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0 ,大小:1.40MB ,
资源ID:2868966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28689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式城镇化:从传统城市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中国式城镇化:从传统城市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pdf

1、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城镇化:从传统城市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何一民1何永之21.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5;2.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人类文明经历了农业文明时代,进入到工业文明时代,开启了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晚,因此在中国城市化前期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跟随者和模仿者,以“物”为主的城市化成为发展的方向,因而也出现了若干城市病。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遵循。因而,跟随西方传统城市化的发展,不符合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

2、民”的初心,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选择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并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和新路径,扭转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方向,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中国从传统城市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有其历史逻辑,也是“两个结合”的中国化与当代化表达。关键词:中国式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基本逻辑;人民城市;“两个结合”中图分类号:F29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8505(2024)01000110doi:10.12189/j.issn.16728505.2024.01.001Chinese-styleUrb

3、anization:TheoreticalExplorationandPracticalInnovationintheTransitionfromTraditionalPracticetoaNewModelofUrbanizationHEYi-min1HEYong-zhi21.Cities Institute,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5,China;2.School of Architecture,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41,ChinaAbstract:Citiesa

4、rethebedrockofhumancivilization.Throughouthistory,humancivilizationhasevolvedfromanagriculturaltoanindustrialphase,therebykickstartingtheurbanizationprocess.ChinasjourneytowardsurbanizationbeganlaterthanthatofWest-erndevelopednations.Consequently,initsearlystages,ChinasurbanizationmimickedWesternmod

5、els,boththeoreticallyandpractic-ally.Theobject-focusedapproachtourbanizationledtovariousurbanchallenges.AsChinaisacountryledbytheCommunistPartyofChinawiththepeoplesinterestsasthefundamentalprinciple,theWesternurbanizationmodeldoesnotreflectthepartysoriginalvis-ionofpeoplescitiesarebuiltbythepeoplean

6、dforthepeople,nordoesitalignwithChinasuniqueconditionsanddevelopmentaltrajectory.As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hasenteredanewera,theCPCCentralCommitteewithComradeXiJinpingatits收稿日期:2023110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黄河城市文明史”(项目编号:22Z&D222)。第一作者:何一民,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城市史、中国近现代史、地方文化史研究。引用格式:

7、何一民,何永之.中国式城镇化:从传统城市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3(1):110.第 43卷第 1 期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1月Vol.43,No.1JournalofXihua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s)Jan.2024core,decidedlytakesanewtypeofpeople-centeredurbanizationstrategy.Thisnewparadigm,servingbothasatoolandafreshdirec-tion,hasreal

8、ignedChinasurbanizationcourse,vigorouslypropellingtheestablishmentofaChinesemodernizationandbuildingmod-ernChinesecivilization.TheshiftfromtraditionaltonewurbanizationinChinafollowsahistoricalrationaleandepitomizesauniquelyChineseandcontemporarysynthesisoftwointegrations.Keywords:Chinese-styleurbani

9、zation;newmodelofurbanization;fundamentallogic;peoplescity;twointegrations中国式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城镇的兴起虽然历史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城镇化起步却较晚。19 世纪中叶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加深对中国的侵略,将中国一步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与此同时,中国城镇化也随着新式工业化在中国的出现而兴起。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条件下,中国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一样艰难而曲折。1949 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仅为10.64%1190。新中国建立后,开始大规模地进行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城市化也出现一定程度的

10、发展。但由于世界长期处于冷战状态,中国工业发展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制约,也受到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等国情制约,因而被迫形成“二元社会结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782013 年,城镇常住人口从 1.7 亿人增加到 7.3 亿人,城镇化率从 17.9%提升到 53.7%,年均提高 1.02 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 193 个增加到 658 个,建制镇数量从 2173 个增加到 20113 个。”2城镇化“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2但由于传统城市化是在世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是以“物”的城市

11、化为中心,以牺牲广大民众的利益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存在若干弊端。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学习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因而发展城镇化也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较大影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成为其跟随者和模仿者,以“物”的城市化为主要发展方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城市化形成了路径依赖,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较快,城镇化以每年 12 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这一阶段中国城镇化发展虽快,但却呈现粗放型发展,由此带来很多弊端,如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就业问题、住房问题、安全问题等若干“城市病”在各级城市中相继出现。中国是继续沿着西方城市化的路径发展,还是另辟蹊径,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成为摆在中国

