔顿看来,读者应该突破自身的局限,看到“他者”的存在。阅读可以整合个人经验与社会意识形态观点,让大众更好地理解个人拥有的那些无法化简的历史经验。因此,伊格尔顿认为这本书“杂乱而且平庸”,毫无用处。事实上,伊格尔顿对“孤独阅读”的评价有失公允。这种阅读有一套方法论原则,其中以五个具体原则为代表:第一,清除头脑

33、中的虚伪套话;第二,不以善良的伦理观进行阅读;第三,不以学院派的研究视角进行阅读;第四,创造性阅读;第五,阅读那些具有反讽性特点的作品这五个阅读原则强调了“自我”对作品的反思、接纳和创造,体现出“自我”在阅读中的审美自主性。不过,布鲁姆所强调的审美自主性与“新批评”的观点完全不同。“新批评”所强调的审美自主性是文本的自足独立,与文本之外的因素毫无关联。他们坚持以相对客观的态度阅读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M.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15,第2 4页。哈罗德布鲁姆.如何读,为什么读 M.黄灿然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15,第3页。Peter de Bolla.Harold Bloo

34、m:Towards Historical Rhetorics M.New York:Routledge,2014,p.18.特里伊格尔顿.异端人物 M.刘超、陈叶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14,第19 0 页。99文学作品,反对读者主观意识的介入,维姆萨特的“感受谬见”是新批评倡导的审美自主性观点的代表。布鲁姆注重从“自我”的内在意识的角度讨论审美的独立性和超越性,在充分感受作品所传达的内容的基础上获得新的视域。他在如何读,为什么读中分别列出了6 0 多篇作品,指出读者如何通过这种方式把握作品中的最动人的内容。例如,在论述大学生时,他指出:“读者可以省思一下学生的欢乐的微妙转化,从一条

35、过去到现在的真与美之链,到一个二十二岁青年对并非不可能的个人幸福的期待。”读者充分感受、体会和理解这个大学生所经历的苦难和快乐,进而获得这种阅读方式所带来的超越性体验。“孤独阅读”也并非如伊格尔顿所说的不注重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而是在一定社会语境中被提出来的。在如何读,为什么读出版的同年9 月,布鲁姆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他提出这一阅读理论的原因。“正如我在这本书的开头所提到的,与怨恨学派再次争吵已经没有意义了。阅读的真正敌人是屏幕,无论是电视或者是电影屏幕,或者最有可能的是电脑屏幕,阅读的真正敌人是互联网,它有一个巨大的灰色的东西致使所有东西都变得平等。”他提出“孤独阅读”不是为了与文化批评的

36、阅读理论展开辩论,而是为了应对电子媒介对阅读的冲击。在他看来,电子媒介全面入侵大众的生活,摧毁了大众的阅读本能,使大众具身性地沉浸在电子媒介提供的“平面化”的快感中。面对这一现象,布鲁姆表示担忧:“我既老派又很浪漫地相信,很多孩子在合适的环境中都是天生的读者,直到这种本能被媒体摧毁,屏幕的暴政摧毁了秩序。在那种原本的秩序下,人类价值和智慧交流更容易得到稳定的信息交换。”媒介是提供感知的方式,不同的媒介能够构成不同的感知内容。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发现大众受到电子媒介技术的影响,其感知机制发生了改变,他们更愿意以“震惊体验”进行感知,从中取瞬间、新奇和富有刺激的对象物,抛弃了过去所

37、拥有的凝神观照的感知能力。米勒也观察到这种现象对阅读的冲击,并提出:“如果某人在看电视,或看电影录像,或检索互联网络,他不可能同时阅读莎士比亚或爱米莉狄更生,虽然一些学生说他们能同时做两件事情。”米勒认为,大众受到电子媒介技术的影响,其审美感知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无法再像过去一样进行阅读。与米勒的观点不同,布鲁姆试图通过“孤独阅读”的方式对抗电子媒介技术对大众阅读的冲击。在他看来,“孤独阅读”是强调审美自主性的阅读,可以使“自我”获得富有深度和崇高感的阅读体验,进而超越电子媒介的影响。这主要体现为,一方面当“自我”进人阅读中时,阅读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耐力和接受力的一次颇艰巨的操练

38、”。波兹曼指出:“读者往往是孤独地面对文本的。在阅读的时候,读者的反应是孤立的,他只能依靠自已的努力。”读者在阅读中必须接受一系列的阅读考验,这个过程总是伴随着痛苦。布鲁姆结合自已的阅读经历指出:“从童年开始就有不自主的回忆,它给我审美超越的困境,似乎取决于痛苦的质量与数量,我每学期都阅读李尔王和奥赛罗,它们给了我很多难以承受的痛苦。”可见,“孤独阅读”所建立的感知方式与电子媒介完全不同。哈罗德布鲁姆.如何读,为什么读 M.黄灿然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15,第2 5页。Dorie Baker,Harold Bloom.Bloom Extols Pleasures of Solitary

39、 Reading J/OL.Yale Bulletin&Calendar,2000(1)2000-01-18.http:/archives.news.yale.edu/v29.nl/story4.html.Harold Bloom.Stories and Poems for Extremely Intelligent Children of All Age MJ.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2001,p.18.J.希利斯米勒.重申解构主义M.郭英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0,第32 0-32 1页。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M.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

40、版社,2 0 15,第12 7 页。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 0 15,第6 2 页。Harold Bloom.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 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20,p.4.100另一方面,读者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在所阅读的内容中建立起审美的世界,激发出超越痛苦的渴望,获得了“崇高”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不但使“自我”感受到阅读的审美价值,而且也使“自我”在阅读中获得了审美超越,这既有利于摆脱电子媒介对审美感知造成的影响,也获得了审美的解放与自由。“孤独阅读”成为布鲁姆在