12、共产党领导层面前亟须解决的重大战略决策问题。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从而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寻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城镇化发展新路径。近年来学术界对新型城镇化有较多的研究,但对中国式城镇化的研究却很少。截至 2023 年 11 月5 日,知网(CNKI)收录的以新型城镇化为关键词的相关的文章就达 1.9 万余篇,有关新型城镇化研究的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宏观研究,也有专门研究单体城市的。但对中国式城镇化的研究论文只有 8 篇,分别涉及中国城镇化道路,中国

13、城镇化发展对策,中国式城镇化的内涵、机制与路径等几方面。关于中国式城镇化的研究才开始起步,还有若干问题有待研究。本文主要对中国式城镇化为什么必须从传统城市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的基本逻辑与理论创新进行探讨。一、从传统城市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的基本逻辑距今五六千年前,农业革命的兴起使人类创造了城市,但在漫长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时代,全球城市的数量很少,规模普遍很小。但随着 18 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在欧洲兴起,并在 19 世纪至 20 世纪的 200 余年间迅速向全球扩展,世界主要国家都经历了一个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社会向以工业生产和服务为主的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大量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这一过

14、程被简称为城市化(也可称为城镇化)。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大,农业人口比重不断减少;2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城市占地范围不断扩大,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居于主导地位,并不断向农村渗透。其中,农业人口不断流入城市是城市化最本质的特征。城市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弊端,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初期都以牺牲广大民众的利益和生态环境为代价。近 200 年来,人类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达到空前的无以复加的程度。与此同时,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失业严重、犯罪突出、

15、居住困难、贫富分化、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一)中国城市化的探索与困境:传统城市化的发展及弊端中国的城市化起步之时正值中国遭到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因此早期的城市化更是举步维艰,多重矛盾交织。新中国成立后,面临西方国家的政治打压、经济封锁,中国发展工业化只能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而且被迫形成了“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城乡出现隔离,因而城市化发展较缓慢,发展水平较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于中国经济相比世界发达国家落后太多,因而在对外开放初期,中国更像一个小学生一样,努力地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经验,因而中

16、国的理论界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理论是全盘接收,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而不少城市管理者与建设者对城市化的复杂性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只是简单地将城市化作为一个目标来看待,对于城市化过程出现的问题,往往也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聚焦于个别问题的应对与解决,故而多造成顾此失彼的被动局面。中国城市化起步阶段,在理论上缺乏创新,实践上则以西方城市化为模仿对象,因而难免采取一些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做法,特别是我国城市化水平长期滞后于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因而不少地区的城市管理者都有一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追赶型跨越式心态,希望能够以快速简单的方式来推进城市化,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故而多

17、以“物的城市化”为主,而“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往往被忽略,导致城市化长期呈现粗放式发展,城市问题不断积累,除了生态环境问题、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外,还衍生了其他问题。一是农民工转化为市民非常困难。大量农民工进入到城市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职业虽然发生了变化,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但却没有实现身份转变和地位转变,他们尽管长期在城市居住,却仍然是农村人口,没有享受或者没有完整地享受城市居民应该有的国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低保、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一些政治权利也不能在城市中履行。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历史欠账较多,而城市化发展速度太快,不少城市的规划、建

18、设跟不上城市扩张的速度,不少城市的领导也急功近利,不顾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极限,大力推行土地财政,随意扩大城市规模,大力增设各类开发区扩大经济总量,大力经营土地发展房地产,对旧城区大拆大迁导致传统城市的肌理被破坏,历史文脉的传承受到很大影响,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城市的供水、供电、供气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需要;道路建设也跟不上交通发展的需要,导致城市交通堵塞问题日益严重。由于生态环境治理滞后,城市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 PM2.5 问题成为焦点,酸雨现象也频繁出现。21 世纪初,越来越多的大中城市的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热岛效应和温室效应加剧。城市及周边地区的水污染也变得突出,生物多

19、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土壤污染也较为突出。城市地面硬化面积扩大导致地表水下渗减少,地下水蕴藏量减少。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加之对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处理滞后,导致城市河流水质恶化,水污染事件频繁发生。粗放式城市化以开发经济和扩张城市空间为主,片面追求 GDP,导致相当部分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街区在短期内遭到严重破坏,城市历史文脉出现中断,传统城市的细胞和肌理荡然无存,城市的个性和特色也快速消失,城市景观变得千城一面。第1期何一民等:中国式城镇化:从传统城市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3由于对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形成依赖,因而,不少地区在发展工业和城市化进程中片面强