41、这一时期进行理论反思与重构的方式,他希望借助这种方式重新引导大众回到阅读中。因此,布鲁姆的“孤独阅读”并非如伊格尔顿所说的与现实脱节,而是拥有明确的现实理由和依据。“孤独阅读”展现了“自我”在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丰富审美体验与审美追求。“自我”借助这种阅读方式对文本有所体会、有所反思和有所改变,表现出“自我”的审美自主性。“自我”也在自主的阅读中获得了“崇高”的审美阅读体验,与电子媒介营造的审美感知方式拉开距离,不再被各种电子媒介技术剥夺生命意志,凸显出“自我”的阅读主体意识。布鲁姆的“孤独阅读”理论构建出一个具有强烈自主性的阅读主体,这可以作为布鲁姆在不同时期分析阅读主体性的一次集中总结。从阅

42、读理论的发展来看,布鲁姆关于“自我阅读”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阅读主体性随着主体性的退隐而退隐。在绝大多数后现代阅读理论中,“自我”遭到忽视。从2 0 世纪上半叶开始,现代性理论所确立的具有主体意义的“自我”逐步被语言取代了,最终成为语言的构建之物。“自我”让位于语言,无法赋予作品任何独立的意义,阅读只能成为语言结构的附属。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之家,它道说存在,为存在提供栖居之所。文学在语言的庇护中创建自身,嵌人真理,在开与遮蔽之间保存自身的本真性。因此,海德格尔提出读者不能以“自我”的感受体验作品,而是要悬置这种体验和感受,直面语言、思考语言的本质性,进而让作品成

43、为其所是。列维一斯特劳斯、罗兰巴特、克里斯蒂娃从语言结构角度提出“去一自我”的阅读理论,很多后结构主义理论家继续推动这一理论的发展,不断提出各种“无主体”的阅读理论。德里达指出:“阅读则自始至终要瞄准某种未被作家察觉的关系,他掌握的与不掌握的他所运用的语言模式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读者应该在阅读中观察作者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现那些被压制的内容。对于德里达而言,读者只有洞察了语言的奥秘,才能真正把握阅读的意义。不同的理论家提出的阅读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作品能够自成一体,建构自身的真理和意义,完全不受读者的影响。读者“自我”的体验在阅读中不但无法帮助了解作品,而且在这些自为的作品面前毫

44、无价值。“自我”之所以不受这些理论家的重视,尽管具体原因各有差异,但是他们都强调主体应该被解构。因此,在后现代语境中,“自我”对于整个阅读过程而言,受到了质疑和否定。布鲁姆的阅读理论的深刻性在于,他不因后现代充斥着解构阅读主体的声音,就追随时代潮流,人云亦云。他与时代相背而行,积极开拓“自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不同审美价值。他不把读者看作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将其视为参与阅读的积极主动的阅读主体,深入剖析“自我”在阅读过程中的审美体验与价值追求。他提出的三种阅读理论,展现出了“自我”如何在“误读”中投人欲望并修正前驱者的文本,如何在“经典阅读”中“倾听自我”的意识,以及如何在“孤独阅读”中保持“自我”

45、的审美自主性。布鲁姆认为需要澄清的一个事实是,阅读“探索者是否会发现她是她追求的主体和对象?”换言之,“自我”在阅读过程中是不可被忽视的重点,阅读可以从“自我”角度展开各种有效探讨,“自我”的审美价值也不能被一味的否定。布鲁姆牙雅克德里达.文学行动M.赵兴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0,第6 4页。Harold Bloom.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 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20,p.4.101He Lixian所提出的阅读理论无疑是对后现代主义阅读理论的一次有效重构,这也体现出布鲁姆的阅

46、读理论在后现代语境中的独特意义。然而,这仍然需要对“阅读主体”进行深人反思。布鲁姆一方面认为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但是另一方面又忽视了阅读主体自身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内容。这具体体现在他对“怨恨学派”观点的彻底否定,因为他认为阅读主体“不再是社会的一员,而是作为深层的自我”。因此,阅读主体必须以内在的“自我”,而不是以意识形态的方式进行阅读,否则无法获得有效的阅读体验。布鲁姆的阅读理论将阅读主体看作无差别的审美接受者,他所谈论的“主体”超越了一切语境,不受到任何意识形态的影响。然而,布鲁姆忽视了主体性本身也是被建构的,主体无法对抗各种意识形态话语与权力话语的影响,无法真正摆脱社

47、会而存在。进一步来看,阅读主体的意识形态观念必然会对其阅读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也会以文学接受的审美体验形式呈现出来。如果忽视了阅读主体的意识形态观念,这些阅读的效果也必然无法被真正把握。因此,如果仅仅依靠这个不受意识形态影响的“自我”进行阅读的话,这意味着阅读最终可能带来审美的虚无。责任编辑:文心The Ways of Self-Read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esthetics:A Discuss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Reading Subject of Harold BloomAbstract:The theory of rea

48、d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ritic categories of Harold Bloom,a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who elaborated richly about the problem of how to read in his differentstages and believed that the reader involved in the reading with the identity of the reading subject,therefore he constructed three self

49、-reading ways.First of all,it refers misreading the text of thepredecessors with the strong self-desire,which is distinguished from the view of the deconstruction-ist misreading that was centered on the language.Secondly,it meant listening to self when readingthe canon,so as to transcend the current

50、 restriction of cultural criticism on reading.Thirdly,ithighlighted maintaining the aesthetics autonomy to read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impact produced byelectronic media.Above all,different from the neg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the reading subject fromthe postmodernism,Bloom was certain of the aes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