20、调物质建设,忽略了人作为城市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当中国开始进入以城市为主的时代以后,以追随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为主的传统城市化道路便陷入了困境。(二)中国城市化转型的挑战与机遇:从传统城市化到新型城镇化中国是一个后发展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国家,中国要发展城市化,既要借鉴西方的经验,又必须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走出一条中国式发展道路,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第一,中国的基本国情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有着很大不同。除了政治制度不同以外,中国与西方国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无论历史上还是当下,中国都一直是人口规模超大的国家。1900 年,全世界的总人口约为 16.25 亿,而中国人口为4.75 亿,约占世界

21、总人口的 29%,是同年美国人口 0.76 亿的 6 倍多,法国人口 0.4 亿的约 12 倍3。2000 年世界总人口为 66.56 亿,中国人口增至 12.67 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19.35%,是同年美国人口 2.82 亿的4.48 倍,法国人口 0.692 亿的 20.76 倍4。由于中国人口规模巨大,而且长期以来都是以农立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而中国城市化需要转移的农村人口数量十分庞大,每增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西方国家增加几个百分点,甚至十几个百分点,巨量的农村人口为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 14 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

22、。”5第二,中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口数量庞大,因而人均资源相对短缺,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另外,中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的地理条件有着很大的差异,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因而区域差异极大,发展极不同步。中国资源总量在世界各国中排第 3 位,但是人均资源却排第 53 位。我国的耕地资源仅占全世界的 9%,水资源占 6%,森林资源占 4%,石油资源占 1.8%,天然气资源占 0.7%,铁矿石资源不足 9%,铜矿资源不足 5%,铝土矿资源不足 2%6。中国土地总面积居于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耕地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 年中国耕地总面积为 192364.7 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为 1.

23、51 亩7,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2013 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耕地面积增至 20.3 亿亩(13538.5 万公顷)8,人均土地面积增至1.52 亩,但仍然只是世界人均土地资源量的 1/3。21 世纪初年,中国的耕地面积以每年平均数万公顷的速度递减。“以 2013 年为例,全年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等原因减少耕地 40.2 万公顷,通过土地整治、农业结构调整等增加耕地 32.18 万公顷,年内净减少耕地 8.02 万公顷。”9除耕地数量下降外,耕地“土壤质量已经明显下降,我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已降到 1.5%。明显低于欧美国家耕地有机质含量2.5%到 4%的水平”10。第三,社会

24、制度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欧美发达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因而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制度方面有着根本上的区别。20 世纪中叶至 21 世纪初,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实践表明,向世界发达国家学习是必要的,吸取其城市化进程中好的做法也是应该的、合理的,但是单纯地跟随和简单地模仿,不顾中国国情、省情、市情走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老路,最终只能使中国的城市化走入歧路,脱离中国的发展实际,带来越来越多的城市问题。因而在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要有鉴别有比较:需要择其善者而从,不善者而弃之;需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历史发展的逻辑表明,在中国城市化进入到高

25、速发展阶段,不能再按照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城市化老路走下去。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明了中国放弃老路,走新路的历史必要性:“粗放扩张、人地失衡、举债度日、破坏环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也走不通了。”“如果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能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1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中国城镇化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即必须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发展新路子,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四个有利”“两个受益”深刻地论述4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

26、年了中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世界也具有重要意义。二、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式城镇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结合的必然选择(一)中国式城镇化的提出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要坚持的原则。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中国特色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12。城镇是人类聚落的高级形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的规模和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水平。近几十年我国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率长期保持年均增长

27、 1%左右,2011 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了 50%,进入到城镇化的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的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城镇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更加密切,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结构不断改善。“据预测,城镇化率每提高 1%,可以替代 10 万亿元的出口额,成为未来我国经济的巨大增长点。城镇化是发展最大的潜力,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也是破解三农难题的一条路径,是解决社会矛盾及问题的钥匙。”132013 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系统提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指明了城镇化工作新方向,开启了我

28、国新型城镇化的新篇章14。2015 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详细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了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具体部署,明确提出了做好城市工作的系列要求,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17 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深入阐述了新型城镇化的新要求、新方向,提出了“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有力推动了我国城镇化发展。“十三五以来,新型城镇化取得重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2020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89%,户籍人口

29、城镇化率提高到45.4%。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显著,户籍制度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顺利实现,居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化空间格局持续优化,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城市规模结构进一步优化,2020年末城市数量增至685个”15,其中,超大城市、特大城市达到 21 个。(二)新型城镇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之路2015 年 12 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提出:“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

30、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162019 年 11 月,习近平进一步将“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概括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17从根本上讲,人民是城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根本立场,因此,城市治理理念和价值导向首先强调人民性,即城市治理的核心功能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切实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城市治理的“人民性”有利于推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城市治理和积极创新创造。2022 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报告用专门的篇幅对新型城镇化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将“人民城市”等重要理念写入报告。“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

31、、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18第1期何一民等:中国式城镇化:从传统城市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5“人民城市思想”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更不是乌托邦式的幻想,而是要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完善城市治理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以人为本的发展作为核心目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价值遵循,也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人民城市”就是要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则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目的,要以人民城市为完善城市治理体系的价值和目标导向。在新的目标和价值导向

32、下,政府要转变职能,要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完善人民群众在城市治理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并不是要放弃党的领导,而是要进一步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在城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要在城市中确立以党委和政府为主导、以人民为主体的城市治理体系,要让多层次、多群体的人民群众和社会团体成为城市治理体系的参与者和建设者,要让人民有参与城市治理的权利和机会,确保城市治理体系的建设在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下日趋完善。只有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才能凝聚城市治理的最大合力;只有坚持党建引领,才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实现城市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化。因此,新型城镇化“人民城市”的理论逻辑就

33、是坚持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提高执政水平和能力,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城市治理共同体,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各类社会组织以及广大市民在城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19。这是新型城市化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同时也是“两个结合”的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表达。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未来理想社会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因而人的全面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志。以人为本也

34、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重人伦、重道德、以人为本、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由此形成了以家庭、家族为本位,以儒家伦理观念来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本主义。新型城镇化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人在城市化发展中的主体性和核心作用,高度重视人的发展。主张以人为中心进行城市规划建设,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和发展优秀历史文化,建设人民的城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的、精神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有序推进农村进城人口市民化,把农民工变市民,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35、2023 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更进一步指出要“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20。三、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数十年艰苦而曲折的探索和实践之后,在总结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城市化经验和教训基础所提出的推进城镇化新方案,这种新方案超越了传统城市化的理论范式,并摆脱了传统城市化的路径依赖,成为新时代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抓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十年间的建设成就,充分显示了新型城镇化的科学性、先进性和人民性,故而在城镇化的

36、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新型城镇化一方面在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22 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达到了 65.22%。另一方面也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质量的提高:首先三个“1 亿人”的目标得以实现;其次在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质量方面成绩突出,2021 年,“城市落户门槛继续降低,城区常住人口 300 万以下城市基本取消落户限制政策,城区常住人口 300 万以上城市的落户条件有序放宽”21;另外,城镇常6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住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很大提高,尤其在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都有很大改变,社保、医保在城市中全覆盖。

37、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使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一批城市老旧小区得到更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进一步完善。2021 年,全国市政设施固定资产投资 2.75 万亿元,全国市政设施实际到位资金合计 3.07 万亿元。2020年中国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32072.7万立方米/日,城市供水年总量达 6295420 万立方米,城市供水管道长度达 1006910 公里,城市供水普及率达 98.99%。2020 年中国城市天然气供气总量达 15637020 万立方米,其中城市居民家庭天然气供气总量为 3815984 万立方米,城市天然气管道长度达 850552 公里,年供气总量为 27.1 亿立

38、方米,城市天然气用气人口数量达 41302 万人。2020 年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数量达到2679 座,并呈不断上升趋势,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 1.92 亿立方米;生活垃圾处理率达 99.0%,无害化处理率为 97.7%;2020 年城市公厕达到 153426 座,城市环卫专用车辆设备 25.25 万台;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 83.1 亿平方米,管道长度达 27.6 万公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长度为 2418 公里;安装路灯道路长度为 38.6 万公里22。城市社区综合服务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提高,便民服务得到全面发展。十年来,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引导下,中国各省区的城镇化空间继续优化,城市群成为引领城

39、市化发展的重要载体,19 大城市群承载了中国 70%的城市人口;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等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得到进一步推进;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陇城市群等国家级城市群被纳入到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之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建设成为新的发展方向之一,以优化中心城市能级,提升其城市核心竞争力来带动区域城市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重点。同城化、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共识,相关城市政府不仅在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产业等方面大力推进同城化进程,而且在体制、机制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着力和创新。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型搬迁安置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得到全

40、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础逐渐夯实。十年来,城乡融合发展得到加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有较大推进。初步搭建了以县城为载体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明确了县级土地储备公司和融资平台公司参与产权流转及抵押,进而完善了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有效地引导了大量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村,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去十年间,新型城镇化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促进了中国全面迈入小康社会。而今新型城镇化又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以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来带动城乡振兴,城乡并进,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2022 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报告中明确指出:当前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亟须

41、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城镇化要从以发展速度为主转变为以提升质量为主。这就为新时期新型城镇化进一步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因而,未来中国应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深刻认识城镇化发展规律城市化的发展并非随心所欲杂乱无章,而是有着一定的规律,如阶段发展规律,大城市优先发展规律,城镇化与工业化、现代化互动发展规律等。因而必须提高站位,认识规律,尊重规律,顺应规律,掌握规律,按照规律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尤其是要探索中国式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人口总量多,平均资源少,因而中国城镇化需要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

42、的发展之路。当下中国的城镇化已经从起飞阶段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因而要科学把握城镇化平稳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工作重点,要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以推动新型城镇化为中心,以提升城镇化质量为重心,处理好城镇中新与旧的关系,产业与城镇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切实以创新第1期何一民等:中国式城镇化:从传统城市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7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新发展理念来推动新型城镇化,落实好人民城市共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要求。要深刻认识到新型城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重要

43、指示强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3深刻地阐明了新型城镇与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逻辑。新型城镇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能。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文明从农业时代发展到工业时代的新形态,因而现代化也是以城市为主要载体。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在地区和国家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和交通的枢纽,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因而新型城镇化不仅以城市、城市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载体,也为现代化的发展赋能。由于中国式现代化以现代化城市、城市群的发展为载体,故而需要进一步强化城市群建设,提高中心城市的经济首位度、要

44、素集聚度、功能优化度和环境宜居度,培育经济增长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既着眼于目前,又考虑长远,要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互动共生,以新型城镇化为支撑,推动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以新型城市化为载体,带动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4。(二)切实确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所谓“人”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是分阶级、分阶层、分群体的。在当代中国以“人”为中心,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的基本概念是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但人民也是分群体、分层级的,因而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需求。现代城市之中异

45、质化不断加深,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化,已经由原来工人、农民、干部、教师、医生、职工等多个劳动职业群体演变成数百种数千种劳动职业,不同群体之间和同一群体之内的不同的人其收入也有很大差异,因而不同群体和阶层的人对生活的诉求也有很大差异。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群体的需求,既要考虑到社会中下阶层的发展需求,也需要考虑到部分社会中高阶层的发展需求。要把宜居、宜业作为城市工作的重要目标,真正为不同群体的人民群众提供安身之所,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或小城镇,不仅能宜业、宜居,而且还要安全、舒适、方便。要坚持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积极引导和吸引农村人口向不同层次城市和小城镇集聚,有效

46、减少农业人口,使城乡社会保持稳定和同步发展。(三)进一步确立城乡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理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城镇化不仅要发展城市,也不能忽略农村的发展,要坚持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一是要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和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让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二三产业就业并在城市中能安居乐业。二是要建立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新机制,以新型工业化来带动农村的发展,让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配套产业向农村和农业转移,加大一二三产业在农村的融合发展,促进现代商业模式在农村的推广,推动现代工商业产业链在农村的延伸。三是抓好土地综合整

47、治、农居优化整理和要素资源整合,推动农业与旅游休闲产业的整合。四是着力构建新型现代农业体系,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五是将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全覆盖,加快现代中小学教育、医疗服务在城乡均衡化发展,推动医保和社保在农村全覆盖;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全面辐射。(四)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八大以后,更是将绿色发展、生态文明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十年来,“在生8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态文明新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各级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生态化、园林化和特色化成为中国城市发展趋势之一”,“绿色发展和城市生态化就是

48、要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保持生态系统平衡,并在城市中为人们的生存和活动提供生态位。城市的水体、大气、土地、地形等都要保持优化,让居住在城市的人们能够在城市空间中充分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25。与此同时,还进一步要求在生态化基础上发展园林化,建设“以人类与自然协调为宗旨的城市园林化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多种要求,使城市成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和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26。特色化就是要求不同的城市找准自己的定位,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来进行特色化定位和差异化发展,从而避免当前普遍存在的同质化和千城一面等弊端。新型城镇化要求加强党对生态

49、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以新发展观为引领,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进一步加大城市生态保护修复的力度,“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以“双碳”引领城市绿色经济的发展,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结语新型城镇化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城市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扩大城市,而是一切为了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以人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既是化解各种“城市病”的突破口,更是城市发展必须始

50、终把握的根本性方向。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了当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需要依靠高质量发展,尤其是高质量的城镇发展。新时代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人与自然互动共生的道路,以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引,“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7。新时代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城镇化道路。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的守望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